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三首古詩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三首古詩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三首古詩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三首古詩,分別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和元代詩人王冕的《墨梅》,其中兩首是七言詩,一首是五言詩。安排這三首古詩,旨在引導學生積累經典詩歌,感受詩歌表現的精神品格。

《芙蓉樓送辛漸》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王昌齡在貶謫到江寧(南京)以後,辛漸對王昌齡當時受到貶謫的境況是非常關切的,對其遭遇也是十分理解和同情,所以特來拜訪失意痛苦中的老朋友王昌齡,希望對好友的現狀有所瞭解,也使好友有所慰藉。拜訪之後王昌齡送別友人辛漸去往吳地時寫下了這首送別詩。

本首詩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離情別意,以及詩人潔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這首詩是王昌齡的七言絕句的佳作,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喜愛,口耳相傳極爲流行。

一切景語皆情語。從詩歌的內容看,這首是送別詩,但它和一般的送別詩不一樣,這首詩和着力於抒發離別之情有着明顯的不同。前兩句雖寫了離別之情,但全詩重在後半首,借離別這樣的一個機會,抒發自己內心憂怨低沉的情感,並表明自己無暇的心跡。借送友之事了書胸臆,通讀全詩其情極深,其味極永,其調極高。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悽悽的黑夜中,連江的寒雨,迷迷濛濛,蕭蕭瑟瑟,籠罩着整個吳地,與那茫茫的江水連成一片,細雨輕輕的敲打在身上,也悄然滲入到詩人的內心深處。夜,剛入吳,而天亮時我將送友人啓程,積雨勞頓,與友人相聚的時光如此短暫,送友人走後,而我卻要獨自留下,如同這形單影隻的楚山。如果故鄉的親人朋友詢問我的相關境遇,只需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中景之“寒”:遠處,連綿起伏深暗色的山脈,在這綿綿細雨的夜晚,若隱若現,飄飄渺渺,此時的江寧還微微的寒涼,一汪長江水惆惆悵悵,宛如心中那綿延不絕的悲涼。這樣的雨下的冷冷清清,沒有生機,沒有起色,一片黯然。天空下着飄飄渺渺的雨,與友人站在江邊,兩眼一望,江面茫茫的連成一片,陣陣江風撲面而來,寒意頓生,此情此景更顯江寧景色之“寒”。

詩中社會環境之“寒”:王昌齡一生仕途坎坷,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因受人饞枉誹謗而遭貶嶺南,後雖北歸,到今天南京任江寧縣丞,但卻因收到社會環境各種小人的誣告,被告不護細行,當時社會謗議沸騰,屢遭詆譭,詩人依然遭受着極大的社會環境的輿論壓力。此乃當時的社會環境之“寒”,在這樣令人“寒”的社會環境下,實屬不利於王昌齡的仕途之道。

王昌齡曾在朝廷爲官,被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爲江寧縣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做縣尉,後來因“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殺害。他一生壯志未酬,更加突出了社會環境之“寒”。

詩人內心之“寒”:王昌齡爲人剛正不阿,爲官清廉,一心爲民爲朝廷,但卻屢遭奸詐小人詆譭誣陷,其中的曲曲折折,悽悽慘慘悽悽,猶如眼前的一汪惆悵的長江之水滾滾涌來。好友的到訪,更是勾起了他的一懷愁緒,他有着太多太多的心裏話,太多太多的委屈想要向自己的知己辛漸傾訴。拂曉友人即將離開,心中的那種離別的“寒”與內心的“孤”涌上心頭,詩人心中的“寒”意倍增。

離別之情佈滿眉眼,舉目四望,滿是悲涼。聽着友人那溫暖寬慰的話語,心中總算有了點滴的暖意。想着明天即將送摯友離開,心中充滿愁緒與不捨,從此自己又將回歸到一個人感受着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不免心中“寒”意油然而上。

