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橋之美》人教八上【精品多篇】

《橋之美》人教八上【精品多篇】

《橋之美》人教八上 篇一

<<橋之美>>教學設計

許村學校 王必芬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一些審美技巧,啓發學生髮現美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藝術欣賞能力。

2通過比較閱讀,使學生明白說明的多樣性,應嘗試不同的說明語言說明結構等。

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佈置預習

熟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2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採用了哪種說明方法?

二導入新課學習

投影顯示以下語句

1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

2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俗語

3橋,多麼美!------吳冠中

橋,簡單實用,無處不在。橋,姿態萬千,各具風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它們的無限魅力。板書課題《橋之美》

三創設情境

投影顯示相關圖片,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這些橋美在何處?

四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

1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指定學生讀一讀自己所畫的相關語句,師生一起修正,並投影顯示

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我之愛橋,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學生討論作者評判橋是否美的基本準則是什麼呢?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總結,並板書如下

橋-------環境對比烘托變化和諧

2作者主要採用了哪種說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課文順序一一標出。

教師投影顯示相關內容及圖片。

蘆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的石橋湖面上的長橋西南山區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莊稼地裏的橋崇山峻嶺間的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成昆線上的直線橋

五合作探究

將學生分成8組,每組選擇兩個例子,運用作者的觀點,討論分析這些橋究竟美在何處?要求學生結合文章中作者的闡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分析。

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做評價。並總結板書。

六能力遷移,拓展延伸

1再次展示與橋相關圖片,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座橋,運用作者的審美觀點重新評價它們,並模仿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寫出自己的感受,以備交流。

2請學生觀看生活中的一些畫面,說說它們是否具有獨到的美。

七佈置作業

1 以我發現了生活中的美,寫一則語文練筆。

2預習思考課後練習三

板書設計

橋 ----------- 環境{對比烘托點==面 線-----面柔與剛急流與寧靜等

第二課時

一交流語文練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正確對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對比閱讀本文與《中國石拱橋》的異同。

結合學生預習情況,教師進行總結。

同都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進行說明

異語言風格不同,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中》文語言平實,準確簡潔。

結合練習二,具體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課堂練習------發放講義,學生當堂完成。

三佈置作業

以家鄉的橋爲話題,寫一篇說明文。

橋之美 篇二

篇一

《橋之美》是帶說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中國石拱橋》這篇規範的說明文不同。《中國石拱橋》從橋樑專家的角度說明中國石拱橋的形式、結構、成就、發展等,讓學生獲得知識。而《橋之美》從畫家的角度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寫作目的不同,採用的寫法也不同。這篇美學小品文,作者吳冠中以畫家的眼光品評了橋之美。課文先抓住說明對象總的特徵,即“橋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然後通過具體豐富的例子驗證了“橋之美”,文章語言畫面感很強,極富詩意。爲此我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1、準確把握並激活學生的興趣點

在課文導入中,我使用了這樣的導語:每個人眼中的橋又各不相同。假如你就是農民、就是工程師、就是詩人,你更關注橋的哪些方面呢?(發言:農民,橋的平坦實用,交通便利。工程師:橋的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茅以升《中國石拱橋》)。詩人,橋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橋的詩境之美。那麼在畫家的眼中,橋的魅力又在何處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畫家吳冠中先生去感受“橋之美”。以此引入本課的學習,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文章重點研讀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根據文本內容賞析葦叢中的石橋、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形式獨特的風雨橋等諸多畫面,並提示他們既要說出橋美在哪裏,還要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橋之美的。

2、注重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

蘇軾有句詩: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事實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文字是情感的載體,也是美的傳遞者,我讓學生在感悟橋之美的時候,先讀文章片段,再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橋美在何處。之後,又安排了“概括美”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我喜歡——,因爲它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說到的橋之美。“烏鎮小河兩岸的橋之美,美在與密密的葦叢配合的開闊疏朗。江南細柳下的橋之美,美在與纖弱的細柳配合的剛柔相濟。橋之美,美在長橋與嫺靜的水面配合的靈動和諧。橋之美,美在風雨橋與險峻的山峯、湍急的流水配合給人的安閒、自在之感……”聽一聽學生的回答我明白: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的理解和迴應,書本潛在的意義才能處於不斷的被創造性的流動之中,學生的心靈才能於書本中的世界融爲一體。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

3、重視學以致用,拓展訓練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在研讀文本之後讓學生回想自己生活中見過的橋,運用這一節課上學到的欣賞橋的審美方法和語言寫一寫,說一說。將寫與讀結合起來。

這堂課在某些環節的設計上,我認爲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可以將前面的環節壓縮一下,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走進生活,去探尋和發現生活之美。語文課的學以致用,是值得我反思的第一個方面。最後,學生討論很是倉促,又加之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因此未能真正起到訓練的作用。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篇二

《橋之美》這篇課文屬於一篇說明文,語言相對來說較爲生動活潑,而且說明對象本身又是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事物,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說,課堂應該是放的出去,收的回來的。

作爲八年級的學生,他們應該能欣賞體會到一定層次的美,我們的語文課也應該交給學生一些美的東西,讓他們通過我們的文本欣賞到一些很美的東西,體會到語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羅萬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賞體會文中的橋之美作爲了本文的一個重點,而且拔高到了交給他們一種審美觀的程度。

語文課畢竟是語和文組成的,所以我就把語言的賞析作爲了本課的重點,同時想讓他們在美的體驗中得到語言練習的目的。我設計課地目的想讓同學們在美的體驗中得到一種無聲的美的教育。讓他們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

然而課堂的教學實際情況卻讓我深思。。這堂課我從設計過程到駕馭課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

