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的歷次調整及原因【多篇】

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的歷次調整及原因【多篇】

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 篇一

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

存款準備金制度最早源於19世紀中期美國紐約的安全基金,是銀行同業爲防止出現流動性危機而設立的民間的自救措施。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即美國中央銀行)建立後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後來被其他國家效法。就其本源來講,它首先是一項銀行監管手段,後來在信用貨幣制度下,逐步被用作調節貨幣乘數乃至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工具。

我國自1984年開始實行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作爲平衡中央銀行信貸收支的手段,中央銀行通過高存款準備金率集中一部分信貸資金,再以貸款方式分配給各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準備金分爲兩個賬戶:法定存款準備金存款賬戶和備付金賬戶。1989年起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爲13%(加備付金率則達20%左右)。1998年3月改革,兩個賬戶合而爲一,統稱存款準備金賬戶,法定存款準備金由法人統一繳存。同時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13%降低至8%,1999年又進一步降至6%。即商業銀行每日營業終了其存款準備金賬戶餘額不得低於覈定存款的6%,存款按旬考覈,並恢復了準備金存款原有的支付、清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3年8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從 2003年9月21日起,將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由原來的6%調高至 7%,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暫時執行6%的存款準備金率不變。2004年3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宣佈自4月25日起,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將資本充足率低於一定水平的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提高0.5個百分點。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即由7%提高到7.5%。爲支持農業貸款發放和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暫緩執行,仍執行6%的存款準備金率。38家銀行實行8%的差別準備金率。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與西方國家的通行做法有兩方面大的差異,一是西方國家一般對不同流動性的存款實行不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比如,活期存款的流動性高於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所以,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要高於定期和儲蓄存款的,這主要是因爲最初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實施是爲了防止商業銀行過度放貸而出現流動性不足。我國則沒有按照商業銀行存款的類別來實施不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而是不管活期定期還是儲蓄存款,統一於一個準備金率。第二方面的不同是,西方國家中央銀行一般不對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存款支付利息,商業銀行往往把法定準備金要??資金用於貸款或投資,現在由於法定準備要求而使商業銀行不能動用這筆資金,而且商業銀行獲得這筆資金是要支付利息的,所以這項稅收的額度相當於商業銀行運用這筆法定準備金投資所獲的收益(機會成本),加上它的利息成本。我國則實行對準備金存款支付利息的制度。下面是近年來準備金存款利率變動的情

況(不完全)2:

1998年3月21日,中央銀行將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利率下調到 5.22%,同時規定同業存款利率不得高於準備金存款利率。2003年12月 21日,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由現行年利率1.89%下調到1.62%,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維持 1.89%不變。2005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由現行年利率1.62%下調到0.99%,法定準備金存款利率維持1.89%不變。

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滯後制約了利率市場化進程

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是: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我國從1993年提出要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1996年正式開始推行。經過十年的努力,名義上基本實現了利率市場化。下面來回顧一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進程: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1999年10月,國債發行也開始採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

發行利率的市場化。

1998年,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4年1月1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1,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變。在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推出放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計息、結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貸

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進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3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降爲3年以上不含3年)。

積極推進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2000年9月,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 300萬美元(含300萬)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開了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2003年11月,對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上限的前提下自主

確定。

2005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調整商業銀行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政策:一是將現行的住房貸款優惠利率迴歸到同期貸款利率水平,實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爲相應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商業銀行法人可根據具體情況自主確定利率水平和內部定價規則;二是對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城市或地區,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現行的20%提高到30%;具體調整的城市或地區,可由商業銀行法人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公佈的各地房

地產價格漲幅自行確定,不搞一刀切。

從以上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及措施來看,我國至少在名義上已經實現了利率的市場化改革。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國漸進改革模式決定了任何單兵突進的改革都是不可能徹底的。就利率市場化改革而言,也是如此。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的滯後制約了利率市場