寒雨飄飄渺渺,兩眼一望,整個江面,雨和江茫茫的連成一片,像極了此時此刻詩人內心的渺茫與寒涼。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才能結束,此時的心情就像夜晚期待黎明的到來一樣。

第二句中的一個“孤”字,更增添了詩人內心孤單、寒涼的意味,渲染了詩人離別時內心的不捨。拂曉即將離別,“孤”字既寫出了雨後楚山的孤影,既是寫景也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心情。友人離去了,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在異鄉,倍感淒涼,更加凸顯了詩人內心的“寒”。

借物言志,表無愧:詩歌的前兩句即表明離別之苦,也爲後兩句的離別贈言表貞心作鋪墊。有了這樣的情感鋪墊,後兩句言志,寫的是自己,面對此時的景色、這樣的社會悲涼環境,與朋友在芙蓉樓即將分別的時候,終於吟誦出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樣的千古名句。

無需太多的解釋,無需太多的言語,詩人對友人的真摯情誼,清冰玉潔,純真而高尚。對家鄉親人朋友的殷切關懷,詩人也沒有太多的話語捎帶,惟帶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我光明磊落,爲人正直,堅持操守。面對朝廷,面對黎民百姓,亦是“一片冰心在玉壺”。不僅表明詩人心地之晶瑩無暇,又表明自己對仕途的心灰意冷,決意不再爲宦情所牽連,已淡然無所牽掛。面對衆人的詆譭與迫害,詩人並未極力辯護,也未低沉消極,只是通過玉壺冰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胸襟豁達。自己正如玉壺之冰一樣晶瑩剔透,潔白清澈,絕不會爲世俗之見而改變,也不會向無端的讒言而屈服,以自己的樂觀無畏來勸慰洛陽的親友,以此作爲對那些誹謗之刃的強力一擊。

“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詩構思別緻,既寫了與朋友的離情別緒,又寫了自己的志向與品格。詩歌雖爲送別之作,但對送別時情景的描繪卻極少,只是借送別之事及臨別贈言,來表明自己的心跡。雖未刻意寫別情,而情誼已現。因爲只有真正交心的摯友纔會向他吐露心中的想法,說出這樣的離別贈言。

縱觀全詩以敘事爲主,語如慣珠,婉轉自如。而前兩句的“寒雨連江”“楚山孤”,以及末兩句的離別時細節的描寫,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寫景與敘事、抒情,融合爲一體。即景即事,即景即情,含蓄蘊藉,從中不難看出詩人創作手法和技巧的高妙。短短28個字當中卻有深厚韻味,讓千百年來的人們傳唱不已。

《塞下曲》是一首邊塞敘事詩,也是古時候邊塞的一種軍歌。詩人描述了一個精彩的邊塞戰鬥場景,讚揚了戍邊將士的英勇威武,字裏行間充溢着英雄氣概。

盧綸,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盧綸的是以五言、七言近體詩爲主,多唱和與贈答之作。他在從軍生活中所寫的詩,風格雄渾,情調慷慨,歷來爲人傳誦。

本首詩描述的是塞下地廣人稀,在寂靜月黑風高,寒氣逼人的夜晚,本該萬籟寂靜,萬物入眠,遠遠地望去,所有的帳篷都一個個陸陸續續將帳燈熄滅,只剩下星星點點的哨兵們在外巡邏,站崗放哨,大地慢慢的進入了沉睡的狀態。但,今天的塞下之夜卻很是反常,大雁本該是熟睡的,可卻被驚嚇得高高的飛起在天空,機警的戰士們馬上想到,一定是有什麼重大的事情發生,他們趕緊到處細緻查看,原來是正在偷偷摸摸逃跑的單于,驚嚇了大雁一反常態,飛起的大雁把他們“遁逃”的行蹤暴露了。訓練有素、機智的將士們發現敵軍單于準備帶兵趁着黑夜潛逃。將士們馬上組隊,集合,各個都以最快的速度穿起鎧甲,帶起鎧帽,拿起武器,驍勇善戰的戰士們躍躍欲試,各個都準備要帶着輕裝騎兵去追擊。在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鵝毛般的大雪洋洋灑灑從天而降,剎那間所有戰士的弓刀上落滿了雪花。

