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複習教案 篇一

學情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能簡單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事件;並對中國近代探索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對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的根源也已理解,這對他們學習辛亥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孫中山創建興中會;掌握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性質、作用、綱領、報紙、及“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等基礎知識。

2、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從歷史史實中總結結論,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並培養學生能從歷史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來達到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客觀地解讀“三民主義”,並評價辛亥革命,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對比,掌握透過現象找到本質的學習方法。

2、通過分析本課與前後知識點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歸納知識點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曆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鬥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斷進取的意識。孫中山的革命首創精神,順應世界潮流的新思維以及以民族利益爲重的精神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

3重點難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綱領是本課的重點;教師通過講述讓學生理解同盟會建立的必要性、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條件和性質;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通過分析同盟會革命綱領的內容讓學生理解“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辛亥革命的意義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客觀地分析這一歷史事件,得出辛亥革命既可以說是成功的,也可以說是失敗的。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播放MV《辛亥頌》,電影《辛亥革命》的主題曲

教師導語:同學們這首歌曲的名字叫《辛亥頌》,這些年輕的革命志士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爭取中國的光明,他們所發起的這場革命就是今天我們將要講到的《辛亥革命》。孫中山曾說: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辛亥革命如何順應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又將在中國開闢了一個怎樣的新天地呢?帶着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學習今天的新課《辛亥革命》。以此導入新課

活動2【講授】講授新課

出示學習目標,1、理解辛亥革命爆發前的社會背景

2、掌握孫中山成立的興中會、同盟會及其性質、作用、報紙和綱領

3、掌握辛亥革命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4、全面評價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

活動3【活動】學生齊讀

讓學生明確我們今天將學習哪些內容。

活動4【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辛亥革命爆發前的社會背景

活動5【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提示學生從政治領域、經濟領域來分析中國當時已一步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民族資本主義也迅速發展;並且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這兩次探索事件都推動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讓學生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一分析問題的方法。

活動6【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2、早期的革命組織是什麼?何時在何地成立?

活動7【導入】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提示學生檀香山是在美國的夏威夷羣島,說明孫中山的思想受到歐美國家的影響,而他的思想也影響到了中國國內的革命黨人,隨着民族危機的加深,1905年國內產生了一大批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教師出示圖片,並指出因爲革命力量比較分散,所以最終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統一的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

活動8【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3、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的時間、地點、性質及成立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1905年在日本的東京成立;性質是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意義是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活動9【活動】學生活動

學生自主看書回答問題。

活動10【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4、辛亥革命的派別、性質分別是什麼?

派別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活動11【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提示學生可以從中國同盟會的性質和意義分析

活動12【講授】教師重點講解辛亥革命的綱領

(出示對比表)通過對比同盟會的綱領和《民報》發刊詞的“三民主義”來解讀民族、民權、民生的含義——民族獨立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所以民族主義是前提;民生體現了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要求,讓人民豐衣足食,過上“家給人足”的生活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所以民生主義是保障;而民權體現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要求,不僅要求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同時還要求獲得普選權,有參政、議政的權利,所以民權主義是核心。從“三民主義”的核心引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探索歷程。

活動13【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5、辛亥革命經歷了怎樣一個探索歷程?

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活動14【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提示學生辛亥革命探索的側重點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因孫中山深受歐美思想的影響,所以他要求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引導學生區分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在政治目標上有一定的區別。培養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出兩次探索的本質區別。

活動15【講授】【小結、過渡】

爲了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向全國,讓更多的人蔘與這一革命,革命黨人在全國發起了多次武裝起義。(出示革命形式示意圖)面對風起雲涌的革命形式,孫中山評價當時的革命:“中國現今正處在一次偉大民族運動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勢。”(出示圖片)但很遺憾的是這些革命先後失敗,但失敗的革命爲革命黨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謂厚積薄發,終於在1911年的10月10日,一場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拉開了序幕。

活動16【講授】二、武昌起義

1、播放視頻《武昌起義》,通過觀看視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比拼記憶的方法,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問題: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發起人、結果。

活動17【導入】教師拓展,導入下一個問題

教師提示這場武裝起義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但它不是由孫中山領導的,而是湖北的新軍,他們敢於鬥爭、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武昌起義之後清政府土崩瓦解,一個嶄新的政權將會對它取而代之。

活動18【導入】二、武昌起義

2、播放視頻《中華民國成立》,仍採用比拼記憶的方法,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問題: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地點、臨時大總統、紀年方法分別是什麼?(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得出中華民國是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共和國,這是辛亥革命的創新,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活動19【活動】學生歸納、總結知識點

學生推導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的公式;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在中國曆採用干支紀年的事件: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等。

