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觀大教學論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觀大教學論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觀大教學論心得體會篇1

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在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培養出了很多有用的人才,但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更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就是“教師說,學生聽”。這種教學理念忽略了學生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也不利於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以及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和素質教育可以說是格格不入。這也就說明了傳統教育模式已越來越不符合社會所需人才的培養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在高中一線崗位從事教學也有7年的歷史了,對於新課程我簡單地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重學生,輕教師

其實在早期的教學評比中經常是無生課堂,就是讓評委看教師的表演,誰表演的好誰的課就好,我一直對此深惡痛絕。在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是中心,學生是配角,是聽衆。一堂課上的好不好關鍵是看學生聽懂了多少知識,記住了多少。但是我們應該記住地理教學不僅僅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提高學生地理素養的過程。有些時候我們要敢於放手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不要急於把知識告訴他們,而是鼓勵他們參與到教學中,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知識。

二、重過程,輕結論

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就是要教會學生應試知識,訓練學生的應試技巧,使得地理這個充滿活力和興趣的學科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死知識。傳統地理教學模式的最高追求就是標準答案,誰的學生在考試中能寫出更接近標準答案的回答,那麼這個教師就是好教師,是成功的教師。但是每個教師都應該知道知識是學不完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纔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而不是讓他們成爲機械的記憶工具。

三、重實踐,輕理論

地理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知識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但是在很多時候,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的興趣並不濃厚。我認爲主要是因爲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理論性太強。如何讓學生學以致用,如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室這很重要。其實我們都知道古人對於農業生產以及天氣、氣候有許多的諺語,這些諺語其實就是古人對地理知識的實踐,或許很多農民不知道它們的地理原理,但是他們知道其地理意義。我們的學生學習地理有什麼用呢?當然是不僅要知道地理現象和原理,更該去理解地理的意義。

四、重創新,輕識記

在很多教師的課堂上最急於解決的就是書上的知識點,把書上的知識點記住並很好地在考試中運用,一個好學生就是一個好的解題工具,一個好教師就是一個好的幫學生解題的工具,解出來的答案越接近標準答案那麼這個工具越好。爲什麼要有標準答案?爲什麼我們不可以有很多答案?有了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們的學生只知道去識記,去向標準答案看齊。其實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去思考“標準答案”真的標準嗎?在實際生活當中又有多少事是有標準答案的?讓學生自己去想,不需要太在意學生想到哪了,想出了什麼連你自己也不瞭解的地方,越是這樣反而越能說明我們的教學是成功的。

五、重理念,輕工具

在當下特別流行多媒體教學,當然對於傳統教學中教師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複雜的變化過程等,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決,在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一直認爲不能爲了多媒體而多媒體。因爲現在好像一堂好的地理課,必然是需要多媒體的,這已經脫離多媒體使用的本意,它其實只是一個輔助教學的工具,一堂好的地理課關鍵是向學生傳達了什麼,有沒有讓學生對這節課有所感悟,有沒有對一個或一些地理現象有自己的看法。如果都用多媒體展示出來了,學生知道了懂了,“一笑而過”,那麼這堂課其實是很失敗的。

總之,新課改是一項長期的、艱難而又複雜的工作。新課改也絕不僅僅是教材的改變,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教育理念的改變。以上是我的一點兒體會,教無定法,只要教師本着爲學生着想,不斷改正自我,我相信這樣的教師就是好教師!

觀大教學論心得體會篇2

僅僅接觸吟誦幾個月的時間,對其抱有極大的敬畏態度,雖然明知才疏學淺,卻志不敢已,所以決定試驗.

在兩個多月的教學實驗中,在和同組老師與吟誦專家的不斷交流中,我明確了一個問題:吟誦是一種教學手段,在我看來是必要的教學古詩的手段.也就是說,它不是學習的目的,是爲了達到目的而實行的一種方法.只是在我看來它是必要的方法.

在國中階段,教學古詩的目的,在我看來首先是要讓學生背誦、默寫,這是底線.進而理解詩歌表現的情懷,這是難點.最後,能用準確的形式表現出詩歌的情懷,以此最終達到修身的目的,這是高標準要求.而吟誦,是助於達到這三個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

從背誦這一點上來看.讓學生了解平仄的知識,掌握詩歌的誦讀方法,也就瞭解了詩歌的基本韻律.長久的在這樣的習慣下誦讀,既是符合了中國古詩的基本誦讀方法,也能夠領會詩歌的基本創作規律,調理了思維,自然易於記憶和背誦.如果採用吟唱(不等同於唱歌)的方法,加以簡單的旋律,則給背誦帶來了美妙的享受之感,更利於記憶.

