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全國精品共產黨員”張桂梅先進事蹟

“全國精品共產黨員”張桂梅先進事蹟

張桂梅先進事蹟1

把黨徽別在胸前,因爲“看着就有力量”

這些年,張桂梅把自己的工資、獎金、捐款等100多萬元,全都捐了出去。總工會給她慰問金,她一分不要,過年時一人1200元給了女高老師。有人送她新衣服,她轉身送給了女高和育幼院的孩子,甚至是學生家長。大雪天去家訪,看到學生和家長穿得單薄,她馬上脫下棉衣,還讓身邊的人把棉衣脫下來,留給了這一家人。

提起把去世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線背心給了生病的學生,她有點黯然神傷,但卻說:“放那裏也是放着。紀念死人不如給活人解決問題。”她不希望那個孩子知道這件事,她希望他永遠不知道。

當天這位頭髮花白、皮膚黝黑的老人從椅子上起身,需要借兩個人的力攙扶着。“扶她時要特別小心,不能碰到她右手上臂一個饅頭大小的鼓包,會痛。”華坪縣紀委監委幹部吳燕說,張桂梅的雙手常年痛得伸不開,貼滿了膏藥。

吳燕說:“她現在渾身上下都痛,有時候走路還要人扶。有的東西不能用錢來衡量。她爲孩子們的付出,是真的把命搭進去了。”

張桂梅每天最多睡4個多小時,5點鐘就起牀,是全校起牀最早的人。爲的是給學生們摁亮下樓梯的路燈,只因爲以前有孩子在那裏摔過跤。

有學生突然生病被送去醫院,她就擔心得整宿睡不着:“等接到老師報平安的電話,我一看天已經亮了。”

張桂梅是全家最小的孩子,結婚前有哥哥姐姐寵,結婚後有丈夫寵。在喜洲時,她常下館子,曾拿着4000塊錢去成都,只是想吃頓豆花。而現在她卻說,希望把人生奢侈的那一段省略掉,她想從一開始就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吃苦。

前幾年,有朋友和她一起去家訪。看到家徒四壁的場景,朋友說:“老百姓苦成這樣,黨員幹什麼去了。”這句批評像針一樣扎進了她心裏,也更堅定了她要幫助大山裏女孩的決心。

她須臾沒有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黨徽她現在每天戴着睡覺,換衣服後第一件事,是把黨徽別在胸前,因爲“看着就有力量”。

那天,有個年輕小夥看到她胸前的黨徽,管她叫老黨員,還說自己也是黨員。黨徽成了這位老黨員和青年黨員的“接頭暗號”。張桂梅說:“現在大家說願意說自己是黨員,覺得好光榮,挺好。”

張桂梅先進事蹟2

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着奮鬥,爲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

去年10月24日,剛從醫院出院的張桂梅回到華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憊的身體巡查完教室後,她接到了在麗江讀書的“兒子”王龍朗的電話。王龍朗委屈地向張桂梅傾訴在異地求學遇到的困難,張桂梅安撫好“兒子”後,便給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李雅蘭打電話,請她幫協調解決,並叮囑李雅蘭一定要多關心“弟弟”王龍朗的生活,不能讓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蘭和王龍朗一樣,都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蘭告訴記者,2001年,從她來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媽媽”張桂梅就傾盡全力照顧她和弟弟妹妹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和健康的生活習慣。19年過去了,她和弟弟妹妹們長大了,媽媽卻老了,但媽媽對他們的照顧和愛護卻越來越多了。

今年63歲的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20世紀80年代後期,她認識了自己的愛人,從中甸到大理追隨他當了老師,伉儷雙飛令人羨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積蓄,依然沒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爲了緩解悲痛,張桂梅決定離開傷心地,申請調動工作,最終選擇了從未去過的華坪縣任教。

到華坪後,張桂梅拼命用上課來化解心理創傷。學校裏,有的孩子只打飯、不吃菜,有的爲了省錢兩三個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牀上墊的是包裝箱的硬紙殼……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張桂梅,她開始縮減伙食費,省下錢來接濟孩子。

由於工作出色,對孩子充滿愛心,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找到張桂梅,希望她能擔任福利院的負責人。張桂梅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下來,成爲了54個孩子的媽媽。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幸的故事,每個孩子心裏都揣着一塊冰。”說起兒童福利院孩子們的身世,張桂梅一臉難過,“所以我要加倍對這些孩子好,讓他們找到光明、溫暖和希望”。

有一年中秋節,華坪縣法院的工作人員找到張桂梅,告訴她“兒童之家”的幾個小男孩把法院圍牆的鐵柵欄偷了。張桂梅回到福利院,嚴厲地批評了孩子。在她的追問下,孩子們委屈地說把偷了的鐵柵欄拿去賣了買月餅了。張桂梅含淚對孩子們說:“媽媽最近工作太忙,忘了到中秋節要給你們買月餅,這是媽媽不對,可你們亂拿別人的東西是違法的,以後再也不能這樣做了。”當晚,福利院食堂桌上擺滿了月餅和水果。

