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1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精品多篇)

2021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精品多篇)

張桂梅先進事蹟 篇一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裏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裏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裏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擡腿跨過,只能拖曳着雙腳劃過水面。

自2008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大學聯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着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大學聯考打個漂亮仗。

張桂梅先進事蹟 篇二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這句話出自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從照片看,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着。40多年來,她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用持之以恆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於自己的夢想。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爲時代的“燃燈者”,張桂梅的故事讓許多網民熱淚盈眶。聖者渡人,40多年來,張桂梅笑對人生風雨坎坷,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從寸寸青絲到頭髮花白,未曾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她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改變困難的處境,這是何其崇高的事業啊!

張桂梅讓人熱淚盈眶,還因爲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羣體的感懷。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無數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恆的堅守和奉獻,溫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識文斷字的讀者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教師羣體的寫照呢?致敬張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潤育桃李的教師。謝謝你們——讓知識傳承,讓文明賡續,讓青春激盪,讓學子成長,讓夢想飛揚!

致敬張桂梅,同時也表達了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一貫立場。事業發展,人才爲先。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紮根基層,紮根西部,紮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爲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積聚力量。

張桂梅先進事蹟 篇三

張桂梅校長又上熱搜了,但這一次不是讓全網熱淚盈眶,而是捲入觀點爭議,讓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複雜。她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表達了對“女性當全職太太”的鮮明反對。她講道:一個學生領着丈夫和孩子回到華坪女中,準備給母校捐一筆錢,當她得知這名學生已做起全職太太,便直接轟人,“你給我滾出去。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當全職太太怎麼了?爲什麼不能尊重別人的意願呢?說尊重女性獨立,爲什麼不尊重女性成爲全職太太這種獨立選擇呢?有誰比一個女性自身更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能讓自己幸福、什麼更適合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觀和幸福觀,爲什麼非要把自己的這種偏執以如此強烈排斥的方式強加到學生身上?當全職太太怎麼就對不起“教育改變命運”了,貧困生出身怎麼就不能當全職太太了?一個個問題像雨點一樣飛向昨天被視爲“教育天使”的張桂梅,天使的“人設”似乎因爲那個“滾”字而黯然失色。幸虧是張桂梅說了這段話,網民能口下留幾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羣毆得鼻青臉腫了。

我覺得當全職太太是一個人的自由,也並不意味着就沒有自我和缺乏獨立,但我實在不忍去批評張桂梅的觀點。當然,會有一定的道義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教育聖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義和力度。泰戈爾的那首詩,“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作火把點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當火把,點燃了很多大山裏的女孩前行的路。她爲了教育,爲了改變那些女孩的命運,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換了一代人的命運。說到關心、愛護、心疼、尊重那些大山裏的女孩,我們這些蜷縮在都市咖啡廳裏、在鍵盤上敲敲字、熱衷於談論抽象概念的人,怎麼比得上她?我們談論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幾千個女孩走出大山,我們沒有理由覺得我們比她更“懂”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命題。

這麼說並不是失去了一個評論員的判斷力,好像一個人成爲道德典範,身上有了道義光環,就不能被批評了。不是這個意思。道德聖人也會有認知侷限,張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並不意味着她每句話都是對的。我說的“不忍”更包含着“同情的理解”這個意思,不要把“支持還是反對全職太太”當成一個抽象的命題,當成吐槽大會、脫口秀、大專辯論賽供選手抖機靈的辯題,而要進入張桂梅所生活和麪對的那種環境中,進入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具體語境中理解“反對女性當全職太太”這個命題,看到它的條件性、矛盾性、語境性和問題針對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個“滾”字刺激了,如果進入語境,就不會把這個字當成激烈對抗中那種粗野、排斥、敵對的意思,而會看到一個教育者又愛又恨、就像父母不滿孩子某種行爲時那種帶着失望意味的“滾”。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過來捐款,你何以這種態度?人家當全職太太,怎麼礙着你了?這可能正是張桂梅作爲校長的態度,善良是有牙齒的,學校雖然很缺錢,但對錢的接受是有原則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僅是錢,而且也有一種認同的價值觀。以後跟學生介紹這筆捐款時,怎麼介紹呢?我們的畢業生、你們的師姐捐的?她靠什麼給學校捐錢?張桂梅可能覺得無法向學生傳遞一種她一直傳遞的那種獨立價值觀。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學校倡導一種何種價值觀,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種堅韌的立場。她就像一隻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護着下面的那些小雞,生怕她們被辛苦培育的價值觀受到任何一點誤導和傷害。

