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調研思考: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調研思考: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於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思考

“郡縣治,天下安;郡縣富,天下足。”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單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對縣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縣一級處在承上啓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部基礎,意義重大。*作爲*典型丘區農業大縣,其發展與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國大多數縣域發展的縮影,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實現底部崛起是時代賦予其的重大課題。只有打破原有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式,用新思維、新思路破解難題,才能跳出“被制約—發展乏力—繼續被制約”的死循環。

一、發展現狀

爲了更深入更直觀瞭解*發展現狀,本文選取*縣20*-20*年期間發展情況爲樣本,從整體實力、增長後勁、發展質效、全省排位等五個方面進行縱向比較分析。

一是整體實力持續壯大。20*-20*年,*縣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8%及以上,20*年*縣地區生產總值379.72億元,較20*年增加156.36億元、增長70%。20*年、20*年連續兩年縣域經濟考覈總分和目標績效綜合考覈位居全市第一;20*年經濟總量成功躍居全省35個農產品主產區縣首位。

二是經濟增長後勁增強。2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較20*年增加102.39億元,年均增速1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6億元,較20*年增加56.24億元、增長39.7%,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保持10%以上的增速,其中20*—20*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增速、工業投資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市前兩位。

三是發展質效穩步提升。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10元,較20*年增加7603元、增長2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元,較20*年增加4045元、增長30.9%,常住人口人均GDP達35882元。城鎮化率穩步提升,由20*年的36.1%提升到20*年39.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09億元,較20*年增加2.62億元、增長30.9%。

四是全省排位穩中有進。20*年經濟指標在全省*3個縣中排位與20*年相比,GDP總量上升20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上升90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上升38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升5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上升9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8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位,整體呈現出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良好態勢。

二、存在的問題短板

一是產業發展水平不高。2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21.5:32.5:46,一產業增加值佔比在全市依然處於較高水平,二產業增加值佔比遠遠落後於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也遠低於周邊的縣(市、區)。其中,農業方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度不夠,農產品品牌多是鮮活農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缺乏精深加工,品牌效應不強;工業方面產業集羣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總量不大、佔比不高的問題較爲突出;服務業方面依然是以傳統商貿流通爲主,智慧物流、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還處於孕育階段,特色文化旅遊還沒有形成品牌效應,缺乏可以帶動起整個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抓手”。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隨着以立體交通網絡爲代表的縣域基礎設施全面再造,特別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在*乃至*經濟版圖中的地位作用將更加凸顯,但就目前來看境內航空、鐵路運輸依然處於空白狀態,導致*對外交通的大格局尚未真正打開,一定程度制約了*的發展。已有的水利設施不同程度存在設施老化、管理不善、灌溉效益不佳等問題,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逐年減少,還不能適應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不高。

三是民營經濟不強。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振興的重要力量。20*-20*年來我縣民營經濟增加值分別爲148.39億元、*3.3億元、235.99億元,佔全縣經濟總量的比重爲60.4%、60.5%、62.1%。縣域民營企業規模偏小、技術水平落實等問題仍然突出,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小散弱,缺乏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的核心企業和品牌企業支撐,規上工業企業僅1*家,億元企業僅36家,稅收貢獻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僅6家,而且目前*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有實力能走出去的企業少之又少。同時,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普遍存在發展基礎薄弱、總量偏小、研發投入少、研發佔比低等問題。

四是創新開放活力不夠。開放意識不強,資源要素積聚能力弱,20*—20*年,引進翰彬霖、鴻星爾克等縣級平臺簽約項目僅87個,簽約金額763.62億元,億元以上項目僅55個,5億元以上項目僅25個。另外,幹部隊伍中普遍缺乏開放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抓發展的思路不寬、措施不足、方法陳舊;幹事創業的主動性和責任感還不夠,“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待觀望和畏難情緒交織;“盆地意識”根深蒂固,自加壓力不夠,創先爭優激情不足。特別是伴隨着各地對人才的激烈爭奪,*還面臨着人口負荷沉重、人才外流嚴重、人才承載平臺不足等突出問題,整個社會的活力創造力極度匱乏。

五是民生保障水平不高。文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投入不夠,公共服務、教育資源、社會保障等整體配套水平不高,致使對人才、資本、項目等生產要素吸引力不強。教育經費投入水平普遍較低,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大班額、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突出。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公平,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差距較大,社會保險基金抗風險能力不強,基金可持續性面臨巨大挑戰。住房租賃市場建設滯後,保障性住房監管難度大。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不高,治理體制機制建設亟需加強。

三、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高質量發展的要義在於,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縣是最小的戰略單元,也是最大的戰術單元。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重在發揮縣的主體作用,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借勢借力多向發展,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突進,以換道超車實現全域振興。

一是以發展工業園區爲突破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工業園區是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按照當前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大致分爲工業帶動型縣域經濟、農業帶動型縣域經濟、服務業帶動型縣域經濟和活力型縣域經濟,但是就我縣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還不具備這一主導型優勢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也無法具體言說歸於哪類。我認爲,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首先應當充分發揮主導產業優勢,以主導型帶動實現整個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具體來說,就是要依據現有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以抓工業的思維抓農業,以工業園區建設爲重點突破口,有針對性地招引一批強鏈、補鏈、延鏈的優質項目,加快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產業鏈縱深拓展、價值鏈高端攀升、利益鏈廣泛覆蓋。尤其要持續提升工業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啓動智慧園區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設高端紡織產業功能區,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着力打造“一園三區多組團”的發展空間格局。

二是以建設縣域副中心爲抓手補齊基礎短板。推動縣域副中心建設,有利於優化城鎮空間佈局,增強區域競爭力,對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以建設縣域副中心建設爲抓手,加快完善城鎮功能、夯實基礎建設、提升人居環境,深度挖掘新型城鎮化所釋放的開發性潛能。要堅持高水平規劃引領,着力完善功能、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建設50平方公里、50萬人口的現代田園山水歷史文化名城,着力打造*、*兩個縣域副中心,大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鎮。要完善以交通爲重點的基礎設施,加快構建暢通高效安全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體系,統籌推進環保、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蓄積發展後勁。要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原來三年行動取得明顯效果的基礎上,繼續抓好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處理,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設宜居的美麗鄉村

三是以壯大民營經濟爲重點激活社會活力。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激發民營經濟創業創新活力,不斷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使民營經濟始終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要不斷改善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落實資金、技術、人才、稅收等優惠政策,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用地、用能等問題。企業家對市場變化和投資機會最敏銳,對合作夥伴和關聯企業最瞭解,對*招商環境最有發言權,是未來*極其重要的招商力量,要充分利用企業家的資源,積極藉助同類企業間產業融合度高、關聯性強的優勢,圍繞產業補鏈、強鏈、延鏈開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要轉變服務理念,營造“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的親商、愛商、護商濃厚氛圍,多些人文關懷、多些解惑鼓勵、多些組織溫暖,切實解決企業在運行過程中的問題困難,幫助企業家卸下“包袱”讓其輕裝前行。

四是以優化資源配置爲中心持續改善民生。縣域經濟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爲了人民羣衆美好生活。隨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羣衆不僅關心“有沒有”,更關心“好不好”,尤其是對優質、均衡的教育醫療資源的追求和需求。要以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爲重要抓手,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着力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深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科學佈局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點,推動基層教育水平和醫療水平大幅度提升,不斷釋放更多改革紅利,切實滿足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大基層人才工作隊伍建設,統籌用好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志願者、“縣招鄉用”等政策資源,切實提升基層教師、醫護人員的工作能力,全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城鄉基層高效能治理爲人民羣衆提供高水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