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人力資源報告多篇

農村人力資源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模板參考

一、基本情況

_____鄉隸屬魯甸縣,地處魯甸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最遠的塘房村委會離縣城50公里。東與昭陽區蘇家鄉接壤,南與水磨鄉相鄰,西與梭山鄉相鄰,北與新街鄉相鄰。轄四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244 戶,總人口38720人。全鄉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鄉實有農村勞工力20397人,外出務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戶1276戶,07年全鄉務工收入4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社會經濟建設的作用。

通過人力資源轉移培訓,鄉黨委、政府利用我鄉人力資源開發契機,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全鄉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務工人員爲我鄉經濟發展積蓄了資金、技術、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活躍了農村資本市場,爲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的金融作用

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通過郵寄、金融機構匯寄回鄉的據統計約有4000萬元,通過打工經濟的發展和部分資金流入我鄉,使銀行存款額大幅提升,對我鄉郵政和吸收銀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務工人員對我鄉經濟的貢獻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約在120xx元左右。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700餘元。這樣看來,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加快我鄉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我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我鄉的發展。如_____村的崔文聯在外打工多年當上了老闆,就捐了10萬元給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給家鄉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我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多年來,正是因爲有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我鄉的廣大羣衆,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我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爲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五、農村留守羣體方面

在全鄉四個村,對外出務工家庭進行調查走訪,全鄉農村留守羣體大致有以下三類:一、單獨的留守老人,這種家庭大多是60歲以上的一個或二個老人;二、單獨年幼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齡結構平均在15歲以下;三、老幼留守羣體型,一般表現爲祖孫關係。這類型較前二者有明顯的家庭活潑氣氛。據統計,全鄉中,_____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兒童860人;新樂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兒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兒童2022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兒童640人。根據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在救濟糧、低保等方面對其加以傾斜。

總之,外出務工已成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外出務工人員在輸出地積極工作,努力勞動,爲輸出地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外出務工大量轉移了我鄉剩餘勞動力,使我鄉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特別是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和農業技術引入並運用在種養殖業方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我鄉經濟的發展,爲我鄉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2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_____鄉隸屬魯甸縣,地處魯甸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最遠的塘房村委會離縣城50公里。東與昭陽區蘇家鄉接壤,南與水磨鄉相鄰,西與梭山鄉相鄰,北與新街鄉相鄰。轄四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244 戶,總人口38720人。全鄉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鄉實有農村勞工力20397人,外出務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戶1276戶,07年全鄉務工收入4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社會經濟建設的作用。

通過人力資源轉移培訓,鄉黨委、政府利用我鄉人力資源開發契機,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全鄉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務工人員爲我鄉經濟發展積蓄了資金、技術、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活躍了農村資本市場,爲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的金融作用

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通過郵寄、金融機構匯寄回鄉的據統計約有4000萬元,通過打工經濟的發展和部分資金流入我鄉,使銀行存款額大幅提升,對我鄉郵政和吸收銀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務工人員對我鄉經濟的貢獻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約在120xx元左右。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700餘元。這樣看來,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加快我鄉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我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我鄉的發展。如_____村的崔文聯在外打工多年當上了老闆,就捐了10萬元給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給家鄉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我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多年來,正是因爲有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我鄉的廣大羣衆,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

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我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爲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五、農村留守羣體方面

在全鄉四個村,對外出務工家庭進行調查走訪,全鄉農村留守羣體大致有以下三類:

一、單獨的留守老人,這種家庭大多是60歲以上的一個或二個老人;

二、單獨年幼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齡結構平均在15歲以下;

三、老幼留守羣體型,一般表現爲祖孫關係。這類型較前二者有明顯的家庭活潑氣氛。據統計,全鄉中,_____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兒童860人;新樂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兒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兒童2022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兒童640人。根據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在救濟糧、低保等方面對其加以傾斜。

總之,外出務工已成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外出務工人員在輸出地積極工作,努力勞動,爲輸出地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外出務工大量轉移了我鄉剩餘勞動力,使我鄉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特別是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和農業技術引入並運用在種養殖業方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我鄉經濟的發展,爲我鄉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3篇】鎮農村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報告

鎮農村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報告

20xx年1月,我在xx縣城關鎮32個村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兩個村,對村上的人力資源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現將調查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農村人力資源現狀

調查過程中,我選擇的兩個村分別是1村和2村,這兩個村的人口和自然條件基本相似,交通比較便利,但在人力資源方面有較大差異。1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817戶2761人,其中男2009人,女752人。耕地面積2683畝,人均0.97畝。2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646戶2331人,其中男1814人,女517人。耕地面積2980畝,人均1.64畝。通過調查,瞭解這兩個村人力資源的現狀差異是:

(一)受教育程度的差異

在這兩個村,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還沒有完全實現,但就是現有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有一定差異。2村目前15歲以上人口文化程度的具體結構是:文盲半文盲佔總人口的11.1%,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總人口的59.2%,高中或中專程度的佔總人口的14.3%,大專及以上程度的僅佔總人口的0.2%,在主要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人數少。1村目前15歲以上人口文化程度的具體結構是:文盲半文盲佔總人口的4.8%,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總人口的77%,高中或中專程度的佔總人口的6.1%,大專及以上程度的僅佔總人口的1.8%。相比而言,羣衆受教育的總體情況好於前者。

(二)科技素質整體水平低

由於農民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高,加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及農業技術人員奇缺,其中大部分只有中專學歷等原因,導致很多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不能在農村推廣或推廣緩慢,農業新技術優勢得不到充分地發揮,轉化爲生產力,爲農民帶來效益。

(三)社會心理素質差

由於對農民思想教育途徑和方式方法還不完善,加之農民自身教育的不到位,導致農民傳統的自給自足、小富即安、因循守舊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他們不願意冒風險去接受新事物,只關心眼前的經濟利益,缺乏進取心,而且自強自立的心理素質也不高,甘於貧困和碌碌無爲的精神貧困現象長期存在。

