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課時 篇一

一、新課導入

對於祖國的秀美山川,無數位文人在讚羨的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描寫,但用書信這一文體進行描摹並且成爲名篇的卻並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用書信文體寫的《答謝中書書》,從中感受他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爲筆在灰中學書,讀書萬卷,未及弱冠,齊高帝即引爲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徵兆等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爲“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三、文本鏈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社會混濁,他遁遜山林,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所以他在《答謝中書書》中以描畫山水昭示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

四、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2)自由朗讀兩三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做到流利地朗讀。

3.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裏指置身其中。

(3)全班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4.背誦課文。

(1)自由競背。

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2)教師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本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試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運用對偶、排比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將描繪的山水之美寫得清麗自然,毫無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愛的句子並簡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詩句,請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詩句,並試簡評詩句特色。

4.《答謝中書書》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綱舉則目張,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寫山川之美,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仰視、俯視、平眺的視覺角度,從色彩,從四時,從晨昏,從動靜,從聽覺等角度展開,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詮釋自然景物綺麗的風光,展現出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卷。而最後一句則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賢,怡情山水,自得其樂。

六、探究昇華

描寫謳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煙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這樣短小簡約、字精意達的卻並不多見,我們應學習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

七、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墊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八、寫作特點

1.描寫細緻。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描寫自然景物時,扣住最能表現景色特徵的時間——早、晚來描繪。在旭日東昇、晨霧將散的一片寂靜裏,山林中呈現一片猿鳥爭鳴的歡騰景象。“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使整個山林充滿着勃勃生機。夕陽將要落山時分,餘暉照映着水面,層層粼波之中,不斷有魚兒從水中爭相躍起。“競”字寫出魚兒爭先恐後躍出水面的場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鳴一躍,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體流動畫面。

2.抒寫奇美。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展現了多種“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光色);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九、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理清說明思路,概括課文內容。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用文學筆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鍥而不捨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細緻、深入的觀察方法。

一、導入新課

由虞世南的《蟬》“垂

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導入本課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通讀全文,理清說明順序

1.法布爾從哪些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蟬?說說每一部分說明的內容及其說明順序。

明確:全文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蟬的地穴”,介紹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爲《蟬的地穴》,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地穴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考察從地穴開始。這一部分可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蟬的習性的很好環境”,並介紹考察蟬的季節和自己生活環境中的蟬的情況。

第二層(第2—7段),寫蟬的地穴和幼蟲的地底生活。(這一層寫對蟬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2—3段說明對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說明蟬建穴,第5—7段說明蟬伺機出穴)

第三層(第8—11段),寫蟬出洞蛻皮的過程。(這一層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對事物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8段寫對蟬的幼蟲初次出現在地面上的活動情形的觀察,第9—10段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觀察,第11段寫對剛脫殼的蟬的情形的觀察)

第二部分“蟬的卵”,介紹蟬從產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爲《蟬的卵》,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卵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產卵、孵化和成蟲的考察從介紹產卵開始。其說明順序和“蟬的地穴”一樣,也是按照對事物觀察的進程進行說明。這一部分可分爲六個層次。

第一層(第12—13段),介紹蟬的產卵,分別說明了產卵的地方、過程和數量等。

第二層(第14—17段),寫蟬卵遇到的危險,首先說明產卵的數量多是爲了在遭到破壞時能有幸存者,然後介紹蚋對蟬卵的破壞和蟬對此的茫然無知。

第三層(第18—20段),介紹蟬卵的孵化和幼蟲出殼。

第四層(第21—23段),寫幼蟲落地。

第五層(第24段),寫幼蟲挖穴隱藏。

第六層(第25—26段),概括蟬的生活歷程。既照應了“蟬的地穴”的介紹,又結束了對蟬卵生長過程的說明,也是對全文形象化的總結。

目標導學二:默讀課文,品味說明語言

思考:這是一篇說明文,但我們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無味,爲什麼?

