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橋之美》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橋之美》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橋之美》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簡析】

此單元是學生在國中階段,首次接觸的一個說明文單元,學生對說明文的認知結構纔剛剛建構。因此根據本文的特點(本文是一篇美學小品文,詩意化的描寫文字和說明性的文字相互間出),教學中一方面旨在加強學生對說明文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並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常識。

【課文簡析】

這篇美學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我們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文章的語言也極具個性色彩。此處,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從獨特的角度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讓我們讀者能夠從美術工作者的獨到的視角,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並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煥發着美的靈性與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能根據說明文的常識和小品文的特點去學會自我分析文章。

2、過程與方法:

⑴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來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並理解本文的主旨。

⑵通過與《中國石拱本橋》的對比閱讀,來進一步掌握本文在內容與寫法上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薰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並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由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2、找出文中說明性的文字,並指出其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導學生能對本文的重點語句,學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學手段】

本文藉助兩個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

媒體之一:有關盧溝橋、寶帶橋、趙州橋、風雨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英國的康橋、《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鄉間的小橋流水人家中的小橋等圖片。

媒體之二: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及一些問題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學的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新課導入

(約5分鐘)

1、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橋

2、提問:爲什麼看了這些圖片之後,能給人產生一種審美的愉悅之感?

引入:今天我們就來聽聽畫家吳冠中先生,是怎樣告訴大家這個答案的?

⑴欣賞圖片。

⑵思考並回答問題。

三、整體感知(約6分鐘)

1、提出默讀要求:

⑴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儘量做到不指讀,不回讀,不發出聲音來讀。

⑵對默讀的內容要進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記憶。

2、默讀課文。

3、根據記憶,簡單複述課文的內容。

四、細研課文(約10分鐘)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問題及問題的答案提示。)

1、說明文的角度來提出問題:

⑴從作者的角度看,橋之美主要體現在何處?

(讓學生把握被說明事物的特點。)

⑵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在文畫出能表示這些說明順序的句子或詞語。

⑶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⑷從說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結構上的特點如何?

⑸本文有哪些語句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試舉例說明。

2、從小品文的角度來提出問題:

⑴什麼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種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內容多樣化。)

⑵找出文中詩意化的描寫性語句,並簡述這些句子中所蘊含的情味。

①根據課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並回答問題。

②學生查閱《現代漢語詞典》,以獲得其簡略的答案。

五、合作與探究

(約9分鐘)

提出師生合作與探究的問題:

1、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橋之美的句子。並從這些句子中,我們可以得出那些審美的基本原理則?

2、從生活中舉出一些實例,來印證這些基本的審美原則

⑴找出句子,並簡答文中所呈現的三條基本的審美原則。

⑵從生活中舉出實例來印證。

六、整合與拓展

(約13分鐘)

提出有關課文內容整合性的問題:

1、文的主旨是什麼?

(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揮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引領我們去品味、感覺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並教給我們一些簡單的審美原則如:對比、變化和和諧等,從而提高我們的藝術欣賞水平。)

2、本文作者的寫作思路又是怎樣的?

(概述橋在不同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從正面舉例具體闡述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圍景物既能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從反面舉例,談橋與周圍景物要相互襯托、相互響應。

3、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與《中國石拱橋》的區別何在?試舉例說明

(《中國石拱橋》與本文的區別:中國石拱橋以準確的數據、例子等對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進行了說明,是人對石拱橋有一個整體的瞭解;本文則用藝術家的眼光對橋的美進行了描寫和評價。)

4、引導學生體會文中一些難句的情味,例如:

⑴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⑵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⑶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⑷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①根據文中的段落中心句,來思考並歸納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②從橫向對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達方式、結構、語言特點等方面來思考並回答問題。

③啓發學生:從這些句子在文中的語境、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審美原則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七、佈置作業

(約2分鐘)

1、必做題

研討與練習一、二。

2、選做題:

仿造本文的寫法,寫一篇題爲《我校大門之美》的小短文,字數不少於200字。

學生課後完成。

橋教案 篇二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美學小品,選自《吳冠中人生小品》。橋之美的優秀教案,我們來看看下文,歡迎借鑑。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感受橋的內涵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 我們先來欣賞一首詩,同學們,你們覺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美嗎?(美)康橋在詩人的眼中是美的。那麼橋在畫家的眼中又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畫家吳冠中的《橋之美》,去感受橋的美。(出示課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

師:其實畫家吳冠中眼中的橋也很美,那麼他眼中的橋美在哪裏?

請大家默讀課文,並從文中找出答案。

生: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師:你能夠理解這句話嗎?