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利率市場化的理論基礎是西方的利率決定理論,包括古典利率理論、凱恩斯貨幣利率決定理論、可貸資金理論等,以及金融發展金融深化理論。這些理論都強調讓市場機制來決定利率水平,即資本(貨幣)的供求決定了利率水平。因此,理論上講,利率水平下可以無限趨近於零,上可以趨近於投資的預期回報率,正常的利率水平總是在這一區間內波動。馬克思的利率決定理論也指出,利率介於零和社會平均利潤率之間。在我國,利率水平既不是介於零和社會平均利潤率之間,也不是在零和投資的預期回報率之間,而是在商業銀行準備金存款利率與投資的預期回報率(社會平均利潤率)之間,這是因爲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存放的準備金存款支付利息制度人爲地擡高了整個社會利率水平的底部,從而使得所謂的市場化利率實際上仍然遭到扭曲。具體來講,如果商業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存款沒有利息收入,由於這筆資金商業銀行必須支付成本,因此,商業銀行資金運用必須很有效率。例如,商業銀行吸收存款100元,利率爲5%,存放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設爲10元(含超額準備),則銀行可用資金爲90元,這90元資金的預期收益必須大於5元銀行纔不會虧本。銀行的盈利壓力增大,資金運用多樣化、短期化可能性就產生了(銀行的流動性管理)。一旦銀行有了短期閒置資金,銀行會想方設法把資金短期拆放出去。而另一方面,由於準備金不足銀行將受到中央銀行處罰,所以如果發現準備金不足銀行將努力從市場融入資金,於是就有了同業拆借市場的供求和資金交易。由此形成的利率水平一般能夠反映資金供求雙方的真是狀況,即爲

市場化利率。

在我國實行準備金存款付息制度下,銀行的盈利壓力不是很大。以 1998年爲例,商業銀行吸收一年期定期存款的成本爲不足5.22%(該年利率調整了三次,3月21日爲5.22%,7月1日調爲4.77%,12月7日再調爲3.78%),而它存放到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可以獲得5.22%的利率,這樣它即使不發放貸款,而把全部資金都存放在中央銀行,仍然會有盈利,從而在當時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惜貸行爲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即使到今天,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下調到0.99%,法定準備金存款利率仍維持1.89%水平。雖然商業銀行已經不能完全依靠央行支付給它的利息來維持它的利息支出了,但是,由於它存放在央行的資金仍有利息收入,因此,一旦它有了閒置資金,它的首要選擇就是存到央行,只有等到資金的需求方(銀行同業或者企業的正常貸款需求)所提供的利率遠高於央行提供的利率時,商業銀行纔有動力把資金貸放出去(畢竟存放央行的資金是無風險的,而貸給企業甚至拆放給同業都是有風險的)。從而儘管我國早在1996年就已經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但可想而知,這樣的同業拆借利率顯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利率,這樣的利率的下限不再是零,而是央行支付的利率。所以,筆者認爲,準備金存款付息制度扭曲了市場利率,導致利率市場化改革無法徹底。

相關的政策建議

1、儘快取消準備金存款付息制度。2006年底我國將向外資銀行完全開放,中外資銀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競爭。對商業銀行準備金存款的利息支出一方面已經成爲央行的一大負擔,另一方面,如果僅對中資銀行支付利息,則有變相補貼之嫌,如果同時也對外資銀行支付利息,造成國有資產拱手與人。因此,無論是從這個角度,還是從從利率市場化角度來講,都應儘快取消準備金存款付息制度。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分超額和法定準備金兩步走,首先取消超額準備金的利息,然後取消法定準備金的利息。

2、向西方成熟市場國家學習,進一步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包括對不同流動性的存款要求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等。從文章我們可以看到, 1998年以後我國頻繁運用準備金政策,這與標準的教科書原理相悖。衆所周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首先影響貨幣乘數,然後再間接影響到貨幣供應量,因此,法定準備率的微小變動將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變動,容易對經濟造成不良後果。隨着我國市場環境的逐步成熟,今後不宜再頻繁使用準備金政策。此外,1990年代以後國外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新發展也值得我們關注,比如美國取消了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要求,只對活期存款要求。而加拿大等國則實行零準備制度等。

歷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狀況及政策效應 篇二

歷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狀況及政策效應

摘要: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在面臨國內外不同經濟形勢時,多次以其爲重要工具進行宏觀經濟調整。本文介紹歷史上和現在正在進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準備金工具運用機器政策效應。 關鍵詞:存款準備金 通貨膨脹 刺激經濟

一、1984 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中央銀行職能

1984年國家將商業銀行的職能剝離出去成立四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後,中國人民銀行成爲專職的中央銀行。

