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解讀宋江:宋江的性格特點,分析他的雙重性格多篇

解讀宋江:宋江的性格特點,分析他的雙重性格多篇

宋江 篇一

宋江

宋江原爲山東鄆城縣一刀筆小吏,字公明,綽號呼保義。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爲人仗義,揮金如土,好結交朋友,以及時雨而天下聞名。因晁蓋等黃泥岡劫生辰綱事發,宋江把官軍追捕的消息告知晁蓋。及晁蓋等上梁山後,遣劉唐送來書信(招文袋)及五十兩黃金酬謝。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閻婆惜之手。無奈,宋江怒殺閻婆惜,發配江州,與李逵等相識。卻又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漢搭救,在刑場把宋江救上梁山,坐了副頭領。後在攻打曾頭市時,晁蓋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頭把交椅。日後,宋江率衆爲朝廷招安。在歷次討伐其他起義軍的過程中,梁山好漢死傷甚衆,宋江本人也被所賜御酒毒死。宋江在一百單八將中排名第一,爲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晁蓋

山東鄆城縣東溪村人,東溪村保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聞名江湖。喜歡刺槍使棒,身強力壯,不取妻室,終日打熬筋骨。傳說鄰村西溪村鬧鬼,村人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大怒,就去西溪村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在東溪邊放下。因此人稱“托塔天王”。

吳用

字學究,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人。滿腹經綸,通曉六韜三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在財主家任門館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鬚長。善使兩條銅鏈。與晁蓋自幼結交。

與托塔天王晁蓋等,智取了大名府樑中書給蔡京獻壽的十萬貫生辰綱,爲避免官府追緝而上梁山。爲山寨的掌管機密軍師。梁山幾乎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由他一手策劃的。受招安後,佐宋江、盧俊義征伐遼國、田虎、王慶和方臘等,功績卓著。授武節將軍,武勝軍承宣使。後因見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當道,恐刑戮及身,遂與花榮一同自縊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宋江墓前,屍身葬於宋江墓側。

盧俊義

綽號“玉麒麟”,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雙。原爲一員外大戶,浪子燕青是其家僕,如書中所言“盧某生於北京,長在豪富之家;祖宗無犯法之男,親族無再婚之女;更兼俊義作事謹慎,非理不爲,非財不取”,其人家世清白,爲人謹慎,世居大名府。宋江慕其名,爲壯大梁山聲勢,欲將其誆上山。義士手提三尺劍,反時須斬逆臣頭。”的藏頭反詩。盧俊義中計,欲前往泰安州避禍。途經梁山時中埋伏,與梁山英雄大戰,盧俊義不敵,乘船逃走時被浪裏白條張順活捉。盧不願在梁山落草爲寇,宋江也未強迫,將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賈氏已與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誣陷其勾結叛匪,盧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衆好漢等先後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後,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義堂前亦豎起了“山東呼保義,河北玉麒麟”的大旗。招安之後,盧俊義被封爲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兼兵馬副總管。參與指揮了徵遼、討方臘等戰。後被高俅毒酒所傷,乘船時失足落水而死。

李逵

是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沂水縣百丈樹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個小牢頭。爲人心粗膽大、率直忠誠、仗義疏財。人稱黑旋風。

燕青

是三十六天罡星最後一名。原爲北京人氏,自幼父母雙亡,在盧俊義家中長大,吹簫唱曲樣樣能行,射箭發鏢百步穿楊,人稱“浪子燕青”。盧俊義被吳用誆走之後,管家李固與盧俊義之妻賈氏勾搭成奸,霸佔了盧的家財,又將燕青趕走。盧俊義被判死刑之後,燕青又與楊雄上山報信,引來宋江大隊人馬,在法場救下盧俊義,一同投靠了梁山。宋江元宵節上東京面聖受招安,暗通名妓李師師。燕青吹得一口好簫,和李師師拜爲姐弟,面見宋徽宗,傳遞梁山消息,爲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招安後,燕青預感長此不會有好結果,便獨自離去,功成身退。武松

梁山泊一百零八將之一,座次排名第十四位,爲三十六天罡星之中的天傷星 公孫勝

《水滸》中的公孫勝是個牛鼻子老道,他通曉陰陽八卦、識五行運轉、觀天象、降妖邪。他的師父羅真人是位神通三界、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的世外高人。公孫勝抱負遠大、志在千里。他學到一身本領後,不甘心在深山古剎中埋沒此生,想在塵世中建功立業,因此夥同晁天王等七人智取生辰綱。此人尊師孝母,家有老母無人照顧,而師父又佈滿玄機的阻止他介入俗世,使他遲遲沒有上山入夥。後來戴宗智取公孫勝,公孫勝本就是天罡星下凡,上梁山入夥順應天意。最後他看破世事,功成身退,薊州出家。林沖

林沖性格的整體特徵:綿裏藏針。一個人雖然外表上顯得柔弱,但是內心裏卻隱伏着剛強。我們說林沖性格的整體特徵是綿裏藏針,也就是說他的性格柔弱中隱藏着剛強。“人的性格在社會活動中才有最豐富的表現”林沖的綿裏藏針的性格特徵,便是從他在社會活動中的與人交往中表現出來的。柔弱與剛強,本來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但這一矛盾的概念的性格特徵卻融合在林沖的整體性格中,使林沖在社會活動中處理具體的人和事時,時而表現出柔弱,時而表現出剛強。《水滸傳》裏最能表現林沖的綿裏藏針的整體性格特徵的事例是三個公案,這三個公案是誤入白虎堂公案、大鬧野豬林公案和火燒草料場公案。魯智深

魯智深:性格: 且此人好打抱不平,愛憎分明,見義勇爲,扶危濟困,嫉惡如仇。而且粗中有細,是個直爽的熱心人,曾經爲了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惡霸鄭屠,最後徵方臘後坐化於杭州六和寺。

主要事蹟: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野豬林救林沖,生擒方臘 主要事蹟摘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鄭屠右手拿刀,左手便來要揪魯達;被這魯提轄就勢按住左手,趕將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腳,騰地踢倒在當街上。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鉢兒大小拳頭,看着這鄭屠道:“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裏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

兩邊看的人懼怕魯提轄,誰敢向前來勸。

鄭屠當不過,討饒。魯達喝道:“咄!你是個破落戶!若只和俺硬到底,灑家倒饒了你!你如今對俺討饒,灑家偏不饒你!”又只一拳,太陽上正着,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裏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彈不得。花榮

花榮是梁山的氣質型英雄,充滿個性色彩和氣質魅力。和武松相比,花榮則顯文秀。一個英氣逼人,一個帥氣十足,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氣質美。花榮出場也是和宋江相見。當兩人說到清風寨,花榮便說:“若還是小弟獨自在這裏守把時,遠近強人,怎敢把青州攪得粉碎!”可見他外表雖然儒雅,骨子裏卻有幾分傲氣,和武松相近。不同的是,武松的傲是特有的心高氣傲,世所罕見,花榮的傲只是自信,帶幾分文氣,這又與兩人的外貌天然相合,一樣可愛。花榮的性格魅力則體現在他一次次的神射中。大家對花榮的經典印象莫過於祝家莊那一回,敵兵以燈燭爲號,宋江道:“怎地奈何的他那碗燈?”花榮道:“有何難哉!”然後一箭射去,不偏不正,正中紅燈,穩住了局勢。多麼的帥氣!一句“有何難哉”更流露出絕對的自信。再如後來一箭分開郭盛、呂方兩張畫戟,又一箭射中梁山泊雁行中第三隻,技法都是一樣的高超,神情都是一樣的自信,真不愧爲“神臂將軍 ”!潘金蓮 潘金蓮:首先她貪財渴望富足的生活,她好色,身體上的渴望沒有辦法滿足的時候,就想近任何的辦法去滿足自己。最終西門慶死在她的色上,導致了西門的悲劇也導致了她自己的悲劇。她工於心計,並且心狠手辣

時遷:愛耍點小無賴,聰明機智。社會經驗豐富

善於喬裝打扮,給梁山送信。

史進龍 性格:心高氣傲,爽快憨直,做事沒有主見

朱武 性格:足智多謀 講義氣 謹慎 識英雄重英雄 識時務

陳達 性格:比較莽撞而且不自量力

魯智深性格:嫉惡如仇、俠肝義膽、脾氣火爆,有時粗中有細,豁達明理

李忠性格:做事慳吝小氣 不慷慨,雖是打虎將卻怕惹事非

周通性格: 魯莽,粗暴,不仗義

林沖性格:由逆來順受轉化爲奮起反抗

柴進性格:熱情好客,仗義疏財,廣交天下英雄好漢,好逸惡勞,花天酒地

朱貴性格:性格直率

宋萬性格:屬於很低調的人,沒身麼鮮明的個性

楊志性格:精明能幹、粗暴蠻橫

索超性格:爲人性急,凡事只肯爭先,不讓他人,故稱急先鋒,馬上使一柄醮金

朱仝性格:仗義疏財,義字當頭,劉唐性格:爾則赤發,見藍面則殺。勇猛莽撞

吳用性格:沉着冷靜,足智多謀,滿腹經綸,通曉六韜三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

阮小七性格: 直爽、義氣、水上功夫了得 性格頑皮,人稱活閻羅

公孫勝性格:淡泊名利,從來不要任何功名

白勝性格:仗義,堅定

曹正性格:平時像個孩子,性格天真活潑。但戰鬥時,不顧一切戰鬥

宋江性格:爲人仗義、善於用人,但總想招安。

宋清性格:爲人誠懇,熱情好客,雖然武藝一般但仍被委以重任,是梁山設宴的頭,總的來說是一個比較忠厚的老實人

武松性格: 俠義心腸,粗中有細,並非一介武夫。

張青性格:爲人比較寬厚,性格比較內向,也很憨厚老實。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形象,但卻有着英雄般的豪俠之氣!

