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恐龍 教學反思(整理2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0篇《恐龍 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恐龍 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恐龍 教學反思(整理20篇)

篇1: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教學反思

一、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我想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並製作了《恐龍》的課件。在製作過程中,爲了體現各種恐龍不同特點,我們反覆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於一體,竭力再現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一開始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裏奔跑、嬉戲、漫遊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歎不已。悠揚的音樂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彷彿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利用多媒體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爲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在製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瞭解恐龍的教學中,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競猜活動——請讀一讀有關自己喜歡的恐龍的句子,但不要讀出恐龍的名稱,讓大家聽聽,猜猜這是什麼恐龍?在猜中瞭解恐龍特點,在猜中瞭解說明方法。

四、存在的不足。

雖然這節課我準備了很長時間,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如在指導朗讀方面還不夠到位,在課堂評價學生這方面語言不夠豐富,由於時間關係在讓孩子們交流“你所瞭解的恐龍及它的特點”和“你們猜測一下恐龍是怎麼滅絕的”這兩個環節時,時間比較倉促,對個別學生關注不夠等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充分藉助現代教育媒體,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語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爲易,需要今後的不斷實踐探索及老師們的集思廣益。

篇2: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這篇課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以及生活習性,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恐龍的喜愛。但是恐龍畢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如果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反而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究竟怎麼樣才能讓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對恐龍有個大概的印象呢?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恐龍的知識。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關於書中各種恐龍的視頻,並和同組老師製作了《恐龍》的課件。竭力再現史前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過程中我先帶學生學習兩種恐龍,然後給學生髮的設計表格,讓學生按照學習方法自學剩下5種恐龍,上臺彙報。但是效果卻不好原因如下:

1、學生第一次學說明文,對說明方法不瞭解,但是我再講了兩種之後,就放手了,學生自學起來很吃力,因此失去了積極性。

2、我用了一個固定的表格形式讓他們按此彙報,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然他們失去了自主性。看起來我在放手,但還是讓他們按我的思路來走。

3、對抽象的說明方法強調太多,本只要他們瞭解就行,我卻要求他們掌握,結果超出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課堂上發言的人很少。

4、因爲教學環節的問題,讓課堂時間不夠用,課沒有講完。下課後,請有經驗的老師進行評課,讓我找到了解決方法,在教學思路設計上應該有所改變,比如:可以跟着學生的興趣走,問學生你對那個感興趣,讓學生說,抓住幾個指導,剩下的讓他們自己找特點,認識7種恐龍後,統一讓他們找說明方法,一帶而過就行,不用浪費太長時間。這樣相信會節省一部分時間,課堂各環節時間會安排更合理。

經過這一課,讓我又有了更多的認識,更多收穫,也意識到自身經驗的不足之處,希望以後有更多的磨練,在磨練中進步。

篇3:《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以平時學生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來看,我想孩子們對這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的,所以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花了大量的氣力,希望能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懂得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等,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以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龍》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我想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並製作了《恐龍》的課件。在製作過程中,爲了體現各種恐龍不同特點,我們反覆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於一體,竭力再現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一開始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裏奔跑、嬉戲、漫遊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歎不已。悠揚的音樂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彷彿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利用多媒體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爲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在製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瞭解恐龍的教學中,我想一種一種地介紹恐龍太枯燥,讓學生說自己喜歡的恐龍,我又怕亂,自己把握不好,最後和辦公室的老師商量還是定下來先重點教雷龍,教會孩子們學習的方法。其餘種類的恐龍以表格的形式讓孩子們自學。並讓孩子們在逐詞逐句朗讀中理解課文中多處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例如在教學“雷龍”時,我先出示雷龍的圖片,讓孩子們猜猜這可能是書中介紹的哪種恐龍,並說說你判斷的依據。由於課前的收集資料,他們一下子就猜出了答案,接着讓他們說說雷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並且書上是怎樣描述的。然後通過體會雷龍的特點來學習作比較和打比方的兩種說明方法,最後再請學生通過朗讀把雷龍的特點告訴大家。孩子們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說明方法,一舉兩得。

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充分藉助現代教育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語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爲易,需要今後的不斷實踐探索及老師們的集思廣益。

篇4:《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世界》這一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內容,是一節非常有趣的繪畫創作課。“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話題,學生從小就玩恐龍玩具,看有關恐龍的連環畫,聽有關恐龍的故事,因此,這節課從題目上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中我首先以恐龍圖片來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使學生了解恐龍的種類、習性、外型,上課時讓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恐龍玩具,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比一比,看看哪組同學創作的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同時,很好的解決了教學難點。

