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學隨筆與反思地理(整理4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8篇《教學隨筆與反思地理》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教學隨筆與反思地理》相關的範文。

教學隨筆與反思地理(整理48篇)

篇一:國中地理教學隨筆與反思

這些本是昨日應該寫下來的文字,被人性中的懶惰一拽,就硬生生地遲到了。

我常常在想,幸福是有味道的,你甚至可以嗅到那淡淡的氣息。是那種淡而不厭的味道。當地理老師應該是幸福的吧!至少我目前是這麼覺得,並且似乎隱約嗅到了。

在外省實習,我最不捨的其實還是學校那美麗而又舒適的圖書館。這幾天我又回來了,走進圖書館覺得心裏格外的踏實。昨日在圖書館待着的一個下午,讓人感覺舒適又充實。在四樓的現刊閱覽室,我直接就來到放着《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的書架前。我驚喜地發現兩個月沒來,有好多期新的雜誌已經擺上來了。

我還是不自覺地就拿起了我們學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學地理教學參考》看了起來,好像我也沒認真的看進去什麼。但是最後有了一個最深刻的感受:這個可以改行做文學雜誌了。雜誌有個博文精選的欄目,裏面經常會有一些地理教師的精彩博客文章。這次翻開讀到的兩篇,確實是非常優美的散文,以至於我都覺得應該投到文學類期刊去了。

對於此,我覺得自己是欣喜的,這個期刊越變越好是多麼值得欣喜呢。在期刊中,博客中,論文中,透露出越來越多的人文氣息,意義早已超越了知識本身。

我始終覺得,教育是飽含感情的職業而非乾巴巴的知識。而寫文章是這種感情的一種表達。我想,寫文章不是語文老師的專利,不是隻有作家纔能有作品。這個在地理老師們的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很多地理老師寫的文章,是非常耐讀的。

不僅僅是寫文章,有很多的老師,有他們的專長,有他們的愛好。不一定非得與教學有關,或者只是自己的愛好,這樣纔是一個完整的人吧。

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不偏不倚,我想我嗅到了幸福的味道。

篇二:國中地理教學隨筆與反思

“旅客們,我們的飛機即將要降落,請繫好安全帶……”飛機開始降落了,我們已經看見了許許多多的山頂露在雲朵上面,好像正在迎接着我們的到來,我的心“咚咚”地跳着興奮極了,真希望現在就能下飛機欣賞着外婆這些老一輩所說的人間天堂——西藏。

我們已經看到地面了,離地面越來越近了,已經看到機場了,突然,“碰”地一聲,飛機着地了,奔跑在跑道上,好像也十分興奮,正在給這裏的一切景物打招呼呢!我也已經開始坐不住了,真想現在馬上就衝出去,與這美麗的大自然擁抱,歡唱。

好不容易等到飛機停,我便衝了出去,剛一奔下飛機,就感到有一股冷氣襲來,使我不禁縮起了脖子,儘管來之前已經做好了準備,但是這裏的氣候還是給我來了一個措手不及。但這還是削弱不了我對這裏自然風光的好奇心。我像一匹惡狼似的東張西望,渴望的找着出口。當我看到出口外的風景平淡如常時,眼中的亮光一下子暗淡下來。走出機場,遠處,迎接我們的主人已經在那裏向我們熱情地招手,一絲笑容又回到了我的臉上,主人給我們獻上哈達,我們禮貌地接受了,接着她帶領我們上了一輛麪包車。

車子出了機場,載着我們來到了公路上看到這風景我的眼前又亮了起來,這裏山連着山,根本看不到一點兒空隙,在車裏四處張望,周圍都是山,它們像一位位巨人,把我們圍繞在中間,歡迎我們的到來。雲朵像一個個柔軟又香甜的棉花糖,掛在碧藍碧藍的'天上。這雲朵的位置妙得出奇,不上不下偏偏就在山頂,白白的雲朵好像給這些大山戴上了雪白的帽子!很是可愛。山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一大羣的牛羊在山上津津有味地吃草,這時用望遠鏡來觀察它們是再好不過的了,西藏的羊特別肥,當它正面對着你時你會覺得它好似一個球!胖嘟嘟的很是可愛,使我有一種想咬一口的衝動,這也怪不得狼這種食肉動物在即使有藏獒的時候也會大膽的進攻了。西藏的牛隻有一個品種但卻是衆牛中的精品——犛牛。它們的毛很長,外表看起來溫順,但實際性格卻很暴躁,我通過望遠鏡看到了兩頭犛牛因一些草互相打鬧的情景,它們將角頂向對方,互相頂來頂去,不分上下,而放牧的人卻在一邊的太陽底下睡大覺,根本不管它們,多麼有趣愜意的生活呀!乍一看,藍天底下的高山,牛羊與放牧的人羣,組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這幅風景畫出自世界著名的畫家——大自然。

篇三:國中地理教學隨筆與反思

又看了一遍《地理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爲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歎爲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爲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裏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啓迪着我們的思想。《地理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爲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爲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着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峯,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云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佔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爲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着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國中地理教學隨筆與反思範文精選3篇】

篇四:地理教學反思隨筆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麼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並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麼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大學聯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

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範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徵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繫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老師應以第一個區域爲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採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徵。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徵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徵,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徵等等。

篇五:地理教學反思隨筆

如何指導我們的學生有效地學習區域地理,使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原理有機結合,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難題。經過兩輪的區域地理教學,我認爲教學中主要的問題有:

首先,教師在教授區域地理知識之前,應該對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做全面瞭解。尤其弄清楚學生關於必修Ⅰ自然地理部分掌握情況,這樣我們在教學中當涉及地理原理時就知道該講到什麼深度,哪些知識該帶學生複習一下,哪些知識該重新講解一下。查缺補漏,纔有利於建立完善的知識網絡。

其次,強化地圖的作用。區域地理內容的掌握要以圖爲載體,把基本知識落實在地圖上。爲此要經常進行讀圖、填圖、析圖和簡單的繪圖訓練。要區分單要素和要素疊加圖的使用,單要素圖要求重點把握分佈規律,要素疊加圖要理解要素之間的關係。

第三,應用好案例式的區域地理學習方法。區域地理的學不能簡單地面面俱到,而應突出幾個區域重點分析,總結出對於區域分析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第四,作爲教師不能只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強調地理觀念,方法和思想的培育,以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優化。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學到對學生終身受益的地理知識。

第五,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課堂活動一定要有思維含量,教學活動的實施不能“爲活動而活動”,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以免造成學生因地理思維的缺失而不能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以後的教學中,督促自己踐行“爲學習而設計教學”的教學理念,合理定位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重視“質”,符合學生實際。

區域地理部分教學雖然困難重重,困惑頗多,但仍然會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這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爲。

篇六:地理教學反思隨筆

根據高中地理內容編排和知識的內在聯繫,我們在高中課程教學中完成必修Ⅰ、Ⅱ之後增加區域地理內容教學。大致利用一個學期加兩個月的時間。區域地理部分教學一直是很大的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區域地理是記憶量的教學內容,因爲不同區域有自

己的自然、經濟、社會特點等,這些都需要記憶。但是區域地理就是單純記憶羅列知識點嗎?肯定不是。記憶是基礎,重點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繫,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反過來說,如果連基礎都打不牢,又如何去運用呢?

第二,對於學生來說,區域地理部分需要記憶的內容成爲很多學生學習過程中無法逾越的障礙,我們如何再去談讓他們融洽地區運用知識。

第三,所學知識、所掌握的知識與大學聯考考覈要求有一定差距,當考題創設全新情境,考察學生的地理分析應用能力時,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有效地反饋,往往梳理不清。

第四,區域地理複習不能停留在教材的層面上,因爲國中的教材體系大部分只講分佈和特徵,對成因不予探討。建立完善的中學地理知識結構就需要把高中的系統地理原理知識應用導區域地理的複習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國中的知識,國中的能力”而我們學生的現狀是國中幾乎沒有學過地理,我們現在的任務是既要補充知識,又要提升能力,真的有些困難。

如何帶着學生們學好區域地理?我也看過很多學好區域地理的方法,也不斷地傳授給學生,也在教學中嘗試過一些方法,但是成效都不是特別顯著。

上學期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針對學生空間定位不清,常見地名不熟,讀圖能力差等問題,加強了對學生識圖,記圖環節的監督和檢查,爲了提高學生對區域地理的學習興趣,設置了每課一題的環節;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開展了繪圖競賽;建議學生每日一題講到地理時換成講解某一國家。可以說這一系列的教學舉措,加強了學生對於區域地理知識的掌握,成效比較明顯,但這距離大學聯考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上學期我們年級組共進行了三次考試,期末考試時我們的考查範圍是整本書,試題的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在測試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不能有機結合,分析應用能力差,思維線索不完整,從地理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差,回答問題的語言存在能力差等等,這些因素嚴重製約學生成績的提高。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也不容忽視,有一部分同學地理基礎比較差,可到了高二也知道該好好學習了,他們很用心在跟着老師學習,也知道這部分知識需要記憶的部分多,便下定決心的去背,可是區域地理部分是綜合題的必然組成部分,是地理原理考察的空間載體,而這部分學生往往系統地理原理掌握較差,大學聯考以及綜合性考題,這部分學生根本不可能考高分,可能會和沒有認真學時差不多,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狀態,沒有了動力和信心。

篇七:地理教學反思隨筆

進入高三以後,大家關心最多的就是採用什麼樣的複習方法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或者儘量靠近既定目標。地理教學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在高三地理教學中就如何教學和如何端正學生的思想兩方面作出的幾點思考。

一、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學會獲取知識、拓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適應大學聯考,適應社會。

1.認真分析學情

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

2.認真研究考情

所謂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大學聯考題命題的思路和走向。老師只有知道了考情,纔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教學、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大學聯考時才能“命中目標”。

(1)體驗大學聯考實戰題,把握複習方向

高三複習的第一節課,我把當年的大學聯考題發給學生,並引領學生一起分析試題的類型,以及各題是從課本上哪章演變來、考哪些知識點。這樣做了以後,學生纔會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大學聯考。

(2)吃透《大學聯考說明》

要讀懂《大學聯考說明》。《大學聯考說明》的內容包括: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考試的知識範圍。作爲教師一定要從整體上把握大學聯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據《大學聯考說明》明確當年大學聯考的知識範圍。《大學聯考說明》對當年要考察的知識範圍有明確的規定,而每年的知識範圍較前一年都有所修訂,所以,作爲老師要留心《大學聯考說明》對知識範圍的修訂,尤其是修訂過的知識範圍往往是當年考試率較高是部分,教師對此要心中有數。明確了大學聯考的知識範圍才能夠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在複習中也纔不會產生遺漏現象。

再次要正確認識題型示例。這幾年文科綜合的題型有兩大類,即“單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單項選擇題的1至11題,非選擇題的36題和37題是地理題。大學聯考題中雖然只有兩種題型,但是它們的變化是比較大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大學聯考說明》的題型示例和歷年的題型來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題型後學生可以通過題型來了解題目的形式,有助於備考和應考。我們只要能夠合理地將題型與所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相結合,就有助於梳理思路,深化對考試要求的認識。

(3)關注有關專家、學者對大學聯考的分析、講解,把握大學聯考的最新動態

從各種報刊、雜誌、互聯網、參加省市的大學聯考研討會等渠道是獲取當年的大學聯考最新動態,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徑。

大學聯考研討會和大家交談是獲取大學聯考的最新動態,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師德的重要途徑。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使教學真正迴歸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是高三地理課教學的要求。如果高三還不會自己學習,在大學聯考中註定是要失敗的。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呢?

首先是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大學聯考複習的內容多,時間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時間觀念,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計劃時,老師應該先把自己的總體計劃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的計劃和老師的計劃協調起來。

在整個複習計劃中,高一年級地理上下冊是重點,因爲大學聯考許多題都是以國中知識爲載體,用高中的知識點來回答,選修課本是把高一知識加寬、加深。

其次是引導學生認真按照備考的基本環節進行。“預習、聽講、複習、作業、考試、總結”是學習和備考的六個基本環節。儘管這六個環節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學生還不多,而且,無論哪種方法,它肯定要回到這些老掉牙的東西上。但是,在高三講這六個基本環節的時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來講,這樣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1)預習

高三的複習備考階段,每一節課的容量都比平時大得多,如不預習,學生可能會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師,一堂課稀裏糊塗的,如過眼雲煙,收效甚微。

(2)聽講

到了高三複習階段,有部分學生認爲大部分知識是老師過去講過的,不必再跟着老師複習了。其實老師對地理大學聯考怎樣考、考些什麼是比較清楚的,老師在講課之前還要精心的備課,認真組織複習的內容,制定教學方法等,而且複習時,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蘊藏的大學聯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導學生聽好課,老師更要講好課。

(3)複習

複習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課堂內容真正拿到手的過程,是透徹理解課堂上所學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師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過程。尤其是地圖,只有反覆看,把地理知識拿入圖中才可能記住。

爲了能夠較好的進行復習,我的做法是除每節課都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複習。同時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複習每個章節的間隔時間,並且過一段時間,又通過練習、提問等方式檢查一下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

(4)作業(練習、做題)

做地理作業時,一定要訓練學生一看到題目就能儘快搜索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庫,找出本題是應用課本中的哪部分知識。

做題要有足夠的量,但也要精選,我們應該讓學生做“以一當十”的題。歷年的大學聯考題目、地理課本中每個單元后的“練習篇”都應該作爲典型題來處理。歷年大學聯考題既反映了大學聯考的範圍、重點,又展示了題型特點,成了複習的“無形指揮棒”,所以,應作爲經典題來處理。

篇八:地理教學隨筆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15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 “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三、啓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爲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爲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爲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 “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爲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爲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爲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篇九: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花開花落,春去秋來,忙碌了幾年的20xx屆學生終有了滿意的歸宿,高三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綜觀大學聯考試題及學生考試結果,雖有得意之處,但也留有些許遺憾。

恢復大學聯考以來,大學聯考地理試題越來越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特別是對地理原理的考察。

我們地理從高一開始就注重基礎知識積累,從大處着眼,從細處入手。

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賴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離開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能力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地理學科來看,知識比較龐雜,自然、人文兩大類下包含衆多知識點,一些學生由於基礎薄弱等原因,認爲高三地理學習枯燥,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適當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鍛鍊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習能力是根本原則。

