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多篇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多篇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篇1

語文大學聯考考點細實、知識深廣,《考綱》又不斷更新,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範圍的變動。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很多語文老師就順理成章地走這樣一條耗時長,收效差的教學老路: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然後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自己昏天黑地、心力交瘁,學生如墮五里霧中手足無措。我也多次在這種模式中矛盾過、掙扎過,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今大學聯考塵埃落定,回顧這一年的教學軌跡,深深淺淺,得失兼雜。深入反省之後,在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的問題上得出了一些淺薄的體會。

我一直認爲加負是一種失敗之舉。一味地題海戰術,四處抓題,只會和學生一起陷入兩敗俱傷的深淵。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但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常常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得不償失。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補充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最忌在大學聯考前夕還四處抓各地模擬題或重點中學的試題,然後照單全收,當珍寶似的發放給學生,反覆叮囑學生去做,其實這隻能向學生顯示老師的底氣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學生的集體恐慌。另外,學生水平不同,重點中學的試題也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望着一撂的提綱,我就是在這種勞而無功的失敗情緒中度過。因爲我弱化了學生自學的能力,消磨了本該可以運籌帷幄的寶貴時間。

所以我常常在這兩個問題上自省:

1、爲什麼大學聯考語文知識和考點越來越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2、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我們把知識嚼得稀巴爛了才喂到學生的嘴裏,這些精神食糧對年輕的學生來說是食而無味,脆生生的食物會更具誘惑力、新鮮感、挑戰性的。比如本備課組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文言文實、虛詞的整理和句段翻譯上,並出了大量的配套練習和測試題,但因把學生所有的語文課堂時間都剝奪在講評上,而課後學生又不可能全身心地用在語文的複習和訓練中,所以學生自主知識消化的時間喪失了,結果一兩個月消耗戰下來,雖然老師用心良苦,但學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沒有一點長進。指導方向對了,但教學手段卻錯了,而這樣的錯誤依然在繼續。

正確之舉是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牢牢掌控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地考查。

首先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給課堂留一些空白,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

其次是優化教學氛圍,使學生樂學。教學重在引導。漢語言內蘊深廣,語文課堂上我們傳授給學生的只是九牛一毛,我認爲語文教學管理的生命在於“導”,在於“啓”,即引導學生投放精力,安排時間,催生主體慾望,激活學習激情。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這纔是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但是到了高三後,由於要進行專題性的複習,難免有些枯燥乏味,學生常悶着不說,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特別是理科生,常常有重文輕理的思想。課下用在語文的時間是少之又少,這就要求老師向課堂要效果,使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學習語文,並把學習語文的時間延伸到課外。

1、必須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

教師居高臨下地兜售知識,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其實大部分教師優於學生的無非是在經驗上,真正進入知識的操作階段,在思維的拓展度、靈敏度、準確率等方面很多老師都不及學生。因此我認爲應該把學生當作朋友,當作學習的合作者,在課上、課下允許學生髮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唱對臺戲,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無所謂“師道尊嚴”。若能在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間的激烈辯論,師生間的良性辯論,我想此時收穫的就不僅僅是課堂氣氛活躍的表面效果了。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較硬的業務素質,更需要教師具有不怕“丟面子”的勇氣。

2、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去學。

心理學家認爲,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苦於高三複習的枯燥,我曾試着將一些經典的歷史素材和新鮮的時事素材與學生共享,又反覆強調這些材料的來之不易,結果本是少人問津的語文漸漸擁有了一定規模的“讀者羣”,很多學生開始注意寫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開始探索如何提高寫作水平。這個投石問路的方法最終取得一定的成效,只可惜起步太晚。其實激發學生學趣有很多辦法,只是我們老師常常因疏懶而懈怠了。

高三語文課堂應該還是學生心靈的殿堂,作爲老師我們可以儘可能地驅除應試的陰霾,還它一片陽光。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篇2

學習了“國小語文知識的教學策略”報告後,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對語文低年級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通過學習,我知道,新課程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新的要求。我不由得內心生成了一種緊迫感,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鑽研。李老師對語文低年級知識的教學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與講解,下面我針對閱讀教學這一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我的體會。

一、閱讀興趣的激發

“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國小低年級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讀促學,以讀促思。要使這些識字少,好奇心強的孩子愛閱讀,會閱讀,進而形成閱讀能力,首先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中,我採用了猜謎、看圖、講故事、設懸念等多種方式,激發他們閱讀的願望。如教《畫》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大家喜歡猜謎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請大家猜一猜。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我話音剛落,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把小手舉了起來,搶着說謎底。之後我又順勢利導問:“你是從哪裏看出是寫畫的?”隨即引導讀文,在反覆閱讀中理解了詩句。又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課,也是採用猜謎的形式導入,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自被調動起來了,爲上好一堂課打下了基礎。