(四)有能力的人員素質不高

主要是相對於知識貧乏的農民而言,受過一定教育並在農村起着領導和帶頭作用的鄉村幹部、青年骨幹及黨員等人。隨着科技發展,他們中有一部分思想先進、眼光敏銳的,能及時地學習新知識,採用新方法,爲農村的發展做準備。這部分人雖然能主動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有儘快帶領羣衆致富的想法,但面對落後的自然條件和素質普遍較低的人力資源現狀,辦法還不多,還不能帶領大多數農民致富。

(五)農業人力資源浪費嚴重

爲了適應農村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生存成本不斷加大的現狀,近年來,農村不少主要勞力都想方設法外出務工,以解決子女上學、家人就醫以及農業生產投入之需。這其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成家年齡較大的,在外務工基本是季節性的,爲了接濟家庭支出,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適應外界環境能力的下降,最終回家守田,繼續過傳統農民的生活,沒有把最富有想法、富有闖勁的年齡留在農村創業上,而是用在了在外務工上,這也是由於生計所迫。另一種是受過一定教育年齡較小的,外出務工一方面是爲了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是爲了尋找就業機會,據統計,調查涉及的這兩個村,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有600餘人,佔到總人口的12%,而這些人可以說是村裏文化程度最高的人羣。外出務工回家創業的僅有1人,所剩幾乎長年在外。這兩種情況都是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浪費。

二、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兩個村人力資源現狀的分析,說明農村人力資源剩餘勞動力多、農民素質低等,這些勢必會影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一)直接限制了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隨着農業生產中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和農民經營範圍的日益拓展,農村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差異成爲農民收入差異的主要因素。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就會阻礙農村科技進步,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普遍偏低,使得農民收入結構比較單一,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現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對其收入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響性,農民素質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其收入必然越多。拿在外務工人員來說,學歷層次高的、可塑性強的一般從事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收入普遍高於那些學歷程度較低、只能從事餐飲等服務行業人員的收入。

(二)嚴重影響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業勞動力轉移主要是以發展鄉鎮企業爲載體,採“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就地轉移方式。但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由於鄉鎮企業技術進步,資本密集度迅速提高,其自身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能力下降,而且農民自身素質也無法滿足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同時,隨着城市下崗職工的不斷增加,農業大量剩餘勞動力擁向城市從事非農工作的機會也在不斷減少,即便進入城市,低素質的農民只能從事傳統的、低級的、簡單的、收入很低的勞動,嚴重限制其收入長期穩定增長。因此,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低是制約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主要因素。

(三)影響農業科技推廣的深度及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科技興農是通過實施農業高新技術成果,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產品的單位產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增加農民收入。由於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對新科技、新成果吸納和應用能力差,思想觀念過於守舊,心理素質脆弱,不輕易,甚至不敢接受新技術,所以造成了許多先進的農業技術成果無法應用推廣。

三、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農村教育體系

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強農村教育。近年來,我縣在加強農村人才教育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但是,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提升是一個多項的系統,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在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對農村人才教育應增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建立健全以以農村基礎教育、農村高中教育爲主體,以農村幼兒教育、學前教育爲基礎,以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成人教育爲輔助的農村教育體系。同時要以就業爲導向,縱向上要健全並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橫向上要廣泛適應一、二、三產業的職業技術需求以及勞動力的轉移方向,切實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知識和技能,促使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農村成人教育應當在掃盲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培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

(二)建全農村培訓機制

從整體情況看,目前農民培訓力度還不大,參與培訓的農村勞動力數量還比較少,農民參加培訓的數量和質量還很不均衡。雖然我縣堅持對農村幹部進行政策方針、農業技術、市場經濟等知識培訓,使農村幹部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畢竟覆蓋面十分有限。從發展趨勢來看,在農民培訓工作上要整合資源,統籌規劃,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民培訓工作體系。明晰培訓工作部門的職責,理順培訓工作體系,避免資金的浪費和培訓內容的重複;依據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效開展各級各類培訓。

(三)充分扶持並利用各類教育資源

城市教育應增加服務功能,擴大服務對象,在爲城市居民服務的基礎上,全方位爲農村人力資源服務。加強對轉移到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的教育,注重城市務工農民子女的教育,要面向農村,按產業調整需要,全方位開展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積極倡導人才迴流。農村勞動力通過轉移過程中的工作和學習,掌握了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新的意識和觀念,如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價值觀念、法律觀念等,進而可以全面促進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升。

(四)做好勞務輸出的培訓

從人多地少,分散經營的現實出發,通過農民的非農化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減少農村人口數量,使得農業可以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從農勞動者的收入。因爲農村轉移一個勞動力,農業的年總收入幾乎沒有變化,而農民總收入將增加5000元左右,致力於有效的勞務輸出的培訓,有助於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當前,勞務輸出已成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渠道和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面對勞動市場的新態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前的培訓工作。根據外出農民所從事行業的技能需要,對農民有組織、有目標的進行分批技術培訓、實地參與式操作培訓,同時通過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對農民進行職業道德培訓、法律知識介紹等,以提高農民的勞動技能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增強勞動輸出的競爭力,保證勞動力轉移的成功率,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力資源結構。

(五)有計劃的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比傳統計劃經濟時期趨於合理,但是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就是缺乏正確的引導和規劃。所以,要進一步重視農村黨員和鄉村幹部科技素質的提高,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訓,切實提高廣大農村黨員和鄉村幹部發展農村經濟的本領,促使他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原則,服務、服從於經濟建設,在不增加農村行政機構的前提下,利用現有的組織資源傳播信息、推廣技術,引導農民自我開發,維護農民羣衆的合法權益上,做到有計劃地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減少由於農民素質低、技能差、想致富沒出路或隨大流等原因所帶來的不必要的人才損失。