“我直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中秋節的場景。”福利院孩子張惠華說,院長對我們兄弟姐妹一直都很嚴厲,但從那天起,我們就把院長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在張桂梅的關愛和悉心教導下,張惠華成了兒童福利院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孩子,還考上了華坪縣石龍壩鎮的公務員,在基層一線擔任扶貧工作隊員,幫助貧困羣衆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像張桂梅一樣爲貧困山區做貢獻。

“媽媽收養的孩子已經有136個,像我這樣從華坪兒童福利院出來的,有50多個走上了工作崗位。”張惠華說,每逢過年過節我們都會回來看望無家無子的媽媽,因爲我們心裏明白,是媽媽用無私的愛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教會我們怎樣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張桂梅先進事蹟3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個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鐮刀和籮筐,望着遠方發呆……這畫面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張桂梅哽咽地說,當我下車詢問小女孩怎麼了?她哭着說,想讀書,可家裏窮,要讓她嫁人。

小女孩的話和渴望讀書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張桂梅的心裏,她覺得應該給山裏的窮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兒”的惡性循環中。

於是,這個15歲便跟着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的外鄉人,經歷了生死一線間的重病教師,創辦起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雲南華坪女高。建校12年,張桂梅和她的教師們帶領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張桂梅說。

1800多名貧困女孩走進大學

2020年大學聯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

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的大學聯考成績‘兩頭’比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對歷屆較多,但今年達到專科成績的學生也多,達9人之多,往年就兩三個。”張桂梅說。

作爲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爲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爲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說:“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爲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01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衆多孤兒的“媽媽”。2003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爲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爲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張桂梅先進事蹟4

張桂梅是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她將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爲自己的終身使命,踏實地、無私地踐行着。在收看完張桂梅的先進事蹟後,區紀委監委很多幹部被她“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

區委巡察辦主任李斌渝說:“她用柔弱的身軀支撐起400多個貧困家庭的希望,用微薄的工資資助着學校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多年來捐贈資金達70餘萬元。張老師這種爲了孩子而忘我犧牲的職業操守讓人肅然起敬,她的精神將激勵我在今後更加努力工作!”

“她想盡辦法讓孩子們就學不受外界干擾,她更像一個家長,爲學校這個‘家’奉獻了所有。”第七紀檢監察室主任李宏對奉獻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和體會。

第六紀檢監察室主任阮凡對張桂梅的“女性光輝”有着強烈的感同身受:“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她那樸實無華略帶方言的普通話,成爲了大山深處女孩們最暖心的話語;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卻用真愛點亮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心中的希望之光。”

很多幹部在學習完張桂梅的先進事蹟後,進一步聯繫到了自己的工作實際。

區委第一巡察組副組長周朝,關注到該市巡察一線人員在巡察到張桂梅所在學校時,“發現學校幾乎沒有接待費和餐票,更沒有發現張桂梅老師報銷過一分費用。”進而對巡察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幾乎很少有單位能做到‘幾乎沒有接待費和餐票’。是的,我們離榜樣的距離還很遠,我們還有許多提升的空間,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紀檢幹部們紛紛對張桂梅的事蹟點贊稱好。

“平凡而偉大,使命擔當守初心,貧困學子的啓明燈,現代教育體制領域創新的正能量,祖國邊陲大山深處培育祖國未來花朵別樣的搖籃!”第三紀檢監察室主任程曉東說。

“在張桂梅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時刻牢記宗旨、堅定理想信念、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無私奉獻、對黨忠誠的意志品質,值得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學習!”第二紀檢監察室主任李建波表示。

“張桂梅同志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貧困山區女孩的期許,用自己的赤誠之心、樂觀向上的作風,一門心思撲在教育事業上,用真愛點亮了貧困女孩的希望之光,無私奉獻的張老師、張校長、張媽媽,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區委第二巡察組副組長潘玥衍說。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像張桂梅這樣的先進典型,就生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着使命擔當,我們將用心學習,努力踐行,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

張桂梅先進事蹟5

那是大約20年前的一天。山路邊坐着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她手裏拿着鐮刀,身邊放着一個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頭。張桂梅看見了,走過去問她:“你怎麼了?”女孩回答:“我想讀書,但是家裏沒錢,給我訂婚了,收了彩禮要讓我嫁人。”張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試着勸返,說:“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管了。”可即使這樣,女孩的母親仍堅決不同意孩子回校讀書,甚至以死相逼。張桂梅無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來。