在這節課上,師生一同誦讀,誦讀加吟誦的遍數達到十幾回,在下課前,全班都可以流暢地背誦出全詩.並且在強調個別字的書寫後,三分之二的學生可以做到當堂默寫準確無誤.這是一首50個字的詩歌,當堂達到這個效果不能算簡單,應該感謝吟誦的保駕護航.

背誦默寫,還僅僅是學習詩歌的第一步.理解詩意纔是教學的難點.我們從詩人選取的形象入手分析詩歌,是一種常見的方法.無論是西方的詩歌研究還是中國古代詩話也大都是如此分析的.只是,古人在詩歌教學中確實是使用吟誦的方式的,老先生給學生做吟誦示範(往往三遍),已達到正音識字以及理解的目的.我們今天的古詩教學當然是不能完全複製古代的教學模式的.但是我們該反思一千多年來的教學的科學之處,介入中國的方式來教中國的文學.這裏面一個很重要的科學之處就在於:詩人創作的時候是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我們不用吟誦的方式來講解只怕會謬之千里.

那麼如何讓吟誦來有助於理解呢?我想的是,介入音韻學的知識.詩歌藉助形象表現情感當然是沒錯的,只是我們只看內容而不管音韻的形式,總會在理解上有所偏差.正如我曾經在一節課上,問學生王昌齡的《出塞》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情懷,幾個學生起立回答的都是“悲涼”.學生的答案是有證據支撐的:比如冰冷的關隘,“人未還”的現狀,沒有“飛將”的遺憾,以及“胡馬度陰山”的失敗.如此看來,王昌齡自然是帶着怨氣的.可是,唐人稱其爲壓卷之作,難道就僅僅是因爲它寫出了大唐的沒落與失敗?王昌齡生活的年代並不是如此的.其實王昌齡要表達的意思絕不是淒涼,他與范仲淹在《漁家傲》中傳遞出的無奈與失落是完全不同的.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是大唐國運昌盛之時,與邊關的戰士也是勝多敗少,唐人的豪邁在邊塞詩歌中表現得最爲精彩,這樣一首能成爲壓卷之作的詩歌自然也在表達着保衛國土,寸土不讓的豪邁之情,而戰爭畢竟是無情的,詩人也在其中發表着感慨.但是感情基調依然是昂揚的.正是因爲在短短的詩歌當中詩人將各種情感交織,給我們儘量展現了邊塞戰爭的全貌,才讓人稱其爲壓卷之作的吧.而我們如何更爲準確更爲通暢的將這一層意思講給學生呢?藉助音韻學的知識是一個好方法.我們可以看看詩人用了什麼字來做韻,“關”、“還”、“山”.在平水韻中,這屬於“十五刪韻”.這個韻的韻腹是“an”,發這個音需要經歷從開口到閉口的過程,拉長了來發這個音的時候,便會有從疏朗、開闊到感慨、嘆息的感覺.這是不是暗合了王昌齡本首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呢?再看,是個前兩句使用閉口音較多,後兩句使用開口音較多,詩歌是否在聲韻上也做了一次很好的起承轉合呢?詩人的感嘆與豪邁是不也藉助聲音表現得很好呢?如果教會學生去如此理解,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詩歌的主旨?再用吟誦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的詩歌課是不是纔會不失偏頗?

其實不僅僅有開閉口音的問題,還有入聲字的使用,聲調的運用等等.把這些內容引進講解詩歌的課堂,與內容的分析相結合,兩條腿走路,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的內涵.所以我說,吟誦是打開古詩理解大門的一把鑰匙.

