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小池教學反思(整理1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5篇《小池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小池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小池教學反思(整理15篇)

篇1:《小池》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由衷的熱愛。

一、注重體驗,走進詩境。

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不失爲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從兩個大問題: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爲什麼?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麼?讓學生走進古詩,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薰陶,這足已!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

二、展開想象,反覆誦讀。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於想象的。所以,教學古詩《小池》時,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後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幹什麼。有的學生說:“蜻蜓飛累了,把荷葉當停機坪,休息一會兒。”有的學生說:“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想喝點露珠解解渴。”有一個學生更有想象力,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就飛下來和它聊聊天。”多麼美妙的想象。

這節課,孩子們的表現還比較滿意的,他們真正融入課堂,走進詩情畫意的古詩,學習的興趣濃厚,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篇2:《小池》教學反思

執教了《小池》一課後,我對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進行了反思,有了一點>收穫與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 爲了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嘗試運用圖片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通過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中蘊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學《小池》時,一上課我就問學生:“這首詩和昨天學的《所見》有什麼不同?”我原本是想讓學生髮現《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絕句,從而讓他們知道兩種不同絕句的節奏。但是班上一個男孩的回答:“《所見》這首詩裏面有人,《小池》這首詩裏面沒有>寫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讓我驚訝,我驚訝於孩子的發現力,也爲自己備課時沒有充分的備學生而感到羞愧。我連忙說:“你真會讀書,發現了兩首詩的不同。《所見》是一首寫人的古詩,所以昨天我們學習《所見》的時候可以採用做動作表演的方法來記憶背誦。《小池》是一首>寫景的詩,我們今天就嘗試用畫畫的方法來記憶背誦。想要畫好《小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讓後進入教學,讓學生通過畫畫來感受本詩的意境。

古代詩歌是文學作品中色彩鮮豔、香氣濃郁的花朵,是詩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緒澆灌而成的,那些膾灸人口的佳句名詩意境深遠,無不寓含着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什麼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

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詩時要啓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才能領會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

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可採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爲古代詩歌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並茂的。因此可讓學生去創造詩中的形象,根據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塗鴉,畫後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

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琅琅,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結合自己畫的詩意圖,便整體感受到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使他們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而且有着潛移默化的教育。

篇3:《小池》教學反思

《小池》教學反思

如果說今天的課堂還是以前那種以教師說教爲主、循規蹈矩的陳舊模式,那這堂課上發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稱之爲“意外”,而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也許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我會採用第一種方案,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把問題拋給學生,當有學生說出“歌聲”是牧童的這個答案以後,我馬上予以肯定,這樣,其他孩子也不會提出任何不同意見,自然而然地認爲:“歌聲”就是牧童的。整堂課會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順利地完成,課堂上的這個小插曲也會無聲無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我選擇了放手,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上課並不像預先裁好的衣服樣子擺到布上去,實質在於,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且具有開拓性,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上教學片斷給我留下以下幾點深刻的印象:

一、課堂完全以學生爲主體

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佔據了主體地位,整個學習過程都在學生的爭論中交流、質疑、展開、發散——教師在這裏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只是維持了課堂秩序,讓學生有一個更加熱烈的討論氛圍,而學生則可以暢所欲言,對詩文中的內容提出質疑:“歌聲”到底來自哪裏,有的說是牧童的,有的說是蟬兒的,有的說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說是大家的——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時對詩文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朗讀也會變成新課標所倡導的“個性化朗讀”。

二、體現了開放式的教學思想

國小五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開放式的教學是很多老師夢寐以求的,開放式並不是放任學生任意任爲,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思想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學。以上教學片斷就是體現了學生對“歌聲”來源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於學生這些雖然有些偏離作者意圖,但又不無道理的思考,我沒有反對,也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積極的響應,積極的予以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並不是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交互式的評價,學生的思想也在這種交互式的評價中得到昇華。

一堂再普通不過的語文課,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尊重學生特有的想法,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爲學習知識的載體,幫助學生循着探索問題的路線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效。