爲了達到美的體驗,課件的製作中圖片加的太多了,以至於整節課都是畫片的瀏覽,遠離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節欣賞美的語文課,倒更像一節美術欣賞課。爲了使用所謂的高科技”課件”忽視了語文課最基本的東西”文字”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一節課,華而不實,不是爲了學而教,而是爲了”演而教”教師費力不討好,這是失誤之一。整節課下來,書,學生基本上沒讀,文本,學生基本上沒看,忙來忙去,只是在走過場,那是我一個人的舞臺,學生們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美麗的只是那些畫面,不是學生們的內心。

當學生的狀況出乎我的預料時,我的駕馭課堂能力的欠缺立馬錶現出來,從最初的導入時激qing萬丈,到最後的鴉雀無聲。課堂氣氛的沉悶是這節課又一大敗筆,學生的沉默導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沒有備好學生,課堂教學不夠靈活是導致失誤的主要原因。

讓學生們綻開笑臉——教《橋之美》有感-教學反思

新的一個旅程開始,總有新的方向。每一個新單元開始,也總有新的單元目標與要求。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建築園林、名勝古蹟。這一單元所選的體裁也就不同以往所學的文章。本單元主要是以說明文爲主,應該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

在長期學習記敘文的旅程之後,學生剛一接觸到說明文,總是對這種不同類型的文章措手不及。在學習了前一篇規範性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學生基本上能夠掌握了說明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對簡單的說明文寫法有了一定的把握。但是,問題總是接踵而來,這一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橋之美》又讓學生陷入了思索之中, “說明文的語言是平實的,科學性的,可爲什麼這篇文章的語言如此具有抒情性呢?”“這篇文章是不是說明文呢?”-------學生們一臉的疑惑與稚氣。此時,作爲教師的我就要承擔起傳道授業解惑之責任了,希望通過我的教學使那張張疑惑的臉綻放開笑容。我開始了我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過程。

在導入設計中,是由《中國石拱橋》引出本文,運用以舊引新法,讓學生回顧剛學過的篇章,達到更好地掌握這一單元的主題。從說明文的結構、說明的對象、說明的順序等角度入手,爲學習新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一環節學生都能夠回答的很流利,但也有個別學生對這三個問題不甚瞭解。說明文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說明對象,理解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徵,理清全文的說明順序。我按照這一思路讓學生來整體感知全文,設計了三個問題:“這篇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麼?”“這篇文章說明對象的重要特徵是什麼?”“作者按照什麼順序來說明對象的特徵的?”這個環節學生在導入的引導下能夠快速地理出三個問題。

學生對全文作了整體上的感知之後,進入了理解與探究階段。“在作者眼中的橋美在何處呢?”帶着這個問題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原因這篇文章的語言比較優美,而且也希望學生能從朗讀中體會出這篇文章的藝術特點。其實這個問題的設計是想讓學生能夠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子即全文的“文眼”:“不過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爲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眼於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如果能夠找出這句文眼,那麼理解全文的內在深意就迎刃而解了。在探討了這句文眼後,我又拋出了另一個問題:“作者爲了說明橋之美主要舉了哪些例子?”。學生很容易地就舉出了課文中所提到的例子,但是也產生了分歧:“作者舉出南京長江大橋與錢塘江大橋是否爲了說明橋之美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的爭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學生的言談之中瞭解到學習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性。爲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我先與學生共同對文本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作者所舉的幾個例子加以祥細地分析,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進行課堂延伸,讓學生結合文章的幾幅畫面進行賞析與擴寫,或者是寫出自己心目中的橋在不同的優美環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這一問題的設計實際目的是讓學生能體會作家吳冠中眼中的橋之美。這階段是訓練學生的筆頭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學生所讀的文章都非常的優美,而且具備了藝術家的“欣賞水平”,他們能夠效仿作者的筆調用畫家的眼光來欣賞他們眼中的畫面,將塊、線、面融合爲一體,描繪出精彩的畫面。

爲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瞭解這一單元的目標與要求,我通過比較閱讀來達到目的。於是將具有規範性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與《橋之美》這篇說明性的小品文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中總結出這兩則的不同之處與相同點。總結之時,學生的滿臉困惑已被笑靨所消融。

在教學中要善於捕捉學生閃現出來的火花,巧妙地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橋之美 篇三

一、課文分析:

本課的教學難點有二,一是如何讓學生理解一位大畫家對橋之美專業的解讀,二是如何將橋之美與文章中所舉的例子聯繫起來,且不能上成美術欣賞課。我採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層次,再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中找到相同點,通過比較引發思考,由此來把握橋之美的含義。上課時自然也選擇了一些圖片,但主要用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直到講完所有內容,才展示了吳冠中先生的幾幅作品,以對應文中對橋之美的描寫。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照關鍵句、結合舊知,理解橋之美的內容。

2、通過劃分層次、比較閱讀,分析文中所舉例子的作用。

三、教學準備:

吳冠中先生的相關畫作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南唐大詞人馮延巳有兩句非常的詞:“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孤獨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輕風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構成了一幅淒涼而又極富詩意的畫面,而這幅畫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橋。小橋是詩歌中最常見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歷代詩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獨特之美。吳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畫家,他從畫家的角度來描述橋之美,同樣也能給我們以啓示,讓我們發現橋的獨特之美。

2、劃分層次,瞭解橋之美。

(學生給全文劃分層次,歸納文中有關橋之美的內容)

提示:

(1)本文同樣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來寫,找出文中舉例說明的內容,就可以將層次劃分清楚。(1-3,4-7,8)

(2)畫家偏重的是橋的什麼美?作者更偏重於將橋與什麼聯繫起來?

