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數學家的名人小故事【精品多篇】

數學家的名人小故事【精品多篇】

數學家的名人小故事 篇一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爲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爲“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國小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裏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唸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裏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裏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裏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擡,揮着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麼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着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爲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裏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歐拉智改羊圈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國小生。

事情是因爲星星而引起的。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裏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報效祖國宏願—— 華羅庚的故事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國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 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爲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衆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爲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爲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着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資料共享平臺《有關數學家的名人小故事》。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爲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爲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爲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爲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爲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爲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國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爲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數學家的名人小故事 篇二

陳景潤(1933~1966)

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閩候人。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爲家裏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爲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爲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爲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癡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爲是一個 “怪人”。陳景潤畢生後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裏,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裏,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後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於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佈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麼他單爲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 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爲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於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羣山!

祖沖之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着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裏。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讚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曆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裏,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曆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曆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爲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曆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週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佈新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爲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爲。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曆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 “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曆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佈新曆。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曆纔得到推行。

儘管當時社會十分**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註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爲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衛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蘇步青的故事

9歲那年,蘇步青的父親挑上一擔米當學費,走了50公里山路,送蘇步青到平陽縣城,當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從山裏到縣城,蘇步青大開眼界,什麼東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饅頭裏有肉末,常用飯票換成錢買“肉饅頭”吃。一個月的飯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餓肚子。他見到燒開水的老虎竈,也覺得好玩,把家裏帶來的雞蛋擲進鍋裏,一鍋開水變成一鍋蛋花湯,燒水工看到氣極了,揪住他打了一頓。

蘇步青整天玩呀、鬧呀,考試時常坐“紅交椅”,到期末考試,他在班裏得了倒數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寫得還不錯,私塾裏的“偷聽”,激發了他學習語文的興趣,爲作文打了一點基礎。然而,語文老師越看越不相信,總認爲蘇步青的作文是抄來的。因此還是批給他一個很低的分數。這樣,更激發了他的牛脾氣,老師越說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學,一連三個學期,都是倒數第一名。同學和老師都說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師陳玉峯把蘇步青叫到辦公室,給他講一個小故事:“牛頓12歲的時候,從農村國小轉到城裏唸書,成績不好,同學們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個同學蠻橫無理地欺負他,一腳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滾。那個同學身體比他棒,功課比他好,牛頓平時很怕他。但這時他忍無可忍,跳起來還擊,把那個同學逼到牆角,撳在牆上。那同學見牛頓發起怒來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頓從這件事想到做學問的道理也不過如此:只要下定決心,就能把它制服。他發憤圖強,努力學習,不久成績躍居全班第一,後來成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數學家的名人小故事 篇三

貧寒出身的老數學家

復旦大學名譽校長、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蘇步青(-)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數學家。他除了當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之外,也是中國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他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騰蛟區帶溪鄉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父母生了13個子女,他是次子。童年就要幫助家人割草、餵豬、放牛。由於家庭貧窮,六歲未能上學。他每天放牛路過私塾,就偷偷跑到窗口去偷看偷聽老師教書。後來父親看到他這麼愛念書,在他9歲時全家吃雜糧,省下大米,借了幾塊錢,挑了一擔米,帶他到離家100裏的平陽縣唯一的一所國小當插班生。

他認識了一些字後,就自己找書看,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甚至談狐說鬼小孩子不容易懂的《聊齋志異》也被他翻閱了一二十遍。

振作讀書發奮圖強

平陽縣的語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在蘇步青的鄉下人們是講閩南話,兩三百年前,閩南漳州泉州南安有一批人爲了避倭亂移民到那一帶,因此在浙南閩北交界地區有一些人是講溫軟閩南話,而在縣城裏的人是講音量大而發音怪的溫州話,這兩種語言的差距就像意大利語和俄羅斯語。開始蘇步青從窮山溝裏來到縣城,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事事感到新奇,整天玩耍無心讀書,再加上語言隔閡,結果期末考試,是全班32人中最後一名。

第二年,離他家鄉10多裏的水頭鎮,辦起了一所中心國小,他的父親把他轉到那兒上課,老師講書是用閩南話,蘇步青上課是聽得懂。可是由於家窮被老師看不起,有一次在作文時,蘇步青認真的寫了一篇文情並茂的文章,老師卻說他抄襲,後來問明老師仍不公正的批個“差”的分數,這損害了小蘇步青的自尊心,以後他不聽課,並盡情玩耍,當然這學年他又是考最後一名。

第三年來了一個新的叫陳玉峯的老師,發現了他的問題,就勸告他應該人窮志不窮,努力讀書好好向上,不然浪費了農民爸爸的血汗錢,辜負了父母對他讀書識字的期望,以後目不識丁怎能改變貧苦的命運?