篇4:《小池》教學反思

《小池》一詩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描繪了初夏池塘優美的意境,讚美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機,抒發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嚮往的喜愛之情。

這篇課文教學,我採用了這樣的一些辦法:首先是用畫面、用故事感染學生,創設一種意境,讓學生感受初夏河塘之美;然後我和學生交流對詩句的理解,相互提問、互相啓發。這時,我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語,感受詩句的美妙意境。尤其是提出了“小荷露角”和“蜻蜓立上頭”誰在先誰在後的問題,更是引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討論、交流、想象,豐富了詩的意境,拓展了課堂的空間。

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一、以讀爲本,讀通讀熟。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並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因此,在學習這首古詩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接着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採用帶拼音讀、打亂順序讀,去掉拼音讀,個別讀、領讀等多種形式來讀準字音後,再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古詩,把古詩讀熟,讀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不失爲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就從兩個大問題: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爲什麼?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麼?讓學生走進古詩,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薰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於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古詩《小池》時,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後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幹什麼。有學生說:“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有學生說:“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有一個學生更有想象力,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多麼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纔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新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蘊藏着獨立學習和巨大潛能。”因此,古詩的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篇5:《小池》的教學反思

小池教學反思: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小池》這首詩,通過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

下面是《小池》這首古詩的教學反思:在古詩《小池》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着出現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是荷葉,因爲書上畫的是荷葉。”“我有意見,不一定書上沒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師剛纔說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不一定沒開呀。”“荷葉都才露出一點點呢。”……這個問題是我在寫《小池》的教學設計時沒有想到的,教參裏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說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果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鍊。我忽然發現,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

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的語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不能人爲地去限制學生,用一種固定的模式禁錮學生的思維,重要的是多爲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條件,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這纔是新課程所要體現的教學理念。

篇6:《小池》的教學反思

如果說今天的課堂還是以前那種以教師說教爲主、循規蹈矩的陳舊模式,那這堂課上發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稱之爲“意外”,而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也許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我會採用第一種方案,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把問題拋給學生,當有學生說出“歌聲”是牧童的這個答案以後,我馬上予以肯定,這樣,其他孩子也不會提出任何不同意見,自然而然地認爲:“歌聲”就是牧童的。整堂課會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順利地完成,課堂上的這個小插曲也會無聲無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我選擇了放手,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上課並不像預先裁好的衣服樣子擺到布上去,實質在於,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且具有開拓性,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上教學片斷給我留下以下幾點深刻的印象:

一、課堂完全以學生爲主體

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佔據了主體地位,整個學習過程都在學生的爭論中交流、質疑、展開、發散——教師在這裏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只是維持了課堂秩序,讓學生有一個更加熱烈的討論氛圍,而學生則可以暢所欲言,對詩文中的內容提出質疑:“歌聲”到底來自哪裏,有的說是牧童的,有的說是蟬兒的,有的說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說是大家的——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時對詩文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朗讀也會變成新課標所倡導的“個性化朗讀”。

二、體現了開放式的教學思想

國小五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開放式的教學是很多老師夢寐以求的,開放式並不是放任學生任意任爲,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思想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學。以上教學片斷就是體現了學生對“歌聲”來源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於學生這些雖然有些偏離作者意圖,但又不無道理的思考,我沒有反對,也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積極的響應,積極的予以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並不是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交互式的評價,學生的思想也在這種交互式的評價中得到昇華。

一堂再普通不過的語文課,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尊重學生特有的想法,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爲學習知識的載體,幫助學生循着探索問題的路線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效。

篇7:《小池》的教學反思

今天學習了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這首詩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很多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的檢查,我發現有不少孩子基本都只會背,不懂意思。但一般來說,孩子認爲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着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雖說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逐字逐句地解釋,而是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纔不會在誦讀時毫無表情地念。

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覺得老師是無法替代的。於是,我讓他們採用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

在學習伊始,我就提出了兩個大問題:

1、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爲什麼?

2、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麼?