歸納:

“橋,多麼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3)作者所說的“形式美”,具體指什麼?(學生讀下文,分析關鍵字句的含義)

①“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線與塊面之間的對比,在古詩中也出現了,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②橋“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的媒介,它是溝通線、面間形式轉變的橋”。(。同樣,橋處於河流之上,聯結着兩側的人家,也將線與面聯繫了起來,並且還多了變化)

③“圓的橋洞(面)、方的石塊(面)、弧的橋背(線)”(橋自身就有線與面的對比,聯繫不同的線與面就顯得更加“和諧,得體”

④“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作者沒有將橋單獨欣賞,而重視橋在什麼之中的作用?(不同環境中的作用)橋可以聯繫不同的線與面,它在環境中的作用是什麼?(聯繫不同的形象)

⑤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這裏的“形式美”主要指什麼?(變化、聯繫)文末所說道的“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構成”就是指構成富有變化的畫面,“聯繫”就是指聯繫不同的形象,正好與之對應。只是作者在此處拓展了一步,認爲無論什麼形式,繪畫、詩歌、散文……,只要起到了這個作用,就都具備了“橋之美”。

那麼,作者如何闡述橋之美呢?他主要通過舉例的方法。他舉了哪些例子?起了什麼作用呢?

3、分析例子,體會橋之美。

(1)歸納4-6中所舉的事例,注意這些橋所處的環境。

4烏鎮密密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拂着的石橋、蒼茫湖水中的長橋、山區的風雨橋。

補充:①“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作者在此化用了北宋大詞人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詞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首詞也是寫分別的場景,主人公想象自己在分離之後,無奈上路,酒醒來,伴隨自己的只有微風,一輪新月和飄拂的岸上楊柳。作者在這裏指即使沒有“曉風殘月”,僅有楊柳及小橋就足以令人心動意迷。

②“風雨橋”之所以如此命名,就是因爲橋上有廊有亭,可以遮風擋雨。它在山區,山區多急流,多飛瀑流泉。

5《清明上河圖》畫面*中的橋(虹橋)、莊稼地裏的小橋、險峻環境中的索橋

6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成昆路上直線橋

補充:③成昆路是成都至昆明的鐵路,這裏正處於西南山區,鐵路要穿過許多險峻的高山峽谷。

(2)4中的四個例子之間有什麼關係,被放在一起?

提示:作者在描寫環境時,常常反覆強調環境的特點,找出反覆出現的詞語,歸納不同環境的特點。再來看橋,與環境之間有什麼關係。

①烏鎮蘆葦,“密密的”“密不透風”。橋,“透了一口舒暢的氣”,“構成鮮明的對照”。“對照”就是對比,什麼對比?(密疏)

②鄉間細柳,“飄絲”,“纖細的遊絲”。橋,“堅硬的石塊”。兩者間同樣有對比,什麼對比?(軟硬)

補充:這裏的“軟硬”也可以指情感的軟與硬。留戀,依依不捨,就是表現內心柔軟的一面。無奈分離,就要“硬”起心腸。《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兮,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就是表現了“軟硬”情感的對比。因爲包含這種情感,纔會令人“*”。

③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單純明亮”,空曠而有些單調。“臥龍一般”的長橋給湖水帶來了什麼?

提示:坐小船與在橋上走,有什麼區別?(可以看到橋洞中的風景)

作者說此時“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史詩”有兩個特徵,一是要有足夠的長度,二是要有豐富的內容。長橋有這兩個特徵嗎?(長橋有足夠的長度,每個橋洞中可以展現不同的畫面,53孔就是53幅畫,這些畫還會因天空、水面、光線、船隻的變化而變化,同樣具有豐富的內容)

這裏是什麼對比(疏密,不過於烏鎮的石橋剛好相反)

④山區,“橋下多半是急流”“飛瀑流泉”。在風雨橋上,人們在幹什麼?(“駐足欣賞”,風雨橋可以遮風擋雨,人們在此也就自然要停留下來。)這是什麼對比?(動靜)爲什麼作者用“搏鬥”一詞中來描寫“畫家和攝影家”?(與“駐足”對應,同樣形成了動靜對比。同時,也說明他們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來表現這種動靜對比之美非常的艱難。當然,這也是他們的天職所在。)

⑤總結,四個例子都表現了橋與環境之間的什麼關係?(對比)橋與環境的對比,使畫面有了變化,這就是橋的“形式美”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3)5與6之間有什麼關係,又說明了橋之美的什麼內容?

提示:5,作者是在欣賞橋之美;6,作者則是通過自身的實踐來說明如何表現橋之美。注意兩節之間有什麼聯繫。

①觀賞《清明上河圖》局部虹橋畫面,橋上有人,橋下有船,兩旁是密密麻麻的店鋪,而焦點就是橋。“矛盾的發展”爲什麼能“促成戲劇的*”?(矛盾的發展,必然使許多人物捲入其中,許多相關的事件在此刻交織)同樣,橋也聯繫了許多的形象,作者如何指出其作用?(“形象的重疊及交錯”)在6中,作者是如何描寫自己努力尋找“重疊及交錯”的形象?(“尋找與橋身的直線相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面”)同樣,因爲無法找到能夠讓六和塔與錢塘江大橋“相襯托、呼應”的角度,他無法構圖。

補充:虹橋下實際發生了一次事故,運河中的船隻是不能調頭的,而這條船隻衝向對岸,明顯失控了。橋上有人扔下繩子,船上有人試圖接繩子,都是爲了控制住船,但沒有成功。運河相當於古代的高速公路,虹橋下應當是一個碼頭,原本就人流不斷,此時更是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力,形成了畫面的*。

②一片廣闊的莊稼地,只有莊稼,的確有些單調。橋聯繫了哪些形象?(橋下的流水,浮萍、雜草,而且它們還隨着水流動,就打破原有單調。因此作者使用了“刺破”一詞,表現橋聯繫了不同的形象,打破了單調的場面)作者稱“畫家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橋如何歌唱?(那些形象就是橋的音符,打破了單調,給環境帶來了“熱鬧”)

③索橋只是一道線,它的生命力從何而來?(“險峻的環境孕育了橋之生命”,“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使索橋有了生命力)同樣,爲什麼成昆路上的直線橋“有時顯得險而美,有時卻險而不美”?(是否能夠找到襯托它的“多種多樣的線”)