孫二孃:性情暴躁,舉止粗魯;但粗中有細,施恩性格:快活林,復霸業,能交人於縲紲

孔明性格:爲人行俠仗義 武藝平平忠肝義膽 識英雄重英雄

燕順性格:武功雖不高,卻還有情有義,重英雄 衝動 魯莽

王英性格:身材矮小,又好色,脾氣暴躁,但對宋江忠心耿耿。

白麪郎君 鄭天壽(清風山三寨主)性格:魯莽,但是比較重義氣

小李廣 花榮(清風寨知寨)性格:武藝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楊 也愚忠宋江,不值

鎮三山 黃信(青州府都監,秦明徒弟)性格:粗中有細,性格直爽

霹靂火 秦明(青州指揮司總管兵馬統制)的性格:火爆脾氣,爲人直爽,又有勇無謀,人稱霹靂火。使一把狼牙棍,力大無窮,武藝高強

小溫侯 呂方(對影山寨主,方天畫戟)性格:爲人忠義 武功高強 識英雄 不服輸

賽仁貴 郭盛(方天戟)性格:有勇無謀,義氣爲重

石將軍 石勇 大名府人氏,開賭館爲生,江湖人稱“石將軍”。

催命判官 李立(揭陽嶺黑店主)江州揭陽嶺人,酒店店主,靠私商爲生

混江龍 李俊(揚子江梢公)潯陽江上的漁戶,不通文墨,識見卻是暗合 出洞蛟 童威 私鹽販子

翻江蜃 童猛 私鹽販子,童威之弟

病大蟲 薛永,河南洛陽人,靠賣藥使槍棒度日,江湖人稱“病大蟲”。

宋清性格:爲人誠懇,熱情好客,雖然武藝一般但仍被委以重任,是梁山設宴的頭,總的來說是一個比較忠厚的老實人

武松性格: 俠義心腸,粗中有細,並非一介武夫。

張青性格:爲人比較寬厚,性格比較內向,也很憨厚老實。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形象,但卻有着英雄般的豪俠之氣!

孫二孃:性情暴躁,舉止粗魯;但粗中有細,施恩性格:快活林,復霸業,能交人於縲紲

孔明性格:爲人行俠仗義 武藝平平忠肝義膽 識英雄重英雄

燕順性格:武功雖不高,卻還有情有義,重英雄 衝動 魯莽

王英性格:身材矮小,又好色,脾氣暴躁,但對宋江忠心耿耿。

白麪郎君 鄭天壽(清風山三寨主)性格:魯莽,但是比較重義氣

小李廣 花榮(清風寨知寨)性格:武藝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楊 也愚忠宋江,不值

鎮三山 黃信(青州府都監,秦明徒弟)性格:粗中有細,性格直爽

霹靂火 秦明(青州指揮司總管兵馬統制)的性格:火爆脾氣,爲人直爽,又有勇無謀,人稱霹靂火。使一把狼牙棍,力大無窮,武藝高強

小溫侯 呂方(對影山寨主,方天畫戟)性格:爲人忠義 武功高強 識英雄 不服輸

賽仁貴 郭盛(方天戟)性格:有勇無謀,義氣爲重

石將軍 石勇 大名府人氏,開賭館爲生,江湖人稱“石將軍”。

催命判官 李立(揭陽嶺黑店主)江州揭陽嶺人,酒店店主,靠私商爲生

混江龍 李俊(揚子江梢公)潯陽江上的漁戶,不通文墨,識見卻是暗合 翻江蜃 童猛 私鹽販子,童威之弟

病大蟲 薛永,河南洛陽人,靠賣藥使槍棒度日,江湖人稱“病大蟲”。

朝花夕拾---狗貓鼠讀後感 最近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名著《朝花夕拾》,它的作者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又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是艱深的,多讀風遍,就會有了一些感悟。正如《朝花夕拾》的第一篇——《狗·貓·鼠》。就是這部散文集裏的一篇佳作。

《狗·貓·鼠》這篇文章通過對貓和鼠秉性,行爲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常引用寓言說明狗貓結仇的來源,其實是在嘲諷社會上那些無中生有的結論。文中:

一、“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放走,又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二、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麼?可是有這麼一副媚態!但這也許是限於天分之故罷,假使它的身材比現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麼一種態度。”這段話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寫出了反動文人的殘忍和媚態,不禁人拍案叫絕,使我感受到作者對貓以及和貓有着同樣品質的人的煩感。魯迅先生富有諷刺性的文章也反映了愛憎分明的胸懷。:至於凡所遇見的諸貓,最先不過是追趕,襲擊,後來卻愈加巧妙了,能飛石集中它們的頭,或誘入空屋裏面,打得它垂頭喪氣,文章層層深入,把“推廣”手法活化,語言十分巧妙。“現在我已經記不清當時是怎樣一個感想,但和貓的感情卻終於沒有融合,到了北京,還因爲她們傷害了兔的兒女們,便舊隙夾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貓”的話柄,也從此傳揚開來。這幾句話用詞準確,讓讀者也一目瞭然。

這篇文章,以議論爲中心,中間穿插描述童年時代的生活,脈絡也十清晰,魯迅巧妙的運用了往事挾擊了那些侵略我們國家的人們,他也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爲國家的士氣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駱駝祥子---虎妞

在大多數人眼中,虎妞是一個相貌醜陋、品行不端、對祥子的悲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人物。就連作者自己也把她作爲一個負面人物而存在的。但是從人性的角度分析,虎妞在祥子的悲劇中不應該承擔太多的責任,因爲在事實上她也是一個受害者,一箇舊時代的犧牲品。並且她還是有一些好的品質的:她膽大、直率、又精明能幹。本來虎妞的出現到底也是給祥子帶來希望的,雖然這場婚姻並不是如祥子所願,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但虎妞終究是愛祥子的。即便對他在愛的方式上有些特別,有些強迫,有些自私甚至粗野。“她的話,所有都留給祥子聽”“她說什麼,祥子老用心聽着,不和他爭辯”,從這些描述來看,我們或許也可以在虎妞那又老又醜的外表下感受到她對愛情的無限嚮往和期待。還有她對祥子獨有的客氣,愛護與關懷。祥子賣了駱駝回到城裏,劉家父女又接納了他。“祥子!你讓狼叼了去,還是到非洲挖金礦去了!”虎妞對祥子的罵罵咧咧的背後存在着掩飾不住地盼望與喜悅。這種粗魯卻慈善的思念的表達方式是虎妞特有的。爲了能和祥子在一起,她不惜欺騙她的父親甚至和父親反目成仇。這個強悍而精明的女人,即使真的騙了祥子,也沒有讓人覺得那麼面目可憎,因爲她是那樣執着與自己的愛情。愛情來了,她就緊緊地抓住。即使父女反目也在所不惜。

虎妞是能幹的,虎妞的父親劉四爺是一個車廠主,擁有六十多輛車。他們從往外租車中獲得收入。由於家產比較大,虎妞便一直幫襯的父親。做生意時,她經常和男人打交道。在男人堆裏摸爬滾打慣了的虎妞,“什麼都和男人一樣,連罵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時候更多一樣花樣。”正因爲這樣,她才能“嚇住男人,幫助父親辦事。”“劉四爺打外,虎妞打內,父女倆把人和廠子治理得鐵桶一般”。所以,當父親丟下她卷財而逃時,她纔會哭得那樣傷心。她也是很有自己的主見的一個人,雖然虎妞身上遺傳了劉四爺的“虎相”長得虎頭虎腦,一堆突兀的虎牙更是讓人避而遠之。她行爲粗俗,沒有花容月貌的虎妞知道自己已經過

了女人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候。因此,當她在遇到祥子之後,她終於決定要把自己嫁出去。於是她想盡一切辦法去追,去引誘祥子。先騙祥子和她發生關係,又欺騙祥子自己已經懷孕,讓祥子娶她。全然不顧世俗的眼光。當父親公開的反對他們時,她又那麼決絕的堅持,嫁得那麼義無反顧。最終他的目的也達到了,她得到了祥子,也擁有了平常女人應該擁有的丈夫和家庭。

但同時,她也是可憐的。這個出生於舊時代的女人,婚前她是父親賺錢的工具,雖然吃喝無憂,但在精神方面確是空白一片。在她小的時候她的母親便死了,父親爲了賺錢不讓她嫁人。她和劉四爺之間說白了就是赤條條的金錢關係。小時候她沒有得到父母兄長的愛,嫁給了祥子以後,她同樣也沒有得到丈夫的愛。愛上祥子也許對她來說是不幸的,因爲祥子只是一個有一身蠻力,沒有錢也沒有經濟頭腦的老實人,他每天都把心思花在買車、拉車上。安於現狀,安於貧窮,而虎妞在管理車廠方面擁有一定的經驗,又有很好的人脈關係。她想用自己的錢,買幾輛車,由別人來租,慢慢的發家,也可以向父親一樣擁有一個車廠。於是她想說服祥子,來改變他只靠體力吃飯的思想,兩個人一起努力過上好的生活。哪知道她卻並沒有把固執的祥子給說服,而虎妞的控制慾卻激怒了祥子。虎妞出於對他的愛,最終還是妥協了。

從一個女人的角度想,如果不是嫁給了祥子,她的結果也許不會那麼悲慘,她最起碼還能活着。但她偏偏喜歡上了祥子。一個註定不能給她幸福的男人。因爲祥子不愛她。因爲不愛所以不惜。這也預示了她最終的悲劇。

這個可憐的女人,有時又可愛的讓人很心疼。在父親的壽宴上,爲了逼迫讓父親答應她和祥子在一起,她當着父老鄉親,和所有在場的人的面公開承認自己已經懷孕,全然不顧世俗的目光。在那樣的一箇舊時代,在那樣的一個場合,一個女人能公然承認自己未婚先孕,這不能不說是對封建禮教思想的絕妙諷刺。虎妞的這一舉動甚至令現在的我們也不禁爲之汗顏。毫不誇張地說,她的勇氣不必我們現代的人少一分一毫。她那豪爽的個性常常讓我們笑中帶淚。只是我一直不能明白,爲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她這麼做值得嗎?看到了幸福就努力抓住,也許答案就這麼簡單而已吧。

昨天還和小福子有說有笑得,今天看到小福子幫祥子擦車,陪祥子聊天,她就怒火中燒,破口大罵又潑小福子髒水。晚上看到小福子帶着兄妹哭的泣不成聲的時候,她又那麼真誠的道歉,並把祥子新買的米送給小福子應急,這個簡單又大大咧咧的女人就是這樣直來直去。

