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近似數 教學反思(熱門2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5篇《近似數 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近似數 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近似數 教學反思(熱門25篇)

篇1:近似數教學反思

對於近似數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也已經接觸到,不過沒有出現這樣的概念。而本課的學習相對系統一些,同時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教材的編排由於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難以展現出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我想方設法爲抽象的教材內容選擇、補充生活背景,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易於感受。通過提供富有生活氣息的四個城市國小生人數的統計表,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些信息,引入準確數,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67人大約是幾十人,四個城市國小生人數大約是多少萬人,並談談理由。從學生用接近一詞來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爲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求近似數的方法教材裏只提到用四捨五入法可以得到一個近似數,什麼是四捨五入法大多數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很多孩子並不理解,於是我讓他們從字面去理解,四舍什麼意思?有哪幾個數可以捨去?五入什麼意思?有哪幾個數可以進一?之後我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兩位數,讓學生觀察思考要把這些數改寫成整十數應是四舍還是五入,由於學生已經理解了四捨五入的含義,他們很快說出,情緒很高。在我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判斷掌握瞭如何用四捨五入法求兩位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來了,在這個基礎上再來研究如何求多位數的近似數。搞清楚把哪一位上的數四捨五入是教學的關鍵。我通過提問強調:⑴省略萬後面的尾數是把哪一位上的數四捨五入?⑵省略億後面的尾數是把哪一位上的數四捨五入?並適時提問:通過上面的兩題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髮現省略哪一位數後面的末數就是把哪一位後面的數四捨五入)

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於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區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徵。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進入學習數學化的過程。

數學是一門科學,具有科學的體系;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時,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數學又是一門藝術,具有藝術的魅力。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如能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不但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可以得到意外的驚喜。讓學生得到知識的經驗,情感的體驗,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篇2:近似數教學反思

1.複習鋪墊,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複習鋪墊能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分散難點,從而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本教學設計在課前複習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爲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也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繫。複習時通過不同的方式表揚學生,使學生有信心學好這節課。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通過創設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認知衝突,喚起求知慾望,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爲主線,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將枯燥的教學置於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情境中,讓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截取商的近似數的必要性。在這一環節積極爲學生主動嘗試、交流、討論等創造條件,提供充分探索的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發現問題

篇3:近似數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上冊《近似數》教學反思在先求近似數再改寫這一課中,學生已經在三年級學過估算,能夠熟練的對一個數保留整十或整百的數,但是學生表現出來一個問題是,當問題是省略萬位以後的數是多少或者保留整萬位,學生會做。當問題是四捨五入到萬位時,學生就不知道怎麼做了,很多學生都做錯。原來學習的保留整十或整百,保留的都是最高位,現在讓保留的不是最高位時,學生會在最高位再保留一次,導致出現錯誤。這種情況出現的不多,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講。

學生剛從三年級進入到四年級,所學習的知識在加深,但是學生的思想還沒有及時轉變過來,過多的沉浸在三年級的學習經驗中,會對四年級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在上課時要想辦法扭轉這種現狀。在知識的學習中既要注重學生原有知識的應用,還要關注新知識的學習,讓新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衍生出來,學生學起來會更容易,記得牢固。

篇4:近似數教學反思

近似數教學反思

教材中有關近似數的內容比較少,只有一個小例題。乍一看上去,內容也比較簡單,很好理解。教學過程也很快,分析一下近似數的不唯一性,理解近似數的好處,就完成。學生做題卻出現很多麻煩,找1198的'近似數,出現1200/1100/1190/1000/2000/1150等。小近似數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判斷力,要判斷離哪個數近,所以教學過程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判斷。

篇5:近似數教學反思

去年也是這個時候教學《近似數》,批閱作業時那個頭痛至今都忘不了。一是當時對這節內容沒教的過於簡單,高估了孩子的學習水平;二是又感覺不會很難,不就是用個“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麼?導致自己的備課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些脫離,所以交上來的作業,可想而知,學生出現的錯誤直接告訴自己沒有上好這一節內容。自我認爲很是簡單,教材也是安排一個課時結束新知,可實際不然。所以今天在教學這個內容時,把事速度放慢了許多,也打算用2個課時來完成。與其快速沒有效果的完成,還不如讓學生掌握牢固多用一個課時來消化。