④作者在這兩節用了幾次“尋”、“尋找”?(“他們尋橋”“尋找與橋身的……”,都在尋找與橋相聯繫的不同形象)因此,在成昆路上,作者“前瞻後顧”,也是在尋找能夠與直線橋相襯托的線。

⑤5、6,一重點談理論,一談實踐,但都表現了橋對於不同形象的聯繫作用。

(4)作者在文末舉出鵲橋的例子,想說明什麼?(鵲橋形象與意義都好,還能夠聯繫古代的神話與古今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飛動的喜鵲也讓橋富有變化,雖然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同樣有着橋之美)

4、舉例拓展,感悟橋之美。

我們在上課伊始所舉的詞句“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詩中的小橋不僅聯繫了不同的形象,還帶來畫面的變化——人獨立小橋之上,是平靜的,但內心的思念卻是激烈的;人雖未動,但送別時人就從橋上走向遠方,目光一直追隨而去,同樣也是動的。詩的橋,同樣讓畫面發生變化,聯繫了不同的形象,也具有“橋之美”。橋正因爲有這樣獨特的魅力,纔會令歷代文人畫家傾心。

橋之美 篇四

橋之美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美感、史詩、駐足”等詞語,並練習用詞造句。

2.瞭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學原則。

3.認識橋的美學價值,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常識。

能力目標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理解課文所介紹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

2.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滿詩意的描寫文字和帶有說明性的文字,體味語言的個性色彩,培養良好的語感。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爲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橋美在何處。

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通過反覆朗讀,展開想像,進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體會,反覆揣摩,和作者產生共鳴,接受美的薰陶。

2.討論法。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討論的質量,通過生生互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比較閱讀法。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同樣寫橋,但表現手法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兩文比較,體會它們的相異之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明確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的個性色彩;比較閱讀,體會兩文的相異之處。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橋是充滿魅力的一種建築,它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橋,而且橋本身的美以及它給人的豐富的聯想和感受,使橋歷來都是文人畫士筆下的寵兒。作爲中國現代著名的畫家,吳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滿詩情畫意的筆爲我們介紹橋之美,讓我們一同欣賞《橋之美》。(板書文題)

設計(二)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讓我們隨着畫家的構圖框,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二、明確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齊讀課文,並思考:

(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請畫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發?

3.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力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然後以小組組長爲本組代言人,進行全班交流。

明確:(1)課文揭示“橋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幾句:“‘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爲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些文句揭示了“橋之美”的含義。

(2)學生從中得到的啓發是多方面的。有的領悟到:橋樑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有的領悟到生活周圍本身就有飽含畫意的景緻,只是自己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的同學領悟到:文中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把它們作爲通用的原則對某一處自然風景及室內佈置進行一番美的品評。有的領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與周圍環境和諧交融纔是美的極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1)教師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內容要點,再把內容相近的段併成部分,把全文劃分爲相對獨立的若干部分,歸納出每部分的大意,將這些大意依次銜接起來,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說明順序。

(2)學生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間交流看法。

(4)教師選三位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

明確:畫家眼中的橋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說,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爲了能讓普通讀者理解和接受這個觀念,文章從大家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入手,首先擺出一個看法:它“固然具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筆勾勒、大塊塗抹的方式迅速將小橋、流水、人家提煉成構圖所需要的塊、線、面,並把它們搭配、組合起來,構成畫面,強調橋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後又大而言之,指出橋在江南水鄉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樣在構成當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來作者強調不着眼於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而是更着迷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爲下文張本。

課文隨後採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選用四個例子——石橋與葦叢的配合,石橋與細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長橋之美,險峯、急流映襯下的風雨橋——說明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然後,作者比較概括地寫橋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這是對“橋之美”的進一步補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及鄉間小橋爲例,指出通過橋能構成豐富的畫面。此後作者宕開一筆,結合具體實例談橋與周圍景物要互相襯托、呼應的問題。

最後收束全文,用一句話總結上文,迴應文章的標題。

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書。

多媒體顯示:

四、揣摩語言,體味本文語言的個性色彩

1.多媒體顯示:

體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學生品讀這些句子,欣賞其鮮明的個性色彩。

教師選四位同學品評這些句子。

明確:(1)葦叢是不會感到“發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圍環境,或者說自己已成爲環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爲楊柳剛剛返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爲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這裏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韻律,這吸引着畫家總是追尋着橋的身影。

2.學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蘊涵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感受其鮮明的個性色彩。

五、比較閱讀

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都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說明文有很大區別,試具體說明。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

學生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一些具體例子。着眼於橋的美學價值,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文章語言優美,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較爲規範的說明文。它說明對象(石拱橋)分明,特徵(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清楚,順序合理,語言平實自然而又準確、嚴密,說明方法(舉例子、引用、列數字、打比方等)得當。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

比較篇目

說明對象

着眼點

說明順序

說明方法

語言特徵

中國石拱橋

橋之美

學生根據表格要求填寫相關內容,充分理解規範說明文與科學小品的區別與聯繫,全面認識“說明文”這種文體。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一幅山水畫,畫面上有高山、流水、長橋、樹木、薄霧。要求學生運用對比、變化、和諧的美學原則來品味、欣賞畫面美,並模仿課文第4段的寫法把它表述出來。

學生觀賞畫面,並口頭描述。

七、佈置作業

課後閱讀科學小品文《得樂園?失樂園?》完成文後題目。

教師可以打印成閱讀試卷,分發給學生。

得樂園?失樂園?

我是通信時代的臣民!我是網絡時代的順民!我是數字時代的刁民!偉大的因特網啊,對你的愛越深就越讓我心痛。

作爲比特族中的一員,我慨嘆當今溝通的便利。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可以被比特這種元素縮短到近在咫尺,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隨着網絡的構架而延伸至無垠的宇宙。人是多麼的偉大啊,人又是多麼的渺小!

