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物理精品教案 篇一

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屬於近法線折射。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屬於遠法線折射。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是因爲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二、透鏡

1、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典型光路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於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⑴u=f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⑵u=2f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⑶當像距大於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於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四、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佈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後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 篇二

學情分析

本校新課程研究始於20xx年9月,初期目標是構建具有“探究性的學習、問題式的教學、合作化的課堂”等特色的課堂教學。本屆八年級學生經過近一年半的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近一學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悟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但科學探究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學生還不甚明瞭。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中力圖體現:“知識學習”是一種“探究的活動”,知識並不是絕對的、不變的結論。

結合教學實際對本書內容進行更爲合理的重組,以更利於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探究中創新,從而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並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從探究的“程序操作”走向“實質探索”。

並以“探究卷”爲“橋”,引領師生共同走向這一“變薄的教材”。

教材簡析與處理

《電阻》是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書主體內容由“電阻”、“變阻器”組成,編者的實施建議是使學生通過探究“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認識導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電阻,通過實踐學會使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爲儘可能體現出“探究的意義在於發現與創新”,並尊重編者的建議,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環節:打開探究之門。

教師組織學生收集、觀察家用電線並提出思考:普通導線爲什麼多用銅製成?

第二環節:探究與發現。

通過探究未發現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與導體材料、長度的關係。在完成“電阻”的知識建構過程中打開創新之門:如何製作可變電阻器件。

第三環節:創新與實踐。

重組教材內容,通過設計變阻器件和操作實踐,變單一的技能培養爲創新意識的建立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四環節:拓展與延伸。

補充介紹“半導體”以開闊學生視野;多維度建構課堂小結,並對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設想,使課堂得以延伸……

教學目標

1、採用實驗、觀察、對比分析、設計創新等多種方法探究電阻及滑動變阻器,知道電阻及其單位,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並會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2、通過了解半導體和超導體以及它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應用開闊視野。

3、領悟探究的意義。

教學準備

電池組、小燈泡、開關、導線、自制電阻比較裝置、鉛筆芯、滑動變阻器、自制滑動變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5分鐘)

(師語)請同學們觀察所帶來的各式電線,談談你們的“發現”並提出你們最感興趣的問題?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1、一般電線內部是金屬絲,外部包有一層塑料。

2、爲什麼普通電線內部的導線多用銅製成,可否採用其他常見金屬材料來代替銅。

(師)結合1再聯繫舊知及實物重新加深學生對導體、絕緣體概念的理解,並指出好的導體和絕緣體都是重要的電工材料。

結合2引思;能用鐵或普通不鏽鋼材料來代替銅嗎?從而打開課堂探究之門。

(“導入”中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與發現(15分鐘)

1、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粗細、長短都相同的銅絲、不鏽鋼絲的導電情況。

過程:

①學生設計實驗、選擇器材並操作(參考裝置見圖1);

②教師補充探究粗細、長短都相同的銅絲、碳鋼絲、康銅絲及鎳鉻合金絲的導電情況。

(學生)通過觀察燈泡的明暗去推斷電流強弱,並發表見解。

發現小結:粗細、長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屬絲導電能力不一定相同,換言之它們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師)組織討論本次發現的意義。

意義概述:

①粗細、長短都相同的金屬絲導電能力跟導體的種類有關;

②不同導體的電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確認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並且使學生明確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比較導體電阻的大小。從而初步突破“電阻”這一教學重難點。)

2、研討與發現。

目的:瞭解電阻。

過程:組織學生研讀“電阻”框,並積極鼓勵合作探究和對有效信息進行收集。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①電阻表示異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符號R,電路圖中的符號“”,單位:歐姆(Ω);

②對第13頁框表中所列的幾種導體在一定條件下的阻值數據提出猜想:導體電阻除與材料有關外,是否可能還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及溫度有關。

(此種教學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讓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突破“電阻”這一教學重難點;二是打開新的探究之門。)

3、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導體電阻的大小限它的長度有什麼關係?

