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後代與親代》教學反思

生命的延續與進化這一科學學科核心概念屬於生命科學領域,在國小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設置了《後代與親代》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對植物和動物的繁殖方式、生命週期有了一些瞭解的基礎上進行的;生活中孩子們也經常和家人討論“我更像誰?”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對“遺傳”這個詞也並不陌生;有的孩子還參與了家中小動物的繁殖過程,觀察過後代與“父母”的特徵,這都是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寶貴資源。生命的延續與進化、後代與親代這類話題離學生非常近,但又有着它在觀察、分析、推理等方面的科學學習的專業性,教材的內容安排也是由淺入深,由表面特徵到深入觀察。

《後代與親代》教學反思

一、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髮展。落實課程理念,從學生最熟悉的內容出發,“幫助”學生明確概念,瞭解基本的觀察方法。

本單元的第一課從“孩子與父母”開始,這是孩子們最熟悉的“後代與親代”的關係,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但孩子們對“後代與親代”的“釋義”也反映出一些問題:有的說“親代就是同輩人”;有的說“爺爺奶奶的是親代,我和爸爸是子代”;也有的孩子說“父母也稱父親、母親,也就是“親”代,我們是他們的後代”。這些說明部分孩子並不清楚“親代和後(子)代”的關係。組織學生把生活中的“親子關係”、稱謂“父親、母親、孩子”進行梳理後,學生明確了:我們的父母對於我們來說是“親代”,我們是他們的“子代”;但同時爸爸是爺爺奶奶的子代,爺爺奶奶是爸爸的親代……也就是說“後代和親代”的關係有着相對性。 明確了“後代與親代”的關係後,進入了孩子非常感興趣的“照片尋親”環節,我事先收集的照片中同學的臉擋住,通過觀察照片中同學家人推測這可能是“誰的一家人”,在觀察的初始有的孩子看的是“這衣服XXX前兩天穿來者”、“這鞋咱班就XXX有”……這雖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判斷方面,但顯然不是“孩子與父母”、“後代與親代”的判斷標準和科學的觀察方法,我馬上幫助學生梳理:你們說得有一定道理,但衣着、用品是判斷“家人和同學”親子關係的標準麼?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觀察、判斷?孩子們馬上意識到應該從照片中家人的“相貌特徵、體型特徵、神態以及身體姿態等特徵”對比觀察。通過交流有的同學能夠憑藉對同學的瞭解“這是XXX的媽媽,讓他笑一下,看!跟他媽媽的笑容一樣”、“XXX的臉型很像媽媽,但他的眼睛好象爸爸”、“看,這位爺爺和XXX的媽媽臉型更像,所以應該是他姥爺”、“這位叔叔和XXX的媽媽鼻子、臉型都很像,應該是媽媽的兄弟---他們都很像照片中的老人,老人應該是姥姥姥爺”。每當被猜中,照片的主人都很高興,在活動中孩子們知道從相貌、頭髮、體型、精神狀態等形狀特徵來比較觀察、判斷“後代和親代”的關係,這種比較觀察的方法,在孩子們的討論交流中自然形成,在交流中孩子們願意分享,增強了家庭(家族)的認同感。有的孩子還提出,我不是很像爸爸,但我像爺爺,這是怎麼回事?馬上就有孩子說,你爸是爺爺的孩子,有些特徵沒表現出來,但傳給你了,隔代遺傳。其實孩子們對“遺傳特徵”,並不陌生。有了本節課的交流,很多孩子願意課下主動發現和父母、家人的“相似之處”。在後面的課中,陸續有孩子把照片拿來利用精彩兩分鐘的實踐和大家分享,尤其是家中有姐妹兄弟的同學,孩子們從照片中發現,有的姐妹、兄弟長得很像,有的不像,姐姐像爸爸、妹妹像媽媽;有的雙胞胎兄弟長得雖然很像,但耳朵的贅生物、掌紋的形態或數量等特徵不同……

二、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引導“扶助”學生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能在實際學習探究中根據需要調整觀察順序、運用課上所學指導自己完成生活中的觀察。。