今天放慢了速度,所以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正是讓我明白學生對於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真實情況,以免後面會忘記,所以特記下來,以備下次之需,同時也改進自己的教學。

問題一:學生明白“四捨五入法”,不明白的是怎麼用這個方法。

在講解完“四捨五入法”時,學生通過其他人的理解和老師的引導,能夠接受‘滿五要也向前一位進一,不滿五就要舍’的道理。但是真正用的時候,他們還是不理解。例如教材中安排了“233184人約等於20萬人,說說你是怎麼得到的?”有些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四捨五入到十萬位,就看萬位是不是比5大?”;可在今天的課堂中仍然有一些孩子提出自己的“質疑”:那8不是比5大嗎?爲什麼不是“進一”,而是“舍掉”。從這些孩子的理解上出了問題。課堂上沒有直接消除他們的疑問,而是由兩個孩子說了自己的看法。A說,8在十位上,表示八十,對20萬是根本不受影響的。B說,就算是五入,8向前進一位,那也只能說百位上變成,然後不能再繼續向前進一位了。C說“233184”在數線上離20萬更近,所以約等於20萬;其實三個孩子的說法都有一定的理由,同時孩子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解述自己的看法,已經是非常了不起。於是在孩子們的想法上,我把“四捨五入”的方法進行了講解,可還是有一部分人不明白什麼“四捨五入到十萬”。所以要讓學生掌握到關鍵:四捨五入到哪一位,再看這一位的下一位……。

問題二:15000約等於多少?

教材爲了讓學生理解近似數更接近於哪一個精確的數,安排了一個直觀的“數線找位置”的方法,再觀察與哪個更接近,再約等於哪個數。這個方法很好,非常直觀。課堂當中有一位男生對18000接近於20000,理解就非常好。這個孩子告訴大家,在數線上,先找到15000,如果比15000大一些就近2萬,如果比15000小一些就近約等於1萬。其實就可以說是直觀的“四捨五入法”了。但是有人就提出疑問,那如果正好在中間,15000又是近似哪一個數。

今天這節課雖然沒有按照教材的安排一個課時完成,但課堂中學生提出的疑惑讓人很是開心。這些暴露在學生中的問題,既是今後在備課教學所需要注意的,也是能看出學生在課堂中有善於思考,學會提出問題。這應該也是課堂中的一個較大的收穫。

篇6:近似數的教學反思

近似數的教學反思

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教材安排是一課時,內容看似比較簡單易懂,而實際教學後發現,其實不然。我邊教邊調整,用了三課時,纔有比較滿意的效果。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教師要用動態的眼光,鑽研教材,營造體驗式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深刻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並獲得積極的情感受體驗,最大限度促進自身發展。

1、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儘管如此,教材的編排由於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難以展現出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教師應想方設法爲抽象的教材內容選擇、補充生活背景,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易於感受。通過提供富有生活氣息的四個城市國小生人數的統計表,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些信息,引入準確數,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67人大約是幾十人,四個城市國小生人數大約是多少萬人,並談談理由。從學生用“接近”一詞來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爲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於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區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徵。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進入學習數學化的'過程。

3、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四捨五入法”只是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是採用的一個規則。當根據學生的體驗剛剛揭示這一規則後,一個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質疑——我有不同意見!986可以近似於990也可以近似於1000或980。多好的體驗!多好的發現!多好的解釋!面對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如果硬性地讓其“五入”,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的確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於是我果斷地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真實而又正確的體驗,他的臉上也露出了微笑,顯然是受人尊重後的發自內心的喜悅。