除導入外,其他環節也要注意調動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因爲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缺乏耐力和持久力,很難堅持較長時間的閱讀活動。我根據他們愛看圖的特點,引導他們會看圖說話,看圖複述,這樣不但培養了他們說話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閱讀的效率。如《小小竹排畫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爺爺和小樹》等課文,讓學生看圖並稍加啓發,學生就能把課文的內容說出來,課文內容通過圖畫深印在學生的腦海裏,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再閱讀,整個課堂生動活潑,學生感到輕鬆。隨文識字也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之一。還有采用形式多樣,豐富多采的閱讀活動,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樂讀。如分角色朗讀、小組競賽、表演、男女輪讀等,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還注意了勞逸結合,如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畫一畫、動一動等。《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課在學生反覆讀文後,學生的興致減弱了,我突然想起兒時學到的這首歌,便問他們聽過嗎?孩子們睜大了眼睛好奇的說沒聽過,並示意想聽一聽,我便輕輕的唱了起來,孩子們一聽興致高起來,讓我再唱一遍,於是我就把這首歌教給了他們。這樣學生們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此外,我還注重了實施鼓勵性語言評價孩子,因爲低年級學生好表現愛表揚,發展波動大,鼓勵性的語言可以使他們走進一個閱讀樂園。

二、低年級學生是學讀的開始

對兒童來講初讀很難,讀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強了讀書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我由讀準一個音節開始,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段話到一篇短文,做到嚴格要求,精心指導。

1、教會學生正音,就是讀準字音,用普通話去讀課文。在學習生字時,字音讀得很準確,但一讀課文時,平翹舌音、多音字及變調字、輕聲、兒化音等就讀不準了,因此,每學一個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語句中進行訓練。如學“一”字時,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隻鳥”、“一個蘋果”等詞語,讓學生感知“一”是變調字,不同的語言環境用不同的音。

2、教會學生停頓。低年級的孩子往往不知什麼是停頓,爲什麼要停頓,而往往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讀熟了以後又快如流水,一口氣讀完。根據兒童特點,我教給他們“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方法,長句子如何斷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課中,有一長句,“我們去砍些樹,造一間木頭房子住”。孩子們讀起來很困難,於是我採用看圖理解句意,再讀詞語,最後讀句子。

3、教會學生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認爲讀文時,流利和有感情應同步進行。

首先要掃清詞語障礙,不理解詞語無法讀通,讀出感情。理解詞語時,我一般採用直觀形式,把字詞同相應的`事物建立聯繫。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學生對“壯觀”一詞不理解,我藉助錄像讓他們通過觀看畫面感受升旗儀式的壯觀,這比教師講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讓學生與書中的角色產生共鳴,自己去體會。我主要採取下面的形式:配樂朗讀、師範讀、指名讀、小聲讀、默讀、分組讀、同桌讀、分角色讀、引讀、齊讀、賽讀、表演讀、講故事等,在實踐中,我體會到範讀、分角色讀、賽讀、表演讀效果較好,比較適合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如《四季》一課中雪人一段,我讓孩子們表演讀,邊挺着肚子邊讀文,很快就把雪人頑皮勁兒體會、表達出來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等課,讓孩子們分別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語氣讀,學生讀得繪聲繪色,在情緒高漲中組成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感情也學會了朗讀。

4、教會學生在閱讀中合理想象的方法。如讀到《小松鼠找花生一課結尾時,我問“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有的學生說:“是鼴鼠把花生摘走了。”有的說:“花生還沒結出來呢!”還有的說:“花生結在土裏,看不見。”……最後老師再總結。再如《小熊住山洞》一課,結尾動物們給小熊一家送花來了,表示他們對小熊一家的讚揚與感謝。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森林中的一種動物,森林受到保護,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將自己對小熊一家的讚揚與感謝說出來。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學會了在閱讀中合理想象的方法。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篇3

教學主線是教者在反覆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形成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思路。可以這樣說:凡是成功的課堂教學必定有一條十分清晰的教學主線,凡是不成功的課堂教學也必定是主線不明或思路混亂。課堂中明晰的教學主線就好比一條精品旅遊線,把學生帶進一處處風光秀麗的景點,使一堂課顯得有條有理、環環相扣,而且重點突出、精彩紛呈。既然教學主線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設計組織呢?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下是我針對自己的課堂所做的和所想的:

一、摳“文眼”——由課題設計主線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靈魂”,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課題來組織教學主線可以突出重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就可以緊扣題目中的“呼聲”來設計教學主線:爲什麼要有呼聲?呼聲的內容是什麼?呼聲的結果如何?你對呼聲有何看法?像這樣可以抓住課題來設計教學主線的文章還有很多,如其他年級的:《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來設計教學主線;《十里長街送總理》可以抓住“送”字來設計教學主線;《狼牙山五壯士》可以抓住“壯”字爲線索開展教學。