生:(沉默)

師:哪些詞語比較重要?

生:不同環境,多種多樣

師:對,可見去欣賞一座橋,不是孤立的去欣賞而要與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欣賞。(讀這句話)文中寫了許多不同環境中的橋,那麼文中寫了哪些不同形式的橋呢?

生: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橋外是飛瀑流泉,橋面上有廊和亭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莊稼地、小徑盡頭的小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鵲橋。(教師展示每座橋)

三、理解課文,品析語言。

師:,你最喜歡哪座橋,並說說理由?

生:我最喜歡江南水張細柳下的石橋。因爲早春時的細柳綠而柔軟,是陰柔之美,橋是有堅硬石塊的石橋,這是陽剛之美。

師:細柳和石橋、陽剛與陰柔這美,的確美得動人。

生:我最喜歡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因爲這段文字中“銷魂”這個詞用得很好,表達出畫家的感受。

師:你說得很好,那你知道“銷魂”這個詞的含義麼?

生:不知道。

師:“銷魂”出片江淹的《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意思是說人們在分別的時候非常悲傷、愁苦。那“曉風殘月”是何意?

生:是景物描寫。

師:對。這句話出自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又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依依,晨風料峭,半輪殘月斜掛在柳梢頭,美嗎?(出示幻燈)

生:美。

師:文中爲何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呢?

生:就是說細柳和石橋所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景物來烘托,已令畫家銷魂。

師:很好。看來江南細柳下的石橋的確很美。美在這座橋與周圍的景色和諧統一。其他同學喜歡哪座橋?

生:我最喜歡烏鎮葦叢中的石橋。困爲葦叢密不透風,給人憋悶感,期間出現了一座石橋,讓人感到眼前豁然開朗,神清氣爽。

師:“豁然開朗”這個詞用得好,能活學活用。本來沉悶的葦叢,因爲有了石橋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沉悶,讓人的眼前爲之一亮。書上是怎樣寫人的這種感受的?

生:(齊讀)茅盾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了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期間顯現一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師“葦叢”會“做深呼吸”麼?會“透舒暢的氣”麼?

生:不會。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師:對。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明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爲一體。深呼吸後感覺怎麼樣呢?我們一起來做深呼吸。(師生一起做深呼吸)

師:深呼吸之後,感覺輕鬆。對於這句話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呢?

生:前面發悶的感覺應該讀的低沉、緩慢,而後面應該讀的輕快。

師:請一位同學來讀,

師:大家一起來讀。這座橋與周邊的環境配合的真好。

師:其他同學喜歡哪座橋呢?

生:我喜歡風雨橋。因爲這段話中“駐足”這個詞用得好。能讓欣賞者停住腳步,可見景色美。

師:景色美在何處呢?

生:橋外是飛瀑流泉。

生:橋上是遮蓋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閒自在地欣賞着景色;橋外是飛瀑流泉,驚險壯觀。

師:橋上的安閒橋外的驚險形成鮮明的對比。老師不禁想到卞之琳的詩《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的是飛瀑流泉,“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是因爲你和橋已構成了一幅畫。 橋上、橋下各是一道風景,別有情趣。

師: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你怎麼理解搏鬥。

生:這裏的景色很美,畫家和攝影師們爭先恐後的搶着畫畫,拍照片。

師:很好。可見這座橋很美,它美在與周圍的景色配合的很好。

生:(齊讀)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見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師:大家讀得很好。以上,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看出文中,橋與周圍的景物相映的確很美,語文也很優美。

四、理解橋之美的內涵

那麼,作者愛的僅僅是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美麼?

生:(沉默)

師:老師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對兄弟生活在兩個相鄰的莊園裏,他們的莊園之間是一個美麗的大牧場。40年來他們一直生活得很和睦。可是有一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起小誤會,這個小誤會結果發展到讓他們反目爲仇的地步。弟弟命人用推土機在兩個莊園之間開了一個渠,從此一條小溪隔斷了兩個莊園,也割斷了兩兄弟的情義。一天,有人敲開了哥哥家的大門,一個身背木匠工具的人對哥哥說:“我正在找活幹,如果你的莊園需要修繕,我可以幫助您。”哥哥於是讓木匠在小溪邊修一座兩米高的柵欄,因爲他再也不 想見到他弟弟了。木匠接受了工作,從早晨就開始忙碌,到了傍晚,哥哥來到小溪邊,他驚得目瞪口呆,因爲他眼前不是什麼兩米高的柵欄,而一座小橋,一座穿過小溪連通兩個莊園的橋,它靜靜地沐浴在夕陽的餘輝中,精美得簡直就像一件藝術品 。這時弟弟從橋的那頭走過來,抱住哥哥說:“你真偉大,在我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之後,你這麼美的一座橋……”從此兄弟倆重歸於好。哥哥爲了感激木匠,讓木匠留在莊園裏,可是,木匠說:“對不起,我倒是想留下來,但是還有很多橋等我去造呢!”同學們,木匠造的這座橋美麼?