明確:《蟬》實質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於科學著作的範疇。但是,作者在表達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對說明對象的科學資料進行綜合介紹,因此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其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爲。如寫蟬產卵,寫出了“可憐做母親的”生兒育女所付出的艱辛,同時也寫出了蛹殘害蟬卵的可恨。而由卵發育成蟬所經歷的漫長艱苦的歷程,更使我們爲這個小生物的成長慨嘆,多麼不易啊!從而對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產生共鳴。再比如最後一個自然段裏的“苦工”“享樂”“歌聲”“穿起”等。

二是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如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爲人知的科學現象表現得具體形象,以“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來比喻蟬的脫殼過程。它“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後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並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這個動作使尾端從殼中脫出”。整個動作順序有它自身的規律,其中的“騰躍”“翻轉”“倒懸”等動詞用得非常準確,把蟬脫殼的整個過程準確而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觀察過程寫得富有波折,有情節,有描寫,就像是小故事一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目標導學三:感知內容,瞭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爲什麼能把我們熟視無睹的蟬的成長過程說明得這樣清楚明白?

明確:這是因爲作者經過了長期細緻的觀察。從文中看,比如蟬四年一個生命週期,在陽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說明作者對蟬的觀察是長期而細緻的。有時,還要經過多次的反覆,正像作者自己說的那樣:“我經過多次的觀察,才知道這種危險是什麼。”必要時,還要藉助觀察工具,“我從放大鏡裏見過蟬卵的孵化”,“我從放大鏡中見它揮動‘鋤頭’,將泥土掘出拋在地面”。正是作者嚴謹認真、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和全面細緻深入的科學觀察,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寫出這樣生動而又準確的文章。

推薦閱讀:《昆蟲記》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本文在教學過程中着力關注如下幾個方面:劃分文章層次,把握說明順序,從而把握文章內容。同時,本文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文學性語言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文學性語言在說明文中的融合應用。最後從作者的研究精神出發,進行突破。本文的教學點,基本全部覆蓋。

不足之處

文學色彩極強的說明文,儘管想通過本文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多樣性,但要學生學習作者用文學筆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難度。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熟讀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熟練地背誦及默寫文章;

2、掌握“蕃”“染”“植”“鮮”等詞的意義,總結蓮花的特點;

3、學習本文託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

4、認識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潔脫俗的情懷。樹立自身高潔品質。

二、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蓮花形象描寫,襯托的寫法。

3、課文註釋中必須掌握的詞語。

教學難點

1、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

三、教學思路

猜謎導入新課,激發興趣—熟讀課文,基礎鞏固—全文解讀,描繪蓮花—重點分析,能力培養—拓展延伸,知識歸納—佈置作業,能力測試。

四、教學方法

1、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質疑、探究,採用朗讀法、點撥法。

五、教學手段

板書教學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1、設迷導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

(2)泥裏一條龍,頭頂一個蓬。身體一節節,滿肚小窟窿。

師:同學們知道謎底是什麼嗎?生:蓮花。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看樣子大家對蓮花並不陌生,自古以來蓮花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描寫蓮花的詩句相當之多,比如說:《江南》江南可採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送林方子】)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採蓮曲】)等等。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優美的文章《愛蓮說》。

(二)、瞭解本文的體裁和作者。

1、題解

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會有些疑惑其實這個“說”是一種文體的象徵。本文的體裁是“說”,“說”就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用於描寫、議論與抒情但偏重於論述道理。那麼我們課文這個標題“愛蓮說”就可以解釋爲:說說愛好蓮花的道理。作者究竟爲什麼愛蓮呢?作者想通過“愛蓮”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懷呢?這都是我們等一會將要討論的問題。我們再來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作者簡介

周敦頤,注意頤字的寫法,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教師補充: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爲官清正,深得民心,爲百姓所愛戴。《愛蓮說》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後人稱爲“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三) 熟讀課文,掌握基礎

(1)示範朗讀

首先我想請同學們聽一遍文章的配音示範朗讀,注意個別字的讀音及句子停頓,把握文章節奏。(放錄音)文中有些字的讀音需要大家注意:蕃(fán)濯(zhuó)蔓(màn)褻( xiè)鮮( xiǎn)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停頓把握。

(2)指名朗讀

下面請一位同學讀一遍。評:字的讀音與停頓之處都沒有問題,但是節奏感還不太到位,第二段在讀描寫蓮花的句子時是充滿喜愛之情的,節奏可適當的加快,(老師範讀)最會一段的會半部分還應讀出感嘆之情來(老師範讀)。