這樣,就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古詩,開始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自主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所描繪的一眼清泉、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所深深吸引了。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到了美的薰陶。

在教學最後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後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幹什麼。劉萌萌說:“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馮曉雨說:“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叢藝銘更有想象力,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多麼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纔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通過自主學習以後,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於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新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蘊藏着獨立學習和巨大潛能。”因此,古詩的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這節課,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篇8:《小池》的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點。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這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當風景如畫的春天過後是什麼季節啊?(夏天)對,就是美麗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歡幹什麼呢?在這裏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之所以這樣導入,主要是想從孩子的情感入手,爲之後古詩中體會詩人的喜愛之情做鋪墊。

二、多方法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本首詩識字教學採取隨文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法。集中學習的生字有:陰、晴、柔、露。而裏面又涵蓋了多種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換偏旁、編順口溜、藉助反義詞和組詞等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根據以前的積累由學生自己說出來的,孩子的識字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

之所以把“惜”作爲隨文識字,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字放在詩句中理解更有利於孩子理解詩句,由生活中的“我們要愛惜書本”等引申到本首詩中的“泉眼愛惜它的細細的水流”,孩子們會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帶句,加深理解

在識字環節過後,就是深入學文。本首詩一行詩描寫一個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這一環節,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聽朗讀找出詩中所描寫的四種景物: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然後逐個景物地學習詩句。先帶孩子看泉眼的圖片,瞭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後在圖中找樹陰在哪裏,然後分別抓住“惜、細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適當的理解之後,孩子們體會到了泉眼對泉水的愛惜,體會到了樹陰對美景的喜愛,更體會到了詩人對小池景色的喜愛之情,爲之後的背誦全詩做了較好的鋪墊。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學習“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設計了讓孩子們親自扮演小蜻蜓,說一說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幹些什麼,孩子們有的說“我停在荷葉上休息”,有的說“我在和荷葉說悄悄話”,有的說“我在荷葉上看風景”,還有的說“我在和荷葉做遊戲”等等,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出的答案充滿童趣和喜愛,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爲背誦奠定了感情基礎。

五、適當拓展,加強識字,激發情感

在整節課的最後帶孩子們欣賞了盛夏荷花池圖片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誦讀兩個環節。在看到一張張美麗的荷花圖時,孩子們不禁發出一聲聲的讚歎,不禁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同時也給了孩子一次欣賞美景的機會。

但是縱觀整節課,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全詩的朗讀形式較單一,應該讓形式再多樣一些。

2、在理解詩句含義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通過看圖想象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畫面,加深理解,利於背誦。

3、課堂上有一個問題第一講和第二講時我是這樣問的: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孩子們的回答既準確又快速。在第三講中,由於我的疏忽,問題變成了這樣:詩人描寫了那幾處景物?孩子們就回答不上來了。看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儘量的兒童化,提出的問題要精準,使用一年級孩子能夠理解的詞語進行提問。

篇9: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

一堂好課需要什麼?我覺得它必須有生命,這堂課要爲學生的學服務,而不是僅僅爲了教。如果課堂上盡是死氣沉沉的教,那麼課堂一定是了無生趣,何來生命呢?生命是有肉體和靈魂的。一堂好課的肉體也許就是教師的各個教學環節,而靈魂就是這堂課學生所領悟到的東西。教師對教學環節的駕馭如果沒有靈魂的主導,恐怕很難讓整堂課有活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教材的解讀沒有到位,對教材的目標把握有失偏頗。

《小池塘》是蘇教版一年級下的一篇寫景美文。春天來了,小池塘被美麗的春風姐姐吹醒了,它的樣子可愛極了,像一隻明亮的大眼睛。這隻大眼睛白天和晚上看到許多美好的事物,從這隻大眼睛裏我們看到了一個五彩的世界。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眼睛去發現,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你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讓孩子感受到美,我該怎樣做呢?這堂課我首先從美詞美句入手,“一隻明亮的大眼睛、一隻鮮紅的氣球、一隻彎彎的小船、一顆閃亮的珍珠……”讓他們用上書本中的美詞說一句話,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堂語文課,那麼這些詞的美好一齣示他們就能辨別、體會出來了嗎?如此設計是否達到了最好的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呢?