生:(全體)美!

師:它美在何處?

生:它是一座聯繫兄弟心靈的心靈之橋。

師:很好。課文中有沒有類似的橋?

生:有,鵲橋。

師:愛情是很美好的。這座橋美在它是一座“愛之橋”。請同學們把文中寫鵲橋的兔子朗讀一遍。

生:(齊讀)有人畫鵲橋,喜鵲構成的橋不僅意義好,形式也自由,生動活潑。風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師:對,橋的美還美在它起着溝通心靈的作用。我們再來把文章結尾一句齊讀一遍,看是否能體會到它的深意。

生:齊讀。

五、拓展課文

師: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美麗的橋呢?

生:以前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是老師從中調解,老師爲我們架起一座友誼之橋。

生:我和媽媽之間有很深的代溝,我爸爸經常勸慰我們,爸爸爲我們架起了一座新情之橋。

師:很好。看來同學們已深刻感情到橋之美的內涵。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美。其實,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美的事物,只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美,那麼美將無處不在,這個世界將美麗無比。(出示幻燈)

六、佈置作業

找一找與橋有關的故事,並寫下來。

《橋之美》教學設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文涉及到繪畫與人生,是一篇耐人尋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蘊豐富,描寫生動精彩,有很多新奇之處,適於鑑賞性朗讀。在朗讀中貫穿對課文的把握、對課文美點的鑑賞、對課文意蘊的探究,實話美育滲透。

【學生分析】

由於本文涉及到一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加之一些語句的表達不太符合常規,學生可能不會十分了解,加之本單元大多是一些說明文,而本文又帶有一定的說明性,學生對於文體也會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課堂上多加解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2、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直面生活中**,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

3、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鑑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本文的語言。瞭解作者的審美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讓學生說出,由這個圓可以想象到什麼?導入詞:不同的人對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態度,同是一個圓,衆說紛紜,同是一棵樹,畫家想到的是它給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賣多少錢;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麼樣的傢俱;而一隻蟲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同是橋,普通人看到的是它爲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爲橋樑專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點,在橋樑建築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畫家會如何看待它呢?我們一齊聲朗讀《橋之美》,看看畫家吳冠中是如何看待橋的。

出示思考問題:

1、課文的主要寫什麼?

2、在作者眼中橋美在何處?以“橋之美,美在。”的句式回答。

(教師指導:看了第二段後,我發現,橋之美,美在具有給畫的形式美。)

明確:橋之美,美在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美在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美在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美在風雨橋形成形式獨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美在它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總之,橋之美,美在與周圍景色的融和、映襯、呼應,注意到點、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橋之美,美在不同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3、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四個。

4、文中哪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估計有兩種以上的答案,教師要適當加以點評。)

5、選讀自己喜愛的語句,說說爲什麼。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語言美。

6、這篇寫橋的文章和《中國石拱橋》有哪些不同?

7、能不能描繪一下你所見過的最美的橋?

最後一題是開放性題目,學生能說多少,就說多少,教師不能強求。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橋的美其實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單調的事物很難構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變幻多姿而讓人們珍愛,這也許是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啓發吧。

橋教案 篇四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親身感知不同的紙橋與承受力之間的變化。瞭解紙摺疊後能增加紙的承重力。不同的摺疊方法紙橋的承重力也不一樣。

2、指導幼兒嘗試用繪畫的方法把實驗過程記錄下來。

3、激發幼兒探索紙橋的承重力的興趣。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有過做紙橋的經驗、紙條,墊板,積木,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小朋友們已經做過各種各樣的紙橋,都有些什麼橋呢?今天我們先來研究波浪橋和水槽橋,你們覺得這兩座橋哪座最牢固(幼兒猜想)

(在這之前,幼兒已設計過各種各樣的橋面,對於橋面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只停留在形狀的不同上,這次通過選擇了兩種橋面來讓幼兒探索它們的承重力,這樣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較水槽橋和波浪橋的承重力大小;

(1)討論應該怎樣做承重比較實驗;(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通過討論,幼兒得出了哪個橋面上放的東西越重,說明橋就越牢固)

結論:我們只有放同樣的東西才能比較出哪一座橋牢固,而且東西要放在橋的中間。

(2)交代實驗要求和記錄要求。

(3)出示記錄表討論如何記錄。

(在這裏記錄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主要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來記錄,幼兒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繪畫的方式,還有一種是以符號來表示,相對於以前以選擇的方式來記錄這次幼兒的記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兒實驗並記錄,教師重點指導他們正確實驗。

(雖然實驗要求已說明,但幼兒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對實驗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師重點觀察幼兒的實驗方法是否正確,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三、展示記錄單,交流實驗結果;

1、哪座橋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塊積木。

2、爲什麼波浪橋最牢固?