過程;

①學生設計實驗、選擇器材並操作(參考裝置見圖2);

②觀察燈泡亮度的變化。

(學生)發現:導體長度越長則電阻越大。

(師)組織討論本次發現的意義:

①某段電路中的電阻可以改變,做法之一就是改變導體接入電路中的長度。

②可根據導體的這一特性製作“可變電阻器件”。

三、創新與實踐(20分鐘)

創新課題:設計一種可以改變電路中電阻大小的器件。

設計依據:上述實驗的發現。(原則上應由學生給出)

設計選材:師生互動探討材料選擇。

主要材料選擇:

1、可選擇金屬電阻絲,因爲它的韌性和可塑性好;

2、爲便於使用,又不影響導體電阻,需用絕緣體制作配套的固定裝置。

設計過程:師生合作“製作”變阻器模型(見圖3)。

1、繞線(目的:減小空間範圍)

2、抽頭。(目的:取不同阻值)

3、設滑片。(目的:可任取相應阻值)

4、裝固定架。(目的:便於操作)

(師)組織學生觀察實際的“滑動變阻器”並探究有效接法與變阻情況。

學生討論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幾乎爲零,且均無法變阻。應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則P向A移動阻值減小……

(師)提醒學生注意”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值。

操作實踐;用變阻器改變燈泡亮度。

注:實驗過程由學生完成(略)。

(師語)由於選材和變阻方式不同,變阻器會有很多種類,課後請同學們也試着設計一種變阻器,並瞭解實際生活中的其他變阻器件的應用。

(師)組織討論本次創新的意義:

1、學會了設計製作滑動變阻器,併爲瞭解其他變阻設備的原理打下了基礎。

2、應用滑動變阻器可(根據需要)改變電路中的電流、電壓。

(本環節中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經歷”探究——設計——實踐“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玻”變阻器“這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體現了本課的設計理念:即”知識“乃是一種”探究的活動",並不是絕對的、不變的結論。)

四、小結與延展(5分鐘)

師生共同構建多維度課堂小結,並對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設想。

八年級物理精品教案 篇三

滑輪(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

(2)通過探究,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特點及作用

2、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三)教學準備

定滑輪、動滑輪、鉤碼、細繩、測力計、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總述

學好本節應注重實驗。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體會各種簡單機械的特點。在探究活動之前,先畫出簡單機械的草圖,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分析會有什麼結果,然後再用實驗驗證。如果有出入要去認真分析原因,必要時請老師參與。例如,探究定滑輪的特點時,先畫草圖、再分析:一根繩子,通過定滑輪轉了一彎,估計不能省力,但明顯能改變力的方向,然後實際做做看。做後我們發現實際情況與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麼原因?(是實驗誤差還是分析有問題)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讓同學們觀看書上的漫畫。問:爲什麼瘦子卻拉不住這個物體?

三、定滑輪和動滑輪

1、介紹滑輪

周邊有槽,能繞軸轉動的輪子。

2、請學生用滑輪把鉤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學生自由組裝)

這個時候學生應該會出現不同的方法。在學生實驗完成後,選取不同的類型放在講臺上進行講解。

(1) 定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不隨物體一起移動。

(2) 動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隨物體一起移動。

3、探究: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特點

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明確探究目的,

設計數據表格,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如右圖,在學生自己探究時,引導是非常

重要的,強調學生在提升物體時一定要勻速

移動。

分析: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動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動滑輪在省力的同時,卻費了一倍的距離。

此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用槓桿的知識分析一下,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另外:在探究過程中,由於滑輪本身有重力,和繩子有摩擦,結果可能不太一樣,教師應交待清楚。並提出在動滑輪中:F=G物+G動2

四、滑輪組

動滑輪可以省力,卻不能改變力的方向;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卻不能省力。有什麼辦法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嗎?引入滑輪組。

1、將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輪組。

讓學生自己組裝,教師巡視指導。(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再讓學生用測力計測量一下,歸納其特點:

2、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着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五)小結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課後總結

第二節 滑輪(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知道輪軸和斜面也能省力

(2) 鞏固簡單機械有關的知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輪軸與斜面的結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定輪軸和斜面結構、特點及作用

2、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三)教學準備

帶鉤的木塊、細繩、測力計、木板。

(四)教學過程

一、斜面

閱讀《科學世界》自己進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過實驗後,教師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時,斜面越長越省力。請學生舉例說明:盤山公路,我們騎自行車時上坡比較困難時就騎S形等。

二、輪軸

介紹書上的一些例子,說明人作用在輪上省力。(F1R=F2r)

三、練習

1、升旗的時候,我們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繩子,旗子就升上去了,這是因爲旗杆頂端有一個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這種簡單機械能夠改變 。