(六)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及農民收入的增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加強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總體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消費。同時,搞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還爲農村地區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直接增加農民收入。這些不僅有助於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有助於縮小城鄉間和地區間發展的差距,以加快農村全面發展的步伐。

【第4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模板參考範文

一、基本情況

**鄉隸屬魯甸縣,地處魯甸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最遠的塘房村委會離縣城50公里。東與昭陽區蘇家鄉接壤,南與水磨鄉相鄰,西與梭山鄉相鄰,北與新街鄉相鄰。轄四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244 戶,總人口38720人。全鄉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鄉實有農村勞工力20397人,外出務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戶1276戶,07年全鄉務工收入4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社會經濟建設的作用。

通過人力資源轉移培訓,鄉黨委、政府利用我鄉人力資源開發契機,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全鄉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務工人員爲我鄉經濟發展積蓄了資金、技術、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活躍了農村資本市場,爲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的金融作用

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通過郵寄、金融機構匯寄回鄉的據統計約有4000萬元,通過打工經濟的發展和部分資金流入我鄉,使銀行存款額大幅提升,對我鄉郵政和吸收銀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務工人員對我鄉經濟的貢獻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約在120xx元左右。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700餘元。這樣看來,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加快我鄉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我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我鄉的發展。如**村的崔文聯在外打工多年當上了老闆,就捐了10萬元給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給家鄉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我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多年來,正是因爲有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我鄉的廣大羣衆,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我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爲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五、農村留守羣體方面

在全鄉四個村,對外出務工家庭進行調查走訪,全鄉農村留守羣體大致有以下三類:一、單獨的留守老人,這種家庭大多是60歲以上的一個或二個老人;二、單獨年幼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齡結構平均在15歲以下;三、老幼留守羣體型,一般表現爲祖孫關係。這類型較前二者有明顯的家庭活潑氣氛。據統計,全鄉中,**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兒童860人;新樂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兒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兒童2020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兒童640人。根據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在救濟糧、低保等方面對其加以傾斜。

總之,外出務工已成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外出務工人員在輸出地積極工作,努力勞動,爲輸出地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外出務工大量轉移了我鄉剩餘勞動力,使我鄉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特別是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和農業技術引入並運用在種養殖業方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我鄉經濟的發展,爲我鄉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5篇】貧困山區農村婦女生存現狀與人力資源開發問題調查報告

前言

女人能頂半邊天,在現在的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已經大大得到提高。但是在廣西貧困山區的農村中,存在着那麼一種現象,家庭中的大多數男性都作爲勞務輸出,奔走全國各地爲改善家庭經濟狀況。那麼,家裏缺少了男人這部分主要力量,農活由誰來幹?這個家由誰來當?女性的地位如何?這部分人力資源如何開發?都成爲了我們的疑問。爲此,水電學院團委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讓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系暑期社會實踐隊組織了農村婦女生存狀況調查活動,爲我們一一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的目的地是廣西河池市馬山縣,通過出發前的調查,我們得知:馬山縣是勞務輸出之鄉,目前勞務輸出人數達12萬人次以上,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從郵局匯回的勞務資金達1億元以上,勞務輸出不僅帶回資金、技術,也促進了羣衆思想觀念的進一步解放、更新,是全縣各鄉鎮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品牌。我們共有15名隊員參與到此項調查中,成立了3個調查小組,奔赴廣西馬山縣古寨瑤族鄉農村進行實地調查。

調查時間

2010年7月16日——2010年7月19日

調查地點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記村、本立村。

調查情況

調查前,馬山縣婦聯和當地村委會取得溝通,縣婦聯潘玉富主任爲我們介紹了當地情況:古寨瑤族鄉位於馬山縣東部,距離縣城23公里。全鄉下轄9個行政村,311個村民小組,260個自然屯5289戶,總人口爲21710人,其中瑤族人口6230人,佔總人口的29.5%,是南寧市三個瑤族鄉之一。全鄉總面積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50畝,是典型的“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國家重點扶貧山區鄉。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養殖業爲主,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紅薯等,林業以竹子、任豆樹、金銀花等爲主,養殖業主要是生豬、土雞、黑山羊等。XX年年國民生產總值6618萬元,農業總產值5030萬元,糧食總產量4334噸,人均有糧205公斤,財政收入7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79元。古寨瑤族鄉婦女基本情況:全鄉女性有10486人,女幹部有55人,女黨員有88人,XX年女性出生有410人。瑤族婦女3023人,鄉婦女勞動力5138人,佔婦女總數的49%。

鄉婦女工作指導思想:圍繞全鄉黨政工作大局,在“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上找準定位,堅持“一手抓維權、一手抓發展”的工作方針,充分調動婦聯幹部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實施《兩綱》、《兩法》;依法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不斷提高全鄉婦女兒童整體素質,全面加強婦聯自身建設,努力創建學習型婦聯組織。遵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提高全鄉婦女綜合素質,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和諧古寨中發揮積極作用。