我是數字時代的“孟嘗君”,我愛高朋滿座,我愛食客三千,把酒臨風,填詞詠歎!因此,我喜愛chat room(聊天室)。在那裏,從未謀面的老朋友會帶來有關“金龜子下巴”的新鮮事;初來乍到的“幼蟲”的勃勃生機,令每一位“老蟲”激動不已。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各抒己見,高談闊論;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真可謂壺中天地闊,網內日月長。

不過,每一個深深躲在顯示器後面的面孔,真像他(她)在顯示器前表現得那樣純潔嗎?如果你去過上海電信、中國黃頁或杭聊的chat room,你一定遇到過poseidon、劍聖、軒轅氏。你很快就會打聽到poseidon是如此的多才,詩詞歌賦,中西合璧;劍聖是如此專橫,逮誰挖苦誰,哪壺不開提哪壺;軒轅氏是如此的溫文爾雅,口吐珠璣,人見人愛。其實這三個人是同一個人!唉,想一想,以後你還會相信在chat room裏交的朋友嗎?

我是信息時代的掠奪者。信息,對於我來說,就像滋養身體的維生素一樣重要。所以,每天我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很多e—mail。這些e—mail給我帶來了大量的我所感興趣的不同信息,爲我小小的個人世界,增添了豐富的色彩。我能在國內新聞媒體之前瞭解到了最新的美伊戰事;足不出戶我就可以給朋友送去賀卡;最新的遊戲攻略,我永遠最先得到;不用去圖書館,便可以讀到川端康成的《雪國》的原本……

每天,我面帶微笑,將成k成m的e—mail輕輕地瀉在我小小的硬盤上,其實我根本笑不出來。每天我必須像清潔工一樣,幹掉大量的mail垃圾——廣告、免費雜誌、郵購圖書、目錄等等。即便是我需要的mail,閱讀時總有些不太習慣。我是多麼的傳統,我喜歡閱讀用筆寫在紙上的信件。一邊輕拈着帶有花香的信封,一邊細細閱讀;一邊欣賞寫信人的書法,調侃偶爾出現的錯別字,一邊揣摩他(她)寫信時的心情,想像他(她)蘸着墨水筆走龍蛇時的神態,甚至是每一個塗改。我可以從傳統的信件上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而網絡帶來的e—mail呢,是永遠做不到的。你難道能夠接受闊別十多年的好友帶給你的僅僅是一堆五號宋體外加10.5磅的字母嗎?不,絕不。

我是信息時代的夜行俠。多年的俠客生活,讓我脫胎換骨,造就了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也給我帶來了不少麻煩。

據我的醫生說,我患有輕度的鼠標多動症,中度的電腦亢奮症,重度的網絡依戀症,外加溝通障礙。他讓我相信他說的都是真的,他還列舉種種例子。

他說:只要你坐在有靠揹帶扶手的椅子上,手就會不由自主地抓一件東西做圓周運動。

他說:只要在電腦面前,你就興奮無比,可以不喝水不吃飯不睡覺甚至不用上衛生間。

他說:沒有modem(調制解調器)的日子沒法過,你會焦躁地踱來踱去,試圖用嘴吹出mhz的音頻來模仿modem的聯接信號。

他說:別人有時候不能理解你在說什麼——朋友託你找件東西,你毫不猶豫地讓他去yahoo找。

你告訴司機你家住在—。你要求服務生把你的咖啡升級到3.0版本,否則不付小費……

醫生警告我——離那些玩意兒遠點。

嘿嘿嘿,我能再說些什麼呢。因特網啊,這就是我愛你的回報嗎?難道這就是我狂熱追求的樂園嗎?!因特網啊,對你的愛越深就讓我越心痛。

1.給下列加粗的漢字注音。

珠璣 專橫 軒轅 調侃

2.解釋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的意思,然後分別寫出含有這個字的一個成語。

①中西合璧

②足不出戶

③高談闊論

④把酒臨風

3.“我是數字時代的‘孟嘗君’”“我是信息時代的掠奪者”,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4.把下列句子改爲平實的說明,體會這兩種語言的不同表達效果。

①初來乍到的“幼蟲”的勃勃生機,令每一位“老蟲”激動不已。

②你難道能夠接受闊別十多年的好友帶給你的僅僅是一堆五號宋體外加10.5磅的字母嗎?

5.文章第5自然段末尾有一個省略號,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在這個省略號前再補寫兩個例子。

6.文中的“我”即“網蟲”,他稱自己爲“通信時代的臣民”“網絡時代的順民”“數字時代的刁民”,還稱自己是“信息時代的掠奪者”“夜行俠”等。想一想,“網蟲”還可以是什麼?請以“我是……”的比喻句形式開頭,再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提示:1.jī hèng yuán kǎn

2.①美玉 珠聯璧合

②門 戶樞不蠹

③廣闊 海闊天空

④對着 雙喜臨門

3.孟嘗君,戰國四公子之一,門下有食客數千人。“我是數字時代的‘孟嘗君’”,表現出“高朋滿座”“食客三千”的網蟲形象。“掠奪者”原本是貶義詞,句中全無貶抑的意味,“我是信息時代的掠奪者”表現了網上信息資源的豐富及網蟲對信息的大量獲取。

4.①新上網的人的勃勃生機,讓久已上網的人激動不已。②你難道能接受闊別十多年的好友帶給你的僅僅是一些漢字與字母的印刷符號嗎?

