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縣*區均處*嶺腹地,總面積*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萬人,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在全國生態大局的地位非常重要。而與此同時,*經濟總量小、地方財政收入少、居民收入低,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如何在守護好綠水青山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工業支撐經濟快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導作用,實現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

一、現狀及特點

*工業體系起步於*世紀五六十年代,快速發展於改革開放過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進入全面轉型階段,工業年均增長*%,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年的*%提升到*年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億元、年均增長*%。

立足資源稟賦,主導產業持續壯大。*礦產資源豐富,鐵、釩、鈦、銀、白雲母和鉀長石等*種儲量居全省首位,境內已發現各類礦牀*種,開發利用的*種,已探明礦產儲量的*種,其中大型礦牀*處,中型礦牀*處,潛在價值*多億元。近年來,*依託礦產資源優勢,通過引進新工藝、新裝備,研發新產品、新技術,逐步形成了以礦業爲主體,以現代材料、現代醫藥、綠色食品產業爲支撐,有色、冶金、醫藥等多種行業競相發展的工業總體格局。*年底,全市礦業實現增加值 * 億元,佔工業增加值的*%。

堅持綠色循環,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近年來,*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一方面加快改造傳統產業,累計整合礦山企業*家取締*家減少率*%,淘汰落後生產線*條,淘汰落後產能*萬噸,綜合整治“散亂污”企業*家,尾礦及廢渣綜合利用能力達到*萬噸,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全市萬元GDP能耗下降*%,四大循環體系日趨完善。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新材料、綠色食品、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製造、電子信息的支撐體系基本建成,*年全市新材料增長*%、生物醫藥增長*%,綠色食品增長*%,其中電子信息、清潔能源、健康食品產業增速分別達到*%、*%和*%。非礦工業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一礦獨大”“礦主沉浮”的格局有效改變。

注重創新引領,發展後勁顯著增強。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破解科技基礎薄弱、創新要素“貧瘠”的現實困難,全力培育產學研用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協同的兩鏈融合發展新生態。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家、衆創空間*家、星創天地*家、省級科技示範鎮*個、省級縣域創新試驗示範站*家,組建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個。*年底,全市共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家,培育認定瞪羚企業*家,完成技術交易合同登記*項,成交額*億元(增速),創新對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得到進一步提升。

完善園區功能,集聚效應不斷提升。以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爲突破,合理配置各類要素,促進產業集聚和產業鏈條延伸。已建成省級高新區*個,列入省級示範縣域工業集中區*個、國家開發區審覈公告目錄*個,全市累計入園企業達到*戶,累計建成標準化廠房約*萬平方米,*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園區產業佔全市總產值達到*%,以*高新區(商丹園區)爲龍頭、*個省級重點工業集中區爲骨幹、一批特色專業園區爲支撐的園區建設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形勢和機遇

面對當好“*嶺生態衛士”和保障“一江清水供京津”的使命責任,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工業發展困難與前景同在,挑戰和機遇並存。

交通大爲改觀助力融入國內大循環。*地處西安都市圈範圍,市區距離西安*公里,最近的柞水距西安僅*公里,但“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交通成爲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加快,目前*國道、寧西鐵路和滬陝、福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途經*的西十、西康高鐵正如火如荼加快建設,高鐵開通後市區到西安僅需*分鐘、柞水到西安僅需*分鐘。交通狀況的改善,將在更大範圍內促進*資源要素配置,把“西安研發、*製造,西安生產、*配套”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全市新型材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健康食品、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配套將真正迎來發展的春天。

生態保護責任倒逼加快轉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按照《*省*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規定,*%的國土面積處於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範圍,保護好*嶺是*的“國之大者”,也是*工業發展必須堅持的首要前提。而對於*來說,加快以礦業爲主的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必然是一個利益調整、資源配置和要素供給的系統重塑工程,必然有一個明顯陣痛期和轉型期。目前,*全市“*+N”綠色產業體系已經初具“雛形”,*個重點產業鏈加快打造,只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降能耗,就一定能走出生態保護與工業發展良性互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利好政策疊加利於補齊短板弱項。客觀上看,*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總量比較小,產業層次低、初級產品多、產業鏈條短,*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在全省排名第*位、僅佔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左右,產值近百億的企業只有*鋅業*戶,過*億元的只有*戶。但也要看到,除全省各地共同面對的重大戰略外,*地處陝、豫、鄂三省交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兩大區域發展戰略在這裏交匯,利於*發揮比較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帶動多個產業體系快速發展。