爲讓人民銀行掌握相當的信貸資金,以行使調整社會信用結構的職能,我國建立了存款準備金制度。中國人民銀行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按存款種類覈定了工農中3 個國家專業銀行的一般存款繳存比例,實行差別準備金率:企業存款爲20%,儲蓄存款爲40%,農村存款爲25%。過高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使當時專業銀行資金嚴重不足,人民銀行不得不通過再貸款(即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貸款)形式將資金返還給專業銀行。

過高的法定準備金率造成了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資金自求不能平衡的問題。

二、1985年至1997年 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脹 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1985年,爲克服存款準備金率過高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國有商業銀行資金自求平衡,中央銀行改變了按存款種類覈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做法,一律調整爲10%。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度以來的第一次調整。1987 年,爲了集中資金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項目,中國人民銀行將準備金比率上調2 個百分點。1988 年,由於價格的全面放開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我國出現了改革以來較爲嚴重的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於是央行又進一步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至13%。這次調整起到了緊縮銀根,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自此以後,考慮到調整準備金的影響較大且劇烈,同時準備金率已經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調整。

三、1998年至2003年 應對亞洲金融風暴,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確保經濟發展,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1997年7月東南亞爆發金融風暴,進而演變成爲一場席捲全亞洲的金融危機。到了1998年,爲了避免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國內經濟“硬着陸”,同時進一步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理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關係,增強金融機構資金自求平衡能力,充分發揮存款準備金作爲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998年3月21日起對現行存款準備金制度實施改革。

改革的結果之一是調低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13%下調爲8%;1999年前後,國內又出現了經濟發展疲軟及通貨緊縮的現象,因此99年央行又進一步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8%調整至6%。

98和99年的兩次下調的主要目的都在於放寬商業銀行的資金用途,增加銀行的貸款投放,進而刺激經濟的發展。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兩次準備金率下調直接使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得以增加,當時中小金融機構資金緊張的狀況得以緩解;而企業也因爲銀行信貸增加得以實現資金週轉的渠道。通過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我國貨幣乘數上升,貨幣供應量實現了一定的增長,1998 年廣義貨幣(M2)增長了15.34%,而1999 年M2 也增長了14.7%,實現了預定的調控目標。儘管兩次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銀行可用資金大大增加,但是M2的增長率卻是在減小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發生了銀行“惜貸”的現象。因爲當時我國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金需求較少;加上當時國有企業的不良貸款較多,爲保證貸款質量,許多銀行不願進行貸款投放。而且由於我國準備金賬戶是指付利息的,因此,在準備金率下調以後,許多銀行仍然將資金以超額準備的形式儲存在央行。由於銀行大面積“惜貸”的出現,也導致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沒有實現其應有的效果。

四、2003年至2008年 管理人民幣匯率上升,穩定貨幣供應量,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2003 年以來,在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下,國外投機性資金大量涌入國內。截至2004 年12 月,中國外匯儲備總額達到了6099 億美元,而2003年1 月的數據爲3044.6 億美元。其中有大量的國際遊資就是在“賭”人民幣升值,或是伴隨着人民幣升值的股票和房地產市場行情的上漲。由於中國施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質上匯率是浮而不動。所以外匯的持續流入就意味着基礎貨幣要不斷增加,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以及貸款規模的增長。隨着銀行信貸規模的不斷增長,資金的流動性過剩,很容易引起資本市場的過熱或是泡沫經濟。爲了保持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央行進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調整。

2003年以來,較強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資金的大量涌入現象出現。因此,央行必須進行外匯公開市場業務,以國債及央行票據沖銷由於外匯儲備增加的基礎貨幣投入,以保證貨幣供應量的穩定。與此同時,央行持續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回收貨幣,穩定貨幣供應量,避免流動性過剩。

2003 年9 月的準備金率調整,凍結了約1500 億的超額準備。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最終影響的市場資金規模在6500~7000 億元之間。2004 年4月0.5%的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也一次性凍結了1100億元的資金。但同時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也十分強勁,達到1.82 萬億元,其中央行票據發行達到1.45 萬億元之巨。因此從兩者的相對量上來看,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效果不能算是“猛藥”。

2006年7月開始,固定資產投資活躍,國際貿易持續保持鉅額順差,使得我國再次面臨因貨幣供應量過多以及需求過大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央行在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的短短兩年內,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8次,表明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比較嚴重。