蘇步青看到陳老師對他有愛心及勉勵,決定收斂貪玩的心,決定振作發奮圖強,不要讓陳老師失望。除了讀課本之外,他也讀了一些古典小說,並且開始讀《東周列國志》,有些字不懂,他步行幾十裏山路,向人借《康熙字典》。放假,他就回家放牛,在牛背上他就背誦《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他的記憶力特好,過了不久,他就能把杜甫、李白的詩背誦如流。這學年結束,他考得第一。以後求學,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13歲那年春天,國小畢業,距離暑假考中學有半年的時間,就把《左傳》從頭到尾熟讀。1914年,他以優秀成績,考進了溫州的浙江省第十中學。最初他立志讀完《資治通鑑》,將來當一名歷史學家。可是在國中二時學校新聘了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楊老師,他覺得積弱的中國靠古老的歷史和文學是救不了的,只能以科學才能救中國,因此這想法影響蘇步青。

“蘇步青,我覺得你的歷史和文學都學得挺好,可是我覺得你在學數學方面會有發展前途,今後應該多鑽研數學,少看歷史和詩詞的書。”楊老師借給他看科學雜誌,鼓勵他學科學。

於是蘇步青的讀書興趣逐漸由文學轉到理科,特別是對數學很有興趣。他爲了證明著名的歐幾里得幾何的一個定理:“任意三角形內角之和等於180°”,廢寢忘食的找到二十個不同方法的證明,後來寫成了一篇論文,送到浙江省的一個學生作業展覽會上展覽。

中學的校長洪彥遠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是中國最早去日本學習數學的`二人之一。他兼教平面幾何,聽到楊老師講他班上15歲的蘇步青勤奮好學的事,對他關注起來,常在同學自修時過來看蘇步青的作業本,每看一道題,就露出一絲笑容,有時頻頻點頭。洪校長對幾何教得極好,非常欣賞蘇步青的解法。有一天,洪校長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了他一些學習及家庭情況之後,便覺得這孺子可教,而且可能是未來的國家棟梁,便對他說:“我要調離學校,到教育部去工作。你畢業後可以到日本去學習,我一定幫助你。”

少年負笈赴東瀛

對於洪校長的鼓勵及器重,蘇步青很是感激,這使他更勤奮的讀書及鑽研數學。當年中國教育是實施中學四年制,蘇步青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

17歲時中學畢業了,他想起了洪校長的囑咐,便寫信給在教育部工作的洪彥遠,表示想出國留學,可是卻沒有錢,想請他資助。過了不久,洪彥遠就匯了200銀元給他,並且勉勵他爲爲國爭光。蘇步青捧着白花花的鉅款,激動地滾下熱淚,洪校長的錢是“及時雨”,這是改變他一生的轉折點。

1919年7月的一個秋天,蘇步青乘日本海輪,從上海駛往日本。洪校長寄了臨別贈言幾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爲中華富強而奮發讀書。”後來他回憶往事寫了《外灘夜歸》的詩句:“渡頭輕雨灑平沙,十里梧桐綠萬家。猶記當時停泊處,少年負笈夢榮華。”

他說1919年時中國是列強所任意宰割、任意瓜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英、美、法、日、意、德大小列強等國皆在中國有租借地,在上海的外灘公園就掛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在黃浦江上停泊的是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軍艦。而他到日本去每次都從黃浦江進出,每逢冬天都看見南京路上有凍死的人,他坐在日本的海輪上想:“我們自己還不會造船,有一天我們自己能造輪船就好了!”

到日本後,他先去東京的東亞日語補習學校學習了一個月,後由熟人介紹住進一個日本家庭。他向房東大娘學日本文時,不僅早上和她一起去菜市場買菜,練習日語會話,並且晚上聽她讀報、講故事,自己預習功課,準備投考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很快的他便掌握了初級的日本語言的能力了。

祖沖之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週三”做爲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週三有餘”,不過究竟餘多少,意見不一。

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

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覆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爲約率,取爲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

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爲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曆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曆》,開闢了曆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𣈶(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爲卡瓦列利原理,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爲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爲“祖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