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2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多篇(新版多篇)

2022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多篇(新版多篇)

會考歷史成績該如何提升 篇一

要會看書

會考歷史內容廣泛,涉及世界和中國的古、近、現代歷史,死記硬背那些條條框框,乾巴巴的歷史知識,不如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則事半功倍,這裏要求的學生會看書,是融會貫通地看,而不是走馬觀花似地瞧:1.看標題,目的是爲了尋找線索,瞭解每一課的結構;2.看標題的提示,尋找課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3.看課內和課後思考題,尋找答案或者從課內得到一些啓示,同時還應該做到邊看、邊劃、邊問、邊寫,看內容,劃知識點,找疑問,寫出疑問來,這是對學生複習時的基本要求。

善於歸納

歸納是指將衆多的或零散的歷史知識,按其同類進行梳理,可長可短,並不一定非依賴老師。成績好的學生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善於“自得其法”上面,歸納的好,條理清晰,棄繁就簡,效果自然就不尋常。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介紹唐文化的這一內容時,有學生製作了下面一個簡表。這樣全新的組合,形成了新的知識結構體系,學生能夠全面準確地掌握這一段歷史知識。

理清線索

要求學生在看書時,通過對課本的歸類,理出課本內容的縱橫線索,形成知識網絡,這種網絡可以是整個中國歷史或世界歷史,也可分階段地整理知識網絡。如世界歷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史中美國霸權政策,關聯很多國家和地區,跨時半個世紀,是重點內容,又是複習中的一個難點,如果按大事線索,製作下面這樣一個簡單的圖示,就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學習歷史的意義 篇二

學習歷史尤其是本國曆史,可以培養一種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民族情結,傳承歷史文化。眷戀國土,讓同根同生之華夏兒女落葉歸根,讓歷史與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緊密聯繫到了一起。有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認同感,有着深刻華夏曆史意識的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是歷史的價值,在於建構國民意識。讀本國的歷史,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增長閱歷,培養民族節氣。一個不瞭解本民族歷史的人意味着對國家和民族的背叛,如趙薇披日本軍旗事件,臺灣影星楊丞琳的戀日情結等等,這都是對歷史的無知,從而傷害了人民的民族感情。學習歷史,要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瞭解和正確認識國情,提高文化修養,增強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一想到歷史就應當有歷史的映像。三國風雲喚起磅礴之志,魏晉歷史鑄就桀驁不馴,漢唐盛世激起自信豪邁,兩宋衰弱使得我們哀婉惆悵,元清擴張凸現人們鐵血殺伐。這才能達到具有民族國民意識的標準。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教學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陣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每位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教學中,我十分注意挖掘各個環節中有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備課時精心組織,在課堂上舍得花時間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讓學生對愛國主義的重要性有切身的體會。如中國歷史就爲我們提供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量素材。其一:可以利用中國古代史上輝煌燦爛的文明、文化,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這些遺產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讚;也可採用列舉世界之最的方式證明中國古代的輝煌。其二:教材中還記載了大量歷史人物的愛國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爲”;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彌留之際留下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周恩來的“爲中華崛起而讀書”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要緊扣教材,以情動人,就能激勵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其三:歷史教材中還有大量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素材。如:關天培、鄧世昌以身殉國,戚繼光忠心報國,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氣,史可法寧死不屈,譚嗣同捨身變法,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這些英雄行爲及堅定的信念,早已成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做老師的,注意因勢利導,充分挖掘這些蘊涵在歷史教學中的德育素材。其四:利用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如:列強對華的五大侵略戰爭,《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它可以增強學生自立、自強的信念,懂得強國的重要意義。其五:以中國革命先烈爲了國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後繼,頑強鬥爭的革命史,讓學生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爲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除利用中國歷史中的愛國素材之外,還可以在世界歷史教學中開拓新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如:利用發達國家經濟起飛的經驗,通過找差距、找原因,進一步瞭解國情,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黨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針,努力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樹立爲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會考歷史複習必背知識點 篇三

明朝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1、清朝的閉關鎖國:

原因:清朝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堅持以農爲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當時西方的殖民統治者正向東方擴張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表現: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清朝統一臺灣以後開放四個港口,作爲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爲對外通商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評價: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當時的西方國家正先後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朝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爲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

2、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爲了扭轉中英貿易逆差。

3、虎門銷煙:

時間: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菸。

經過: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二百多萬斤鴉片,在廣東虎門海灘當衆銷燬。

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鬥爭的林則徐,成爲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爲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4、(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間: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6、鴉片戰爭影響:

①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7、啓示:落後就會捱打!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