縣婦聯和當地村委會取得溝通,在縣婦聯潘玉富主任的帶領下對農民進行訪談,瞭解農村婦女生活情況及家庭情況。另外還發放了51份問卷,並及時收回,做了相應登記,問卷回收率100%。隊員們還給農民帶去了《婦女保健知識》、《關愛今天的女孩關注中華民族的未來》的宣傳資料。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到:婦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國小文化的佔到了50%大專文化的才2.5%。沒有上過學的佔15%之多。她們的專長有87.5%的婦女是一般性農活,像諸如養魚、養蠶、編織、文藝方面的都非常少人會的。家庭人口有85%的家裏是2到5個人,67.5%的家裏有2個小孩,但是還有5%的家裏還沒有小孩。有65%的小孩讀書。家裏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丈夫,而收入主要由妻子支配。家裏的事情,20%是小事自己大事丈夫,25%是大小事情都由丈夫決定,50%是一塊商量的。一天的娛樂時間較少,有60%的婦女沒有娛樂時間。而主要的娛樂方式也非常簡單,60%的婦女是看電視和聊天。打牌的有17.5%。給自己買的女性用品65%是衣服,2.5%買了化妝品,2.5%買了補品,還有30%買了其它的。身體健康狀況,70%的婦女身體良好,有12.5%的婦女生病,剩下的17.5%是其它情況。生病後有誰來照顧是否有人照顧,25%的婦女生病後是由丈夫照顧,7.5%的婦女生病後是由自己的孩子照顧,12.5%的婦女生病後是由老人照顧,還有35%的婦女生病後是其他情況,20%的婦女生病後沒人有照顧。在身體檢查方面,40%的婦女是一年一次的身體檢查,2.5%的婦女是一年兩次的身體檢查,竟有57.5的婦女沒有去做過身體檢查。家庭收入情況,全年家庭收入情況,20%的家庭年收入爲1~XX元,15%的家庭年收入爲3~4000元,25%的家庭年收入爲5~6000元,10%的家庭年收入爲7~8000元,20%的家庭年收入爲萬元以上,10%的家庭年收入爲其它情況。外出打工情況,45%的婦女出去打過工,還有55%的婦女沒有出去打過工。而打工的地方,有22.5%的是去南寧打工,5%的是去廣東打的工,2.5%的是選擇去中山打的工,還有17.5的是去其它地方打的工。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掙到的錢,一年能掙到1~3000的佔12.5%,一年能掙到4~5000的佔到15%,一年能掙到6~8000的佔到12.5%,其它情況的佔到60%。丈夫是否在外面打工,有65%丈夫是去到外面打工的。丈夫在外打工對家庭經濟狀況是否有變化,無變化佔35%的比例,其它對家庭經濟狀況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以上是兩個村的有效樣本:40個婦女的調查結果統計,從數字中可以看出:在當地,農村婦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受到的教育機會少,很早就輟學了。她們都沒有什麼專長,除了平時的一般農活,很少有會其它技能的,諸如養魚、養蠶、編織還有其它生產以及文藝方面特長的非常少,也許是平時農活太多,還有照顧家人,她們的生活都過得很樸實。每個家裏的人口還不算太多,基本上是2到5口人,家裏的小孩也不是很多,擁有兩個小孩的家庭所佔所有家庭的比例最多。而小孩上學的,到了上學年齡的基本上都上學了,初等教育普及率較高。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丈夫,村裏的男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只有在農忙時纔會回來,他們是家庭收入的來源。收入純粹靠農作物的不多。而家庭收入主要支配者是自己,也有很多是夫妻共同支配的。家裏的事情小事情基本上是自己做決定,大事情由丈夫或者是一起決定。可能是農活較多,娛樂活動少,她們的娛樂時間非常少,甚至還有沒有娛樂時間的情況。她們的娛樂方式也非常貧乏,看電視聊天,很少有打牌的,精神生活過得較單一。女性用品的購買,基本上都是買衣服,很少有買化妝品和補品之類的。這也是農村婦女與城鎮婦女的不同之處。身體狀況都還不錯,有很少一部分是得病的。生病後照顧她們的大多是丈夫和家裏的老人。也有的是沒人照顧的。大多數的婦女每年都會去一年進行身體檢查,不過仍有一部分是得病了纔去做檢查。不去檢查的大多是年級稍大點的婦女。至於家庭收入情況,總體上是收支平衡的,能剩下的也不會很多。如果有小孩上學的家庭,經濟較拮据,交了小孩的學費,一年的收入就剩下得更少了,甚至還會爲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欠錢。

調查結果

我們發現馬山縣的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抗災能力弱,基本上仍處於“望天收成”狀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不夠明顯,特色農業規模不大,農產品缺乏深層次加工,包裝、宣傳、品牌打造等工作跟不上。高新農業、生態農業等發展滯後,農民增收途徑單一,增收幅度小、速度慢。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看到並從中瞭解到了,本立村是馬山生態扶貧示範村,有一個初具規模的養豬場,由富德公司和村裏的會計負責運作,主要生產種豬並聯系外銷,形成“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豬場有新品種種豬50頭,母豬400頭。對村裏的貧困戶,每隔一段時間提供給貧困戶豬苗,讓農戶養成肉豬後出售,或者母豬生出小豬後,還養豬場豬苗的錢或者直接還豬苗。還有瘦肉型豬,有50%以上銷往外地,。養豬場雖然由村裏的的會計負責,但不屬於村裏共同的經濟財產,但受到村裏的監督。還爲村裏的貧困戶提供種豬,貧困戶不用先付錢,等豬養大後再付種豬錢。本立村村長還強調說村裏非常重視村裏的婦女工作。村裏已經拉有寬帶網,就等着買電腦了。我們的領隊周書記對村長提出建議,可以免費爲村裏提供技術支持,免費進行電腦技術相關的培訓。值得村長驕傲的是村裏的路是村裏人出錢修的,不用靠政府扶持。這個村讓我們想到了先富帶後富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模式,算是一個挺不錯的村了。

而我們調查的第二個村——古記村,各戶房屋之間距離較遠,樓房不形成羣居式坐落。移動電話在當地信號很差,而感到好奇的是古記村的婦女相對本立村的顯得較年輕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府爲了兩戶人家6口人竟花100萬修了一條路。不知這樣子做是否明知。有人說,還不如給他們100萬的錢,讓他們住城裏還要好的多。與我們原先了解到的“城鎮化發展滯後,交通條件差。目前全縣城鎮化水平僅20%左右,遠低於全國39%和廣西31%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縣14個鄉鎮只有3個鄉鎮通油,145個行政村中尚有73個行政村沒有通四級路,其中有29個村未能實現晴雨通車,1586個自然屯不通路,交通閉塞成爲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情況不符,說明政府對當地交通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在古記村,有個現象我很驚訝,他們都存在日不閉戶的習慣,我們調查過程中能隨意進入民宅,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這裏的風氣很好。有說法是,家裏沒什麼東西值得別人偷的,當我們幾個人在一家小賣部歇腳時,店鋪老闆,很放心的騎着自行車外出辦事了,留着我們這些陌生人在店裏,過了一會老闆纔回來,此事令我們很是異常驚訝。