讓我們再回到《飲酒》,用吟誦的方法解讀一遍.詩歌使用an這個韻腳(魏晉時期還沒有平水韻,古體詩歌中所謂的韻腳多是詩人自發的行爲所至),有悠遠開闊又抒情的感覺,這個韻在發音的時候經歷從開口到閉口的過程,最後用鼻音抒發感情.詩歌中有很多字都用了這個韻腹.如:喧、遠、偏、然、見、南、山、還、辨、言.這些字奠定了詩歌的情感基調,悠遠開闊,情感綿長.誦讀的時候應誇張一些,努力體會.按照後來誕生的平水韻來看,詩歌的入聲字很少,只有開篇的“結”,結尾的“欲”,中間的“菊”、“日夕”四個字.入聲字少決定了詩歌吟誦時的流暢,而入聲字的出現能給詩歌錯落有致的感覺.詩人在詩歌的一句中第一個字使用入聲字,往往是要強調第二個字,或本句後面的內容.如“結”廬在人境,詩人開篇就要強調,我的屋子是蓋在有人之境的.這樣能更好地引出後面的內容.最後一句的欲辨已忘言.欲字是入聲字,也是爲了強調“辨”,但已忘言.灑脫之感自然流露.“採菊東籬下”,因有入聲字,誦讀起來稍有停頓,與後一句對比明顯,後一句則連貫流暢.能令人感覺到詩人採菊的動作很隨意,很簡短,而瞭望南山的動作卻很享受很漫長.詩人陶醉在山景中的感覺也就出來了.“山氣日夕佳”,有兩個入聲字,與後一句“飛鳥相與還”對比明顯,可見詩人強調飛鳥的歸還是山間淡雅美麗的景色,也有暗示自己是“羈鳥”,想回到自己熟識的“舊林”中的意思.從開口音閉口音來看,前四句以閉口音爲主,詩歌在“起”的部分,向世人表達自己歸隱的特點,只有在本部分結束時的“遠”“偏”二字特意用了開口音,可以強調自己心離塵囂,無論何地都會感到偏遠的特點.中間四句是本詩的重點,詩人描述自己所處的山間景色之美,來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所以大量使用開口音,採、東、下、悠、然、見、南、山、佳、鳥、相、還.詩歌的悠遠開闊之感,詩人的享受自然的情懷就都能很好的展現出來了.詩歌結尾的兩句,前一句閉口音爲主,後一句開口音爲主,對比明顯,又強調了最後的“欲辨已忘言”,讓詩歌的延伸之感和詩人的灑脫之感明顯的現象出來.吟誦時,注意音韻的表現,開口音與閉口音的對比,有入聲字與無入聲字詩句的對比,詩歌的感覺就能很好的表現出來了.

我所授課的班級已經在這屆公開課前具備了開口音閉口音的基本知識,入聲字的基本知識,瞭解了古體詩、近體詩的區別,也學會了幾種吟誦調.所以我能設置“初感知”的環節.我們在古詩文課堂上往往設置初讀感知的課堂環節,而學生往往是初讀過後沒有感知的.因爲他並不知道如何感知.當我用《早發白帝城》和《村居》來作爲例子提醒學生的時候,學生都知道我在啓發他們用什麼方法去感知(這兩首詩歌都使用十五刪韻,都是用an作爲韻腹).所以學生很快的說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而當我問學生詩歌哪一部分應該是重點,哪一部分最能表現詩人的情懷的時候,他們找到了開口音聚集的部分.這都能說明吟誦教學是可行的,並且是可取的.

最後,當學生理解了詩人的情懷之後,我們該教會學生如何傳達這種情感,如何與詩人儘可能零距離的結合,神交.詩歌賞析是種不錯的做法.用語言文字來表現當然是很好的.而聲音呢?孟子說:“發於聲,而後喻.”我們該教學生如何用他的聲音來表現他對詩歌的理解.朗誦自然是一直以來的做法.只是這個源自於西方的做法放到中國詩歌上並不能完全表現中國詩歌的味道.因爲朗誦的斷句是依據語義的,往往在聲音上有輕重之分.而中國的吟誦是根據聲音的節拍,平仄的變化等有長短區別,高低區別的,並且在吟唱的時候可以將開口音閉口音很誇張的表現,將感情藉助旋律來表達.這樣才能更好的傳達詩人的情感.

我們是從吟唱《歸園田居》開始的,算是一種複習,也算是一番導入.學生通過吟唱再次感悟陶淵明的情懷,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時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驕傲與堅定.這有助於更好的理解《飲酒》.在整節課上,學生一遍遍的誦讀,一遍遍的吟唱,逐漸將詩歌所要表現的情感很好的傳達出來.這節課上最後一個男孩子的吟誦將本節課的氣氛帶到了高潮,他始終閉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搖頭晃腦,聲音的長短變化,高低變化都表現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詩歌的意境中,並且用吟誦的方式將詩歌的意境很好地傳達了出來.事實上,大多數孩子在公開課上比較緊張,平時課上,更多的孩子們表現得更好.我們也不定期舉行一些吟誦展示課,學生會設置情境,帶有表演性質地進行吟誦,很努力地去穿越時空,與古人做精神結合.

將吟誦帶入課堂,作爲一種教學手段,是可行的.只不過現在仍處於研究狀態,很多問題還有待於研究.但是,恢復中國的方式來教中國的詩歌,價值與現行教學法結合,達到現代教學所設定的教學目的,總不至於是條錯誤的道路.我想,假以時日,人們會逐漸的發現這是條必然的道路.