課堂上,我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如何表現不同特點的恐龍。通過觀察課件中的恐龍,同學們基本上都能夠抓住恐龍的外形特點,並進行具體的分析;也都能夠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以充分體現和展示他們的個性。

最後,展示優秀的恐龍題材的美術作品,啓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生們在明確作業要求前提下,完成了一幅幅優秀的恐龍世界的作品,在評價活動中,採取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評價能力和審美鑑賞力。整節課學生學習氣氛十分熱烈,學習效果良好。

篇5:《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文章層次清楚,語言淺顯。

在課前,我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資源,自主收集恐龍的圖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資料。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期待,激發興趣,積累相關的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恐龍?這些恐龍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自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接着以雷龍爲例,讓學生找出描寫雷龍特點的句子,通過討論知道了課文是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雷龍身體非常龐大的特點寫具體的,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它的特點讀出來。小結剛纔學習的方法以後,讓學生循着這樣的思路自學其它恐龍的特點和說明方法,學生能較好地理解課文,能準確地總結出說明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給與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後,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學生的觀察、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後,讓學生做小小解說員,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恐龍,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探究,大大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查資料、交流的方式,獲得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最後,讓學生猜測恐龍滅絕的原因,學生踊躍發言,答案豐富多彩,極大地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總之,這堂課我作了精心的準備,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這堂課也存在着不足,過程還不夠緊湊,教學語言還應精練些。

篇6:《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有見過,它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都是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多處運用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等說明事物的方法進行描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本課不應是枯燥無味的說明方法的學習,而應根據學生實際,針對課文特點,讓學生在興趣與樂趣中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在讀中學習文章是如何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增加知識性文章的可讀性。

課前學生根據預習卡的要求進行充分的預習,包括生字詞語、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自主探究喜歡的恐龍、查閱恐龍資料。

錄象導入課題,激發興趣。在教學時,一開始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這時,學生通過視聽去感受,看到那麼多不同種類的恐龍,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

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指導生字朗讀與書寫,並引導學生學會抓住全文的大體結構。

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重點了解第二段恐龍的形態特點,領悟課文是怎樣把它們的這些特點寫具體的。這部分的設計思路:

(1)錄象導入課題,激發興趣。在教學時,一開始爲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各個角落裏奔跑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歎不已。我微笑着念旁白:在6千萬年以前,地球上到處都是恐龍,恐龍就是地球的主宰。那麼恐龍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呢?我們人類對他們進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師和大家一塊來學習新課《恐龍》。這時,學生通過視聽去感受,看到那麼多不同種類的恐龍,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就一下子被撩拔起來了。

(2)分類教學,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藉助形象的比喻介紹恐龍是本課的語言特色。由於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爲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設計課件時候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教學時,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首先讓學生通過自習小組討論,填寫恐龍種類和特點表格,再進行小組歸納,互相補充。語文課是貫穿語言文字訓練爲主線的,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充分做到在讀中體會作者是怎麼樣通過語言文字來描繪不同種類恐龍的不同外形,並讓學生逐詞逐句讀中理解行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方法進行的描述。從一個句子、一段話,從文中的插圖、環境描寫入手,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結合起來,納入已有的認識體系,並尋找出某些聯繫,從而產生新的組合,在討論中相互啓發,教師只在一旁適時點撥。這正是“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學生的學全在能逐漸自求得之。”例如教“雷龍”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有關雷龍的句子讀一讀。並問學生爲什麼叫它“雷龍”呢?雷龍的特點到底是怎麼樣的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然後在雷龍的鳴聲中,龐大的雷龍形象圖出現了,邊上再配上大象走來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寫雷龍作者用了什麼方法呢?除了打比方,還將雷龍與生活中能見到的動物“大象”做了一個生動的比較呢!學生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寫作方法,一舉兩得。由於課前的大量閱讀,在教學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對各種恐龍的特點,形態、習性進行了深層次地探討,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他們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慾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學生對研究恐龍的興致愈發濃厚起來。

(3)課尾設疑,留有餘味。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於前面很多相關恐龍知識激起了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所以當最後一段出現,恐龍的滅絕到今天還是一個謎團時,孩子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研究興趣和決心。我便放手讓學生談論研究,通過各種資料的蒐集,以你的觀點,你猜測一下恐龍是怎麼滅絕的?“軟性問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允許學生各抒已見,讓思維有靈活度和自由度。孩子們的各種設想引得周圍聽課教師哈哈大笑。因爲課堂上時間不夠,我佈置學生課後再去找些資料討論研究一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查尋資料的能力,準備來個“恐龍知識競賽”。這樣就能刺激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提供有利條件發揮學生的潛能而培養其創新思維。