五、2008年9月——2009年 應對次貸危機,刺激經濟發展,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形勢持續惡化。與此同時,國內通脹大幅度回落,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工業增加值增速由2008 年6 月份的16%迅速下降到2008 年12 月份的5.7%,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由6 月份的8.8%迅速下降到12 月份的- 1.1%,當月出口額同比增速由6 月份的17.2%下降到12 月份的- 2.8%,國內生產總值GDP 增速也由2008 年第二季度未的10.4%下降到第四季度未的9%。面對經濟急速下滑的嚴峻形勢,央行於08年9月至12月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由此,央行貨幣政策目標由控制通貨膨脹轉至促進經濟增長。200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5.5%,較2007年高出0.8%。至2009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爲60.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7.7%;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爲22.0萬億元,增長32.4%;流通中現金(M0)餘額爲3.8萬億元,增長11.8%。

2008年的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有效的保證了貨幣信貸擴張的趨勢。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同時配合巨量的財政支出計劃,使中國經濟迅速回升,08、09兩年GDP增長率分別爲9%和8.7%。從2009 年第三季度起, 消費者價格指數有了一定的回升。

六、2010年1月——今 抑制通脹,持續收緊流動性,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面對國內日益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和通脹壓力,央行於2010年1月起頻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截至2011年4月21日,央行已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0次,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20.5%的歷史最高點。然而如此頻繁的上調和存款準備金率和同時進行的加息,並沒有有效抑制住通脹的發生。CPI在2011年3月達到5.4%,甚至超出裏普遍的預期。可見通脹的壓力仍然十分的巨大。但是存款準備金率幾乎已經到達了可調節的頂點。過高的存款準備金率會對銀行業的運轉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銀行業不能正常進行常規業務。

此次通脹之所以如此難以控制,原因有三:

一、巨量的國際熱錢涌入中國,而央行爲了保持人民幣的匯率穩定,大量投放基礎貨幣以對衝外匯。2011年3月,M2已經達到75.8萬億,接近GDP的1.9倍。同時,中國外匯突破3萬億美元。如此巨量的基礎貨幣投放,帶來的是巨大的流動性過剩。僅依靠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不可能有效緩解通脹壓力的。

二、美國不斷放寬的貨幣政策。當美國開動印鈔機時,由於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的“浮而不動”,中國也只有同樣投放貨幣。當下盛行的所謂輸入型通脹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元貶值影響的。試想人民幣與美元採取完全浮動匯率,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勢必會小很多。

三、過低的資本投資回報率。低效率的副產品就是通脹。當錢被花在生產力低下的活動上,就不會有產品或服務來吸收資金。因此,就變成了通脹。信貸配給使得情況更加惡化。在公共部門繼續浪費金錢,加劇通脹的同時,效率較高的中小企業卻正被餓死。中國的整體效率水平可能正在下降。根本問題在於兩個,一個是生產力水平的問題,一個是資源配置的問題。生產力水平低,資本投資回報率必然低;而將資本配置在那些生產力水平很低的企業,則會進一步降低資本投資回報率。

參考文獻:

1、黃詩城 《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政策評析》

2、張秉福《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實施效果及改革建議》

3、雷紅霞《次貸危機後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分析》

4、謝國忠《阻擊滯脹》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的歷次調整及原因 篇三

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的歷次調整及原因

一、我國曆年來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情況

(一)上調持平階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設定的最初目標是爲中央銀行籌集資金,央行按存款種類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企業存款20%,農村存款25%,儲蓄存款40%。過高的存款準備金率使當時銀行的資金嚴重不足,人民銀行不得不通過再貸款形式將資金返還給銀行。1985年,爲克服存款準備金率過高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央銀行將存款準備金率一律調整爲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國進行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時期,由於價格的全面開放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過快,使我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爲適當集中資金,支持重點產業和項目的資金需求,同時也爲了緊縮銀根、抑制通貨膨脹,兩次上調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1987年從10%上調爲12%,1988年8月出現擠兌搶購風潮,迫使中央銀行於1988年9月進一步上調爲13%。之後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穩定。