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並沒有什麼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裏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纔有生活的質感。張桂梅也許正是在這種生活質感中持那種觀點的。如果看到山區的貧困,看到很多大山裏女孩的命運,她們沒讀書,一輩子就被綁在山裏、綁在丈夫和家庭、綁在幾個孩子身上,重複着貧困的命運並承受着生活的重壓,也許就能理解張桂梅所說“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包含的失望了。讀書改變命運,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選擇:當詩人、出國讀書、追求自己的興趣,甚至就是當一個幸福的全職太太。可在經歷了極度貧困,窮怕了,因爲缺乏事業缺乏獨立而在惡性循環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後,很容易對那種“本以爲讀了書可以改變命運卻又被家庭綁住沒了自己”的選擇充滿警惕。

作爲大山女孩的擺渡人,作爲拼着命去讓女孩通過讀書獲得獨立能力從而改變命運的人,把“一個女孩讀書可以改變一家三代命運”當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來的孩子讀了書卻沒有自己的“獨立事業”,還能給學校捐錢,可想而知她的憤怒,甚至覺得是一種價值觀的挑釁。

這就是我不忍批評的原因,如果身處她的位置,我可能也會這樣做。

最新消息是,被“滾”當事人感激張桂梅。黃付燕在華坪女高同學羣裏看到了這則新聞鏈接,“感覺像是在說我”。當天,她把新聞鏈接轉發到了微信朋友圈,並配上了一句轉發語——“我們有個性的老大”。

2018年,黃付燕回到母校華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張桂梅拒絕。那時,孩子不到一歲,黃付燕沒有工作,全職帶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黃付燕考上了貴州安順某國小的特崗教師。10月27日晚,黃付燕接受採訪時迴應,“張老師話醜理正,她是從我們的立場去說的”。

先進個人事蹟簡介 篇四

韋思浩,男,1938年出生,浙江省東陽市六石街道康廈村人。韋思浩老先生生前是一名退休教師,退休後生活儉樸,經常出去收撿垃圾,一個月5000多的退休工資捨不得用,經常化名資助寒門學子,結對希望工程等等,而自己卻住在沒有裝修、不通水電的房子裏。他還很愛讀書學習,退休後每週都要去圖書館三四次,每次借閱前都自覺洗手,爲了防止把書弄花。近期,人民日報微博、央視新聞微博、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微博等大量媒體都紛紛報道、轉載了這位“拾荒老人”的先進事蹟。

2015年12月13日,東陽市六石街道康廈村77歲的韋思浩因車禍搶救無效死亡。韋思浩老人生前愛讀書,撿拾垃圾,住不通水電的房子,而他的身後卻留下一疊助學憑證和寒門學子的感謝信。

生活儉樸,長年匿名捐資助學

上世紀60年代,韋思浩從老杭大中文系畢業,走上三尺講臺。退休前,他是中學一級教師。在任教期間,有些學生家境貧困,韋思浩就會拿出一些錢來資助他們。在上世紀90年代,教師每月的工資不高,但他還是經常拿出幾百元資助學生。退休後,每月有5600多元退休金,卻每天省吃儉用,把錢都用於扶貧助學等公益事業。生前,韋思浩住在杭州天城路的萬家花園小區,是教育系統統一分配的房子。房子沒有裝修,是交付時的毛坯房,除了一張木板牀外,沒有任何傢俱。

女兒吳女士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一隻小包,裏面裝着身份證和一疊證書、票據、信件,其中有浙江省社會團體收費專用票據(捐款360元,1994年)、希望工程結對救助卡、扶貧公益助學金證書……

吳女士說,包中的信件是一些學生寫給“魏丁兆”的,雖然時間已久,但字跡依然清晰。直到那一刻,她才知道,這麼多年來,父親一直化名資助寒門學子。這些信中,有的學生表達了收到捐款後的感謝之情,有的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成績……

“父親從未在我們面前提起過這些事,他爲人低調,不喜歡張揚。”吳女士說,她在江西工作,到杭州的機會不多,每次到杭州,也是匆匆回程。當時,有人跟她說,父親在撿垃圾,她怎麼也不相信。這幾天,她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牆角堆着可樂瓶等瓶瓶罐罐,這些是父親從外面撿回來的。父親平時過得很節儉,他把錢省下來,捐給寒門學子。

熱愛學習,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

一根竹竿,一雙被泥染黑的白色運動鞋,兩個口袋挑於肩後,透過塑料袋,塑料瓶和罐子隱約可見,這就是韋老師生前給大家的印象。直到韋老師離開,身邊的人都感嘆,退休後,有錢有房,他應該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他的晚年一直過得很清貧。