她也有過幸福的時候。她懷孕了。祥子那麼全心全意地對待她,給她買補品,帶玩具。.。她就像個小女人那樣享受着懷孕帶給她的一切。在某一點上,我們也不得不佩服虎妞看人的眼光,她看上了祥子,祥子便果然沒全讓她失望,雖然祥子並不愛她,但是祥子也絕不會背叛她,祥子是可以讓她依靠一生的,我知道沒有如果,但是我又那麼自私的想:如果虎妞沒有死,哪怕沒有那個孩子,憑着祥子的吃苦耐勞的勁兒,再加上虎妞的精明頭腦和人脈關係,或許他們真的有能力過上幸福的日子。但悲劇就是悲在這裏,舊社會就是這樣,它把你所有美好的願望和想法都給你打破,然後展示殘酷給你看,在那個冷漠的年代裏,是容不得窮人活在世上的,虎妞雖然算不上是窮人,但她卻嫁給了一無所有的祥子,祥子救不了她。她的父親能在金錢上救她,但她的父親的心卻和那個社會一樣的冷漠,他無視他自己女兒的死亡。

虎妞就這樣死了,死在她一直憧憬的幸福裏,死在那個冷漠的時代裏。她在那個封閉的、僵化的、以及那個封建專制權力者的畸形生存空間裏不可避免地成爲了那個階級的犧牲品。虎妞的悲劇也是那個年代中普通人的悲劇!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個在布爾會維克黨的培養下,在革命烽火和艱苦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共產主義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崇高的道德風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蹟般的生命活力和鋼鐵般的堅強意志,譜寫着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的壯麗詩篇。

保爾是一個自覺的、無私的革命戰士,他總是把黨和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與火的戰爭年代,保爾和父兄們一起馳騁疆場,爲保衛蘇維埃政權而努力,同外國武裝干涉者和白匪軍浴血奮戰,表現了甘願爲革命事業獻身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在那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艱難歲月中,他又以全部熱情投入到和平勞動之中。雖然他曾經金戈鐵馬,血染疆場,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沒有考慮個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爲黨和人民做點事情。黨叫他修鐵路,他去了;黨調他當團幹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來幹。爲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犧牲愛情。他愛麗達,但受“牛虻”的影響,要“徹底獻身於革命事業”,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來了個不告而別。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夠繼續爲黨工作。正像他所說的:“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保爾更是一個剛毅堅強的革命戰士,他在人生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他堅貞不屈;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勇往直前;在與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鬥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卻步,創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蹟。尤其是他在病榻上還奮力向藝術的殿堂攀登的過程,表現了一個革命戰士鋼鐵般的意志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保爾又是一個於平凡見偉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歷表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大業績,他總是從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對疾病的沉重打擊,他也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而且就是在他與病魔抗爭的英雄主義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險。保爾後來也終於認識到他不愛惜身體的行爲不能稱之爲英雄行爲,而是一種任性和不負責任。因此,保爾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漸歷煉成熟起來的鋼鐵戰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讓人感到親切的榜樣式人物。保爾性格:他有爲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

保爾又是以作者自己爲原型塑造出來的帶有自傳性質的典型形象,作家是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真情實感爲基礎來描寫保爾的。因此,保爾的動人事蹟不是藝術上的虛構,而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惟其真實,所以更加感人。但作者又反對把這部小說完全看成作家的自傳,因爲“這是小說,而不是傳記”。他在保爾身上集中了他同時代許許多多同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徵,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說:“在這本書中,我寫的不是保爾。柯察金一個人,而寫的是千百萬柯察金,是爲了爭取自己的幸福而奮身投入戰鬥的千百萬男女!”保爾的形象既是自傳性的,更是梗概性的,是社會主義青年一代中最光輝最典型的代表。

第一篇 愛的教育》把愛比喻成很多東西,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界限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幫助希望工程……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愛的教育》讀後感成都市東城根街國小 唐豔《愛的教育》是流傳世界各國的一本兒童名著,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於1886年,書的原名是《Hou re》,翻譯是“心”。它的英譯本是《Hea r t》,譯意也是“心”。兒童文學翻譯家葉君健在《愛的教育》代序中說:“心”這個字又可以作“感情”解釋,在中外文都是如此。夏尊先生說原來就想譯成《感情教育》。序言中他還說,在1920年,他得到這本書的日譯本後,一邊讀一邊流淚。他許願要譯成中文,不光是給孩子們讀,讓父母和教師都跟他一樣,流一些感動的眼淚、慚愧的眼淚。夏先生終於在1923年將書譯成中文,並首先在當時一本有影響的成人綜合月刊《東方雜誌》上連載。後由開明書店作爲《世界少年文學叢刊》出版單行本。五四期間,《愛的教育》就被匡互生、朱光潛、豐子愷、陳望道、黎錦熙、茅盾、夏衍等知名學者作爲當時“立達學園”學生們的重點讀物,幾乎人手一冊。當時不少學校教師,也把這本書定爲中國小生的必讀課外書。那是2001年,爲了教育孩子們唸書,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愛的教育》。沒想到,讀着讀着,我也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了。這才明白,這本17萬多字的書,不僅是給孩子讀的,也是寫給父母的啊!《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愛的教育》書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老師、我的老師、鐵匠的兒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現在我眼前。《愛的教育》是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着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掃煙囪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歌頌了兒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塑造着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從《愛的教育》中,我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第二篇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記載了國小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裏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說以一個國小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審視着身邊的美與醜、善與惡。這裏有讓安利柯深以爲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爲樂;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愛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的偉大小說。作者於1846年10月31日生於意大利古利亞地區一個名叫奧奈季亞的小村鎮。他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1868年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並由此出名。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頂峯。

淺談宋江雙重性格與其命運的關係 篇二

淺談宋江雙重性格與其命運的關係

摘要:

《水滸傳》是描寫北宋末年一羣英雄好漢聚義梁山泊發起的農民起義作品,是一部長篇英雄傳奇。宋江是梁山的核心人物,也是作爲文學形象最飽滿、最立體、最有藝術魅力的一個人,其形象和性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研究和分析宋江這個人物性格的多重性、複雜性與其命運間的關係,對我們進一步瞭解和探索《水滸傳》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以宋江性格的雙重性爲論點,圍繞他上梁山之前的曲折歷程、上梁山後的革命生活以及後來率領梁山衆兄弟接受朝廷招安的事件來說明宋江這個人物各個階段的命運與他性格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宋江;雙重性格;成因;命運

一、正面性格,聚攏梁山好漢的重要法寶

《水滸傳》是以宣揚“忠孝仁義”聞名,宋江則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忠孝義”的樣板。第十八回對剛出場對宋江有如下介紹:“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馳名大孝,爲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這宋江自在鄆城縣做押司„„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端的是揮金似士,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 宋江一人擁有四個綽號,“及時雨”、“呼保義”、“孝義黑三郎”等稱呼實際上是對宋江思想品格的一個概括、褒獎,從宋江的三個綽號中就可以看出宋江的“忠孝義”的性格,他這一性格不但影響着自己也影響着梁山泊各英雄人物上梁山之前的曲折歷程、上梁山後的革命生活以及後來接受朝廷招安的命運。〈一〉 “義”字當先,廣結天下仁義豪傑 “義”是宋江身上最具活性的性格要素,聚義水泊梁山的108單將大部是受宋江義氣所感而在走投無路時義無反顧投奔梁山,到了梁山之後大夥也是憑着一股兄弟義氣齊聚“宋公明哥哥”帳下而舉旗起事,梁山泊初有成就,威懾朝廷靠的就是甘願爲“義”赴湯蹈火的做好這一羣好漢。

1、仗義疏財解人於危難

仗義疏財是宋江義士形象的重要基礎。宋江仗義疏財救助弱者的個人行爲較多,這裏暫不說他仗義疏財的“財”如何而來,光說他這一扶危救濟的行爲就是光明磊落,值得稱讚的。在文本中宋江仗義疏財替人解困的行爲有20餘次,而且都是出於自願,後也沒有要求回報

在第二十三回武松景陽岡武松打虎中,在武松沒有回家盤纏的時候,宋江作爲一個流放的囚犯,都能給他錢讓他回家,由此足可見宋江的道義。宋江還出錢救助閻婆惜,幫其買棺葬父、幫扶“賣湯藥”的王公和給宋老兒銀子等。

2、寧願冒犯王法也不違背道義

宋江最大的一次義舉是私放了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之後,事情敗露,敗露以後,首先宋江知道。宋江見到官府防範梁山晁蓋賊寇文公,有一段心理描寫:“晁蓋等衆人不想做下這般大事!劫了生辰綱,殺了做公的,傷了何濤觀察;又損害了許多官軍人馬;又把黃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滅九族的勾當!雖是被人逼迫,是非得已,於法度卻饒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這段心理活動中傳遞出兩個信息:第一,宋江作爲一個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蓋所犯的一串串事件,每一件事情都是滅九族的罪,雖然前面是事非得已,可是到了現在已經是不能夠回頭了;第二,宋江擔心晁蓋等人,怕他們出閃失,心中有種隱隱的操心。這是一對矛盾。從理上講,晁蓋等人於法度上饒不得;從情上講,卻不願他們出現閃失,這是宋江很真實的心理。他明明知道晁蓋竊了生辰綱犯了彌天大罪,又因爲晁蓋是他的心腹兄弟,雖然法度上不可能饒恕,但是他要放走晁蓋。這時,宋江是知法犯法。能夠做到這樣,在別人可能容易,可是在宋江就很難。這件事證實他是一個仗義的英雄。雖然他出於“義”救了晁蓋他們,但是從內心裏又覺得他們犯下了彌天大罪,於法度上卻饒不得。可見,其所行之“義”,是以不觸及封建專制統治爲前提的義。

