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在區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區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區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楊金龍

 

同志們:

這次區委農村工作會議是繼區委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召開的又一重要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分析形勢,統一認識,明確任務,推動今年全區農業和農村工作。剛纔,水源就今年農業農村工作及當前幾項重點工作做了具體部署,請大家抓緊落實。藉此機會,我強調三方面的意見:

一、要深化“三農”工作認識

(一)要迅速將思想認識統一到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好機遇上來

目前,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看,我區農業發展正進入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一是政策機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聚焦“三農”,去年又密集出臺頂層設計,對 農民股份合作社、農村集體資產權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系統安排。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每年都要針對性推出重要舉措,推出的民生實事一半以上與“三農”直接相關。二是發展機遇。近年來,由於多方給力,我區的農業農村基礎在不斷夯實,爲我區由農業小區向農業強區跨越積蓄了力量。同時,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減負惠農政策的全面落實,出現了農民投身農業、業主投入農業、幹部搶抓農業的大好形勢,農業農村工作迎來了更爲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增強機遇意識,善於搶抓機遇,敢於爭取機遇,敢於創新機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二)要迅速把思想認識統一到區委對“三農”工作的具體要求上來

近年來,我區農業佔比在下降、農村人口在減少,但並不意味着農業農村不重要。儘管我區工業化、城鎮化推進勢頭強勁,但“不發達階段、不發達地區”的基本區情尚未根本改變,“不發達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領域,“不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農村,貧困羣體的絕大多數是農民兄弟。處於“轉型發展、富民興區”關鍵節點的石鼓,必須把“三農”工作作爲重中之重,拉長農業現代化這條“四化”同步發展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這是經濟規律之必需,是發展階段之必需,是肩負使命之必需。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區農業農村工作必須走好三條路子:一是走好農旅融合路子。農旅融合是石鼓轉型發展的戰略方向,石鼓農業要發展,必須堅持農旅融合,不僅在“內部優化”上做文章,還要重點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在“內外聯動”上下功夫,使農業從單純農產品保障,向就業增收、生態涵養、觀光旅遊、休閒體驗、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推動產業鏈條延伸。二是走好生態保護路子。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念好“減、退、轉,改、治、保”六字訣(減,即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量;退,即把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農業生產退出來;轉,即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爲資源和財富;改,即改良土壤;治,即把受損的生態環境逐步修復治理好;保,即保住耕地、水資源等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以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保護好綠水青山,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三是走好園區發展路子。以現代農業園區爲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主要載體和平臺,着力推動農業由簡單粗放向集約高效轉變,加快推進土地集約化、農民職業化、生產市場化、服務社會化發展,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三)要迅速將思想認識統一到區委對“三農”問題的正確判斷上來

在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區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要重點把握好四個更加突出,着力破解“四個問題”:

要更加突出新型主體培育,加快建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着力破解“誰來種”的問題。通過政策扶持引導、提升綜合效益、加強指導服務等方式,留下一批對農業有感情、有經驗的農民,培育一批以種養大 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農業企業和負責人爲代表的新型主體,吸引一批願意務農愛農的年輕人,逐步培育富有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要更加突出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培育集約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現代農業產業,着力破解“種什麼”的問題。“種什麼”問題的核心,就是要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在區域佈局上有保有壓、特色鮮明,在產品結構上科學組合、合理定位,在產業鏈條上前延後伸、培育品牌,不斷提高石鼓農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要更加突出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由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着力破解“怎麼種”的問題。現代農業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分工分業不斷深化的過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規模主體還難以完全替代普通農戶,必須把農業社會化、產業化放到突出位置,推進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着力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發展滯後的問題,以社會化服務引領農業的產業鏈延伸、價值鏈升級,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的合作與聯合,深化農業各主體的分工協作,推進農業經營體系的立體式複合型發展。

要更加突出農業技術裝備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着力破解“種好田”的問題。我區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村改革創新不斷深化,但農業物質技術基礎仍然相對薄弱,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不高,農業經營體制機制還不適應現代農業建設要求,貸款難、配套難、風險高等問題仍未有效解決。必須加強技術裝備建設,推進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解放農村生產力。

二、要把握“三農”工作重點

(一)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爲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始終堅持爭創國、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的目標不動搖,進一步完善《石鼓區“十二五”現代農業園區總體規劃》,以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爲支撐,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建立園區相應的投入機制,逐步完善公路、機耕道、溝渠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培育特色產業。同時,要圍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 度,吸引社會資金和龍頭企業落戶園區,帶動和促進農業擴規模、上檔次、創品牌,推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邁入快速道。

(二)把加快水利建設作爲農村發展的夯基工程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充分認識水利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中佔有的重要地位。按照“儲備一批、完工一批、續建一批、開工一批”的要求,一是加快骨幹水利工程建設。二是着力推進河道整治工程。三是農村安全飲水工程。

(三)把推進改革作爲農村發展的強大動力

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迎接農業新挑戰,根本出路在改革。我們要把握好上級精神,突出重點任務,紮實向前推進。對已經出臺的改革政策,要解放思想,積極推進,按照上級要求,排出時間表,精心組織實施,決不允許“中梗阻”或推諉搪塞。這要作爲一條政治紀律來明確、來要求。對已經進行的改革試點,區政府要搞好頂層設計,分類指導,既要積極、又要穩妥,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具備推廣條件的要擴大示範;暫不具備擴大試點條件的,要繼續搞好試點。對有些新情況、深層次問題,要進行研究探索,在理論層面和務虛層面搞明白,然後抓試點。