篇7:近似數的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內容屬於新課不新,實際上就是把小數乘小數的計算和求小數近似數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問題不大。在教學時,主要採用的是引導學生複習舊知識,然後將兩個原來沒有聯繫的知識通過解決例6中的具體問題加以結合,在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自己試着解決嗎?學生基本上都是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的。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怎樣求積的近似數。在學生們交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總結出具體的步驟和方法。接着進行一系列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和熟練程度。從整節課的效果看,學生的掌握應該是不錯的。

篇8:近似數的教學反思

師:通過昨天晚上的預習,同學們都知道可以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下面是某市20xx年末全市人口情況統計:

總計(人) 男性(人) 女性(人)

970889 484204 486685

男性和女性的人數各接近四十幾萬?你能寫出它們的近似數嗎?

生:能!

師:請在你的自備本上寫寫看!

(生試寫)

師:男性的人數接近四十幾萬?(指答)

生冬:男性的人數接近四十八萬。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沒有。

師:請你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冬:我是這樣想的:要求男性人數接近四十幾萬,就要看萬後面一位千位,千位上是四,不滿五,就把尾數捨去,所以男性的人數接近四十八萬。

生燁:老師,我不是這樣想的。

師:喔,請大家聽聽燁是怎樣想的!

生燁:我是從個位看起的,個位上是四,不滿五,捨去;十位上是零,不滿五,捨去;百位上是二,不滿五,捨去;千位上是四,不滿五,捨去。所以男性的人數接近四十八萬。

生竊竊私語:好像都對的

生勇:我覺得燁的想法是不對的,如果把484204換成484904的話,就不對了!

師:怎麼不對了?

生勇:484904應該接近48萬,如果按燁的想法的話,就變成接近49萬了。

(師板書生勇的想法)

師:484904更接近48萬還是更接近49萬?

生:更接近48萬!

師:爲什麼?

生:因爲484904比48萬多四千多,而比49萬少五千多。

師:所以應該怎樣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獨立思考前提下的交流,在交流中有新的生成,這纔是真正意義的交流。按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共同參與者。它強調教學中的社會性和相互作用對於知識建構的重要作用,主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豐富的、多向的交流、討論和合作解決問題,提倡合作學習與交互教學。課標中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受更深了。

反思這節課,使我認識到在學生參與學習的活動中,發揮教師期待效應,會使學生插上自信的翅膀,飛到成功的彼岸。而學生的成功又有賴於良好習慣的培養。這一培養過程是師生長期努力而形成的。要注意從細微入手,持之以恆。首先是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這裏所說的聽不但要求學生認真聽老師講,更要用心聽同學發言。只有這樣,才具與同學交流的條件,有的學生往往只聽老師講,同學發言時漫不經心。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認真聽夥伴發言,因爲同學發言能反映同齡者共同的心聲。並請其他同學做出評價,生生之間相互啓發,取長補短。其次,培養學生主動說的習慣。開學伊始,我就要求學生們要敢說,人人說,大聲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們很願意這樣去做,我看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於是,我就萌發了培養學生自主交流的想法。有一次,一個學生說明自己的觀點後,另一位同學在下面小聲說不同意他的想法。我抓住了這個機會,請這位同學大聲與前者進行交流,隨後,又有同學加入到他們的交流之中。我對這幾位同學的做法大加鼓勵。在以後的數學課中,這種互相交流的形式受到同學們的歡迎。我想和XX同學交流一下,我認爲XX同學說的不對,我想給XX同學補充一條,這樣的話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學生之間出自內心的評價往往比教師的評價更易於被接受。一句讚賞的語言,一個暫停的手勢或者同學發言後主動報以的熱烈掌聲都是發自學生內心的評價。這些評價雖然沒有齊刷刷的掌聲或異口同聲的你真棒那樣壯觀,但是它的實效性顯而易見,在其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起到了評價的作用。學生在這樣的交流中會更加愛學數學,樂學數學。在情感上做好了學習準備的基礎上,順勢將探求知識的過程推給學生。在情感內動力的推動下,再借助他們已掌握的現有的知識經驗及各自不同層次的生活實踐經驗,選擇各自不同層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通過他們主動探索獲得的知識更容易記住。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已經成爲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動向。那麼研究學生如何學數學以及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則成爲中心議題。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統一的活動,所以它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班級學習的羣體效應,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和個體的思維活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相啓發和幫助,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的發展。