原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極盡生動說明之能事,寓知識於情趣之中。

5、6答案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實踐活動設計

橋,不是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體現着人類的智慧,並給人以美感,人們情不自禁地用詩文來讚頌它,關於它的故事傳說也十分豐富。這些賦予了“橋”無窮的魅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資料蒐集;瞭解一些橋的名稱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橋等;蒐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蒐集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說;蒐集繪畫、雕刻、圖片以及影視作品中的橋等等。

這項活動要求學生在蒐集、整理完相關信息後,在班上進行口頭交流,要求表達得生動有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二、寫作活動

高高聳立的塔有着與橋不同的美,試寫一段文字,說明塔的美。

三、開放性探究

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

水的語言

郭治

水是會“說話”的。聽聽水的聲音,可以判斷水的狀況。你不妨試一試:把滿滿的一瓶水倒出來,聽!水在噗噗作響,它在告訴你:“我出來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這個實驗,它們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這個原理很簡單,因爲水流出來的時候,空氣要從瓶口擠過去,那一個個氣泡鑽出水面時,會因爲壓力變小而猛一下子膨脹,發出衝擊,水就這樣“說話”了。

把水壺放在火爐上,當水壺發出叫聲的時候,水還沒有開。等水真正沸騰的時候,叫聲不是那樣響了。“開水不響,響水不開”,水壺裏的聲息爲什麼能報告壺裏的情況呢?

坐在火爐上的水壺,壺底的水最先熱起來,於是那裏就產生了氣泡。這些氣泡很熱,也很輕,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邊的冷水層。熱氣泡在冷水中放出了大量的熱,它的溫度降了下來,好像泄了氣的皮球,抵擋不住水的壓力,就被水給壓破了。氣泡破裂時發出響聲,水壺便“鳴”叫了起來。水在沸騰的時候,氣泡一個接一個地鑽出水面衝到空氣裏,很少有在水裏破裂的,這時水的聲音就變成“嘩啦”“嘩啦”了。

人被燙着會喊叫,水挨燙時也要“尖叫”呢!把幾滴冷水滴在火紅的爐蓋上,聽!它噝噝地尖叫了。燒水做飯時,我們常常會聽到這種聲音。

水當然沒有知覺,它挨燙時的“尖叫”是由於它在急速地變成汽。爐蓋或紅煤球的溫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馬上變成了水蒸氣,一滴水要變爲汽,體積大約要膨脹1500倍,這一漲,就像小炸彈爆炸,發出了聲音。

你會判斷壺裏的水開不開嗎?

提一壺冷水,向地面上倒一點,你聽到的是清脆的噼啪聲;提一壺開水,同樣向地面上倒一點,聽!它發出了低沉的波波聲。爲什麼冷水和開水聲調不同呢?這跟水的溫度有關係,當水溫在100℃左右時,水不斷地變成汽,開水四周包圍着這層汽,好像裹着一層線毯,落到地上聲調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沒有氣墊的緩衝作用,聲音也就變得清脆了。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鋼球發出清脆的聲音,掉在棉被上的鋼球只會發出一點兒聲響一樣。

水的奇言妙語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實驗,研究一下嗎?

1.這是一篇_______說明文,其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順序,語言______________。

2.爲了生動地說明水有各式各樣的語言,很多地方運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辭方法。

3.第2段畫線句是爲了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文章說明了水在三種情況下的語言: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怎樣才能判斷出壺裏的水是否是開的?

參考答案:

1.事理 邏輯 生動

2.擬人

3.水流出來時爲什麼噗噗作響

4.流出來時 水不開時 水被燙時

5.向地上倒,發出清脆的噼啪聲的是冷水,發出低沉的波波聲的是開水。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橋樑審美觀(樊凡)

橋樑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樑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樑,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樑等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準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樑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鑑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着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爲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樑審美觀是功能、藝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2.橋樑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樑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樑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準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衆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樑工程中習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瞭的形式擬以下橋樑美十則,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樑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二、時文超市

琥珀

這個故事開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約摸算來總有一萬年了。

一個夏天,太陽暖暖地照着,海在很遠的地方奔騰着,綠葉在樹頂上颯颯地響。

一個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太陽光裏快樂地飛舞。後來,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那裏長着許多高大的松樹,太陽照得火熱,可以聞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個小蒼蠅停在一棵大松樹上。它伸起腿來撣翅膀,刷那長着一對紅眼睛的圓腦袋,因爲它飛了大半天,身上已經沾滿了灰塵。

忽然有個蜘蛛划着長長的腿慢慢地爬過來,想把那個蒼蠅當作一頓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長腿(要划動那八條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樹幹下來,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

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着整個樹林,許多老松樹上滲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陽光裏閃閃地發出金黃的光彩。

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裏頭。

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麼美餐了。一對小蟲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淚珠裏。它們前俯後仰地掙扎了一番,終於不動了。

松脂繼續滴下來,蓋住了原來的,最後積成一個松脂球,把一對小蟲重重包圍在裏面。

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一轉眼過去了。幾千萬綠翅膀的蒼蠅跟八隻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裏,掛在一棵老樹上。

後來又有變故發生了。陸地漸漸地沉下去,海水漸漸地漫上來,逼近那古老的樹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沒了。波浪不斷地向樹幹沖刷,甚至把樹連根拔起,樹就斷絕了生機,慢慢地腐爛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沒在海沙下面。

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風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濤把海里的泥沙捲到岸邊。有個漁民和他的兒子經過海灘。那孩子赤着腳,踏着沙土裏一塊硬硬的東西,就把它挖出來。“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來,“這是什麼?”他爸爸接過來,仔細看了看。“這是琥珀,孩子。”他高興地說,“有兩個小東西關在裏面呢,一個蒼蠅,一個蜘蛛。這是很少見的!”