二、理“脈絡”——由文路設計教學主線

“作者思有路,遵路思斯真。”根據文路來設計教學主線,可以使文路、教路、學路和諧統一。例如《萬年牢》的文路是:父親做糖葫蘆認真——父親賣糖葫蘆爲人實在——父親對我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益。學生的學路一般是由淺入深、由袁廈裏。根據文路和學路,我設計的教學主線是:通過“父親做事”和“父親爲人”先了解爸爸,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爸爸的形象,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最後一段爸爸的心願理解“萬年牢”意思,這樣“三路”和諧統一,教師、學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覽勝。

三、牽“一發”——由關鍵句設計教學主線

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這些句子在文章中統領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蘊含深意。教學中如果能抓住這些句子設計教學主線,能起到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的作用。例如:《鳥的天堂》一文中的最後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在全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學中就可以圍繞這句話來組織教學:第一步,引導學生弄清句中兩處“鳥的天堂”各指的是什麼;第二步,引導學生感受大榕樹的特點;第三步,通過作者對自己親眼所見到的鳥兒活動場景的生動描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爲什麼把大榕樹稱爲鳥的天堂;第四步,由鳥兒與人類的和諧相處,引發學生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情感。好多課文都有這樣的關鍵句子,如《草船借箭》中結尾一句“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詹天佑》中的開頭一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愛國的工程師”;《頤和園》中的開頭第一句“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等等。

四、抓“串聯”——由過渡段設計教學主線

過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過渡段的文字雖然不多,就一小段甚至一句話,但它在全文的結構中卻絕不能少。正由於過渡段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我們就可以利用它來設計教學主線。例如《將相和》一文中就有這麼兩句話“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爲上卿,職位比廉頗高”。這兩句話在文中三個小故事中就起到穿針引線的過渡作用。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它,設計出如下的教學線索:第一步,請問,藺相如立了什麼功,分別是怎麼立的?第二步,課文中爲什麼要有這兩句話,如果刪去這兩句話行嗎?通過學習討論。學生終於明白:原來這兩句話看似不起眼,其實在課文中起到連貫全文的作用。正是因爲藺相如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的出色表現,才贏得了趙王的信任,纔會讓他隨自己出行澠池會見泰王;也正是因爲在澠池會上,藺相如憑藉自己出衆的膽識與大無畏的氣概,鎮服了霸氣十足的秦王,爲趙王挽回了一國之君的面子,才使得趙王對他讚賞有加,封他做了上卿,職位超過了廉頗,使得廉頗心理失衡,從而引出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五、賞“題圖”——由插圖設計教學主線

課文中的插圖是編者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加課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繪製的。可在教學中,它往往被教師所忽視,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其實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插圖來設計教學主線,這樣會使課堂教學顯得新穎別緻。例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我首先掛出放大的插圖問學生:跪在小提琴前面的是什麼人?當學生回答是揚科後,我又問:揚科是個怎樣的孩子呢?帶着這個問題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瞭解到揚科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但酷愛音樂,大自然的一切響聲在揚科聽來都是音樂聲。接着我又回到了插圖上,問:揚科爲什麼跪在小提琴前面?這把小提琴是誰的?他把雙手伸向小提琴想幹什麼?帶着這些問題。師生共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通過學習,學生知道揚科太愛小提琴了,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他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換。在這強大的力量的驅使下,他情不自禁地來到地主的食具間,想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結果捱了一頓毒打。最後,我又回到了圖上,問:爲什麼揚科僅僅摸一摸這小提琴,就捱了幾次毒打?揚科的悲慘結局說明了什麼?這樣學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課文最後的難點——是剝削制度的不公造成了揚科的悲劇。可見,利用插圖來組織教學,能增加教學的形象性、新穎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課本中有插圖的課文很多,利用它來組織教學主線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爲。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篇4

引言:隨着課改的深入推進,實現閱讀教學模式的改變刻不容緩。語文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選擇適合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方式,從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成效。

1.國中語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1.1形式主義嚴重

由於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嚴重影響,在國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依然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幾乎很少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開展閱讀教學。經常運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對段落層次以及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按部就班。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也處於形式主義,採取師問生答或將固定的閱讀題目分析講解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甚至還有些語文教師直接呈現問題答案進行走馬觀花式教學。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生成,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1.2學生閱讀同步性思維欠缺

中學生閱讀整體感知環節不到位,在閱讀文本後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不夠準確或者不夠深入,導致對重點問題的探究顯得忙無頭緒或停留於問題的表面,難以深入或借問題論問題,不善於聯繫上下文或着力於結合語境,卻又找不到切入口,沒有形成對文本完整連續的印象,思維是片段式碎片式的。這種問題探究的艱難,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獲得最佳的情感體驗,與作者思維同步。