篇9:近似數的教學反思

《積的近似數》這一新課是在學生四年級已掌握了求小數的近似數的知識和前面幾課時學習了小數乘法之後進行的,因此這節課的重點不是如何用四捨五入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而是讓學生在求出積之後,能夠根據題目要求或者現實需要,把積保留若干位小數,所以這節課我想應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讓學生結合數學情景,明白“求積的近似數”是生活實際的需要,在生活中有着廣泛地應用。教學中我先複習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幫助學生回憶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然後創設了購物的情境,讓學生計算應付的錢數,學生順利地計算出了得數,這時我讓學生用生活中的話告訴我兩個人各應付多少錢,學生說到分的時候再往後就不知道怎麼說了,此時我問學生你們見過比分還小的人民幣嗎,學生都說沒見過,到此已水到渠成,我因勢利導,引出這就需要求積的近似數。同時強調求積的近似數要根據題目要求或者現實需要,把積保留若干位小數,並且要求學生做到有關錢數的題目要自覺保留兩位小數。

篇10:“近似數”教學反思

數學作爲自然科學的一個內容,是來源於生活,並最終要應用於生活的一門學科。在教學中,作爲數學老師,在以數學書爲主要內容進行教學時,一定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否則,這樣的教學只會讓孩子成爲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

在教學近似數的內容時,對於不同情況下數字是估大還是估小的問題,孩子們很難判斷清楚。這一方面是因爲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另一方面也是因爲教師教學數學的時候,過分以書本爲本,使教學脫離了生活實際,人爲地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割裂開來造成的。其實,我們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還是爲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爲了數學測驗得到高分。可是由於教師以及學生評價方式的過分單一,最終造成了現在的情況。

以兩道練習題爲例。

1.《書》P98第5題:城關鎮禮堂有3000個座位,城關鎮的三所國小各有八百多名學生。如果這三所國小的學生同時來參加活動,能坐下嗎?

這道題和之前學生做的題是又不同的。之前的練習題,都會出具明確的數字,學生一般採用四捨五入的方法進行估算。可是這道題,只告訴學生有“八百多名”,究竟這個“八百多名”是比較接近800,還是比較接近900,學生無法判斷。其實,對於這道題,不管這個“八百多名”是比較800,還是比較接近900,都應該用900去算。因爲座位只能多,不能少。因此,列式應爲900+900+900=2700(個) 2700<3000 答:能坐下。 但是很多孩子列式爲800+800+800=2400(個) 2400<3000。答:能坐下。數學教師用書上也是用這樣的列式。雖然對於這道題來說,列式的不同不會影響最終的判斷,但是思維的過程是沒有從生活實際來考慮的。所以個人認爲數學學習時不能脫離實際生活的,應該以第一種列式爲準。

2.《書》P99第8題:廣場舉辦消夏音樂會,需要租1500把椅子。“我們有九百多把椅子”“我們有七百多把椅子”。夠了嗎?

由於有第5題要用進一的方法取近似數計算,所以這道題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這樣列式:800+1000=1800(個) 1500<1800。答:不夠。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爲了保證每個人都能坐到椅子,椅子是不能用進一法計算的,要用去尾法。因此列式爲700+900=1600(個) 1500<1600。答:不夠。雖然對於這道題來說,第一種列式的方法也不會影響對結果的判斷,可是思維過程有問題的話,在面對其他數目的數學問題時,就極有可能出現判斷錯誤。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一定要利用多種形式,如寫數學日記、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甚至是用演示法等方法,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數學問題解決一定要基於生活實際,決不能脫離生活實際進行數學學習。