生態環境優勢奠定良好發展基礎。生態是*的核心優勢。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年均超過*天、連續多年穩居全省前列、連續五年進入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享有“*嶺最美是*”“天然氧吧”之美譽,先後榮獲“中國氣候康養之都”“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境內有野生油料、纖維、澱粉、林果、中藥材、化工原料等*多種,有“中國生物物種庫”之美譽,享有“天然藥庫”之稱。省“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只要堅定打好“生態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力度,提早佈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和產業,就能夠吸引更多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和“高精尖”企業加快佈局,加快塑造發展新優勢。

三、對策與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年來陝考察時強調,要善於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創造機遇,不斷髮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對於*工業發展來說,必須立足本地實際,在克難制勝中貫徹新發展理念、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厚植生態底色,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以“五化”轉型爲抓手,加快礦業升級。礦業是*工業發展的優勢所在、也是潛力所在,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走規模化、綠色化、延鏈化、數字化、安全化發展之路。一是規模化。採取優化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等舉措,淘汰“小而散”和“殭屍”礦山,鼓勵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和平臺公司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開展優勢礦產資源整合。二是綠色化。緊盯生態優、環境美、能耗低要求,支持企業在開採、運輸、加工全流程實施技改提升,強力推進植被恢復,創建綠色礦山,推進企業綠色改造。三是延鏈化。圍繞“鏈主”企業開展延鏈補鏈強鏈,招引一批骨幹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關聯企業,加快高新區、經開區建設,完善工業集中區設施配套,推動產業鏈條化、集羣化發展。四是安全化。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從嚴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定期研判重大事故隱患識別,統籌推進尾礦庫閉庫銷號、隱患排查治理、問題整改等工作,推進礦山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提升產業安全水平。五是數字化。借力“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大力支持引導企業依託*G、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礦產資源勘探、礦井開拓、採掘、運輸、安全保障、生態保護、生產管理等領域實行全流程數字化運行。

以延鏈補鏈爲重心,提升產業特色。聚焦發展重點,根據全市梳理出的鐵、鎂、鎢、硅、釩、水、電、氟、藥、尾礦庫等優勢資源,認真深入研究自身產業基礎,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推動產業全鏈條發展。強化延鏈補鏈,對全市的新材料、綠色食品、健康醫藥*大支柱產業集羣、*條重點產業鏈等進行全面梳理,找到鏈條上的斷點和短板,建立補鏈、強鏈、延鏈項目清單,實行動態調整、滾動實施。提升集羣效應,大力培育新材料、綠色食品、健康醫藥等特色產業集羣,重點培育清潔能源、智能製造裝備、電子信息等產業,形成*個超千億元、*個超*億元的產業集羣,進一步提高*產業資源整合力、技術創新力、品牌影響力、輻射帶動力。

以示範帶動爲牽引,注重龍頭培育。龍頭企業是產業集聚的引擎,大抓產業、抓大產業,首先要大抓龍頭企業。一方面招引外來龍頭。圍繞全市*條重點產業鏈,千方百計引進信義玻璃、海越能源、延長石油、*有色等“鏈主”知名企業,加大配套企業引進力度,真正形成“引來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聚集效應。另一方面培育本地龍頭。擇優選擇如中釩昌盛、豐源釩業、環亞源、商南中劍等一批基礎好、潛力大、成長快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重點扶持,推動其儘快成長爲區域性的行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區域帶動力和輻射力。

以工業園區爲載體,創新體制機制。* “八山一水一分田”,立地條件差、環保約束大,產業小而散、雜而亂。要按照“一縣一區多園”佈局,探索三種機制。一是在產業發展和佈局上,推行“首位產業+特色產業”模式,堅持專業化、特色化、差別化發展,採取非常手段,大抓特抓首位產業和特色產業,做到極致、做成一流,形成首位產業引領、特色產業支撐的差異化產業格局。二是在園區管理上,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按照“宜放則放”的原則,推行小管理、大公司,探索“去行政化”改革,實行扁平化管理體制,推動政企分開、政企合作,充分發揮管委會的戰略引領與資源配置作用和公司的市場化運作價值,激活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能。三是在招商方式上,推行“標準化廠房+招商”模式,落實好*標準化廠房建設《三年行動》,強化“以房招商”理念,力爭到*年全市標準化廠房面積累計達到*萬平方米,進一步打造招商引資新亮點。

以科技創新爲引領,推動高位發展。工業提質增效關鍵要靠科技支撐。一是用好創新平臺。強化*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綜合運用財投平臺、融資擔保、預算安排、貼息獎補等財政手段,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科技創新。二是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發揮大西溝、延長石油等創新型龍頭企業主體地位,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研發攻關與創新突破。三是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支持礦產企業與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建設“博士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真正讓創新成爲*工業發展的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