2.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2.1強化閱讀引導機制,創設“以問激問”

在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學生在閱讀文本後還是無法確定文章中心思想。學生的閱讀顯得蒼白無力,目標也不明確,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因勢利導,創設問題情境,有意識的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生成,讓其學有所獲。例如: 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過程中,爲了增強學生情感體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冬天會帶給人怎樣的感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出文題,然後引導學生思考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麼?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濟南的冬天?在學生明確了濟南冬天的特點之後,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和思考:濟南陽光下的小山有何特點?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在文中圈點勾畫相關文本信息,接着教師又讓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白雪覆蓋下的小山有何點?濟南冬天的水有何特點?教師有針對性設疑,帶領學生由淺入深,體味文章寫景特點及思想情感,不僅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感受文本蘊含的情感及描寫景色的特點,又讓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掌握了知識重難點,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會得到深層次的發展。

2.2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營造“衝突氛圍”

良好的閱讀情境能營造輕鬆自由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以文本內容爲依託,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營造濃厚的衝突氛圍。從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的狀態,最大程度的進行探究。例如:在對《說幾句愛海的孩子氣的話》這篇文章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爲學生營造學習氛圍:首先展示大海潮起潮落的圖景,讓學生用優美的言語描述觀海圖景的感受。在這種良好情境的薰陶下,教師順勢播放文本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找出作者描山繪海之語句。爲了深入探究文本內容,教師鼓勵學生分組參與“愛海派”與“頌山派”的辯論賽。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作者筆下的海美在哪裏?”“作者筆下的山也很美,誰替山打抱不平?”“山比海有哪些優勢?”紛紛展開激烈的辯論。學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中,對文本內容有了更深層次感知。在拓展練習環節,教師有意識的佈置作業,讓學生蒐集頌山贊海的詩詞。這種看似衝突的學習氛圍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讓學生在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通過對文中山水特色這一情節進行重點的引導,從而激勵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思考與分析文章中心思想,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思維獲得多維度發散。

2.3強化思維同步性訓練,拓展“發散意識”

爲了能夠推動閱讀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強學生問題意識,中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培養學生多層次以及廣泛性的閱讀習慣,讓其不斷拓展自己知識面,豐富情感體驗和閱讀經驗。例如:《月跡》這篇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六組,提出問題,進一步要求學生通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以及閱讀,對問題實施進行有效的討論。學生根據人物角色及月亮蹤跡分別負責完成相關內容的收集、ppt的製作、分類探究人物思想性格特徵等。期間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學生對與文本內容相關讀物的閱讀,不斷拓寬學生知識面。在拓展環節,學生結合教師的要求對《水調歌頭》、嫦娥等相關的知識進行收集和整理、彙總,各個小組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生在閱讀的交流探討中,發展了自身的閱讀素養,提升了學習成效。

2.4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以思促寫”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引領學生明確閱讀學習目標。教師可以通過提示、滲透等方式來指引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目標,同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鼓勵學生從讀悟寫,思寫結合。指導學生從閱讀中思考作者行文之意圖,領悟作者構思技巧及語言之魅力。例如:在對《故鄉》這篇文章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蒐集作者生平簡歷及寫作背景,提出不懂問題。課中爲了讓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認知層面,讓其多角度分析閏土和楊二嫂人物形象特徵。首先讓學生畫出文中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再讓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徵,最後組織學生對凸顯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進行廣泛討論,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進行自由練筆,借鑑文章寫作技法仿寫身邊熟悉的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從佈局謀篇到遣詞用句再到思路創新,知識有效進行了遷移,深化了閱讀成果。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提升教學成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採取有效的方式將問題意識的培養融入到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其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閱讀成果最優化。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篇5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已有整整四年時間,從剛開始教中學美術到現在教國小美術,不能說經驗豐富,也不能說頗有成就,但對教育教學這方面還是頗有感觸。中國小美術教育不同於專業美術教育,他爲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髮展爲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美術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互動學習;強調情感體驗;注重學習過程;注重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改變傳統教法和學法。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以前接觸中學較多,但在接觸國小美術後我發現讓我感觸的和需要學習的更多。國小美術教學更講究的是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交流,否則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情感教育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我常常想:什麼樣的美術教學是適合學生髮展的呢?怎樣上好美術課?帶着這些問題,我邊教學邊摸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戰實施後,我把自己的一些的做法與粗淺的想法寫出來與各位教師分享,以期取得認識和方法上的共鳴。就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及評價而言,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關注時間、地域以及個性差異