篇11:《近似數》教學反思

《用四捨五入法把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這節課並不簡單。學生既要學會四捨五入法,又要學會用四捨五入法對數進行改寫,而且還並非僅僅是課題中所寫的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還需要根據要求改寫成以“千”、“百”等作單位的數。而教材的編排意圖顯然是充分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把整萬的數改寫成“萬”作單位的數的經驗,力圖讓學生經歷先把一個大數用四捨五入法省略萬後面的尾數求出近似的整萬數,再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的過程。顯然,前面的過程是關鍵。而四捨五入法,四舍比較簡單,難的是五入。

從課堂反應及學生的作業批改來看,學生對這一課的掌握情況很不好,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反思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覺得是因爲我的教學不夠嚴謹、細緻,才導致問題的面這麼多而廣。

原因一、沒有激發部分學生的興趣

原因二、上課內容比較抽象,後進生難以理解,故此沒能投入學習互動中來。

改進後,二次教學設計。

汽車價格是193500元,558800,( ),( )

理清幾個概念。

1、什麼叫尾數?1389567萬位(千位、百位)後面的尾數分別是什麼?

2、“省略”是什麼意思?是像語文裏講的一樣直接省略不寫嗎?(區別語數中“省略”一詞概念的不同)

3、那麼,什麼情況下直接捨去尾數,什麼情況下要向前一位進1呢?關鍵看哪一位?

4、辯證思考:193500爲什麼不看成20萬?558800爲什麼不看成55萬?

5、拓展:怎麼改變這個價格,使它能約等於55萬?

預設:生1“千位上改成4、3、2、1、0”,師追問“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呢?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生2:萬位上改成4,千位上改成5、6、7、8、9。

師板書各情況,並追問“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呢?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小結:約等於55萬的數,最大的是四捨得到的554999,最小的是五入得到的545000。

6、完成作業本第6頁第5題。

7、完成練習二。

一步一步地使學生明白“把12756省略萬位後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就是把1後面的尾數都去掉,並寫0佔位,寫成10000,但是題目要的是“萬”做單位,所以還要把10000改寫成1萬。這樣就使得學生對求近似數的每一步的用意都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反思,我認識到教學一定要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過程來進行,每一步的設計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從教學的重難點來分析。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僅苦的是學生,害的是學生,其實受害最大是老師,因爲課後你得利用更多的時間來輔導那些知識上有缺漏的學生。

篇12:《近似數》教學反思

師:(出示統計表) 四個城市國小生人數情況統計表

城 市 名 稱 小 學 生 人 數

A 91995

B 94955

C 95955

D 98955

師:根據這個統計表,你能知道什麼?

生1:我知道A城市國小生最少,D城市國小生最多。

生2:我知道這四個城市國小生人數的後三位數都是995,萬位上都是9。

生3:我知道這四個城市的人數都比9萬多,都比10萬少。

師:同學們真會發現!這些數據都是經過認真調查統計獲取的,一個不多,一個不少,都是準確數。(板書:準確數)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說得這樣準確,而是主說出大約是多少。例如,我們班有67人,大約是幾十人?

生:大約是70人。

師:能說說理由嗎?

生:因爲67人接近70人,所以大約是70人。

師:像這幾個城市的國小生分別大約是多少萬人,爲什麼?

生1:A城市大約是9萬人,因爲91955接近9萬。

生2:B城市大約也是9萬人,94955也接近9萬。

生3:C城市大約是10萬人,因爲95955接近10萬。

生4:D城市大約是10萬人,因爲98955也接近10萬。

(師進而引出“近似數”和“≈”,板書如下:)

91955≈9萬

94955≈9萬

95955≈10萬

98955≈10萬

師:剛纔我們把這幾個數寫成了用“萬”作單位的近似數。爲什麼有的約等於9萬,而有的約等於我10萬,請你們仔細觀察這幾個算式,看有什麼發現?