(二)下調階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從1998年開始,我國經濟形勢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由通貨膨脹風險變爲通貨緊縮風險,國內市場疲軟,有效需求不足。爲了刺激經濟增長,1998年3月21 日,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將法定準備金賬戶和備付金賬戶合二爲一,同時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13%下調到8%。1999年,我國的GDP增幅滑落到7.1%,經濟仍然處在較爲低迷的狀態,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將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8%下調到6%以刺激經濟增長。從1998年到1999年,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由13% 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後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穩定。

(三)平穩上升階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擴張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國投資過熱,宏觀經濟出現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貨幣供應量和信貸投放增長過快,物價上漲迅速等不利情況。爲了防止貨幣信貸總量過快增長,從2003年9月2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將法定存準備金率提高1 個百分點,由6%調高至7%。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再次呈現快速增長,部分銀行貸款擴張明顯。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並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2005年投資增速仍在比較高位運行,我國繼續採取適當收緊政策。2006年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外宏觀環境總體向好,但面臨產能釋放過快所導致的供給過剩壓力,因此央行3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7.5%調整至9%。2007年出現了GDP增速與CPI漲幅雙雙創下近十餘年最高記錄,經濟不平衡凸顯。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過快,雙順差迫使外匯儲備不斷膨脹,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貸款增加較多,流動性明顯過剩,央行在一年中共進行了10次調控,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年初的9%上調到年底的14.5%。2008年,CPI指數飛漲,GDP增長速度已達到9.4%,因此在2008年年初到6月25日之間六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了17.5%,創了歷史的新高。調控之頻繁、調控力度之大都是罕見的。

(四)小幅回調階段(2008年9月—2010年1月)2008年9月,爲了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向社會注入流動性,增大貨幣供應量,避免危機進一步影響實體經濟,我國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有所回調。2008年9月25日,央行宣佈,除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暫不下調外,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在原來17.5%的基礎上下調1個百分點。之後,我國央行再次宣佈從2008年l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11月26日央行又第三次宣佈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即從2008年12月5日起,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下調1個百分點,中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下調2個百分點。隨後中國人民銀行又決定從2008年12月25日起,下調0.5個百分點。2009年我國總體宏觀經濟形勢良好,存款準備金率保持穩定。

(五)不斷上調階段(2010年1月—2011年11月)2010年,國內經濟形勢較金融危機時已有很大的好轉,但依舊面臨很多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房價飛漲等,迫切需要儘早收縮流動性。爲了應對這些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0年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這是2008年12月25日央行下調準備金率以來首次上調。2010年2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又一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調整至16.5%。此後,爲了防範通脹,央行連續十一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此,大型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達到近21.5%的歷史高位。

(六)小幅下調階段(2011年12月至今)2011年底開始,由於外匯佔款趨減、CPI下行趨勢確立、PMI疲以及工業增加值繼續下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爲近三年以來的首次下調。下調後,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爲21%,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爲17.5%。20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又分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目前,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一直維持在款準備金率維持在16.5%

20%,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存

二、近年來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

一)流動性過剩是提高準備金率的直接原因

我國存款準備金率連續上調是與我國所面臨的流動性環境密切相關的。流動性過剩是我國當前經濟金融環境的一大特點,近年來由於國際收支嚴重失衡,中央銀行通過外匯佔款渠道被動地向銀行體系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貨幣信貸擴張壓力較大,這些都是導致流動性過剩的原因。而導致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外匯儲備和信貸規模的快速增長。

1、外匯儲備規模快速增長導致貨幣供應量激增

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外匯佔款大幅度上升,在現行匯率管理制度下,央行必須無限度地承擔外匯資金的回購責任,因此隨着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佔款投放量不斷加 大並增長迅速,成爲造成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沒有完全開放資本市場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下,外匯流入我國的主渠道就是貿易順差。此外,在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下,國外資金

競相流入我國,資金流動性進一步增強。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造成大量外匯流入過快,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多。增加了本外幣政策協調的難度,嚴重影響着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果。

2、信貸規模快速增長導致流動性過剩

近年來我國新增的貸款增長地非常快,投資需求膨脹,助長了經濟的低水平擴張,影響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央行有必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控制銀行風險,進而降低金融風險。信貸高速增長反映出商業銀行過度依賴貸款盈利的商業行爲,同時也表明企業的貸款需求非常旺盛,但是超量的資金貸放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如導致樓價持續走高、物價上揚、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等,尤其是導致企業盲目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提高,通貨膨脹壓力加大,這些都迫使央行連續提高準備金率以控制貸款,減少貨幣供應量。