2、如圖所示,當彈簧測力計A的讀數是5N時,彈簧測力計B的讀數是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這種簡單機械能夠 。

3、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和見到的情景,分別屬於哪種簡單機械?

a、用扳手擰上螺釘: ; b、用改錐擰下螺釘: ;

c、汽車走的盤山公路: ; d、挑東西的扁擔: 。

4、下面能夠省距離的簡單機械是( )

A、定滑輪 B、動滑輪 C、輪軸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使用簡單機械,其目的在於( )

A、省力 B、省距離 C、改變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圖是沒有組裝的滑輪組,如果用它來提升重物,請你用筆畫線代表繩子畫出兩種組裝方法,並說出它們的不同的特點。

7、如圖是工人師傅運重物時經常採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識有 ,其目的在於 。

8、如圖中的滑輪是 滑輪,如果重物重爲100N(滑輪重不計),則拉力F= N,分析一下,這樣使用滑輪的好處在哪裏?

9 、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合理的轆轤,直到現在,也還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資料,看它是什麼樣的結構,有什麼用?是屬於哪一種簡單機械?

10、如書上的圖,觀察這幅漫畫,並回答:

①這幅科學漫畫有什麼科學道理?

②如果你是圖中的瘦子,爲了防止圖中出現的尷尬場面,你會如何改進裝置?(畫圖說明)

11、小紅學習了簡單機械後發現,所有的簡單機械“省力、必然費距離”,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費一倍距離呢?爲了弄清這個問題,她設計了實驗裝置如圖進行探究。

請你回答:①實驗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嗎?

②應該記錄的數據除砝碼和滑輪的總重外,還應有哪些?(畫一個記錄數據的表格)

③探究結論,有可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嗎?

12、在研究斜面特點的探究活動中,小紅找來一塊木板做了一個斜面,測得斜面高爲10cm,長爲30cm.此後用彈簧測力計測得一木塊重2N,小紅想,要把木塊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爲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據前面議論過的“力”與“距離”的關係,這個拉力大約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過實驗:小紅髮現這兩個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關係。

①幫小紅畫出這個實驗的草圖。

②幫小紅評估一下,實驗結果與分析不一致,是實驗誤差還是分析錯誤,還是別的什麼原因?能提出改進實驗的合理化建議。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 篇四

【槓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槓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認識槓桿,會分析槓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瞭解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槓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槓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麼 ? 你認爲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槓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槓桿

1、認識槓桿

要求學生觀察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槓桿。

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槓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槓桿的共同特徵——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餘槓桿的固定點。

得到槓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杆,叫槓桿。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鬆。

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槓桿有關的概念

首先認識槓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槓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槓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L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L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 1 )找準支點;(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 3 )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 4 )標出力臂。

教師舉槓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槓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槓桿發生轉動,槓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槓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 O 點是不動的,所以 O 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槓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 A 點起沿 F1 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 O 向動力 F1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 ,從支點O 向阻力F2 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 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爲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 在黑板上畫出各槓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迴指導,最後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槓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

認識槓桿,並介紹了槓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槓桿。

四、實踐活動

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槓桿,試着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 槓桿(一)

槓桿:1 、槓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杆,叫槓桿。

2 、槓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 ( O ) :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 ( F1 ) :使槓桿轉動的力。

阻力 ( F2 ) :阻礙槓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 ( L1 ) :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 L2 ) :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八年級物理精品教案 篇五

運動的快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以及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場面描述:我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小明勇奪冠軍,同學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長跑競賽中,運動健將小馬一舉奪得冠軍,同學們佩服地說:小馬跑得真快!

引導學生從事例中提出問題: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講授新課

1、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討論得出:運動員運動的路程相同,比較哪個運動員先到達終點就是哪個運動快。

得出:“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

提問:小李步行,而媽媽騎自行車,大家同時從家裏出發,怎麼判斷他們運動的快慢?

學生討論得出:誰在前邊誰就運動得快。

“在相等的時間內,走的路程多的運動得快”

提問:怎樣比較小明和小馬誰運動得快呢?

啓發學生回答:可以計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短就是運動快或者計算出相同時間運動的路程長也是運動快的。

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v=s/t

單位:m/s或者是km/h

例題:書本23頁

指導學生學會單位換算

練習:20m/s= 54km/h=

例題:書本24頁

指導學生學會熟練掌握公式的變形。

2、勻速直線運動

指導學生觀察圖11.2—2。讓他們提出不同之處。從而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含義:物體沿着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是變化的運動。

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物體做變速運動的例子(汽車開動時,汽車剎車時,足球在草地滾動時等等)

平均速度:v=s/t 這樣算出的速度上該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1、怎樣表示運動的快慢?