由於所教的班級不同,學生性格各異,同樣的教學手段所顯示出來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以此,在課堂紀律的組織上,在提問方式等方面,我因人而異,防止依樣畫葫蘆,這樣,學生鮮明的個性不會被抹平乃至同化。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通過教學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傳統的美術教學。過分重視學生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個體對美術的體驗,無法讓大多數學生體驗到學習美術的樂趣,從而逐漸喪失了自信心。學生喜歡上美術課,卻不敢表現、展示自己的才能。針對這一現象,我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尊重他們與衆不同的感受。有些學生天生聰明,但有些學生可能在學習上沒有那麼幸運,反應顯得遲緩些,作爲教師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課堂上給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揚性評價,也會給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氣和信心。孩子天生就是表現家,他們會通過唱歌、跳舞、繪畫等來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每表現一次就成長一些,當他們得到讚美時就會信心大增,也就會更喜歡這項活動,表現的更好。我認爲適當的讚美對於孩子來說是推動其進步的風帆。

二、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會對其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關注和積極探索,並表現出心馳嚮往的狀態。研究表明,如果每個人對某項工作有興趣,就有可能發揮他全部才能並長時間保持搞笑利率而不感到疲勞;相反,學生容易精力疲勞。興趣還可以開發智力,是成才的起點。重視形成性評價,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課改以前,美術教學中只注重對作業的評價,是一種對教學結果的評價。而教學結果與教學過程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但是教學結果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教學過程,因爲相似的教學結果可能來自於不同的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中細微的差異又將導致教學結果發生巨大差異。

三、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等都能帶來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以讚美,可以強化學生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有利於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氛圍。教師的讚美愈多,學生就越顯得活潑可愛,學習的勁頭越足。教師的讚美就像是一種無形的催化劑,能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更是實現以人爲本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注重引導學生的發展

心理學表明:人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正確對待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美術評價中不能以固定僵化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作業,枯燥冰冷的分數會澆滅學生創造的火花,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因爲美術不同於一般學科,學生作業是一種飽含情感的創造性活動產品,具有鮮明生動的個性差異。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美術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師在評價時要承認和維護學生在美術方面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學習美術,爲學生的學習和自由發展創造寬鬆的時空環境。

五、加強自評與互評,使學生逐步成爲評價的主體

?美術課程標準》評價建議的第一條就是“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從中反映出“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觀和評價觀。在美術教學中,我改變教師是評價權威的現象,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在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先在自己的作業背面寫上自己對作業的評價,然後再到講臺前展示,並說說爲什麼這樣評價,覺得自己哪兒畫得很好,哪兒還有些不足,需要怎樣改纔好。給學生一點陽光,他們會很燦爛!改革評價方式,如何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成了擺在每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採用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架起師生、生生之間的友誼橋樑,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功能。通過教師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開展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多種評價方式,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檢測評價學生,將會把美術課堂教學帶入一個嶄新的天地,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六、要有愛心

教師的愛,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幼小的心靈。作爲一名美術教師,要增進師生之間的互相理解和配合,建立友誼,產生凝聚力,向心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這方面對低年段的學生我做的比較突出,結果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更喜歡我的美術課。每當我走進教室,孩子們便會興奮地歡呼“耶”!在孩子們那既活潑又充滿稚氣的語言中,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樂!他們的反應讓我瞭解到他們在學習中也體會到快樂。我也因此深深愛上了美術教學工作。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篇6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爲學生減負,規範辦學行爲,要求我們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嚴格控制學生課後作業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不加班加點了,不題海戰術,我們以問題爲嚮導,以小組建設爲主線,打造有思維過程、有追問、有質疑的靈動課堂,以課型、題型爲突破口,以知識點、合適點爲工作維度追求有效的數學教學。

一、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合作是問題的延伸。

問題反映學生“在這裏”,學習目標反映孩子應該“到哪裏”,教學設計不應該是鑽研教材的結果,而要根據“在這裏”和“到哪裏”的距離進行設計,不知道來自學生的問題,不知道學生要到哪裏,只能是滿堂灌的教學,必然是低效的、無效的教學。問題怎麼來?問題從通過有效預習新知識中來,新知識可以分爲兩個部分,學生看到懂得新知識和學生看起來起疑的新知識,看起來起疑得新知識就是問題。

合作是在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有效自主學習時發現他們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啓動合作交流了,合作要有意義,合作的內容要有探究的價值,主要包括重點難點內容,涉及知識聯繫的內容,有爭議的內容,能力要求比較高的內容,能夠拓展的內容。面對有思維的挑戰問題,我們要進行分組,在合作過程中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老師要適時地進行角色轉換,老師退一步學生進一步,從教班變成教組,從個人教羣體變成團隊教團隊,學生也從個學變羣學。