(二)固定資產投資過熱

投資增長過快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在投資過快增長的推動下,社會需求快速增長,而社會供給會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二者的相互作用,勢必加劇相關行業的產能過剩,增加環境和資源的承載壓力。此外,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增長,有可能出現投資回報遞減,即投資的效率下降。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投資。近年來,由於政府出臺了四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鼓勵設備投資的增值稅轉型等多項政策,直接和間接地促進了投資。但在保增長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部分行業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自主投資增長動力不足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企業的投資主要靠銀行信貸支持,而投資效率過低就意味着信貸回收的前景堪憂。如果這些投資不能收回,容易引發金融系統風險。所以,央行有必要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平抑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勢頭。

(三)通貨膨脹壓力過大

近年來我國面臨流動性過剩問題,信貸規模激增,貨幣供應 量大幅增加,這就會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因此,央行通過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銀行信貸發出明確的緊縮信號,來收縮金融體系的流動性。由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在不提高利率,不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基礎上,通過回收基礎貨幣和降低貨幣乘數,快速有效緊縮市場流動性,降低潛在通脹壓力,穩定經濟增長。因此,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成爲必然選擇。

央行近年曆次利率及準備金率調整對股市影響 篇四

央行近年曆次利率及準備金率調整對股市影響

調整時間

調整內容

對股市影響

受加息影響,滬深兩市股指紛紛大幅低開,隨後指數在銀行、保險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的2010年10月20日 決定。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據此相應調整。

股等權重股帶領下快速衝高並逐步翻紅,上證綜指重新回到3000點上方。午盤指數衝高回落,上證綜指圍繞3000點窄幅震盪。截至收盤,上證綜指報收於3003.95點,上漲0.07%;深證成指報收於13130.0點,上漲1.23%。兩市合計成交4508億元,與上一交易日相比明顯放大。

受上調存款準備金政策影響,滬指大幅低開49點,盤中一度逼近2010年5月2日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0年5月1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暫不上調。

2800點,兩市下跌個股近7成,盤面上,醫藥板塊逆勢上揚,黃金、智能電網和通信類股逆勢小幅走高。地產板塊重挫近4.6%,其中萬科大跌4.49%。銀行中板塊跌幅近2%,期貨類股拋壓沉重,西藏、IT等板塊弱於大勢。

A股市場小幅增高,開盤後股指快速上攻。銀行、地產股集體飆漲。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0年2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爲加大對“三農”和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2010年2月12日

午後開盤,兩市一直維持窄幅震盪格局。大盤波瀾不驚,但是個股卻暗潮洶涌。區域板塊全線爆發,新疆、西藏、海南、天津板塊強者恆強,板塊平均漲幅均超過了2%。兩市個股普漲,僅百餘隻個股下跌。兩市成交量較前一個交易日放大。

受存款準備金今日起上調影響,兩市早盤低開,銀行、券商等金融不上調。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0年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爲增強支農資金實力,支持春耕備耕,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2010年1月18日

板塊全線走低。午後市場繼續維持早盤的震盪蓄勢態勢,地產股有所活躍;受消息面刺激,世博概念、迪斯尼板塊等題材股也因利好刺激紛紛走強。臨近尾盤兩市雙雙翻紅,然後展開窄幅震盪盤整態勢,滬指再度站上10日線。

不上調。

2008年12月22日 從2008年12月23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 23日早盤兩市呈現平穩開盤後單邊走低格局,個股普遍下跌,上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同時,下調中央銀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從2008年12月2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證指數下破所有均線系統,特別是跌破1950點多空分水嶺,午後大盤跌勢有所減緩,維持低位弱勢整理態勢,但個股活躍度依然未見提升,臨近收盤,滬指再次跌破1900關口。

兩市股指大幅高開,三率齊降的利好一步將股指帶上2000點,但 從2008年11月27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1.08個百分

隨着中石化、工行、神華等權重股逐步回落,對股指有所拖累,大盤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同時,下調中央銀行再貸款、再貼現等2008年11月27日