總結: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四) 結合註釋,講解課文

學習第一小節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甚:很,蕃:多。“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晉朝的陶淵明惟獨喜愛菊。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李唐就是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成爲李唐。作者先寫陶淵明與世人的愛好目的就是要突出自己的愛好,突出了蓮花的與衆不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句就在着重描寫蓮花,爲了讓大家對蓮花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我這裏有一幅圖,大家可以好好欣賞一下。(將蓮花圖貼在黑板上)我只喜愛蓮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沾染,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將圖撕下來給同學們指出來)不長枝節;香氣遠播,越發清芬;筆挺潔淨地立在那裏,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染:沾染、污穢,濯:洗滌,妖:美麗而不端莊,蔓、枝在這裏都是動詞,不生枝蔓,不長枝節,植:立,褻玩:玩弄。

(2)好,下面我們具體地來分析作者筆下的蓮花是什麼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從淤泥裏出來卻不被沾染,在碧波盪漾的河水裏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這主要是從蓮花的生長環境來寫蓮花,是說呀,它不因污濁或優裕的條件而絲毫改變自己的本質。師:那麼通過對其生長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蓮具有怎樣的品質?生答……總結到:在艱苦的環境都可以忍受突出了它的堅貞對不對,優裕也不失淳樸突出了它的質樸。好蓮花堅貞、質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間是貫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彎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權。這句話表現了蓮的什麼品質?豁達、,正直(就像竹子一樣中通外直,很多詩人在詩詞也多用竹子這一意象它中多爲“堅貞”,“高雅”,“氣節”的象徵。詩人常借竹言志,託竹寓情。)“香遠益清”香氣傳得遠,而且在遠處更加覺得花香的純淨和清談。“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高高地潔淨地直立在水中,只可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讓人輕慢地玩弄啊。這裏寫出了蓮花的什麼品質?清純、端莊。是聖潔的象徵。

(3)以上我們總結出了蓮花的品質堅貞、質樸、豁達、正直、清純、端莊,現在我們知道作者爲什麼喜歡蓮花了吧。可是作者的題目是“愛蓮說”他也在着重寫蓮花,可是爲什麼又寫了菊花與牡丹花呢?——襯托(本段着重以襯托手法以陶淵明對菊的獨特愛好襯托我的愛好,以世人對牡丹的廣泛喜愛來襯托我的不同愛好,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等幾個方面讚揚了蓮花高潔的品質。

襯托手法顯得含蓄委婉但是在突出對象方面則更加有力。同學們可以在以後的寫作中借鑑使用。

學習第二小節

那麼作者僅僅是表明自己對花的愛好嗎?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段。大家齊聲朗讀一遍。(齊讀)然後簡單評點。“說”是一種文體,一種或議論或抒情的文體,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本段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1)學生自讀第二段後回答:

議論 “謂”:以爲,認爲(解釋句子:我認爲菊,是花中的隱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 花中的君子。)

抒情 “噫”:唉,嘆詞。(解釋句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時,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比喻。菊——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牡丹——富貴者(因爲牡丹花十分濃豔,從唐朝起就成爲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追求名利。

蓮——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以花喻人,通過所愛之花的品質,看出愛花之人的性格。作者自比君子,也確實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爲官期間,敢於直言,堅持已見,清正廉潔,博得了人民的讚揚。

(3)“噫”作者感嘆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鮮: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清高的隱士太少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反問。像我這樣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沒有什麼人了。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感嘆。追求榮華富貴的人應當是很多的啊!

(4)“宜”應當作者真的認爲追求富貴趨炎附勢的人是應該多的嗎?

“宜”是反語。嘲諷和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的污濁。

總結:對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於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烈的鄙視!結尾的這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文章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點撥:第二段的句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寄託事物來表達志向)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篇文章;

2、以“…說”寫一篇小文章。(200字左右)

九、總結(本課完成之後)

記承天寺夜遊 篇四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課時 篇五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月亮,也沐浴過它的清輝。在古代,月亮是人們寄託情思、抒發情感的物象。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有關月亮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以文才聞名於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歐陽修去世後,成爲宋朝文壇領袖。他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方面均有驕人的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

三、文本鏈接

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故作者借景抒情寫了此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畫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兩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如遇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①念(考慮,想到)無與爲樂者,遂(於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

③但(只是)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

(4)競背課文。

(5)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文中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這十八字寫景,有何妙處?

