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教學能力報告多篇

教學能力報告多篇

【第1篇】《信息技術在教學的能力研究》工作報告

尊敬的領導、同事:

大家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教師,或是由教師出身的領導幹部,對自己的教學都有很好的認識,我也知道,大家的教學能力都很強,業務知識也很突出,所以我在作出我的研究報告後,也請大家能夠認真的對我的觀點進行總結,找出我的缺點,我會做好的。不過目前來說,我的研究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

一、對課題研究的認識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前,基礎教育正在着力研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爲主要價值取向的創新教育,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已成爲素質教育的核心,而創新思維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支柱。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爲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爲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信息技術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優點,在學校教學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科學地運用信息技術,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將發揮傳統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而爲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開闢一條新的高效的途徑。

鑑於此,我們提出了《利用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研究》這一實驗課題。我們試圖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在實踐中將創新的理念轉化成可借鑑的模式和經驗,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條創新之路,讓我們的老師在研究過程中樹立新型的人才觀和教學觀,讓我們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平臺上,自主學習,勇於探究,大膽創新,爲日後能成爲一名適用於信息社會的綜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2篇】“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結題報告

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課題

“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

結題報告

根據《關於在“十五”期間開展教育課題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薊縣教研室承擔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課題“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這一課題的實驗研究工作,經過爲期三年的認真研究和探索,現已如期結題,並取得了預期成果。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世紀發展教育的客觀需要,這種需要不僅是從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從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塑造適應新世紀經濟全球化人才競爭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確立了基礎教育發展的總方向——素質教育。國家《新課程標準》的頒佈與實施,使我們明確了這輪新課程改革是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爲宗旨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協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學生髮展爲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務。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要落實這些先進的理念和任務,就必須轉變原有的一些教學理念,改革障礙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的組織形式,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適合於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學習環境,爲學生的發展和未來服務,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基礎是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在世界範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國教改都不約而同的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爲關鍵凸顯出來。世紀之交,第三次全教會吹響了向素質教育進軍的號角。國家站在整個民族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力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的時代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於我國的傳統教學思想束縛了教師,再加上教育體制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爲了適應考試,從國小到中學形成了應試教育的格局。以陳舊的教學內容侷限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的培養。那麼怎樣來改變這種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開展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題研究,迴應和反應了時代對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指導下,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廣大教師正在大力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關注學生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爲課程改革的重點。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已成爲大家的共識。新的這輪課程改革,是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爲宗旨的,這需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淡化學科界限;自主選擇合適的教育載體,爲學生的發展和未來服務,爲終身學習服務。教學強調均衡性、合作性、選擇性和共創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邏輯延伸,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高形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對於中國小生的成長來說,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實施過程。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和培養要求學生手腦結合,是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需要的基礎教育,因此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須在實踐中進一步進行探索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任務和理論依據

(一)課題研究的任務:

1.進行教學原理、教學過程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可行性、適用的範圍,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包括調整教學內容、構建課堂教學新體系的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3.進一步探索適合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方法。

4.通過創新性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具有紮實基礎知識與技能,能積極進行創新思維,善於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途徑與方法,形成有實踐價值的實驗研究報告、教學設計案例、實驗經驗論文等。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課題的研究,要堅持運用各種教學理論的新體系,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爲指導,貫徹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指示以及江澤民總書記的“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的指示,根據我國國情吸收發達國家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爲改革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進行教學原理、教學過程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可行性、適用的範圍,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包括調整教學內容、構建課堂教學新體系的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一步探索適合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實施

本課題實驗從2001年6月起批准立項到2004年7月結束,研究時間持續3年多,中途無間斷,研究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確定實驗校和子課題,制定可行性實驗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個月時間,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有關文件,並對全縣各中國小進行認真分析論證和篩選,把全縣國辦中國小、鄉鎮中國小確定劃分爲不同層次課題研究試驗校。批准實驗校根據本身教育資源確定子課題,撰寫可行性課題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課題組成員開始研究論證,並及時掌握子課題校研究進展情況。2001年6月,結合薊縣中國小教師中開展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薊縣教研室制定下發了《關於薊縣中國小、職校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實施意見》。在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中,倡導全縣各學校以現代教育理論爲指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積極推進啓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改變落後的教學結構,構建“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等多種課堂教學模式。