二、建設、培訓好學習小組就把握住了有效課堂的靈魂。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找到知識學習的夥伴,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養成積極主動、樂於表達、善於溝通的習慣和能力。我們怎樣組建小組呢?最簡單的辦法是每個學生髮一張卡片,每張卡片上都寫上1、2、3、4、5、6的序號,請同學們按照相同的序號組成一組,學生很快的就組成了6個小組,隨後就要確定小組長,取一個響噹噹的小組名字、小組口號、小組目標。

三、學生、老師面對面講話,思維、思想在小結中閃光。

小結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還可以促進認知結構的形成,新知識模塊的建立,解題技能的優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煉。梅川中學數學組總結了如下幾種比較實用而且有效的課堂小結形式:

(一)點睛歸納式課堂小結。根據教學內容的區別,教師在小結時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

1、提問式歸納小結。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將當堂課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等串聯起來,形成系統的結構。如:《圖形在座標系中的平移》時,我是這樣小結的:①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②你學到了平移變換的哪些知識?③結尾時可以畫龍點睛,將所學的知識用順口溜的形式加以總結,加深學生的印象,便於學生掌握:平面內點的平移規律是“右橫加,左橫減;上縱加,下縱減。”

2、列表式歸納小結。在教學《矩形》的判定時,我是通過填表進行課堂小結的。學生通過對錶格的填寫,一方面明確了當堂所學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便於和前面所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放在一起加以比較,讓學生明白無論是性質還是判定定理,都是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來探究的,也是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前後呼應式課堂小結。爲了體現一節課的整體美、形式美、和諧美,導入與小結要遙相呼應,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數學課堂導入時,我們常常以提出問題,設置懸念開始,以便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的興趣。但是在一節課結束時我們也不能將開始時設置的懸念拋在一邊不管不問,使其懸而未決。因此,在結尾時,不妨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到的新知識,分析解決上課時提出的問題,消除疑慮,解決懸念。這樣的結尾方式,既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能首尾相應,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完整性和實用性。

(三)思維拓展式課堂小結。在小結時,爲學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慾望,把課堂小結作爲聯繫課堂內外的紐帶。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時,我這樣進行課堂小結:對於勾股定理的探究,古今中外都有無數的數學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從我國西周初期的商高到公元3世紀的趙爽,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到美國第20任總統加菲爾德,他們都給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同學們回去以後不妨也可以查閱資料、自己悉心研究,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什麼?

小結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昂首挺胸大聲的跟老師面對面講話,要求他們展示思維思考過程。我們還借鑑了優秀學校的好課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點處來亮相。胸挺直,頭高昂,面帶微笑喜洋洋。嘴裏說,心裏想,脫稿不用看師長。吐字清,聲洪亮,嗯啊口語別帶上。一握拳,一揮掌,肢體語言來幫忙。展示完,忙退讓,褒貶評價記心房。

四、細化複習課研究,讓反饋靈動有效。

梅川中學組要求數學教師在複習課上運用基本結構爲6個環節模式的實施教學。

1、創設情景,引出課題。根據複習的內容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實際需要創設一個合適的情境,將複習的數學知識融入問題的情境中去。

2、激發慾望,回憶知識。通過回憶與看書,蒐集與課題有關的所有知識。有些已被遺忘知識要讓學生結合課本,通過回憶再現,蒐集與課題有關的知識,弄清每一知識點的意義,這是梳理知識的重要基礎。

3、合作交流,梳理知識。整理時要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羅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簡潔、清晰地把知識整理出來,整理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脈絡。

4、認識點面,完善脈絡。對於蘊藏在知識之中的一些數學思想和思維方法,學生自身難於發現和整理,教師應提煉出學習方法,從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5、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練習是複習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形成熟練的技能與技巧。練習設計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針對知識弱點,如易錯易混內容的練習,可採取填表、選擇、判斷等形式;第二層次是綜合運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層次是創新運用,訓練思維,即拓展提高性題目。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

6、擴展知識,提高能力。通過科學合理地佈置作業,使他們獲得的知識得以進一步發揮,興趣體驗得以進一步延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篇7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因此,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必須從始至終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激發;興趣;有效;學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有效性課堂的前提和結果,學生只要對於一樣事物或是一門學科產生了好感,被教師幽默風趣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吸引了,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契機,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恰當創設生活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的創新意識也會孕育產生。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尤其是低年級學齡兒童,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持久性比較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對學習材料感興趣。如,在教學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第幾》這一課時,我創設了“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邊敘述故事,一邊貼出圖片):唐僧師徒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行走着,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吃,八戒吃了一塊還渴,又吃了一塊還渴,直到吃到第五塊,才覺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滿足地說:“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塊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塊該多好啊!”同學們,他說得對不對呀?爲什麼?學生七嘴八舌,紛紛議論:不對!不對!他吃了五塊才解渴,要是隻吃第五塊,它只吃了一塊,是不會解渴的。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這個教學情境的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第幾”和“幾個”,把握了教學起點,讓學生帶着濃濃的興趣參與學習。