生1:我發現這幾個數只有千位上的數不同,千位上是1、4,近似數是9萬。

生2:我有補充!千位上是5、8,近似數是10萬。

生2:我發現這幾個數的近似數與千位上的數有關係,如果千位上的數比5小,這個數就更接近9萬,所以它們的近似數是9萬;如果比5大或等於5,這個數更接近10萬,所以它們的近似數就是10萬。

師:同學們說的太妙了!如果把一個數寫成用萬作單位的近似數,關鍵要看千位上的數,如果小於5就捨去,如果滿5就向前一位進“1”再把後面的數捨去。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四捨五入法”。

生1:老師,我有不同意見!如果千位上是5,而這個數不是95955,而是95000,我覺得它的近似數可以是9萬!就不能“五入”了!

生2:但也可以是10萬!

生3:我認爲既可以是9萬,也可以是10萬!

師:能講講道理嗎?

生1:因爲95000比9萬多5000,比10萬少5000,它既接近9萬,也接近10萬,所以它的近似數可以是9萬,也可以是10萬。

生2:因爲95000離9萬和10萬一樣遠,所以說它的近似數是9萬行,是10萬也行。

師:你們說的還真讓人信服!像95000的近似數,完全可以這樣理解!還有其它不同意見嗎?

……

篇13:《近似數》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於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爲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人性化數學課堂,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活動中感悟、再創造中理解、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現思維過程,讓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爲學生活動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讓學生在和諧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一課之所以是教學的難點,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脫離,學生不熟悉,不感興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導入新課環節就緊緊抓住學生的生活實際:從我們班的人數這個準確數到我們學校大約有多少人,引入新課。新課程理念認爲,教師不應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教材”,而應該是“用教材去教”。我認爲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就要努力從學生身邊挖掘、選取教學的素材,讓數學走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所學的知識來源於他們的生活,學生必定倍感親切,也就能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了。生活中的許多數量是用近似數表示的,你留心了嗎?你在哪見過或聽過?利用課件說明:沒有辦法得到一個精確結果或沒有必要用一個準確數表示時,就用近似數。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意識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並最終服務於生活。這堂課通過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數據,例如:班級人數、學校總學生數、科技節活動過程中查詢過的一些數據,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些信息,引入準確數,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來判斷近似數的。從學生找出“大約、達、近”等一些詞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爲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於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區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徵。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進入學習數學化的過程。本課一開始在講解“準確數”和“近似數”時,通過讓學生比較一些數據,從而讓學生明白這些數據意義的不同,進而感受到什麼是“準確數”,什麼是“近似數”,加深了學生的認識。

3、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與精確數不同,它僅表示某一對象的一定範圍。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認識近似數,理解近似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即四捨五入法。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再創造,滲入一些準確數,然後讓學生分類,並說出分類的理由,從而自然引出近似數,並引導學生討論,爲什麼會形成這些近似數,在各種分類中明確近似數與精確數這兩類數的特點,從而讓學生體會近似數產生的過程,加深對近似數意義的理解,也讓學生能在生活實際的背景下進行學習。在幫助學生建立了近似數的概念以後,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近似數,讓學生體會到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學如何求近似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通過獨立的看一看,自己試一試,小組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思維的空間,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數學中的一些規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中體會探究與發現帶來的樂趣。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把自己個性化的想法展示出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雖然在課堂上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了,但是在作業中,求近似數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如何讓學生能比較熟練的找到不同程度的近似數,有何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我還在思考的問題。

篇14:《近似數》教學反思

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與精確數不同,它僅表示某一對象的一定範圍。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認識近似數,理解近似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即四捨五入法。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中,就教材安排的兩組情境,進行再創造,滲入一些準確數,然後讓學生分類,並說出分類的理由,從而自然引出近似數,並引導學生討論,爲什麼會形成這些近似數,在各種分類中明確近似數與精確數這兩類數的特點,從而讓學生體會近似數產生的過程,加深對近似數意義的理解,也讓學生能在生活實際的背景下進行學習。在幫助學生建立了近似數的概念以後,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近似數,讓學生體會到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學如何求近似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通過獨立的看一看,和同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自己試一試等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思維的空間,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數學中的一些規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中體會探究與發現帶來的樂趣。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把自己個性化的想法展示出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雖然在課堂上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了,但是在作業中,求近似數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如何讓學生能比較熟練的找到不同程度的近似數,有何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困繞我的問題。

