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重陽節有哪三個風俗【精品多篇】

重陽節有哪三個風俗【精品多篇】

重陽節有哪三個風俗 篇一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本站★√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爲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爲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爲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溼、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裏,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的歷史演變 篇二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爲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爲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爲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七年級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爲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爲“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爲老年節。

重陽節怎麼過有意義 篇三

從史書記載中,從唐詩宋詞韻腳間,從兒時記憶裏,我們記得登高踏秋、賞菊抒情、關愛老者……傳承兩千多年的重陽節,隨着時代發展融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內涵,其中一個重要主題就是跨越地域、穿越時光傳承和延續其精神內涵。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是對家庭人倫最溫馨的解讀。世間最無私的感情,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自兒女降生,父母便傾注全部心血。這份感情從未因兒女長大而消弱,反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更加濃烈。羊跪乳,鴉反哺。父母爲兒女操勞,爲社會奉獻,進入老年後理應得到社會和兒女的關心、尊敬和照顧。面對當下逐漸老齡化的社會背景,在倡導全社會敬老孝老的風尚時,我們更應注重給父母長輩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爲老人營造更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契合了社會倫理道德需求。人都有垂老之時,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關心老人的今天,就是關心我們的明天。對待老人的態度,則能折射出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底線。事實上,孝親敬老之心應常有、常在,把尊老敬老變成日常行動。

不論是對待“人老”還是“老人”,都是孝文化介入後重陽節文化內涵的擴充。從傳統習俗中登高健身、飲菊花酒等延年益壽的行爲方式,到以敬老愛老爲主題的“老人節”文化內涵,使得重陽節成爲人生至關重要的日子,也讓重陽節有了更廣闊的傳承發展空間。正如人文學家李漢秋所說:“如今,我們要發揚重陽節蘊含的登高志昂、傲霜抗寒的奮鬥精神,提高生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