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語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爲易,需要今後的不斷實踐探索及同行們的集思廣益。我堅信解放思想,敢於嘗試,就一定能把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手段完美地結合起來,進而取得語文教學的最佳效果。

篇7:《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的一篇知識性文章,課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

恐龍生活在6500萬年前,它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都是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多處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等說明事物的方法進行描述,使讀者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拉近了恐龍與小讀者的距離,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分爲四大板塊:

一、檢查預習。

先是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重點強調親戚的戚讀輕聲。然後學習寫生字“匕”、“畏”,“匕”重點強調筆畫的佔位,使孩子知道筆畫簡單的字要寫好看,更要仔細觀察,用心來寫。“畏”重點強調關鍵筆畫佔格,橫要寫在橫中線上,豎提要和田字的豎對齊。然後,通過講評,使孩子進一步懂得認真寫字的重要性。

二、整體感知。

因爲第一段的生字較多,所以拿出來讓學生讀了生詞,理解了沼澤,然後讓他們讀這一段,想想寫了什麼,並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來,接着指名讀第二段,再用一個詞語概括本段,然後其餘的段落讓同位合作讀,試着用一個詞概括段意,這樣做的目的是教學生在讀說明性文章的時候,學習用詞語概括每段的段意。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快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精度第二段,瞭解恐龍外形特點,感悟說明方法。

主要分爲以下幾步:

1、默讀,圈出恐龍的名字。

2、再讀,記住恐龍的樣子,這是對恐龍外形的初步感知。

3、通過圖片辨認恐龍,並說說是怎麼認出來的,目的是讓孩子把握每種恐龍的特點。

4、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恐龍,讓孩子進一步感知這些恐龍的特點。

以雷龍爲例,通過比較句子來感悟本文的說明方法。在比較句子時,通過估算雷龍的實際重量,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想像雷龍走動時發出的聲音,具體感受雷龍是個龐然大物,然後通過不同形式朗讀,體會作者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的說明事物的方法把這些恐龍介紹的栩栩如生。

當學生對這些說明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悟後,再讓他們自己去讀描寫其它恐龍的句子,並交流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做到了扶放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略讀三到六段

本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瞭解恐龍外形特點基礎上,初步感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事物的方法,所以第二段應是精講的段落,而其它的自然段,內容簡單明瞭,孩子自讀就可理解,因此,這幾段我做了簡單處理,放手讓孩子自讀,然後談談收穫。

本節課,在學法的指導上,我們想做的首先是指導學生試着用一個詞語概括每段的意思,讓孩子知道在閱讀這樣文章的時候,如何能很快的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重點放在引導、點撥孩子對說明方法的感悟上,使學生感受到說明性文章的語言同樣是生動、形象的。這就是我執教本課的大體思路和做法,在本課中體現出本文的文體特點。

和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興趣,是我努力想達到的,但由於自身能力和認識水平有限,我覺得課堂上仍有遺憾和不足:

在指導學生朗讀、和孩子交流時,評價性、激勵性的語言還不夠豐富、精煉。說明文的教學,一直是令老師們感到難以把握的,在教學中如何根據不同學段的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是我們的困惑。我執教的這一課,是孩子接觸的第一篇比較正規的說明性文章,所以教學時怎樣教才能既不像教記敘文那樣,偏重感情的朗讀和語言文字的感悟,又不只是單純的知識的學習方法的學習,是我們遇到的難點。

篇8:《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教學反思

前幾天,我上了一堂隨堂公開課。課一上完,我就開始思考這堂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我自己覺得在上這堂課時起初有點緊張,後來能放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了,整堂課的應變能力也比以前強了一些。但我總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夠,我暗暗告戒自己今後上公開課,首先要克服緊張這一大毛病。這堂課我還感悟到,夏主任在評課中也提到有一個亮點: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雷龍、樑龍、劍龍、三角龍的特點和介紹這些龍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時,我能以樑龍爲例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在介紹樑龍時是怎樣運用列數據,打比方的方法形象介紹樑龍的,並及時總結方法,讓學生根據以上步驟學習其他幾種恐龍的特點,並進行小組討論。但在交流反饋時,某些地方我引導得不夠機靈,用了較長的'時間,以致預設的教學任務沒能完成。究其原因自己對文本不夠熟悉;對課堂生成問題靈活處理能力不強。我迫切地感到自己要鑽研教材,要多聽課,要動腦子提高自己對課堂生成問題的處理能力。