怎麼樣才能救救這樣的女孩子呢?這個難題久久縈繞在張桂梅心頭。

當時的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出了名的“好老師”,還兼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是數十名孤兒的“媽媽”。

當老師,張桂梅發現“女學生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們不讀書的理由多種多樣:爲了給弟弟交學費,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學回家幹農活或外出打工;因爲收了彩禮,十幾歲的小姑娘也要準備嫁人了。當“媽媽”後,張桂梅又瞭解到兒童之家孩子們的身世,他們的母親有的因殺死家暴的丈夫而獲刑,有的因落後、錯誤的分娩觀念而死亡,留下孤苦無助的孩子。

“培養一個女孩,最少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裏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爲孤兒。”一個現在看來依然有些“瘋狂”的想法在張桂梅心中越來越清晰:“我想爲這些大山裏的女孩建一所免費的高中!”

爲了這個“瘋狂”的夢想,她開始四處奔走籌款,風吹雨淋,被冷落,被唾罵,卻只籌得一兩萬元。直到2007年,張桂梅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參會期間,一篇題爲《“我有一個夢想”》的採訪報道讓更多人理解了張桂梅的女高夢。

2008年,在中央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華坪女高首屆共招生100人。她們大都來自山區,多數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還有一些孤兒、殘疾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父母殘疾的學生和下崗職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還想上學,華坪女高都向她們敞開懷抱。三年後,她們中有96人堅持到最後參加大學聯考,全部考上了大學。自2011年有首屆畢業生以來,學校綜合排名連續10年位列麗江市一區四縣榜首。

華坪女高的時間是以分鐘計算的:早上5分鐘洗漱完畢,10分鐘早讀到位,出操1分鐘站好隊,學生出入教學樓、去食堂、回宿舍幾乎都是跑着的。

張桂梅比學生起得早,一個人摸黑爬四樓,把走廊的燈全部點亮;學生跑步的時候,她就在隊列邊緊緊跟隨;學生打掃校園時,她已經第一個來到校門口,拿着掃把和鏟子等候。她還總是舉着小喇叭喊:“快點兒,快點兒!別掉隊!磨蹭什麼?”

爲什麼要把學生在校時間安排得這麼滿、這麼緊?原來,女高的作息時間與其他高中都一樣,學生下了課就聚在一起玩耍聊天。可女孩們的話題總繞着家長裏短、雞毛蒜皮和那個被大山圈起來的小小世界。

必須用一個更大的世界,一種更廣闊的精神,將女孩們的心靈充實起來。

華坪女高學生普遍入學基礎差,高中不僅要學新知識,還要補之前落下的課;更重要的是,必須讓她們知道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先進,什麼又是現代化。用三年時間完成這一切,不多付出一些、不嚴厲一些能行嗎?

於是,張桂梅不得不化身“愛罵人的張校長”。10分鐘早讀到位,5分鐘打掃校園,她用一個個嚴苛到分秒的要求,改變着這些女孩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

但華坪女高的學習生活時間安排得再緊張,也從不佔用音樂課,與一般高中相比,學生唱歌、跳舞的時間還要多很多。

每天上午10點,是女高雷打不動的紅色課間操時間。20分鐘裏,孩子們先集體背誦《七絕·爲女民兵題照》,再唱跳《紅色娘子軍》等革命歌曲編成的健身舞。2020年,張桂梅聽說城裏的孩子都在跳“鬼步舞”,也讓女高的學生學着跳:“‘鬼步舞’有一個好處就是快,‘快’對她們有幫助,可以提精神”。

回憶起在女高唱過的歌,華坪女高首屆畢業生黃付燕說:“那時候日子是苦的,精神是滿的。”

女高的學生不留長髮,不打扮,她們卻總能讓張桂梅感到美,感到驕傲。“這個社會裏,男女是平等的,女人不是靠妖嬈來過日子的,我們要憑着自己的本事和本領過生活。我不希望她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希望她們能在莊嚴中透露出一種美,一種精氣神。”張桂梅說。

2020屆女高畢業生又取得了好成績。張桂梅卻並不滿意:“今年大學聯考成績比往年好一點,一些指標無論在華坪縣還是麗江市都排在前列,但與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

有人勸她知足,張桂梅卻回答說:“我不能知足,因爲我相信我們的學生有潛力。”

山裏的女孩也能走進最好的學校。辦學十多年來,華坪女高已經把上千名畢業生送進大學。她們之中有曾因厭學、貧困、偏遠而造成的輟學生和落榜生;她們之中有人只因爲是女孩,從出生到長大,爺爺奶奶從沒與她說過一句話。但如今,她們考入了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學府,她們讀研、讀博,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閃閃發光。

她每年都在鼓勵女孩們考上更好的學校,她對這些女孩有更高的期待:“我對她們的期望是什麼呢?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我希望她們變得更強,有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