其實對於這件事,按照常理來說呢,他可以有幾種選擇,一個向上面彙報。

說晁蓋竊了生辰綱,現在事情敗露了要把他抓住,這種做法會給他立功的機會,但是同樣會損壞他在江湖和民間的聲譽;第二種選擇他可以聽之任之,不向上面彙報,也不採取別的行動,無論是對官府來說還是對晁蓋來說,這種中庸的處理都能夠說得過去,不告訴官府是因爲仗義,不告訴晁蓋是因爲公務;第三種選擇就是通風報信,把晁蓋給放走,可是要承擔巨大的風險。他明明知道晁蓋竊了生辰綱以後,犯了彌天大罪,因爲晁蓋是他的心腹兄弟,雖然法度上不可能饒恕,但是他要放走晁蓋。這時,宋江是知法犯法,能夠做到這樣在別人可能容易,可是在宋江就很難,這件事證實他是一個仗義的英雄。爲什麼這樣說?這需要從他的實際情況來說。他是農民出身,這樣的家境出身,所受的文化教養和所從事的職業,對他的性格都這樣那樣的影響。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因爲他不是大官,他只一是個小吏,所以他對百姓的一些疾苦有一些體驗,這給了他仗義疏財的基礎,也有一定的有別於統治者的正義感;因爲他在衙門裏邊管案牘文書,所以也培養了他遵守法度的習慣,這和他所從事的職業有關係。基於他的職業特點,他能夠做出私放晁蓋的事情來極爲不易。這個選擇很重要,也很能夠說明問題,爲了義氣他主動承擔了這些風險。這個選擇用事實強有力的說明了他三個綽號所代表的他的爲人和性格,私放晁蓋的舉動無疑讓宋江仗義形象更加高大的立在人們的面前。

總的來看,俠義英雄時期的宋江,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是一個心懷忠義、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表現在他身上的“義”,體現了封建時代人民羣衆嚮往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互相扶助的一種道德追求。〈二〉 “孝”活躍在聚義每一階段

宋江一出場就對他進行了這樣的描述“又且於家大孝,爲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上有父親在堂,母親喪蚤。下有一個兄弟,喚做鐵扇子宋清。自和他父親宋太公在村中務農,守些田園過活。這宋江自在鄆城縣做押司。事親行孝敬,待土有聲名。”

宋江號“孝義黑三郎”,即乃孝義雙全也。“孝” 活躍在聚義每一階段。他的一些孝行可以從下分析得出:第二十回中宋江因廣結天下英雄,恐禍及老父,便事先請宋太公到縣衙狀告自己忤逆不孝,從而脫離父子關係。後宋江殺閻婆惜,曾潛逃家中躲藏,公差搜捕時,宋太公便出示脫離關係的文幟,搪塞過去。第四

十二回中,話說當下宋江在筵上對衆好漢道:“小可宋江自蒙救護上山,到此連日飲宴,甚是快樂,不知老父在家,正是何如。即目江州申奏京師,必然行移濟州,着落鄆城縣追捉家屬,比捕正犯,恐老父存亡不保。宋江想念,欲往家中搬取老父上山,以絕掛念,不知衆弟兄還肯容否?”宋江道:“仁兄,再過幾日不妨,只恐江州行文到濟州追捉家屬,以此事不宜遲。今也不須點多人去,只宋江潛地自去,和兄弟宋清搬取老父連夜上山來,那時鄉中神不知,鬼不覺。若還多帶了人伴去,必然驚嚇鄉里,反招不便。”晁蓋道:“賢弟路中倘有疏失,無人可救。”宋江道:“若爲父親,死而無怨。”當日苦留不住,宋江堅執要行,便取氈笠帶了,提條短棒,腰帶利刃,便下山去。

在這些事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宋江說的那句“若爲父親,死而無怨”。宋江殺婆惜而逃亡,潯陽樓題反詩而獲斬,幾經生死,剛上梁山,可謂九死一生。可在當天就因爲心繫老父安危,拒絕衆人勸阻,獨自一人下山到了鄆城縣。可見,宋江的所作所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的孝,這就是他最爲人所稱道的地方。〈三〉 “替天行道”揚起“忠”的大旗 宋江性格很多,但忠義是宋江的主體性格。

1、離奇的忠君之路

被逼上梁山,豎起“替天行道”大旗這並非就意味着宋江從此舉起了造反的大旗,只是因爲他是被逼無奈而不是自覺上梁山的。因而他的人雖然上了梁山,而他的心並未完全上山。就盡忠朝廷以建功立業、顯身揚名這一凌雲之志而言,同上山前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實現的方式有所不同罷了,即爭取招安。所以就招安而言造反是手段,而就其一生爲之奮鬥不息的政治理想而言,則招安也是手段,而且是在被迫上山後宋江所能採取的唯一一種手段,即一種“曲線盡忠”的特殊手段。

2、因忠而各散天涯

“忠”是宋江的人格魅力,同時也是導致宋江成爲一個悲劇人物的重要原因。宋江成就了梁山事業,他又毀掉了梁山事業。梁山悲劇看起來是從招安開始的,但實際上,當宋江帶着他全部複雜矛盾的性格上了梁山時,這種悲劇的因素就潛伏着了,而且不可避免。

宋江性格中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陰暗的一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有反抗封建統治的俠義的一面,又有服從和忠於封建朝廷的一面。每當忠孝思想在頭腦裏佔上風時,他的行爲便表現得不可思議,甚至愚不可及,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更覺得他荒唐不堪,這也是現在的青年人普遍難以接受宋江的一個重要原因。從作品形成的時代和宋江這一形象所反映的生活內容出發,便會覺得宋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是有生活的真實性和必然性的。對宋江來說,爲了朋友,可以捨棄生命,以博得一個捨生取義的美名——這是封建時代俠義之士的人生價值;而落草爲寇,則只能落得個不忠不孝的罪名,是辱沒祖宗的,死後連祖墳都不能入的———這是一道嚴酷的精神枷索。忠與義的矛盾就像“兩個宋江”在打架,隨着形勢的變化,二者此起彼落。決不能兩全完美,更不能統一,這正是宋江及梁山的悲劇所在。

忠與義看似完全對立,水火不容,但又矛盾地統一在宋江的性格里。宋江的儒家之心、俠義之骨正是這種情形。他思想中的義不僅包容在忠裏,而且是爲忠服務的。這正是宋江性格的辯證法,也正是他始而造反、終而招安的根本原因。在受招安之後,他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來的“替天行道”改爲“順天護國”,這是一個國家的忠臣纔有的行爲。所以說無論我們以怎樣的主觀情感對宋江或褒或貶,或愛或恨,都不能否認他是中國古典文學人物畫廊裏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

宋江是貫穿《水滸傳》始終的主要人物。宋江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水滸傳》成爲中國古典名著的重要基石。宋江既是促成梁山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導致梁山事業招安失敗的重要因素,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東西,卻在宋江的性格上得到了統一,這就構成了宋江性格的兩重性:反抗性和妥協性。這種反抗性與妥協性的矛盾,使宋江時而自尊,時而自卑;時而崇高,時而卑下;時而像個領袖,時而像個奴才;時而感覺良好,時而自慚形愧。宋江的性格核心用現代語言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缺乏自信,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價值。儘管宋江有才能、善謀略、好賙濟、聲望高,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宋江只能成爲一個悲劇人物。宋江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梁山起義軍的悲劇。

二、反面性格,走向悲劇命運的潛藏因素

宋江身上充滿矛盾,主要是因爲他的性格發展經歷了僞善、懦弱、功利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裏,他的思想和言行都充滿着尖銳、複雜的鬥爭,而這些鬥爭又集中地表現在劇烈衝突,誠然與他的出身和封建道德觀念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分不開的。

(一)“僞善”假情假意的一面

宋江其實是個扮豬吃老虎的人,他很能揣測人心,會急人之難,所以被稱作及時雨,他總能在最需要時伸出援手,讓人記住恩惠。上梁山之前,宋江是山東鄆城縣的押司,一個封建政權中的刀筆小吏。他出身於地主階級家庭,“自幼學儒,曾攻經史”,腦子裏有不少“忠君孝親,封妻廕子,青史留名”的剝削階級思想。他幻想憑藉自己的才能和本領,能夠步步高昇,躋身仕途,從而達到揚名顯姓的目的,“也不枉了爲人一世”。但由於當時官場黑暗,當權者“非親不用”,雖然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可是長期處於皁隸行伍之間,“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於是他開始結識江湖好友,圖謀尋求另外一條出路。當晁蓋等人物取“生辰綱”的事被偵破,官府派人前去捕捉的時候,宋江江湖義氣,“擔着血海也似干係”,穩住何濤,飛速前去通風報信,私自放走了晁蓋等人。這使他和革命者發生了初步的關係,也初步顯示了他的虛善。

(二)“懦弱”的性格葬送了自己和梁山泊的前途

1、逃亡過程中畏畏縮縮

文本中的宋江一直很難看到他高大威武,剛毅不阿的形象,特別是在逃亡時更是表現出一幅懦弱不堪畏畏縮縮的逃犯樣子,即使到了梁山做了頭領後還是沒有一點王者風範。宋江在一路上逃難時,只有被人敲詐宰割的份,他從未見做過有效的反抗和抱負,一路只是逃竄,或者用金錢打發。如此看來他既不懂什麼江湖規矩,又不會防範別人的暗算,動輒被麻翻、上剝人凳,或是吃混沌、吃板刀麪,或是被剖腹剜心。還有在江州,爲了逃避懲罰,他不是積極想辦法,也沒有想過逃跑,只會裝瘋賣傻,醜態百出。

雖然書中開頭對他的描述說“愛習槍棒,學得武藝多般。”但從後文的情況來看,事實與開頭描寫卻有些差異,全書中基本沒有一處直接對宋江和他人比武的描述,只是宋江自己講述說“因他兩個好習槍棒,卻是我點撥他些個,以此叫我做師父„„”後文又寫到他的兩個徒兒叫孔明、孔亮,其中那孔亮和武松打過一

次,和武松過招簡直似以卵擊石,被打得落花流水。書中如此描寫“武行者搶入去,接住那漢手,那大漢卻待用力跌武松,怎禁得他千百斤神力,就手一扯,扯入懷中,只一撥,撥將去,恰似放翻小孩子的一般,那裏做得半分手腳„„“武行者踏住那大漢,提起拳頭來只打實落處,打了二三十拳,就地下提起來,望門外溪裏只一丟„„”

後文還寫到戴宗道:“卻纔知府喚我當廳發落,叫多帶從人捉潯陽樓上題反詩的犯人鄆城宋江正身赴官。兄弟吃了一驚,先去穩住衆做公的在城隍廟等候;如今我特先報你知。哥哥!卻是怎地好?如何解救?”宋江聽罷,搔首不知癢處,只叫得苦,“我今番必是死也!”„„”宋江道:“感謝賢弟指教,萬望維持則個!”„„只見宋江披散頭髮,倒在尿屎坑裏滾,見了戴宗和做公的人來,便說道:“你們是甚麼鳥人!”戴宗假意大喝一聲:”捉拿這廝!”宋江白着眼,卻亂打將來;口裏亂道:“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領十萬天兵來殺你江州人。閻羅大王做先鋒!五道將軍做合後!與我一顆金印,重八百餘斤,殺你這般鳥!” 在面對稍有難度的問題是宋江就全然不知所措,之會搔首不知癢處,這樣的表現真難見他的英勇和足智多謀。這就是宋江,這就是江湖好漢都敬仰的及時雨宋公明,一聽說要犯事就嚇得“搔首不知癢處”、“我今番必是死也”的膽小鬼!這和魯智深、武松敢於反抗,不甘坐以待斃的積極態度相比,真是懦弱了!