篇9:《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也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以及生活習性,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恐龍的喜愛。但是恐龍畢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如果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反而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究竟怎麼樣才能讓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對恐龍有個大概的印象呢?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恐龍的知識。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關於書中各種恐龍的視頻,並和同組老師製作了《恐龍》的課件。竭力再現史前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過程中我先帶學生學習兩種恐龍,然後給學生髮的設計表格,讓學生按照學習方法自學剩下5種恐龍,上臺彙報。但是效果卻不好   原因如下1、學生第一次學說明文,對說明方法不瞭解,但是我再講了兩種之後,就放手了,學生自學起來很吃力,因此失去了積極性。2、我用了一個固定的表格形式讓他們按此彙報,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然他們失去了自主性。看起來我在放手,但還是讓他們按我的思路來走。3、對抽象的說明方法強調太多,本只要他們瞭解就行,我卻要求他們掌握,結果超出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課堂上發言的人很少。4、因爲教學環節的問題,讓課堂時間不夠用,課沒有講完。下課後,請有經驗的老師進行評課,讓我找到了解決方法,在教學思路設計上應該有所改變,比如:可以跟着學生的興趣走,問學生你對那個感興趣,讓學生說,抓住幾個指導,剩下的讓他們自己找特點,認識7種恐龍後,統一讓他們找說明方法,一帶而過就行,不用浪費太長時間。這樣相信會節省一部分時間,課堂各環節時間會安排更合理。   經過這一課,讓我又有了更多的認識,更多收穫,也意識到自身經驗的不足之處,希望以後有更多的磨練,在磨練中進步。

篇10:《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也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以及生活習性,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恐龍的喜愛。但是恐龍畢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如果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反而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究竟怎麼樣才能讓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對恐龍有個大概的印象呢?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恐龍的知識。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關於書中各種恐龍的視頻,並和同組老師製作了《恐龍》的課件。竭力再現史前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反思《《恐龍》教學反思》。在過程中我先帶學生學習兩種恐龍,然後給學生髮的設計表格,讓學生按照學習方法自學剩下5種恐龍,上臺彙報。但是效果卻不好

原因如下1、學生第一次學說明文,對說明方法不瞭解,但是我再講了兩種之後,就放手了,學生自學起來很吃力,因此失去了積極性。2、我用了一個固定的表格形式讓他們按此彙報,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然他們失去了自主性。看起來我在放手,但還是讓他們按我的思路來走。3、對抽象的說明方法強調太多,本只要他們瞭解就行,我卻要求他們掌握,結果超出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課堂上發言的人很少。4、因爲教學環節的問題,讓課堂時間不夠用,課沒有講完。下課後,請有經驗的老師進行評課,讓我找到了解決方法,在教學思路設計上應該有所改變,比如:可以跟着學生的興趣走,問學生你對那個感興趣,讓學生說,抓住幾個指導,剩下的讓他們自己找特點,認識7種恐龍後,統一讓他們找說明方法,一帶而過就行,不用浪費太長時間。這樣相信會節省一部分時間,課堂各環節時間會安排更合理。

經過這一課,讓我又有了更多的認識,更多收穫,也意識到自身經驗的不足之處,希望以後有更多的磨練,在磨練中進步。

篇11:《恐龍》教學反思

這次賽課,比哪次的都難忘。因爲這次賽課是即興賽課,對我而言,真是一次挑戰。以前的賽課,都是自己準備,然後去講。而這次,除了在學校的是自己準備的以外,片區和區裏的都是臨時告訴你上哪課,第二天就講。年級和課名在前都不知道。

周2的早上,接到了通知,上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我的心立刻一沉,因爲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說明文。或許與我的性格有關,我喜歡的都是一些情感味很濃的文章。對於此類文章,選公開課時,基本不入我的眼。

想了一箇中午,腦袋仍然昏昏的。網上關於這課的資料非常少,再加上我想網上的東西大家都能看到,也不想用。基本框架我想好了, 因爲是第一課時,我想字詞是不能少的,主要內容也要學生說一下。然後我就想直奔重點段,主要理解這個段。但就是這個重點段的設計,讓人頗費腦筋。這個段是按順序寫的,很有條理。不能用“你喜歡哪句話”或者“你最有感受的是哪句話”來引。教參書上有一張表,主要寫的就是這段的理解。我想要不就以學生填表爲主,在他們填好後再交流,指導朗讀。我想試一下這個方法是否可行,於是我下午把表打出來給我們班的學生填了一下。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填這個表用了相當多的時間,因爲這個表上要學生寫的字太多,學生寫的又慢。這個方法是不行的。晚上我重新考慮了一下。我想還是得以讀和感悟爲主。我決定先幫學生理清順序,然後讓學生逐句在讀中理解,理解了再感情朗讀。表還是要填,但學生只是說,不再動筆,我自己填在課件上.