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戰鬥的場面,但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讀者感受到敵人的敗局已定,彷彿甕中之鱉,只需要少量輕騎追巢,即可手到擒來。這首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入出敵人在行動,將士們拿着弓刀騎着匹馬準備追逐時,天空卻下起了大雪。寥寥數字就寫出了當時的實情,一逃一追把全部的戰場氣氛給渲染出來了。

“單于夜遁逃”,敵人在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必勝的信念,令讀者爲之振奮。“大雪滿弓刀”,“大雪”的寒氣和“弓刀”的寒光,寫出了戰場上的肅殺之氣,也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的奮勇精神。

全詩最高深之處在於:最後邊塞天氣變幻莫測,將士們是追還是不追?天氣如此寒冷,將士們是追還是不追?道路崎嶇,月黑風高,大雪滿弓刀,將士們是追還是不追?詩人寫到此時卻戛然而止,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人王冕借墨梅自喻,表達詩人的人生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賞析墨梅之品性:梅花,“四君子”之首,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贊其形,賞其香。梅花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沒有玫瑰的嬌豔,但梅花淡雅高貴,清秀脫俗。一般梅花顏色種類有粉的、白的、淡綠色的,而王冕筆下的墨梅是無需濃妝豔抹的,它不圖名,不求耀眼於世。王冕筆下的這一樹墨梅堅信自己的本真美,堅信自帶悠遠的清香足以。素潔、淡雅、美的有特色,美的不俗氣,就是它的追求,就是它的嚮往。

開頭兩句直接描寫墨梅,氣質獨特的梅花生長在池水邊,那一朵朵開放的梅花上都點染着淡淡的墨痕。“洗硯池”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裏化用王羲之的典故,詩人與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也因這梅花生長在王冕自己家園子裏,則就有了“我家”的點點淡墨痕的特點。這兩句用白描的手法寫墨梅的形態,一個“淡”字刻畫出墨梅的樸素淡雅、清新脫俗的高貴品性,令人耳目一新。

賞析託物言志之手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兩句是抒情言志。大意是:墨梅不要別人誇讚顏色好看,只願留下一股清香瀰漫在天地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王冕自我志向的表白,借墨梅自喻的手法。

王冕自幼家貧,出身寒微,白天給人家放牛,晚上再到一個寺廟的長明燈下讀書作畫,苦讀成才,卻不願巴結權貴,只是作畫爲生。通過不斷艱苦的學習,成爲一代才子,得大名於天下。這兩句詩是詩人借墨梅來表現了自己不媚俗,堅守內心追求的志向和品格。

王冕覺得,自己就和這墨梅一樣,不需要別人誇讚顏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滿乾坤的清香之氣。他不需要別人來稱讚他歌頌他的才情,只願自己不斷追求像梅花一樣清高、脫俗、淡雅的品格,不圖名不圖利,就像梅花一樣,靜靜的開放,靜靜地吐芬,不需要人們來誇讚自己鮮麗的顏色,只求將一身清氣彌留天地之間,給世界增添一份清香、一份純淨,堅持自己所特有的風骨。

詩人以質樸、明朗的筆觸,自然地將詩境推向一個新穎的理性高度,由實而虛,人格化地展示出梅花的品格美。詩人這一舍一取,抓住了梅花爲世人傾慕的精神特徵,寫出了梅花淡泊的情懷和清高的風骨。

當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學文本價值並不等於教學價值,其個性化解讀,並非可以簡單轉換成爲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而是應受課程與教學論的限制。


版塊二  教學重難點及其突破方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過程是課堂的核心。慧眼識重難點,細心尋突破法。在教學中思考,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調整,在探索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