2、面對強權時低三下四

(三)“功利”

解讀宋江:宋江的性格特點,分析他的雙重性格 篇三

解讀宋江:宋江的性格特點

宋江可謂是《水滸傳》中的靈魂人物,歷史中的宋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現實中對宋江性格的解讀又是什麼? 他謙虛謹慎,疏財仗義;他任人爲才,具有高超的組織管理才能和軍事才能,創造了梁山泊轟轟烈烈的事業。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義是他的本色,報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義作爲實現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將招安視爲義軍最完滿的歸宿,其思想直接關係着梁山的成敗,他是《水滸》的靈魂,是主題思想的體現者。

宋江年輕時曾任鄆縣押司,後因殺死閻婆惜刺配江州,被晁蓋等人救上梁山,晁蓋身亡後任梁山寨主。受招安後,宋江被宋徽宗封爲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最後被高俅用酒害死。作爲貫穿全書的一個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爲仗義英雄--梁山首領--招安後的朝廷忠臣--悲慘的結局幾個階段,宋江的一舉一動決定了整個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出身和經歷是形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深受傳統教育,一直希望建功立業,“封妻廕子”;走入社會後他在縣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筆精通,養成了辦事謹小慎微、隨機應變、喜歡玩權術的性格;社會地位低微、與江湖好漢的結交使宋江瞭解和體驗百姓的痛苦,富有正義感。

宋江具有“濟人貧苦,賙人之急,扶人之困”的“義”行。他的地位很低,是山東鄆城縣掌管文書的下級官吏,之所以馳譽江湖,主要是因爲他的“義”。正因爲有這種“義”行,所以人們把他稱作“及時雨”。他酒後失態,被迫上了梁山。

宋江一直把梁山當成臨時棲身之所,作爲建功立業的一個跳板,根本不同意終身落草,即他的造反動機不純。受招安後,他以“忠”滅“義”,性格矛盾充分暴露出來。所以梁山好漢們的結局是悲慘的,一心歸順朝廷賣命的宋江也是落個被毒酒賜死的下場。

記住特點:

1、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揮金如土,結交天下英雄豪傑。

2、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軍事指揮才能,求賢若渴,胸懷寬廣。

3、造反動機嚴重不純,“忠”滅“義”,對梁山義軍的失敗應負主要責任。

《水滸傳》中也用了相當多的筆墨塑造宋江的“忠義”。但實際上,宋江在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當一般幹部時,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蓋等人,並繼續與那些人保持良好關係,甚至還上過樑山,單純從這幾個方面看,我們可以講宋江很夠“義氣”,但講宋江忠,就有些難爲情了。而且,放走晁蓋後,宋江似乎不講忠,也不講什麼“國家法度”,而發配江州時,梁山好漢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鎖時,他卻說要不得,“此乃國家法度”;江州酒樓的反詩,更是“白紙黑字,鐵證如山”,“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笑黃巢,造反心態躍然紙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於招安,還說“寧可朝庭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庭”。

《水滸傳》寫宋江“仗義疏財”,很講義氣,但遍覽全書,並沒有幾個窮苦人家得到宋江救濟。倒是許多貪官強人,土豪劣紳笑納過宋江奉上的大綻銀兩,鐵牛初見宋江時,曾受過他幾綻銀子,但那銀子卻似乎整整管了鐵牛一輩子。宋江好幾次講要取鐵牛的頭,鐵牛卻並不跳將下來,兩板斧下去,到後來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願。

探討宋江劉備唐僧性格特點 篇四

探討宋江、劉備、唐僧三個人性格形成的文化原因

漢語言文學 2009101545 張瓊芬

在四大名著中,《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雖非一人所作,但我們卻可發現其中的一些共同點:一是,作品在人物組合模式上都遵循着“主弱從強”的原則。二是,書中統帥羣雄的幾位老大,宋江、劉備、唐僧,在歷史上,他們都是存在的,是真有其人。三是,在小說裏,他們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四是,他們都是作者極力推崇和褒揚的“道德模範”,“英雄”,“仁者”,但在我們看來卻是“無能”,“虛僞”,甚至是“窩囊”之輩,沒有什麼人格魅力,更沒有一絲英雄氣度。我覺得這四個相似點,最讓人感興趣的就是第四個。歸根到底,其實也是前三個的相似點造出了第四個現象的出現。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作品的客觀效果怎麼會走向作者主觀願望的反面?我個人覺得,這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有一定的聯繫。三部作品的開始,作者都極力的想展示一個完美的形象,而處處避免人物性格不好的一面,將原型人物拔高,而隨着人物自身的發展邏輯,作者的創作意圖與他要塑造的形象之間產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作者又始終想維持他們的良好形象,所以處處爲他們做下遮掩,這樣,就導致了讀者的極度反感,所謂的“物極必反”,太過於想維護人物的正面形象,鑄造出的就是一個個“不真實”的人物,本來的“仁者”就變成了“僞君子”。

下面,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就是宋江、劉備、唐僧三人爲什麼會引起讀者的反感的。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這個方面來探討:

劉備:“仁君”變“僞君”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作者極力推崇和褒揚的封建理想君主,作者就是要塑造一個仁君的形象,這個意圖是十分明顯的。很多人看了《三國演義》之後,對他的評價卻是,“婦人之仁”,“一介懦夫”,對劉備的帝王之位,也用“哭出來的江山”來概括。《三國演義》中,作者最想表達劉備的性格特點,就是:“仁”。劉備就是“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爲了表現劉備的“仁”,劉備的“正統”,作者怎麼做?

從《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作者就急切的想告訴我們,劉備是個“不一般”的人物,對劉備大力地進行表揚。首先,作者用“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的一個英雄”引出了劉備,作者形容劉備的第一個詞就是“英雄”。張角造反,第一個出現的“英雄”就是劉備,可見,作者對其的定義,給予其的厚望。接着是一段性格外貌的描寫,“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這裏寫出劉備三處性格特點:一是“不甚好讀書”;二是“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三是“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我們來看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原文,是這樣的:“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作者將第一句話截掉了後面一節,只說他不喜歡讀書,後面的“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全然不提,爲什麼不提呢?很淺的道理,一位“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的人該是怎樣的?直脫脫就是一個浪蕩紈褲形象,一個賣草鞋的,還有這等奢華的愛好,可見這劉玄德也是個腐敗種子。而羅貫中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很難接受一個這樣的英雄成爲帝王的事實,所以他必須刪了後面。“性寬和”,相比較,《三國志》還是直率了一些,說劉備“善下人”。“性寬和”是一個很大的人格魅力,就是對任何人,包括下人,家人,朋友等等,同時也指對物、對事,都有一顆寬容的心,而“善下人”明顯表達的意思要少得多。其實,這裏已經很明顯看出作者在極力美化了。“寡言語”,這個特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都有提起,但是,這與《三國演義》的後文是有很大的矛盾,在後文,我們是可以感知到劉備是比較能說會道,而且在宋江、劉備、唐僧,三人中,劉備是最強的,在袁紹面前簡直是能把死人都說活。爲了表現劉備“素有大志”,作者舉了他小時候的一個例子:“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劉備“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爲天子,當乘此車蓋”。對這棵樹,有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而其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 這件事是否存在,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爲它的存在其實也無法說明什麼,如果不是後來真的發跡,這類兒童玩鬧其實不值一哂。至於劉備的外貌,作者是描寫得比較奇特的,“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耳大,手長,眼利”,作者認爲這樣的描寫很自然地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似“神人”,但在我們看來卻只能說是一個“怪人”,進而懷疑他的可信度。接下來,就是正身份了,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羅貫中處於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複雜的時代,元朝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各方義軍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着相互的兼併。政治腐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此情此景讓羅貫中的內心痛苦萬分,不由生出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在《三國演義》中很明顯透露出擁劉反曹傾向,幾乎處處在提醒着我們,劉備乃“正統人物”。古代什麼事情都要講一個名正言順,生而姓劉,又當漢末,這是個優勢,劉備能夠成功,說白了,也就是因爲這個身份。“名正言順再加上品格完美,這種人就當是做君主的料。”這是第一回,作者就想表達的意思。

爲營造劉備的性格,羅貫中還特地對於一些史實進行了修改:

1、劉備怒打督郵,這件事最能體現劉備的性格是江湖兒女的性格,與羅貫中所描述的劉備的性格格格不入,於是將此事安在了張飛身上。

2、東吳招親,面對陰謀,諸葛亮勸劉備勿往,劉備卻不在乎,以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件事也體現了劉備作爲一個草莽英雄的英雄氣概。三國演義中改爲諸葛亮勸劉備前往,明顯是要將劉備的草莽之氣去處。

3、劉備與龐統發生爭執,最後劉備將龐統叫回問龐統的話是“曏者之論,阿誰爲失?”,演義中改爲“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本來劉備並不認爲自己有什麼錯誤,他與龐統“宴樂如初”是抱着寬容的態度原諒了龐統;演義中卻成了劉備認錯,表現了劉備善於納諫。一改之下,意義完全不同,終於符合了他們眼中的帝王形象。

因此,在作品中,作者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而這樣導致的效果就是,在突出其“仁愛”的同時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僞”的感覺。這也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所說的一句話,“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讓我們懷疑,這樣一個人是當君主的料嗎?