二、教師要少講解,學生要多參與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要爲學生多創設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五個“多一點”提醒教師一定要爲學生留出時間、空間,保證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開展“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想一想”……對於一個問題要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誰還想補充?”等等,儘量讓學生張口說、動腦想,多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教學《第幾》這一課時,在拓展部分,我組織了活動:五個學生面向全班同學站成一排,首先學生從左往右報數,知道這一隊共有五個人;然後每個隊員說出自己是從左往右第幾個;再次,由其他學生提出某生站到從左往右第幾個的位置;最後,坐在下面的學生自己提出‘請誰下來,我要站到從左往右第幾個的位置’。學生非常高興地互換位置,在玩中鞏固應用了‘第幾和幾個’的知識內容。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不感覺到累,反而學習興趣高漲,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破,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真正實現了有效教學。

三、化抽象爲直觀,增強觀察與記憶

由於低年級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有待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教學中,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讓學生藉助具體事物來觀察分析,先初步進行感性認識,然後再延伸到理性認識,這樣,學生不僅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能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教學《第幾》這一課時,採用先引導學生觀察貼圖,初步感知“第幾和幾個”,再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第幾和幾個”的區別,最後在活動中應用知識,組織學生五人一隊,根據不同的方向說出自己是第幾個,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教師積極情感,感染學生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着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係,有助於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長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幼小的心靈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和愛護,所以良好的師生關係,直接關係到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喜歡某一位老師,就會喜歡他所教的學科,也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那是天性,愛別人的孩子那是高尚。”老師愛全班的孩子,和學生成爲像家人一樣的關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複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儘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想法。要善於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親自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自己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注意每一位學生的差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儘可能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同時,師生雙方情感的溝通和協調、互相信任和合作關係的建立,都能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五、評價作業多樣化,能引導鼓勵學生

在評價作業時,可分爲兩個方面:一是作業的正確情況,用打分的形式告訴學生;二是作業書寫的情況,其中包括字體工整、作業面乾淨、書寫規範,用畫三個笑臉的形式告訴學生。如果作業書寫得特別好,就再獎勵一個笑臉。每次作業本發下來時,學生都在看自己有幾個笑臉。有的高興地說自己得了三個,有的自豪地說又獎勵了一個,還有的說自己一共得了多少個。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認真書寫作業,也在和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明確寫作業應該達到的目標。在數笑臉的過程中,鍛鍊了一年級學生數數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加法的口算能力。有時在作業本中的一句讚揚的話,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鼓起學習的風帆。

總之,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始終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纔會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體會心得體會篇8

繪本能夠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繪本是一本色彩與圖片極其豐富的作品,他給了孩子們強烈的視覺感受。其次繪本是一本看似故事簡單異懂,卻又包涵着一個深刻道理的童話書。再次繪本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不僅孩子們可以看圖猜測故事內容,也對文字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教師要走進繪本,挖掘繪本的內涵。.

在繪本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幼兒的引導者和討論者,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鑽研教材才能更好的展開教學活動。繪本就像一部電影,她所包含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因此,要開展一個繪本教學活動,有時會有些難度。

在《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書中,從小兔子和兔媽媽的對話中,表達了媽媽對孩子的那種深厚的愛,讓人感動不已,也會讓孩子情不自禁的想要抱住媽媽。作家以簡單卻豐富的畫面講述了生活的'哲理。我們要仔細的反覆閱讀纔會感受到作者幽默話語中溫馨的母愛。

在繪本活動中,因爲她的點面涵蓋的過於多,往往在一個活動中,我們究竟怎樣去開展,非常需要教師對繪本瞭解透了,自己真正的走了進去,對繪本有了很多自己的感觸,這樣才能把自己認爲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那部分帶給幼兒一起分享。甚至包括分享的過程是如何組織的。

剛開始接觸《幸福的大桌子》這樣的繪本,第一個反應就是很難,這是日本作家描述的家庭的溫情,會覺得與我們的孩子的生活實際相隔很遠。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身子女,很難理解這個意思。但這個繪本所展現的親情與美好,會讓很多人感動,有深刻的教育價值,那麼怎麼入手,孩子們纔會感受到繪本所要表達的意義呢?當我看了應彩雲老師的繪本教學後,覺得原本很難的教學活動,在應老師的教學過程中非常輕鬆,應老師從職業入手,當孩子們發現兔子先生和兔子太太培養的子女,有各種各樣讓人羨慕的工作,那麼了不起,從而去感受,父母對於孩子們的愛與培養,再到第三代。應老師在整個活動中都抓住了孩子們的興趣點,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活動。如果教師對繪本不瞭解透徹,是很難有線索去展開繪本的教學。因爲有的繪本,線索很多,而且很難,因此,我覺得要更好的展開繪本教學活動,首先教師一定要很深刻的去挖掘繪本內涵。