韋思浩老師特別看重學習。1996年,韋老師還自學獲得了浙江大學外貿經濟專科學歷證書。除此之外,他幾乎每週都會在杭州圖書館“泡”上兩天。“他對我們的要求也是學習,我大姐都退休了,他還要求她繼續讀書,因爲我是自考的本科,他常提醒我說沒有三妹的全日制本科硬,提醒我要繼續學習。”二女兒吳女士說。

韋思浩老師的三個女兒都生活在外地,女兒們勸了很多次,希望他搬過去跟她們住,但他就是不願意。單位分的房子,女兒們想給他裝修一下,但他說那樣太浪費了,就是不肯。因爲父親脾氣倔,她們也不能強硬。韋老師退休後,從不使用手機,所以每次女兒們來看他,都是守在門口等着老人回家,隔三差五,小區保安都熟悉了。“他身體一直不錯,因爲他就是不要我們照顧,我就加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微信,請他們幫忙多多照應一下爸爸,有事馬上給我們打電話。”

2014年11月26日,一篇題爲《杭州圖書館向流浪漢開放 拾荒者借閱前自覺洗手》的新聞被多家媒體轉發,這名“拾荒老人”就是韋思浩。

女兒吳女士還從父親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張志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上面簽名寫着“韋思浩”,本人意願一欄寫着:本人十幾年前就決定身後捐獻遺體及所有可用器官,骨灰撒江河。

先進個人事蹟簡介 篇五

黃麗麗,女,現是和平中學一名普通的中學一級教師。1994年7月畢業於廣西民族師範學校,曾在江州區太平鎮宜村國小任教語文老師五年,1999年7月,函授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當年9月調入和平中學,因學校需要,憑着紮實而精湛的基本功,任職數學教師13年,併成爲學校數學教學能手和一線教師,直到20xx年,崇左市將地理科納入會考科目,學校爲了加強地理組會考戰鬥能力,經多方挑選和物色,將本人列爲地理科培養人才和骨幹教師,兼上數學和地理,20xx年正式任教地理科兼地理組教研組長,從此地理組如虎添翼,插上超越夢想翅膀,20xx——20xx年,20xx——20xx年連獲崇左市會考地理科教學質量二等獎,打破了和平中學地理科教學質量歷年無獎記錄。現將本人主要事蹟總結如下:

一、堅定理想信念

1973年,本人出生於一個偏僻閉塞的邊遠山村,那時讀書無用論,重男輕女封建觀念盛行,女孩讀書很不容易,大多都讀到國小三年級,五年級已很少,上國中讀書更少,因我父親是一名老師,思想較開放民主,但我也是在無數晚的父母家庭鬥爭中得以了倖存,但仍避免不了周邊人嘲笑。正因爲讀書機會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讀書時光。從國小到中師,一直是父母的驕傲,每科成績基本在學校名列前茅,減免不少學雜費,父親經常作爲家長代表發言。國中畢業時以優異成績作爲定向生被保送到廣西民族師範學校學習,圓了小時做一名教師的夢想,也成爲我村第一名通過考試走出山村的女師範生。那時,我就下定決心,把教師當作自己一輩子精心經營的事業,讓更多的孩子學到知識,讓更多的山村孩子有機會走出大山,用知識和智慧改變愚昧和貧窮。20年過去了,也曾經因爲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感到抱怨,甚至失望過,但因爲堅守心中當初的理想信念,從沒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累了,哭了,痛了,病了,帶着鐐銬也快樂地跳舞在三尺講臺上,而不是在庸碌無爲中老去!成就學生就是成就自己,爲國家負責,爲民族負責,爲無數個家庭負責,更是爲自己良知負責!

二、如春一般的教育

1、愛護每一位學生。魯迅說過:“教育植根於愛。”我也認爲無論什麼教育,脫離了愛就沒有任何意義,我也堅信愛的教育勝過任何一種教育。很多老師在描述自己對學生的愛護時,都愛用“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細心的照顧。”我感覺自己很難描述這種情感,深切地體會就是離開學生會空虛,分別了會想念,如同自己的孩子般,有困難時援助,有苦惱時開導,有疑惑時一起探討學習,他們開心自己感到安慰,既是他們的老師,又是他們的朋友。