兩個村都是羣山環繞,房子也大都依山而建。村裏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甘蔗,還有很少的稻田,這裏水資源不是很充足。耕地面積也不多。他們還在山上種有竹子,每棵竹子還有承包商給的三塊錢的補助。調查過程中,還看到一家養蠶戶,因爲養蠶,收入較別人富足。雖然很多農戶都蓋有樓房,但是房子裏基本上都沒有裝修過。很多家裏都堆有收穫的玉米。當地人都很友好、和善,我們的造訪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見得最多的是他們那樸實的笑容。讓人看着舒坦,很容易相處,減少了我們調查的困難。這次調查出來

【第6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辦工作報告

20xx年我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同時也迎來了國家擴大內需、縣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進一步加大,農民工就業空間進一步擴大的絕好機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面臨着挑戰和機遇,既存在壓力又充滿動力。年初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和配合下,農村人力開發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緊緊圍繞縣委七屆七次全會精神,以提質增效爲核心,以強化服務爲保障,牢牢把握“提高務工人員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和自謀職業能力,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核心目的來開展各項工作,有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順利進行,現將20xx年工作總結如下:

一、年度目標任務完成較好,各項指標同比增長較快

20xx年度,縣政府下達縣人力辦的目標任務是:累計轉移務工人員穩定在10萬人以上,培訓農村勞動力2.05萬人,實現務工工資性收入7.9億元以上,務工純收入3.9億元以上,促進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0元以上。圍繞這一目標任務,縣人力辦積極開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宣傳培訓、市場開發、轉移輸出、維權保護等工作。規範建立了相關農村人力資源數據庫,完善了農村勞動力資源臺帳、培訓臺帳和轉移輸出臺帳;加強了返鄉農民工的動態監測預報;在務工人員集中地建立了勞務聯絡點、維權服務網點;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鑑定站並已正常運轉;繼續開通××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網站,加強網站的日常維護管理。預計實現務工工資性總收入8.39億元,完成任務數7.9億元的106.2;工資性純收入4.09億元,完成任務數3.9億元的104.9;培訓農村勞動力2.06萬人,完成任務數2.05萬人的100.5;全縣累計轉移務工人員11.06萬人,完成任務數10萬人的110.6。

(一)轉移輸出規模擴大,有序比例大幅提高。全縣轉移輸出務工人員11.06萬人,與上年同比增加0.8萬人,增長8個百分點,超縣下達目標任務0.89萬人,在總量擴大的基礎上,勞務開發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從勞動力流向看,省外轉移6.75萬人,省內縣外轉移2.22萬人,縣內就地就近轉移2.09萬人,轉移輸出結構(省外:省內縣外:縣內)由去年的61:28:11變爲今年的61:20:19;從有序轉移程度看,有序轉移8.16萬人,有序化轉移程度從去年的65增至74,同比增長9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輸出有序化程度明顯提高。

(二)勞務收入明顯增加,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全縣務工總收入實現8.39億元,比上年增長0.73億元,增幅達9.5,超縣下達目標任務0.49億元;全縣務工淨收入實現4.09億元,比上年增長0.41億元,增幅達11.1,超縣下達目標任務0.19億元,農民人均務工淨收入1048元,比去年的956元增加92元,增幅達9.6;預計農民人均務工淨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2290元的45.8。務工收入撐起了農民增收的“半邊天”,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開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縣域勞務經濟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三)培訓力度不斷增強,技能水平不斷提高。新增培訓農村勞動力20571人,超縣下達目標任務71人,其中務工引導性培訓13015人,基本技能培訓7556人,獲證4531人。基本技能培訓獲證率達60。務工人員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就業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二、加強組織領導,以培訓促轉移、以就業促增收、以維權促穩定,快速推動工作發展

(一)加強領導,落實目標責任。一是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覈,與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辦和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職責任務,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問題,出臺了《鼓勵創業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工作意見》(魯辦法〔20xx〕13號)等返鄉農民工就業優惠政策;二是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辦把20xx年目標任務進行科學分解、任務落實到個人,同時與各鄉鎮工作站、各培訓基地分別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職責;三是在鄉村建立了信息員制度,負責信息發佈、宣傳動員,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參加培訓轉移;四是根據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轉移需要,成立了農村勞動力技能鑑定站,發展了培訓基地6家,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力度。目前我縣已逐步發展成爲縣有專設機構,鄉有工作站、村有信息員,主要務工輸入地有聯絡站(點)的集宣傳組織、培訓提高、技能鑑定、市場開發、轉移輸出、維權保護、跟蹤服務一體化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格局。

(二)積極宣傳培訓、着力開發勞務市場。一是年初,在全縣12個鄉鎮進行宣傳培訓,發放“春節慰問信”、“務工服務卡”和“招工信息”等宣傳資料31600份,接受諮詢24000餘人次;二是春節前及時召開返鄉農民工代表慰問座談會,邀請十餘家部門領導和兩家培訓基地負責人與農民工代表面對面的座談、交流,瞭解返鄉農民工就業意願,爲農民工再就業工作提供決策依據;三是得到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關心和幫助。3月初,經縣政府保縣長牽線搭橋,與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取得聯繫,縣人力辦組成勞務考察組到該地區進行勞務考察,並獲得大量用工訂單;四是選派骨幹人員通過跨區域勞務合作與洽談多方收集用工崗位。