而能力的積累一是平時需要緊緊抓住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是提高大學聯考考前複習過程的合理科學性。

一、地理課堂的教學實施的調整 1、重視知識的探索過程 較多的學生認爲:地理和文綜的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背背書就行,其實不然。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必須強化探索意識,把思維的全過程展現出來,才能達到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的目的。

教材中每個概念的形成、每個原理的推導、每種物質的運動的規律,幾乎都經歷了前人長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創造的漫長進程。

由於教材知識點的銜接不足,很多知識忽略了知識的探索過程,以至於學生只會機械模仿,死記硬背,嚴重扼殺了學生創造才能的發揮。

因此,在教學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運動規律等,要突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創設“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創造有關的地理知識,不僅給學生以啓迪,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其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發現真理的方法,得到創造的體驗,增強自信心、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學習“風”時,我們遵循以下步驟:概念----成因(氣壓差、氣壓梯度、氣壓梯度力)----冷熱不均(溫差)----太陽輻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

這樣學生纔會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工作總結《高三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2、用豐富知識、高亢的***,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無論如何課程改革怎樣創新,只要學校教育、班級教學的制度存在,課堂講授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那麼在課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知識,其次則需要***。

知識淵博就能駕輕就熟,有***就能產生共鳴。

做到這些必須潛心鑽研,研究歷年大學聯考題型,隨時快速準確解答學生問題。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心理特點、認知規律,以教學內容爲載體,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精湛的教學藝術,融合教師的人格魅力,把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內驅力,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臺風、沙塵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時,要結合時事,用詳實的資料、清晰的圖像、優美的語言、氣勢磅礴的***以及對人類的無限的憐惜之情,讓學生的心靈產生深深的震撼。

3、夯實基礎,突出能力訓練和培養,以適應以能力立意爲主的大學聯考要求 大學聯考目標是選拔人才,考察的是學生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因此在平時上課要引導學生重視對地理事實的發生、發展、變化教程進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結論的背誦;要引導學生重視地圖知識的複習,養成經常看圖和分析圖表的習慣,而不要只注意課本的複習;還要注意把高、國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機結合起來,分專題將相關內容相對集中起來進行系統複習,而不要各自爲陣。

篇十: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傳統的地理學習過分強調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使學生獲取知識變成爲直接地、被動地接受書本知識以及純粹死記硬背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了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和熱情,摧殘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往往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學生。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習過程更多地變成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要完成這個轉變,應先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開始。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爲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下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談談我的看法。

1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是因爲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知識的源泉。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髮現新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旦沒有問題,學習就會中斷,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智慧的火花就會熄滅,學習就只是浮於表層和形式。所以,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那麼,我們的學生,他們有“地理問題“嗎?他們的地理問題意識怎麼樣?帶着這樣的疑惑,我們對高一年級四班和五班1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見附表)。通過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發現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淡薄。具體表現在:

1.1思想上被動,缺乏發問的意願

調查顯示只有10%的學生對於課堂上老師的問題舉手,等待老師提問,68%的學生不舉手,等待老師隨即提問。45%的學生喜歡聽別人插嘴,但自己不怎麼插嘴,還有39%的學生不喜歡插嘴,認爲插嘴會影響聽課。對於老師的提問,49%的學生認真思考,等待別人回答。這些都顯示現在的中學生思想上比較被動,只願意聽,不願意表達。究其原因主要是害怕說錯或問題太簡單,被老師和同學認爲學識淺薄而感到沒面子。也有部分學生膽小、封閉、害羞心理存在。

1.2學習上被動,缺乏發問的習慣

調查顯示57%的學生不會對教材質疑,認爲教材不會錯。42%的學生對於老師課堂上給出的答案沒有懷疑。傳統教育下,教材、教師是權威,答案只要一個。課堂上常常見到的情形是“學答”,而不是“學問”,所以,對於課堂上理解不透徹的知識,有52%的學生課後從不找老師探討。對於老師課堂上給出的答案所存在的懷疑,有29%的人因爲太忙了,不了了之。這也反映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淡薄。長久下來,學問學問變成學答學答。

1.3教師引導不夠,問題氛圍不濃

在第二題調查中“你現在的地理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提問嗎?”有32%的學生選了“有時”,18%的學生選了“偶爾”。這反映了我們的地理老師對於問題設計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認爲問題教學耗時長,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過於注重知識、技能的要求,課堂中以教師爲中心,重視知識點的傳授,過多的體現教師的意志而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教學設計上表現出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想背離的矛盾。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對如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漠不關心。這嚴重製約着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1營造學生主動發現與提出問題的教學環境

中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但在很多現實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還是習慣於讓教師提出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問也不敢向教師提問,即使發現了問題也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一是很大程度上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怕學生提問影響自己的權威,怕打亂教學程序,課堂上學生只有圍繞着老師的問題轉;二是學生有心理顧慮:如我這個問題是不是太簡單了?會不會被同學譏笑,被老師批評?或者又會想:我的問題會不會老師答不出來,讓老師下不了臺?……所有這些擔心心理,都禁錮着學生,使學生有問不敢提,失去了尋找、發現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因此,地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努力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心理安全的學習環境,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壓抑感。這個教學環境須具有以下幾個條件:

2.1.1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把教學過程視爲師生平等參與與平等交往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允許學生髮表與教師、同學、教材看法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理解、鼓勵和指導。

2.1.2尊重學生的發現和提問,鼓勵學生多問“爲什麼?”,讓學生認識到能提出問題就是參與創造,由此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養成良好的質疑習慣。

2.1.3改變地理教學中過分強調組織性和有序性的傾向,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許學生的某些“離題”甚至是“錯誤”的質疑行爲,並給予及時的正確引導。只有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下,才能引導學生由不敢問到敢問、不願問到樂問、由被動發現到主動發現的轉變。

2.2創設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問題情境

引發學生提問就是“發現問題”,要能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那麼,什麼樣的地理情境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提問呢?

2.2.1聯繫生活實際,創設真實性的問題情境

知識來源於生活。在問題情境的設置上,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現有的認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即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興趣必然產生學習動機[4]。讓學生帶着已有的生活體驗去觀察、發現,提出問題,並進行探究和交流,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

如在講“水污染及其成因”時,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在《太湖美》的歌聲中播放20世紀50年代之前太湖水美魚肥的美景,而視頻的後半部分,則是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並引發的無錫市民搶購礦泉水的情景。對於生長在太湖平原的學生來說,對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非常熟悉。這種與生活聯繫密切的情境最能激發他們的問題:

①太湖藍藻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②太湖藍藻的爆發與太湖沿岸的工業、農業、城市有關係嗎?有什麼樣的關係?除此之外,還有自然原因嗎?

③藍藻爆發除了影響市民生活用水外,還產生了哪些影響?如何防治?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設置了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真實性的問題情境,學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問題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並充分享受到利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

2.2.2運用故事典故,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能給學生創設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學生就會帶着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實現了學習內容的自我體驗、自我發現和自我感悟。

如在密度流學習中,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二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來去無蹤地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用聲納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國艦艇仍然來去自由,盟軍損失慘重。這樣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典故強烈激發了學生的問題:

①德軍是如何進入大西洋的?是不是盟軍的監聽設備不靈敏,還是德軍的技術更高明?

②是不是地中海海水有問題?

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極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圍繞德軍是如何進入大西洋的,紛紛展開思考,進行小組討論、實驗演示等進行問題的探究。

2.2.3強化知識聯繫,創設矛盾性的問題情境

教師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等相互矛盾的現象,使學生感到“奇怪”,引起他們非同尋常的驚訝之感,形成問題情境,這容易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矛盾的途徑和方法。

如在學習“大規模海水運動”內容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經過科學家對南極企鵝體內檢驗,發現南極企鵝體內竟然含有DDT。

很多學生感到驚訝,在氣候嚴酷、無人永久居住的南極地區,企鵝體內竟有DDT,學生踊躍提問:

①進入到企鵝體內的DDT從哪裏來的?

②難道DDT是隨洋流過去的?隨什麼洋流過去的呢?

學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觀念是南極地區氣候嚴酷,無農業、工業,而南極企鵝體內卻含有DDT。這個矛盾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帶來了衝擊,使他們萌發了提問的慾望。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技巧

“授之以漁”歷來是有識之士對教學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讓學生掌握提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會發現、會問、善問”的境界。通常發現地理問題的方法有:

3.1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比較是學習地理的一種常用的方法,在比較中通常較容易發現問題。如在學習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北大西洋暖流使得55°~70°N大西洋東岸植被是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並且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而同緯度的大洋西岸拉布拉多半島北部卻是苔原,學生在比較中發現了不同,進而提出“影響大洋東西岸植被差異的因素主要是什麼?”

3.2在矛盾中發現問題

在一些地理內容中,有些知識在信息表現上存在着矛盾點,如在“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一節中,熱帶雨林區植被高大茂密,想象之中應該土壤肥沃,但是實際上土壤卻非常貧瘠,這和學生的以往知識存在着矛盾,正是這個矛盾的呈現,學生纔會在矛盾中發現問題“爲什麼熱帶雨林土壤貧瘠?”

3.3運用假設法發現問題:

對於一些地理知識,可引導學生通過假設或逆向思考法提出問題,例如在講地球運動時,可這樣逆向設問,假如地球自轉方向不是自西向動,而是自東向西,那麼北半球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方向會發生怎樣的偏轉?南半球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方向又會發生怎樣的偏轉?恆星日和太陽日的時間長度又各是多少?學生通過逆向設問,進行逆向思維,從而打開了思維寬度。

3.4在身邊的生活中和社會時事中發現問題

學生身邊的生活與環境、社會時事方面都蘊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識,可引導學生在這些信息中發現與思考問題,如在學習“聚落形態的形成與發展”時,可聯繫家鄉長涇這個江南古鎮,提出“長涇鎮形成與發展受哪些自然條件的影響?近幾年來發生了哪些顯著的變化”的問題。又如在看到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新聞後,思考“印度洋發生海嘯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蘇門答臘島附近多地震 ”等問題。

3.5在評價中發現問題

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往往要在對一些地理事物進行評價,如評價一個區域的區位優勢、評價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等。當準備評價一個地理事物時,可引導提出有關評價性的問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爲例”一節時,在評價了東北的地理條件後,學生就會提出“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對東北農業發展的大方向有什麼影響?”,在評價了東北地區內部地理條件差異後,學生又會發現新的問題“東北地區內部地理條件的差異對其農業發展的小方向有什麼影響?”

3.6在分析中發現問題

地理教材的文字或圖像中總是蘊含許多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分析這些文字或圖像中把要問題找出來。如在學習“荒漠化的防治”時,對課文提到“乾旱是西北地區最爲顯著的自然特徵?”這句話,就要問個“爲什麼?”。又如在學習“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時,從“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總產值的增長”上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工業化進程主要劃分成兩個階段,1979~1990年和1990年之後,學生接着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兩個階段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總之,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關鍵在於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要改變,真正轉變爲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課堂。作爲“主導”,教師的任務不再是“提問題”的主導,而應是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去發現新的問題,從而形成“枝丫狀”的“問題樹”,使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室,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

篇十一:國中地理教師教學隨筆反思

國中地理教師教學隨筆反思

當初因爲參加講課比賽,感覺課堂上的學生離我那麼遙遠,感覺課堂好像是我一個人的舞臺,學生只不過是我爲了證得一張證書的工具,於是,從講課比賽舞臺退出來之後,自己悄悄地進行了課堂的教學改革,試着把課堂還給學生,嘗試着讓學習成爲學生的一種享受。於是,在那以後的日子裏,我的課堂上學生激情飛揚了,被壓抑,被奴役的性靈得到了釋放,課堂上有了學生燦爛的笑容,我也曾享受着這樣的快樂而幸福的生活着。有見地的領導也被這樣的課堂感染着,於是喜歡上了這獨屬於我的課堂。這只是因爲我們對青春生命的尊重和對未來年輕生命的擔當。

日子就這樣如小河流水一樣,慢慢地往前。天高雲淡的生活,石中清流滴滴,籬落飄香,樹頭紅葉翩翩,疏林如畫。但風,但雨耐不住這樣的寂寞,於是心生醋意,一陣風來,一陣雨來,讓雲兒暫時找不到了自己的歸宿,也衝昏了自己的頭腦,度過了一陣渾渾噩噩的日子,但,風和雨是經受不住歲月的推敲,天高雲淡纔是生命的常態,飽經風霜讓天更高,讓雲更淡,更成熟,刪繁就簡,才頓悟了生命的真意,才了悟生命的真實!生活不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混合色調纔是通融的人生。嚴嵩不一定就是壞蛋,海潤不一定就是好人,“知行合一”纔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又是一次講課比賽,雖然幾經曲折,但還是站在了講課比賽的舞臺上,不同評委的口味,不同的教學理念,迥異的教學思想,衝撞着我這隻屬於學生激情飛揚的課堂,於是,在幾分清醒,幾分醉中,我又茫然了,回來思索了良久,甚至一小段時間內對這屬於學生的課堂缺乏了興致,我要提煉屬於自己精彩的課堂,反覆觀看全國名師的`視頻,反覆鑽研教材,不厭其煩的向我的同事請教我不懂得地方,對一個問題的處理都要思索再三,這一切,讓我在一段時間內,感覺課堂上的我激情飛揚,自信滿滿,天下英雄舍我取誰!學生間或被我的情緒所感染,也有時和我一起隨聲附和着講課的話語,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原來屬於學生探究的快樂沒有了,學生互相討論問題的熱情沒有了,學生對知識頓悟的眼神沒有了,課堂又回到了灌輸知識的藩籬中,午夜夢魂,心生愧意,耳畔總會想起領導多次對我的話語“學生精彩的課堂,纔是真正的課堂,不要在乎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子。”在黑暗前的黎明到來之前,又出發了!或許我會笑,或許我會哭,但這一切都不重要,有觀衆的舞臺是精彩的,有喝彩聲的舞臺是喧鬧的,但沒有觀衆的舞臺確實真實的!

說來,講課比賽與同事相比我很失敗,我羨慕同事的成功,但我不嫉妒,因爲做好自己永遠比嫉妒別人更重要。上帝賦予每個人的都是均等的,做好自己纔是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執着了六次講課比賽,卻沒有一次自己滿意的成績,省講課比賽的舞臺或許對我永遠是遙不可及的夢,但我依然會走好屬於我的每一步,或許僅僅只是相夫教子,夫唱婦隨,僅僅是和同事之間平平淡淡的生活着,嬉笑着,但我依然快樂着!