2、對學生寬容,嚴愛相濟。經常聽到很多老師抱怨,學生懶惰,學生不聽課,學生不寫作業,不愛學習,沒有感情,不懂老師苦心,上課睡覺,搞小動作,講話等等。其實,很大原因是因爲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失去了對學生的理解,耐心,信任和寬容導致的。因爲沒有了耐心,寬容,理解信任,我們變得簡單粗暴,失去了愛心更不願意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瞭解他們,把他們出現的問題統統歸結到學生身上,視他們爲麻煩,怒髮衝冠,狠批學生,高高在上,妄加斷言,冷嘲熱諷,甚至變相體罰,打罵學生。這樣的教育讓學生累了,麻木了,沉默了,臉皮厚了,厭學了,心靈傷了。其實,學生只是正在不斷成長的孩子,我們要給他們改正的機會,更需要我們正確引導,合理開發,允許學生個性充分流露,允許學生興趣愛好自由發展。所以,對學生犯下的小錯誤要以寬容的心善待學生,並以期待的目光去等待他們進步。這樣既讓學生感到親切溫暖,保護學生自尊心,也體現了教師寬大的胸懷。

3、學會從不同角度賞識學生。一年有四季之分,十個手指有長短,世間萬物五彩繽紛,各不相同,正因爲如此,我們才感覺到事物的多樣性和不同的'美。很多老師因爲應試教育,追求高分,凡是成績不突出,就覺得這個學生一無是處,看不到學生身上其他優點,導致教育不當,埋沒人才,摧毀學生心靈。我曾經表揚過考試地理得5分的一個學生,他受寵若驚,他對我說,來這裏一年了,我是第一個表揚他的老師,他聽到的話基本是批評,有時被體罰,反正地理成績一直幾分到十幾分,無所謂,那是個清瘦高個子男生,我看到他有點心疼。後來,他說爲了我一句表揚話,也要改變自己學習地理態度。我告訴他,我樂意幫助他,並和他一起學習。

三、教育勇於進取創新。

1、教育觀念與時俱進,不可墨守成規。隨着新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教學理念所呈現出的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促使廣大教師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圍欄,努力去實踐新,課程理念,探索出適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認識觀不斷變化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綻放出新光芒。課改核心理念有六點:

( 1)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爲本。

(2)倡導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3)倡導課程內容的現代化。

(4)倡導學習方式的變革。

(5)倡導發展性的課程評價。

(6)促進課程的民主化。

爲了很好的完成課改,作爲教師,我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精神和毅力,不斷豐富自己綜合學識,技能,提高教師上課藝術,不斷改變教育觀念,不斷加強課堂師生合作學習,互相溝通。

2、教學上注重總結和反思。通常我自己從以下幾方面反思和總結:

(1)備課教材上,自己上課的教案除了自己構思,還參考其他資料,更是在網絡媒體多方參考反思後確定一節課教學教案。

(2)課堂反饋。來自學生課堂教學效果和老師實施課堂教學的感受,及時總結反思不足之處,並加以完善。

(3)來自同事意見反饋。每個老師對同一節課,教法不一,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4)來自家長反饋。因爲自己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使得自己教學踏上超越輝煌過程。

3、整合知識能力強,教學針對性強。從20xx年以來,我一直上地理科畢業班,大多數是半中途接畢業班,有時接一年,有時接一個學期,甚至接一個多月就會考的班級。但是凡是接過來的班級會考成績都會突飛猛進,遠遠超過上級規定的會考目標。很多人問我怎麼達到這樣效果。其實,我只不過做到以下幾點:

(1)接過班後,在一週內,通過查閱上學期學習成績,大概瞭解,通過談話瞭解學生知識缺漏,以 及碰到何學習困難,制定教學計劃。

(2)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認知,知識結構不斷調整教學進度和計劃,有時一週調整幾次,直到找到最有效方案,做到教學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時間與知識的整合最重要。可以說是決定會考勝敗關鍵所在。每章節知識考點心中有數,突破難點,並做到拓展知識,並在預計時間完成複習和鞏固。

(4)通過檢測,鼓勵,表揚等方式培養和加強學生自信心。

(5)密切與學生溝通,瞭解學生出現各種情況,及時解決。讓學生覺得跟着自己很安心,是他們學習的依靠。

4、積極開展各種教研活動。至任教研組長以來,每個學期都開展不同教研活動。如說課,聽課,評課,地生知識競賽活動,

如這個學期計劃實行“走出去,請進來”活動,意在同年級、或跨年級地理教師交流上課,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快速完成地理教師骨幹培養,並通過集體備課資源共享,提高課堂高效。鼓勵地理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並積極發表論文,爲中國教育進步添磚加瓦。

也許我只是滄海中的一粒沙子,並不像金子般閃閃發光,但是,正是這樣無數沙粒構建起中國教育高樓大廈,讓中國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永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