2002年4月-5月,結合我縣教育教學實際,探索出適合我縣教育的教學模式、理論框架及其操作體系。如縣教研室的“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教學模式;擂鼓臺中學的“立體效應”型教學模式;馬伸橋中學的“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等包括各學段各學科多個課堂教學模式,有利地激發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對全縣承擔子課題研究的學校調研的基礎上,縣教研室中心課題組組織了全縣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動,會上有8所學校的8個子課題組,分別代表不同層次的學校將開題一年來研究進展情況及撰寫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交流,並把這些典型經驗和先進的教學模式向全縣推廣,推動了薊縣中小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2002年5月-6月,根據全縣課題研究實際,制定下發了薊縣《關於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意見》,推動了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開展。通過在全縣中國小、職校廣泛開展此項活動,調動全體教師積極主動參與教改,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正確處理了“五個關係”:即前瞻性與現實性的關係,教科研與教師學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關係,教學改革與常規教學的關係,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基礎與能力的關係。深入開展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維方式的“四基”教學,着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結合我縣具體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們還邀請北京三十五中特級教師、教科室主任顧義羣講授“雙主教學”理論與實踐。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學科教研員爲全縣中國小領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講座8場,舉行新大綱、新教材輔導、六年級教材教法和高中會考專場輔導16場,有的學科結合輔導與講座,還展示了的創新教育優秀課。對幹部教師增強教改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學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階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點探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體系。

在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的基礎上,《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組的領導和教師更加深刻認識認識到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課題組成員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時瞭解了全國各地在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先進經驗。縣教研室又組織全縣的課題組骨幹教師,到山東臨淄、江蘇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學訪,學習先進經驗,回來後認真進行學習心得體會交流,進一步深化本課題的實驗工作。

根據我縣城鄉教育差異,課題組成員可根據薊縣《關於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意見》的要求,指導和探索各學段、各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學模式。在教研室“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的大模式下積極創建各學科的教學模式。如:國小語文的“單元授課,激情導學,協作實踐,能力發展”模式,國小數學的“自學——探究”模式,高中語文的“立體效應”模式,中學語文、數學的“協作實踐、點撥反饋”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學模式都強調了“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將課堂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的過程;以人爲本,積極實行啓發式、討論式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我們還通過研究課、研討會、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開展系列交流活動,促進全縣中國小任課教師掌握《天津市中國小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實質,引導教師從實際出發,注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性,使培養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設計和要求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爲宗旨,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進行整體優化,並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貫徹《天津市中國小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發現、認識新知識、新事物,獲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爲將來成爲創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2003年4月中旬,全國首屆“和諧杯”新課程理念優質課評選活動在我縣舉行。在這次評選活動中,我縣也推選了一批學科教學骨幹教師參評,對我縣中國小今後開展的課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課程理念下和諧教學課堂模式的講課比賽,也是總結交流課題成果和經驗的研討會,又是一次聆聽專家、學者講解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怎樣上課、評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報告會。爲我縣教育系統廣大幹部教師提供了一次向參加優質課評選的各省市兄弟學校教師學習的好機會,提升我縣幹部教師新課程理念,推動我縣中國小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以及教科研活動的開展。

2003年6月上旬,我們先後邀請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專家爲我們教研員作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改革系列講座。並把課改系列講座內容刻錄成光盤發放到各鄉鎮教委和國辦校,供基層校領導和教師學習。暑期我們又舉辦了以新課改理論知識爲內容的全員培訓活動。2003年8月初,對國小業務校長進行培訓,舉辦專家講座,並分別對國小各學科參加新課改教師進行培訓。各學段學科教研員深入各鄉鎮、國辦中國小的課題實驗校指導課題的研究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反饋,有力地推進了課題研究的進展。

