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一

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一一教育和分離的生活。我認爲本章,首先,通過剖析恐懼,指出恐懼讓教師分離。然後找出引起教師恐懼的三個原因:學生心中的恐懼,教師內心的恐懼,客觀主義的錯誤認識方式。最後指出,我們不要害怕恐懼。下面從這五部分來說明我的閱讀感受。

第一,剖析恐懼。恐懼是一種使我們和同事、學生、學科以及我們自己相分離的東西,使教育成了恐懼的事。我們需要通過解讀恐懼,用自我知識的力量去克服種種分離性結構。如果我們破解恐懼,恐懼就能幫助我們生存,甚至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所以呢,我們老師應該從內尋找力量,打開心靈,正視自己,不自我回避,建立自我認同和完整,接納自己的一切,積極的與學生建立聯繫。

第二,“有問題背景"的學生。這些來自地獄的學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種樣子的,而是被所不能控制的環境造成的。所以,我們面對這樣的學生:一是要不責備,要用心去巧妙的診斷學生的真正病因,二是尊重每一個生命,傾聽包容每一個有個性的學生。三是開放心靈,建立關聯,因材施教。教師要寬容關注、關心、尊重學生,鼓勵越來越多的學生髮出自己的聲音,說出自己的真心話。瞭解學生心中的恐懼,從而破解恐懼,建立關聯。

第三,教師內心的恐懼。教師只有認清了自己的恐懼,才能夠洞察學生的恐懼。我們教師不能把自己關在自己的資格,講臺,身份和研究之類,不許別人接近。這樣,當來自地獄的學生不再與我相關,我的生活也變得與世界越來越脫離。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往往讓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款待,產生一個更親切的寬帶教師的世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相長,也從而使我們產生的職業幸福感和認同感吧。

第四,令我們恐懼的認識方式。客觀主義的認識方式讓我們產生恐懼,把我們與學生、學科分裂開來。我們要敢於走出我們的恐懼,把認識作爲一種愛的形式,我們就可能放棄我們控制的幻想,而與世間萬物形成夥伴關係,我們要用愛和包容引領教育學生。

第五,不要害怕。能把我們引向重建聯繫方向的唯一途徑,是標明爲精神性的東西,也就是,自我意識和覺醒,改變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誠實,這些與我內心的恐懼一樣真實的感受中教學,我可以有恐懼,但我不必置身於恐懼,只要我願意立足於我們的內心世界景觀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學。積極與他者聯繫爲共同體,恢復消除恐懼的聯繫,開放與包容,建立自在的精神世界家園。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二

日跑數裏,並未疏於學習。不過時光太快,僅憑奔跑的腳步似乎無法將假期截留,於是下筆做些記錄。對於一本暢銷譯本書籍,我採用手術刀式的分解和一些隨性的思考,如此既保留了閱讀興趣又不至於過目即忘。

教師即課程,教師即教育。如同定向運動,先得錨定自我,才能建立與學生、學科、同事、世界的聯繫,才能選擇途徑,才能發生教學這個織網行爲。想把育才比喻爲大樹,教師心靈是這顆樹的種子和原始力量。種子優良、堅韌、根深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又覺不妥,因爲教育的果實並非一成不變、千篇一律。把教師自我比喻爲陽光、水源都不恰當,因爲教師的自我發心對任何受教育者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催發,而是一種激發和滋養,使其有無限的可能性,而非整齊劃一的雕琢和栽培。

教育是讓心越來越柔軟,讓脊樑越來越堅硬。教師的內心如果沒有被激發,一切外在都如夢幻泡影,收效甚微。咱們的培訓還少麼?培訓的形式還少麼?優厚待遇、頂住官僚侵擾、肩負學術治理、教學方法和用品改良並不夠,珍惜、激勵教師心靈纔是教育革新的源泉。構建教師自我的內心景觀,讓教師意識到自我、認識到自我、觸摸到內心。教師對內心世界越熟悉、越篤定,教學與生活就越踏實。我們曾經把這些標準認定爲優秀教師、教育專家才需要達到的層級和境界,而其實這是踏入教壇者就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教育體制能否從解決外在問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策略轉變爲支持教師的內心世界,催發教師的內心生長?教師能否從被動前行多一些主動思考,從滿滿套路技法層面留存一點空間去觸摸自己的真心。很多老師教着書,用着方法,戴着面具,使着套路,但是卻未曾問過自己何爲真,何爲自己。你找不到自己的心,一定找不到學生的心,更無法建立學科知識的通暢紐帶。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三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書中一個個案例都跟我們日常教學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個案例都讓自己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教學勇氣》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學著作,作者引導我們如同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隨着閱讀的深入,越發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情境——彷彿自己置身於一個課堂,而課堂的老師就是帕克·帕爾默,向我娓娓道說着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心中的困惑與反思。他試圖通過他的敘述,讓我清楚爲什麼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他試圖帶領着我們,爲重新點燃我們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輔導,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互動。