在第二課“植物的後代與親代”教學中,學生有了前面“孩子與父母”的學習經驗,3、4兩個班的學生按書上的內容順序,先從同一品種、無代際關係的植物觀察開始,他們知道可以從花、莖、葉的角度比較他們,推測他們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親代),隨着環境和培育的影響,變化出了現在不同的品種,但還保留了一些共同的特徵----鳳仙花的花形;辣椒的白色小花等等,再觀察有親代和後代關係的油菜花的時候學生能很快地抓住花、莖、葉顏色的不同進行比較,發現親代和後代之間“繼承和變化”之處,但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交流和記錄。1、2班我馬上調整了順序,直接觀察油菜花,指導學生完成記錄,明確了後代和親代之間會發生怎樣的延續和變化;再觀察鳳仙花和辣椒,不但能讓學生清楚植物的後代和親代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性狀特徵”的比較,還能把這樣的方法運用到看似不同、實則有親緣關係的植物的觀察中,把“親代和後代”的關係進行了拓展,不僅侷限於兩代生物,爲學生觀察、理解生活中“同類不同種”植物奠定了基礎。同時我還充分利用校內的課程資源,學校分配給各班的花箱中就有與書上不同的鳳仙花品種---幾內亞鳳仙和蘇丹鳳仙,我提前對“花、葉、莖”拍攝了圖片,課上作爲拓展資源讓學生對比觀察,發現了鳳仙花的相同的特殊結構---“小尾巴”(生物學家稱之爲“距”),進一步認識到品種不同的鳳仙花可能有着相同的祖先;課本中還提到了“樹木的親代子代”,我拍攝了校園中:玉蘭樹、丁香樹、黃楊樹的、生長在最底下的、從根部生長出土“幼苗”,讓孩子們看到了木本植物的親代可以這樣產生下一代,也就是他們的後代。並鼓勵孩子們下課到校園中、生活中實地觀察、比較。

三、放手,讓孩子們能基於證據與邏輯,運用分析、比較等思維方法建立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關係並提出合理間接,形成科學思維的能力和品質。

在觀察比較猛獁象和亞洲象的過程中,兩種生物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熟悉的,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能很快抓住他們各自的特點,但猛獁象是已經滅絕的動物,這跟以往的觀察是最大的不同。但孩子們會主動根據圖片和文字的介紹捕捉到猛獁象體型大,毛多且厚,耳朵小,脂肪厚等特徵,推測猛獁象應該生活在極寒天氣;而亞洲象體型相對小,毛少且稀,耳朵大,生活的時代氣候溫暖甚至有的區域炎熱,這些特點能夠更好的散熱。同時他們還發現猛獁象的象牙比亞洲象牙長、向上彎曲,推測猛獁象的攻擊能力更強、生存環境(受到更多的生存威脅)更惡劣。我還給學生介紹了北極熊,棕熊,黑熊在形態特點上與環境相適應的地方,使得學生能理解“冷的地方,動物暴露在外面的器官更小,以保溫”。相比在觀察長頸鹿和化石長頸鹿時學生就顯得沒那麼濃厚的興趣,因爲這兩種動物沒有猛獁象和亞洲象那麼相近,那麼熟悉。甚至有的孩子說化石長頸鹿(山西獸)像驢,不像長頸鹿。我並沒有否定孩子們的看法,因爲他們的看法有依據,他們抓住了山西獸和長頸鹿、驢的性狀特徵進行比較,掌握了“後代與親代”對比的方法,在比較過程中山西獸和長頸鹿有太多的不相似之處。

“後代與親代”單元的學習結束了,學生在豐富的觀察活動和討論交流中,學生知道生物的遺傳信息會逐代傳遞、會發生改變;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以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和物中的多樣性;能有意識的把現代生物和一些古代生物、已滅絕的生物建立聯繫,分析性狀特徵變化。但“生命科學”的學習還有更多有趣、更多值得觀察和思考的問題:“生活中處處有科學、處處是科學”,怎樣引導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感受科學的魅力和影響,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