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每一個小波浪就像一個小巨人,許多小巨人連在一起力氣就大了,所以這種橋最牢固。

(將橋面的波浪比作一個個的小巨人,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橋的承重力的大小,也爲再次實驗感知波浪多少與承重的關係作好鋪墊)

四、第二次實驗:感知波浪(巨人)多少與承重的關係;

1、通過觀察發現問題:都是波浪橋,承重力卻不一樣。

師:(1)爲什麼同樣都是波浪橋,放的積木卻不一樣多呢?

(2)幼兒觀察比較兩座波浪橋,發現兩座橋的'波浪不一樣多。

(在這裏由於都是波浪橋可能幼兒對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強,幼兒一時說不上來,可以讓幼兒一起來數數大家分別有多少波浪,這樣幼兒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實驗要求,並討論折的不一樣的波浪橋的記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第二次實驗中,幼兒的實驗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現的實驗錯誤已沒有,說明幼兒已有了一定的實驗經驗)

4、集體討論,剛纔在實驗中,你們發現了什麼?

結論:波浪越多,放的積木越多,橋越牢固。

總結:小朋友們真聰明,通過實驗不僅知道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而且還發現波浪越多橋越牢固。

(整個實驗過程中,幼兒表現的很有興趣,實驗的積極性也很高,通過通過質疑、猜想、操作實踐、最後得出結論。幼兒在操作中發現了紙橋的祕密。知道了不同的橋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因爲幼兒對兩種橋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我也不拖泥帶水,直接引出了兩種橋,請孩子們比較這兩種橋的不同之處,並大膽猜想:波浪橋和水槽橋哪座橋比較的牢固?再請孩子們進行操作前,我提出了相關的要求,請孩子們用積木,將之放在橋的中間,來比較。可是我卻忽略了判斷橋的承重力的標準是什麼?到底是橋塌下來了?還是橋傾斜了?故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判斷標準也不同。好在兩種橋的承重力區別較大,所以沒有對實驗的結果造成影響。在孩子們操作完後,我們發現波浪橋明顯比水槽橋要牢固,可是在我的總結,對於概念卻有些模糊,沒有明確的講出波浪橋牢固的原因。對於原理的梳理不夠。

在第二次的操作中,是比較兩種波浪不同的波浪橋。孩子們的操作得出,波浪多的橋比波浪少的橋,承重力會更加的好。同樣的在總結概念時,我也講的不是特別的清晰。而姐妹們給我的意見是:在每一次的概念梳理中,是不是在黑板上表示下會比較的好。在最後的講評中,教師也應該明確下,進行最後的總結。

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讓我們兩位老師有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從對方的活動發現其特色和亮點,再由自己的活動中進行改進。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磨練自己,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

橋教案 篇五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羚羊團結合作,勇於獻身的精神,同時讓學生們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自覺加入到保護動物的行列中去。

二、教學準備:

1、上網尋找發生在動物界的感人故事。

2、製作一個課件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堂課我們學習了《蟻國英雄》這篇課文,我們被小小的螞蟻深深地打動了,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螞蟻身上看到了什麼?

2、師生接說:爲了夥伴們的生存,外層螞蟻至死也(),肝膽俱裂也()譜寫了一曲()。

3、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板書課題“生命橋”。

4、齊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提問:“生命橋”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爲什麼叫生命橋?把什麼比作了生命橋?課題爲什麼家引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帶着所提問題自讀課文。

2、交流,“生命橋”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上出示懸崖。)

3、望着眼前又高又陡的懸崖,同學們此時你是怎麼想的?羚羊們有沒有束手就擒?(沒有)它們是怎樣做的呢?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三、再讀課文,體會動物間的真摯情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讀讀這一自然段。讀了這一自然段你有何問題提出來嗎?(幾分鐘內,羚羊們爲什麼分成了兩類?爲什麼老羚羊朝年輕羚羊叫了一聲,一隻年輕羚羊走了出來,而其它羚羊不走出來呢?老羚羊會說些什麼呢?老羚羊躍起的高度爲什麼比年輕羚羊低呢)