我們的認知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想到是不放棄班內的任何一個學生,就算他學習不好,也總有好的地方,從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後來的失望和退縮,這個過程絕對是痛苦而糾結的。我們常調侃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當然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追求。教師的愛是博大之愛:當我們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博大之愛來引領和寬慰自己。學生對教師博大之愛最好的回報就是那輕聲的問候:“老師好!”

教育不僅是改變自己,也影響着你的學生!!任重道遠!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四

一次偶然的機後在網站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之後,其中提到了《一種恐懼文化》,我被作者對教師內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親身的例子告訴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鬱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的眼睛裏看到的、心裏想到的,絕不是孩子們的恐懼,而是他們爲什麼不能好好聽課,這不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我付出的勞動嗎?!

是的,在如今課改的浪潮中,我們把課堂學生的參與度作爲評價一節好課的主要尺度,而當我們深入反思自己的課時,我覺得有三類學生:一類課堂上積極參與,與教師密切配合,使課堂的小主人;一類是傾聽類,他們不善於發言,但是也積極參與了學習活動,跟着課堂節奏讀、寫、練習,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表現,第三類是那些在課堂是看起來好像跟着課堂節奏在活動,而實際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們對課堂的態度是“快點下課”,他們更喜歡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實當課堂上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僅僅是這些孩子們感到恐懼的時候,也是我們教師應該感到恐懼的時候——爲什麼孩子不願意聽我講課呢?是我講的不好嗎?可是事實上大多數教師爲了掩飾自己的恐懼,而無視孩子們的恐懼,批評、指責孩子,這會讓孩子們更加恐懼!想想我們平時在課堂上給孩子製造了多少恐懼啊!試想一下,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不也體現在自己的聲色俱厲中嗎?我們的聲音越大,代表我們內心的恐懼越大,也更加劇孩子內心的恐懼!我們總是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

孩子們因爲恐懼,他們懂得不說話比較安全,所以在老師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一句話都不說,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而做老師的呢,卻更爲孩子的閉口沉默而惱羞成怒,甚至大發雷霆。這就更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其實又何嘗不在加劇自己對教學、對孩子的恐懼呢?此時我們的恐懼是相互的啊! “爲什麼我們不能看到他們內心的恐懼並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在書中作者帕爾默告訴我們,只有漸漸理解學生的恐懼,不再不準確、自私地去評價學生,體諒他們內心的恐懼,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才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從而作爲教育者的我們,也會慢慢超越恐懼,慢慢地讓孩子不再害怕,讓自己也走出恐懼的陰影!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五

很多技巧是人和物的關係,談到技巧大抵是循序漸進,遞進提升的。但是教學是人和人的互動行爲,談教學提升不可簡單用技巧分級制來實現。初入教壇的時候,大不了學生幾歲,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似乎談不上什麼嫺熟的教學技巧。但是我很受學生歡迎,一呼百應,教學技巧在其次。

用今日所學理解,一在於當時的用情至真,二是因爲真是和個人教育理想引發的強烈自我認同。想當初自己雖然稚嫩,但是在學生心中一定自帶光芒。後期隨着技巧的日漸嫺熟,方法的不斷完善,真我卻日漸行了下風,與學生的相處多了規範與面具,少了純粹和本真。日復一日能懷揣教育的赤子之心,不受干擾侵襲,排除萬難、歷經苛求還能盡心盡力這纔是真正的教育勇氣。即使上級部門所做甚多,但是我們要明白向外求初心終歸求而不得,觸摸到內心和自我對話都是在安靜、溫柔的時候。你很難在嘈雜、堅硬、怨怒、不滿的時候能看到你自己的內心。如何來實現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

1、要明白自我的獨特性,保護自身獨特的精神力量並充分的在教學中融合這份能量。

2、不要受限於門派和現有方法,保持不斷的自我變革、自我完善並加以認同。

3、將愉悅精神的力量融進教學,完成自我、學科、學生的統一。不要割裂。

4、合理看待技術,別依賴技術,向內心求索,保持恆定持久的力量。

5、教學相長,讓衆人成爲自我完善的導師,衆生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