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凡卡教學反思(精選52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2篇《凡卡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凡卡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凡卡教學反思(精選52篇)

篇一:《凡卡》教學反思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兩者始終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凡是效率高的語文課,莫不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較好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而反觀那些失敗的教例,則與教者對主導作用的錯誤認識不無關係。

現結合教學《凡卡》的實踐,談幾點想法:

一、充分了解學生學習實際,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學,使教師的“導”富有針對性

學生學習課文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一是學生有極大的'自學可能性,二是語文不同於數理化,學生往往在教師教學一篇課文之前就有了自己與衆不同的先期感受和認識。因此,教師必須正確把握學生已有學習基礎。只有這樣,課堂教學目標纔會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起他們“跳一跳摘到桃”的慾望。

上課時,學生已出乎意料地將《凡卡》這篇長課文讀得十分流利。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即以“你在預習中還有什麼收穫”的問題來進一步摸清學生“底細”。學生大多數交流了自己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詞,比如有一位男生說:“‘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打’,仔細讀了課文第8節,我覺得‘揍’不是一般程度上的‘打’,像文中老闆拿着皮帶那樣的‘打’,纔算得上‘揍’。”還有的說“這是契訶夫寫的一篇小說,他用寫信的形式來寫凡卡非人的遭遇,構思真是巧妙!”等等。一番熱烈的交流後,教師根據學生已有學習基礎對教學目標進行了優化,主要是做了“減法運算”:如要求理解的新詞,凡學生已自己讀懂的就無需再講;再如學生已經熟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也相應作了調整,教師只是對“康司坦丁·瑪卡里奇”等難以讀順的名字稍作指導,把重點落到如何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上。實踐證明:這樣做既順應了學生學習需求,更能有效地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提供機會讓學生質疑,創設平等、民主的氛圍,使教師的“導”富有活力

“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要就表現爲能積極提問、主動探索。我在實踐中深深感到,教師着力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不但體現了教學民主,更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讓語文課充滿生機和活力。

在上《凡卡》時,除了歡迎學生隨時質疑外,我還特意在學生交流完預習所得之後讓他們質疑問難。當時學生提問很熱烈,帶着普遍性的問題主要有:①“楦頭”是什麼樣子的?“一普特重”到底有多重?②第一節作者稱“凡卡”是“凡卡·茹科夫”,而在信裏凡卡又自稱“伊凡·茹科夫”,“凡卡”到底叫什麼?③這麼冷的天氣,星星怎麼會“快活地眨着眼”?“許多小樅樹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等着看哪一棵該死”這一句又如何理解?④凡卡爲什麼要寫信給爺爺?作家爲什麼不直接讓他逃回鄉下去呢?應該說,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表現出學生思維“走勢”。特別是③④兩個問題,與課文的重點內容與訓練重點“體現人物的內心”緊密相關。如果以此爲突破口,引導學生自己讀書探求答案,那麼既可以解決疑難,又可以使教的要求轉化爲學的內在需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師因勢利導,指明下面的學習就是要體會人物寫信時的內心世界,並指出同學們提的兩個問題到時就會迎刃而解。

我始終相信,教師只有通過藝術的“導”,學生才能主動、高效地學習,也才能逐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在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能力與人格的全面發展。而這正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目的所在。

篇二:《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這篇文章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複雜,寫信,回憶,現實交織在一起。作者採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課程結束後,我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有許多的不滿意,和失望。在準備課程時,我設計了許多的環節和活動,想將閱讀課的教學變得豐富一些,但是由於自己的緊張和經驗的缺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計劃好的內容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展現。

首先,爲了使學生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教者可以注意穿插猜一猜、想一想、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動,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習交流中用多種形式進行互動,這樣師生之間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民主、和諧、融洽的關係,形成愉快的氣氛。而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讓學生在讀和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當時的課堂紀律沒有調控好,所以效果大打折扣。

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引導顯得有些過急,並因此擠掉了大量的自讀體會、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時間,而這又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我感覺自己牽的過多,沒放開手充分教給學生,今後應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一節課下來,收效甚微。我感覺今後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廣度上還要多下功夫,應時時注意把學生的得放在備課、上課的首位。不能廣而不精,深而不透的駕空教材了,更不能刻意的去效法別人而丟失了自己,不能再爲了預先的設計程序而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了。

篇三:《凡卡》教學反思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

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從某種角度講,國小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篇四:《凡卡》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篇幅很長,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乞求、凡卡的回憶等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體會、探究,指導學生從讀中悟,以悟促讀,然後在瞭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加以想象,並相機對莫斯科的氣溫情況進行介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凡卡悲慘生活的體會。

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是凡卡進行感情朗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達到披文入情,從而真正體驗到凡卡痛苦的內心世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2、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爲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體會到作者寫鄉下生活的“樂”是爲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

預設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如:

1、在介紹凡卡的兩個名字時,用時過多。

2、沒有及時對學生完成《學習指導叢書》的情況進行發饋等等。

篇五:《凡卡》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凡卡》教學反思

圖文結合,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爲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爲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爲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篇六:《凡卡》教學反思

自從教學《北京的春節》進行反思後,充分認識到對文本內容進行大膽取捨,詳略得當的重要性。所以教學《凡卡》這篇長文時,我緊抓重點,避免“高投入,低產出”的局面,尋找教材與學生髮展的有效結合點。

本學期關於閱讀教學提出兩條新要求: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第一課時總體感受全文,然後進入課文最核心的部分――信,抓住“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重點研讀8和15自然段,感受凡卡的苦難生活和非人的待遇,揭露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第二課時重點理解鄉下的生活也是痛苦的,但是他卻還是願意回去。接着重點感受信能否被爺爺收到,結果會是怎樣的結局。本課講解學生應掌握的本文最重要的兩種表達方法:插敘對比,以“樂”襯“哭”,更突出凡卡學徒生活的苦難;結尾意味深長,以凡卡甜蜜的夢想作結尾,展現的是似“喜”實 “悲”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無窮。

而且我在教學時切實把握好“度”,不片面批判當時的制度,也不盲目渲染文章表達方法的作用,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兩者的融通,力求讓學生在感悟思想內容對寫作方法有所掌握,在探究寫作技巧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

綜觀這課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課堂練筆――“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中看出來。很多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小凡卡的悲慘經歷,寫出凡卡不是睡醒的,而是被老闆打醒的。

一課一得。放棄是爲了更有效的獲取,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力求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在對文本精華的品味和吸收的過程中,使他們提高語感,提高能力,既學到閱讀方法,又受到情感薰陶。

篇七:《凡卡》教學反思

【一得】

《凡卡》是一篇精讀文章。它是一篇小說,作者是俄國作家契科夫,文章主要通過主人公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孩子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本文篇幅長,如果逐段地講解,平均使用力量,勢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使得教學的環節冗長、拖沓,造成“高投入低產出”的局面。於是,在教學中,我嘗試着對教材進行合理剪裁,重新組合,找準文章的切入點,從一個“苦”字着手,感受凡卡的悲慘遭遇,層層推進,步步展開,以達到“長文短教”的效果。

一、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

“初讀課文,在你眼中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凡卡的生活悲慘在哪兒?凡卡的生活爲什麼這樣悲慘?”然後引導學生就以這兩個大問題爲統帥,進行探究、討論和交流。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

二、讀信悟情,明確中心

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而“凡卡的生活悲慘在哪兒”一問的設計,能讓學生快速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抓住文章的主線。緊接着,我讓學生通過抓住文章中描寫凡卡心情、神態的句子反覆誦讀,以及藉助書本插圖,合理的想象“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可是他卻赤着雙腳。”“是呀,凡卡在鞋鋪裏,經常無緣無故地挨老闆、老闆娘的打,夥計們也經常捉弄他,怎麼可能送他鞋穿呢?”通過學生自我的發現,激發學生對凡卡的同情,明白學徒生活是苦不堪言的。

三、回憶“快樂”,凸顯中心

“文章中僅僅寫了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嗎?還寫了什麼?他在鄉下生活的快樂嗎?”問題的拋出旨在讓學生通過討論,通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體會凡卡在鄉下的生活很苦,可是當學徒的生活更苦,凡卡寧願回家和爺爺過這樣的苦日子,也不願呆在城裏受罪了,以及感受到凡卡失去親人疼愛的孤獨。從而領會作者的構思之妙,穿插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快樂”,目的是襯托出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