(2)討論交流。

(3)短短的幾分鐘,羚羊們已經想好了逃生的決策,體現了它們臨危不懼,勇於獻身的精神。多麼另人感動的一幕,讓我們一起帶着敬佩之情來朗讀這一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輕聲自由讀,你從什麼地方體會到老羚羊和小羚羊配合得很默契/

(2)交流。一下,下墜的身體又突然升高並輕巧地落在了對面的懸崖邊,而老羚羊就像一隻斷翅的鳥,筆直地墜入了山澗。”理解“蹬”“筆直”。

橋教案 篇六

課題:《橋》

第一課時

一、以“橋”引入,初步感知

1、談話引入課題:

我們在四年級學習過一篇課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橋》,也是一座生命橋。出示課題──《橋》。

2、自學課文,要求:

⑴自由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⑵想一想:

課文寫了怎麼樣一件事?嘗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深夜,當洪水襲來時,老村支書記冒着生命危險,不存私念地指揮一百多號人有秩序地過橋,最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捲走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感動”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描寫洪水的兇猛的句子?

2、交流:

⑴出示句子進行對比:

①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山洪咆哮着,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哪句話寫得好?爲什麼?

⑵理解:“咆哮”是什麼意思?山洪是怎麼咆哮的?理解“勢不可擋”。

⑶知道學生讀出洪水的兇猛。

⑷還有哪些句子寫出了洪水的兇猛?找出來說一說,讀一讀。

(隨機理解詞語:跳舞、獰笑。)

3、過渡:

當洪水襲來時,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踏在水裏。驚慌失措的人們你擁我擠地逃跑,尋找生路?他們找到了嗎?(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橋。)這是一座普通的橋嗎?不,這不是一座普通的橋,因爲它窄窄的身軀上將承載一百多號人的生命,整個村莊的生命啊!於是,急於求生的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4、討論:

如果,大家就這樣亂七八糟、毫無秩序地擁向窄窄的木橋,會是怎麼的結果?

(學生自由猜測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形勢的緊張。)

5、是的,在危急關頭,年邁的村支書沒有因爲驚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麼做?怎麼說的呢?請再讀課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讀一讀,說一說。

⑴先村民到木橋前,便於指揮。

⑵號召黨員同志排後,體現黨員同志的先進性。

⑶不顧私情,支持讓非黨員村民先行,先人後己。

⑷捨己爲人,壯烈犧牲。

6、你覺得這是一名怎麼樣的老漢?

老漢用自己和兒子的生命換來了一百多號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共產黨員先人後己、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他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第二課時

一、抓住言行,研讀體會

1、指名讀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寫老漢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仔細讀一讀,然後再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2、課堂交流,教師隨機指導:

⑴出示句子: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漢“不說話”,卻使人們停住了腳步,不再瘋一樣地擁上木橋。老漢真是“一座山”嗎?爲什麼?

老漢先村民到來到木橋前,卻沒有奪路而逃生,真是一個爲村着想,爲民着想的好書記,怪不得他受人“擁戴”,老漢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聯繫上下文,理解:擁戴。老漢爲什麼會受村民“擁戴”呢?想象老村書爲村着想,爲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⑵出示句子: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①比較句子:

A、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B、老漢突然跑上前,從隊伍里拉出一個小夥子,叫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很。

“衝、揪、吼、像只豹子”寫出了什麼?(動作果斷,不容置疑。)

②老漢明知道這是自己的兒子,是自己生命的後代,爲什麼還一定要小夥子排到最後去?這是一個怎麼樣的老漢?

(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不殉私情,捨己爲人。)

③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⑶出示句子:

“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

①老漢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麼?寫下來。

交流朗讀學生所寫的句子。

②這是一位怎麼的老漢?

老漢是村支書記,也是一位父親,他血氣方鋼,他也充滿父愛。但是,當個人與大家的利益相沖突時,他毅然選擇的是“先人後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想說的太多太多……

3、再讀加深感受:

再選擇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動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

二、啓發想象,體驗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們得救了。但老漢卻與自己的兒子卻永遠離開了自己的親人。齊讀最後四自然段。

2、同學們,老漢犧牲後,村民們會怎麼做,怎麼說?想象當時的一個場景,以不同的身份,寫個片斷。參考題目:

爺爺,我們想您!

老支書,慢走!

揮淚送別老支書!

我們永遠紀念您!