通過大力開發勞務市場,年初與廣東、福建、山東、江蘇、浙江等省15家用工企業簽訂了勞務訂單,收集了3000個就業崗位並在××電視臺滾動播出向社會發布務工信息;4月初對福建泉州遠宏實業有限公司、龍豪服飾有限公司、安盈輕工有限公司、金科服飾有限公司和廣州東莞龍華勝鞋業有限公司、旭日玩具廠、臺升傢俱廠等20餘家用工企業進行考察、洽談,開發近2萬個用工崗位;下半年又借護送務工人員到廠就業之機,陸續對務工輸入地輻射的周邊地區進行考察、洽談,廣泛收集務工信息。全年共開發就業崗位3萬餘個。

(三)強化培訓,提高就業能力。一方面是利用春節勞務下鄉宣傳之機,在各鄉鎮適時對有意願外出務工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僅在這一期間共培訓2100人次;另一方面是以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培訓、務工人員夜校培訓、整鄉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目爲依託,在縣內積極開展務工引導性、新型農村婦女、農村實用技術、務工基本技能等多個門類的培訓,長期開設十字繡技術、電焊工、砌築工、縫紉工、制瓦工、沼氣工、林果蔬菜栽培、農機操作手、拖拉機駕駛員、農村經紀人等近20餘個工種的技能培訓班,堅持理論知識培訓與實踐操作培訓有機結合、統一考試與技能證書申辦配套進行,進一步提升務工人員技能水平,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全年共培訓20571人,其中,基本技能培訓7556人,獲技能證書4531人,獲證率達60以上。

(四)加強組織轉移,促進就業。一是1月底在茨院鄉成功舉辦全縣“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歡送儀式”勞務宣傳活動,爲分批次外出的500餘名務工人員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增強返鄉農民工外出務工信心;二是3月中旬圓滿完成“20xx年初雲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會議現場參觀點”的籌備迎檢工作,組織了250餘名務工人員參加培訓轉移;三是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勞務輸出活動,在9月、10月連續兩次參加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各縣區範圍內組織舉辦的“慶祝祖國60華誕---滇深勞務合作昭通務工人員歡送儀式”,共培訓組織近400名××籍務工人員參加組織轉移,轉移人數均佔全市參加當次活動總數的半數以上;四是在平時的轉移輸出工作中,爲外出務工農民購送車票並派專人護送到廠安置就業;五是結合本縣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縣內就業崗位進一步增多的實際,強化就近培訓就地轉移;六是加強宣傳組織,保證平均每月2次以上規模組織務工人員輸出就業。目前我縣已累計轉移輸出務工人員110583人,其中省外轉移67246萬人,縣外省內轉移22248萬人,縣內就地就近轉移21089人。

(五)加強維權保護、促進穩定就業。一方面是積極與各地有條件的用工企業進行協商,開辦單列的回族食堂20餘個,解決了我縣回族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問題;另一方面逐步在農民工集中的城市進一步設立聯絡(站)點,負責農民工的跟蹤管理、維權服務等工作;其次是聘請雲南硯池律師事務所爲農民工維權服務,提供法律援助;再次是與公安、法院、勞動保障、工會、婦聯等有關部門積極配合,保護農民工的各種合法權益。

(六)加強學習、加強管理,不斷完善自身建設。一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做到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努力創建一支“學習好、團結好、紀律好、作風好、政績好”的農村人力資源工作隊伍;二是在縣第4紀工委的幫助指導下,認真開展“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規範機關工作人員辦公行爲,提升單位形象,提高辦事效率,努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吃苦型、熱心型、務實型、廉潔型、不計個人得失型的服務機關;三是按照縣委的統一安排部署,積極參加我縣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按照“三對照三查找”的要求,廣泛徵求意見、認真查找問題,加強整改,自覺用科學發展觀管理和指導我辦的各項工作;四是加強信息報送,向各級有關部門報送音像、文字信息累計200餘條,在省、市級重點刊物發表近20餘篇,其中《昭通日報》刊發1,縣內《××信息》、《××政務信息》等刊發表40餘篇,本單位刊辦《××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簡報》共12期。通過積極的對外宣傳,我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受到各有關媒體的廣泛關注;五是規範臺帳管理。進一步規範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各相關臺帳,加強向上級主管部門的月報、季報工作;六是加強全縣12個鄉鎮農村人力資源現狀的調研,爲明確努力方向、制定工作措施提供可靠依據;七是加強與領導組各成員單位的協調配合工作,共同推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精心組織、強化措施,突出五個重點開展工作

(一)突出抓好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工作。

今年初全縣出現返鄉農民工4.14萬人,其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失業返鄉的1.53萬人,佔返鄉總數37。對此,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大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促進就業的意見》(魯辦發〔20xx〕13號)文件,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促進就業。縣人力辦也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工作。一是印製了《××縣務工人員返鄉情況統計表》,從20xx年12月起組織專門力量,在全縣12個鄉鎮實行返鄉農民工監測十天一報的“旬報制度”,及時掌握返鄉農民工動態信息,同時組織召開了返鄉農民工代表座談會,根據返鄉農民工的就業意願和需求,制定工作措施,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多次選派骨幹人員到廣東、福建、山東、江蘇、浙江等省進行實地考察、簽訂勞務訂單,並把收集到的就業崗位信息製成招工簡章在××電視臺滾動播出,向社會廣泛發佈務工信息。累計開發省內外用工崗位近3萬餘個,解決了務工就業崗位短缺的問題;三是根據勞務市場需求,開設了十字繡、砌築、鋼筋、電焊、電子電工等多種專業的技能培訓,同時創新培訓方式,邀請用工方直接參與現場培訓,做到長期開班、長期培訓,培訓一批、轉移一批。共培訓返鄉務工人員6272人,經培訓轉移5806人;四是加強有序輸出與務工能人帶動轉移相結合,促進再就業。一方面在年初舉辦了返鄉農民舉行了隆重的再就業歡送儀式,增強返鄉農民工外出務工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是做好安撫工作,加強遠程救助。在開發勞務市場的同時,在務工就業地進一步做好農民工的思想穩定工作,消除恐慌心理,對自發外出到務工地找不到崗位的務工人員實施遠程救助、異地安置就業600餘人;五是認真貫徹中央、省、市有關文件精神,落實農民工創業優惠政策,協同有關部門幫助返鄉農民工申辦扶持創業貼息貸款,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101人,帶動就業560餘人;六是強化服務,促進就業穩定。一方面爲外出務工農民購送車票並派專人護送到廠安置就業,並逐步在我縣農民工集的廣東、福建、浙江等省設立了聯絡(站)點,負責農民工的跟蹤管理、維權服務等工作。另一方面聘請雲南硯池律師事務所爲農民工開展維權服務,提供法律援助,同時與工會、婦聯、勞保等部門積極配合,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培訓和各種合法權益保護。