四、結尾留白,昇華中心

一篇好文章,常常會使人覺得言雖盡而意不盡。有的寫人記事的課文不寫結局,留下藝術空白,讓讀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教學中,我緊扣文章結尾只寫凡卡在郵筒裏投送他寫給爺爺的信,回來後睡覺時做了一個甜蜜的美夢,留下了一串省略號這一載體,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小凡卡滿懷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願望能實現嗎?他的命運能改變嗎?”通過學生回顧信封上的書寫,探知凡卡的爺爺肯定收不到信;根據凡卡爺爺的境況判定爺爺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根據時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夢註定不能實現,等待他的是更悲慘的命運,以此更深入地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激發學生對小凡卡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一失】

課堂上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凡卡是一個九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麼可能給爺爺寫信呢?雖然當時,我與學生就此問題展開了討論,進行了猜測,“可能是爺爺教他識字的結果”:“可能是他死去的媽媽教他的”:“可能是……”,我也含糊地解釋爲這畢竟是小說,可以虛構,但我明白此說不妥當。直至下課以後,翻閱了雜誌,查找了資料,才明白課本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科夫的同名小說節選縮寫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夫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由此可見,小凡卡能給爺爺寫信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可惜,由於我對原著的不熟悉,只能給予猜測,甚至給出了差強人意的解釋。

假如課前,我多花一點時間去讀讀原著,多花一點時間去熟悉教材,情況又會怎麼樣呢?

篇八:《凡卡》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凡卡》教學反思。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閱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後以朗讀指導爲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敘的回憶內容、作者的敘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首先讀凡卡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爲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敘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教學反思《《凡卡》教學反思》。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對比,襯托凡卡的悲慘童年,激起對凡卡的同情,進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細閱讀信的內容的環節,用“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凡卡在城裏學徒生活的悲慘?”這一問題貫穿教學,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8、10、15自然段,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在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通過對重點段落扣住詞句的分析,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讀懂課文,體會情感,並通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後再讓學生思考“鄉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讀插敘部分,談感受,聯繫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聖誕樹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快樂、有趣,這正更說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通過讀和同學們自己的分析,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凡卡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裏他都沒有好日子過;無論到了哪裏他的命是運都悲慘的。既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採用的這種把鄉村的貧窮、無奈和城裏的悲慘、孤獨放在一起寫,讓人讀完之後更加同情、一目瞭然凡卡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含淚帶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又兩個重要特點。

教學中還存在有些重點句子讀得少,學生體會不夠,教師不夠放手。

篇九:凡卡教學反思

昨天初讀課文後,我讓學生整理了凡卡寫給爺爺的信。今天一開課,我就從信入手,讀了信後,讓學生說說凡卡在信裏最想表達的是什麼內容。顯而易見是述說自己在鞋鋪學徒生活的苦難和一而再再而三地懇求他爺爺來接他回鄉下。

先重點研讀了書信的第二段內容(課文第8自然段),先扯碎分成“述說與懇求”兩部分,再把悲慘生活分成“捱打、捱餓、挨凍”三部分,再重讀捱打的一系列動詞“揪、拖、揍、戳……”感受該不該捱打,該不該挨這樣的打。然後再合併,把兩部分連起來朗讀與體會,有一位女孩自告奮勇把哀求的部分讀得特別入情,掌聲響起。

接着仍從書信中尋找這樣哀求的語句:“親愛的爺爺,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理解“沒有指望”,用指望造句;結合課文哪些地方寫到了狗,怎麼連狗都不如?孩子說“城裏的狗一點也不兇”是因爲吃得飽,待遇好。“鄉下的狗能低着頭跟在爺爺後面,而凡卡卻一個人在遙遠的城市裏受罪。”還有文章的最後寫到“泥鰍搖着尾巴”說明很快樂,而凡卡沒有!

讀了這些以後,我問孩子們有什麼想問的。學生A:他們在鄉下過得好好的,爲什麼要把凡卡送到莫斯科來做學徒?於是引出了凡卡唯一的親人——爺爺的生活。在回憶的部分中寫到了兩處有關爺爺的。起先孩子覺得爺爺的生活還可以,能在大廚房裏睡覺,不像凡卡“睡在過道里,小崽子一哭,還要搖那個搖籃”;爺爺有羊皮襖穿得也不錯。現在的孩子無法一下子理解那個社會的窮人生活。我再強調地讀了一遍“白天在廚房裏睡覺”細想,怎麼在廚房裏睡覺,怎麼睡?同時也指了俄國的地理位置,結合課文“凍了的山林喳喳地響,爺爺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這一句感受那裏冬天的氣候,一件“寬大的羊皮襖”能在晚上禦寒嗎?學生受了啓發後,有的從“65歲,瘦小”等處進一步感受到了爺爺的無能爲力。學生B:爺爺爲凡卡在鄉下找個工作,何必要送到城裏來?學生C:鞋鋪的學徒生活那麼悲慘,爲什麼不讓他做其他的工作?學生D:他們這樣對待凡卡,當地警察怎麼不管?學生看似天真的提問,但爲我點明瞭教學的燈,關鍵在於讓學生認識這個黑暗的社會,這個不平等的制度。有學生在書信的最後寫上了日期“20xx年4月27日”,他們懵懂的是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於是我們想到了過去所學到的有關孩子悲慘命運的課文,那個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那個被活活打死的“小音樂家揚科”,還有被馬車軋死的“小珊迪……孩子們終於明白了凡卡在哪裏做什麼樣的工作都逃不出悲慘的命運!

這麼一節支離破碎的課,把那麼長的一篇課文給完全扯碎了。但我覺得在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老師的對話中,他們對課文的感悟還是在層層深入。吳非在《不跪着教書》中說語文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孩子馬上要畢業了,學了六年語文,教他們學會讀書、學會思考該是我們語文老師的最終目的吧!

篇十: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這篇文章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複雜,寫信,回憶,現實交織在一起。作者採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課程結束後,我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有許多的不滿意,和失望。在準備課程時,我設計了許多的環節和活動,想將閱讀課的教學變得豐富一些,但是由於自己的緊張和經驗的缺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計劃好的內容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展現。

首先,爲了使學生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教者可以注意穿插猜一猜、想一想、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動,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習交流中用多種形式進行互動,這樣師生之間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民主、和諧、融洽的關係,形成愉快的氣氛。而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讓學生在讀和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當時的課堂紀律沒有調控好,所以效果大打折扣。

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引導顯得有些過急,並因此擠掉了大量的自讀體會、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時間,而這又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我感覺自己牽的過多,沒放開手充分教給學生,今後應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一節課下來,收效甚微。我感覺今後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廣度上還要多下功夫,應時時注意把學生的得放在備課、上課的首位。不能廣而不精,深而不透的駕空教材了,更不能刻意的去效法別人而丟失了自己,不能再爲了預先的設計程序而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了。

篇十一: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列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我已經教了好多遍了,可是每次上完之後都感覺效果不是很好。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作者的敘述、凡卡寫信的內容、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再次因爲我們的學生都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時代,尤其是我們學校的孩子們家境都非常富有,對文中所描繪的黑暗社會無論是時間、空間、和情感,距離都非常遙遠,便構成了本文的又一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孩子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走近作者契訶夫、走進沙皇統治時期的俄國社會,充分收集資料在課堂上交流信息,充分了解時代背景,體會社會的黑暗,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爲理解課文的中心作下鋪墊。然

後,我根據課後習題一的設計意圖安排學生快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寫法有個大致的瞭解,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線索。

其次,爲突破教學的重點,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的第8、15自然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完畢老師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思考“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兩段。目的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再次請學生找出文中反映凡卡痛苦心情的語段,學生很快找到了“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即課文8、10、15自然段的內容。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

凡卡爲什麼反覆乞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鄉村生活真的很美好嗎?從課文4、5、6、13自然段體會插敘的內容──1、爺爺守夜的情景;2、家鄉的美麗夜景;3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快樂情景。讀插敘部分,談感受,聯繫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聖誕樹既冷又累,爺爺冷得吭吭地咳,爺爺凍得縮成一團,感受鄉村生活並不美好,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快樂、有趣,這更襯托出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撕心裂肺地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這兩個重要特點。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學結束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從凡卡所寫的信封的內容找到了爺爺不能收到信的原因。有的學生從“醉醺醺的郵差”身上找到了爺爺不能收到信的原因;此時,我沒有讓學生老停留在表面的答案上,而是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李成同學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爺爺不可能去接他,因爲他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我又引導“你從哪裏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麼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啊!即使爺爺有這份心,也無這份力呀!”這樣看來,凡卡的美好願望就如他的夢一樣,只是個天真的夢而已。夢醒之後,悲慘的生活依舊,甚至更悲慘。此時我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最後,老師將凡卡的原文在憂傷的配樂聲中朗讀給學生,孩子們個個都沉浸在深深的悲憤之中。