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讀者如見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創造了一個明淨幽閒的境界。作者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明月經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當時與張懷民俱貶官黃州,雖任團練副使,卻無實權,實在是一個閒人。作者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心境肯定不會如意,但是作者卻能從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並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表現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4.《答謝中書書》與本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現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是個隱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對山水的喜愛欣賞之情與無人能同賞的些微悵惘。本文卻是作者貶官之後作的,不免有對自己宦海浮沉的悲涼、失意、惆悵和憤懣之情,但同時也有善於自我排遣的豁達態度。

六、探究昇華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也是無數文學家們不遺餘力地歌頌和吟賞的對象,不論是得意或失意之人,彷彿只要迴歸到了山水中,與清風明月爲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悵然總能一掃而空,重獲心靈的自由。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與絲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讓真心觀賞它的人蕩盡胸中塊壘,得到無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來的人們從大自然的美景中不僅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他們用生花妙筆及時地描繪出了這些美景,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論是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無人同賞的些微悵惘,還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豁達,都能夠引起千載之後人們的共鳴,讓人彷彿進入當時的情境中。

七、文章脈絡

《記承天寺夜遊》可分爲三層:第一層寫作者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層寫散步時所見的月色。第三層寫作者內心的感慨。

八、寫作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

1.襯托手法的運用。

這是一篇小品文,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描繪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寫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淨,而是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從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潔,給人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2.寫景、抒情、敘事相結合。

全文以敘事、寫景爲主體,以抒情爲輔助。小品文寫出了作者承天寺夜遊的感受,大體可歸結爲:前半部分敘事,中間部分寫景,最後三句抒情。這樣,使全文寫景、抒情結構分明,敘事中流露出被貶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感慨。

3.詞語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起筆扣“夜遊”,徑入題旨,接着用“至”“尋”“步”等詞,把夜遊的地點、同遊者等交代得清楚明瞭。又如作者寫“月”,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作者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空明。這樣寫,精緻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九、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和虛詞,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孟子關於“大丈夫”言論和“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思想,增強個人修養,增強憂患意識,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

課前預習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認爲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孟子譯註》(中華書局196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雖有宏偉的政治理想,但始終不得志。最後只得走孔子的老路:從事教育、著書立說。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戰鬥的一生,當時的社會是“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發揚孔子學說爲己任,勇敢地擔當起思想界撥亂反正的重擔,頑強地擊敗了一個個強大的敵手,終於使“邪說者不得作”。所以說,孟子的才幹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鬥爭中磨鍊出來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對自身及對人們的自身要求;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則是他人生經驗的一部分。

讀準字音

公孫衍(yǎn) 貧賤(jiàn) 丈夫之冠(ɡuàn)

不能淫(yín) 畎畝(quǎn) 妾婦之道(qiè)

傅說(yuè) 曾益(zēnɡ) 法家拂士(bì)

膠鬲(ɡé) 外患(huàn) 勞其筋骨(jīn)

古今異義

安居(古義:安靜,平靜 今義:定居)

熄(古義:太平今義:熄滅)

由(古義:遵循 今義:介詞,從)

發(古義:被任用 今義:送出,交付)

築(古義:搗土用的杵 今義:建築,修建)

士(古義:獄官 今義:士兵)

是(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動詞)

徵(古義:徵驗,表現 今義:出征)

喻(古義:瞭解、明白 今義:比喻)

一詞多義

之 往送之門(動詞,到)

妾婦之道也(結構助詞,的)

與民由之(代詞,指正道)

此之謂大丈夫(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戒 往送之門,戒之曰(動詞,告誡)

必敬必戒(形容詞,謹慎)

發 發於畎畝(動詞,興起,指被任用)

發於聲(動詞,表現)

於 舜發於畎畝之中(介詞,從)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介詞,給)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介詞,在)

以 以順爲正者(介詞,把,將)

以天下之所順(介詞,憑藉)

所以動心忍性(介詞,用來)

而 而後作(連詞,表承接)

而死於安樂(連詞,表並列)

詞類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詞做動詞,行冠禮)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動用法,使……惑亂,使……改變,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使動用法,使……痛苦)

勞其筋骨(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其體膚(使動用法,使……飢餓)

空乏其身(使動用法,使……貧困)

人恆過,然後能改(名詞做動詞,犯錯誤)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動詞做狀語,在國內,在國外)

文言句式

判斷句:

妾婦之道也(“也”表判斷)

此之謂大丈夫(“謂”表判斷)

被動句: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發”“舉”在這裏都有被動的意思,被任用,被選拔)