在那塊透明的琥珀裏面,兩個小東西還是好好地躺着。我們可以看見蒼蠅的翅膀和蜘蛛的長腿,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還可以想像它們當時在粘稠的松脂裏怎樣掙扎,因爲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多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並且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樣的蒼蠅和蜘蛛了。

(《千字文名篇導讀》作者:布封)

提示: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科學小品,文章以文藝的筆調,用講故事的方式說明琥珀成因的複雜過程及“珍貴”“透明”的特徵,讀後使得一定的科學知識。文章語言簡練、準確,既平實又生動。對於琥珀形成的“一萬多年”的歷程,作者僅用“後來又有變故發生了”“又是幾千年過去了”等幾句就交代得清清楚楚。敘述中,作者兼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既平實又生動,可讀性極強。

三、說明文知識短文推介(一)

說明文的表述形式:敘事式

敘事式

“敘事式”說明文的特點是:全文以敘事爲形式外殼,而以解說事物爲內容實質。

文章的敘事爲說明的中心創設了生活的場景,在具體的敘述中安插說明內容,讓讀者在活生生的現實情景中,去接觸和獲得知識和信息。例文:

我送堂妹一束花

堂妹就要結婚了。想送她一束鮮花,但又不知買什麼爲好,便去陝西路上老同學開的一家花店,他一面爲我分揀、整理、包紮,一面同我大談其“花經”,聽聽倒也有趣。

他說,選花要懂得花的“語言”,一般地說,菊花表示紀念、懷念,康乃馨代表友誼,牡丹顯示富麗,菖蘭是祝賀,滿天星是幸福的象徵,梅花是高潔的比喻,玫瑰是愛情的寄託。

同一種花,由於顏色不同,表情也各有異趣。大紅顯得熱烈,嫩黃以志紀念,白色是純潔,紫色是高雅,粉紅隱喻含蓄,等等。

花的語言雖然是世界性的,但各國的風俗不一樣,送花者的選擇也是各有特色。歐洲人比較喜歡素雅的,或白、或黃、或粉紅,買起花來常常是一束一種,十枝至十二枝,一打或兩打。情侶多以單枝相贈,插入小口花瓶中,以示一往情深。東歐人特別喜歡黃玫瑰,日本姑娘偏愛白色和粉紅。上海人買起來總是一束多種,色彩斑斕,大吉大利。

因爲我也是上海人,所以老同學給我扎的這束花是:一枝粉紅菖蘭配着十多枝顏色各異的康乃馨,當中又有兩枝含苞待放的紅玫瑰,然後用透明大包裝紙一圍。婚禮上,堂妹把這束花捧在胸前,引得衆多賓客和新郎的注目和稱讚。

《我送堂妹一束花》,文章寫得短小簡練,其形式的外殼是“我”向就要結婚的堂妹贈送鮮花。而實質內容是說明送花的種種知識。很顯然,文章以說明爲主,記敘爲輔。經過作者巧妙的設計謀篇,一篇別緻的“敘事式”說明文給讀者帶來了心情上的愉悅和知識上的滿足。

運用“敘事式”章法技巧應注意以下幾點。

(1)必須注意事件的完整性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發展、結果,這是一般記敘文的六個要素。文章既然稱得起“敘事式”,當然也要具備這六個要素。例文的敘事部分雖然精短,但也應要素齊備:時間——“堂妹就要結婚了”;地點——“陝西路上的花店”;人物——“我、老同學、堂妹”;起因——“我想送花”;發展——“買花、聽花經、送花”;結局——“堂妹把這束花捧在胸前,引得衆多賓客和新郎的注目和稱讚”。我們從中可以得到的經驗是:不能有頭無尾,而要有頭有尾。

(2)必須注意事件的輔助性

“敘事式”說明文,要認定以說明爲主,敘事僅僅是爲說明創設一定的生活場景,並以此來增添說明文的藝術色彩。但主賓要分明,千萬不能喧賓奪主,如果機械地說,那就是必須在篇幅上讓說明佔絕對優勢。

(3)注意敘事和說明的融洽性

要做到敘事和說明的融洽性,這是“敘事式”章法技巧的生命力之所在。敘事和說明既要防止相互脫節,又要防止牽強附會,硬拉扯在一起,這就需要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可以採取以說明爲中心以敘事爲鋪墊的方法,也就是說先確定說明內容的中心,然後根據這一中心內容,擴展出一件事情來,等到構想停當,再從敘事入手,間以說明,最後仍以敘事收筆。當然這只是一種辦法。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奧妙不同。倘若你對這種章法結構頗有興致,那麼你就親自實踐一下吧。

橋 之 美 篇五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闡述了作者對“橋之美”的認識和看法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首先,在佈局謀篇上新穎獨到文章用畫家的眼光來寫橋之美畫家眼中的橋有什麼特殊的美感呢?概括地說,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 有不同的美學效果爲了能讓我們理解和接受這個觀點,文章從大家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入手,先擺出一個看法:“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 式美”接着以粗線條勾勒;大塊塗抹的方式迅速將小橋;流水;人家提煉成構成圖所需要的塊;線;面,並把它們搭配;組合起來,構成畫面,強調了橋在其中所起 的重要作用然後又大而言之,指出橋在江南水鄉和威尼斯同樣在構成當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這段文字爲我們開闢了一個視角:可以完全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橋,同時 爲下文展開描述預設了心理準備

接着作者舉了四個例子,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第一個例子,是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 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第二 個例子,是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有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 (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諧統一,可能就在於橋有 着經過精心設計的輪廓吧第三個例子,是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如前所說,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 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作者沒有明言橋所起的作用,不過,我們不 妨做一些揣測如,從作者說風雨橋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結合我們欣賞國畫的經驗,可以想象得到,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 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這四個例子,橋或爲主體,或爲陪襯,或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景物成爲 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入畫的景緻

其次,本文短小精悍,生動活潑,語言極富哲理性作者起筆輕鬆,如話家常“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自然而然地引出畫家見到的橋是最多的這個話 題,在簡略談橋之結構與形式美后,卻輕輕避開衆人的議論話題,轉向本文要表達的主題上來:“不過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爲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 眼於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作者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的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引領我們用 “另一種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學原則,如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作爲通用的原則來 進行一些審美活動,提高我們的藝術欣賞水平