篇十二:地理教學反思

兩年來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以下是針對自己近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情感體驗。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地理教學過程應該成爲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現在的國中生思維活躍,由於認識水平的侷限性及觀念意識,普遍對地理科不重視,在課堂上的情緒不是冷漠呆滯就是惟恐天下不亂。如果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不更新,上課時只是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勢必造成學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興趣。因此,我們教師必須用“心”去施教,熱切地關注學生。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爲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係。

首先,我們教師的課前準備除了寫教案,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瞭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瞭解學生的需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一是積極的旁觀者,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學生,讚賞學生,啓迪思維,激勵鬥志,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是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讓學生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爲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爲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找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幹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幹內容和考點內容設置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繫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儘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置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通過一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學生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瞭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展與合作和人文環境等自然地理知識,並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係,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說學習地理是很重要的,學生們都從思想上重視了地理這門學科。

通過地理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民族素質。地理教學貫徹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就使他們具備所必需的地理基礎知識,我們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而不是單純爲了升學,或者只是依據地理學科知識的科學性,系統的去確定教學內容。

通過地理教學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污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圖片,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爲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國中學生,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爲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5、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篇十三:地理教學反思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覽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講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輿教育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怎麼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效果?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求地輿教師冷靜、活躍地不斷反思,才幹適應新課程下的地輿教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人物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常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意圖,把主要精力放在查看學生對常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起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我在講堂教育中很留意創設民主、相等、自在、調和的教育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思狀態,來活躍思維與幻想。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恰當答應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維的火花;講堂提問經常問“你說呢?”“你以爲呢?”“你的觀念呢?”“你的觀點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舞學生自在地表達自己的觀念。

對學生答覆問題的點評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口氣來及時讚揚鼓舞。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七年級(16)班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教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其他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現已上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仔細聽、仔細學,也仔細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並當衆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常識,或許有的學生會去想,也或許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其他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舞同學們質疑問難。

每逢閒暇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講堂之外?爲什麼單個學生上課時表情冷酷,目光空洞,乃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着和他課後攀談以示關愛,所以曾經,他聽課仔細,不再幹擾講堂,而一段時間後又康復原樣……或許是因爲沒有及時欣賞他的各種變化?仍是因爲沒有滿意他的根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都值得在以後的教育中去思索、去探索。

篇十四:地理教學反思

一、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國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們的教材從原來的人教版到中圖版再到現在的星球版。我作爲一名從教近5年的地理教師非常關心新教材的內容,拿到教材後,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爲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於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作爲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棄以“灌輸”爲主的教學方式,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教學爲例,該教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 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信息,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在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打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可以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課堂上面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爲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鑑於這種情況,我主要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信息,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於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後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麼地形爲主、有什麼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麼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通過

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爲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導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篇十五:地理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爲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記得有天在上課時,學生突然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低呢?”我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衆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反思是否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以人爲本是新課程重要的教學理念,教師應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具有一專多能,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具有指導學生進行研究的能力,真正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育,服務於社會。

篇十六:地理教學反思

學習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 材(人教版、試驗修訂本)第90頁練習篇第一題時,針對某些同學不會做這種情況,筆者在輔導時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赤道應該添加在這幅圖的南方還是北方?這股洋流所經之處的水溫比同緯度其它海區的水溫高還是低?並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並且掌握瞭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爲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篇十七:地理教學反思

柴達木盆地面積121000km2。盆地內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僅幾十毫米,而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100倍以上。盆地地勢較高,四周海拔4000m~5000m,中部2600m左右。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的環境中,爲鹽湖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盆地內的鹽湖出產的鹽礦有一定的分佈規律:

盆地東部的茶卡鹽湖和柯柯鹽湖出產食鹽;南部的察爾汗鹽湖盛產鉀鹽及鎂鹽;西部的大浪灘鹽湖、昆特依鹽湖富產鉀、鎂鹽;尕斯庫勒鹽湖富產鋰鹽;茫崖鹽湖富產石鹽;北部的大柴旦鹽湖、小柴旦鹽湖盛產硼酸鹽;中部的一里坪鹽湖、東臺吉乃爾鹽湖、西臺吉乃爾鹽湖主要出產鋰鹽。由此看出,柴達木盆地鹽礦的種類極爲豐富。盆地東部的茶卡鹽池,面積120km2,是一個露天的食鹽礦,洗滌後的成品鹽,氯化鈉含量在97%以上。鹽池食鹽貯量豐富,可供全國人民食用近百年,是我國著名的食鹽產地之一。鹽礦開採歷史悠久。據資料記載,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頒有鹽律,1929年設鹽務局,開採食鹽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著名的察爾汗鹽湖區,是由南霍布遜湖、北霍布遜湖、團結湖、協作湖、達布遜湖、大別勒湖、小別勒湖、東陵湖、澀聶湖等9個鹽湖和察爾汗、別勒灘2個幹鹽湖所組成的一大鹽湖區。湖區東西長達168km,南北寬20km~40km,總面積達5856km2。區內彙集了幾百億噸以氯化物爲主的鹽類,以產光鹵石著稱,是我國鉀、鎂鹽礦主要產區,被譽爲“鹽的世界”。石鹽沉積的厚度在30m左右,最厚處達60m多,儲量達到4.26×1010t,其中鉀鹽儲量爲1.5×108t,僅次於死海(鉀鹽儲量達2×109t),居世界鹽湖鉀鹽儲量的第二位。

1958年在察爾汗鹽湖建起了我國第一座鉀肥廠,這是一座用機械開採光鹵石,以生產氯化鉀和鉀肥爲主要產品的化工廠。隨着建設事業的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成爲我國目前最大的鉀肥原料供應基地。在察爾汗鹽湖區有一座被人們稱爲“萬丈鹽橋”,其實是一段跨鹽湖區的公路。路基用鹽砌成,路面用鹽鋪平,汽車行駛在31km長的路面上,與行駛在柏油路上並無兩樣。在萬里晴空的夏季,人們乘車在“萬丈鹽橋”上奔馳時,眺望遠處,猶如銀裝素裹,耀眼奪目,有時在汽車的前方,還會出現“茫茫大海、層層樓閣”的海市蜃樓的幻景,好像進入一個神仙的世界,壯觀非凡。

篇十八:地理教學反思

地理教學反思:

九年義務地理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依據國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編排了大量的教學插圖。這些插圖和正文、閱讀材料、讀圖要求、想一想、做一做等內容相得益彰,從而使教材圖文並茂,增加了可讀性和說服力。充分發揮插圖功能,加強和改進插圖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發展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多種素質。從形式上看,地理教材中的插圖可分爲地圖(地理事物和現象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漫畫和史料圖等幾類,它們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側重,因此,教學中的處理、素質培養的方向也應有所不同。

一、地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插圖,它不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闡明其空間分佈,而且還表示它們的形態(如河流長度、水系特徵),所以有人說: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觀、最簡明的地理“書”。地圖教學,首先要明確讀圖要求,指導學生帶着明確的目標在紛繁的地圖上找出要找的東西;其次是定位,根據需要,明確地理事物的經緯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關位置,爲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第三是找出有關地理事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注意抓住主導因素,揭示聯繫以形成深刻印象;四是根據大綱要求指導學生理解記憶事物空間分佈特點,使學生能讀會填。地圖的教學程序可表述爲“明要求――定位置――找關係――助記憶”。

二、地理統計圖教學。

地理數據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徵,地理統計圖是地理數據的形象直觀。統計圖教學不僅要有利於揭示地理事物變化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結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學方法與精神。統計圖可依下列程序教學:“讀圖名――讀座標(或圖例)――讀數據(大小及變化趨勢)――分析數據――用文字揭示聯繫或規律――圖表轉換(或圖圖轉換)”。讀圖名的目的在於知道圖反映的是什麼內容,自己要讀什麼,座標(或圖例)則反映了統計數據的性質、種類和數量上的大小(單位),讀圖名和讀座標是讀統計圖的基礎。讀數據一要讀全,二要注意讀變化趨勢,然後才能準確地從數據中把握事物的聯繫和發展變化特徵。圖表(圖圖)轉換的目的在於鞏固知識,培養髮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動手製作等多種能力。

三、示意圖教學。

教材中的示意圖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圖,如果說地圖側重從空間分佈,統計圖側重從量上說明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特徵及聯繫的話,那麼,成因示意圖則側重闡述它們的形成,成因示意圖往往和統計圖聯合出現,它們在教材中聯繫是很緊密的。成因示意圖教學可這樣安排:“明確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狀況――揭示發展歷程――抽象(或演繹)規律。”如進行“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教學時,可先明確這種氣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該地太陽高度和氣溫狀況(正午太陽高度大,氣溫高),天氣變化過程(日出後,氣溫迅速升高,地表水不斷蒸發到空中,空氣中水汽不斷增多,雲層增厚,午後14―16時產生雷陣雨,雨過天晴);最後得出熱帶雨林地區終年高溫多雨的特徵。在進行成因示意圖教學時,充分利用投影片和板畫動態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是較爲理想的手段。

四、景觀圖。

從形式上看,主要有照片實錄景觀(彩圖)和素描景觀,從內容上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景觀圖的作用是通過直觀形式增加學生感性認識、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加深印象,教學中要注意圖文結合,並注意抓突出特徵,避免不着邊際,分散學生注意力。

五、史料圖教學。

史料圖有地理學家畫像、地理大發現和地理知識發展圖。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史實,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攀登地理科學高峯的勇氣,樹立創造精神,並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和創造的一般方法。如我在進行“魏格納得到了什麼啓示”插圖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觀察魏格納躲在病牀上仍孜孜不倦地觀察和學習以培養學生髮奮學習、建功立業的志向,然後指導學生閱讀材料瞭解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歷程,鼓勵同學們“細心觀察、大膽假設、多方求證、形成學說”,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去創造,激發了同學們的科學熱情。

六、漫畫教學。

地理漫畫以誇張和擬人的手法,幽默和諷刺的筆觸揭示人類處理人地關係的成就和問題,它不僅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而且蘊含着振聾發聵的教育力量。漫畫教學一方面可根據“畫的什麼現象――反映了什麼現實(或理想)――產生原因是什麼――如何辦――給我們什麼啓示”的程序教給學生地理知識和讀圖方法,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幽默氣質和審美能力,使學生在讀圖中陶冶情操,淨化靈魂,逐步形成關心人地關係及發展的責任意識。利用學生學到的漫畫技法,還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周圍人地關係並以漫畫揭示這些關係。通過這些活動,同學們的環境意識、節約意識有了很大增強。

正確使用各種教學插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達到教學效果。

篇十九:地理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新教學大綱關於“人類的旅遊活動”的知識要求,可以理解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遊資源的概念、分類及其三大價值

“凡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爲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因素和條件,都稱爲旅遊資源”。所謂旅遊動機,是指提供遊覽、觀賞、知識、樂趣、度假、休養、探險、獵奇、考察研究等項目的旅遊活動,能滿足人們某種心理上的需要。

旅遊資源可分爲:

(1)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理環境各要素組合而成的自然景觀,屬於天然賦與的,如山水、生物、適宜的氣候等。

(2)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是民族風貌與特色的集中反映,如文化遺址、文物古蹟、宗教聖地、民族風俗等。以上旅遊資源都具有非凡(個性特色)、長存(永續利用)、多樣的特性。

旅遊資源所以能激發人們的旅遊動機,就在於它的價值和功能。

1.藝術觀賞價值

指客體(旅遊資源)景象的藝術特徵、地位及其意義。某地旅遊景點構成要素多樣,主景、副景、襯景組合方式與格調和諧,季相變化有序,由此而形成的景觀內容;豐富多彩,對景象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觀賞時有三項內容值得注意:①地方色彩的濃郁程度,即個性的強弱程度,②歷史感的深淺,③藝術性的高低。據此確定旅遊資源的藝術觀賞價值。

2.歷史文化價值

文物古蹟的歷史意義是評價歷史文化價值的主要依據,年代愈久遠,文物愈稀少、愈珍貴,文化價值愈高。我國的趙州橋,外觀平平,但它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石拱橋,故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有許多風景區的碑刻、楹聯、詩畫、匾額等,出自名家之手,作者知名度越高,愈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3.科學考察價值

指景物的某種研究功能,或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上的理論價值,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作爲我國最完整、最典型的“火山博物館”,在地質、地貌、水文、生態、泉水藥用等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被稱爲“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世界第八奇蹟”,它已成爲研究歷史、雕塑、軍事、美術的科學園地。二、三種類型旅遊景觀組合美的觀賞價值

旅遊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地區分佈、景觀特徵及其組合狀況在很大程上決定着旅遊資源價值的高低,尤以對景觀要素和地域組合狀況的瞭解,有助於領略旅遊資源的品位和特色,也有利於深層次地理解旅遊資源的科學內涵和構景藝術。

1.景觀要素組合

通常把旅遊景觀分爲三種類型:

(1)自然風景型

指自然環境各要素構成的天然景觀。一是單要素自身排列的美,例如:號稱“五嶽之首”的泰山,從岱宗坊起步,“登泰山,一步一層天”,懸崖怪石,越上越險,越險越奇,晴天羣峯爭豔,陰天雲海茫茫,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四大奇觀,泰山之雄偉,觀賞性和吸引力很強。而華山險、黃山奇、峨眉秀、青城幽、雁蕩怪、珠穆朗瑪高,同樣馳譽世界名山之中。另有風景水、風景動植物、風景氣候等都各有奇特的造景特點和功能。二是多要素之間的組合類,山水林草組成的自然界是自然美的源泉,所謂“山得水而活,水依山而幽”,風景名山雄、險、奇,顯示出令人心曠神怡的陽剛之態;河湖、流泉、飛瀑的光、影、形、聲、色,體現了清秀飛舞的陰柔之美,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靜中有動,動中寓靜,構成一幅幅美妙絕倫的畫面,人遊其間,若行畫中。杭州西湖就是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湖光山色而贏得“人間天堂”美稱的。又有“山得林則研,林因山而茂,山得洞而奇,洞賴山而育”的說法,“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也就是由於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才得此美名的。