二、教師要注重教育機智,開展有效的提問。

陶行知說得好:“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 所以教師的提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在《新綱要》中也提出:進行適當的設疑發問有明顯的作用,它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迅速指向老師的預期目標,並激發學習新知的興趣,培養積極探索的精神。”因此合理的設疑是有效進行繪本閱讀活動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就要仔細斟酌,提出有效的問題,可以是發散式的也可以是有指向性的問題,但關鍵是要激發幼兒的思考,爲進行有效的閱讀服務。

比如在故事《貪吃蘋果的鼠小弟》中,以簡單的故事情節來講述,構圖清晰。我們先出示封面,讓孩子說說封面上有誰,?它想幹什麼?誰會吃到樹上的蘋果呢?讓孩子猜想後再進行故事講述。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已經給予了幼兒想象的空間,接着讓幼兒感受故事,體會繪本獨特的魅力。

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呈現在畫面上的是母雞蘿絲平淡無奇的散步過程,而隱藏在圖畫背後的是狐狸想抓蘿絲卻一直遭遇倒黴,惹人發笑的故事情節。也正是那隻醜態百出的狐狸引得孩子們笑聲不斷,在繪本的閱讀中體驗了快樂。這本繪本一開始出示圖書,讓幼兒觀察封面,猜測母雞蘿絲散步時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們也能在觀察中發現細節“母雞爲什麼眯着眼睛?”而正是教師提出的問題才更會引起孩子們的共鳴,讓他們有了討論、交流的聚焦點,真正體現了師幼、幼幼互動的意義,同時也促進了孩子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以豐富的想象力猜測,而故事則以豐富精彩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幽默、風趣的故事。

三、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閱讀,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

教師如何培養幼兒自主閱讀呢?幼兒作爲閱讀的主人,應讓幼兒在前,教師在後,在互動與引領中,讓幼兒漸漸的去感悟繪本。由於孩子的天性,當他們看見畫面時,往往會有一些表達。但是我們教師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對幼兒進行提問。可是,孩子在觀察畫面後會發現很多,比如畫面的色彩、動物的表情、特別是一些吸引幼孩子的情節等,這時他們就會用語言表達出來,其實這時正好是教師發現孩子們理解程度的最佳時機。我們不能以固定的教案去束縛孩子們,要讓她們學會自主閱讀,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如繪本《大衛,不可以》,首先是因爲故事內容很貼近幼兒的生活,大衛他叛逆、調皮,有着孩子的天真。這樣的角色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鳴,繼而就產生想說的慾望。另外這繪本中還隱含着一些深刻的內涵可以讓孩子去發現去了解,讓孩子體會媽媽對孩子的關心和寬容。

活動中我們先以幼兒的自主閱讀導入,讓幼兒先說說你自己喜歡的一頁。這種閱讀方式不同,是從幼兒的興趣點入手,幼兒掌握着主動權,幼兒的興趣自然就有了。這樣讓幼兒看看說說的方式,改變了幼兒被動接受的過程,孩子自然就會有興趣。而且在孩子們看看說說自己喜歡的那一頁的過程中自然就把書的大概內容瞭解了。孩子們學的輕鬆,老師也教的輕鬆。另外教學中教師經常把一個個問題提出來,讓孩子猜測,孩子樂在其中。如:大衛做了什麼?媽媽又怎麼樣的?讓孩子帶着問題有思考的去看,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繪本《蚯蚓日記》,畫面豐滿而且富有情趣,文字穿插較少,我們充分利用畫面讓孩子進行猜想,蚯蚓在幹什麼?蚯蚓會發生什麼事情?等等,讓孩子們大膽的表述自己的猜測,當我們把答案告訴他們時,猜對的孩子會高興得跳起來,體驗到成功的快感,更加激起孩子閱讀的熱情。

在繪本教學中,在與幼兒分享繪本的過程中,我相信,我們能給予孩子的其實是更多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作爲教師,我們一定要本着讓幼兒成爲閱讀主人的態度去開展。讓幼兒真正的走進繪本,真正的感悟繪本,並在繪本中獲得成長。

摘 要: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書,那他的世界將是蒼白的,就不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繪本,是一種以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精緻優美的繪畫緊密搭配而構成的兒童文學作品。作爲一種圖文結合的閱讀材料,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學齡前兒童正處於“讀圖”年齡段,圖畫書對孩子的視覺震撼比知識效果更爲直接,圖畫書對兒童情感、想象力、靈敏度以及審美感的啓迪,正是他們日後成功與快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