宋江:“全忠仗義”變“黑心狠毒”

《水滸傳》最早的名字叫《忠義水滸傳》,甚至就叫《忠義傳》。作者要描寫的就是一批“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而宋江就是作者編寫這一主旨的主力人物,“宋江作爲小說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義的化身。”但同樣的,宋江的形象一直不能討好衆人。《容與堂刻本水滸傳》沙彌懷林述語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見人便哭,自稱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學真強盜也。”我們大多數人不喜歡宋江,很重要的一點,還是因爲他一直是梁山好漢中的主降派,並最終導致了起義軍和他自己的悲劇命運。作者一直全力打造“忠義”的旗幟,在描寫宋江的每一件事,都想安上“忠義”二字,特別是“忠”,而這樣造就的結果,無疑使人物出現性格矛盾,導致衆人的不喜歡。作爲一個起義軍的領導,卻在主降,這是何等的矛盾?本來的“忠義之士”卻把兄弟們推上死亡,這是什麼“忠義”,簡直就一個“黑心肝的賊寇”。宋江是《水滸傳》里名號最多的一個,一出場就介紹了宋江的三個綽號,“黑宋江、孝義黑三郎、及時雨”,這三個綽號實際上就是介紹了宋江的幾個特點,加上“呼保義”就四個綽號,基本把他的人生軌跡描繪了出來。“黑宋江”是宋江的第一個綽號,因爲他長得面黑,身體比較矮,這是就他的形體來講的,並不是如林沖、關勝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吳用、公孫勝等人那樣溫文爾雅文質彬彬,長得其貌不揚。《水滸傳》第18回宋江剛出場的時候,就對他有一個全面的介紹。他是世代務農,自幼攻讀經史,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以此來表明他是一個很正直的人,雖然“黑”,但“人不可貌相”。“孝義黑三郎”是宋江的第二個綽號,講的是他對待父母,講究孝道,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宋江,自然是個孝子,作品中有一個例子,宋江因爲老父病故的一封家書而甘冒殺頭的危險回家去給父親送終,後來還接父親兄弟上梁山享福,這些都基於一個“孝”字,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問題。而作者對宋江的“義”的表現,似乎就出現問題了。上梁山之前,他爲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蓋。並且爲了怕事情暴露,殺死閻婆惜,雖然是出於義舉,但是自私一面也是有的,不然也不會再和閻婆惜協商未過的情況下而動了殺機。而孝義之後依然加了一個黑字,我覺得理解做臉黑,不如說是心黑。“及時雨”是宋江的第三個綽號,書中說他仗義疏財,喜歡扶人之困,喜歡救濟別人,所以就好像需要雨的時候,雨就下來了,所以就把他比喻成及時雨。但是仔細看時,卻發現,文中說宋江救濟別人的事情除了告密和拿銀子爲兄弟付酒錢之外,幾乎沒有別的。而他所謂的義字不是體現在給予,而是體現在接受上,武松、花榮等人爲了他而受盡了苦累,而他這樣一個文不行,武不通的人到頭來卻弄得兄弟們是死得死傷得傷,難道這就是他所謂的義舉嗎?呼保義這個詞專家們有很多解釋,但在我看來這個是作者想通過宋江這個綽號,來告訴我們,要學習宋江的忠義,在大宋王朝對他招安之後作者給的懷柔之名,送他以保國之名而又不失了義氣。這樣的“保玉”,在我們看來,不就是把兄弟們帶上了死路換來的嗎?

對宋江的身份,作者用一首童謠來暗示。古代人可是特別的迷信的,一首童謠道出的可是未知的天機。在《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出現了一首童謠:“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童謠所應的就是宋江,“上天叫我作造反頭子”,這便有了天然合法性。在宋江剛剛上梁山,就申明瞭他作爲造反頭子的“天然資源”。

在歷史上,是確有“宋江起義”的,《宋史》中有明確的記載。通過宋《宋史》的記載可知,宋江起義的時間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橫行河朔,轉略十郡”。起義的首領就是宋江。起義具有流寇性質,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據地。而起義的結局是嚴重受挫後投降。這與《水滸傳》裏,一直想受“招安”的宋江是有明顯的反差的。爲什麼作者要將結局改爲“招安”呢?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世界觀的矛盾。

《水滸傳》成書過程中,結合雜劇戲曲的刻劃,對其人其事都進行了全面“包裝”。《水滸傳》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 出於對封建正統思想的考慮,作者一方面一廂情願地安排宋江的出路,以使之合乎忠君愛國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以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大力鞭撻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使造反起義成爲不可迴避的現實,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對造反英雄的歌頌。而作者這種思想上的矛盾毫無保留地體現在宋江這個人物的塑造上,使得宋江成爲小說中最讓人痛恨的人物。安排招安結局,作者不想讓宋江起義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草寇生涯就沒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招安即投降朝廷纔是青史留名的美事。

宋江這個形象的失敗,就在於他完全成了作者思想的傳聲筒,以至於人物性格的發展前後矛盾,破綻百出!可以說,正是由於作者世界觀的矛盾導致了宋江性格的分裂,最終使其缺少真實感。唐僧 大慈大悲變成懦弱無能

唐僧是一個虔誠執著的佛教徒,在取經的過程中意志堅定,從不懈怠動搖,不爲財色迷惑,不爲死亡屈服,憑着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成正果。從個體形象而言,唐僧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僧侶,是中國古代歷代取經者的形象代表;從整體意義而言,唐僧是佛教在古代中國的地位與處境的一種象徵。唐僧形象寄寓了作者很深厚的一種宗教情懷。作者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個不甘萬死也要前往西天取得真經的虔誠的理想主義者。

但是讀過作品的人,卻對這個人物多少都有些討厭。他有着常人難以容忍的許多缺點。作爲一個出家人,唐僧的“心地善良”真的是沒話說。他一心向佛,擅長唸經,但是,在我們看來,除唸經之外,沒有其他特長,其實就是一介凡人。他的特點是總以慈悲爲懷,但是,他的慈悲,看起來似乎不是對那些總是幫助他的徒弟們,而十有八九是對那些想吃他的肉的妖精;簡單點說,這麼一個“大善人”,在我們眼裏,其實就是一個百無一用的“書呆子和尚”,除了唸經什麼也不會,經常被妖怪捉了去預備做點心,要靠孫悟空來救命。總結他的取經之路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一是膽小懦弱。作品裏每逢寫到師徒一行走到窮山惡水時,總寫會寫“那長老大驚失色”或“流下淚來”。連豬八戒都曾說過他是“老大不濟事”。二是無情無義,有時甚至顯得很自私。孫悟空爲了他可謂是捨生忘死,但他對孫悟空卻是動不動就念緊箍咒,甚至把頭箍得像個葫蘆還不肯罷休。

同樣的,唐僧取經原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爲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歷史上,唐玄奘去天竺取經是非組織行爲,在邊關九死一生才得以偷渡出國。但到了小說家的筆下,就改變,唐僧做老大,領導了三個法力無邊的徒弟了。取經也不是“偷渡”出去的了,而是唐太宗爲回報從陰曹地府的還陽,選拔了大德高僧玄奘,得到皇帝的恩准取經,這樣唐僧的取經是具備“合法性”的,而且他還可以讓觀世音幫忙,可以馭使有七十二般變化的孫猴子,這樣的處理,使唐僧取經成功後,成爲第一大功臣,修成正果,成爲旃檀功德佛就理所當然。與宋江、劉備一樣的,作者也給了唐僧一個有光彩的身份,爲了顯示唐僧的顯示血統高貴,作者在《西遊記》還中將唐僧改成了狀元陳光蕊的遺孤。

九死一生才得以偷渡出國的僧人,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的玄奘,怎麼可能是一個膽小懦弱,只會唸經的人呢?作者幾乎完全改變了原型的模樣,一味要把佛家的仁慈表現,卻寫出一個讓人覺得特別“無能”,只會拖後腿的唐僧。作者塑造的唐僧,基本上是依照封建時代上層的形象來刻畫的,他的道德資源便是奉旨取經,然後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重修養、輕勞動、斯文等等,而佛家的好心,作者就更是極力的刻畫,只可惜這樣一個只對妖精慈,有沒有半點能力的“瓷和尚”,讓人特別反感。

劉備、宋江、唐僧三人,當作者用“仁”、“忠”、“善”的標準去拔高他們的原型的時候,用封建的倫理道德對原型進行規範化的時候,得到的卻是一個可敬而不可愛的人物。當作者企圖突出劉備的寬厚的時候,卻無意中寫出了劉備的虛僞。當作者企圖突出宋江的忠義時,卻無意中寫出了宋江的黑心。當作者企圖突出唐僧的寬厚的時候,卻無意中寫出了唐僧的無能。作品的客觀效果都走向作者主觀願望的反面。這種矛盾性格的塑造跟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經歷及創作意圖有着莫大的聯繫,與人物自身的發展邏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之間產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也有關係。對於人物的刻畫,我覺得“真實性”是很重要的,好與壞是相對的,哪來的全是優點,全是缺點的人物。一味的追求“完美”,只會導致最終的“不完美”,引起讀者的懷疑和厭惡罷了。

宋江 篇五

《水滸傳》的悲劇實質

---------------談談對《水滸傳》的悲劇思考

江夏區湖泗國小劉衛東

【內容摘要】:《水滸傳》是悲劇的,而這種悲劇與故事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作者的觀念世界是緊密相聯繫的,同時作者又是通過宋江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人物形象爲介體,將悲劇的實質得以體現的。