一隻( )大眼睛 一隻( )氣球

一隻( )小船 一顆( )珍珠

如果先讓學生讀,再讓他們添上形容詞,這種對比體會語言文字的美也許比直接讀更加影響深刻,孩子們也會懂得使用上優美的詞句會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這才真正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讓孩子感悟美,我又是怎樣做的呢?指導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內化,讓孩子們體會到小池塘的可愛、世界的美麗。你喜歡哪種景色,請自己美美地去讀一讀。孩子們能體會到文中描繪的景象嗎?我爲他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筆畫。一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爲主,他們缺少充足的生活經驗,老師的簡筆畫是一幅白天的小池塘,晚上滿天星斗的景象需要學生的想象,而這正是他們生活經驗所缺乏的。學生讀不好,教師的示範作用很重要,可是最終還是要讓孩子通過語言文字能體會大自然的美呀?指導學生想象美,藉助語言文字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想象可愛的小池塘的夜景,在通過音樂的催化作用讓學生美讀效果會更好。

感悟美,還要發現美!這是本課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小燕倒映在池塘裏,像一把黑黑的剪刀。

柳條倒映在池塘裏,像......

圓月倒映在池塘裏,像 ......

倒映在池塘裏,像....

我把這一環節不小心丟了,這一拓展環節就像生命體重要的臂膀,它要訓練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他們發現美的“眼睛”。少了這一環節,“五彩的世界”缺少了鮮豔、繽紛的色彩,失去了課堂中生成的精彩,“語文味”淡了。

這個“不小心”讓我的課堂失去了發現美的“眼睛”,這個“不小心”讓我的學生失去了創造美的機會,“逝者如斯夫”。

篇10: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

老師:看看誰最勇敢,自告奮勇把你找的句子給大家讀一讀。

老師:你讀得很好,能說說你喜歡的原因嗎?

學生:我覺得池塘裏的水波一閃一閃的,像一隻明亮的大眼睛,很美。

老師:你可真會發現美。還有小朋友喜歡這句嗎?也給大家讀一讀。你又爲什麼喜歡呢?

學生:人的眼睛能眨,小池塘的水波一閃一閃就像人眨眼睛。

老師:你可真有想像力。

(屏幕出示:白雲倒映在池塘裏,像一羣白鵝。太陽倒映在池塘裏,像一隻鮮紅的氣球。月牙倒映在池塘裏,像一隻彎彎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裏,像許多閃亮的珍珠。)

老師:請小朋友讀一讀,看看該怎麼讀,爭取把它讀好,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能讀好嗎?(學生自由讀)

老師:(指一生讀)你們覺得他讀得怎麼樣?從哪裏聽出來?

學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聽了他的朗讀,我覺得好像看到了小池塘。老師:你是個出色的評委。他今天發揮了最佳水平。誰挑戰這位同學?

又請一位學生讀。

老師:誰來發表一下你的意見?

學生:她把小船彎彎的樣子讀出來了。還有她讀的“許多”很好讓我們聽出是很多珍珠。

老師:爲點評小專家送上掌聲。請同學們學着她的樣自己讀一讀。

老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你們想讓老師讀哪一部分?(師生合作讀。)

老師:池塘裏還會倒映出什麼呢?想你想象一下,並把想到的畫下來。

反思: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只有這樣,學生纔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他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纔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該怎麼讀,爭取把它讀好。”另外,朗讀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便一樣,朗讀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老師不斷地鼓勵,引逗,使底下的同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竟相朗讀和評議朗讀,獲得了陣陣掌聲。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勵後的學習與工作的效能是激勵前的三到四倍。