(2)人文風景型

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活動創造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文風景之美,是由地域、民族、歷史、城鄉風光、社會風尚以及科學成就等因素共同產生的綜合效果。例如:昆明附近興建“民族村”,展現各個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情風俗,吃、穿、住以及舞蹈、音樂、美術工藝等,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反映地域性、民族性的民族系列展品,對於異族旅遊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因爲越是與原來所熟悉的環境區別大,越能滿足旅遊者求異求新的好奇心理。又如,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同爲皇家苑林,前者富麗堂皇,後者樸素淡雅各有鮮明的個性特色,風姿盡現,因而人文景觀的社會美、藝術美,就聽憑各人去領會了。

(3)綜合風景型

指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協調組合的美,構景要素越豐富,相互聯繫越緊密,藝術價值越高,感染力吸引力也就越大。世界上著名旅遊景點大都注重了這兩要素的綜合開發。清幽恬靜的山林景色;襯以素雅樸實或雄偉壯闊的奇特建築,碑刻、匾聯、摩崖、詩詞點出風景特徵,抒發人們對山水林木的親切感受;加以古代傳說、神奇故事渲染寺廟環境特有的虛幻飄逸氣氛,入境旅遊,宛如進入“仙山瓊閣”的境界,流連忘返,樂在其中。

由上可知,最佳組合的風景區,應該是旅遊資源密度大(在一定地域上旅遊資源集中的程度),觀賞景點相距甚近,多種類型的旅遊資源協調配合,兼有觀賞、研究、實用價值的多種功能,共享程度高,這就是人們所向往的旅遊區。

2.景觀地域組合

各種旅遊資源都分佈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反映着一定的地理環境特徵,世界各地旅遊資源分佈廣,空間組織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特徵。

(1)點狀

在一個地區內,旅遊資源密度大,個性特徵明顯,具有獨特功能,當然該地風景知名度高,吸引力大。

(2)團狀

在鄰近的幾個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風景組成要素的差異性以及組合變化的多樣性,它們聯合組成不同景觀的綜合體,其旅遊價值便成爲複合值。例如:圍繞太湖的蘇州拙政園、網獅園、寒山寺、玄妙觀;無錫的太湖景色、黿頭渚、蠡園;宜興的三奇及紫沙陶器等,既給旅遊者一路行程增添了遊覽內容,又提高了它們各自的知名度。

(3)線狀

旅遊景點呈線型、環閉型或馬蹄型旅遊線排列,旅遊者沿一定線路,欣賞較爲分散、千變萬化又各具特色的景觀,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歇一歇,此也可稱謂組合良好的旅遊線路。由西安沿東線:半坡村遺址(距今5000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所在地)――臨潼驪山、華清池――秦陵――秦始皇兵馬俑,沿線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古文物,地上地下,看不勝看,美不勝收。“古”字在人的心目中迴盪盤旋。

看來,旅遊價值的體現,一是與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廣西北海市位於南亞熱帶,一年春、夏、秋三季可以進行海水浴,比大連、北戴河開放時間長得多,顯然,旅遊價值前者高於後者。二是旅遊資源與旅遊依託城市、旅遊依託城市與客源市場之間的交通條件也會影響到“可進入性”的程度,交通便利,容易進得去、出得來、散得開,旅遊資源容量(一定時間內容納最大遊容量或旅遊活動量)大。如果交通不便,景觀雖好,如晉陝之間的黃河壺口瀑布,可謂我國飛瀑之最,但“可進入性”差,資源價值也難能發揮。

三、旅遊景點觀賞的三點要求和三項要領

旅遊的主要內容是對景物的美學欣賞並瞭解其科學內涵,使旅遊活動具有文化性、科學性、增智性、思想性和社會性,以利於旅遊者獲得較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從觀賞要求來說:

1.作好觀賞準備

包括旅遊知識上的準備,如旅遊線路、旅遊活動方式、旅遊對象的熟悉;思想情感上的準備,旅遊在心情上是愉快的,而在體力上要有勞逸如何結合的打算。

2.記住觀賞過程

旅遊活動是一種身心都投入的審美活動,需經過感知階段――思維(或悟性)階段。當你進入桂林七星巖、蘆笛巖洞,首先感知的是一堆堆奇形怪狀、雜亂無章的石鐘乳,並不覺得美在那裏,緊隨導遊指向,請看這像不像是獅子頂球、那是不是金猴摘桃………說人像人,說物像物,千姿百態,燦爛奪目的景點不斷地勾起了旅客的遐思聯想,使雜亂的景物變爲“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呈現出新的內容、新的境界、新的意趣。回首思全局,洞中的藝術世界,淋漓盡致,宛如一個多樣統一的臺諧整體,無形中人的美感得到了昇華。

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徵,因此要觀賞事物的形――大孝方園、高低、長短、曲直、正斜等是否整齊一律、對稱均衡、調和對比,以及是否符合黃金分割比例。也要看其質(質感美)――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等;還要看其勢――動靜、疾徐、進退、升沉、零散、抑揚、輕重等,這些對立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就形成了和諧美,給人以教育、知識、啓發、樂趣和享受。

3.找準觀賞着眼點

欣賞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着眼點應有所不同。

欣賞自然風光,從形象特徵――雄、奇、險、秀、幽、曠6個字入手,例如:山嶽是構成自然美的骨架,也是人們領略美學藝術的集結點,在觀賞時只有把高度與坡度結合,仰角愈大,纔能有效地感知山嶽的“雄”與“險”。也只有視野開闊、奔騰豪放,才能體現平原湖海的“曠達”,抓住這些構景要素的本質特點,便於科學地瞭解景觀自然美的特色。

欣賞人文景觀,先要投入思想情感,曉得該景物的知名度,再以情觀景,欣賞文物的古、特、雅,從而領略到建築佈局的結構美、色彩美、形態美;欣賞作品的藝術美、思想美;欣賞歷史遺蹟的`古樸美、奇特美;欣賞革命遺址的高尚美、情操美。情與景、意與境融爲一體,潛移默化,使旅遊者受到了教育。

旅遊收穫大小,與能否把握觀賞要領有很大關係。

1.觀賞時機與觀賞狀態

有些景觀只在特定時間出現,如錢塘觀潮、洛陽牡丹、那達慕大會、潑水節等,只要屆時前往,可滿足觀賞要求,過時則不候;但有的如海市蜃樓、鐵樹開花、泰山觀日、峨眉佛光等,即使按時前往,也難以保證確有所獲,故只能巧遇,而不能必求。

景觀狀態決定着旅遊者應採取靜態觀賞、動態觀賞、還是動靜結合觀賞,隨機而定,各有所得。即使在動態觀賞進行中,走到地勢險要處或空間形態轉換處也得要“停視”,領悟碑刻、題詠、摩崖對環境的畫龍點睛作用。

2.觀賞位置

旅遊者與景點的距離、遠近,影響到透視深度、縱深層次、視野範圍的差別。

(1)近距離觀賞

宜於觀賞小體量景緻、近景、主景、副景、特寫景,例如:池中觀魚、園中花卉、壁畫、佛像、噴泉等,看得真切,所謂“睹芳草能一眼看清”,就是近距離觀賞的好處。

(2)遠距離觀賞

宜於大體量景緻,全景、遠景、襯景的觀賞,可收到“觀巨物能一覽而頸的效果。

(3)選擇適當位置觀賞

對於某些特定的景色,選擇適當位置,方能清晰地觀察到借景(招外景、山色、寺廟於園內)、框景(在門框、窗框、孔洞所限的範圍看外景)、障景(借假山、樹叢、亭閣擋住視線,以摒棄雜亂俗醜於園外)、配景(襯托主題的景色)以及對景、爽景等構圖藝術的巧妙處理手法,從中使人受到啓發。

3.觀賞視角

選好觀賞視角影響到觀察效果。

(1)正視(平視、平眺)

觀賞者面對主景,凝視景物特徵,清晰可見;或視遠景,視線可以延伸到遠處,窺其全貌;或欣賞渾爲一體的山水,足以展示其開闊坦蕩。

(2)側視(斜視)

爲突出景物的某一特徵,觀賞者與主景構成一定的角度,窺探其局部,形象逼真,精緻奇巧。對強化主景有一定的作用。

(3)仰視

欣賞主景的高聳、險峻,遠望山巒起伏雄秀,激發人們攀登絕頂的情趣;或站在谷底,欣賞“一線天”狀的幽深峽谷,只有仰視方能覺察兩側巖壁象是刀削劍劈的峽景,雄偉壯觀。

(4)俯視

觀賞者站在制高點看全景,能見景物的縱深層次,站得高,看得遠,使觀賞者產生一覽衆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有時貯立亭臺樓閣之上,俯瞰江河湖海碧波驚濤的壯麗景色,給人以一種意境深遠、瀟灑自在的感受。四、旅遊活動的三大效益和三個消極作用

高中地理新教學大綱關於“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中的知識要求,是從旅遊活動的正負面效應提出的,就積極作用來說,有三大效益。

1.社會效益

指對社會進步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人類增智長知、思想道德、精神需求的影響。因爲旅遊是一種文化現象,對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國內與國外、上層與下層的諸多文化形態兼容幷蓄,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能滿足人的精神需要,促進人的精神發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H·Maslow)的需要論,把人的需要(或精神發展過程)分爲7個層次:

例如:生理需要,旅遊是一種休閒活動,遊覽、娛樂,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社交和尊重的需要,旅遊是一種社會地域活動,是傳播人類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與媒介,而國際旅遊又是促進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相互尊重、彼此瞭解的紐帶。認知的需要,旅遊是一種學習活動,遨遊於廣闊的社會和自然界,擴大知識視野,有如“讀天下之大書”,增智長知、陶冶情操。審美的需要,旅遊是一種審美活動,從靜態美到動態美,從自然美到社會美、藝術美,從觀察外在形式美到領會內在精神的美,培養人們的審美感知、審美欣賞、審美判斷能力和審美情趣。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人的高級心理需要,旅遊恰好是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體現。

2.經濟效益

旅遊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隨着經濟繁榮、人民收入增加,勞動時間縮短,旅遊活動已成爲人民大衆廣泛的一種社會地域活動,於是,旅遊業也就由此應運而生。英國學者H·羅賓遜認爲旅遊業是一種“多元現象”,是現代化的、全方位的、綜合性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產業,它要爲旅遊者提供綜合性服務,從而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所以,當前許多國家都把發展旅遊業作爲獲取自由外匯、積累資金、創造財富、擴大就業機會、促進地區經濟繁榮和其他經濟部門共同發展的一個主導經濟部門。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6年是世界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一年,法國是世界接納遊客最多的國家,美國是國際旅遊收入最多的國家,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中國、中東也都上了一個新臺階。預計到2000年,旅遊業將以每年4%增長率增長,旅遊人數將達到7億人次,收入超過6000億美元,創造近1億個就業機會,由此表明:旅遊業已成爲世界上經久不衰和最富有活力的經濟部門。

3.環境效益

指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有利影響。合理開發利用並認真保護好風景區的山水林草動植物有利於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並能改善環境質量;如果自然景觀配以人工景觀(如林中藏寺、山巔建塔),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美化了環境;設立自然保護區、劃爲重點保護文物,加強了管理,保護好文物古蹟,以發揮旅遊資源“常存”的特性,永續利用。

若從旅遊活動的消極面來看,也可能出現三種弊端:

1.污染

任意排放三廢,導致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的發生。任意修建不協調的建築物,造成不應有的視覺污染。

2.破壞

一是盲目的生產活動對旅遊環境質量的影響,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大興土木、炸山取石、砍伐森林,搶佔風景區面積等,這是由於旅遊環境意識薄弱而造成的。二是由於缺少社會公德,在旅遊區內亂扔廢物、攀木折花、亂塗、亂寫、亂刻、亂畫、肆意踐踏文物、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爲,影響了環境質量。三是超旅遊資源容量,遊人過多,足踏、呼吸、體溫也會對景區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3.對正常社會秩序的衝擊

美國人類學教授賽瑞娜在所著《文化人類學》一書中,敘述了旅遊的積極作用後,又深刻地分析其消極作用的一面,“無計劃的旅遊業以及受外界控制的旅遊業,可造成旅遊點過分擁擠,加速鄉村都市化的進程、非旅遊地區勞力缺乏以及犯罪暴力行爲增加等弊端。也易盲目羨慕西方貨和西方生活方式和經濟的影響”。

如果旅遊區搞不健康的黃色服務,還會影響社會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設。

五、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

旅遊是美的享受,當然要在優美的環境中活動。如果環境惡劣,旅遊則無價值可言。根據可持續發展原則,既要求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也要保護好資源,使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能協調持續發展,使旅遊資源長存、永續利用,美化人類的生活。

篇二十:地理教學反思

國中地理教學反思的方法與途徑初探

教學反思有助於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習適度地調控,使不盡相同的學習過程在合理的教學方法支持下,得以包容並相得益彰,教學反思是教育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改的客觀要求。那麼,教學反思有哪些策略,哪些途徑,應當把握哪些度呢?