活動20【講授】二、武昌起義

3、評價辛亥革命

活動21【活動】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組織學生從成功和失敗兩方面來討論,女同學——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爲它成立了中華民國;-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男同學——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因爲①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②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以史實來進行論證:北洋軍閥本身就是一個封建軍閥;在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的過程中,他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他的支持,所以北洋軍閥再度成爲帝國主義國家統治中國的工具。因此當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後,就意味着這場革命將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活動22【講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是否能把“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改爲“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不能。原因是每一個社會形態都會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衝擊了封建制度,而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民族資產階級和海外華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在經濟上促進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辛亥革命的又一成就。所以說辛亥革命順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即: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正是順應了世界歷史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趨勢。除此之外教師出示一張清朝官員的服飾和中華民國成立時的圖片,讓學生對比它們的不同。從而得出結論:辛亥革命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習俗。至此對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剖析完整。)

活動23【活動】【小結】

辛亥革命既可以說是成功的,也可以說是失敗的,對這一事件我們進行了全面的評價。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中國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孫中山不愧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在本課當中他有哪些歷史政績呢?出示知識梳理的幻燈片,引導學生說出孫中山的事蹟。從而總結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活動24【作業】課後習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至恭親王奕等奏請購買外洋船炮,則爲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三權分立,然後政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爲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爲政府,出納王命。——康有爲《應詔統籌全局折》

材料三義和團揭帖: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挑鐵路把線砍,旋再破壞大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羅勢蕭然。一切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升慶平。——《拳匪紀實》

材料四我中國今日欲脫滿洲之羈絆,不可不革命;我中華欲獨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華共和國。

——鄒容《革命軍》(注:鄒容,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傑出人物)

1、上述材料一、二、四分別出自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

他們分別領導了什麼運動

材料一地主階級洋務派;材料二資產階級維新派;材料四資產階級革命派

分別領導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2、材料二、四的救國方式及政治目標有何不同?

材料二的救國方式是變法或改革,政治目標是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材料四的方式是革命,政治目標是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3、對待西學問題上,材料一、二有何異同?

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的軍事技術,而戊戌變法學習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4、材料三反映(本站☆)的是哪個階級的什麼歷史運動?近代這個階級還發動了哪個運動?

農民階級;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複習教案 篇二

新文化運動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掌 握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閱讀資料鑑別理解 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有關本站的資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張,從而形成“新文學”的正確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標誌→代表人物→基本內容→鬥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

討論探索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感

思想意識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識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爲什麼把鬥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哪些嘗試?結果如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鼓吹民權,革命派主張共和,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2、辛亥革命已經-了清朝,爲什麼還說它的任務沒有完成?(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中國人民仍然處於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之下。)

承上啓下,教師講授:這些運動和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怕失敗,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在思想上同當時的反動思潮展開激烈鬥爭,率領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新文化運動。(佈置學生閱讀38——41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新青年》的創辦

1、根據38頁“動腦筋”: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不是)新文化運動的鬥爭鋒芒爲什麼會指向孔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新文化運動必然興起。理由如下[可啓發學生從辛亥革命在思想觀念上的影響、袁世凱統治的實質、進步知識分子的奮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後,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等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些思想觀念對於以青年學生爲主的知識分子所產生的震撼力特別巨大。

B.以袁世凱爲代表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妄圖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爲復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動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鬥爭鋒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進步知識分子奮起抗爭,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朝着“獨裁專制、迷信盲從、舊道德、舊文學”發起勇猛衝擊,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麼?(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對”;引用語文科關於“反義詞”的概念,練習“對號入座”。)

小結、過渡:“提倡民主、科學和新道德”屬於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學”屬於文學革命。思想革命決定了文學革命的方向,文學革命則擴大了思想革命的影響。但是,就在新文化運動興起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如火如荼地進行着,資本主義大國互相廝殺,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畢露。人們需要尋找更好的出路,馬克思主義就被引進到了中國。

“新世紀的曙光”

1、你知道當年引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嗎?(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陳獨秀、李大釗[強調“釗”字的讀音和字形特點];掌握《新青年》和《每週評論》;掌握《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強調“庶”字的讀音和字義]。)

2、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提醒學生要堅持運用“兩分法”:

A.意義:它是我國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啓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B.缺陷:運動中對於中西文化存在着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了後來。)

3、根據40——41頁“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的內容,小組討論如何評價胡適對於“文學革命”的主張,然後由小組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啓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後,在提問時採用“剝筍法”層層分解。例如:他主張新文學要首先解放什麼?他還主張新文學要反映什麼內容?他這些主張都實現了嗎?等等。最後,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他主張的文學革命,首要任務是用本站取代文言文,同時也注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必須反映平民中的社會問題。這些在今天都已經成爲現實。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層面上,並沒有主張徹底的革命。)

鞏固小結

1、按照“背景→標誌→代表人物→基本內容→鬥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的線索梳理本課知識。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40頁選擇題:應選A(陳獨秀)。

3、提醒學生預習《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