洪水退後……

四、領悟寫法,激發情感

1、自由朗讀全文,想想課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2、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領悟,隨機指導學生在課文中發現:

⑴巧妙的設置懸念。討論:課文爲什麼最後才交代老漢與小夥子的關係?

⑵用環境描寫烘托緊張的氣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語言簡練,語句簡短。

……

五、作業

摘錄課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橋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學謂語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結合起來

2、通過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3、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雪後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影西湖圖片

俗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我國優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讚美它宋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後》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水光瀲灩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遊記二則》中的《晚遊六橋待月記》,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人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曆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遊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脫之感,是年辭官後自春至夏,乃暢遊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託 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敘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學質疑:

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豔冶:美麗,妖豔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1、學生翻譯,師生共同糾正

五、互動探究、精講點撥:分析欣賞本文,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l)思考並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爲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爲春爲月”

②爲何西湖之春月爲最盛,朝煙、夕嵐爲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爲最盛表現在哪裏?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爲春”之後,應接着描寫“西湖最盛”“爲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六、課堂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本文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着日盛景,並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文章以審美感受爲線索,按照遊西湖的先後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遊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爲樂的情感

七、課外作業:課後認真觀察校園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寫一篇《校園秋景圖》。

橋教案 篇八

【設計意圖】

嘗試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引導學生體會兩座橋的“神奇”,提高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自信心,真正達到自主讀書的目的。在教學流程中,注意自讀與導讀相結合,感知文章脈絡,凸現重難點。首先教師重點指導,啓發、引導學生學會自讀、合作、探究學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自讀感悟,然後放手讓學生繼續合作學習與交流。在這個自讀與合作學習的平臺上,教師始終要關注、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學討論能深入下去,重視個別輔導,及時發現學生討論中的焦點與難點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全班交流時,儘量讓每組彙報反饋。通過這樣的閱讀與再造想像的訓練,既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又爲學生口語表達訓練提供了機會。

【學習目標】

1、認知:能正確朗讀課文中的詞語,理清文章脈絡。

2、情感:體會“塑料橋”和“潛水橋”的“神奇”,豐富想象力,尊重個人獨特感受。

3、操作: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歸納出兩座橋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拓展想象。

4、分層教學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全班)

5、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出“塑料橋”和“潛水橋”的“神奇”之處。(中等及其以上學生)

【教學重點】

在理清課文思路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自主研讀課文,發現兩座橋的“神奇”之處。

【課前準備】

學生做好常規預習工作;蒐集有關橋的資料。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1、複習字詞遊戲。

⑴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蘭蘭過橋》。(板書並齊讀課題)

⑵ 在上課之前,願意和老師來玩個過橋的遊戲嗎?

2、回憶上節課所教的課文內容。

過渡語:小朋友們,玩得開心嗎,老師也很高興聽見你們把詞語讀得那麼好。現在,我們再來一起復習一下課文吧!(多媒體課件展示要求)

⑴ 請你快速的看一下課文。

⑵ 回憶一下:蘭蘭過了哪兩座橋?

⑶ 課文分別是用哪幾個小節來描寫這兩座橋的?

3、學生自讀、反饋。

小朋友們,想好了嗎,誰願意來說一說呀?

⑴ 貼紙片:潛水橋 塑料橋

⑵ 放課件:1~4 潛水橋 5~9 塑料橋

二、再讀課文,感悟內容,指導自學

1、重點指導學習課文1~4小節。

⑴ 提出自學要求。

過渡語:小朋友們真能幹,都知道了課文描寫了潛水橋和塑料橋。你對蘭蘭過的哪座橋更感興趣啊?……老師聽見許多小朋友都喜歡潛水橋,是嗎,那我們就先來過一過潛水橋吧。怎麼樣來幫助我們過橋呢?請你認真看大屏幕:(課件展示自學要求)

① 請你仔細讀一讀1~4小節。

② 想一想:這座橋與我們平常過的橋有什麼不同?

(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劃一劃課文中的句子)

③ 最後和你組裏的小夥伴說一說你發現的不同。

⑵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引導學生歸納“潛水橋”的特點:

① 架在水裏。

② 結實的玻璃磚造的。

③ 透明。

⑶ 重點感悟第四小節。

① 放課件圖片,引導學生髮現重點句。

蘭蘭走在這樣的橋中,你們看,蘭蘭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她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啊?驚奇──蘭蘭爲什麼驚奇啊?