2003年下半年,重點研究、構建有利於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學案例和實施辦法。我們進行了區域性教研,分別組織了上倉片,下倉片,邦均鎮片,下營片,擂鼓臺片等鄉鎮的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觀摩課、研討課和典型課活動,從中總結經驗,確立適合我縣不同地區的教學模式,並擇優向全縣推廣。

在分片教研,典型課引路的基礎上,課題領導小組組織課題組成員進一步進行研討,對課堂教學及其模式進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應情況,最後進一步確立了我縣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科教學創新模式,理論框架和操作體系。同時制定了我縣中國小課堂教學的《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評價體系,包括課堂教學、教案、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學生評價教師四大方面。

爲鞏固實驗成果,肯定實驗者的成績,我們對點校的實驗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評價,採取了聽取彙報,查閱資料,深入課堂,師生訪談,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課題的進展情況,特別是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情況進行了調研和評價,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三階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徵集和數據的統計和終結性成果的總結。

在前兩個實驗階段的基礎上,重點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收集、數據的統計和終結性成果的總結工作。中國小各學段教研員深入基層校開展聽課調研,特別是深入山區、庫區、邊遠地區的學校,進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和指導。集中解決在新課程實驗、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畢業班教學管理以及開展課題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每到一所學校,分別召開中層幹部、班主任、任課教師及學生座談會,聽推門課,然後與學校領導反饋意見,總結經驗,分析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召開座談會二百多次。聽課一千多節,聽課教研中,發現典型課給予推廣,舉辦各學段學科教學觀摩課二十八節。認真落實市教研室制定的《課堂評價標準》,檢查各基層校開展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以及第五屆中青年教師“雙優課”自評互評情況,指導教師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各學科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總結出具有普遍性、實用性的教學成果,創建“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等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雙主”教學精神的多種課堂教學模式。並把各學科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典型經驗、典型課例向全縣推廣,推動薊縣中國小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全面提升薊縣中國小教育教學全面上水平。

薊縣康各莊中學承擔的子課題《構建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經過一年來的努力,構建了預習、檢測、解疑、總結規律、反饋的“五步教學法”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實現了“四轉變”,即:教學思想上變以教爲中心爲以學爲本;教學方法上變結論教學爲發現探索;教學手段上變單一傳統教學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教學評價上變區分爲激勵。學校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

下營鎮初級中學生物學科承擔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效果。傳統的生物教學過分強調接受學習,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要。生物教師孫鳳同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積極倡導以探究爲核心的主動學習方式。他要求學生把書本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獲取生物學知識,理解科學本質,學習科學方法。他帶領學生對山區可食性植物進行認真調查,走遍了薊縣北部山區,總面積1350km2,進入過170多個自然村,訪問了上千人,對23種野菜進行了Vc含量鑑定,採集製作植物標本153件,製作昆蟲標本76種(20盒),學生小論文110篇,蒐集編寫菜譜180種,編寫藥膳37種,總結各種治蟲方法30餘種。活動中學生們不僅學會了製作以野菜爲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瞭解了野菜採集、運輸、淺加工等實用技術。

開展了“薊縣北部山區農林果害蟲種類的調查”研究性學習。對北部山區的基本概括、農林果的分佈狀況、蟲災頻繁的原因、農林果害蟲種類、習性、棲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調查,寫出了有針對性的調查報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學處和縣教育局領導的好評。

兩個研究課題:“薊縣北部山區可食性野生植物調查”和“薊縣北部山區農林果害蟲的種類調查與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五單位作爲“種子方案”推薦到 “國家青少年活動中心教育資源管理庫”。天津市教委中學處的領導參觀我們的研究性學習展覽後,當場做出由市教委中學處出資金,包銷售,出書的決定。《下營鎮初級中學研究性學習初探》一書向全市發行。