一、合理的教學反思要看是否關注創新的教學方法

教學系統論認爲,現代教學已不再是簡單零碎的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幫助其建立學科系統設計觀念,使之學會自主學習。現階段的國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對探究性教學(重展示、重設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認識和掌握還有一段距離,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行爲還遠未形成。因此,要適應課改要求,教師應在手段多樣性、過程自主性、目標發展性、形式新穎性前提下,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爲例,該片段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從教學方法創新角度出發,教師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 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死”圖變“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遊戲中體驗了輕鬆愉快的學習過程,實現了“快樂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體現、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難看出,一堂課的質量與教學法創新性呈正相關。

二、合理的教學反思要看能否處理好抓雙基教學與引導研究性學習的關係

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作爲一個系統,必然存在着優化過程。一方面教師應通過精心挑選教育內容,嚴格設計教學方案,抓好雙基教學;另一方面應當明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掌握某項知識技能不是終極目標要求,關鍵要看他們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能否在不同學科知識相互整合中誘發靈感,從而有所發現和創造。

教師點撥探究思路後,設計探究方案、製作武夷山市地圖、做地圖製作資料分析、歸納總結等都讓學生自主去嘗試。這樣一堂課中,由於涉及直觀性較強的數學概念加上學生實踐的體驗,所以研究性學習過程始終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學生探究結果與預計有偏差,其知識掌握也有疏落,但在這種類似科研的情境中,學生自主探究、發現、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斷,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反思時應當明確,雙基考察更要關切研究性學習背景下能力與方法的評價,而非簡單追求知識和技能掌握。當然,研究性學習因其側重於綜合實踐,所以運用時也當有所選擇,一般最值得選擇的內容,應當是對地理學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礎地位的概念和規律性知識。

三、合理的教學反思要關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相互關係問題

新課標闡明,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繫他們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其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最終使學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國中階段,以低起點小坡度激勵學生參與多元性課外實踐活動,是穩步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國中地理教學中,應當使知識技能學習掌握的各環節在功能維度、要求維度、實踐維度中找到相應位置。組織“收集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資料” (《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3節水資源)課外活動時,教師以“水污染危害大”爲題,組織學生對家鄉水污染危害程度進行考察。教師設計具有深入思考價值的問題,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識,並建議學生上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活動中教師適時讓學生提出自學或聯想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性地引導、點撥,讓實踐活動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發展這一鏈接順利開展下去。課後分析可以看出,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是相互促進的,成功的課外實踐活動能鍛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把生活問題轉化成學科問題分析判斷並得出處理意見的能力,是否把實踐能力培養,放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這個大氛圍中進行,這是亟待引起的問題。實踐表明,與教學相關的活動具備兩成涵義:“活”包涵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習活動的生成性,“動”表現爲學生真正的動眼、動口、動腦和動手過程。“活”與“動”被激活與否,是教學反思時應當把握的一個尺度。

四、合理的教學反思源自合理的評價機制

教學信息論表明,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饋信息等隨教學進程不斷調諧整合,確保教學系統信息轉換流暢並且流量適中。教師能夠且應當從學生知識技能形成性、過程性評價中及時捕捉信息,適時進行教學反思。要準確捕捉蘊含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就要*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國中地理教學效果評價要以發展性評價爲核心和原則,除了知識性評價外,要特別重視學生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評價要多樣性、多元性、綜合性,注重終結性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教師要快捷捕捉某一章節或片段的教學反饋信息,採取形成性評價不失爲一種好辦法。形成性評價具有反饋及時、提出問題及時、管理調控及時等優勢。實施形成性評價可嘗試以下方面入手:①隨時提問供學生單獨或集體回答,評價他們聽課情況及口頭表達能力。②根據教學目標預設形成性問題供學生回答,判斷他們對教學內容掌握情況。③實踐中密切注意學生操作過程,看方法步驟正確與否、反應敏捷與否、有無創新意識,評價他們動手動腦能力。實踐表明,進行教學反思之前制定恰當的評價目標,設計可行的評價方案是必要的。一個好的評價方案一般涵蓋以下層面:一看學生學習態度好壞、積極性高低;二看學生上課時能否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回答問題正確性如何,地理學習能力如何;三看學生能否按時完成作業,實踐或實驗活動動手能力、速度如何,過程和方法是否合理,有無創新能力;四看學生能否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STS關係等。

總之,有創新意識的教師,總會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教學任務完成後,對自己上過的課進行回顧與評價。教學反思是一種教育教學常態下,教師應當具備的內在的自省、自糾、自勵行爲。因其涉及思想觀念和方法論的方方面面,故而應當將其放在以學論教,以思促教大氛圍中加以實踐和探索。實踐表明,學生的課堂行爲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等諸多信息的獲得,無不源自教師理智而有見地的教學反思活動。

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課改任務重、難度大,尤其應當強化教師教學反思行爲,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改變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提高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教學業務水平。

篇二十一:地理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老師置身於整體的教育情景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等。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一、反思是否已轉變了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爲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七年級(6)班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已經上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衆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二、反思是否已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如:七年級(5)班的女同學葉瑾,平時性格內向,膽小,從來不舉手發言,每當我眼睛注視她時,她就低下頭,生怕我提名,常鎖着眉頭。有次我試着讓她回答問題,可她說話時聲音很小,鄰座都聽不清。課後我在想,這樣的孩子今後怎麼去適應社會……。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製降水柱狀圖,我輕輕地走過去,看見她的圖畫得挺不錯,就笑着說:“你的降水柱狀圖畫的真好!”然後舉起她的圖向全班同學展示,誇她的圖畫的準確、美觀。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悅的神色。幾天後,她主動舉手發言了,並且聲音響亮,我又表揚了她。一種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頭。原來她不僅性格內向,還缺乏自信。及時賞識她的各種變化,從此以後她有了明顯改變,每次課後遇見我,總是一張燦爛的笑臉。還甜甜地叫一聲“老師好!”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一些,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三、反思是否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上長江一課時,我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原八年級(1)班的葉俊,王雅勤幾位同學,“老師”當的有模有樣,葉俊同學把長江水系圖畫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大水電站的位置,並且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調。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

篇二十二:地理教學反思

作爲年輕教師我一直在想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課,我也一直嘗試着努力着讓學生喜歡我的課。開始的時候可能心裏急遇到學生不會時,就抱怨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不少。怎麼會這樣呢?上課我一直很努力也很認真,而學生爲何不願學了呢?通過反思,警醒。是否過多的抱怨挫敗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人性中最本質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我想要想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要想讓學生充滿激情的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就要不斷賞識學生,給學生關注。通過調整思路,近段時間發現學生的積極性高了,願意學地理了。

在我收穫一點點教學樂趣的時候,學校決定要進行小組學習課改。小組學習我在平時上課時,也僅僅是在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讓學生幾人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真正把學生劃分成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授課,那如何去操作呢?心裏沒底,很是茫然。恰巧學校組織到蒼山長城中學學習小組學習的經驗,我也有幸參加了此次學習。心想好好看看老師是如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

通過觀摩兩節課感受最大一點是,他們學校的老師在評價學生時,都從正面評價,鼓勵多,表揚多,肯定多,抱怨沒有。老師評價後學生積極性更高了,臉上還帶着笑容。聽課時精神飽滿,討論時積極參與,展示時踊躍發言,從反饋效果看,學生學習高效。整堂課學習氛圍好。看來老師及時鼓勵,肯定,表揚,學生得到賞識,學生學習的勁頭被挑動起來。

看來小組學習的核心也是要激發小組學習的積極性,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賞識學生,賞識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爲小組而戰,讓每個學生都在賞識關愛的氣氛中,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我要在今後教學中不斷髮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踐行自己的`想法,虛心向他人學習,我想小組學習一定能成功。

篇二十三:地理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1、 在前面各章瞭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狀況的基礎上,本章引入世界的發展差異、國際合作、國際組織等政治觀念,爲以後學習各大洲、認識國家和地區的人文地理概況起到鋪墊作用。

2、 本章設計了三個標題: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合作,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對國家、世界有一個更深入、完整的認識,從而通過現象瞭解發展變化的本質,理解合作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爲做一個“世界中的中國人”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 本章內容與時事結合緊密,學生易於參與,且能從報刊、網絡中查找到大量的相關資料。

2、 學生對一些主要的國家早有耳聞,但對大多數國家還是陌生的,且不瞭解這些國家的相對位置和世界形式與格局。

3、 同時,學生對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也不易理解,在教學中要多舉例說明或與學生共同探討。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能力:

(1) 知道國界的劃分、意義和領土的含義

(2) 運用地圖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佈特點;

(3) 用實例說出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⒉過程與方法:

(1)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政治地圖,能夠在圖上查找世界主要的國家

(2) 分析說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明確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2) 國家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展的觀念;

(3) 理解改革開放與發展國際合作的關係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領土的概念;

(2)世界主要國家的分佈;世界主要國際組織

2、難點:

(1)國界線的劃定及國界糾紛;

(2)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篇二十四:地理教學反思

“反思”在認知心理學上屬於元認知的範疇,它是指對自身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知的檢驗過程。

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行爲及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期中過後進行了試卷分析,我和我的學生感受多多。

素質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點,指出了教育的終點,規定了教育的內容,確認了教育的整體性,是當今深入開展教育整體改革的必然歸屬。中國小生的素質應該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和交往素質等。其中的科學素質包括旺盛的求知慾(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必要的知識,技能結構,一定的智能基礎,積極的創造精神(能力)等。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教是爲了不教,教會科學知識不如培養科學素養,素養的形成我從培養興趣開始。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爲有效”,“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蹟來(愛因斯坦語)”,“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由於我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幾年來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過的歷屆學生都很愛上地理課。在有了興趣的基礎上,我還時時用問題做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常常處在興奮的狀態。

我還對興趣教學前後學生的注意力的變化做過一個抽樣調查:缺乏興趣的教學學生在課上的注意力分爲四個層次:當時在班上各方面屬於中上等的同學在班級中佔43%,他們一節課有效的注意爲40分鐘;中等生佔45%,他們的一節課的有效注意力爲30分鐘,中等以下的同學佔10%,他們一節課的有效注意力爲20分鐘左右;那2%屬於“活躍”分子,他們在一節課的有效注意力只有15分鐘。實行了興趣教學以後,中上等以上的同學注意力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原來佔10%的中等同學一節課的有效注意力提高了一倍;那2%屬於“活躍”分子的有效注意力提高的最明顯,提高了25分鐘。

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經常性的表揚,產生興趣的效果很好,他們還能互相之間解決問題,例如:在講長江、黃河時關於幹流、支流、和流域這些概念時,有的同學這三個概念鬧不清,當時有一個男同學主動站到講臺前,用他的肢體動作和幾句再簡單不過的話解決了問題:他站在了講臺上向兩側平伸胳膊,一邊解釋:“從我的頭到腳就相當於河流的主幹,我的兩條胳膊就代表了支流,我胳膊能觸及到的地方那就是流域。”被他內化了的知識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同學們帶着高昂的興趣迎接了期會考試。學習地理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而且也只有通過應用地理知識,才能體會到地理知識的正確性與重要性。因爲,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大多是未經實踐驗證的知識。在應用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還能加深理解,並鞏固、擴展知識,形成多種技能。也只有在應用地理知識中,才能真實地驗證學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識。考試後我進行了試卷分析,然後後將試卷發到學生手中,雖然我們班的成績年級第一,但我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這次考試你們有什麼遺憾嗎?情況種種,其中一道題有45%的同學同時舉手,遺憾都出在同一個問題上:綜合題。

地理學科由於它一定的難記性,爲聰明學生所不以爲然;又由於它的綜合性,爲中下學生所畏難。這道題問題集中出現在平時各方面屬於中等層次的同學身上,他們表格內的內容填充的完全正確,而由於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質,沒有把問題理解完整,把本來會的知識而給忽略了,沒有填圖。這部分同學再次重申:“不是不會,是遺漏”。白失掉了應得的分數,他們感到非常的遺憾和內疚。也是由於我對於學生審題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造成的。反思後我有所得:

篇二十五:地理教學反思

有哥倫布引出美洲大陸,讓學生講一講關於哥倫布的故事,之後讓學生上講臺上找一些美洲大陸周圍的大洋、大洲,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影響,也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講到美洲國家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學習,因爲這在以前學生都學習過,在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我發現這樣的效果非常的好。

氣候在這一節中佔得內容非常的多,但不是重點,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學習。

最後的經濟內容非常多,學生不容易記住,所以在設計課件的時候,要精心的設計,學生才能容易理解。採用讓學生自己參與,我們設計一些有趣的與經濟有關的小的活動。

篇二十六:地理教學反思

1、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反思

由於國中地理並非會考科目,也就是常說的副科,學生不重視,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絕大部分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覺得老師需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並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

例如:在上日本一課時,我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學生老師”當的有模有樣,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佔時間太多,不必重複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

課後反思:其實學生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爲,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持;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關鍵在於老師能正確引導!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於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國中地理新教材中,我國的氣候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爲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於是在教學設計時可以試着編寫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

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允許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預測到了過一段時間天氣會反常,故弄玄虛而已。

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

(2)周瑜爲什麼會因爲“欠東風”而急出病來

(3)我國形成最大季風區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國東部季風區是季風氣候最爲典型的區域,試說明其氣候特徵。

(5)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時掌握天氣,氣候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3、對不足之處的反思

以上教學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實,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反思:爲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緒遊離在課堂之外?或許是因爲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爲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在今後還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

篇二十七:地理教學反思

課堂上誰自主?如何使自己的課堂高效?傳統的課堂教學研究者大多從教師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然而,僅有教師的自主,是不是就能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呢?我認爲,要形成自主高效課堂,造就一個自主自律的學習者,就必須營造積極的課堂環境;而教師只有承認並盡力滿足學生的情感、動機需求,纔有可能建立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自主高效課堂。

課堂本來就是“允許出錯的地方”

學生到底願不願意投入學習活動?有沒有信心去學習?這都取決於教師能否充分滿足學生的情感和動機需求。作者認爲,“教師要想成功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就必須先竭盡全力去滿足學生‘情緒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求。”

課堂上,學生有誰願意承認自己“無知”呢?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迫於家長、老師以及考試的壓力,會對自己的“無知”越來越難以啓齒。由於缺乏安全感,他們要麼逃避學習,要麼尋找藉口,要麼通過“小動作”引起他人注意,以期獲得另外一種滿足。因此,教師需要創造能夠保障學生情緒安全感的課堂環境,讓他們認識到:在課堂上,承認自己的知識漏洞或錯誤不是丟人現眼的事——課堂本來就是“允許出錯的地方”。

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課堂氣氛就會和諧、融洽,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賞的課堂氛圍就會形成,自主學習才能開展起來。爲此,教師要示範“勇於冒險”的做法,撕下全知全能的面具,輕鬆自如地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的評價,要讓學生感到,無論自己回答得怎樣,只要經過了認真思考,回答就是“安全的”,自己就能體面地坐下來。教師尤其要避免這兩種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就肯定表揚;對回答錯誤或提出“荒謬問題”的學生,就加以批評或嘲笑。

善於關心學生的教師在教學上會更有成效。教師可以用友好的問候、微笑、寫便條、聊聊天、拍拍肩膀、摸摸小腦瓜、直呼學生名字等方式,讓他們天天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讓他們明白老師是他們永遠的支持者!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每個人都能成功,也必將成功”信念;不忽略、也不放棄任何學生,堅持不懈地幫助他們,直到學生成功。千萬不要用冷酷無情或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失敗!

讓學生明白學習內容對於他們成長的價值

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雖然不厭其煩地強調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可是學生依然是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是學生厭學嗎?還是教師的教學毫無生趣?