但美中不足的是這樣上下來總共花了四課時,除了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讀得入情入境之外,其餘部分仍然讀得不充分。

篇十二:凡卡教學反思

第一、解決長文短教的問題。我分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預習時,便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內容部分”“凡卡回憶部分”“凡卡寄信部分”。而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集中力量塑造凡卡所受的非人待遇的悲慘命運,藉此來營造一個對比的氛圍。而這個環節其實就已經開始在“凡卡寫信內容部分”中品味了。而第二課時便有時間來解決後兩個部分的內容了。

第二、爲了凸顯對比的寫作手法。除了第一課時極力渲染凡卡悲慘的遭遇外,在第二課時,我以此爲引子“凡卡寫信時腦海回想到的只有非人的悲慘遭遇嗎?”以此引出學生對凡卡寫信時回憶部分的學習。那麼通過朗讀相關的內容,同學不怎麼費力就發現在回憶中是很快樂。這時,對比的感受已經初具模型了。進一步,我讓學生思考“凡卡是在什麼情況下回憶起這些歡樂的回憶的?”根據前文對凡卡悲慘遭遇的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感覺到是在諸種痛苦之下,進而他們也就對現實的殘酷與歡樂回憶構成對比理解到位了。

篇十三:凡卡教學反思

六年制小語第十二冊的《凡卡》,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一篇小說。根據該文的特點與本文的教學要求,閱讀訓練的重點應是:指導學生着眼細節,精讀細嚼,深入體味,從而較深刻地理解,受到思想感染。教師在學法指導上應抓住以下三點。

一、以具體事例進行分析,使學生明細節的意義

細節是文章表達方法中的一個概念,學生尚未接觸過,因此在教學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白其意義。這裏的意義包含着兩層意思,即細節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講讀本課的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時,宜於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閱讀本段,粗知其內容之後,便提出問題:在這段中,哪些地方寫得最具體最細緻呢?請找出有關的句子。當學生找出他擔心地朝門口昏暗的神像這些句子之後,教師再問:這些句子說的是什麼意思?請概括性地說出來。當學生回答後(他十分擔心被人發現),教師可在黑板上板書:

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着眼看了那昏暗的神像

他十分擔心被人發現

接着,教師指導學生比較:前、後兩組句子,哪組最能反映凡卡的心理?爲什麼?在讓學生充分討論之後,教師可以這樣總結:大家說得對,下面的句子寫得籠統、平淺,未能形象地反映出凡卡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而上面的句子(原課文的)能抓住凡卡擔心地看門口、窗戶、神像等富有特徵性的細微末節來寫,這就充分反映了他對老闆害怕至極的心理狀態。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即概括出細節的概念:像這樣能抓住人或物某些富有特徵的細微末節,加以細緻地刻劃的描寫,就叫做細節。隨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幾種描寫方法,引出細節描寫有景物細節、場面細節、肖像細節、行動細節、心理細節、語言細節等幾種,並簡單說說細節的作用:能刻劃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推動作品情節的發展、深化作品的思想、描繪作品的典型環境等。要求學生在閱讀本課下面四大段時要着眼細節,體味細節。

二、指導學生掌握髮現細節的方法

要善於發現細節,就必須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根據細節的特徵,以及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實際知、能水平,可以通過指導,使學生掌握如下幾種發現細節的方法:

其一,圍繞本課(或某段)中心去發現細節

細節描寫是爲文章(篇或段)的中心思想服務的。作者往往在能夠突出中心的地方作細節描寫。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圍繞中心去發現富有特徵性的細微末節的描寫。本課主要是通過寫凡卡的悲慘遭遇,去揭露沙俄時代的社會的黑暗,反映舊俄羅斯人民過着牛馬般的生活、悲苦而無望的呼喊。從整課着眼,便可發現凡卡做學徒時受折磨的那些細節。從某段來說以第二大段爲例,主要是寫凡卡想象爺爺替日發略維夫老爺守夜的情景,以及回想着農村的生活。據此內容,便可發現對爺爺的肖像、行動的細節描寫,以及對景色的細節描寫。

其二,根據本文(或某段)描寫特點去發現細節

從全篇來說有對凡卡和爺爺的肖像、行動、心理的細節描寫,有對農村、莫斯科等地的環境細節描寫。以第五段爲例,該段文章的主要特點是:細緻地寫了凡卡把信投進郵筒,以及他做了一個美麗的夢的情景。根據這特點就能發現其行動細節和心理細節。

其三,從寫作技法中找細節

細節描寫往往運用對比、象徵、擬人、比喻、誇張、簡筆勾勒等方法,因此在閱讀時要注意課文中哪些地方運用到這些技法進行描寫,辨別這些描寫是否是細節。例如第三大段中寫凡卡和爺爺去砍聖誕樹的情景,採用了誇張的手法,使其氣氛充滿着輕鬆、愉快、歡樂,因此這是一段栩栩如生的細節描寫。

三、精讀細嚼,深入體味

1。抓住重點詞句,精讀細嚼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細節中的重點詞句,精讀細嚼,領會其含意。以教學本課第三段爲例,最重要的是找出描寫凡卡受折磨和渴望自由的細節的重點詞語:揪、揍、隨手、直戮、簡直、沒有、一點兒、別想、只好、受不住、慈悲、離開對這些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咀嚼,品味其含意揪、揍、隨手、打、直戳,揭露了老闆和老闆娘的兇狠、毒辣、殘忍,反映了凡卡的無比痛苦;別想、只好,反映了凡卡的非人生活;受不住、慈悲、離開,反映了凡卡渴望自由的心情。本段中,還有描寫環境的細節和爺爺肖像的細節,都應指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詞、句來研讀。

2。對照互比,領會妙處

教師在指導學生領會某一細節的意思的基礎上,把細節描寫改成一般敘述性的文字,然後把兩者對照互比,從而領會細節的微妙之處。

3。深入體味,受到感染

在指導學生閱讀細節,瞭解其意思的基礎上,即要指導學生對細節深入體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形象,不由自主地進入細節描寫的意境,使自己的心與作者的心溝通、共鳴,從而受到薰陶。還要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或表情複述),做到:在朗讀(或複述)過程中,腦子自然地浮現細節中所描寫的凡卡受苦受難的悲慘情景,心理產生對凡卡的無比同情。這樣,就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與教育。

再則,在學生對上述的細節理解意思之後,還可以指導學生展開聯想:同學們,假如你是凡卡,在那樣的悲慘境況下,你會怎樣想呢?待學生回答後,教師再進一步啓發:事實上,你們現在是生活在幸福的社會主義國家裏。那麼,在讀過這些細節之後,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怎樣?通過這樣指導,不但使學生深受教育,而且也使他們掌握了這種對細節深入體味的方法。

篇十四: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反思篇3

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後以朗讀指導爲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敘的回憶內容、作者的敘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首先讀凡卡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爲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敘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對比,襯托凡卡的悲慘童年,激起對凡卡的同情,進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細閱讀信的內容的環節,用“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凡卡在城裏學徒生活的悲慘?”這一問題貫穿教學,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8、10、15自然段,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在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通過對重點段落扣住詞句的分析,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讀懂課文,體會情感,並通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後再讓學生思考“鄉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讀插敘部分,談感受,聯繫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聖誕樹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快樂、有趣,這正更說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通過讀和同學們自己的分析,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凡卡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裏他都沒有好日子過;無論到了哪裏他的命是運都悲慘的。既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採用的這種把鄉村的貧窮、無奈和城裏的悲慘、孤獨放在一起寫,讓人讀完之後更加同情、一目瞭然凡卡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含淚帶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又兩個重要特點。

篇十五:凡卡教學反思

在執教語文第十二冊《凡卡》一文時,我設計了一張學習表,讓學生通過讀書、討論,合作填寫“信的主要內容,自己的感受或體會,不懂的問題”等欄目。這種學習方式在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學習表。檢查學習表,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瞭解了凡卡的悲慘命運,產生了對凡卡同情,對老闆憎恨的情感。我認爲已經達到教學目標。

