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一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後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爲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爲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爲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爲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爲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爲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爲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爲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二

在這段時間,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在此我們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爲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啓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下面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育才能成爲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愛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爲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爲公民的自尊感,作爲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爲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二、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我們上課時有時常常會感覺到學生學的沒勁,教師也感覺講得沒意思,究其原因我認爲主要原因是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對教材研究不深,沒有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除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外,不注意調節課堂氣氛,以至於孩子們有的聽不進,有的聽不懂,也因此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的這種淡而無味的課堂教學,對教材鑽研不精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着難以逾越的寬度,學生怎麼能精神得起來,興奮得起來?

學生對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願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爲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它讓我謹記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努力改進並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搭建發揮發展才能的平臺,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爲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

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2、在課堂上爲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

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非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爲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爲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爲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爲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裏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裏是說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佈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但要張弛有度。

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啓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經驗,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爲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爲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爲,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教學類讀後感 篇三

“用一對很冷的`眼辨別是非,一雙很勤的手應對工作,兩條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種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 這裏講的是一種處世態度――客觀、冷靜;這裏講的是一種工作方法――努力、勤懇;這裏講的是一種奮進方式――勇往直前;…… 不論怎樣去品味這段話,我都覺得哲理很深。這段話是摘自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劉墉作爲一位成功父親,爲女兒走今後的人生之路提的一個警醒,這是對女兒的期盼;是對女兒的鼓勵;更是對女兒的諄諄教誨…… 我也爲人女,看了這本書,我對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規劃,對我崇敬的作家――劉墉有了新的認識。

劉墉,說他是畫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廣大讀者所癡迷的文學作品問世;說他是作家他的繪畫作品多次在各國展出,受到世界的矚目。於是,“作家”、“畫家”、“藝術家”的頭銜接踵而至。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爲,人們對於劉墉的評價不夠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樣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請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對引號,這表明,這裏所指的教育家並非是在教育機構裏的精英,而另有他意。 劉墉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書;他的女兒劉倚帆擅長繪畫、小提琴,曾獲得“布什總統獎”。

可見,劉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樣是位資深“家庭教育家”。在這方面他也一定懷揣絕技。 《靠自己去成功》一書正是從側面揭開了這“絕招“的神祕面紗…… 本書中記錄的大都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瑣碎的小事,然而在這一件件事的背後,劉墉發)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從平實之中顯現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奮進。 劉墉懂得“避而後談”。

在“談獨立”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女兒依賴父母成性的事。在敘述中不難發現,父親並未因此與女兒發生正面衝突,每次都是以女兒的講“理”收場。但是在文後,作者提出了“女大應獨立”的觀點。作者從理論、事實着手,反駁女兒那所謂的“理”。作者的處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誡女兒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間的爭端。這種先退後進,以理服人的“戰術”可以說百戰不殆。

劉墉懂得“換位思考”。 父女之間存在的所謂的“代溝”是由於他們人生閱歷、生活背景的迥異造成的。然而在“談穿着”裏,作者併爲因“代溝”而與兒女發生口角。無論是女兒的“露臍裝”,還是兒子的“耳環”,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細品讀,在這玩笑中也蘊涵着作父親的一種態度。這樣的玩笑不會激起兒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以來,本來的一場“代溝戰”就覆滅在愉悅的氣氛中了。

文中,作者曾站在兒女的角度分析“潮流”這個敏感的話題,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靜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決了關鍵問題。“換位思考”幫助他了解兒女、走近兒女。 …… 教育是一門藝術,劉墉用自己精闢的文字、獨特的處世態度詮釋了這門困擾着許多家長的藝術。

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書將自己的“教育家”天賦公之於衆,更是用這本書喚醒了那些爲教育兒女而彷徨無助的家長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們,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是長有兩隻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飛翔、靠自己成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四

在《教育的姿態》裏於老師寫了六大部分,我彷彿看到一個耄耋之年的慈祥學者在給我們青年教師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從教60年來的講臺經驗,也是她無數個獨處時間的思考。語言夠樸實也夠真誠,樸實的一看就明白,真誠到鍼砭時弊,敢說真話。沒有真,善就是僞善。這本書像是於老師的日記一樣,資料很多,觸動也不少,在此我淺談對我最深的就是尋找教師之根。

不明白讀者們是否有和我一樣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師。對於我考老師,實話實說,雖然我是師範出身,但是考老師就像我考大學報師範專業一樣是糊糊塗塗,大多是聽從了父母跟親人的意見,有編制、鐵飯碗、有假期。對於這份工作,我覺得我喜歡教學的感覺,應對偏遠鄉村的國小生,我覺得我有潛力應付他們。但是教學的第二年讓我越來越沒有勇氣。

接手這兩個班的時候,他們的數學基礎本來不好,我滿有信心能夠讓他們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結果卻是他們始終處於那個位置。於老師說教師得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我想我需要先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帶動同學們,因爲整個班級的成績不夠好必須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覺得我正像於老師說的那樣,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對知識缺乏敬畏之心,恣以爲簡簡單單的國小知識耐得住我大學本科生嗎?所以課堂上應對一些知識點的講解學生們一頭霧水的時候,我氣的直拍桌子,恨鐵不成鋼,可知是我能傳道授業卻不能解惑。