其實,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自己在學校的時間是有情趣、有意義、有收穫的。教師在強調學習內容的重要性的同時,還必須讓學生明白學習內容對於他們生命成長的價值。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當學生認爲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目的有關時,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種學習中去。”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及其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什麼樣的課堂才稱得上生動有趣呢?下面這些策略可供一線教師思考和嘗試:儘可能瞭解學生的“文化”,如學生心目中的英雄、學生間的時尚話題、玩笑等;設法把課堂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設置“四兩撥千斤”的問題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採用“設置生活場景”、“在做中學”等方式,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去……

把學生當作課堂教學的夥伴

要想讓學生自主投入學習,教師不僅要努力使教學內容富有趣味,還必須想辦法幫助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目前,不少學校採取公佈考試分數和等級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實際上對他們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那麼,教師應該怎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呢?

一些教師只關心教學進度,而忽視了對學生理解程度的檢查。即便是檢查,也常常側重那些接受能力強的學生,無暇顧及那些反應慢的學生,以致後者更加落後。教師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把學生對課程的“完全理解”作爲教學目標,必要時,完全可以縮減課程容量和減緩教學進度。教師還可以通過手勢(學生用手指朝前或朝後表示是否理解)、不計分的小測試、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等多種方式,積極地、持續不斷地檢查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

絕大多數教師都認爲“學習是過程,而不是比賽”,可是面對各種競爭和升學壓力,不少教師把應付考試、提高學生成績當作教學重點。研究表明,在注重學習過程、個體努力和理解程度而非一味地比較成績高低的課堂裏,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一般都很強,他們願意努力、願意付出。

教師要把學生當作課堂教學的夥伴,鼓勵並尊重學生表達真實的看法和觀點。這樣,學生會更加自願地、以更多精力投入課堂活動,更願意遵守自己和老師一起制定的課堂規範;更願意跟教師、同學進行對話和交流。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計學習任務,鼓勵他們設置符合自身實際且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並一步步地朝這個目標邁進。大量的“小成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持久的自信和勇氣,最終使他們有信心、有實力迎接更加艱鉅的挑戰。

課堂管理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

學生到底有沒有約束自己課堂行爲的能力?回答是肯定的。審視傳統的課堂管理模式,通常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教師身兼警察、法官和陪審員三重角色,這樣的角色會讓學生感到沮喪,進而對學習索然無味。第二,教師雖然多次阻止學生的違規行爲,但並沒有教會學生今後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爲,因而是治標不治本。第三,有些教師認爲懲罰違規學生就能有效地促使他們改正錯誤,然而結果往往相反:受到懲罰的學生會產生消極情緒,還可能出現牴觸、報復的心理,甚至放棄學習。

學生自我約束模式的建立是有前提的,即教師要盡力營造積極的課堂環境;反思傳統的課堂管理模式;給予學生對自己行爲負責的機會;願意多花時間,引導學生管理自己的行爲。

培養學生的自主和自律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也是學校管理人員、家長和學生自身所應擔負的責任,這需要學生、教師、家長和學校管理者達成共識。如果將其僅僅理解爲教師一方的責任,那麼實踐起來恐怕就舉步維艱了。因此說,高效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課堂。

篇二十八:地理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是實施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成功的教學設計,要以系統科學理論作指導,全面分析教學中諸因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教學媒體作用,控制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要鑽研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中包含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訓練。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關係爲線索,闡明地球的宇宙環境,構成地理環境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使學生了解和認識地理環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徵。學會運用地理數據地理事實材料、圖表、地圖去闡述問題和分析問題。

篇二十九:地理教學反思

1、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人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農業發展爲本的經濟史。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並且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蹟。

2、第二引入農業的重要性,設計的問題是:如果讓你一個星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你會怎樣?但是你們可否知道,在非洲,還有不少的居民長期處在飢餓之中,甚至死於飢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是: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產量低。所以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3、然後我讓大家自學課文,並找出答案。農業包括五個部門,分別是哪五個生產部門?這個問題還要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農業原來包括:農、林、牧、副、漁。但自70年代後我國就把副業劃分到了牧業當中,將來我們講到畜牧業的分類時就可以做好一個墊基。

4、關於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我也設計了一些能夠提高學生興趣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建國以來,我國的耕地面積沒有增加,甚至還有所減少,爲什麼農產品的產量能大幅度增長呢?學生自己總結出是因爲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建國以來我國對農業的投入逐步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術的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國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大家能夠說出來嗎?同學們你爭我搶的答出許多結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鹼化等。

篇三十:地理教學反思

1、記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一些基本原理的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有難免有疏漏和失誤之處,對他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成爲以後再教時的教訓。

3、記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思維的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爲一些偶發事件而出發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發,若不及時利用教學反思去捕捉,便會因事過境遷而煙消雲散,而後悔不已。

4、記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鼓勵,同時也可以拓寬教師的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5、記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這節課有何收穫,有哪些失誤,方法上有何改進,只要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教學反思《地理教學反思記什麼》一文

篇三十一:地理教學反思

1.引言

教學反思,顧名思義就是對教學工作進行反思,最早出現在國外課堂教學中。主要過程是在一堂課結束之後,教師對這堂課的教學效果進行回顧,然後做出反饋,針對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總結,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爲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有力的指導性意見,逐漸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在課堂中運用教學反思的一般都是處在一線的中高級教師。他們能用敏銳的目光偵查出學生在這堂課的學習中存在的不足,根據有關教學理論科學地分析自身的問題,然後總結得出經驗,並運用相關教學理論分析自身在教學中的不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然而,教學反思跟我們通俗意義上所講的反思有較大不同,不僅僅在於反思課堂的某一個方面,更是對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仔細回顧和總結,查漏補缺,不留死角,力爭發現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

2.國中地理教學反思的主要內容

國中地理教學反思的目的除了評價總結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所有組成部分外,還在於觸發教師們的自我反省意識。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兩點:第一,對教學模式的反思。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照本宣科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課改的標準。以前的課堂上,教師講課占課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等於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並沒有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中,學生基本上都是被動學習,並沒有完全汲取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長此以往,地理教學課堂模式逐漸僵化,教師漸漸失去自我反思的意識,課堂效率無法提高。所以,教師們應該從教學模式開始反思,改變舊的教學理念,積極接受新的教學方法,併合理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第二,對教案設計的反思。教案設計在國中教學中佔有主導整個教學過程的地位,是把反思教學運用到課堂實踐中的主要途徑。教師在寫教案的時候不僅要對自己之前設計的教案進行反思總結,而且要對比分析其他教師的教案,以此提高教案設計質量。

3.國中地理教學反思的有效形式

3.1師生之間建立融洽的關係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並不是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過程,而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起輔助引導作用的學習活動。完成這項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認識學生的中心地位,注意自己與學生之間是否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聽課,記筆記,做作業,要明確自己不僅充當教育者的角色,還要作爲學生的朋友,多與他們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瞭解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學習地理時遇到的問題。國中生還處於對地理知識的啓蒙階段,必須以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帶動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幫助他們發現地理的樂趣,從而打下牢固的地理基礎,爲進入高校的地理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3.2及時在課堂上反思

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課堂教學。教師要利用寶貴的四十五分鐘時間抓住學習重點,給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國中地理的知識點比較系統,整合度較高。教師完全能夠通過課堂教學將教材中涉及的地理知識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因此在課堂上進行的反思教學相當關鍵。教師應該在授課的時候時刻注意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對哪方面的知識比較感興趣,比較容易接受哪種教學形式。例如在教授《海陸的變遷》一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原因,並運用板塊運動說明火山、地震帶分佈的規律。這堂課對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的承接,那麼教師應該反思在講“大洲和大洋”時用的教學方法效果好不好,學生學習的興趣高不高。比如在講“大洲和大洋”時,教師通過給學生看地圖的方式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佈,發現學生上課的時候集中度不夠高,課後掌握度並不好。那麼在講授《海陸變遷》時就可以換一種方式,用視頻展示的形式給學生講解板塊運動的過程。通過教師這樣對課堂進行反思,就在短時間內及時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4.結語

國中地理是學生地理學習的重要階段,是爲學生進入更高學府進行地理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國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研究高效的教學法,時常運用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反思發現自身與學生的不足,及時加以改正,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只有科學地結合國中地理教學特點進行教學反思,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發現國中地理知識的樂趣,並把掌握的地理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才能實現達到貫徹落實我國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新目標。

篇三十二:地理教學反思

爲體現地理科學綜合性特點,以及從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教學提出的要求來看,傳統教學模式將逐漸被淘汰,而代之以計算機處理及顯示系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對地理事件進行顯示或對地理事實的處理,演繹出地理原理。然後對地理原理進行質疑等一系列活動,再通過計算機處理和顯示加深對地理原理的理解與認識,進而對設置的事實進行模擬處理,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

本教學模式的環境支持和具體要求:

一、硬件方面

要達到教學目的順利完成,硬件方面最低應該包括:大屏幕顯示系統、計算機處理系統、輸入和輸出系統。其中計算機處理系統是硬件方面的主體,它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基本工作臺,也就是教師首先把地理事實、事件、演示等通過鍵盤或其它視音頻系統輸入到計算機處理系統,經過處理而產生一些視頻信號,計算機處理系統要求機型在486以上,內存8M或更高,硬盤1G或以上,4倍速光驅,16位聲卡,功率比較大一些的音箱,顯示卡在條件允許時可採用圖形/圖像加速卡,這樣的配置使文字、表格、圖形、動畫、圖像等信息處理均能順利完成。

經處理過的視頻信號通過投影儀顯示在大屏幕上,投影儀的規格可以根據經濟條件而定,但作爲計算機的配套設備投影儀必須是數碼輸入而非模擬信號輸入,所以投影儀最好選爲液晶投影儀,其投影屏幕尺寸至少爲1.5m。所有的圖象、聲音信息均可由教師把現成有關教材的圖片、圖像文件截取進行創作,然後由圖形輸入板、話筒、鍵盤、鼠標等輸入。如果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建立一個帶有多臺終端具有網絡控制功能的多媒體計算機系統,更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實踐。

二、軟件方面

第一部分是教師進行創作教材的工具軟件,由於硬盤有限,可以安裝一常用的工具軟件和系統軟件,系統軟件可用WIndow.3、DOS6.22,工具軟件有3ds、Photoshop、CorleDraw、等圖形圖像處理軟件,有Word、PageMake等文字處理及排版軟件,有音視頻播放及處理軟件。

第二部分是教師創作的多媒體與計算機集成應用教材,它既包括教師創作教材的能力,又包括創作的教材的科學性、實效性。教師創作教材的能力是實現本教學模式的關鍵。

近年來,多媒體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各行各業衝擊較大,同樣也較快的應用於教學方面。許多學校把計算機教學列爲基礎教育,作爲教師認識到應用多媒體和計算機技術對未來教育技術產生的巨大影響,所以現代和未來地理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學技術,即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當然並非要求地理教師像計算機專業人員一樣,懂得較多的硬件知識,但起碼對一些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要熟練。對工具軟件的應用初步瞭解,對DOS、WIndow操作情況要熟練,學會圖像輸入(掃描儀的應用)以及會用3ds、Photoshop、CorleDraw的初級製作,這樣就爲創作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矗對於創作的教材本身必須體現科學性與實踐性,所謂科學性,就是要求所創作的教材要有科學依據及知識結構的嚴謹性,既要要求教材有具體層次,如知識要求、基本訓練、思想教育三方面和技能掌握程度作出具體指導,使教學過程中要求明確,有利於教師啓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所謂實效性,就是所創作的教材要結合新形勢,滲透新原理(城市發展、區位理論),分析具體實例。如生態農業、城區規劃;三峽工程的效益與對環境的影響;旅遊環境的開發與保護;商業活動與災害地理的預測等等。

要作到教材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要求教師一是必須鑽研專業知識,使自身對地理規律、原理有一個透徹的理解,如地球的公轉、自轉,工業、農業區位理論等的全面掌握。二是要有豐富的課外知識和廣闊的視野,如發生重大的地理事件、各地的民族風情、資源利用現狀等等。三是要求教師關於觀察事物和收集資料,並把捕捉的信息及時進行處理。關於收集資料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電視、報刊圖片等信息收集。如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環球30分》的世界各地風土民情;《科技長廊》的科技發展(關於地理方面的GIS、生態農業、軍事地理等);還有《地理知識》、《地理教育》、《中學地理教學參考》等所刊登的地理圖片。同時把動畫圖像及時製作出來,把圖片進行掃描輸入到軟盤或硬盤上。

②實物演示收集。如地球運動演示、地殼運動演示以及礦物標本展示等,這一方面的演示雖不能讓每位同學都觀察到,但可以通過圖形圖像軟件局部放大處理功能進行演示或展示。

③周圍環境信息收集。對學生來說,周圍環境信息的收集,有利於學生對所熟悉的事物進行重新審視瞭解它們的未知面,即所包含的地理規律、原理,如大棚菜地、玻璃花房的分析瞭解“溫室效應”的理論;樹葉向光、背光的疏密程度,瞭解光照條件對植物的影響;雨過天晴首先感到的是寒冷,瞭解冷鋒過境的天氣變化等等,除此以外收集方面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和敏銳的眼光。

篇三十三:地理教學反思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具體思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是向着素質教育爲主轉變,但由於大學聯考的制度變化不大,導致現在“分”還是學生的命根沒有突出素質教育的優勢。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於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的要求,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應試教育機制轉化爲地理素質教育機制。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爲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製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爲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啓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爲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佈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佈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於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二、近半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繫統,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於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爲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於,那就只是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麼時間又難於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於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國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於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於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於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於接受。也正是因爲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着許多教師。學生作爲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爲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爲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例如作爲走在高中新課改革最前沿的廣東省,爲了對付xxxx年的第一次大學聯考,地理教師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開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爲就目前而言,大學聯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爲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爲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後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麼程度,很難把握。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後。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件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於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於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纔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爲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爲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實驗班、重點班、普通班平實驗班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使用較高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爲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衝,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篇三十四:地理教學反思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完成各種類型的練習,如回答問題、畫地形圖、分析圖表、“預報”天氣過程等等,這類練習必須緊密結合教學任務進行;另一種是解決實際問題,如在野外考察中對某一問題的探索,解決小範圍環境問題等。雖然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學生的心理過程是相同的。它是由三個環節組成的:

1.明察問題

明察問題就是發現問題,明確問題的內容與目的,瞭解解決問題的條件。這是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例如,學生解答問題,必須弄清題意,明確問題問什麼,提出什麼要求等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審題過程,而在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必須學會發現問題,明確該問題要解決什麼,需要哪些條件等。

明察問題這一環節,通常被學生所忽視,這往往是學生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出現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察問題是學生的一種智力活動,它包括學生一系列複雜的心理過程。以審題爲例,首先要有正確的感知過程,即看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思維過程理解題意,進一步分析題目所給概念的關係,明確題目要求,並且還要有一段時間的記憶過程。首先就要閱讀全題,弄清題意,瞭解問題問什麼或要求什麼。因此,實踐使我深深的體會到,對學生進行分析問題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利於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而且也有利於學生智力的提高。

2.重視知識

所謂重視知識,就是爲解決問題回憶有關知識,選擇有用知識的過程。在學生明察問題之後,已瞭解了問題的性質,就必須應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識去解決這一問題。因此,需要回憶自己已有的有關知識,並儘快選擇出最有用的知識,從而爲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重視知識也是複雜的心理過程,這不僅需要記憶,而且還要對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地理知識本身的特點,往往使學生出現某些弱點,而不易重現已學過的知識,甚至重現錯誤的或帶干擾性的知識等。例如:地理知識中機械記憶的知識多,就增加了重現知識的困難,常表現在對某些問題的內容與要求十分明確,但無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複雜多樣,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現錯誤或出現干擾性知識的現象。

爲了解決問題時善於重現知識,就需要加強鞏固知識的教學,對知識有良好的記憶,同時要不斷地加強知識系統化,瞭解知識間的聯繫,這些都有助於重現知識。此外,在教學中經常介紹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事例,也有助於學生重視知識。

3.知識的遷移

知識的遷移是指在先前的學習情境下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新的學習情境中,掌握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等活動中去的過程。只有把學到的地理知識,用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的問題中,並起到效果,纔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推理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經過期會考試我們各自有所思,有所獲,我們師生達成共識,期末考試見。我們看中的不是分數:讓我們的知識和能力再一次接受考驗!