2、速度是怎樣計算的?

3、速度的單位怎樣進行換算?

4、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那麼變速運動呢?

(四)作業

1、書本26頁第一、四題

2、完成相應的同步測試

(五)教學後記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 篇六

【《平面鏡成像》】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有三個內容: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2、虛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它在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定律之後,學習、認識平面鏡的成像,是前兩節所學知識的應用;另外,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新概念,爲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平面鏡成像的探究活動,有助於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科學探究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個維度: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瞭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有用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領略平面鏡成像現象中的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

3、重點和難點

科學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習、體驗科學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由於“虛像”比較抽象,“看得見”,卻“摸不着”,因此,虛像的概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很難提出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探究活動中的又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同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平面鏡,容易使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徵,結合教材內容的編排,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爲教師引導發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雖然對平面鏡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於思維定勢的影響,往往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例如:他們會認爲“物體離平面鏡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與“影”混淆等,這些先入爲主的錯誤觀念,對本節課的學習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於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則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演示實驗、教師講解等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體驗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學習科學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首先通過一個魔術視頻引入新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還暗示出將“平面鏡改爲玻璃板”有助於確定虛像的位置,爲學生設計探究方案搭建一個“支架”。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按照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探究活動的重點放在設計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書課題之後,展示一幅平靜的水面成像的圖片。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鏡的概念,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後,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並對成像的特點提出猜想,將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爲後面探究的課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體大小的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如果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適時提出啓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使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實驗方案。之所以以小組爲單位,一方面是由於該探究活動與以前接觸到的探究活動相比,難度要大一些,以小組爲單位,便於學生隨時交流、相互啓發,共同獲得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3)進行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時,將平面鏡和玻璃板同時給出,讓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選平面鏡的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一個問題:無法同時看到物體的像與替代物,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學生就會陷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考。此時,可能會有學生受到“水中蠟燭”的實驗啓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爲玻璃板做實驗。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該演示實驗。這樣,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衝突,再聯繫已有信息,解決衝突,體會更加深刻。這樣就突破了探究過程中的難點。

在得出像與物體大小相等的關係後,近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係?”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由於學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動中已掌握了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進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結論,同時對學生掌握知識、參與實驗的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在這一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針對性反饋練習,學生將完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

3、理解“虛像”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並由非實際光線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紙放在玻璃板後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並沒有像,從而說明並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麼是虛像。這樣,通過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變抽象爲形象,變靜爲動,突破“虛像”這一難點。

4、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爲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播放一段有關平面鏡成像應用的影片,通過這段影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對生產、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平面鏡成像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虛象: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二、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線的方向延長線形成虛像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 篇七

【功】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認識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理解計算功的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三、展示彙報

自學指導

一、閱讀課本前兩段,知道什麼是力學中的功,知道力何時能做功。並填寫下列空格: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學裏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二、觀察課本中前三個圖,找出三個實例的共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本中的後三個圖中,力都沒有做功,想一想這些力爲什麼沒有做功?並寫出原因:

甲圖:沒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圖:沒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課本第一段,找出力學力所說的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一個是_______________;另一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課本第二段,瞭解兩種不做功的情況,要知道爲什麼不做功。通過各個實例可知力學裏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具備,力才做功。

課堂達標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體上,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2)物體只要移動了距離,就做了功()

(3)物體從高處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又移動了距離,這個力就做了功()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車,但車未動,人沒有做功()

三、閱讀課本“功的計算”部分的內容,然後填寫下列空白。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學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

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表示爲:________________.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W----功-----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_______,距離的單位是________,功的單位是_________,它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_________,簡稱_______,符號是______,且1J=_____Nm

【典型例題】質量爲100kg的物體,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進了10m,則拉力

所做的功是多少?

五、拓展提升

1、已知物體受10N的拉力,並沿拉力方向勻速前進了5m,拉力對物體做功_________J.

2、用100N的拉力將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運速移動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爲_______J.

3、馬拉着質量爲2000kg的車在平路上前進,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則馬拉車前進了_______m.