在閱讀中,當人的身心處於激活狀態時,大腦會把意識的、潛意識的一切與文字內容相關的儲備充分提取起來,勾連貫通,進行意想融會,意會整合。在這種狀態下最容易產生頓悟和靈感,言語的、思想的創造性浪花常常會不斷飛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在以上教學活動中,老師還讓學生充分想象,發揮自己的想象和繪畫能力,把想到的內容畫下來,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篇11: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

本組課文都是描繪了無限美好的祖國春光的。主要讓學生在朗讀感悟課文內容中,積累語言,陶冶愛美的情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動、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散文。寫的是春天到來時小池塘的明麗景象。我教學的是第二課時,所以在教學目標上,我把它定爲:

1、學習本課的生字,能正確書寫,並學習兩個新偏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春天到來時小池塘的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同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小池塘的美麗上。在具體實施教學時,我也是緊緊圍繞這些目標來進行的。現在,我就這節課課後的一些感想來闡述一下:

1、在具體教學這一課時,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以讀代講法”等教學方法。由於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鮮奇異的東西所吸引。根據孩子的這些年齡特點,這一課我主要利用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還適當地運用相應的課件進行教學,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一個非常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同時,記得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好文章是讀出來的,美文尤需美讀。”可見“讀”的重要。新大綱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本節課教學我以讀爲主,通過感悟讀,比賽讀、男女分讀、師生對讀等,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感悟能力。但是,也許是我設計上考慮還不夠仔細,我後來發現自己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還不夠細緻,還不太到位,從而導致學生讀得不太理想,也影響到了對池塘“明亮、美麗”的深一層的理解。

2、在設計學生說話練習這一環節時,我充分以課文爲基礎,設計:()倒映在池塘裏,像()。在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引領下,學生說得很好,尤其聽到有學生說“花朵倒映在池塘裏,像一隻美麗的蝴蝶”,我很高興,也很欣慰。但是,課後我也看到了自己思考設計的不周全,我覺得這樣的設計難度還是高了點,雖然有學生說得很好,但畢竟只是少數,這樣的訓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同事的幫助下,我決定在後面的課上,我要先給學生一點提示,降低一點難度,讓他們能更好地發揮想象,體會出池塘的明亮與美麗。

篇12: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

在想象中感受美

師:有這麼多小朋友喜歡小池塘,小池塘在他們的裝扮下越發美麗了。剛纔同學們讀得都不錯,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看看你的小腦袋瓜裏會出現一幅怎樣美麗的畫面。你可以閉目想象,也可以跟着老師輕聲朗讀。

(播放優美的音樂,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學生們臉上顯出陶醉、甜美的神情。)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誰能把你看到的美麗畫面美美地講一講?

生: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小池塘,池塘裏的水清極了,我都看見水底的小石頭和水草了!

生:我看見池塘周圍美極了,長滿了花草樹木。花開得又多又大,五顏六色的。小草到處都是,綠油油的,長得茂盛極了。

生:我還看見美麗的花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蜜蜂在花蕊裏採蜜。還有小蚱蜢在草叢裏跳來跳去,真快樂!池邊的.樹上還有小鳥在唱歌。

生:我還看見池塘里長滿了睡蓮,一片片葉子圓圓的,綠綠的,像一個個大圓盤,葉子中間開滿了美麗的睡蓮花,白白的,真美呀!

生:我還看見天上的白雲把自己的影子映在小池塘裏,她在照鏡子呢!

(學生的心沉浸在美妙的世界裏,展開着想象的翅膀。)

師:小朋友的想象真豐富,說得真美,現在讓我們一齊來讀讀課文。

。。。 。。。

在讀中初步感受了小池塘的美麗後,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並配以優美的音樂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的情境,從而打開了學生心靈的窗戶,孩子們入情入境了,進入了小池塘的美妙世界中,展開着想象的翅膀。課文的語言文字材料變成了形象的畫面,每個孩子都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把所想所感美美地說一說,在生生互動啓發下,富有靈性的語言迸發而出,心靈受到美的陶冶,詩的浸潤。

在朗讀中體驗美

師:在你們的小嘴裏,小池塘真是太美了!你們能通過朗讀把這種美表達出來嗎?