再次,本文語言優美,富有情味比如:“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 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用“密不透風”形容小河兩岸蘆葦的嚴實;“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突 出石橋出現在密密的蘆葦中,拱橋強勁有力的弧線或方橋單純的直線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比,打破了這裏的單調與沉悶,使整個畫面豁然開朗,從而表現了橋的形 式作用“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 間限定爲楊柳剛剛返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爲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裏說“即使碰 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 譜出形與色的樂曲”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 整體“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韻 律,這吸引着畫家總是追尋着橋的身影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爲規範的說明文不 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作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橋之美 篇六

主備人:        審覈人:        時間:20xx.11.5

教師寄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吳冠中: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爲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學習過程】

一、自主探索,整體感知。

1.給加點字注音。

煞(  )    頤(   )和園     點綴(   )    飛瀑(  )流泉     襯(  )託

瞻(  )前顧後

2.解釋詞語。

駐足:                         大煞風景:

前瞻後顧: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題目是“橋之美”,從內容上說,是一篇 (            )作者是 (        )

4.熟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麼?說明對象的特徵是什麼?

2.作者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作者本人也是這樣,但他與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處,他對橋的喜愛的獨特視角是在哪裏呢?

3.作者爲了說明自己喜愛橋的獨特視角,舉了許多例子,閱讀課文,按課文順序寫在下面。

三、研讀賞析,揣摩品味。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爲什麼說“發悶的”葦叢作了一次“深呼吸”?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殘月,也令畫家銷魂!作者爲什麼單選早春天氣和石橋?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趣。爲什麼說“形與色”的樂曲?

四、當堂測評。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說明方法。

1.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 )

2.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 )

3.“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       ( )

4.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

五、拓展延伸,遷移生成。

古詩文中有許多寫橋的詩句,在下面寫出兩句,並註明出處、作者。

詩句:                            出處:             作者:

詩句:                            出處:             作者:

【教學後記】

附答案

一、

1. shà yí  zhuì  pù  chèn  zhān 2.駐足:停止腳步。大煞風景:損傷美好的景緻。比喻敗壞興致。前瞻後顧:形容做事以前考慮周密謹慎,或形容顧慮很多,猶豫不決。這裏指前後認真看。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相差雖小,而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3.說明文  吳冠中

二、

1.橋,美。2.橋美在於它能在不同的環境中與周圍景物相配合,聯繫景物組織富於變化的統一畫面。3.正面舉例:橋美在於與周圍景物和諧。反面舉例:不與之和諧很難產生美感。

三、

1.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作“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這表現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爲一體。

2.因爲早春楊柳剛返綠髮芽,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有動靜之分,體現了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不同。

3.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四、

1.打比方2.列數字3.作比較4.摹狀貌

五、

詩句:小橋流水人家   出處:《天淨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詩句:杖藜扶我過橋東 出處:   《無題》      作者:志南和尚

橋 之 美 篇七

這次說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首先我來談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

《橋之美》選自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我國傳統的建築,園林所取得的光輝成就,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2、瞭解什麼是說明文。

3、認識到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

4、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5、瞭解常用說明方法。

6、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分析新課標要求)

這是我第一次拜讀畫家吳冠中的《橋之美》,我想沒有一定的藝術底蘊,沒有遍佈大江南北,飽攬祖國的名川大山,是不能寫出如此詩意的文章。這篇文章內容與寫法與本單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區別,這不是一篇常規性質的說明文。它是一篇具有隨感式的說明文,以優美的語言,親切的語氣,向我們展示了橋的魅力。文章通過描寫生活中各類橋,品味各類橋傳遞出的情味,啓發我們只要用心欣賞,就一定能體會到橋的魅力多彩。學習本文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有審美情操的人。(分析所說課文的內容)

無論從文章的思想內容,語言表達,選材,組材等方面,可以說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東西很多,但作爲課堂教學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無鉅細。所以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着重在整體感知,揣摩語言上下功夫,據此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積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美感,駐足”等一些雅詞妙句,瞭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和審美能力;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

3、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有審美意識的人。

目標1,2,3都是重點。

二、接下來說說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

爲幫助學生順利地達成以上學習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先以教師的“點撥,啓發”爲主,後以學生的“分析,討論”爲主。

因爲新課標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要發生變化,要變教師的“講堂”爲學生的“學堂”,老師要成爲引領學生尋找水源的人,學生則要成爲學習的主體。所以課堂教學中老師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一起探討分析解決問題,努力營造師生,生生之間的那種民主,和諧,合作的關係,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探討,一起成長,共享學習的愉悅,讓學生口,手,腦動起來,讓他們能夠樂學,會學,能學。

2、同時爲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我還將採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的媒體手段來輔助完成本節課教學。雨露沾花花更美。

三、接下來再說說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這就要求我們的教既要授學生以知,又要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探求知識,發現規律,使之成爲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課我打算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1、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爲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點評優美詞句,積累語文知識;

四、最後我重點闡述一下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一共有以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3分鐘)

爲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在課前播放各式各樣橋的美景圖片,讓學生欣賞到橋的美並談感受。這樣設計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起他們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2、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用心傾聽,感受課文的美。並出示問題:文中描寫了哪些橋作者的眼中橋美在哪裏揭示相關文句“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探究主旨)談談聽後的感受。這樣設計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氣氛。

3、研讀課文,授知授法。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目標2設計的。

爲面向全體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營造和諧競爭的的氛圍。請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中哪些詞語或是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動了你或是你認爲哪個詞哪個句子寫得好,爲什麼

如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撫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

如此優美的文字,充滿着詩情畫意,這樣生動的意象,句句如歌,旋律動人,這決非常規說明文可比,若不將此定作教學重點,豈非失之交臂

這樣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能夠“讀有所悟”,學會抓住文中關鍵詞語和句子,同時對學生進行朗讀,圈點批註等學法的訓練。

4、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把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從內容和寫法上進行比較。設計這一環節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欣賞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