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到7月初,全縣4.14萬返鄉農民工已實現充分再就業,其中,失業返鄉的1.32萬人經培訓後轉移輸入到福建、廣東、浙江、山東等省就業,其餘0.21萬人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二)突出抓好茨院鄉務工人員夜校培訓。

茨院鄉務工人員夜校試點培訓工作自20xx年4月開始實施,到20xx年10月全面超額完成任務,共培訓97期4827人,完成任務數4820人的100.1。其中:開展引導性培訓1155人;電焊工、制瓦工、砌築工、沼氣工、農村經紀人等務工技能培訓2316人,獲取技能證書470人佔技能培訓人數的20.3;新型婦女培訓120人;生豬養殖、肉牛育肥、林果栽培、蠶桑種養、漁業養殖、玉米制種、蔬菜種植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236人。經培訓後新增就業人員4827人,轉移就業率達86.5。如沿閘村12社的金升德,通過黃牛短期育肥技術、生豬養殖技術培訓後發展肉牛養殖,生豬育肥,年純收入達到50000元以上;沿閘村18社的趙澤雄,經電焊工培訓技能提升後,月純收入達到2500元以上;8社劉知凱,經砌築工培訓技能提升後,月純收入達到2022元以上;闆闆房9社顧幫定等農民經十字繡培訓後,與昭通金沙繡藝有限公司建立了勞動關係,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不但利用農閒時間做十字繡品每月可掙600元左右工資性收入。還可以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

通過務工人員夜校培訓項目的實施帶動,預計茨院鄉今年務工總收入8928萬元,純收入4356萬元,佔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8;務工純收入比去3561萬元年增加795萬元,農業人口人均增加約295元。在項目實施中,認真做到:

1.加強組織領導,層層落實職責任務。縣鄉成立專項工作領導組,做到縣、鄉、村三級聯動,組織有序,層層明確職責任務,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2.強化管理,確保資金落到實處、農民受益。嚴格按照資金管理和使用要求,堅持面向社會、面向農民進行廣泛公示,接受監督,正確把握資金使用方向,確保農民受益受惠。

3.落實保障措施,確保項目質量。一是擬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二是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鄉、村、組幹部全力配合,組織到戶、培訓到人,做到“一個努力、一個配合”;三是有意識地把實訓場地安排在當地公益事業建設上,如溝涵修建、鄉民公共場地硬化等方面,使培訓耗材不耗廢,做到“耗材不耗、變廢爲寶”;四是強化提高務工技能水平和增強務工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的“兩個核心目的”。

4.堅持“三個貼近”、“七個結合”。在培訓專業設置、轉移輸出導向上,堅持貼近農民整體素質提高需要,貼近農村產業發展需要,貼近企業用工需要的“三貼近”,轉移培訓中認真做到與科學發展觀相結合、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與農民自身發展需求相結合、與項目實施鄉的產業優勢相結合、與當地經濟發展形勢相結合、與資源整合相結合、與培育壯大農畜種養大戶相結合的“七個結合”,對不同性別、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務工人員,開展不同內容、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培訓。

5.加強“十個到位”,紮實開展工作。一是職責明確到位,做到層層落實;二是分工合作到位,形成合力;三是補助資金到位,保證培訓順利進行;四是教師到位,確保培訓有序開展;五是培訓教材到位,做到參訓農民人手一冊;六是培訓到位,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需求的農民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和內容;七是培訓耗材到位,提高提高培訓效果;八是教學設備到位,保證培訓質量;九是訂單到位,確保轉移有崗;十是輸出就業到位,確保農民增收。

(三)突出抓好“整鄉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縣人力辦根據小寨整鄉推進建設要求,貼近農村、貼近農民、貼近技能需求,制定了《××縣小寨鄉“整鄉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方案》,整合了22萬元在小寨鄉培訓1100人、整合了10萬元在龍頭山鎮培訓500人。項目自5月6日實施,到7月底圓滿完成1600人的轉移培訓任務,惠及貧困農民1600戶5000餘人。共發放培訓教材、務工知識讀本、宣傳資料和招工簡章等近7000冊(份);發放泥刀、灰鏟、灰板、抿子、施工安全帽等實訓工具1600套8000餘件,就地就近轉移就業1523人,人均月工資1000元以上,實現月務工收入150餘萬元,循環投入整鄉推進房屋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爲整鄉推進建設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如:小寨鄉大坪村的朱興富、劉福良、孟廣權、紹發海、夏文剛等農民通過培訓學到技能後,分別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在本鄉從事屋頂改造工作,每人每天可掙50—60元,月工資在1500元以上,每個施工隊每天可完成3—4戶的屋頂改造,僅10個施工隊每天就可完成近30戶的民房屋頂改造工作。

在實施過程中,加強項目和資金的管理,規範操作、規範實施,認真做到:

1.突出一個重點。抓住提高農村貧困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民增收這一重點,突出技能培訓,強化就地轉移,助推整鄉推進建設。

