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蘇軾《題西林壁》原文及翻譯【多篇】

蘇軾《題西林壁》原文及翻譯【多篇】

題西林壁 篇一

朝代:宋朝

作者:蘇軾

橫看成林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拓展內容:蘇軾《題西林壁》原文賞析 篇二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篇三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意 篇四

這首詩描寫了廬山雄偉壯麗的景象,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該全面、多角度,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詩的前兩句寫出了詩人遊覽廬山看到的景象。廬山是一座山嶺縱橫交錯、山峯起伏的大山,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的姿態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性地寫出了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後兩句是談遊山的體會。爲什麼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只因爲詩人自己就在廬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個山峯一道山嶺,不能從整體上看清楚廬山。這兩句詩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對於一切複雜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調查研究,就很容易被個人的侷限性或者局部現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對事物得到全面正確的認識。

全文鑑賞 篇五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爲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爲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爲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啓迪人們認識爲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翻譯: 篇六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峯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爲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 篇七

詩人: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篇八

①西林:即廬山西林寺。

②緣:因爲。

③此山:指的是廬山。

④側:側面。

⑤各不同:不相同。

題西林壁 篇九

作者:蘇軾 朝代: 體裁:七言絕句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