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勻速前進10m,已知受到的阻力爲100N,求它推車做的功。

5、下面幾種情況下,力做了功的是()

A用力把槓鈴舉在空中不動B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勻速移動

C用力在斜面上拉車前進D物體在光滑的平面上運速移動

6、一個物體的質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進了10m,則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體勻速向上提起10m,則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

7、起重機將重3×103N的樓板以1m/s的速度舉到10m高的三層樓後,又將樓板水平移動了3m,在整個過程中,起重機對樓板做的功是()

A6×103JB9×103JC3×104JD3.9×104J

8、某同學用50N的力將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遠,該同學對足球做的功是()

A750JB150JC沒有做功D做了功,但條件不足,無法確定

9、兩輛車的重力分別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們前進了15m,則()

A拉大車做的功多B拉小車做的功多

C拉力對兩車做的功一樣多D無法比較

10、如圖所示三種情況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觸面勻速移動了S的距離,則功的計算公式W=FS()

A只適於甲B只適於乙C只適於甲和丙D甲、乙、丙都適用

11、質量爲100kg的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勻速前進了5m,物體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八年級物理教學設計 篇八

【滑輪】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理解滑輪的原理 , 知道滑輪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由問題的提出、猜測、經過實驗探究 , 使學生親身經歷物理問題的研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 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 , 從而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 培養抽象思維和論證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收集 , 培養嚴肅認真的操作態度及科學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器材:定滑輪、繩子、鉤碼、彈簧測力計

分組實驗器具:動滑輪、繩子、鉤碼、彈簧測力計、鐵架臺、刻度板

教學方法:採用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槓桿有哪三種?各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

2、剪鐵用的剪刀和鑷子是省力槓桿還是費力槓桿?

教師出示實物並進行演示,並畫出這兩個槓桿的示意圖。要求學生正確畫出它們的力臂,講清道理,說明結論。

剪鐵用剪刀和鑷子兩槓杆示意圖如圖所示。

二、新課引入

教師先舉一個滑輪的實例,再要求學生舉滑輪的例子,根據使用時滑輪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即按定滑輪和動滑輪分類)。

提問它們的特點是什麼,由此給出定義: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並可以繞軸轉動的輪子。

教師給出滑輪的分類。

滑輪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的叫做定滑輪,使用時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的叫做動滑輪。

再舉些滑輪實例,可連接錄像。

1、定滑輪

觀察定滑輪。定滑輪工作時,它的軸固定不動。

舉例:如旗杆頂部的裝置爲定滑輪。

(2) 提問:使用定滑輪有什麼特點? 演示實驗:

① 稱量鉤碼的重力;

② 演示如圖所示的實驗,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物體上升,拉力的方向改變,但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特點是 G = F 。使用定滑輪吊起物體時,可以改變力的作用方向,達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問: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那麼能否省距離?能否省功?

按照下圖進行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 s 與物體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離。”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功。

2、動滑輪

(1) 教師邊講邊演示動滑輪提升重物。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此時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輪與剛纔演示實驗使用的定滑輪有何不同點?

教師在學生討論後小結:動滑輪工作時,軸和重物一起移動。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輪時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問:使用動滑輪有什麼好處?動滑輪中繩的拉力和做功情況怎樣? (3) 組織學生實驗,按課本實驗探究,參照下圖進行實驗。

由於研究定滑輪時教師已演示過實驗,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出實驗步驟。

說明:重物用 2 個鉤碼錶示,有利於分析數據。用彈簧秤測出鉤碼重。讀取彈簧秤的示數時,跨過動滑輪的兩條繩要豎直、平行。

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實驗完畢後,教師請幾組學生分別將自己的一組數據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學生數據。

(4) 總結:

使用動滑輪提升鉤碼,彈簧秤的示數約是鉤碼重的二分之一。

兩根繩子吊着重物和滑輪,這兩根繩子的力之和約等於鉤碼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s是物體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動滑輪不能省功。

說明:在提升鉤碼的過程中也把動滑輪提升起來了,當鉤碼重遠大於動滑輪重時,動滑輪纔可忽略不計,從而得出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結論。

三、課堂小結:認識定滑輪、動滑輪。

四、實踐活動 建議:“發展空間”中的“我的設計”。

五、板書

第二節 滑輪

一、定滑輪

1、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

2、不省力 , 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3、使用定滑輪不省功。

二、動滑輪

1、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

2、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3、使用動滑輪工作,不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