(生自讀)

師: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小組同學聽一聽。

(小組內互讀互評)

師:誰來讀給我們欣賞欣賞?

生:(朗讀)水面上鋪滿了圓圓的綠葉子,葉子間盛開着美麗的花。(聲音大但平淡)

師:她讀得怎麼樣?

生:她讀得很流利,沒有結結巴巴。

生:她讀得聲音很響亮,但沒有把睡蓮的美讀出來。

師:怎樣才能把睡蓮的美讀出來呢?請你這個小老師教教大家。

生:要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因此要慢一點讀。

生:睡蓮那麼美,所以還要帶着讚美的語氣讀。

師:請你讀一讀。

(生朗讀:有聲有色、搖頭晃腦)

師:大家評評他讀得怎麼樣?

生:他讀得很有感情,頭都晃起來了。(全班學生笑)

生:他讀得很陶醉,臉上還帶着笑呢!

師:同學們評得真好,讓我們一邊想象一邊讀,老師相信大家一定能讀得跟他一樣好。(全班同學齊讀,讀得很投入。)

師:大家讀得真好,如果配上音樂,老師相信大家一定讀得更好,想配上音樂嗎?

(配樂朗讀)

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我積極引導學生朗讀文本,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讀”貫穿教學始終,並指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做到在讀中“悟”,在讀中“說”,在讀中“思”。學生的朗讀不是純朗讀技巧的訓練,而是師生雙方共同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這樣實現了情感與內容的統一,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美。

在創造中昇華美

師:今天我們學的小池塘真美,在我們生活中,你一定見過不少小池塘。想想美麗的小池塘裏除了睡蓮,還有什麼呢?

生:還有許多的魚在小池塘裏吐泡泡,游來游去呢!

生(迫不及待地說):還有鴨媽媽帶着一羣小鴨在池塘裏游泳、玩耍呢!

生:大白鵝也來到了小池塘裏。小池塘更美了,我會背寫鵝的一首詩:“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師:說的真好,把古詩也用上了。

生:夏天來了,小池塘裏還會長出綠綠的荷葉,白白的荷花,秋天還有蓮蓬吃,我家附近的小池塘就是的。

生:青蛙也來到了小池塘裏,它蹲在荷葉上呱呱叫,還幫小池塘捉害蟲!

生:小池塘裏還有螃蟹、龍蝦、海龜、鯊魚。。。。。。

(全班大聲抗議)

生(激動地大聲說):小池塘裏沒有海龜、鯊魚,他們是生活在大海里的。(全班大聲附和)

生:小池塘裏除了青山、白雲的影子,還會有太陽的影子,那水面上就閃閃發光,就更美了!

生:晚上的時候,星星和月亮的影子也會在小池塘裏……

師:大家想象的小池塘比書中的更美,今天放學回家,請把大家想象中的小池塘畫下來,明天我們來比比誰畫的小池塘最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並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營造開放、活潑的思維空間,充分給予學生自讀自悟、自由表達的機會,張揚了學生個性,放飛了他們的心靈,使得課堂充滿了濃濃的創新氣息和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情境,學生也在美好的情境中進行了一次愉快精神旅行。

篇13: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

《小池塘》就是一篇形象生動,內容新穎,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散文。課文通過對池塘裏水波,蘆葦,白雲,太陽,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開豐富的想象,給人一種美的愉悅,賦予靜態的池塘以動感和生命。教學《小池塘》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五彩的世界”。通過這篇課文,可以啓發孩子,引導孩子大膽想象。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先整體感知課文,後精讀課文具體感知,後背誦課文昇華感情,最後是知識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描繪自己心目中美麗的小池塘和五彩的世界。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認字、識詞、讀通課文,教學要強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每個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尤其是學困生。我們往往在課文的導入部分花心思、花時間,其實導入需要緊扣教材採用最簡潔有效的方法,比如提個小問題、猜個小謎語,只要引起孩子的期待心理,讓孩子想學就行,不宜讓導入階段偏長。一下的學生已經養成了預習課文的習慣,就可以直接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中的生字、詞語,進而讀順課文。老師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時,心裏一定要清楚哪些字詞是重點難點,要多加指導,簡單的就很快過關。這時,老師還要特別關注學困生,如果他們都能夠把字詞掌握好了,說明老師的教學基本紮實到位了。教學手段也可以多樣變化,有時讓同桌互相指導,有時讓四人小組活動,有時請幾個同學起來比賽,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能夠集中,也樂於參與。低年級的課文不長也不太難,教師要留給孩子時間自己去學字詞、讀課文,讓學生慢慢學會自己讀通課文。

