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海陸的變遷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教學反思

第1篇:海陸的變遷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教學反思

海陸的變遷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教學反思

海陸的變遷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海陸的變遷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後反思本節內容較少但比較抽象,涉及的時空尺度大,學生對具體的地理分佈知識掌握不多,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形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對所學知識的及時應用能夠較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大洲大洋的知識,對他們的分佈有了一定的瞭解,可以爲板塊的分佈起到良好的`知識鋪墊,因此,我減少教師講述,增加學生活動,通過分析案例,結合課件,提供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地理學習方式,令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單一刺激有助記憶,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對記憶的幫助更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活動、讀圖、拼圖、分析、想象等多種活動形式和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的頭、手、口、眼、耳動員起來,讓學生多想、多做、多說、多看。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互相激勵、互幫互學、互爲師生,實現有效學習。

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讓學生拼圖等操作可能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但這恰巧會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同時,在上課過程中,力求讓自己去組織、引導、啓發和激勵學生,成爲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自終處於主體地位,並體會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動手能力、學習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在學生案例分析過程中如何準確地找到問題的關鍵,如何對活動時間的適時控制,如何保證課堂秩序活而不亂,拼圖時其他學生的活動怎樣安排更合理,小組內部的合作互助學習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針對不同班級學情進行適度調節等都是令我疑惑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還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摸索、完善。

第2篇:海陸的變遷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教學反思

本站的海陸的變遷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教學反思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七年級地理《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滄海桑田”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學習本節知識,要求能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瞭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並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佈;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教育及培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界充滿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設置探究性和懸念性很強的問題,開啓學生求知慾望;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爲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三、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瞭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

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拼圖和分析示意圖,培養讀圖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

第 1 頁 力。

運用板塊運動學說,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發展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變化,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教學難點

海陸變遷的原因。

板塊相對運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3.教學方法

演示、分析、討論、推理爲主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地中海曾經有座美麗的小島,它有一個神祕而古怪的名字“幽靈島”,大家想一想,爲什麼這麼美麗的小島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幽靈島究竟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

第 2 頁 怪嗎?今天我們就揭開幽靈島的 對幽靈島的名稱的由來發表見解。 通過懸念的設置,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神祕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陸地會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會變成陸地。究竟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實驗探究

水在這裏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陸地。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裏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爲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爲活動。

我們剛纔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

第 3 頁 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實地考察

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 喜馬拉雅山地區。 海底世界。

現在,大家來分析一下幽靈島出現和消失的原因? 小島爲什麼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麼啓示。? 觀察圖片。

分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利用實驗探究的結論,分析各地海陸變遷的原因。 觀察世界地圖,談發現、談猜想。

通過實驗探究,縮短學生與自然變化的距離,使學生更易接受。

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大膽猜想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猜想呢?

第 4 頁 最早發現其中的奧祕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提出什麼猜想呢? 閱讀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僅30歲的魏格納躺在病牀上,目光正好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爲什麼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後來因爲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還是有科學依據的?需要證據去驗證。

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嚴密的論證呢? 下面通過拼圖活動,看看你會得到哪些啓示呢? 探究 發現

(一)哪兩塊最有可能是一塊大陸呢? (二)你是如何判斷它們是一塊大陸的呢? 魏格納蒐集材料和實地考察,他發現了 1.動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層的相似性。 兩年後他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播放多媒體動畫。

過渡:在當時很多人產生了疑問,大陸爲什麼會漂移呢? 到了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飄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塊學說。

第 5 頁 慧眼識圖

下面地圖中蘊含板塊運動學說的內容,你能發現它們嗎? 閱讀教師提供的材料。 拼圖活動,談獲得的啓示。 分析地層、生物這樣分佈的原因。 根據動畫,敘述大陸漂移說的內容。

利用地圖和教師的信息提示,總結板塊運動學說的內容。 通過拼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地圖學習工具,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錦囊妙計的使用使學生真正去發現,教師在課堂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

靈活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錦囊妙計

1.看圖例,綠色的線代表什麼?說明地球表層是一個整體嗎?由幾個板塊組成的呢?