我很滿意,習慣性地問道:“誰還有疑問?”一名男生舉手發問道:“爲什麼凡卡在信中說街上的狗一點也不兇?我見過的狗可兇了!”頓時,全班譁然,怎麼問如此無關緊要的問題。我略有慍色,暗想:問題與文章思想感情無聯繫,與領悟表達方法無關,多此一問,沉住氣說:“誰幫助他?”舉手者頗多,一生說:“養狗的人對狗很好,經常帶狗在街上散步,時間久了,狗與人熟了,就不咬人了。”一生說:“那些有錢的人都養寵物狗,寵物狗是供人玩的,當然不兇。我家就有一隻”。看來這個問題確實與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無關,不涉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沒有深究的價值。我正準備結束這個提問時,一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另一個想法。凡卡認爲狗不兇是因爲老闆和老闆娘對他太兇狠、惡毒了,狗的兇狠和老闆、老闆娘的兇惡比起來差遠了。作者這樣寫是爲了襯托凡卡的悲慘命運。”

問的學生隱約捕捉到“狗一點也不兇”的寫作深意,前面答的學生大多是從“狗”的角度去思考,沒有聯繫文章的表達方法,沒有考慮凡卡的痛苦遭遇,最後答的學生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兩個層面思考,準確認識到《凡卡》一文采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訴苦爲主,以“樂”相襯,凡卡回憶鄉下的美好是“流淚的快樂”。其回答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融合的境界。更讓我思索到,教師在改革課堂教學時,不能從形式上設計幾個討論題,讓學生質疑幾個不明白的地方,就認爲是開放的課堂,創新的教學,就認爲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師滿足營造表面的課堂繁榮,會出現熱鬧的討論沒有目的,所謂和諧的學習氛圍是空泛地讓學生髮問,學生往往不知問什麼,爲什麼發問,課堂學習流於膚淺。教師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更應提高教師主導作用,在深入研究課文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引導學生去討論、去質疑,要善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敏銳性,提高質疑的質量。要讓“狗兒爲什麼一點也不兇”的學生偶然質疑變成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思考。

篇十六:凡卡教學反思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

從某種角度講,國小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篇十七:凡卡教學反思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爲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爲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爲凡卡很堅強,你認爲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始終保持着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受折磨和屈辱之後,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着,不斷地感動着……

篇十八:凡卡教學反思

爲了顯示末段的暗示手法。我用PPT顯示出一個按照課文內容所做的信封。然後讓學生觀察如此書寫的信封,會意味着什麼樣的結果。學生在激烈地討論着信的去向,多半同學即時反應凡卡的信是寄不出去的。這時,有個學生另闢蹊徑提出了“即時信寄出去了,凡卡的願望同樣無法實現”的觀點。他的理由結合到的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凡卡爺爺的生活來談,並談得頭頭是道。瞬間,我提出了“文章中還有些地方隱約告訴了我們信的結果,那是什麼?”學生答曰:一個夢。因此我再讓學生聯想《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所用暗示方法的句子,讓學生髮現兩文兩處句子有何特點,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暗示的手法,並能夠說到“夢醒之後,凡卡又得回到殘酷的現實”之類的話。那麼我想暗示這一方法他們無疑是懂得了,但是是否掌握了尚且不知。

課後我不禁思考,第三個難題“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我覺得怎麼也繞不到點子上,我在想倘若我不遷移到上一課所學到的暗示的手法的話,那麼學生會不會就無法發覺這個寫法呢?

篇十九:凡卡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閱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凡卡》一文是俄國文豪契科夫優秀短篇小說。它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比凸顯。而在本文教學中所要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長文短教?”,第二如何體現對比凸顯的寫作手法?第三文章末段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爲此,我是這樣設計來解決這三個難題的。教學中還存在有些重點句子讀得少,學生體會不夠,教師不夠放手。

篇二十: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反思

三、充分進行了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在課前我設計了一短話,讓學生對帶有“望”字的詞進行區分運用,在感受完凡卡的命運悲慘後,我又設計了一小段話,讓學生來補全總結凡卡的悲bilibili慘命運。

在本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穫:

一、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在課堂上,我拋出話題“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凡卡?”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談自己的理解感受,在課堂上,學生就讀出了命運悲慘的`凡卡,有孝心的凡卡,懂事的凡卡、懂禮貌的凡卡等等。

二、在前一課的學習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以文本爲基礎,加上自己的想象,設計練筆:“凡卡在莫斯科過着連狗都不如的生活,我還看到了,有一次……”充分感受凡卡命運的悲慘,同時也進行了讓學生學習運用文中的表達形式的練習。

文//陳雪梅

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閱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第一課時就引導學生把課文線索理清楚,初步感受作者用插敘的方法,將凡卡回憶鄉下的快樂生活與現實生活進行對比,襯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第二課時我緊緊抓住第八自然段的學習,引導學生髮揮充分的想象,去感受凡卡那悲慘的命運,同時拋出話題:文中最觸動你心靈的地方時哪兒?讓學生去深刻地感受凡卡命運的悲慘,並進行朗讀的訓練。

四、在課堂的結尾,我利用課件展示小說的原文結尾,以激發學生去閱讀整篇小說的興趣。

五、因對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估計不足,造成課堂時間不夠,對於感情的深化,朗讀的訓練沒能在課堂上得以實現。

六、在課堂上設計的小練筆,原本想利用這個小練筆,讓學生去再次讀文,學會找關鍵詞句,把體現凡卡的命運悲慘的語句提出來,並加上剛學的抓動作描寫和對比的方法,加上自己的想象寫一個片段,但因自己沒把要求說清楚,學生沒能體會到老師的用意,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搜房網

篇二十一:《凡卡》 教學反思

《凡卡》 教學反思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爲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繫實際,課文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篇二十二:《凡卡》教學反思

現場呈現一

《凡卡》是一篇文質兼美、感情真摯的文章,相信每個人讀了都會爲之動容。今天,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凡卡》一課,課堂上,孩子們無不替弱小無依的凡卡將來的命運擔憂!無不替生活在沙俄統治下的凡卡鳴不平!更替凡卡根本無法改變自己悲慘的命運而悲痛……

看着孩子們如此的黯然神傷,我不禁發出了一聲嘆息:“同學們,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孩子的悲哀,想想咱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時代的孩子,凡卡的9歲與咱們的9歲真是天壤之別呀!”原本我想以這個爲過渡詞,引導學生以《我和凡卡比童年》爲題寫篇類似讀後感之類的文章。沒想到,當我剛剛說完這句話時,一向不愛舉手的殷峯發言了:

“朱老師,咱們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是也有小凡卡嗎?”

“噢,真的嗎?”我反問道。

“社會主義制度下也有小凡卡?”這真的是我備課時從未想到過的,曾經教過兩屆的六年級學生,都是談一些關於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如何幸福,我們如何珍惜眼前的幸福等道理,可從沒有提出過這個問題呀!我的心爲之一顫,但在我的潛意識裏,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課堂教學的研究點。再看看其他孩子的眼神,覺得他們也跟我一樣的困惑。於是,我請殷峯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

現場呈現二

“是的,3月18日的《東南商報》上就有這樣一篇文章《少女被養父5公斤鐵鏈瑣身》,講的是廣東省增城石灘鎮上圍村15歲的女小郭,她終日被鐵鏈纏身,還被上了3把鐵索;放養着45只鴨子,爲300頭肥豬煮食;從小到大沒穿過襪子,衣服沒幾件;常常食不果腹,飽受毒打卻如同家常便飯。我反覆地讀過這篇新聞,報紙上的兩張照片至今仍銘記在我的心中呢?小郭,難道不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小凡卡嗎?”殷峯一口氣說完了新聞內容。

“是的,是的”。沒想到我還來不及點評,學生們早已議論紛紛。大膽的陸佳凌馬上站出來:“我前幾天在《寧波晚報》上也剛剛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八個河南賣花童,在一個叫劉炳祥夫婦的操縱下,在天一廣場強行賣花,他們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四歲,我覺得他們也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小凡卡!”看來情緒還很激動。

“不要說報紙上,我家旁邊就有,一個5歲的外地孩子在地上揀別人仍掉的甘蔗頭。”調皮的張偉直言不諱。

教室像炸開了鍋……

篇二十三:《凡卡》教學反思

關於《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列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是,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爲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下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因爲所處的環境沒有見過雪,學生不能理解凡卡沒有鞋穿就無法回到鄉下,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學生爲主,教師引導整篇課文

我一直把學生置於主動、互動的平臺上,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學課文、體悟情感等,學生自主質疑、釋疑,指導學生交流、研討,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薰陶。

三、把握時機,引入背景

本篇課文作於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圍繞這一歷史背景,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環境,窮苦勞動人民是沒有地位的',這種“人吃人”的剝削制度遲早都會被消滅,社會需要的是平等、和平。結合背景理解抓住文章的主線,對於凡卡的命運就更激起了學生的同情。

四、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篇二十四:《凡卡》教學反思

問:教學《凡卡》這篇小說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凡卡是一個9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麼能給爺爺寫信呢?我只好解釋說:這是小說,可以虛構。這樣解釋妥當嗎?