倒裝句: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於……之間”介詞結構後置)

新課導入

孟子名軻,戰國時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稱爲“亞聖”。主張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歸之”,主張以民爲本,曾說“民爲貴,社稷輕之,君爲輕”。曾遊說各國,但主張不被採納,退而與弟子們閉門著書,成《孟子》一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兩篇名篇:《富貴不能淫》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新課展開

富貴不能淫

朗讀課文,翻譯重點句子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參考譯文:

1.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2.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裏,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

3.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和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2.孟子認爲的大丈夫是什麼樣的?(用原文回答)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課堂討論,拓展延伸

1.談談公孫衍、張儀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們以自己的喜怒哀樂行事,挑起天下戰爭,這是崇尚強權,極端的個人主義;他們不以正義爲標準,不以天下太平爲己任,不以百姓幸福爲理想。

2.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婦之道”表現爲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爲“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孟子從對大丈夫的錯誤看法批駁開始,闡述了做“大丈夫”的標準,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而提出,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即有“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立身處世態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朗讀課文,翻譯重點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3.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參考譯文:

1.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因經受飢餓而身體消瘦,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

2.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廢寢忘食,聚精會神地思考,不恥下問,隨時隨地地求教,然後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義)。

3.這樣以後人們纔會明白,常處於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於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第1段運用排比句列舉六個人物的事例,其共同點是什麼?列舉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都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大業。目的是以事實證明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的磨鍊才能成就大業(逆境造就人才),從而證明“生於憂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觀(外部)條件是什麼?造就人才的主觀(內部)條件是什麼?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艱難困苦的磨鍊)

困於心,衡於慮。(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經歷一番艱苦的思想鬥爭)

品悟論證方法

1.全文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的思路和方法)

舉例論證——列舉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

類比論證——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後,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對比論證——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鍊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難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爲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把握文章主旨

聯繫課文,談談你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解。

課文是從兩個角度說理的。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鍊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艱難困苦的磨鍊,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遊哉,貪安圖樂,自然增長不了才能,才能是從磨鍊中培養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振作精神,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衝出困境,這樣纔會有所作爲;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鬥中來。二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採納誡諫,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是極端重要的,這關係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具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寫作方法運用

深入研讀,探究方法

1.論證多樣,推理有序。

兩篇短文的論證方式有所不同:《富貴不能淫》開篇即點出錯誤的看法,樹立批駁的靶子,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推導出“大丈夫”的標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 先論證“生於憂患”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實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觀點,然後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句,是對歷史上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

2.語言簡練,善用排比;駢散結合,節奏感強。

兩篇短文多次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例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三種生活狀況,貫徹儒家倡導的仁義禮,很有說服力。

再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開頭一連舉了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蹟,運用排比句式,說明擔負重任並做出成績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的磨鍊,纔有所成就,從而間接地證明了“生於憂患”這個論點。

文中還運用了一些駢句,例如“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等。文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很好地表達了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請用排比手法寫一段有文采的話。

教學板書

佈置作業:教師引導學生課後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並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學反思

孟子的思想不會過時,即使過去了2000多年依然通用。這一次授課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會他們何爲“大丈夫”,以及養成憂患意識。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們也都能夠掌握理解,效果很好。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體味並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爲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體會選擇“背影”作爲表現主體的美學意義。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不經意的細節,會引發我們內心的感動。比如:春天樹尖上長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裏遠處傳來的一首懷舊的老歌,週六回到家,父母早已爲我們準備了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這樣的事,也許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背影》。最近我發現,有作曲家又把它寫成了一首如泣如訴的歌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一下。放《背影》歌動畫。

二、作者介紹

這首歌歌詠的就是父親的背影。那我們就一起來看課文,先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放作者介紹,同學讀。《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這是對朱自清一生的學識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實寫照。

這篇課文追憶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家庭變故。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勞碌,謀事艱難,在他們心頭籠罩着一層不散的愁雲。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所以更喚起人們的同情、嘆惋和共鳴。

三、課文欣賞

放全文朗讀動畫。思考問題: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表達了什麼中心?

四、思考討論

㈠整體感知:兩個問題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回答:父子浦口送別。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表達了什麼中心?

回答:四寫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分別爲:⑴懷念父親,惦記背影;第一次是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⑵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父親胖胖的身軀,步履艱難,蹣跚的走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⑶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⑷別後思念,再現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表達的中心:父疼子,子愛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討論一:父疼子

1、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爲兒子做了哪些事?