第二天上課是第4節課,在學生欣賞了恐龍圖片之後,學生自學課文,讀詞語。這時候我就隱隱約約感到有點不妙,因爲看到舉手的學生不多。爲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我使出了渾身解數。表揚、鼓勵,加油、鼓勁,能用的我都用上了,女孩子的積極性高了一些,男孩子卻還是無動於衷。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來的這部分孩子朗讀和領悟能力都比較差。我只好降低難度,把每一個問題都細化到最簡單。在指導朗讀時我也多采用範讀後再讀,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雖然學生最後還是按照要求學完了這部分,但沒有達到我想象的效果。

結果出來之後,我知道上這課的六個老師中我是最高分。評委們都很認可我的設計,但是學生表現的不理想,真是讓人遺憾。這是我的一個失誤,事先我沒想到這種情況,在公開課上遇到這種程度的學生出乎我的意料,這也是我應該吸取這個教訓。進入高年級,我想的更多的是讓課文內容本身去打動學生,很少考慮一些別的激發手段。看來,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向。

篇12:《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我想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以前做過一個《恐龍》的課件,內容比較豐富,本想拿出來操刀,無奈教室投影中控壞了,上了一節光禿禿的《恐龍》。

我深有感觸的是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充分藉助現代教育媒體,對於優化課件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爲易,需要今後的不斷實踐探索和大家的集思廣益。

篇13:《恐龍》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爲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爲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着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着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爲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着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後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願: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教學本課,我努力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中,我首先緊緊抓住三個重點句子的理解,讓學生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體會描寫的生動,感受科學的神奇和科學家們執著探究的不懈精神。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理解:“似乎”。“似乎”說明什麼?二者關聯的依據是什麼?用上“似乎”有什麼好處?(感受到科學家用詞的準確性;假說需要論證的事實;科學家研究的嚴謹。)讀這個句子。

理解“二者”。“二者”指的是誰?讀第一句描寫兩者的句子。這句句子把完全看似沒有關係的二者並列地放在一起描寫,二者各給你怎樣的感覺?請你用朗讀表達,指導學生朗讀這句話。

理解“一支”、“漫長”。去掉這兩詞,與原文比較讀,能去掉嗎?爲什麼?

2.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畫卷”指的是什麼?“點睛”之筆又指什麼?(這個比喻句爲暗喻,)爲什麼這麼說呢?

讀資料袋

小結:“點睛之筆”是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因爲遼西的重大發現,爲科學家們提出的鳥類由恐龍演變而來的假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所以說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句話中,運用極其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歷時百年的漫長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喻爲“畫卷”。科學家們根據恐龍與鳥類骨骼上呈現的許多相似之處,提出了鳥類由恐龍演變而來的假說,但始終缺少強有力的證據。直至20世紀末,在經歷了百餘年的不懈努力之後,終於有了遼西的重大發現,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無疑爲該項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此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它是“點睛之筆”。

指導朗讀。

3、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隨着越來越多的精美化石的發現,他們離這一願望的實現已越來越近了。

理解“重現”詞義。“這一願望”指的是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這一歷史進程”指的是恐龍家族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長出羽毛、學會飛翔、演化爲鳥類的漫長曆史過程。這句話是說科學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現有資料與條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探索,蒐集到更多的化石、更豐富的資料,力爭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如標本復原、動畫展示)將其演變的全過程形象直觀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其次,課文3、4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我努力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我圍繞課後練習題“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我們來根據課文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說一說。”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到有關恐龍演變的語句,搞清幾個過程分別是:第一種恐龍形態各異的龐大恐龍家族獵食性恐龍樹棲的恐龍;之後,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填寫表格,初步感受作者描寫的角度,通過教師引讀、對比朗讀等方法,直觀感受課文敘述的條理性,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恐龍演化的過程說一說,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在學生講述的時候,可以根據課文描繪的情景,展開豐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瞭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但由於課前在備課時感覺學生要很快地感受到作者的寫作方法有一定的困難,於是,我又想嘗試着讓學生在抓住了恐龍飛向藍天演變過程的四個階段後,就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原本是想來突出教學的這一重點,但事與願違,學生因爲沒有了對語言的深入感悟,語言的順序把握,好多學生沒有能夠自主完整流暢地說說過程。這一教學的失敗,深刻地向我說明了讀熟課文,把握語言特點,是一切語言訓練的基礎,失去這一基礎,一切都是空的。