又:“凡卡”爲什麼又稱“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說可以虛構來解釋見卡會寫信,不夠妥當。小說裏的人物、事件、情節確實可以虛構,但是,虛構的情節必須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說,藝術的真實必須以生活的真實爲基礎。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備會寫信的條件,作家也不應當這樣寫。

那麼凡卡會寫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說縮寫的。凡卡9歲前是否上過學,小說沒有交代,但我們不能只根據他家裏窮就斷定他沒有上過學。小說雖然沒有交代凡卡是否上過學,但是他能夠寫信的條件還是可以從小說原作中的一些情節中看出來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奧爾格·伊格納捷夫娜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這一情節沒有納入課文,可以參見《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國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愛稱,類似我們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愛小說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愛稱來稱呼他。按照俄國的習慣,姓名的全稱只在正式場合使用,平時用省略的說法。晚輩對長輩自稱,只稱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自稱“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晚輩稱呼長輩,只稱呼長輩的名字和父名,不稱呼姓氏,所以凡卡稱呼爺爺“康斯坦丁·馮卡里奇”。

下面是來自《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歲,家裏很窮,又沒有讀過書,他怎麼能給爺爺寫那樣長的信呢?另外,凡卡又爲什麼不會寫信封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原因一,課文是經過編者刪節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說原文,有這樣一段被刪去的話:“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着,在老爺家裏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筆者注:其人是老爺家的小姐)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閒着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可是等彼拉蓋雅一死,孤兒凡卡就給送到僕人的廚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後來又從廚房給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亞興的鋪子裏來了……”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至於小姐爲什麼喜歡他並樂意教他,這又和凡卡的母親曾是小姐寵愛的女僕有關係。

原因二,俄語是拼音文字,和漢語不同,俄國孩子學俄語讀寫要比中國孩子學習漢語容易得多。凡卡雖沒有上學讀書,但很小的時候小姐就教他念書、寫字;另外,凡卡的爺爺也識字(可以從文末的夢境描寫中看出),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也曾教過凡卡,因此,凡卡會寫信應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氣,用詞淺顯,近乎是一般兒童口語的實錄,所以,這對於凡卡來說只會寫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學會寫字卻不曾學過寫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寫錯了是可能的。

篇二十五:《凡卡》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想作爲學生怎樣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引發思維的風暴,我精心地設計問題。

在學習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時候,筆者說:“砍聖誕樹也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俄羅斯的天氣更冷,晚上應該在零下十幾度,叫我去砍我還不高興呢?爲什麼凡卡他卻這麼高興呢?”

我這個問題,在學生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學生通過討論,理解了,雖然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日子是苦的,但比起在鞋匠家裏學徒生活,要好多了,同時有親情在,他和爺爺在一起就很快樂!

筆者想,作爲教師如何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地、巧妙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在不同言論觀點的碰撞與交鋒中,啓迪智慧,經受鍛鍊,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最近崔巒老師就說,激活思。我想在這方面繼續思考。

篇二十六:《凡卡》教學反思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最怕學生插嘴,提一些不在自己課前教學設計中的疑問,因爲沒在自己的預設中,怕掌控不住整個課堂,特別是一些公開課更是如此。可是學生的一個發現、一處質疑、一句插嘴……這些微小的細節,有時就會隱藏着一個個教學的生成點。關注這些細節,就是捕捉住了課堂動態生成。在《凡卡》一課的教學中,我及時關注了課堂中的細節,使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成的活力。

【片段】

生1:老師,凡卡沒有讀過書,他根本不識字,爲什麼會寫信?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你怎麼知道凡卡沒有讀過書呢?

生1:小凡卡家裏很窮,他才九歲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兒做學徒,他哪有錢去讀書呢?

師:那凡卡爲什麼會寫信呢?同學們能從文中找出答案嗎?

生2:我知道,凡卡會寫信,是他爺爺教的。

師:是嗎?請你說說理由。

生2:因爲從文章的最後,對凡卡夢境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爺爺識字,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曾經教過凡卡。

師:說得很好!還有誰認爲凡卡會寫信是爺爺教的呢?

生3:從文中“砍聖誕樹”一節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小時候在鄉下,家裏雖然窮,但爺爺很疼愛凡卡,閒暇的時候,爺爺一定會教小凡卡識字的。

師:爲什麼你認爲疼愛凡卡,爺爺就會教他識字呢?

生4:老師我贊成X同學的說法,我也有一個非常疼愛我的爺爺,小時候,爺爺常常教我背古詩,給我講故事,教我寫字。我想凡卡的爺爺既然那麼疼愛他,也一定會這麼做吧!

師:說得多好啊!原來凡卡會寫信是爺爺教他的。誰還有不同的解釋?

師:哦!沒有了嗎?可是我認爲凡卡會寫信,還與另外一個人有關。

師:小說的原文中說凡卡的母親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看來,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師:讀書貴在有疑,“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 我們的課堂大家積極提問、主動探索纔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也像今天這樣大大的質疑。

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課堂互動往往是通過教學細節來實現的。

上述片段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凡卡爲什麼會寫信?”對於學生的問題,我採取了“冷處理”,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將問題再度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感悟,爲學生思維的飛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互相探討,不斷閃現出思維的火花,最終問題便在師生的共同互動中迎刃而解了。

作爲教師,我們除了要用開放的胸懷去預設理想的教學情境,還應更多地關注課堂中的教學細節,關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生成,從而創造精彩互動的課堂。

篇二十七:《凡卡》教學反思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繫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爲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爲“引子” ,爲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裏,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爲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通過多種渠道蒐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爲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

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信息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裏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着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篇二十八:《凡卡》教學反思

上《凡卡》前,學生習慣性的問我:預習要找資料嗎?

我說,我們學習每一篇課文都應該養成了解相關知識的好習慣,特別是這樣時代較遙遠的課文,更應該主動了解當時的環境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能幫助我們拉近與作品的距離。大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想辦法來完成嗎?

好!孩子們都很願意寫這樣的作業,就連幾個常偷懶的孩子也積極和組員準備,我看在眼裏,樂在心裏。

接下來彙報預習成果時,更讓我喜出望外:

我通過上網查資料瞭解到,《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當時沙皇統治下,無數破產了的農民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作者契訶夫家裏就有這樣的學徒

星期天,我和爸爸專門到圖書館查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正是沙皇俄國最黑暗的時代。很多作家都用自己的筆無情的揭露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社會制度和社會的醜惡現象。我向大家推薦幾本書

我搜索資料時發現很多反映當時社會的圖片,供大家參考

【感悟】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繫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爲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爲引子

,爲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裏,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爲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通過多種渠道蒐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爲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信息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裏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着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篇二十九:《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篇幅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複雜,寫信,回憶交織在一起。作者採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這樣的課文該怎麼教?思索了很久,但是無緒!

最後我決定把握教學目標,簡單教,簡單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5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飢餓、禮拜、生鏽、揉皺、昏暗、眯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聖誕樹、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瞭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來寫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中“夢”的含義。

第一課時,

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後帶着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覆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後指導他們學習。

接着,我讓孩子們談談對這課的看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好多同學都紛紛表示不喜歡,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們不喜歡悲劇。原本我設計這一環節就是爲了讓學生喜歡上課文。只有少數幾個孩子說喜歡課文。於是我順勢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你們通過朗讀課文,已經知道凡卡過的日子非常苦,你們都產生了對這個孩子深深的同情。爲什麼你們能在瞬間產生這麼複雜深厚的感情呢?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後產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們感情的變化。孩子們,在我們這個和平的社會裏,也有許多悲劇,比如昨天青海省發生了7。1級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礦發生了礦難……有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用文字來記錄這些悲劇,來激發人們的同情,來引起人們的重視,讓人們引以爲戒,讓悲劇遠離我們!孩子們,如何應用文字是一門很深的文字,今天,我們來好好學習《凡卡》這篇課文,去體味文字帶給我們的精彩!”察言觀色,孩子們對這篇課文有興趣!