在教改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下營中學《在生物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紀實》一文獲“新世紀杯論文評比”一等獎。《天津市北部山區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調查報告》一文獲“雙成果優秀論文二等獎”並被認定爲市級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學科實施STS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文獲“新世紀杯優秀論文二等獎”並被認定爲市級教學成果,還有三篇論文被評爲縣級一等獎。

四、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經過三年的實驗,在課題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務,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形成了一系列課題成果,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

(一)使廣大教師明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1、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內容的創新。許多學科教材的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驗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學內容,或調整教材順序,或開展課外活動,儘可能彌補教材之不足,充實、擴展有關教學內容,爲開發中國小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服務。例如國小數學課題實驗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自己尋找素材補充、調整教學內容。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整理和複習課中,教師採用創新的教學方法,魚兒喬遷新居時,在哪個物體中最舒適、最寬敞。教師出示三個不同的魚缸後,讓學生先觀察,再往魚缸裏倒水,讓學生觀察操作,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創新精神和實踐能的培養在於教學資源的創新。教學的場所主要包括教師和課外活動場所。由於空間的限制,教室很難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創造空間和材料。於是,我們以教室內的牆壁、牆角、黑板等爲資源,設置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圖書角”、“實驗角”,開闢了以及時發佈學生嘗新思維火花和觀察日記爲核心的“作文月賽”“我愛學數學” “校園藝體活動周”“每週學英語”等系列活動,給學生儘可能創設鍛鍊思維品質、發展個性、特別是創造性的園地。還讓學生有目的地參加“新世紀、我能行”等社會實踐,讓學生了解和體驗社會,鼓勵學生自由地,甚至標新立異地進行探索或創造活動,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

3、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手段的創新。我們利用學校提供的有利條件,主動學習製作CAI課件的設計等,把計算機引入課堂。教學手段的創新,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模式,有利於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不斷的興奮、不斷的激動中展開思維活動,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爲學生上地理課《大氣的垂直分層》,雖然教師備課時製作課件的時間多花了一點,但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它要比黑板上畫一畫,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畫也畫不出來,而多媒體上應有盡有。這樣的教育有利於學生的知識長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4、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方法的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學習活動落到實處,就必須靈活運用能激發學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多種教學方法,例如體驗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某種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個生活片斷,讓學生在裏面擔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員體驗生活一樣地去開展他們的學習活動;內容不完全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把全部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地在內容上製造一定的空白地帶,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的結論,主動參與到對知識內容的構建中去;挫折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演示預先安排好的思維受阻的現象,讓學生看到教師在解決問題時所經歷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後又克服了思維上的障礙,最終找到了正確的結論。

5、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氛圍的創新。在教學中,發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或摧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是環境,我們經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爲創設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鋪石;創立學習共同體,活躍課堂氛圍;運用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激活課堂氣氛;運用多媒體,活躍課堂氛圍。營造了一個平等、民主、充滿想象、充滿樂趣的課堂氛圍,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保證。

6、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反饋的創新。作業是教學反饋的重要形式。批改作業,用“×”、“√”等判優劣正誤,學生看後往往要麼不高興,要麼無所謂。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改變了方式:批註應注意什麼問題、加上鼓勵性評語、要求學生反思悟錯等。這樣做調動了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認真改正錯誤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增強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了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

我們對實驗前後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測試對比,並結合三年來學生學習成績和參與各項比賽獲獎情況的統計分析,看出學生通過本課題實驗創新意識和能力有了明顯增強。表現在:

1、學生對事物有了較廣泛的興趣,有尋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於發問,善於發問,樂於發問,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2、在解決問題時,能逐步養成思維的發散性、集中性與新穎性,並逐步養成主動地、多渠道地求知的習慣。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從多角度觀察事、發現事物的特點。