答: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送子上車,揀定座位,叮囑兒子,囑咐茶房,爲子買橘。體現:細心關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爲什麼?答:望父買橘見背影

3、朗讀,分析這一部分

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黑色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勢:蹣跚——年紀較大,腿腳不便,(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步履艱難(動作描寫,“探”,體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緻;“傾”,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

4、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除了爲兒子做了這麼多繁瑣細小的小事以外,還以什麼方式表達這種關愛?

答:父親的語言。

⑴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⑵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⑶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⑷進去吧,裏面沒人。

體現:憐惜體貼,依依不捨(樸實而簡潔的語言,表現出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深摯的關愛,憐惜體貼兒子,依依不捨,語言樸實,感情深沉。)

㈢思考討論二:子愛父

1、兒子理解了父親的深情嗎?爲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淚,兩次自責:

A.望父買橘,艱難背影——感動之淚B.父子離別,惜別背影——惆悵之淚

C.含淚讀信,再現背影——思念之淚D.太聰明瞭,聰明過分——後悔自責

兒子對父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兒子從不理解到理解、體諒、感動、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誠感激

㈣研究探討

你認爲父親爲兒子做的這些事普通嗎?爲何兒子會多次流淚?

作者並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個背影對於兒子來說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可能不會令兒子感動得掉下眼淚來。那爲何會如此感動呢?

感動的原因是父親的背影出現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讀二三段,總結:

特定的環境:家境慘淡,禍不單行

祖母去世,滿院狼藉,變賣典質,父親失業。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借債等境況又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愁。日漸蒼老的父親,還要承擔家庭的重擔。然而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親並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愛護着自己的兒子。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還寬慰兒子,並親自送兒子上火車。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兒子上火車;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勝任的,如過鐵道買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爲照顧兒子,什麼災禍,什麼勞累,他都置之度外。父親在千辛萬苦中爲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貴多少倍。所以兒子當然會感動得多次掉下眼淚。

總結:飽經憂患的父親:一如既往愛護兒子,萬般體貼關愛

父親是一座山,偉大而堅強。嚴酷的現實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負擔壓彎了脊背,他從無怨言,默默地用點點血汗,以透支的生命爲兒女們開出一條成功之路。

確實,父疼子,子愛父,讓我們再次欣賞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放影片。

五、拓展遷移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本文以小見大,將父母的“俯首甘爲孺子牛”的摯愛全部凝聚在這個背影裏。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遊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複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讀了本文,你不會不想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許多鍾愛,甚至有些是自己本來不怎麼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打出齊讀:世間的愛千萬種,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溶入我們的血液。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

其實何止父愛,所有的親情之愛都是感人的,也許你承受着卻沒有發覺,也許你失去了才覺珍貴。請你仔細品味這記憶中的珍寶,說說在你的家庭裏,你所感受到的至愛親情。

六、感受深情(放背景動畫《懂你》)

同學們,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牀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讓我們都能對他們說一聲:我愛你們,我理解了你們。

今天我們要佈置的是一個特殊的作業,請同學們回到家裏,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爲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好嗎?

答謝中書書 篇八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的:

1、掌握13個生字,理解“無憂無慮、任憑、豐富多腔、遭殃、責打”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大花貓的古怪和它小時候的可愛。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貓的資料。(比如貓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什麼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認識貓。

(貓:哺乳動物,面部略圓,軀幹長,耳殼短小,眼大,瞳孔隨光線強弱而縮小放大,四肢較短,掌部有肉質的墊,行動敏捷,善跳躍,能捕鼠,毛柔軟,有黑、白、黃、灰褐色。據說貓還是老虎的師傅呢?)

2、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老舍先生寫的《貓》,讀題。

二、學習生字詞

(一)黑板上學習生字。

(二)看投影,讀詞語。

三、學習課文

(一)理清條理

1、作者分別寫了什麼時候的貓?分別在哪幾個自然段中?

2、每個自然段都寫了貓的什麼特點?

第一自然段:寫大花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寫大花貓的高興與不高興時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寫大花貓又膽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寫大花貓小時候很淘氣。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學第4自然段,讀懂什麼就說什麼?