篇14:《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知識性短文。文章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以平時學生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來看,我想孩子們對這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的,所以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多花了些氣力,希望能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瞭解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等,掌握介紹一種物品的方法,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以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龍》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預備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並製作了《恐龍》的課件。我們反覆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於一體,竭力再現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觀賞期——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在教學時,一開始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裏奔跑、嬉戲、漫遊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歎不已。悠揚的音樂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彷彿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觸摸期——研讀文本瞭解特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爲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在製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瞭解恐龍的教學中,先重點教雷龍,教會孩子們學習的方法。其餘種類的恐龍以表格的形式讓孩子們自學。並讓孩子們在逐詞逐句朗讀中理解課文中多處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例如在教學“雷龍”時,我先出示雷龍的圖片,讓孩子們猜猜這可能是書中介紹的哪種恐龍,並說說你判斷的依據。由於課前的收集資料,他們一下子就猜出了答案,接着讓他們說說雷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並且書上是怎樣描述的。然後通過體會雷龍的特點來學習作比較和打比方的兩種說明方法,最後再請學生通過朗讀把雷龍的特點告訴大家。孩子們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說明方法,一舉兩得。

四、說演期——遷移方法模擬介紹。

孩子們掌握了說明方法,又收集了大量的資料,請他們以“我”的口吻來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恐龍,無疑是他們最興奮的一塊教學。先前,以書上雷龍爲例,寫一段自我介紹,(嗨,大家好!你們認得我嗎?對了,我就是樑龍。我的身體可長了!猜猜我有多長?我從頭到尾足足有二十多米呢!我走起路來,就象一架移動的吊橋。別惹火我哦!惹火我可是要付出代價的:我會用長長的尾巴把你甩到天邊去!不過平時我可是很溫柔的,假如你在侏羅紀公園遊玩時有小河無法趟過去,你只需撥打求救電話,我會立即趕來幫助你們過河的。哪位小朋友膽子大,我還可以讓他在我身上過一把滑滑梯的癮哦!)幫助學生理清介紹的順序,然後運用文中學到的說明方法作一番介紹。

五、探險期——拓展閱讀探索奧祕。

“你們猜測一下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將學生的興趣更廣泛地指向課外閱讀,探索這至今尚未揭開的神祕世界。有興致的可以相互借閱書籍,交流資料,觀看電影等。

假如能把這堂課設計爲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進行學習,提供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網址,引導他們閱讀。我相信,利用網絡學習,不拘泥於課本,學生會有更多的體會。而對自我介紹某種恐龍的小練筆,也可以在網絡上自由書寫,討論交流。但願筆記本的進入能改善我校的網絡環境,讓教師和學生能甘心在“網中掙扎”,並樂此不疲!

篇15:《恐龍》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說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但全文篇幅較長、內容複雜,該如何分割課文內容?怎樣組織教學才能簡約而有效地達成目標?我反覆研讀教材,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研讀一、二兩個自然段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感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自主閱讀、朗讀比較、看圖理解等形式,感悟語言的生動與準確,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

一、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爲:

1.學習生字詞,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茹毛飲血、樹棲”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3.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4.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其中3、4兩點爲本堂課的重、難點。

二、教學流程:

(一)看圖導入,讀題質疑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爲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因而導入時我首先通過一組圖片讓學生感知恐龍的兇猛、龐大,然後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感知衝突,質疑激趣,進入課文的學習。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此處,我旨在教給學生這樣一種方法,有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的意識即可,至於具體說得要多好並不強求。

(二)落實字詞,理解文意

本課的詞語教學我花了較大的力氣,做了較多的文章。首先是最基礎的生字新詞的教學,重在讀準字音,像“棲”、“毋”、“茹毛飲血的血”等字。接着是對一些生詞、新詞的理解,有的讓學生直接理解,像“茹毛飲血”、“樹棲”;有的結合課文的插圖來理解,像“中生代”、“化石”;有的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像“演化”、“欣喜若狂”;還有的則是聯繫上下文,結合句子的理解,如“假說”一詞。最後,緊扣詞語,理解文意,感受科學工作的認真、執着,科普文用詞的準確、嚴謹。

(三)想象補白,瞭解歷程

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認爲了解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的歷程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教學時讓學生在比較了鳥類和恐龍的骨骼之後進行想象補白:看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你產生了什麼想法?學生的想法其實就是科學家的想法,這樣一來學生很自然地就瞭解了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明白了整個研究發現的歷程:注意相似——提出假說——找到證據,也感受到了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專心。

篇16:《恐龍》教學反思

評價分析

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出示一隻恐龍的圖片,然後請幼兒說說這是什麼,並說說你覺得恐龍是怎麼樣的,讓孩子們知道恐龍是很大很重的,爲下面的故事做好鋪墊。在第二個情景中,先讓孩子們聽故事知道故事裏的人們是怎麼嘗試讓大恐龍暖和起來,而後再請幼兒發揮想像來說一說你有什麼辦法讓它暖和起來。從孩子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教師沒有提過可以做運動前,所有的孩子們都想不到運動能讓人暖和起來,而大多數孩子只想到了穿衣服和洗澡之類的方法。在最後完整講故事後,再請孩子們回答你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讓恐龍暖起來,就有很多小朋友說出了跳繩之類的關於運動的話。