【關 鍵 詞】:《水滸傳》

歷史背景

宋江

施耐庵

悲劇

《水滸傳》是一部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的興衰史、悲劇史,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缺乏社會生活文化知識以及缺乏大衆娛樂活動的年代,《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其它通俗小說往往就是通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說話的形式,成爲了普通民衆僅有的文化活動。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爲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實。其中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楊志賣刀、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上山、以及招安徵方臘等故事情節,歷來爲男女老少所津津樂道,爲人們飯前茶後的話題。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審美觀,價值觀,書中人物所體現出的重朋友,輕生死,講俠義,講正義的特點,便成爲了大衆用來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

《水滸傳》記錄的是一部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的興衰,成敗史,最終卻是一場農民運動的悲劇史。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水滸傳》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呢,《水滸傳》中的悲劇又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水滸》之所以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因爲它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階級和地主官僚階級的關係;歌頌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農民革命英雄;暴露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官僚、惡霸地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滔天,它對一個長時間統治中國的封建制度提出了質疑,這一點是相當了不起的。《水滸傳》中,從宋江及一百零八名英雄因爲各種原因紛紛被迫上梁山泊開始,又以梁山泊一百零八英雄被招安滅亡而結束。可以說,《水滸傳》一書全程充滿着不同的悲劇,真是可歌可泣的一暮又一暮。當然,在這些所有的悲劇中,宋江等被宋朝庭招安情節是悲劇的主題,可以說招安導致了一百零八英雄的悲劇性結局的起因。《水滸傳》是一部封建農民起義的傳記,招安及招安情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農民革命的弱點和封建思想的侷限性,統治階級的兇殘,罪惡的本質。通過《水滸傳》的描述,作者闡明瞭一個封建文人對當時封建社會制度的思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所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官逼民反”,“亂由上作”真實地寫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在於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熱情洋溢地肯定和歌頌了農民革命鬥爭的正義性,同時也闡明瞭封建農民起義失敗必然性的觀點。

下面我從《水滸傳》形成的歷史背景,宋江的形象及作者的觀念世界三個方面來論述《水滸傳》的悲劇實質。

一、《水滸傳》形成的歷史背景

(一)《水滸傳》形成的歷史背景

北宋末年我國曆史上的一暮暮悲劇中,也確有宋江起義一事。《水滸傳》的故事情節正是以北宋末年的歷史爲背景的發生在宋朝徽宗宣和年間。北宋末年曆史上是一個政治日漸腐敗的階段,內憂外患,且奸臣當權,民不潦生,經濟一片混亂,農民過着衣不裹腹的生活,統治階級外不能禦敵,內不管民生,人民紛紛起來反抗。以宋徽宗趙佶爲例,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先後重用人稱“六賊”的蔡京、王蔽、童貫、樑師成、李彥等人,這六人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他們賣官鬻爵,貪污受賄,天天是歌舞昇平,過着神仙般的生活。把朝廷上下攪得一塌糊塗,宋徽宗在他們的輔佐下,不問朝事,成天花天酒地,貪念美色,還制禮樂、興土木、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無所不爲,弄得民不聊生。宋徽宗宣和年間,宋江在河北起義,聲勢浩大,義軍發展迅速,流動作戰,輾轉活動於河北、河南、山東一帶,被宋朝官吏稱爲“河北劇賊”。義軍橫行於兩河間,所向披靡,幾十萬宋軍聞風喪膽,都不敢近前。許多奸臣得到了懲罰,朝庭束手無策,1119年,朝廷企圖招安宋江而未果,次年宋江率義軍進入京東地區,後南下沂州向沂州知州蔣園借道,遭到蔣園突襲。義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不久,宋江再次南下到達淮陰軍淮南路,這樣義軍又被宋朝廷稱爲“淮南盜”。1121年春,宋江在海州附近中了海州知縣張叔夜的埋伏。一場大戰,義軍受創慘重,終受降於張叔夜。宋江等36人接受宋朝廷頒給的官爵後,立即被派出鎮壓方臘農民起義。宋江降宋後,史書未見宋江再有起事的記載。南宋初年,宋江的舊部史斌再次起義,一度曾轉戰於漢中和關中地區,可時間不長就被宋朝軍隊鎮壓下去。

北宋各地的農民起義雖然一一被鎮壓了,但對於北宋政權,卻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政權變得更加衰弱,也更加腐敗無能,經濟變得更加瀟條,國無良將,戰無良兵,最終落得“靖康之難”的可悲結局。

北宋亡,趙構建立南宋後,諞安江南。宋高宗趙構也是一個腐敗無能的政權,他貪生怕死,不問朝政,不但沒有抗金決心,反而重用投降派秦檜爲相,以“莫須有”罪名謀害抗金戰將岳飛,討好金國,殘酷地鎮壓農民起義。終於1279年被蒙古滅亡而建立了元朝。蒙古的異族統治在中國大地上是更加的黑暗,民族歧視政策更加殘酷,元朝殘酷地鎮壓各地漢民族的反抗。而這種統治又於1368年被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所推翻。

以農民起義起家統一天下的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徹底背離了當初農民起義的路線,採取大權獨攬的中央集權統治,一方面恢復生產,發展農業,緩和階級矛盾,令民休養生息。一方面又是虐殺功臣,採取“杯酒失兵權”來取得實效,造黨獄,抄殺不爲君用的封建文人,造成明初極爲嚴峻的政治局面。

《水滸傳》就是施耐庵在元末明初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根據民間流傳下來的,有關宋江、楊志、關勝等人物故事的戲劇、小說爲依椐,加上自己的一些個人觀點,經過加工和虛構,演義而成。南宋時期,水滸故事就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並開始引起士大夫階層的關注。由宋入元的宮廷畫家龔開曾爲宋江等三十六人畫像,還寫了《宋江三十六人傳贊》,他在《序》中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採著雖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因此在《水滸傳》中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並不是單一的北宋末年的現實生活,而應是包括從北宋到明朝初年不同時期的廣泛的封建社會現實。

(二)有關於《水滸傳》所涉及社會歷史背景悲劇性的思考

兩宋交際時期的農民起義,很大程度上出於求生遠害的原始訴求,紹興元年(1131年),南宋御史韓璜曾上書朝廷說:“... ...自江西至湖南,無問郡縣與村落,極目灰燼,所至殘破,十室九空。詢其所以,皆緣金人未到,而潰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襲逐之師繼至。官兵盜賊,劫掠一同;城市鄉村,搜索殆遍。盜賊既退,瘡痍未蘇,官吏不務安集,而更加刻剝;兵將所過縱暴,而唯事誅求。嗷嗷之聲,比比皆是;民心散畔,不絕如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湘贛百姓生存的威脅不僅來自金人,同時還來自南宋官軍“所過縱暴”,潰散兵卒劫掠騷擾,及地方官吏的誅求刻剝,橫行霸道,殘酷剝削,人民羣衆無法生活,完全沒有了出路,在此背景下,老百姓要求生存,必須得拿起刀槍,同朝庭作對,纔有望苟全性命於亂世之中。這與《水滸傳》中“亂由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題構思是一致的。

農民耐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首先是糧食,歷史上各種強勢力集團對農民進行殘剝時。首先是掠奪他們的糧食和土地,苛捐雜稅,重重剝削,人民整天勞作,朝出暮歸,卻食不果腹,衣不裹腳,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梁山泊好漢被逼上梁山,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緞,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在對阮小七的描寫中,更是描寫得淋漓盡致。在林沖、魯智深、武松等人的描寫中,就有多次的寫到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要吃飯,要生活,這一點正是反映了掙扎在飢餓線上的亂世民衆的本能的需求,同時“人肉饅頭”一說也正是饑饉年代生人相食的現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曲折反映。

所以祝家莊戒備森嚴的根本原因是“只恐他日那些賊人來借糧”、“惟恐梁山泊好漢來借糧,因此全村準備下抵敵他”,而宋江等英雄三次攻打祝家莊也是因“若打得此莊,倒有三五年糧食”,還有梁山英雄打破曾頭市後,同樣也得大量“米麥糧食”。不惜動刀動槍,甚至不惜喪失生命。這一切都可看出糧食在當時的重要性,人民生活之窘迫。

亂世饑饉歲月,糧食意味着生命存活與延續。農民起義求生存的目的,決定其殘酷性。打破祝家莊後,宋江除向莊戶們各“米一石外”,卻將絕大部分糧食裝載而去。可以想象,大軍去後,祝家莊百姓一石糧食可維持幾日飢飽,祝家莊百姓除了“悉轉爲盜”也到處“借糧”外,還有什麼生路可言?

《水滸傳》作爲一部“農民起義史傳”流傳既久,的確乎有它的存在根據和深遠的社會悲劇意義。通過這一部《水滸傳》,我們可以模糊地看到:亂世下民衆爲了生存的本能,掙扎求生活,求生存的悲慘生存狀態,竟然不惜自相殘殺。還有人類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從人性的立場倒退,爲個體(或羣體)生存的目的而自相殘殺的現狀。這是社會的悲劇,是民族的悲劇,更是人類的悲劇。

二、宋江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劇

宋江,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又號及時雨,人稱孝義黑三郎,是整部小說《水滸傳》中的第一號人物,在水滸傳中,宋江首先被朔造的是一個封建的知識分子形象,有着鮮明的封建思想,認爲“忠孝、仁義”是當時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規範。在《水滸傳》中,宋江上梁山泊之前,是山東鄆城縣一個押司,一個封建統治政權中的刀筆小吏。身材矮小,面目黝黑,講究孝道,平素爲人仗義,揮金如土,扶危濟困,好結交朋友,爲人和善。在民間宋江是一個喜歡做好事、願意做好事的熱心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之人。宋江作爲一個封建文人,飽讀經書,骨子裏深深受着儒家思想的薰陶嚴重非常。從他的綽號也可以看出,宋江的思想深受封建毒害,必然也有着封建文人共同的願望:“忠君孝親”、“封妻廕子”、“青史留名”。可以說,早期的宋江,內心深處只有對宋朝封建統治者-------皇帝的忠心耿耿,始終堅信“皇帝至聖至明、只被奸臣矇蔽”、“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是“忠心報答趙官家”的,是一個“忠孝、仁義”之輩。