生彙報讀懂的內容。

學生A:讀懂了小貓很淘氣,好玩。

師引導:哪些句子描寫小貓淘氣,好玩?找出來,讀一讀。

引導朗讀:要讀出小貓的可愛。

學生B:讀懂了小貓很勇敢,很堅強,不怕摔,不怕疼。

師引導: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讀出堅強、可愛來。

學生C:讀懂了小貓很淘氣,折騰得花草枝折花落。

師引導:對,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讀出淘氣來。

2、歸納引導。

(1)這麼淘氣的小貓,如果是你家的貓,你會怎麼評價它?根據老師的指示說說。

這是一隻XX

(2)老舍老生又是怎樣評價它的,從文中找出兩個詞語來評價它。

[生氣勃勃、天真可愛]

(3)你讀了課文和老舍先生對貓產生的感情一樣麼?說一說。

(喜歡、喜愛)

(4)大家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注意讀出喜歡的感情。

五、小結

一隻可愛的小貓,全身都洋溢着淘氣與生氣,它長大後會有怎樣的表現,我們明天再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昨天,我們學了小時候的貓,現在大家來完成一項練習。

小時候的貓很(淘)(氣),它是那樣的(生氣勃勃),(天真可愛),我非常(喜歡)它。

2、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大了的貓。

二、講讀第1—3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哪一句話寫?

(我們家的大花貓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2、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讀第1—3自然段,找一試,用波浪線畫出來。

學生彙報。師提煉要點,板書:

老實貪玩盡職

溫柔可親一聲不出

膽小勇敢

3、自由讀第1自然段表現貓“古怪”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讀時的感受。

4、師生互動,交流感受,體會古怪。

(1)抓住“乖”,類比生活體驗,品味讀好寫貓“老實”的句子。

(2)品味貓貪玩表現時引導想象:貓貪玩出走後,會有誰用什麼方呼喚貓回來?

(3)品味“屏息凝視”

①結合插圖先說說什麼叫“屏息凝視”。

②“屏息”是否就是不呼吸了呢?

③連幾乎聽不到的呼吸聲都要控制,那讀的時候應該怎樣讀?(生練讀)

④同學們,我們找準目標,屏息凝視,體驗10秒鐘。交流感受

⑤體會“一連”“非……不可”:同學們,“一連就是幾個鐘頭”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按三個鐘頭來算吧,三個鐘頭是多少分鐘?(180分鐘)又是多少秒?(10800秒)是10秒鐘的多少倍?(1080倍)而我們剛纔才體驗了10秒鐘啊!(生激情朗讀)

(4)小結:在盡職這一點上,我們大家都該向貓學習。

5、整體回顧讀第1自然段,體會貓的確古怪,但又着實可愛。

6、自由讀第2、3自然段,邊讀邊想哪兒寫得好,一會兒我們來交流一下。

7、多種形式理解讀含有“蹭、踩印、小梅花、豐富多腔”等重點詞語的句子。

8、總體賞讀,熟讀成誦。

三、小結。

指導重點:

(1)想象母雞和雞雛所面臨的危險,瞭解母雞警戒的原因。

(2)指導朗讀描寫母雞“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雞的愛子心切。

(3)想象母雞警告雞雛的語言,體會母雞的勇敢。

(4)設疑:母雞挺着脖兒表示出世界上沒什麼可怕的事,爲什麼還要“警戒”?母雞到底怕嗎?

(5)提煉作者對母雞態度變化的原因,瞭解母雞的叫聲即它的語言,也是與雞雛交流的方式。

6、學習第6小節,體會母雞的慈愛和辛苦。

指導重點:

(1)藉助對“緊叫、一點兒”兩詞的理解,體會母雞“緊叫”所表達的意思。

(2)設疑:“叫”與“教”的區別,體會母雞的辛苦。

(3)聯繫上下文,設疑:母雞到底怕公雞嗎?

(4)體會“緊叫”的“緊”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語言魅力。

7、學習第8小節,再次體會母雞的辛苦,任勞任怨。

指導重點:通過對“頂尖銳、頂悽慘”的理解,體會母雞“啼叫”所表達的意思。

8、學習第7小節,體會母雞的辛苦與慈愛。

指導重點:

(1)學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饋其讀懂及讀不懂的內容。

(2)體會“──”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總結全文,昇華母愛

(一)理解“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義。(板書:英雄母親)

(二)進一步體會“我不敢再討厭母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