觀大教學論心得體會篇3

通過這次學習,我的收穫很多,對於如何解決教學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煩惱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最根本的一點是以生爲本。而教學應該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必須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首先,學會備學生。全面瞭解學生。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因素必然影響着教學的進程和活動的展開。學生也是資源。教師與學生在交往互動中時時生成着課程資源。一次精彩的即興發言,一個異於常規的舉動,甚至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事件……教師要及時捕捉,順勢引導。

其次,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任意一個環節都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樂學、善學、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鋪光明大道,讓其向深層次的內容學習。而對於學困生,則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完成基礎目標,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現在、面向未來。

最後,設計板塊教學。所謂“板塊教學設計”,即充分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問題,然後將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附於其後;甚至設計幾個不同的板塊,這幾個活動的板塊可以根據課堂的需要隨時穿插、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設計往往環環相扣,步步爲營,問題一個接一個,時間計算合理精確。這樣的設計是牽制課堂教學的無形的繩子,讓教師與學生圍着它團團轉,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所以書中提倡讓教學設計粗放些,從僵化的、呆板的線型設計走向靈活多變、有廣闊發展餘地的板塊設計,爲課堂的動態生成保留空間。擴大評價正向價值。

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大膽開放地去嘗試,精心地去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喜歡這門學科,唯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這次學習,我感悟很深,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爲出發點,深入鑽研教材,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觀大教學論心得體會篇4

國小階段的孩子對於直觀、形象、感染力強的客觀事物比較敏感,樂於接受,而作爲現代教育技術重要手段之一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恰恰滿足了他們的這種心理需要,並且能適應他們理性思維能力不強,學習的持久力弱等特點。因此,多媒體教學軟件是促進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媒體教學的必然會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產生一種衝擊。隨着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正逐步走向成熟,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變得越來越走向成熟。各學科都在不同程度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近年來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運用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心理學認爲,“學習情境是指學習者認識自己和學習過程得以實現的環境,也指任何影響學習者或過程的因素或條件”。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習是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該學科產生了興趣,纔能有探求新知識的慾望,而這種興趣的激起,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

由於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原因,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往往較短,特別是在講解、分析某個難點動作時,由於精神不集中,學生聽的就比較模糊。但是,如果讓他們看卡通片,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整節課下來他們都會興致勃勃,這是因爲動畫鮮豔的色彩和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看完後印象特別深刻。因此,我們在多媒體教學中可以藉助動畫錄像使教學內容生動有趣,讓同學們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

二、提供直觀感受

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受,通過畫面、圖片、聲音等綜合性多媒體技術,帶給學生生動的、真實的形象,並引導學生髮展思維,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提高教學質量。以往口授形式則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多媒體豐富的畫面、文字和聲音等視聽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內容,而且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想象、理解和思考。特別是科學學科中,許多科學現象、科學事物以及變化都可以用計算機多媒體演示,從而使教學達到更高的效果,實現了教學的優化而在傳統的課堂中,由於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

觀大教學論心得體會篇5

爲了打贏防控阻擊戰,全國都普遍執行了延長假期政策,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實現教學課程應開盡開教職員工“離校不離教、離生不離崗”確保“延期不延教、停課不停學”,自2月1日以來,我們開展線上教學,現將近一個月的教學情況小結如下:

一、教學安排。

我教的是九年級年級,由於年前新課還有兩章沒有結束,所以爲了迎接會考,網上教學實行授新+複習的模式,例如在講授新課≤三角函數≥這一章時,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及會考題型,重點讓學生多練習特別三角函數值的計算和實際應用題的求高度問題;在講授≤投影與視圖≥時,重點讓學生標準的畫三視圖和會依據三視圖求出實物立體圖形的體積或外表積。最後階段是專題訓練+錯題解析,專題訓練採納代數和幾何交錯進行的模式。

二、教學模式。

主要採納qq平臺,同時應用微信、人人通、樂教樂學等網絡平臺,下載各種視頻和音頻等優秀的課程資源,自己也製作課件,製作微課,上傳到qq羣中讓學生規定時間內觀看,利用好網絡上的各類優質教育資源,經過篩選後擇優推薦,引導學生進習,有利於提高學習內容的質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推動學生有效的學習。但是還是有許多學生不理解不會做題,我會上課時提醒學生有問題發羣或課下單獨問我,針對學生普遍的問題製作微課發送給學生,所以每節課的遺留問題當天及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