第二課時,

我先引導孩子們迅速找出“信的內容”,通過體味重點的句子,去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苦。孩子們的朗讀很到位。然後引導孩子們朗讀凡卡要求爺爺接他回家的自然段,體味回家之情切。這部分的教學也是我的重點教學內容。

隨後讓孩子們找出凡卡回憶的自然段指導學習。凡卡的回憶是甜蜜的,讓孩子們讀出凡卡內心的快樂。接着引導學生分析,凡卡的鄉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嗎?爲什麼在凡卡看來這麼甜蜜呢?並告訴孩子們這一部分的寫法叫“插敘”,這裏插寫的內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苦。

第三課時,

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時候的神態動作的語句,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接着讓學生分析故事的結尾,展開了辯論“假設爺爺能收到信,會來接凡卡回家嗎?”學生在辯論中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當時黑暗的社會造成的,凡卡的命運不會有改變。

應用這種傳統的教法,三個課時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完這課,我的感受就是上課的程序依然不夠簡單,過渡不太自然,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一直保持興趣。課文長,教學冗長,這是我整體的感受。看來,長文短教只是我的理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突破!教學中,依然不能大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就是這課教學效果不太讓我滿意的基本原因!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深鑽教材,有自己的見地,然後大膽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這纔是讓人滿意的課。

一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但是到底該如何調節教學設計,在另一個班級實施教學,依然沒有思路!

篇三十: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課文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一、巧妙而別有用心的導語

“孩子們今年你們幾歲了?算算有幾天就要畢業了,回首童年你能用哪一個詞來形容?”大部分孩子都說是幸福的、快樂的……簡短的幾句話卻爲學生很好體會主人公凡卡的痛苦童年打好底色。我讓孩子講述童年故事來抓住孩子的心,創設童年情境說感受引導學習凡卡的童年,形成鮮明的對比,注重情感體驗。這個精彩的導語在課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親切自然地進入到學習探究中。

二、長文短教,讓學生走進文本

《凡卡》結構複雜,如果面面俱到的處理一節課很難處理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巧妙的以“從哪裏語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爲主線展開教學,真正做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的方法,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段第8自然段――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遭遇,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體會什麼樣的打叫毒打?怎樣被捉弄?吃的什麼?穿的又是什麼?然後層層深入指導:在這樣的毒打下,你看到了怎樣的凡卡?凝固的文本活了,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主人公彷彿血肉交融,化爲一體。她把讀書的權力交給了學生,充分信任學生,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凡卡去感覺、去體驗、去思考。

三、指導朗讀,引起思想共鳴。

語文教學主要藉助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導讀的方式多樣,富有變化。

如學生談到第8自然段,老師問“這一段哪一個字揪着你的心?”引導學生抓住“毒”字,聯繫下文在書上畫出毒打的詞語?

接着教師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捱了一頓打,因爲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着了。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

“孩子們怎樣的打是毒打?”引導學生抓住“揪”、“拖”、“戳”等詞進行解讀的同時展開想象。當學生說到老闆娘拿魚嘴直戳凡卡的臉,師再次點撥:同學們,摸摸自己的臉,說說你的感受。再讀一讀。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當學生逐漸明確凡卡的信不會寄到爺爺手中,而爺爺即使收到也不會來接他時,我引導學生輕讀――“我們怎麼忍心驚擾她的美夢,讓我們輕一點,讓可憐的孩子的夢做得更長一些吧!”學生在輕輕地讀,悲傷卻是沉甸甸的。

四、在教學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1、教師沒有做到以學定教:

課堂上在突破難點,凡卡在鄉下的樂更反襯出凡卡的苦,此時我的引導不不到位。沒有充分引導學生讀出爺爺和凡卡在鄉下的苦。所以課堂上有學生認爲爺爺會來接凡卡,讓學生產生錯誤的理解。主要是我備課不充分所致,課堂反應不機智。

2、學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機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體現得不夠明顯,教學設計中學生自我探究時老師的引導不夠,學生的通篇思考駕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磨練自己,深入備課,講課時靈活處理教案,以學定教,心中有數,使得自己儘快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雖然作者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

篇三十一:凡卡教學反思

教《凡卡》這篇課文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命運,激發學生對凡卡的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憎恨,我引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句,自主學習,讓他們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讀自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成功的喜悅。

抓課文重點段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這部分內容,然後抓課文的重點句“我沒有指望了,我的生活連狗都不如”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再引導他們從這句話中,自主提問題:“凡卡的生活爲什麼沒有指望了?”“文中的狗過得好嗎?”……學生提了不少問題,我從中選幾個寫在黑板上,提出自學要求:“從課文找一找,回答這些問題的句子。讀一讀有關句子。劃一劃,把有關的句子劃出來。”最後我問:“凡卡爲什麼會過着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慘的命運是當時黑暗社會造成的。

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學校教育要着眼於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多種策略可以選擇使用。其中問題解決策略的應用,有利於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併成爲課堂學習中目標展示的一種形式,它往往是課堂觀察後自然產生的認識矛盾在學生大腦中的反映,能爲學生主動學習定向。

問題是指客觀的事物與主體認識之間存在的矛盾在思維過程中的反映,問題解決是指認識主體提出問題將思維引向直到問題解決的有意識的學習探索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解決策略,首先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與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選擇問題,並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強化學生問題意識。有的問題情境,課文“預習”與“思考、練習”部分已經就有,教師可以從中選擇,有的問題教師可以重新設計,使“問題”真正與“情境”相結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時,先讓學生默讀全文,並設置問題啓發思考:凡卡的'現實生活如何?他對鄉下爺爺是怎樣說的?學生必須在自已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經過獨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悲慘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的程度。

這時,我以設計以下問題糸列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爲什麼凡卡況他的生活沒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樣的?

2、凡卡對生活還有沒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麼?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嗎?凡卡爲什麼指望過上那種生活?

學生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幫老爺看小孩,收拾魚,因此經賞常捱打,沒好吃,沒好睡,連雙鞋也沒有。但凡卡對生活還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爺爺把他帶回鄉下,所以,他趁老闆一家去做禮拜的機會,跪在臺前給爺爺寫信。不過,鄉下的生活很艱難,守夜,砍聖誕樹都是挨凍受冷的活兒。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覺得至少孤獨,鄉下還算是窮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裏,爺爺是那樣樂觀,鄉下之夜是那樣美好,砍聖誕樹,即使要被凍僵,也變得那麼美好。可見,凡卡的現實生活確實沒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慘了。

上述例子表明,問題的設計要根據知識生成過程的層次性及層次之間的聯繫性來加以組織,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問題情境糸列,問題提出後,要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議論交流,概括歸納。這樣,就能使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爲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和構建新知的求知過程。

篇三十二:凡卡教學反思

1、要懂得取捨

在上課之前,我就覺得這篇課文太長了,能抓的亮點太多,什麼都不想放過,結果是什麼都抓不住。一節課下來,總覺得,我還想講,我還有沒講到的,比如三次嘆氣等。

2、要注重細節

我備課總有一個毛病,就是注重大的框架,教材怎樣處理,怎樣突破重難點。而細小的過渡語,時間的分配、尤其是板書的設計,經常性的忽略。教學無小事,這些細節之處如果能恰當處理好,對於整堂課的效果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3、要以學生爲主

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總是不經意間就忽略了學生。課堂上,有個填詩訓練,小組合作完成的。我在巡迴檢查時發現有些小組完成的很好。然而在集體交流時,我卻怕拖堂,剝奪了好多小組的展示機會,其實孩子們很願意展示自己的成果。我再給點時間,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該多好。

篇三十三:凡卡教學反思

一、交流背景爲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通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後,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1)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a、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b、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爲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弄懂作者寫鄉下生活“樂”是爲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結果,深化主題

“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爲什麼?”提出問題後,我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寫信後的內容,把描寫凡卡動作、神態的詞句劃上記號並體會他的內心活動,再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你想對凡卡說點什麼?通過這一訓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黑暗社會的憎恨,對窮苦兒童的同情,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珍惜。

篇三十四:凡卡教學反思

圖文結合,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爲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爲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爲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欺負,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篇三十五:凡卡教學反思

昨天初讀課文後,我讓學生整理了凡卡寫給爺爺的信。今天一開課,我就從信入手,讀了信後,讓學生說說凡卡在信裏最想表達的是什麼內容。顯而易見是述說自己在鞋鋪學徒生活的苦難和一而再再而三地懇求他爺爺來接他回鄉下。

先重點研讀了書信的第二段內容(課文第8自然段),先扯碎分成“述說與懇求”兩部分,再把悲慘生活分成“捱打、捱餓、挨凍”三部分,再重讀捱打的一系列動詞“揪、拖、揍、戳……”感受該不該捱打,該不該挨這樣的打。然後再合併,把兩部分連起來朗讀與體會,有一位女孩自告奮勇把哀求的部分讀得特別入情,掌聲響起。

接着仍從書信中尋找這樣哀求的語句:“親愛的爺爺,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理解“沒有指望”,用指望造句;結合課文哪些地方寫到了狗,怎麼連狗都不如?孩子說“城裏的狗一點也不兇”是因爲吃得飽,待遇好。“鄉下的狗能低着頭跟在爺爺後面,而凡卡卻一個人在遙遠的城市裏受罪。”還有文章的最後寫到“泥鰍搖着尾巴”說明很快樂,而凡卡沒有!