其次,宋江還是一個有着一定“俠義”精神的封建文人。統治階級當權者的“非親不用”使宋江“雖有忠心,始終不能得以進步”,處處碰壁,一事無成。無奈之下宋江開始廣泛結交江湖好漢,天下豪傑。“重俠義、講義氣”。宋江因此而名聲遠揚,梁山好漢紛紛都來與之結交,一來二往,“宋哥哥”也因此成了衆英雄心目中“重情講義、赤膽忠心”的好朋友,“好哥哥”。因爲俠義,宋江對梁山也是一片忠心,有過很大的貢獻。他冒着極大的生命危險,給晁蓋通風報信,讓梁山好漢劫了生辰綱,還讓犯下彌天大罪的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兄弟等人能及時逃走。這不能說沒有宋江的功勞。晁蓋等人都是水滸中最重要的骨幹人物,他們上了梁山,擁有了一定的根據地,爲今後的梁山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及至於有後來,宋江因殺閻婆惜、潯陽樓酒後題反詩、而亡命不得已逃上梁山,受到晁蓋等人的熱情接待,爲上賓,成爲衆梁山英雄的“恩主”,晁蓋死後,被推舉爲羣雄之首,梁山的“大哥大”。此時的宋江,在梁山上,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有吃有喝,威風無比,事業可謂是一帆風順,前途一片光明。此時的宋江已經對自己早期的思想意識產生了一定的懷疑,《水滸傳》第三十六回中,宋江對晃蓋說:“小可不爭隨順了,便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雖生何益?”。此時可見宋江的思想已由當初的積極進取變得妥協了,由對皇帝的“忠”變得對英雄好漢的“義”了。

宋江還是一個有卓越才能的軍事家。當宋江被迫逼上梁山,成爲衆英雄好漢領袖的宋江,在梁山初創時期,力量小,歷盡千辛萬苦,先採取守勢,誘敵深入,利用有利地形,打破了何濤和黃安的進攻,採取避其長而擊其短等戰術,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站穩了根據地。爲了解決梁山好漢的糧食供應,打退朝廷對義軍的圍攻,宋江帶領梁山衆英雄三打祝家莊、破高唐、兩贏童貫、三敗高俅,進行了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戰役,主動出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梁山的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浩浩蕩蕩,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官兵聞風喪膽。此時的宋江,號令三軍,知人善任,軍隊紀律嚴明,劫富濟貧,扶危救困,深受老百姓的擁戴和,宋江的軍事領導才能得到了充分體現。

正因爲宋江集以上各種性格於一身,決定了其悲劇結局的不可避免性。當梁山泊事業越來越興旺發達,蒸蒸日上,欣欣向榮之時,宋江的思想卻越來越陝隘,封建拘限性越來越濃,不但沒有隨事業的發展向前走,反而回到了上梁山先前的最初階段。他認爲憑藉當時梁山的軍事實力和浩浩大大的聲勢,有了向宋朝廷討價還價的砝碼,有了再回到朝廷爲官的條件和可能性。於是,宋江便開始積極地尋求招安之路。晃蓋一死,宋江掌握了梁山大權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將“聚義廳”改爲“忠義堂”,聚義本來是聚衆起義,也就是各地英雄好漢,豪傑團結起來共同造封建朝廷的反,推翻黑暗的昏庸宋朝廷,而忠義則是以忠君爲核心,讓人們做封建統治者皇帝的奴才。

我們再來看看宋江在梁山泊被推爲領袖時的就位誓詞:“衆弟兄聽說: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宋江在他的詩《滿江紅》中,就明確地提出“中心願,平虜保國安民”。在柴進莊上,宋江與武松分別時,宋江也這樣勸武松;“如得朝廷招安,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後但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留得一個好名”。由此可見宋江始終想的是如何爲朝廷效力,爲皇帝盡忠。宋江的“忠義”盡現。也可見宋江表現出的忠義思想和投降主義路線,表現出的是一副甘爲人臣,甘爲奴才嘴臉。

在宋江骨子裏面,深刻受着儒家思想的薰陶,皇帝即是自己忠心耿耿報答的對象,“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之人都是皇帝的奴才。在他的意識裏,不僅被統治階級是奴才,統治階級內部也是以不同的等級被區分開來的。這樣,等級低的的是等級高的人的奴才,小官是大官的奴才,大官是皇帝的奴才。石秀曾經這樣罵樑中書“你這與奴才作奴才的奴才”,這就深刻而真實地揭示了,在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社會“人人都是奴才”的本質。宋江的這種思想是與當時中國農民階級本身的認識侷限分不開的,歷史的發展還不能讓宋江,以及其他起義者從根本上反對皇權,反對封建統治者,反對封建剝削階級的社會制度。

在後來的徵遼戰爭中,梁山義軍奮勇殺敵,身經百戰,拼死立下赫赫戰功。但由於太慰蔡京在皇帝面前的讒言,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失望而歸。只有宋江、盧俊義兩人得到“隨班朝賀”。朝賀回來,宋江心中愁悶,面帶憂容,吳用問故,宋江嘆道,“想我生來八字淺薄,命運騫滯,破遼平寇,東征西討,受了許多勞苦,今日連累兄弟無功,因此愁悶。”在這裏朝廷因爲讒言沒有壟絡衆好漢,好好地嘉獎這些有功之臣,反而處處加以焦難,排除異己。我們同時可以看出,宋江雖對朝廷的冷漠感到憂心忡忡,失望非常。但始終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忠君”思想,皇帝在宋江的心目中始終是至聖至明的,自己及衆英雄的不順是自己的原因所致。表現出的始終是逆來順受,俯首聽命。宋江完全沒有一丁點的後抗意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江、盧俊義等人雖受朝廷封官,但最終亦未逃脫遭逼迫、陷害致死的悲慘厄運。《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寫了宋江、盧俊義被奸臣毒害,宋江即將飲朝廷御賜的毒酒,預感到自己死到臨頭,心裏還恐怕李逵再反叛朝廷,毀了梁山泊義軍替天行道的“忠義”清名,壞了他的名聲,亦將跟他親如兄弟的李逵毒死。這不能不說明宋江的忠君思想已經到了愚忠的地步,如此的愚忠,這本身就是一種慘不忍睹的悲劇真實寫照。

正因爲有了宋江對“趙官家政權”的“愚忠”,纔有了宋江率領梁山英雄被朝廷招安、利用、然後致死。“忠”和“義”是產生於中國封建社會血緣關係結構的觀念形態,它是中國古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種道德行爲規範,是一種倫理範疇,是中國傳統文化建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的核心內容。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思想,其實就是表現在儒家文化上,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儒家思想長期薰陶,儒家文化的總老大地位幾乎使所有文化都向它靠攏。封建文人的儒家思想根深諦固,深受其害。作爲封建文人的宋江必然也不會例外。

瀟灑、風光一時的宋江的結局是悲慘的,慘不忍睹。一杯毒酒,那是御賜的,深入五腹,攻心而亡。難道就是這杯毒酒毒害了這麼個原本還算輝煌的生命?真正給他這杯毒酒的不是皇帝,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愚忠思想。

人生識字憂患始!奈何? 奈何?

三、作者施耐庵的個人觀念

作者的觀念世界和小說的觀念世界有密切的聯繫。施耐庵作爲一位封建文人,他不可能超越歷史,找到解決封建社會內部矛盾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施耐庵在他的作品中對封建社會各種現實和制度的深刻不滿,這在當時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但施耐庵對這種現實只能是無奈。所以作者選擇了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作爲故事原型,表達了作者內心對封建皇權統治的叛逆,但作者亦是一個封建文人,忠與義亦是他所認同的。何況作者生活於一個充滿黨獄的朱氏王朝,作者的骨子裏不想也不敢推翻皇權。他用宋江被招安的悲慘結局昭示來者:“投降是一條死路,走不得!”,懷着強烈的義憤,揭露和譴責“矇蔽聖聰”的權奸們的陰險和狠毒。“可憐忠義難容世,鴆酒奸讒竟莫逃”。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農民起義軍首領張士誠慕名之下,屢次邀施耐庵入夥,屢次遭到拒絕。正因爲施耐庵的不反皇帝,故纔有了宋江的不反皇帝,由於施耐庵的忠,也纔有了宋江的“以報效朝廷爲矢志”的招安結局,宋江的悲慘結局。

所以,同是一個年代的事,同是農民起義軍,由於施耐庵的這種心態,“不反皇帝”,卻又反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對當時社會不滿,而選擇了寫被招安的宋江,卻沒有選擇寫反皇帝的方臘的原因。他唯一對宋江不滿的是,宋江沒有及時的功成身退。“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泛釣船”。

所以在小說的後四十回中,我們沒有看到梁山英雄像李逵說的那樣,“哥哥休說梁山泊主,便是作了大宋皇帝卻不好?”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被作者設計成了一個被招安至最後的結局。

作者沒有將《水滸傳》設計成以推翻皇權的結局,還有另外的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宋江是歷史上確有其人,也是一個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也是最後被朝廷所招安,如果作者將宋江等人設計成“做了大宋的皇帝”,這顯然與史實不符,歷史上和民間流傳都沒有這樣的結局。第二,設使“梁山”叛逆活動升至最高層次,即以改朝換代作爲叛逆的號召和叛逆的最終目的,又假設使“梁山”叛道推翻了舊王朝,建立了新王朝,宋江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也不過是新的封建王朝取代了舊的封建王朝而已。封建剝削依舊,壓迫依舊,特權依舊,腐敗依舊。從這一意義上看,“梁山”的最終勝利,亦是“梁山”最終消亡。這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運行規律,賦予“梁山”和一切類“梁山”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悲劇內涵。靠農民叛逆登上皇帝寶座的漢劉邦曾經如此,勝了的“梁山”也不可能例外。這一切卻是作者所不願意的。

我們可換了個思路來看待《水滸傳》中的招安結局。金聖嘆曾對《水滸傳》進行了腰斬,卻被魯迅先生評爲是“斷了尾巴的蜻蜓”。假如宋江沒有歸順朝廷被招安的話,或者說宋江歸順朝廷後沒有被派出攻打方臘而最後致死,那麼水泊梁山的故事還會流傳到今天嗎?還會走過歷史的塵埃,受到不同層次的人們的喜愛嗎? 《水滸傳》是一部悲劇,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水滸傳》

《中國古代文學史》

《中學語文教學》

《魯訊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