2.執行兩個辦法。嚴格執行《雲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雲農財〔2022〕157號)和《雲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管理辦法》(雲農(法)字〔2022〕27號)文件要求。按照“兩個辦法”規定,實行“一表一賬一單”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公示公告制度,強化“上級監督、部門監督、監察審計監督、羣衆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五道防線,確保項目資金安全,發揮資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3.強調三個到位。一是宣傳到位,通過報刊、簡報、公示公告、宣傳冊等形式和召開村民大會之機加強宣傳,調動農村勞動力參訓積極性;二是培訓到位。找準培訓對象、擴展培訓區域、用足培訓課時、靈活培訓方式,想方設法提高受訓農民技能水平;三是轉移到位。通過培訓,爲整鄉推進建設培訓了千名能工巧匠,造就了百名技術中堅力量,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4.落實四項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層層落實職責任務,積極取得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加大培訓力度;二是積極整合資金,確保受訓人員得到免費培訓、直接受益;三是因地制宜、因類施教,把培訓主陣地擺到施工現場,着力培訓砌築專業技術工,爲整鄉推進建設提供技術型人力保障;四是強化就地就近轉移,邀請用工方參與現場培訓,直接吸納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5.嚴把五個關口。嚴格把好培訓透明關、培訓質量關、監督檢查關、好轉移輸出關和好檔案規範關,確保培訓規範操作。

6.顯現六種成效。通過培訓,受訓農民在思想觀念上明顯轉變、收入得到明顯增加,新農村建設進程顯著加快,當地農村留守羣體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農村後備建設力量儲量增加,市場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有力助推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四)突出抓好中央、省級下達我縣的轉移培訓項目。

1.抓好20xx年度雲南省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的實施。實施中堅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提高農民就業能力爲前提,以轉移就業爲目的,以訂單方式培訓爲主開展項目工作。項目自20xx年8月啓動實施(該項目爲跨年度實施項目),至20xx年8月全面完成轉移培訓任務並通過縣級檢查驗收。共培訓農村勞動力85期7050人(其中獲技能證466人),完成任務數7000人的100.7,轉移6989人,轉移率99。通過項目實施,人均月工資950元以上,按人均務工半年以上計,獲務工總收入4018萬元,惠及6000餘戶貧困戶2.4萬餘人貧困人口。

2.抓好20xx年度雲南省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項目的實施。該項目由縣職業中學組織實施,我辦重點抓好項目的監督、指導。項目自20xx年8月啓動實施(該項目爲跨年度實施項目),至20xx年8月全面完成轉移培訓任務並通過縣級檢查驗收,共培訓農村勞動力400人,佔任務數400人的100,獲技能證382人,獲證率95.5,轉移就業400人,轉移率100。

3.抓好20xx年省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該項目自今年8月開展培訓已來,到10月未已培訓2830人,完成任務數4000人的70.7,預計到12月中旬可全面完成培訓任務。

(五)突出抓好農特產業技術和農村服務業技能培訓。

爲認真貫徹縣委七屆七次全會和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縣人力辦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爲依託,以農民增收爲目標,以強化技能培訓爲重點,以增加就業爲核心,結合農民實際需要,圍繞縣內民生工程、基礎建設、生態環境項目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着重抓好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村服務業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一是結合龍樹片區冷涼蔬菜產業發展需要,在龍樹、新街、水磨三個鄉鎮開展冷涼蔬菜種植技術培訓350人,培訓後就地轉移從事農特產業生產;二是結合龍頭山片區經濟林果產業發展,在龍頭山等鄉鎮開展花椒、蘋果等特色產業培訓683人;三是結合縣內畜牧養殖、蠶桑種植等產業發展,在茨院等鄉鎮開展蠶桑種植、玉米制種、漁業、肉牛、生豬等養殖技術培訓1085人;四是在各鄉鎮開展農村經紀人、沼氣工、農機操作手、拖拉機駕駛員等農村服務業技能培訓365人。經培訓後均就地轉移從事農特產業生產和農村服務行業,提高農畜產品質量,爲農民持續增收創造條件。

四、存在困難、問題

一是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外出務工人員中普遍爲國中以下文化程度,觀念陳舊、勞動技能低,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難以晉升較高層次崗位,收入低,導致就業不穩定,流動性大;

二是金融危機衝擊未完全消除,沿海發達地區高收入就業崗位開發仍存在困難;

三是經費投入不足。縣財政困難,投入少,而上級下達的培訓項目僅有培訓資金,沒有工作經費,與農民工培訓的需求不適應。

四是務工輸入地雜散,外出務工人員流動性較大,自我維權意識不夠強烈,而我辦人員少、工作經費不足,維權服務較爲困難,輸出地與輸入地的跨區域協調合作力度有待進一步擴大和加強。

五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涉及城鄉統籌的各個方面,職能涉及培訓、輸出、維權等很多方面,跨城市和農村,任務重,責任大,工作機構有待進一步建立完善。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指導思想。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關於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總體部署,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大培訓、大轉移、大創業,積極開展“一輸兩引”工作,即: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轉移輸出力度,加強農民工回引創業力度,積極吸引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到縣內發展,提供務工就業崗位。

(二)目標任務。計劃2022年主要開展務工引導性、務工基本技能、農村特色產業化經營技能、農村服務行業技能等培訓,力爭培訓農村勞動力10000人,全縣累計轉移穩定在10.5萬人以上,實現工資性純收入在4.25億元以上,農民人均務工收入增加75元。

(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圍繞“轉移培訓、就業安置、維權保護”層層簽訂責任,認真完成和落實好省、市下達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任務;二是整合培訓教育資源加強轉移培訓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務工培訓、職業資格鑑定、轉移就業安置、跟蹤維權”一條龍服務;三是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信息網絡管理體系;四是加大勞務市場開發力度和招聘力度,爲農民搭建務工就業平臺;五是把握2022年縣內基礎設施投資擴大的機遇,培訓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六是積極爭取省、市轉移培訓項目支持,加大培訓轉移力,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