讀了這些以後,我問孩子們有什麼想問的。

學生A:他們在鄉下過得好好的,爲什麼要把凡卡送到莫斯科來做學徒?於是引出了凡卡唯一的親人——爺爺的生活。在回憶的部分中寫到了兩處有關爺爺的。起先孩子覺得爺爺的生活還可以,能在大廚房裏睡覺,不像凡卡“睡在過道里,小崽子一哭,還要搖那個搖籃”;爺爺有羊皮襖穿得也不錯。現在的孩子無法一下子理解那個社會的窮人生活。我再強調地讀了一遍“白天在廚房裏睡覺”細想,怎麼在廚房裏睡覺,怎麼睡?同時也指了俄國的地理位置,結合課文“凍了的山林喳喳地響,爺爺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這一句感受那裏冬天的氣候,一件“寬大的羊皮襖”能在晚上禦寒嗎?學生受了啓發後,有的從“65歲,瘦小”等處進一步感受到了爺爺的無能爲力。

學生B:爺爺爲凡卡在鄉下找個工作,何必要送到城裏來?

學生C:鞋鋪的學徒生活那麼悲慘,爲什麼不讓他做其他的工作?

學生D:他們這樣對待凡卡,當地警察怎麼不管?學生看似天真的提問,但爲我點明瞭教學的燈,關鍵在於讓學生認識這個黑暗的社會,這個不平等的制度”,他們懵懂的是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於是我們想到了過去所學到的有關孩子悲慘命運的課文,那個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那個被活活打死的“小音樂家揚科”,還有被馬車軋死的“小珊迪……孩子們終於明白了凡卡在哪裏做什麼樣的工作都逃不出悲慘的命運!

這麼一節支離破碎的課,把那麼長的一篇課文給完全扯碎了。但我覺得在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老師的對話中,他們對課文的感悟還是在層層深入。吳非在《不跪着教書》中說語文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孩子馬上要畢業了,學了六年語文,教他們學會讀書、學會思考該是我們語文老師的最終目的吧!

篇三十六:《凡卡》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篇幅很長,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乞求、凡卡的回憶等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體會、探究,指導學生從讀中悟,以悟促讀,然後在瞭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加以想象,並相機對莫斯科的氣溫情況進行介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凡卡悲慘生活的體會。

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是凡卡進行感情朗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達到披文入情,從而真正體驗到凡卡痛苦的內心世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2.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爲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體會到作者寫鄉下生活的“樂”是爲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

預設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如:1.在介紹凡卡的兩個名字時,用時過多。2.沒有及時對學生完成《學習指導叢書》的情況進行發饋等等

篇三十七:《凡卡》教學反思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

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從某種角度講,國小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爲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爲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爲凡卡很堅強,你認爲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篇三十八:《凡卡》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閱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後以朗讀指導爲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敘的回憶內容、作者的敘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

首先讀凡卡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爲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敘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篇三十九:《凡卡》教學反思

本學期第四單元都是外國名著,期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是最爲了解的,因爲安徒生的童話學生從小就開始讀,但是對於另一篇短篇小說《凡卡》學生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在教學之初我沒有讓學生先講述預習後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是先通過一個《凡卡》的動畫引入,把課文中繁瑣的人物事件簡化成學生最感興趣的動畫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內容,另外在動畫之後也沒有按照往常習慣的去切入課文內容講授,而是列出一張人物名字及身份的歸納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於課文內容較長,裏面涉及的人物較多,而外國人的名字又都很長,學生讀起來很費勁,甚至於不知道誰是誰,所以在授課前設計了一張這樣的遊戲名片,讓學生把小說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這樣對於學生再去理解課文中要體現的人物特徵就更容易了。而學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時等於再次把課文瀏覽了一遍,也就解決了課上讀課文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另外,在弄清課文內容後,我採用的換位思考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境你會想什麼?會怎麼做?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想要逃走,有的說想要找媽媽,可是後來經過大家探討,根據當時的背景,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總結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學生感嘆凡卡命運的同時,我藉機佈置了凡卡故事的續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給凡卡的命運一個可能的結局,雖然沒有限制字數,但是學生們很積極的完成了續寫,因爲與其說是作業練筆,不如說是學生爲自己喜歡的故事編結局,他們獲得了主動權,怎麼會不樂在其中呢。

篇四十:《凡卡》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這是參考書中對《凡卡》一課的教材簡說,我真的是無語了,人物命運悲慘的文章無不是“揭露了……批判了……”本文還好有一段幸福往事的回憶,可是結局卻更加殘酷——信件無法投遞!人類發展到現在,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他的黑暗面,大可不必在這方面給學生消極的影響。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訓練。本課的教學就通過閱讀,訓練語言文字能力,體會文章表達方法。

課文比較長,生字也不少。課前佈置學生借用工具書的方法學習生字、新詞。通過快速讀課文,使學生大致的瞭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脈絡。然後,讓學生把文中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內容分別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動手標記,就基本整體瞭解了課文結構。

在學習凡卡學徒生活時採用精講精練,在學習回憶往事這部分採用扶讀方法,在學習作者的敘述時採用放的方法讓學生自學,突出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風、學風,充分顯示了教學的民主性,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發揮。

篇四十一:《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是一篇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我改變了備課中已設定的教學模式,而是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大膽質疑。沒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隻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就連平時極少舉手的同學也是一臉的興奮,手也舉得高高的。凡卡是誰?他多大了?課文講述了有關凡卡的那些內容?爲什麼要講述這些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一個個問題呈現於黑板之上。我依次標上了序號,然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我發現學生讀書興致很高,而且找到答案時會自覺地標上記號。

時間不長,10多個問題在學生爭先恐後的參與中全部解決。

之後,我又引導學生圍繞凡卡寫信的內容和插敘描寫進行了重點講解,學生回答得非常到位,真切地感受到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從而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當讓學生結合實際談體會時,學生又一次表現出了空前的活躍,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學生把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童年進行了對比,體會到了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幸福和快樂,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由此我想到:問題是開啓學生智慧的一味妙藥,教師該放手時就放手,但放手不等於撒手,只要教師合理調控,正確引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爲呢?

篇四十二:《凡卡》教學反思

教《凡卡》這篇課文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命運,激發學生對凡卡的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憎恨,我引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句,自主學習,讓他們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讀自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成功的喜悅。

抓課文重點段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這部分內容,然後抓課文的重點句“我沒有指望了,我的生活連狗都不如”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再引導他們從這句話中,自主提問題:“凡卡的生活爲什麼沒有指望了?”“文中的狗過得好嗎?”……學生提了不少問題,我從中選幾個寫在黑板上,提出自學要求:“(1)從課文找一找,回答這些問題的句子。(2)讀一讀有關句子。(3)劃一劃,把有關的句子劃出來。”最後我問:“凡卡爲什麼會過着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慘的命運是當時黑暗社會造成的。

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學校教育要着眼於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多種策略可以選擇使用。其中問題解決策略的應用,有利於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併成爲課堂學習中目標展示的一種形式,它往往是課堂觀察後自然產生的認識矛盾在學生大腦中的反映,能爲學生主動學習定向。

問題是指客觀的事物與主體認識之間存在的矛盾在思維過程中的反映,問題解決是指認識主體提出問題將思維引向直到問題解決的有意識的學習探索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解決策略,首先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與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選擇問題,並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強化學生問題意識。有的問題情境,課文“預習”與“思考、練習”部分已經就有,教師可以從中選擇,有的問題教師可以重新設計,使“問題”真正與“情境”相結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時,先讓學生默讀全文,並設置問題啓發思考:凡卡的現實生活如何?他對鄉下爺爺是怎樣說的?學生必須在自已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經過獨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悲慘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的程度。

這時,我以設計以下問題糸列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爲什麼凡卡況他的生活沒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樣的?