再度出現幾波回落走勢,並跌破10日均線支撐,部分個股在經過上利率。

午調整後有向上突破跡象,兩市成交量再超千億。

早盤A股受到降息的影響高開,隨後圍繞週三的收盤點位反覆震 從2008年10月30日起,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3.87%下調至3.60%,下調0.27

蕩。午後,受港股的急漲影響,中國平安等金融股,安徽馬鋼等鋼鐵股等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6.93%下調至6.66%,下調0.27個百分點;其2008年10月29日

品種出現大幅漲升行情,指數急速拉高,最高至1788點,但飈升後明顯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保持不變。

出現買盤不足的趨勢,在此影響下,A股尾盤衝高回落。

從2008年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

10月9日,早盤滬深股市雙雙高開,但指數並未高走,反而繼續出現小幅下跌的局面,此後多空圍繞平盤位置展開爭奪,滬指表現略強, 午後隨着金融股的震盪回落,大盤重新出現翻綠走勢,下跌家 從2008年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數逐漸增多,但普遍跌幅不大,臨近收盤滬深兩市股指突然跳水,滬指失守2100點。

9月16日,大盤上午有所企穩後,下午跌勢蔓延, 銀行股大面積跌停,拖累上證綜指再度跌穿2000點,滬指在一輪跳水中再創盤中新低,最低跌至1974.39點。盤中個股受壓明顯,僅部分地產股、軍工從2008年9月25日起,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

股、通信股等有所拉擡。而金融股、煤炭股、食品股等居跌幅前列。權重股表現偏弱,部分制約了指數。 2008年10月8日

從2008年9月16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

2008年9月15日2008年6月7日 從6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6月10日A股市場一改近期小幅陰跌常態而大幅跳空低走,雙雙創

出本輪調整以來的盤中最大跌幅。滬指開盤報3202.11點,跌257.34從6月1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點,跌幅7.73%,深成指開盤報11212.84點,跌968.07點,跌幅8.25%。

從5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08年5月12日

2008年4月16日 從4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5月13日滬指開盤報3515.71點,跌66.74點,成交金額1250.9億,358只個股上漲,499只個股下跌;深成指開盤報12727.76點,跌91.87點,成交金額655.2億,281只個股上漲,389只個股下跌。 4月17日滬指略微低開,深指小幅高開。滬指開盤報3286.41點,下跌68.86點;深成指開盤報12104.31點,下跌400.20點,成交金額285億, 658只個股下跌,54只個股上漲。

3月19日滬深大盤雙雙高開,滬綜指開報3746.05點,上漲77.15點;深成指開盤報12767.97點,上漲278.95點,兩市共有1196家上漲,297家持平,169家下跌,兩市共成交9.2億,較昨日增長近一倍。

1月17日滬深大盤繼續低開,滬綜指開報5235.91點,下跌54.7點;深成指開盤報18173.99點,下跌178點,兩市共有181家上漲,291家持平,1183家下跌,兩市共成交14億,較昨日增四成。

12月21日兩市小幅低開,滬綜指開盤報5017.19點,下跌26.34點,深成指開盤報16542.93點,下跌82.48點,滬市上漲165家,下跌587家,深市上漲101家,下跌447家。

9月17日(週一)滬綜指上漲109.21點,漲幅2.06%,成交額1687.52億。深成指上漲280.67點,漲幅1.54%,成交額882.45億。 8月22日,受8月21日晚央行年內第四次加息的消息影響,早盤滬深兩市雙雙大幅低開,股指早盤震盪走高,在金融、地產股的輪番推動下,滬深兩市先後刷新歷史高點。滬指漲幅0.50%,成交1621.98億。

7月23日週一兩市大幅跳空高開,滬市開盤報4091.24點,上漲32.39點,深市開盤報13615.30點,上漲197.34點。兩市大盤高開高走單邊震盪上行,做多人氣迅速聚集。截至收盤,兩市共成交2351.1億元,成交量明顯放大。

5月21日 開盤:3902.35低開127.91 報收4072.22 漲幅1.04%。 3月19日,開盤:2864.26 報收3014.442 漲幅2.87%。

加息利空使原本可能再度出現的“黑色星期一”變成了“紅色星期一”,8月21日,滬指開盤1565.46,最低點1558.10,收盤上漲0.20%。

28日,滬指低開14點,最高1445,收盤1440,漲23點,大漲1.66%。 2008年3月18日 從3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08年1月16日 從1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007年12月20日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18個百分點。