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讀懂、讀好課文,其中有理解知識點、情感培養等多方面的滲透。要上好第二課時,教師就必須緊緊扣住“讀”,以讀促讀、讀中見悟。比如我上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注意到了指導孩子們一句一句地朗讀課文,通過畫面、教師語言描述引導學生想象,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的畫面。如果學生一邊朗讀,一邊眼前出現了文本描繪的畫面,他們就能夠繪聲繪色地讀好課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裏的景物非常恰當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導學生看畫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沒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教材的語言美。月牙彎彎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閃亮,所以像許多閃亮的珍珠,其中的確有值得體味的地方。另外,語文老師也可以用簡筆畫等方法配合理解課文,我畫了橢圓的小池塘旁長滿了蘆葦,就能讓學生很快明白爲什麼說小池塘像“大眼睛”了,如果在旁邊再畫個人的大眼睛一比較,就更加形象明白了。

我們一直在追求“有效教學”,那就要有“惜秒如金”的意識,抓緊課堂的每一秒開展紮實有效的教學活動。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學生們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中收穫更多!

篇14: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這首古詩是《國小生必背70首古詩》裏面其中一首,所以不少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後發現有不少字音孩子沒讀準,而且都沒注意七言詩2/2/3或4/3的朗誦方式,至於理解,就更不用說了,孩子們基本都只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爲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着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雖說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一句一句地解釋,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是我覺得大概意思還是應該知道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我決定把主動權更多地讓給孩子們。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於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照”是翹舌音,“聲”是後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着我又問:詩歌中哪些地方告訴我們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哪些地方你們不明白?“惜”是什麼意思?“惜細流”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閱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讓孩子們自己理解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纔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了解了詩人所寫是夏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大膽地自己提出問題,哪個詞不懂,哪個句子不明白,都讓他們提出來。然後再問有哪些孩子能解決這些問題。讓那些能解釋詞意或大概講解詩意的孩子先說,然後我再對他們的解釋進行加工潤色,那麼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孩子們也積極參與了提問及回答。問題主要集中在前兩句上,後兩句比較直白,孩子們都懂。以這樣的形式講解了一番後,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於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這節課總體來說還是能讓人感到滿意的,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篇15:一年級下冊《小池》的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小池》的教學反思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這首古詩是《國小生必背70首古詩》裏面其中一首,所以不少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後發現有不少字音孩子沒讀準,而且都沒注意七言詩2/2/3或4/3的朗誦方式,至於理解,就更不用說了,孩子們基本都只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爲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着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雖說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一句一句地解釋,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是我覺得大概意思還是應該知道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我決定把主動權更多地讓給孩子們。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於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照”是翹舌音,“聲”是後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着我又問:詩歌中哪些地方告訴我們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哪些地方你們不明白?“惜”是什麼意思?“惜細流”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閱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讓孩子們自己理解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纔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了解了詩人所寫是夏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大膽地自己提出問題,哪個詞不懂,哪個句子不明白,都讓他們提出來。然後再問有哪些孩子能解決這些問題。讓那些能解釋詞意或大概講解詩意的孩子先說,然後我再對他們的解釋進行加工潤色,那麼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孩子們也積極參與了提問及回答。問題主要集中在前兩句上,後兩句比較直白,孩子們都懂。以這樣的形式講解了一番後,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於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這節課總體來說還是能讓人感到滿意的,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標籤:小池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