(因爲看見了大大小小的魚,各種各樣的船隻。)

② 聯繫生活,激發情趣,有感情地朗讀本小節。

小朋友是不是參觀過很多海洋展覽啊,想想你看到過哪些“大大小小”的魚啊?你還看到過什麼樣子的船呢?小朋友們,知識真豐富。老師也帶來了一個魚的世界,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好嗎。(視頻)

⑷ 總結“潛水橋”的特點,意在“神奇”。

我們在生活中看到過這樣的橋嗎?這真是一座“神奇”的橋啊!神奇在哪呢?

2、自學5~9小節。

⑴ 回憶自學要求。小朋友們,都很能幹,那麼另一座橋塑料橋,你們能不能自己過呀?

① 請你仔細讀一讀5~9小節。

② 想一想:這座橋與我們平常過的橋有什麼不同?

(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劃一劃課文中的句子)

③ 最後和你組裏的小夥伴說一說你發現的不同。

⑵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⑶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小組彙報。

(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塑料橋”的特點:輕巧、又平又穩、攜帶方便。你能讀出課文中的句子嗎?)

3、學習第十小節。

這兩座神奇的橋是誰造出來的啊?(爺爺)爺爺真了不起,本領真大,真是一位會變魔術的橋樑專家。想不想有這樣的爺爺啊,要是蘭蘭的爺爺就是你的爺爺,你會怎麼來誇爺爺啊?我們來看看課文最後是怎麼來誇爺爺的,一起來讀一讀,好嗎?

三、說話訓練,拓展想象

生活中,我們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橋,但這兩座橋,你們看到過嗎?那麼神奇的橋也許未來會出現哦!如果你是橋樑專家,說說(課後畫畫)你想造什麼樣子的橋?

【板書設計】

蘭蘭過橋

“神奇”

1~4 5~9

潛水橋 塑料橋

(玻璃、透明) (輕巧、方便)

《橋之美》教案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教學難點】

很好地理解本文內容。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

2、方法:自讀、朗讀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何處?

2、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3、聯繫課文說說怎樣欣賞一幅畫?

三、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1、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3、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四、研讀課文

通過閱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爲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

(結合文中四個例子分析)

1、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2、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3、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4、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五、美句賞析

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蘊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找出意蘊豐富的語句,體味句子的情昧。(結合練習一)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六、拓展延伸

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結合練習二)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爲規範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八、作業

從身邊衆多的橋樑中選取一座你最熟悉的寫一篇說明文字。

橋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學習字詞。

2、品味文中作者用詞的準確以及體會文中適合文本情景的言語形式。

3、以災難面前村民與老漢舉動的不同爲主線,研讀關鍵詞句,體悟老漢作爲黨支部書記的責任。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

1、課前談話

認識我嗎?怎麼稱呼我?知道我來自哪裏嗎?是的,我的家鄉在桐廬。我們桐廬有一條江,知道是什麼江嗎?富春江。你們這裏也有一條江,叫錢塘江。有江就會有——橋。(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叫“橋”的課文。可是這座橋不是現代化大橋,而是一座——窄窄的木橋。可就是這麼一座木橋,卻挽救了一個村莊裏的100多號人。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來,拿起課文,大聲地自由地朗讀課文吧。

2、學習字詞

板書:放肆。一起讀。讀得不夠放肆。你們真夠放肆的!課文中講誰放肆?

板書:祭奠。一起讀。什麼意思?(爲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念)

這兩個詞語中,有三個生字都比較難寫,請拿起筆認真書寫一遍。

課件出示:

咆哮勢不可擋獰笑沒腿深

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擁戴清瘦沙啞 揪 出

這是課文中的幾個詞語,誰願意來讀一讀?

大家發現沒有,第一排詞語都是描寫——洪水的,第二排詞語是描寫——村民的,最後一排是描寫——老漢的。

是啊,這是一場怎樣的洪水啊,一起讀——咆哮勢不可擋獰笑沒腿深

就是這樣一場洪水,使得村莊裏的100多號人——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於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老漢出現了,一起讀——擁戴清瘦沙啞 揪出

3、直觀感知洪水

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洪水呢?請看大屏幕。

洪水怎麼樣?

二、把握主線,體悟責任

1、聚焦村民的舉動

①是啊,洪水勢不可擋,此時此刻,在場的每一人都會有逃生的慾望、逃生的本能。那麼,村裏的一百多號人是怎樣逃生的呢?拿起筆把描寫當時人們逃生的語句劃出來。

課件出示: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②請你們認真讀讀這兩段話,用心體會體會,你讀到了哪一個詞,讓你特別揪心?由這個詞,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是啊,作者用三個詞語形容當時人們逃生的狀態。——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

③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人們此刻的情形,你想到了哪一個詞語?——驚慌失措、大驚失色、提心吊膽、魂不守舍、心急如焚

那作者爲什麼不用你們說的詞語呢?