2007年9月15日 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

2007年8月22日 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

2007年7月20日 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

2007年5月19日 2007年3月18日 2006年8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18個百分點。 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 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均上調0.27%。

2006年04月28日 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調0.27%,提高到5.85%。 2005年3月17日 提高了住房貸款利率。

滬綜指當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彈後,滬綜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點。

使正處於下跌途中的滬綜指大跌1.58%,當天報收於1320點。滬綜指於2005年6月6日跌破千點創出了998點的多年新低。 首個交易日滬指下跌23.05點。 2004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ā貸款利率均上調0.27%。

1993年7月11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調到10.98%。 各檔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 各項貸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1993年5月15日 這次加息,使得首個交易日滬指下跌27.43點。

我國法定準備金率的調整問題 篇五

我國法定準備金率的調整問題

近年來,我國央行頻繁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尤其是在2006年到2008年,短短兩年之中,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達十八次之多。2006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持續攀升,價格上漲壓力更加明顯,房價持續攀升,股票市場高位震盪,銀行儲蓄負利率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增加了金融、經濟運行的不穩定性。從有關部門公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可以看出,物價的結構性上漲有嚮明顯通貨膨脹發展的危險。

這種局面的出現,有多重因素,但貨幣政策沒有能有效阻擊氾濫的流動性是一個重要原因。儘管央行在今年多次推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存貸款利率等以緊縮爲特色的貨幣政策,但由於投資偏快的勢頭一直未能有效扭轉,這些政策所能發揮的作用很快被消化掉,按央行的說法,緊縮性政策的效果“被完全中和掉了”。

因此,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的從緊力度,發揮其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是基於對貨幣信貸增長過快等宏觀經濟形勢的精確分析所作出的準確決策。面對依然過度活躍的流動性和過快增長的貨幣信貸,中央政府職能部門已經開始毫不遲疑地執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貨幣政策從緊的方針,大幅度調高存款準備金率。

2008年以來,爲了抑制通脹和加大對“三農”和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信用社等小型緩解當前貨幣市場資金偏緊的狀況。我國把統一的法定準備金率調整爲大型金融機構與小型金融機構分別制定

這樣調整不僅反映了央行對通脹形勢的擔憂,同時也顯示人民銀行仍堅定地忠實於緊縮流動性管理。此次準備金率上調回收流動性爲標,抑制通脹纔是本。未來央行還將繼續採用數量型貨幣工具的組合來達到調控目標,並且調控的方法會出現一些創新的形式要防範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引發的傳染性風險,防止經濟結構不合理產生的風險,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機制,採取有力措施,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

貨幣政策諸多政策目標之間是有矛盾的,需要有所平衡、有所取捨。中國的貨幣政策當前更加關心的問題是反通貨膨脹。加強流動性管理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直接原因,歸根結底貨幣政策的目的是爲了抑制通脹。在當前流動性壓力不減的背景下,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落實從緊貨幣政策的體現。

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相比,我國選擇更多使用存款準備金工具有明顯的優點,這是因爲存款準備金政策相比調整利率、開放市場操作具有明顯的優點:

(1)存款準備金率作用速度快而有力;

(2)作用呈中性,即改變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對所有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都產生相同的影響;

(3)特定條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無法替代的作用;

(4)存款準備金制度強化了中央銀行的資金實力和監管金融機構的能力,可以爲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順利運行創造有利條件。

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主要作用是減少銀行的可用資金,控制貸款增速,減少全社會的流動性。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是調節貨幣供給的最簡單的辦法。作用十分顯著,因此在中國在通脹時期會被經常使用,可以很顯著達到抑制通脹的目的。但是,準備金率的頻繁變動,也會使商業銀行的正常信貸業務受到干擾。

最近,我國又連續上調了法定準備金率,隨着房產價格的飈升,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房子,從而產生銀行信貸過高的不良現象。而法定準備金率的調高抑制了我國 目前宏觀經濟過熱的趨勢,並很好地治理了流動過剩的問題。雖然沒有完全解決,卻也初見成效。 綜上所述,法定準備金率的確是抑制經濟過熱、貨幣流動性過大的有效政策,相信它一定會在這個通貨膨脹初見端倪的金融市場上發揮更大的調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