是的,我對孩子缺乏愛心。“一日爲師終生爲父”我想這句話不單是告訴學生要尊重老師,也是在提醒老師要愛他們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才能配得上父親的稱號,纔有資格享受學生那顆單純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們的成長始終發生着,我不在的時候他們能夠把衛生打掃的乾乾淨淨,他們每一天完成我佈置的任務,他們學會去寬容別人的錯誤,他們的父母找我誇孩子最近的成長,讓我明白他們的童年就應是快樂的。

是的,我懶惰與和家長聯繫。每一個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確的家庭教育,何況我們班有那麼多的留守兒童。同時他們深受社會上多元文化多元媒體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價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教師的根需要根植於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如果單純的訓練教學的技巧,卻不重視教師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書匠了。於老師說每個老師都就應學一點哲學是不錯的,一味地怪學生材質差是不對的,眼光短淺只定睛與分數上也是不對的,要有柏拉圖的眼光“教育是把學生的靈魂不斷地提升上來”。

讓我們培育出得學生能夠有中國人的脊樑,有中華民族的職責感。教育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文化被湮沒了,國家就真的沒有了。所以教師啊,多一些無私奉獻,少一些功利薰心。讓我們仰望滿天的星空,聽內心跳動的聲音,看那一雙雙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許這就是教學相長吧!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五

利用假期時光,根據個人的教學狀況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帶給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構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忙每一位閱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着一次重新認識自我、審視自我的過程。試問自我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我,看一看你爲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閱讀中,發現原先在應對同樣問題時它爲我們帶給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先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僅如此,書中所帶給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爲我們的教師管理帶給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我怎樣以身作則,幫忙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忙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爲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超多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着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羣體的教育問題。個性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羣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忙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羣衆,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透過廣泛的閱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潛力,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爲厚實的文化底蘊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爲真正好處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育者的尊嚴”。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六

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爲讓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爲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熟悉程度還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方面做的都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樣化。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七

《愛的教育》讓我懂得了愛別人也就是愛自己,讓世界充滿愛。愛是從小事起,愛時刻存生活中,有親人之愛,有友情之愛,有師生之愛,由萍水相逢之愛,有天長地久之愛,有轉瞬即逝之愛,有……

《愛的教育》之掃煙囪的孩子讀後感

好學校的同學們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她們不求回報爲了幫助掃煙囪的孩子湊齊30個銅幣,每個人都把自己本來是用來買文具的錢毫不猶豫地拿出來,同時,也把她們的一份愛心獻上。她們太偉大了,如果是別人,可能覺得不該,“多管閒事”,但如果站在掃煙囪的孩子的角度想,也許你就覺得自己太自私了,我們共同的家園生活,爲什麼不伸出友誼之手,去拯救可憐的同胞呢?雖然30個銅幣不多,但是女生們的愛心卻讓人覺得溫暖。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八

在四月裏,閱讀了由北師大出版的《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一書。該書就幼兒園教學反思與評析這一熱門話題,以“體現課程改革的整體性”、“體現教師課堂教學探索的豐富性”、“體現教學和教學研究的過程性”、“體現教學的知識、策略及技能的個性與共性”爲目的,選取了近三十個真實案例,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評價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多個領域的活動組織過程,以及反思與評析。

這本書的可讀性很強,所舉的近三十個案例生動而務實,都來自於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如有對幼兒的興趣點進行價值評價並形成教學主題的《蝸牛》;有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整合各領域教育目標與內容的《美麗的蝴蝶》;有讓牆飾反映幼兒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的《秋天的故事》;有通過適宜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兒跨越學習難點的《趕小豬》;有遷移已有經驗讓幼兒在主動學習中熟悉新材料的《七彩橡皮泥》等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充分發揮牆飾的教育和互動功能的《採摘前後》。活動的展開與牆飾的佈置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在活動前讓幼兒猜一猜說一說玉米、花生等農作物長在哪裏?長什麼樣?怎樣採摘?,再把猜想畫下來佈置牆飾“採摘前的猜想”,然後帶着問題去田間採摘農作物。回來後對比猜想進行驗證,並把新經驗畫下來,形成第二面牆飾——“採摘後我們知道”。第三步,引發“它們做成什麼?怎麼吃?”的新問題,讓幼兒去超市瞭解農作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形成第三面牆飾“它們可以這樣吃”。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將科學探究的線索,貫穿於整個採摘活動,通過猜想驗證、整理信息、分享經驗,充分發揮了牆飾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學習的作用。這樣一個活動,每個環節都相互支持、相互銜接,幼兒一直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在三面牆飾不斷充實的過程中,不僅擴展了幼兒的學習空間,還有機地整合了科學、社會、數學等方面的知識。

在所舉的近三十個案例中,從每個活動的生成背景到組織過程,再到成果呈現都非常的詳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活動後分三個層面的反思與評價。首先是執教者作爲當事者對自身教學組織的梳理與反思,然後是同伴作爲旁觀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建議,最後是專家理性的總結與指導。如果說執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實踐層面的話,專家的總結則更具有理論的高度。這樣分層次的評價,既清晰又全面,引導我們能夠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思考教學的價值,既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對我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大的啓發。

合上書本,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因爲這些案例的設計理念新穎,環節清晰,方法靈活,我們不妨根據書中的建議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加以適當的改動,也嘗試一下,我想,在實踐中去理解書中的理念,應該會更有成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