2.看圖例→表示什麼?說明各板塊處在什麼狀態?各板塊運動的方向一致嗎?相鄰的板塊是怎樣運動的呢?板塊會怎麼樣?

幽靈島爲什麼會多次出現和消失呢?你有地質學家的潛質

第 6 頁 嗎?(讀各大板塊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 1.地中海的面積將會…… 2.紅海的面積將會…… 3.珠穆朗瑪峯的高度將會…… 4.東非大裂谷將會……

5.在南極地區發現了煤炭資源,這說明了…… 6.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的遺蹟,這說明了…… 測試評價

正確答案的個數3個以內。

你已經具備基本的地理知識,還需要努力! 正確答案的個數4—5個。

你與地質學家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夠成功。

恭喜你!全部正確!

你已經具備了地質學家的潛質! 結束語

一個小小的島嶼開啓了我們的探索、發現之旅,一個忽隱忽現的幽靈島,讓我們明白了滄海桑田的鉅變。其實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幽靈島”等着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在探索、發現中讓我們體會到自然的神奇,也讓我們感受到別樣的快樂!

享受生活從地理開始!

利用地圖和教師的信息提示、演示實驗,總結板塊運動學說

第 7 頁 的內容。

分析幽靈島多次出現和消失的原因。 小組討論,完成評價測試。

充分利用地圖學習工具,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錦囊妙計的使用使學生真正去發現,教師在課堂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

靈活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學反思

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本節課的情感教育隱含在活動中,默化在細節裏。從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到爲降低難度將問題分級分類;從活動前的溫馨提示到活動中錦囊妙計;從豐富多彩的資料選取到激勵有加的特色評價等等許多環節的設計,都飽含了教師對學生的殷殷期望,而這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一絲一毫的說教。 二、切實可行的活動設計

教師始終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出發,想方設法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例如,在“探究發現”活動中,教師自制教具,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過程中,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感知科學論證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識圖”時,教師利用自制的“信息條”給學生以方法提示。最後,在“地理測試”中,教師主要根據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將傳統的“知識反饋題”設計成 “地質學家的潛質

第 8 頁 測試”,看似簡單的形式轉變,對學生來說,卻是最好的禮物。 點評

本節課從一個小小的島嶼開啓了孩子探索、發現之旅,一個忽隱忽現的幽靈島,讓孩子明白了滄海桑田的鉅變。“難道世界上真的有幽靈島嗎?”引發孩子好奇的導入,實驗的探究讓孩子們明確了海陸變遷的原因,虛擬實地的考察,如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喜瑪拉雅地區的發現、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發現給學生探究問題得出結論一個有力的支撐,讓學生在問題中、在情景中去發現、去分析、去綜合。在講述大陸漂移時,讓學生去動手、探究、發現;利用自制教具拼圖,讓孩子得出哪兩塊最有可能是一塊大陸,你是怎樣判斷的,層層遞進,而後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那些方面進行嚴密的論證?”從動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得出大陸漂移說的全部內容,由此再導入板塊學說,讓學生慧眼讀圖,讓學生在圖中進行大膽發現,讓學生一一的判斷、分析、總結,從而得出了板塊學說的內容,將難點的知識化解爲通俗易懂的內容。課堂中創新性的設問時時再現,如“板塊碰撞運動,地表會產生什麼現象?”“板塊張裂運動地表會產生什麼現象?”“幽靈島爲什麼會多次出現和消失呢?”“你有地質學家的潛質嗎?”教學做到圖文並茂,讓學生聽起來輕鬆、好奇,學生聽起來感知意猶未盡。

第 9 頁 縱觀本節課,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成爲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體會到地理課給他們帶來別樣的快樂。

第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