4、喜歡動手,善於把事物重新排列組合,創造新的事物,有試圖用各種新的創造技法去解決問題的習慣。

5、想象力豐富,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不斷產生新的設想。

6、有創造毅力,不怕困難有獲得成功的自信心。

創新的同時更紮實了學生的基礎,我縣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在全市中、大學聯考等大型考試中,我縣的大學聯考一次上線率、重點率名列農口五縣第一,其他各種考試也始終名列前茅。會考合格率達99%、優秀率達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體系。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把國小學段各學科學生學習水平評價作爲重點來研究,把它看成是積極推動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國小各學科實行學生學習水平評價,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個有利於”和“一個加強”:即有利於落實《課程標準》要求,有利於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提高;加強對學生學科能力、學習情感與創新的培養。國小各學科學生學習水平評價做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測試與學習情感考查相結合,筆試、口試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平時測評與終結性測評相結合,達到分項檢測與綜合評價相統一,全面評價每一位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國小各學科教研員確定試驗校和骨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新教材試教、學科教學評價和創新教育作爲教研工作的重點,深入開展知識、技能、學習情感專題研究,在建立國小考查學科“分項檢測、等級評價”的基礎上,擬定了《薊縣國小考查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對考查學科的檢測內容、方法、要求和標準做出了具體的規定。評價重視知識、能力的評價,更注重學習情感的評價。加強對國小考試學科的管理與指導,改革監控和評價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經過研究探索,實踐運用,學生素質教育綜合評價體系逐漸完善,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之後,我們又深入基層校進行調研,進一步掌握教學評價方案在學校實施過程中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完善《薊縣國小考查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完成《薊縣國小考試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試行稿)的修訂工作,使國小有關學科的教學評價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評價體系

(四)創造了一大批先進的教學模式,撰寫了大批有價值的經驗論文。

第三階段中,我們徵集了國辦中國小、鄉鎮中國小等不同層次的學校和城區、山區、庫區和邊遠地區等不同地區學校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過程中撰寫的論文、經驗等100多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案例、教學課件80多份。教研室中心課題組舉行了課題結題總結報告會。以總結匯報、經驗交流,優秀教學案例評比和優秀課展示的形式舉行全縣課題研究成果展示活動,推廣課題實驗經驗。

中國小各學科已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典型經驗,構建多個教學模式,涌現了多個有實用價值典型課例。

高中學科創建的語文“聯想拓展作文”教學模式;化學“導學—探究”化學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施;政治“三自一導”教學法;薊州中學的“雙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楊家樓中學《地理學科在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中數學“問題——猜想——探究——應用”教學模式;“異步目標,導學模式”;官莊鎮教委的《以培養自學能力爲主題,以思維規律爲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城關鎮中學的《加強學科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國小學科創建了“協作實踐,點撥反饋”,“以讀代講,感悟教學”,“單元授課,激情導學,協作實踐,能力發展”模式,國小數學的“自學——探究”模式;城關國小《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策略的研究》。

在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過程中,有一大批論文、經驗發表和獲獎:

2003在市教研室教研信息化工作彙報會上夏守山主任以《搞好教研網絡建設,開展好網上教研》爲題,向市教研室領導和彙報了薊縣教研室在“非典”時期開展網上教研的經驗;

2003、7在天津市教研信息化工作推動會上,張秋亮以《技術提升教研,創新決勝未來》爲題,向全市各區縣教研室介紹了薊縣教研室開展信息化教研的經驗;

2004年《天津教育》第一期,將以《北方風來滿眼春——走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薊縣教研工作》爲題,從領導重視、教研員職能轉變、課改培訓、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課堂教學面貌的變化等方面報道薊縣教研室的認真搞好新課程實驗的做法和經驗。

劉曉英、趙永華執筆的《“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及操作體系》獲2003年天津市中國小第九屆教研教改“雙成果”一等獎;

牛士誠、於俊文、邵煥芝合寫的《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與認識》刊登在2003年7—8期《天津教育》上。

邵煥芝撰寫的《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或2001年素質教育新世紀論壇徵文市級二等獎;《實施教學創新,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獲2002年市教育學會綜合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二等獎;