2、凡卡對生活還有沒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麼?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嗎?凡卡爲什麼指望過上那種生活?

學生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幫老爺看小孩,收拾魚,因此經賞常捱打,沒好吃,沒好睡,連雙鞋也沒有。但凡卡對生活還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爺爺把他帶回鄉下,所以,他趁老闆一家去做禮拜的機會,跪在臺前給爺爺寫信。不過,鄉下的生活很艱難,守夜,砍聖誕樹都是挨凍受冷的活兒。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覺得至少孤獨,鄉下還算是窮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裏,爺爺是那樣樂觀,鄉下之夜是那樣美好,砍聖誕樹,即使要被凍僵,也變得那麼美好。可見,凡卡的現實生活確實沒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慘了。

上述例子表明,問題的設計要根據知識生成過程的層次性及層次之間的聯繫性來加以組織,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問題情境糸列,問題提出後,要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議論交流,概括歸納。這樣,就能使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爲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和構建新知的求知過程。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爲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爲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爲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篇四十三:《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爲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繫實際,課文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篇四十四:《凡卡》教學反思

一、交流背景爲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通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後,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2、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爲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弄懂作者寫鄉下生活樂是爲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

篇四十五:《凡卡》教學反思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另闢蹊徑,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如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一學生提出:“凡卡沒把地址寫清楚,爺爺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結尾爲什麼這樣寫呢?”文章似喜實悲的結尾確實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於是,我抓住契機,激發疑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我說:“是呀,凡卡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想到爺爺是永遠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運又將怎樣呢?”回答中帶有明顯的同情、悲痛的情感。這時,我又把提問回到剛纔那位學生的疑點上,我說:“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文章這樣結尾的用意是什麼呢?”這時,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有的說:“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着不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學生對凡卡的“命運”展開的求異思維,激起了他們情感的漣漪――對凡卡的同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對學生進行“求異”的思維訓練,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想象力、推測力,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從而深入理解新知識的精妙之處。

篇四十六:《凡卡》教學反思

回顧《賣火柴的小女孩》順勢講到《凡卡》一課,契科夫筆下的九歲凡卡又是怎樣悲慘的生活呢?學習課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熟課文,標註自然段。接着一段一段瀏覽讀,說出每段的大致意思,這樣就自然明白了文章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來寫的。其中寫信部分有信的內容和回憶部分。寫信當中穿插了回憶鄉村生活的情景,這種寫法就叫插敘。

引導學生讀,和學生一起學,一起探究自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

深入下去探究文章的內涵,讀信的內容體會凡卡的悲慘生活。從關鍵句,關鍵詞中充分感受到這樣的生活讓凡卡只有死路一條了,從而認識到社會的不合理。讀中說體會,體會中讀是感悟深刻文章的一種樸素的方法,也是心靈和文本對話思考的過程。

再來學習穿插的回憶鄉村生活部分,學生美美地讀着,多美好的生活啊,難怪凡卡求爺爺把他接走。可凡卡能被爺爺接走嗎?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鏈接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走進當時社會去思考,去理解。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爺爺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悲慘的命運控訴着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

可最後作者卻寫凡卡做了一個甜蜜的夢,夢見爺爺讀他的信。爲什麼要這樣寫呢?探究中體會文學的魅力,不必多講,點到就讓學生多多讀,讀中體會文學的魅力。

篇四十七:《凡卡》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有感情朗讀,理解凡卡悲慘的遭遇,體會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凡卡》由於是一篇短篇小說,篇幅較長,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些地方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抓住學生的情感世界,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你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什麼?目的之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如果你就是凡卡,你會怎樣訴說?指導學生把心放進去,有感情地朗讀,提高朗讀能力。

接着引讀了10、15自然段,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幾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再通過學習插敘部分,讓學生領悟反襯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提問爲什麼窮人無論在城裏或鄉下都同樣過着痛苦的日子,讓學生追根求源,知道凡卡的信不止是真情告白,他向爺爺哭訴了自己所受的種種苦難,還是一紙血淚控訴,他向人們控訴了俄國沙皇的黑暗統治和資本家的冷酷無情,激起同學們對沙皇政府的痛恨。接着讓學生自學第三部分,領悟美好結局背後暗示着的悲慘命運。最後拓展延伸,設想《凡卡夢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激發學生對凡卡的同情和祝福。

篇四十八:《凡卡》教學反思

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

本課我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爲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爲輔,交替使用,而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是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篇四十九:《凡卡》教學反思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從某種角度講,國小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爲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爲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爲凡卡很堅強,你認爲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始終保持着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受折磨和屈辱之後,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着,不斷地感動着……

此課的教學,前後的兩個課時相互“鏈接”,融爲一體,默讀中的三個問題貫穿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由三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默讀完之後,依次交流,學生的默讀成果分類板書。每一個問題的解答,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在“矛盾”之處生成新的問題,這裏的新問題是對原問題的深層思考,可以留給第二課時,因此不必馬上解決。“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巧置懸念,吊吊學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還不夠,還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學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課時學生的濃烈興趣依然不減。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更多的新問題出課堂。”這一課的教學我不就是在實踐着這一個理念嗎?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走入文本,帶着成功的喜悅走出文本,引發新問題後,學生再次走入文本,帶着勝利的喜悅再次走出文本!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自然而親暱,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在享受着語文。第二課時的末尾雖然沒有再產生更新的問題,但是凡卡超乎尋常的堅強,爲自由而生存的堅強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裏,引發的將是更加深刻的問題,留給學生的將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學,默讀與交流交替進行,學生不斷地在文本中走進走出。每一次進出,學生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交流,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啓發;每一次產生新的問題,學生總是興致盎然,興趣大增。我想這就是理想的語文課吧!“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語文課也應該像說評書那樣,經常帶給學生“意猶未盡”的`享受!

篇五十:《凡卡》教學反思

文章很長,課時卻有限,這樣的時候,倘若貪求面面俱到,教學將又冗長又乏味,同學收益甚少。

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學,我這樣設計並實施教學:

1、初讀課文伊始,就拋出問題:“用一個詞語表達你初讀本文的最大感觸。”同學很快紛紛表達:震驚、傷感、同情、悲哀……由此,迅速導向同學集中關注文本的情感,並將自身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後,就“從什麼地方感受到‘震驚、傷感、同情、悲哀……’?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一問題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以點帶面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並反覆研讀相關的語句,既緊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線;既讀懂內容,又感染情緒。

3、接着,再讓同學就自身最有“震驚、傷感、同情、悲哀……”感觸的語句通過朗讀表示自身的情感體驗,同學自然地噴發感情。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講析,自然枯燥乏味,毫無特色,弱化文本自身的感染力,以上處置,則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時間、空間關係複雜的難點,實現了長文短教、化難爲易。因而,教師深入涵詠文本,正確地處置、掌握教材非常重要。

篇五十一:《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閱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後以朗讀指導爲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敘的回憶內容、作者的敘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首先讀凡卡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爲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敘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對比,襯托凡卡的悲慘童年,激起對凡卡的同情,進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細閱讀信的內容的環節,用“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凡卡在城裏學徒生活的悲慘?”這一問題貫穿教學,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8、10、15自然段,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通過對重點段落扣住詞句的分析,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讀懂課文,體會情感,並通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後再讓學生思考“鄉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讀插敘部分,談感受,聯繫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聖誕樹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快樂、有趣,這正更說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通過讀和同學們自己的分析,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凡卡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裏他都沒有好日子過;無論到了哪裏他的命是運都悲慘的。既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採用的這種把鄉村的貧窮、無奈和城裏的悲慘、孤獨放在一起寫,讓人讀完之後更加同情、一目瞭然凡卡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含淚帶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有兩個重要特點。由於時間緊,教學中還存在有些重點句子讀得少,學生體會不夠等問題。只能讓學生課下再讀,以加深理解。

篇五十二:《凡卡》教學反思

一、交流背景爲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通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後,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掃清障礙,弄清文章脈絡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後帶着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覆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後指導他們學習。初讀課文,讓孩子們瀏覽,弄清課文的脈絡,課文是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的順序來寫的。然後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以及最能表現凡卡痛苦學徒生活的段落,最後落腳點在“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上,引導學生精讀15自然段。

三、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

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