所思所悟

恐龍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動物,在本次活動中,由於它的出現讓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了上來。而後經過故事和孩子們平時的生活經驗之後孩子們的表達慾望很強烈,說出了很多讓恐龍暖起來的辦法。在最後的一個環節由故事牽引到孩子本身,讓孩子說一說你怕不怕冷,現在你冷的時候會怎麼樣?整個活動在孩子們的一片討論聲中結束。

篇17:《恐龍》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在梳理了課文內容和檢查了預習情況後,我奔入教學的重點:恐龍怎麼會演變成小鳥的?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去讀讀。

首先理清段的順序。讀讀,這段向我們描述了恐龍從古到今體形變化歷經了哪幾個階段?劃出有關句子。學生很快地知道了:從大小像狗,體形似鴕鳥到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到最後獵食性的恐龍變成鳥類。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交流,分組朗讀。體會作者從生活習性、外形特點、性格特點上來描寫。

其次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於是我分幾個步驟來完成。先出示課件,從圖上說說恐龍演變成鳥類的經過,這只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階段,沒有科學語言的描述。然後激發學生從書中尋找句子,出示一個箭頭表示的填空,明白恐龍演化的每一步。最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既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句,又落實了教學的重點。

最後是指導朗讀。這樣的演化過程簡單嗎?從這段的“逐漸”、“慢慢”已經感受出了不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的過程需要科學家付出多少的心血呢?體會科學的研究從猜測到證實這當中的困難和欣喜。

篇18:《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知識性短文。文章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以平時學生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來看,我想孩子們對這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的,所以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花了大量的氣力,希望能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懂得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等,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以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龍》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我想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並製作了《恐龍》的課件。在製作過程中,爲了體現各種恐龍不同特點,我們反覆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於一體,竭力再現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一開始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

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裏奔跑、嬉戲、漫遊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歎不已。悠揚的音樂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彷彿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利用多媒體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爲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在製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瞭解恐龍的教學中,我想一種一種的恐龍介紹太枯燥,讓學生說自己喜歡的恐龍,我又怕亂,自己把握不好,最後和辦公室的老師商量還是定下來先重點教雷龍,教會孩子們學習的方法。其餘種類的恐龍以表格的形式讓孩子們自學。並讓孩子們在逐詞逐句朗讀中理解課文中多處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例如在教學“雷龍”時,我先出示雷龍的圖片,讓孩子們猜猜這可能是書中介紹的哪種恐龍,並說說你判斷的依據。由於課前的收集資料,他們一下子就猜出了答案,接着讓他們說說雷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並且書上是怎樣描述的。然後通過體會雷龍的特點來學習作比較和打比方的兩種說明方法,最後再請學生通過朗讀把雷龍的特點告訴大家。孩子們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說明方法,一舉兩得。

四、存在的不足。

雖然這節課我準備了很長時間,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如在指導朗讀方面還不夠到位,在課堂評價學生這方面語言不夠豐富,由於時間關係在讓孩子們交流“你所瞭解的恐龍及它的特點”和“你們猜測一下恐龍是怎麼滅絕的”這兩個環節時,時間比較倉促,對個別學生關注不夠等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充分藉助現代教育媒體,對於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語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爲易,需要今後的不斷實踐探索及老師們的集思廣益。

篇19:《恐龍》教學反思

我是一名兼職的國小美術老師,沒有通過專業的美術教育教學學習。在平時教學中,我常常思索:新課程下的美術課該如何上?怎樣上好農村地區的美術課?帶着這樣的疑惑,我利用課餘時間學習成功的教學案例,觀摩優秀教師的精彩授課,潛心鑽研新的教學方法,結合我們農村地區學校的情況,努力嘗試將自己反思的點點滴滴教學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課堂,在一次次實踐中尋求答案。去秋,我有幸參加了爲期三個月的美術學科置換培訓。在黃岡師專兩個月的理論學習以及武漢水果湖國小一個月的教學實踐,讓我對美術這一學科的教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本期初,我按照學校的要求,培訓歸來後進行示範課展示。於是我在三年級執教了一節《恐龍的世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說一說自己的感想:

一、教學中運用各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教學方法

在美術課堂中靈活運用影像、範畫以及故事、遊戲、音樂、參觀等方式,不僅能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恐龍的世界》這一課中,“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從小就玩恐龍玩具,看有關恐龍的連環畫,聽關於恐龍的故事,因此,這節課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時我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通過觀看視頻短片讓學生了解恐龍的歷史,讓他們不僅瞭解了恐龍的相關知識,更是從視覺形象上對恐龍有了進一步的感知。緊接着,通過圖片欣賞、觀察自主分析、互動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動了解恐龍形體特點,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種方法適合學生身心的發展。學生在作畫時,也能做到“胸有成竹”。