高中化學教研員李忠《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獲2003年天津市中國小第九屆教研教改“雙成果”二等獎;

國中“異步目標,導學模式”被收錄在市教科院、薊縣教育局聯合主編的《走進教科研》一書;

國中英語教研員吳守利《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探索》被收錄在張建昌主編的天津市九年義務教育《學科素質教育指導》一書中。

五、課題研究後的體會與思考

(一)課題研究後的體會: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須先行。

2、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保證。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並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尋求解決辦法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途徑。

4、教師創造性水平的發揮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前提。

(二)課題研究後的思考:

1、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的範圍十分大,課題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面廣量大,而我們子課題的研究僅僅侷限於中國小課堂教學這一領域,如何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也是今後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2、我們目前的研究成果認爲中國小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只是初步的,是培養一種意識,當前,在權威的評價機構還沒有完整科學合理可操作化的體系之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究竟怎樣進行界定與評價,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3、在實施國家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又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其中許多課題與我們研究的課題有聯繫,因此,我們應該乘着這股“東風”,進一步深化、細化地延伸課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總之,通過三年的課題實驗研究,我們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縣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有了和大的提高。今後,我們要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學會的領導下,進一步搞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提升我縣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爲天津教育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第3篇】國小歌唱教學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問卷調查報告

一、調查表涉及的內容

針對本學期的課題內容,分別在四年級和六年級中、高兩個學段中,每個班級抽取十五個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從中來了解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情況、對音樂課中的環節的喜好、對音樂課中識譜的重要性、對音樂老師的正確評價,以及學生喜歡上什麼樣的音樂課等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一個詳細的問卷調查活動。從學生的問卷中瞭解學生對歌唱的審美能力,從而爲課題研究作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調查統計結果

本次參加調查的學生人數爲60人,收回有效地調查單60張。學生們100%喜歡上音樂課、喜歡音樂老師。85%的學生認最喜歡的課型是歌唱和欣賞課。92%的學生喜歡參與課堂創編活動,樂意展示自己的成果。95%的學生認爲音樂課上識譜很重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音樂歌唱教學對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課堂中的創編、識譜教學都是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三、調查表反映出亟待解決的問題

1.識譜能力普遍不強,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有些歌曲的情緒比較緩慢,特別是地方性的民歌等等,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四、教師下一步改進的策略

1.加強課堂上識譜訓練,通過巧妙的識譜教學,讓學生髮現歌曲中的音符、旋律之美,從而提升審美能力。

2.通過欣賞和演唱地方性民歌,從而提升學生的興趣。

3.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學生的課堂創編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想象力,讓歌唱更具表現力。

【第4篇】教師教學能力總結報告

教師教學能力總結報告

一年來,我把愛崗敬業,認真研修《課程標準》,嚴格遵守《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要求,完成學校交給的工作,服從領導的安排,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常規,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使所任班級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作爲我的天職,具體的工作情況如下:

一、我的思想

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視自己,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參加學校各活動,並及時做到反思和小結。爲了適應教育教學的長遠發展,我不斷研究、探索和學習政治理論,同時從課外讀本中汲取營養,讓自己不斷成長。我踏實工作、拼搏進取、爲人師表,在學生當中做出了典範。

二、我的紀律

我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有事主動請假。在工作中,尊敬領導、團結同事,能正確處理好與領導同事之間的關係、對人真誠、熱愛學生,從不鬧無原則的糾紛,處處以一名人民教師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毫不鬆懈地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我的教學

我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並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興趣、需要、方法、習慣等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及時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四、我的課堂

我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

五、我的作業

根據學期開始的計劃,在作業批改上,認真及時,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訂正,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輔導中做到有的放矢。

總之,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學中,今天也算告一個句號,過去成了歷史,這歷史在我的回憶中永遠年輕,永遠微笑,也永遠刻入心底,但願我的付出能澆豔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