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要充分利用上級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落實好有關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不斷探索和豐富集體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發展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要加強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嚴禁“非糧化”和“非農化”。

二是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突出抓好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擴展工作。這項工作政策性和專業性強,既要解決問題,又要防止引發矛盾,必須把握好政策原則,得到羣衆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區、鄉兩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承擔起主體責任,領導要親自掛帥,精心組織,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做好工作,確保今年 40%的任務順利完成,爲農戶“確實權、頒鐵證”。

三是鼓勵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目前,我區土地流轉速度略高於四城區平均水平,但鄉村之間很不平衡,和先進兄弟單位比還有較大差距。我們要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區、鄉兩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作用,鼓勵土地經營權加快有序流轉,爭取今年流轉面積要有較大的突破。

(四)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爲農村工作的核心任務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收入問題。目前,我區農民收入從結構上分析,經營性收入佔30%,工資性收入佔56%,轉移性收入佔9%,財產性收入佔5%,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爲此,一是積極引導農民調結構、轉方式,發展特色、優質、高效的農業項目,因地制宜地推行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創新模式,實現農業經營效益最大化。二是引導和鼓勵農民自主創業,重點支持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圍繞特色產業,開發一些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開展或參與的初加工項目,增加經營性收入。三是充分用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成果,加快推進農業擔保貸款、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農業保險等改革向農戶拓展,不斷擴大覆蓋範圍;加快創新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財政投入方式,健全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專項扶持政策,建立土地流轉促進機制,讓更多農戶分享改革帶來的實惠。

(五)把辦好民生實事作爲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紮實推進扶貧開發。目前,我區還有2個國家級貧困村,   戶貧困戶,   個貧困人口,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力推進扶貧攻堅。要繼續加強產業培育、科教培訓、信貸扶持和創業扶助,增強貧困村自身造血功能。要強化精準扶貧和社會扶貧,推動扶貧資源向特定貧困村、貧困戶聚集,提高扶貧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二是不斷強化民生保障。不斷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大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完善貧困生、殘疾學生等特殊學生和弱勢羣體的關愛、救助和教幫體系。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問題,着力構建覆蓋“三留守”羣體的關愛服務網絡。加強農村低保和醫療衛生工作,健全覆蓋城鄉的社保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鞏固提升農村基層文化陣地功能,保障羣衆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加大植樹造林、公益林保護等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全面啓動新一輪“聯村建綠”工程。建立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戶收集、村集中、鄉轉運、區處理”長效清潔機制,抓好農村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置。從去年起,區財政安排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的行政村的   萬元補貼,鄉街一律不得截留,村裏要專款專用,切實把該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要加強“三農”工作領導

一是強化“重中之重”意識。目前,我區仍然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任務還相當艱鉅,絕不能因爲糧、菜、豬、魚獲得“十一連豐”,就認爲農業生產沒有問題了;絕不能因爲農民收入實現“十一連快”,就認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已經建立起來了;絕不能因爲農村環境建設在點、片、線上有所成就,就認爲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基本實現。農村改革面臨的任務仍然很重,發展現代農業仍任重道遠。所以,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要站在政治和戰略的 高度,充分認識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艱鉅性和緊迫性,要把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民生、推進農村改革,作爲“重中之重”的大事切實抓緊抓好,主動踐行“重中之重”思想,發揮表率作用。鄉、涉農街道黨(工)委每年要研究幾件“三農”問題的大事,政府要抓好落實、抓出亮點,各行各業都要以服務“三農”爲己任。

二是轉變工作方式方法。首先要明確政府定位。要轉變農業農村工作指導方式,政府一定要多做市場不能做、農民需要做、我們恰恰能夠做好的事情,更好地履行服務“三農”的職責。農民何時買種、買肥的事不用大家去操心,只要我們把農資調整頓好,讓農民隨時能買到“放心種”、“放心肥”就可以了;把適宜播種的氣象條件傳達給農民,把先進生產技術告知給農民,讓農民學懂會用,種地的事就不用操心了。這樣既做到了政府工作到位,又讓農民感到滿意。其次要選擇好載體。現在,指導和服務“三農”工作不能全靠老套路,一定要與時俱進、因時而變、隨勢而爲。去年,搞的農業示範田、農業專家會商、惠農通信息平臺、派駐蹲點幹部幫扶農村環境建設等,都是藉助載體、創新服務的好做法。今年各涉農部門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電子商務平臺應用、智慧農業開發、爭取項目資金等方面,都要有所作爲、都要有所突破。第三要有過硬的基本功。做好“三農”工作,幹部是關鍵。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在掌握政策、吃透民情上下功夫,把熟悉黨的“三農”政策作爲必修課,把善於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當作基本功。要切實轉變作風,深入鄉村、深入羣衆,和農民交朋友,瞭解農村的真實情況和羣衆的真實想法,使我們的決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實際。同時,要尊重農民意願,從認識上和感情上端正對農民的態度。無論做決策還是抓工作,都要設身處地爲農民着想,認識聽取羣衆意見。只有這樣,我們的各項決策和工作才能夠得到羣衆的廣泛支持和擁護,才能真正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三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心在基層,穩定的根基在基層,希望也在基層。基層黨員幹部,處在基層黨建工作的最前沿,他們的模範帶頭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影響到黨在人民羣衆中的形象和地位。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這些年來,不管我們是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也好,還是開展服務農民羣衆的各類工作也好,可以說哪方面都離不開基層黨組織。“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要讓我們開展和每一項工作都能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就必須要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好基層組織作用,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