篇三十五:地理教學反思

本節新課的導入可作如下設計:讓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臺灣島地圖“或一幅其他地區的地圖,問:”你能在地圖上看到什麼?你能從這幅圖中獲得哪些信息?“直接讓學生讀圖用圖,這種設計是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學習本事,採取直接經過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讓學生邊用邊學,以用促學,瞭解地圖的特點和如何使用地圖,初步構成從地圖中獲取信息的本事。

在學生閱讀地圖、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讓學生表達他們獲取信息的方法,尤其要讓那些能從地圖中獲取較多信息的學生歸納,總結自我在使用地圖過程中採用的各種方法和體會,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哪些從來未用過地圖的學生,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把他們推到自學的第一線。

1、關於“比例尺“,能夠設計下列問題:

(1)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之間的實地距離?

(2)在臺灣島地圖上,從高雄到臺北,這兩座城市的圖上直線距離是多長?實地距離又是多長?如何利用圖上給出的條件計算出來?

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都能夠讓學生經過討論來完成。這兩個問題的設計都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地圖要素(地圖供給的基本直觀的信息)。經過思考,討論讀懂地圖的內涵,獲得更多的隱蔽的信息。

由於線段比例尺更加直觀,便於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學中,能夠首先讓學生利用線段比例尺進行量算。並且,教師要告訴大家用這種方式表現的比例尺,叫線段比例尺。

(3)同學們能否利用線段給出的比例尺,計算該地圖與它所表現的實地範圍相比,縮小了多少倍?

這個問題的提出,是要讓學生經過對線段比例尺的簡單計算活動,理解比例尺的本質特徵,就是實地距離縮小的倍數,即縮尺。

(4)根據你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地圖上的比例尺除了這種線段式,還會有什麼表示方式?

根據學生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我推導和說出比例尺的其他方式:數學(比例)式、文字(表達)式。然後,教師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現形式不一樣的地圖,使學生體驗自學成功的喜悅。

2、能夠設計下列活動來練習從地圖上確定方向:

(1)教師提問:“在地球儀上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地圖上方向應當如何辨別呢?地圖上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關係又應當如何確定呢?

(2)教師出示不一樣比例尺的地圖,例如世界圖、中國圖、北京市區圖等,讓學生思考應如何確定地圖上的方向。

(3)啓發、幫忙學生總結歸納,在不一樣類型地圖上確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以上活動設計,仍然以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爲指導思想。

在教學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能夠從已學過的地球儀的方向辨別入物,讓學生複習用經緯線確定方向的方法,瞭解在地圖上同樣能夠用經緯線確定方向。這種方法適用於小比例尺的地圖,而大比例尺地圖的經緯差比較小,這類地圖往往沒有經緯線。這時就要遵守“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一般規劃。還有的地圖標有“指向標”,“指向標”批示的方向一般是指北。

3、關於“圖例”,能夠設計下列活動:

(1)教師請學生歸納總結,閱讀地圖一般需要哪幾個重要的步驟?要讀懂地圖,正確地使用地圖,需要利用地圖爲我們供給哪些基本要素?

(2)請學生自我想辦法,儘快記住一些重要的圖例(參考教科書供給的圖例),然後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也要指出,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很多地圖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必死記硬北,關鍵是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

總之,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應使學習地圖的過程變爲一個使用地圖的過程,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要培養學生閱讀及獲取信息的本事。

篇三十六:地理教學反思

一學期又將過去了,我又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重新回顧這一學期,對本學期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

在課堂教學中,僅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進取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例如我在上《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節時,在開場白中引用了毛澤東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裏”,讓學生猜是什麼意思?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佈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範圍及其邊界,然後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本事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本事。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一樣角度培養學生的本事。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供給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鍊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本事和應用本事。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成爲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本事,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

(2)師生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日,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僅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貼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篇三十七:地理教學反思

大家明白,僅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一學年又將過去了,我又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重新回顧這一學年,我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能進取創設貼合教學資料的問題情境,教學資料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要形式,啓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可是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善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應對這些情景,自我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

在課堂教學中,僅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進取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爲學生獲得直接興趣供給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並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進取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構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我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且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啓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佈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範圍及其邊界,然後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本事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本事。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一樣角度培養學生的本事。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供給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鍊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本事和應用本事。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成爲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本事,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佈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峯,長白武夷中間橫,臺灣山脈東分佈。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峯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峯。地理歌訣簡潔而明瞭,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本事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並儘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繫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進取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努力

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髮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僅有在簡便、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爲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進取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主角的分工應細化,異常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我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日,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僅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貼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篇三十八:地理教學反思

地理學科對我來說不是專業,再加上地理學科在學校、社會、家長、包括學生在內都視爲“副科”。所以學生不重視,學習上不肯下大功夫,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地理課,愛上地理課,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在中苦苦的思索着。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地理學科由於涉及面廣,所須記憶的地點、現象、事件紛繁複雜,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教起來枯燥,學起來無味,考起來難。爲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學中儘量運用知識性、趣味性、現實性相結合的原則來嘗試着教學。

知識性是要求學生掌握教科書上地理知識,這也是教學的主要目的。爲此對每一章節的資料自我都要吃透,凡要求學生讀背的.知識自我首先全部掌握(包括圖)。甚至在有意無意中讓他們發現我們的教師竟然能把課本都背下來,讓他們在內心裏敬佩教師,受其感染的同時,自我也就下工夫學習了。

趣味性則是爲避免課堂教學的單調枯燥,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進行的。活動是此刻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運用得體,便可激發學生思考地理問題的結合起來,以活動帶動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讓學生動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和現象,並自行設計或補充一些學生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地理問題和現象,以展示地理課資料的豐富多彩和智力價值,初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本事、總結歸納的思考本事。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學生對學習資料有足夠的興趣,纔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纔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進取、主動地參與教學中去。就如孔子所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僅有興趣纔會使他們產生無窮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熱情。因而在教學中要學會適時地進行興趣的激發和進取情緒的調動,促使每位學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們自始至終處於和諧融洽、興趣盎然地探究氛圍。

2.溝通師生感情,鼓勵學生髮言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進取性還來源於師生思想感情的溝通,師生關係的融洽。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看到成績優秀的學生,還應異常關心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常有自卑感和對教師的戒備心理。爲此,我常以一些較簡單問題讓他們回答,即使回答錯了,也肯定他們敢於回答的精神,並儘可能找到他們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爲教師,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對其肯定、表揚和鼓勵,消除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相信只要我舉手回答問題,就是一種勇氣、一份自信;漸漸地他們就變被動回答爲主動舉手參與討論了。

3.發揮課代表優勢,主動管理學生

課代表作爲教師的助手,不僅僅只是收發作業如此簡單了事。讓學生參與管理學生,一方面鍛鍊學生的工作本事,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有一種緊迫感、壓力感。意識到如果自我不嚴格要求自我,讓就無法去要求別人。

4.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由於本人是非地理專業教師,對於所有地理知識不能很好地融會貫通,再加上地理學科知識面牽涉甚廣,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時往往不能做到一氣呵成,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爲藝術。同時對於怎樣學好地理,本人也沒有什麼較好的方法,在教學中只好要求學生認真聽課,多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把握好每一節課重難點。對於部分需要記憶的資料強調學生必須死記硬背。缺乏一種形象無意記憶方法。這樣就是把知識變死了,學生學起來也感覺到枯燥無味。不能很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學的園地裏,距新課改理念還有一些差距,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要以我滿腔的熱情,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使自我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在自我的崗位,要具有永不滿足於現狀,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勇於實踐,勇於探索,要不斷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和思想認識水平、教育教學水平和科學素質,爲我所熱愛的教育事業、爲我所選擇的職業獻出我畢生的精力!

篇三十九:地理教學反思

1、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反思

由於國中地理並非會考科目,也就是常說的副科,學生不重視,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絕大部分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覺得教師需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並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

例如:在上日本一課時,我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教師,能夠提問,能夠補充,能夠自由發揮。學生的進取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學生教師”當的有模有樣,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佔時間太多,不必重複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

課後反思:其實學生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爲,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持;需要做趣味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關鍵在於教師能正確引導!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於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所以,教師應進取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宜,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進取改善,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國中地理新教材中,我國的氣候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資料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資料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爲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於是在教學設計時能夠試着編寫這樣一個案例,經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

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我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允許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預測到了過一段時間天氣會反常,故弄玄虛而已。

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

(2)周瑜爲什麼會因爲“欠東風”而急出病來

(3)我國構成最大季風區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國東部季風區是季風氣候最爲典型的區域,試說明其氣候特徵。

(5)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經過案例將要學習的資料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供給背景資料,經過學生自我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時掌握天氣,氣候等知識,並瞭解構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本事,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並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一樣的智能組合,有自我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本事有高有低,認知本事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能夠在資料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一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本事要求。

3、對不足之處的反思

以上教學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實,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反思:爲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緒遊離在課堂之外?或許是因爲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爲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在今後還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

篇四十:地理教學反思

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着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反思是教師以自我的職業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我在職業中所作出的行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教育情景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等,教學反思被認爲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經過本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工作反思。

一、經驗總結

1.重視並且加強團體備課,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提高自我。

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院。僅有搞好大家共同提高、發展才能從整體提高年級教學質量。團體備課就是集衆人智慧採衆家之長,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它能夠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爲團體優勢,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如果僅靠個人孤軍奮戰冥思苦想,有時會出現一些知識錯誤,經過團體備課,取長補短,能夠互相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能明顯提高教學質量。是體合作、探究、創新的一種好模式。團體備課促進教師間的團結協作,營造簡便愉快的工作環境。是最終大學聯考取得成績的一個有力保證。

2.轉變自我的主角,讓學生“主導”課堂

新課程不僅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並且要求教師的主角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我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活躍的的教學氣氛,構成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簡便愉快的心理狀態,來進取思維與探索。

3.欣賞學生、適時的讚揚學生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教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教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悲痛於教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4.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本事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數據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進行分析、綜合、推理、確定,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本事,在教學中,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本事:經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本事;經過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發現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經過組織學生閱讀課內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本事;經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本事;經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本事;經過地理課堂教具演示、多媒體演示及課題研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本事及運用地理理論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本事。

二、計劃安排

在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經過探索和總結,我準備從如下幾方面做好:

1.重視基礎知識,加強遷移訓練

總體上說,大學聯考命題原則是變知識立意爲本事立意,僅有紮實地抓好基礎,才能構建起本事的“殿堂”。大學聯考的導向是“用”知識,而不是“記”知識,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後的學習潛能,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培養他們運用地理知識的本事。大學聯考試題無論怎樣變化,都是地理基礎知識的不一樣演繹和遷移,即使是綜合試題也是在基礎之上的綜合。所以要準確理解每個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以及對地理知識細化和整體性的把握。同時還要對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會運用基礎知識去分析、認識一些具體的地理問題。並在掌握學科最基本的知識,本事和方法的基礎上,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的習慣。

2.精心挑選資料多種資料編制學教稿、小卷子。

3.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對課堂教學起點的要求是:80%的學生理解當堂課90%的教學資料。

對於課上10%的沒能理解的資料,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整理消化解決,對於10%不能較好地理解教學資料的同學,我主要是利用課餘時間經過個別輔導加以解決。並要求學生及時回顧、循環複習、經常反思、做好總結。

4.注重試題評講的效益。

上好講評課,首先是要講出解題思路,對於同一類型的題目,要構成較爲規範的信息獲取、分析歸納的方法;其次是要讓大部分學生感覺到這道題的考查的本事目標是什麼,不要僅僅就考點和知識點做思考;第三是要分析學生的“致錯因子”,有針對性的提出複習堵漏方法。

5.加強動手本事培養,讓學生整理課堂筆記,動手動腦,課後整合、添加知識點。

充分利用積累本,不僅僅整理出答案,還要分析出思維的誤區,這樣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本事。比如日照圖、地球繞日公轉示意圖、氣候分佈模式圖、自然帶分佈模式圖、洋流模式圖,中國行政區劃、我國河流與湖泊、我國主要鐵路交通運輸網、我國地形分佈等我都要求學生能填圖能畫圖,並要求歸納重要圖表的規律。

6.加強地理基本技能的日常訓練。

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圖文轉換、文圖轉換本事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畫圖的本事,在練習和考試講評中,引導學生從平時開始重視答題規範,從平時開始訓練合理規範答題,用地理語言表述答案。