請看: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跌跌撞撞地往南跑。……人們又你擁我擠地折回來。

人們瘋了似的向那座木橋擁去。

發現了什麼?這樣行不行?(點擊課件,將發現的詞語變成紅色)請你再回到課文中去,用心讀讀,想想爲什麼不行?不符合當時的情景。程度越來越深。教師重新將詞語換回來。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看看,這三句話中還有哪三個字也用得很準確。——跑、折、擁(程度越來越深,人們越來越驚慌)

④通過這樣準確的用詞,有層次的描寫,讓我們感到當時形勢越來越緊張,情況越來越危險,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啊!教師引讀:(紅色字體的語句)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2、聚焦老漢的舉動

同學們,村民們是那麼驚慌失措,那麼跌跌撞撞,是正常的反應嗎?可是有一個人卻和他們不一樣。誰啊?——老漢

請看: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請你們自由讀讀這兩段話。你發現了老漢的哪些舉動與村民不一樣?

老漢的站。

①(這些村民都在逃,都在跑,可是老漢卻站着)。當你讀到“站着”這個詞的時候,你是不是有問題想問老漢了?(老漢,洪水來了,村民們都在逃命,你爲什麼不逃啊?)

——板書:爲什麼不逃命?

②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讀讀這句話。

出示: 木橋前,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站着沒腿深的水裏。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女同學讀上一句,男同學讀下一句。然後交換再讀。同學們,老師這樣改,可以嗎?

(不可以。)怎麼不可以?句子也很通順啊。(老師的這句話很平淡,讀起來沒有層次感。而書上的句子很有層次)。帶着你的理解,讀讀這句話。

(作者把“沒腿深的水裏”放在前面,強調了情況的危險,而老漢卻依然站着,更讓人感受到老漢的勇敢與爲責任)

③同學們,文章後面有一句話“人們停住腳,望着老漢”。從這句話,我們知道此刻人們也是站着,那麼,你覺得此刻人們的“站着”和老漢的“站着”一樣嗎?(教師評價:站出了什麼)

④同學們說得真好,老漢,僅僅是在“沒腿深的水裏”站着嗎?

不是的,當水沒腿深的時候,老漢站着;當水放肆地舔着人們腰的時候,老漢依然——(站着);當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老漢還是——(站着)。

⑤可見,書上的這句話,重點要強調的一個詞也是——站着。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理解,再次讀讀書上的這句話。(齊讀)

⑥是啊,站着,洪水來了,就這麼站着,這又回到了前面的那個問題,老漢爲什麼不逃命?難道他不怕死嗎?

(他是村裏的黨支部書記,他有責任保護村民的性命)——板書:責任

老漢的盯。

一個“站着”與村民的跑、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還有哪一舉動和村民們不一樣?

(他不說話,盯着)

你覺得此刻,老漢的“盯着”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威嚴,鎮定、冷靜)分別讓學生朗讀。

面對這羣驚慌失措的村民,老漢默不作聲,只是盯着,可是他心裏也沒有說話嗎?你知道他心裏在想些什麼嗎?請拿起筆寫一寫。

課件出示:老漢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心想: 。

生寫,交流。

老漢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老漢下了一道命令,什麼命令?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分別就幾個學生讀此句。好一句“黨員排在後邊”,誰排前面?老漢始終把羣衆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終牢記着一名黨員的責任。讓我們一起替老漢下這道命令吧。(齊讀)

3、回扣村民與老漢的舉動

同學們,老師把文中描寫村民和老漢的段落,打在屏幕上,讓我們一起跟着音樂,用我們的朗讀,再去尋得一份心靈的感動。

配樂朗讀。

三、課後延伸,質疑責任

老漢的威嚴,老漢的責任,讓村民信服,讓我們感動。他們相信老漢一定能帶給他們生的希望。一百多號人很快排成隊,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可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有一個小夥子竟然想插隊,老漢毫不猶豫地揪出了他。而這個小夥子竟然是老漢的——兒子。老漢爲什麼要揪出自己的兒子?——板書:爲什麼揪出兒子?爲什麼要把自己的兒子從生命線上拉到死亡線上?難道他不愛自己的兒子嗎?如果說他不逃命是在履行一名黨支部書記的責任,那麼他揪出自己的兒子,難道是作爲一位父親應該履行的責任嗎?——在第2個責任上打一個問號。我們下節課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