二、靈活地選用和創造適合當地美術教學條件和教學方法

在素質教育新課改的實施下,美術課程發生了諸多的變化,改變了人們頭腦中美術就是畫畫的印象,它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站立在我們面前。然而,由於農村地區設施條件落後,美術課上所用的材料缺乏,像泥塑、陶藝、版畫、水墨畫、油畫等課程由於材料缺乏,導致一些美術課無法正常進行。雖然如此,但我還是努力爲學生創造條件,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這個地方的教學條件。比如當地的民間工藝—剪紙,爲深入挖掘剪紙內涵,我通過一把剪刀和一張紙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想一想、剪一剪,體驗剪紙的無窮樂趣;爲培養國小生動手能力,在《恐龍的世界》這一課中讓同學們拿出學習材料裏的橡皮泥,想一想,捏一捏,體驗立體材料帶給人的不同感覺:爲了使他們能抓住恐龍的特徵創作一幅恐龍生活的想象畫,我在黑板上進行了示範,先畫什麼,後畫什麼,或許在美術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這麼做,但我在講解時穿插了一些繪畫知識與技巧,譬如構圖中如何使畫面飽滿,主體物突出,添畫恐龍生活背景時如何注意遠近大小關係及前後遮擋關係等,由知識過渡到方法,將繪畫的方法潤物細無聲的融入課堂,這樣農村地區的孩子他們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培養學生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豐富多彩

我在武漢水果湖國小學習時,曾聽過指導教師楊老師的《畫螳螂》一課,是她自己設計的校本教材,雖然是興趣班的課,她準備得很充分,展示各種各樣形態的蟑螂圖片使學生在視覺上享受了一頓盛宴,對於低年級如何使學生畫好螳螂呢?她做了示範,除了抓住螳螂進行想象創造外,值得我所深思和借鑑的是讓學生繪畫時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進行創作,使它不是一次作業,而是一次創作,學生不侷限與老師的範圖,繪畫作品也充滿了個性化,之後從學生手中所收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學生的作品中的鮮活生動,螳螂都有着自己的神情動作,有的張牙舞爪,有的興高采烈,有的優雅美麗,彷彿是每個孩子的心靈寫照,畫中充滿童趣。這是正是我平時上課時所忽略到的,只教會學生畫得像、畫得好,卻沒有引導他們融入自己的元素和個性特點,僅僅只是停留在模仿,而不是創作。在教學中,我正在慢慢嘗試引導學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在作品中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雖然農村地區美術教學資源匱乏 ,但是我對美術教學有一顆熱 忱的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將自己所領悟到的理念及新的方法融入課堂,讓農村地區的美術課堂也生機盎然。

篇20:《恐龍》教學反思

三年級美術第六冊教材中的《恐龍世界》一課是一節非常有趣的繪畫創作課。往往提起創作,都是比較難上的課。爲了上好這節課,課前我做了精心的準備。本課的作業要求是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創作一幅表現恐龍生活的作品。

觀察是創作的前提條件,而恐龍在幾百萬年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我們只有通過圖片來了解它的外貌,而恐龍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前我讓學生收集家裏恐龍造型玩具或畫報及資料。上課剛剛開始,先由教師展示課件中的恐龍的畫面以及教材中的學生作業,然後讓學生展示從家裏帶來的玩具資料,接下來環節我沒有急着讓學生直接創作,而是拿起學生帶來的一個玩具說:“同學們,雖然真正的恐龍我們沒有見過,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根據它的模型,來了解它的外貌,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觀察,它看起來比較複雜,但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其實它的每一個部位也是完全可以用幾何圖形來表示的”。

說到這裏,我走上講臺,在黑板上先畫出一個橢圓形,在它的上面畫上了一個小圓,又加上兩筆,這時學生就大聲喊:“這是恐龍的頭”,接着又畫出它的身體,我這時便趁熱打鐵。“誰能到黑板前畫出它的四條腿”。話音剛落,同學們紛紛舉手,在我的幫助下,一名學習中等的學生畫出了這隻恐龍,不用說,這節課的難點已經突破了。“下面該看看大家的表現了”。同學們都忙着拿起水彩筆畫了起來,通過剛纔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一些優秀生不用說一定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來,稍差一些的個別學生也只需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就完全可以順利完成作業。結果不出所料,在展示作業時,每個小組的同學都爭先恐後到前面展示,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已順利完成。

標籤:恐龍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