篇四十一:地理教學反思

一、八年級地理學科教學目的要求

學習地理主要是掌握學科知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懂得自學地理的方法,教會學生閱讀地圖,並熟悉它們,爲學生今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國中地理第四冊主要從中國區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實材料,使學生認識不一樣地區的居民,如何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生產和促進社會提高,以及不一樣的地區所出現的程度不一樣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同時還要複習前三冊書本以迎接小會考。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任教八年級兩個教學班共有學生約80人,由於學生來源層次不一樣,知識面有的窄有的寬,對外界瞭解多少不一,給學生學習地理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從上學期統測來看,教學成績仍不夠夢想,還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他山之石,能夠攻玉。針對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認真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緊學習大綱,貫徹大綱,進一步轉變觀念,實施素質教育,開展對教材的研究,解決問題,深化教學改革。

2、加緊對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做到認真備課,因材施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和技能。

3、加快教學方法研究,在教學中認真吸收別人先進的教學方法,大膽嘗試,加以變通,並從理論的角度,加以深華。

4、加快教學手段革新,教學中繼承和發展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部分,利用學校語音室教學手段於教學。

四、取得的成績

一方面針對近年來地理統考試題的研究、分析,及時組織複習,先後模擬測試3次,估計平均分在26分左右。一部分學生最終會考取得了好成績。另一方面我校領導和各位教師給予了極大幫忙,異常是兩位班主任耐心做學生思想工作,才使學生成績得以提高。

五、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本學期由於時間短,與以往相比學生又不上晚自習,再學習一冊新書,致使複習時間十分短,專題訓練題學生訓練少些。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對小會考還不夠重視,認爲分值低無所謂,所以學習態度不認真,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同時給教學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六、今後的努力目標

今後的教學工作,應以素質教育爲突破點,培養學生技能。力爭在學年小會考中平均分30分以上,力爭第一名,及格率100%以上,杜絕不及格。

篇四十二:地理教學反思

一、對課堂師生主角的反思

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師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要反思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角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由精神的需要。反思學生是否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學生是否到達教學設計的情感狀態,有沒有更有效地途徑發展創造精神和創新本事。例如:我在講到“長江沿江地帶”和“黃土高原”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讓學生自我分析和思考,爾後學生紛紛發育,各抒已見。這樣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供給互相交流的機會、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並且使學生自我感悟出環境教破壞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二、對地理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經常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自我的預期設計有比較大的差異,課後分析,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過於夢想化,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夢想的效果。所以,教師應進取反思教學設計是否針對學生認識現狀和理解本事以及當時的教學情景,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進取改善,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益。

比如“季風”這節資料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學生往往忽視它的存在,這節資料的知識很重要並且涉及到有關確定風向、其他洲的景觀等,怎樣把要學的知識點與學生的興趣有機結合並很好的調動起來我設計跟我們本土有關的問題導人,先示西亞、非洲和上海的景觀圖,再問:和上海同緯度的西亞、非洲是沙漠景觀,可我們上海怎樣是河湖密佈,耕作業發達,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對於自我生活的地方有這樣與衆不一樣之處,學生一下子興趣大增,議論紛紛,想立刻明白個究竟。我公佈答案:這是歸功於受季風(夏季風)的影響,接下來的教學學生帶着找謎底的心境去探究、主動學習的成效顯而易見。

三、對地理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也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本事是否提高等情景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分析,怎樣才能更合理的促進學生內在素質的發展,怎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比如我在講交通運輸中的點時,我沒有用教材中的材料,而是以我們縣三大汽車站爲例,以過去的區位與此刻的區位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明白汽車站的區位選擇與哪些因素密切相關,同時提出我鎮規模擴大和兩大交通幹道的建成,又將如何影響我鎮汽車站的區位呢又該如何佈局才更爲合理有效呢

我認爲,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師對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師還必須有較高的教育和研究本事。有較強的設計本事和控制本事,並有利於展開教學、經過創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和本事的發展,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和分析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實際情景的反思

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對教學資料進行合理化處理,制定出目標、重點與難點等。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碰到設計的目標與學生的掌握有較的差距。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章節的教學設計時,原先我是這樣的:課時定6課時,按照教學設計的步子走,循規蹈矩,知識點全部講好後再上一節練習課。結果,做到關於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長短的知識點時,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解題,把課堂上學的都“忘記”了,其實是當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根據的實際,我首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紮紮實實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把知識點傳授。

在後的實際教學中我用經緯儀演示把學生國中學過的地球、地圖知識點重新熱一下,這樣的實物演示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大有幫忙併且充滿好奇。知識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黃赤交角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一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緯度變化一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邊畫邊講結合經緯儀實物演示,並且講練組合,每一個難懂的知識點講好就練習。講練組合一來能夠檢驗學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講解。二是就某些練習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三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經過我適當點拔能順利的攻克難題,自信大增,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的掌握比較難懂的知識。所以,對於那些抽象理解性強的知識,教師應當根據每屆學生的實際情景進行設計而不是一個教學設計使用終身。

五、對地理教學反饋的反思

地理是實踐性和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三維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反饋最主要來源於練習,練習也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經過練習。不僅僅能夠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並且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本事、探究本事、創新本事和自主學習本事。所以,反思教師給學生的地理作業是否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是否對學生終身本事發展有幫忙。所以作業反饋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和培養,正如吉語所說“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

課堂教學反思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能夠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篇四十三:地理教學反思

進入21世紀,中華大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隨着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異常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爲突出。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爲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現。在這種形勢下,不僅僅學生,甚至連許多教師都明顯感到不適應,課堂教學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教師沒有真正樹立起服務學生、服務學習的思想,對組織學生學習的本質理解不到位;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不能靈活變動;不能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異常是思維過程;學生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時間安排偏少;對合作學習的本質——高度結構化的學習缺乏深刻的認識,只簡單停留在課堂分組討論上;教師收集、製作資源本事低下,導致地理課程資源相對缺乏;對地理課程標準把握不準確,等同於過去的教學大綱。爲此,我認爲在國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着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爲主走向以學生髮展爲主;從以講授爲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爲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所以,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主角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齊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主角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所以,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係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爲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我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經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僅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纔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所以,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趣味的活動中,真正實此刻“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理解性學習的關係

傳統的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供給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後思考、記憶,這是理解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經過合作、探討;進而自我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註重過程。

六、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我的調控本事,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係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本事,是國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活力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日,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篇四十四:地理教學反思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倡導經過活動帶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因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活動,靈活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現以八年級地理《長江》《黃河》的教學爲例,談談自我在教學中的活動設計。

一、會動手。地圖是地理學的形象語言,要認識和學習身邊以外的地理事物,當然離不開形象直觀的地圖,因而在地理課堂上要精心指導學生繪製略圖,讓學生在繪製的過程中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關於《長江》《黃河》的概況,可這樣進行引導學生繪製略圖,首先從這兩條河流乾流形狀特點(如:長江干流輪廓像兩個巨大的英文字母“V”和“W”連在一齊,黃河干流像巨大的漢字“幾”字)入手,教師在黑板上繪出(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課件),學生在白紙上繪出。然後將河流的發源地,注入海洋、幹流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上、中、下游的劃分、主要支流和湖泊等概況,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在黑板略圖上熟悉,最終在自我繪製的略圖中畫出、填注。(注意:河流的三個河段用不一樣顏色標出)這樣引導學生動手繪製略圖,即可掌握了長江、黃河的概況,又可習得了學習河流的一般方法。

二、會動腦。創設能夠滿足學生有效學習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最大的限度的動腦思考。在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前提下,設置具有必須的梯度,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情境,不僅僅能爲學習程度不一樣的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還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進取性,使學生的思維欲罷不能,餘音繚繞、不斷生成新的“問題”。如在學生掌握河流概況之後,我巧用一組數據“黃河年入海泥沙近10億噸,如果將這些泥沙堆積成高和寬各1米的沙堤,足能夠繞地球赤道20圈”。引起學生驚歎,黃河含沙量這麼大呀!這時適時引導學生閱讀黃河上、中、下游三個河段水文特徵描述,及黃河不一樣河段水文站測得的河流含沙量,之後我設置了幾個問題:1、是不是黃河整個河段含沙量都這麼大2、黃河含沙量在歷史上就這麼大嗎3、如果黃河不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還會不會這麼大4、如果黃河河流經西北內陸,還會不會成爲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爲什麼在黃河下游構成“地上河”,而含沙量最大的中游卻沒有構成“地上河”運用一系列的假設、觀察、推導、處理信息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不僅僅使學生深刻認識黃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因素和人爲因素及“地上河”構成的河段及成因,又考查了學生綜合運用氣候、地形等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並且培養學生綜合反思和批判本事。

三、會動嘴,教師在課堂上應留給學生動嘴表達自我觀點的時間,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要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自我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獲取知識,比如:在學生觀察長江上、中、下游的景觀圖片,總結出長江上、中、下游特徵等知識儲備基礎上,爲了更好的理解長江各河段特徵,我設置以下3個自主探究題目:1、如果你去長江流域觀光旅遊,你會選擇哪個河段的景觀說出你的理由如果時逢雨季哪個河段最不適合旅遊2、如果你是工程師,你會選擇長江的哪個河段建設水電站3、如果你是個商人,能否選擇河運把一批5000噸貨物從武漢運到上海所以要讓學生說話,就要讓學生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有說可說。在每節課最終幾分鐘,能夠展示與本節課相關的地圖,表格圖片,引導學生有條理的複述或小節本節課的學習資料,也能夠就某一地理問題表達自我的見解,也可接合自我繪製的略圖進行復述,讓學生有話會說。

四、會用心。新課程改革中認爲教材是教學得以展開的必要成份,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切教學材料,要求教師轉變教材觀,用心做教材的主動開發者,從而教師真正成了新課程的參與者,能夠靈活處理教材,能做到:能夠根據本校情景有選擇地使用教材;能夠根據本地的資源和環境對教學資料加以改造,使教學資料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當地人文,社會實際,教師還可根據自我對教材的理解,設計新的活動方案。如《長江》《黃河》這兩節教材,按教學參考提議分四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長江概況,第二課時長江“開發與治理”,第三課時黃河概況,第四課時黃河開發與治理。我用心的把教材重新進行整合,第一課時完成長江概況,第二課時完成黃河概況,第三課時完成長江與黃河開發與治理,這樣安排即可使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又可使學生在瞭解長江概況之後引導學生自我嘗試總結黃河概況,從而掌握學習河流的一般方法,而長江與黃河開發與治理放在一齊學習可引導學生經過比較總結,使問題理解更加深刻。

總之,教學中僅有做到潛心磨課,纔會有許多奇思妙想,才能設計出新的活動方案,引導學生樂學、善學。

篇四十五:地理教學反思

國小階段的《自然》學科,介紹了一些淺顯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學會觀察並思考發生在生活和身邊的地理現象。進入國中階段開設的《地理》學科,由淺入深地介紹系統的地理知識。學生要認知衆多的地理事物名稱,培養必須的理性認知本事,學會分析、理解地理現象,去理解成因、演變超勢,影響等。讓學生在瞭解大自然的奧祕的同時,瞭解一些經濟、文化現象,進而學會運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詩身邊的一些事情,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樹立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資源及生態平衡,因地制宜及可持發展的人文理念。

國中《地理》,側重於自然地理,次於人文即社會經濟地理、資料主要包含:地形《勢》、水文《江河湖海》、資源、氣候、植被、及工農業生產,國家與城市、人口交通等諸多資料。然而,知識的重點側重於簡單的認識和記憶。那麼如何高效地讓學生識知如此衆多的地理事物的名稱及分佈,就是擺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題。

人類爲了更直觀地探知地球,瞭解地表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發明了地圖儀及種類多樣的地圖。所以,我們教師要學會如何運用這些地圖,去形象、直觀地呈現地理知識,讓學生學得簡便、學得歡樂、學得高效,則是現代地理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在前階段的日常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地理學科饒有興趣,但對地理事物名稱仍處於一種枯燥之味地機械記憶模式,且對具體的地理事物的分混浠不清,記憶難度較大,學習興趣未得到充分地激發……

我們明白,地理知識重位置、重分佈,而地圖卻正好能直觀形象地解決此問題。爲此,教者能言簡意賅,圖文並茂、生動高效地組織教學,我們何樂而不爲呢?因而,我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儘可能地多而巧地去運用地圖。

篇四十六:地理教學反思

新課改,新理念,我認爲,地理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當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構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本事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夢想的。所以,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進取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地理新課標不僅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貼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本事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貼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忙他們構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本事是否提高等情景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本事得到提高。

我們明白,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供給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瞭解知識發生和構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體驗人生,並積累必須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我認爲,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教學素質和研究本事,有設計富含知識和本事,並有利於展開多端性、創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充實、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內外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活動處於活躍進取的狀態。

3、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我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確定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衆所周知,過去爲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資料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採取壓制、迴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很多地進行反覆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複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爲,要能進取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匡正。

4、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我們不僅僅要注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爲,還要經過學生作業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本事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資料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的知識不是學生自我學會的,而是教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經過作業,不僅僅能夠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並且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本事、探究本事和創新本事,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構成的過程。

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爲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本事”,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篇四十七:地理教學反思

兩年來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提高。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以下是針對自我近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情感體驗。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地理教學過程應當成爲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進取的情感體驗。

此刻的國中生思維活躍,由於認識水平的侷限性及觀念意識,普遍對地理科不重視,在課堂上的情緒不是冷漠呆滯就是惟恐天下不亂。如果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不更新,上課時只是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勢必造成學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興趣。所以,我們教師必須用“心”去施教,熱切地關注學生。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爲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係。

首先,我們教師的課前準備除了寫教案,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瞭解他們對即將講解資料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瞭解學生的需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忙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一樣的學習資料,選擇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角:一是進取的旁觀者,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景,研究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學生,讚賞學生,啓迪思維,激勵鬥志,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是培養學生的自律本事,讓學生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僅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爲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所以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爲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篇四十八:地理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的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爲認知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不斷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入思考,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充實自己,優化課堂教學。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保證必要的時間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並千方百計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地理教學反思有什麼意義?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我認爲,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三、如何進行地理教學反思?

1、反思教學觀念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繫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每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進行的步驟。

在講《南水北調》一節的時候,爲了讓學生了解資源跨區域調節的原因這個教學點,我在教學設計中利用了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例子:a同學急需一個作業本兒,b同學有富餘的暫時不用的作業本兒5個,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做?“借一個!”(學生都會給出這樣的回答)進一步加以引導和總結就能總結出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資源分佈不均,與社會經濟發展部吻合。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我們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瞭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體驗人生,並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4、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爲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