篇15:《近似數》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二年級,第二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第三課時,萬一內數的大小比較和近似數。

從整節課來看,還是令人滿意的,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採用數數,數的組成,和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作爲鋪墊引導學生很自如的過渡到;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並且掌握了比較的方法,能正確的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近似數這一塊學生掌握的不好主要是在取近似數時,不是與準確數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或整萬的數。

那麼造成學生對近似數的理解不確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近似數是一個新的概念學生沒有準確的理解這個名詞(2)板書練習的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的少(3)練習比較單一(4)學生課堂練習的時間少一些。

如果讓我重新設計這節課,我會把重難點放在“近似數”上。板書指導多樣化結合日常的生活,幫助學生理解,增加鞏固練習的內容和時間,引導他們動腦、動手、拓寬學生的思路正確理解近似數這一名詞,我認爲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篇16:《近似數》教學反思

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後,安排學習“認識近似數”,出現兩幅情境圖:(1)育英國小有1506人,約是1500人,(2)新長鎮有9992人,約是10000人。從而自然引出1500是1506的近似數,10000是9992的近似數。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如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通過讓學生觀察兩組數的特點,在小組內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讓學生們把自己個性化的想法說出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並引導學生討論:“準確數和近似數哪個更容易記住?你還能舉出近似數的例子嗎?”從而明確近似數與準確數這兩類數的特點,加深對近似數意義的理解。結合生活實際,舉出生活中的近似數,讓學生體會到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我看到有人是這樣教學生的,我覺得這個方法是通過學生多做,總結找近似數的方法時比較適合。

1、如果所要估算的數最高位是百位就看個位。

例如:506、217、428、734、962等就看個位,個位小於1―4的數就直接寫0,十位、百位的數不變。如734≈730,962≈960,如果個位是5―9的數,就在十位上加1,個位變0。如,506≈510、217≈220、428≈430。

2、如果最高位是千位就看十位。

十位是1―4就把十位和個位都寫成0,百位、千位不變。例如:7046≈7000、1837≈1800。如果十位是5―9就把十位、個位寫成0,在百位上加1,千位再隨百位變化而變化。例如:6080≈6100、9960≈10000。

以上所說的方法其實是老教材中的“四捨五入”,新課程標準下,教材根本沒有出現這個詞語,這個對教學帶來了一定的不便。教學時,估算沒有固定的方法,只是讓學生找準確數的最接近的數。例如是1098,我就讓他們找最接近的整千數或者是整千整百數。如果是359,我就讓他們找最接近的整百數或者整百整十數。但是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總有幾個人有錯誤。

其實,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地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當學生將估算內化成一種自覺意識,纔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篇17:《近似數》教學反思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並最終服務於生活。上這堂課時,我通過向學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數據,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些信息,引入準確數與近似數,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來判斷近似數的。從學生找出“大約、達、近”等一些詞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爲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

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於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區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徵。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這樣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本課一開始在講解“準確數”和“近似數”時,通過讓學生比較一些數據,從而讓學生明白這些數據意義的不同,進而感受到什麼是“準確數”,什麼是“近似數”,加深了學生的認識。

篇18:《近似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剛工作一年的新教師來說,第一年還沒有真正接觸到本專業課程的新教師來說,通過這次的公開課,讓我進一步的認識到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不足、對教材的理解;深度的把握等等是我的弱點,衆多問題的暴露,促使我一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學習、可以提高的機會來充實自己。現對這節課作如下反思總結:

首先是教學設計上,對教材深度和廣度上的挖掘不夠,對於準確數和近似數,學生在沒學習這堂課之前學生也能分辨出一些數,然而我在這堂課所要學習的必要性沒有很好的落實到位,特別是沒有涉及到近似數的必要性,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數據,但有些實際數字是無法來表示的,其實可以這樣一句帶過,讓學生明白就可以了。另外本節課設置的難點未順利的突破,可以在深入的練習一個下去,就可以讓學生明白,以後這方面還必須要加強。另外本節課程序的安排,例題的選擇,比較合適,貼近學生的生活。設計的題目具有一定的梯度,學生容易接受。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吃透教材纔可以更好的教學。

其次是課堂教學上,由於是我自身對教材的認知不到位,教學中對概念的處理過程不恰當。對部分題目的引導,分析應該更徹底,讓學生易懂;還有就是最關鍵的是題目完成後要做適當的總結,給學生有個方向,更加的明確目的,不然學生還是浮在那裏,沒有很好的落實到實處。另外還可以藉助書本的例子,給學生更直觀,更形象的感官。另外作爲新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站穩教臺,這就需要我各方面的提升。還有課堂上的組織形式,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板書問題,課堂上的評價等等,在這節課上暴露了很多問題,這些都成了以後教學活動中要改進和提高的各個方面。

再次就是我自身各方面的問題了,一個語言上的不夠精練,對一些問題重複述說,還自覺與不自覺的攙雜着些口頭禪。對於這方面以後可以在課前把課堂上要說的話都寫下來,反覆練習,得以提高。另一個就是上課的投入方面,由於本節課精神比較飽滿,真的可以感染到學生,他們也個個提着精神在聽課。還一個就是形體要放開些,大膽些,肢體語言到位和豐富些。

總之,從這堂課之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教學的得與失,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

篇19:《近似數》教學反思

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與精確數不同,它僅表示某一對象的一定範圍。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認識近似數,理解近似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即四捨五入法。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上課時提供富有生活氣息的不同班級學生的人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32人大約是幾十人,並談談理由。從學生用“接近”一詞來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爲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1.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並最終服務於生活。教材安排了兩個生活情境,讓學生讀一讀,注意劃線的數在表達時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髮現“約”字,體會其表達的意思,從而引出近似數和精確數的含義。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本班人數說說32人大約是幾十人,並談談理由。從學生用“接近”一詞來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爲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入寫法32≈30,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

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於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區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徵。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進入學習數學化的過程。教學如何求近似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通過出示480000到490000之間的數,讓學生口答它們的近似數,並觀察比較,和同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思維的空間,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數學中的一些規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中體會探究與發現帶來的樂趣。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把自己個性化的想法展示出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篇20:《近似數》教學反思

在導入新課環節我抓住學生的生活實際:從我們二年級各班的人數這個準確數到我們級大約有多少人,引入新課。我努力從學生身邊挖掘、選取教學的素材,讓數學走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所學的知識於他們的生活,也就能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了。生活中的許多數量是用近似數表示的,你在哪見過或聽過?說明:沒有辦法得到一個精確結果或沒有必要用一個準確數表示時,就用近似數。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意識到以下幾點:

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這堂課通過學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數據,例如:班級人數、家用電器等一些數據,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些信息,引入準確數,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來判斷近似數的。從學生找出“大約、接近”等一些詞可以看出。

教學如何求近似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通過獨立的看一看,自己試一試,小組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思維的空間,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數學中的一些規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中體會探究與發現帶來的樂趣。

篇21:《近似數》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結合豆豆測量身高這一現實情境使學生知道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深對小數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感。

2.能夠根據要求會用:“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根據學習目標,結合課本內容,我制定了兩個學習任務:

1.探究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2.比較理解近似數1和1.0。

下面就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進行簡單的分析:

在激情導課環節,我先創設菜場買菜付錢情境,又結合課本的主題圖,創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回憶整數的近似數方法,爲學習新知做鋪墊。

在民主導學環節,任務一是讓學生探究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學生先自學,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學懂的知識。最後運用學會的方法解決問題。進行展示時,主要依靠小組,組間交流互動。讓學生總結出求近似數的方法。當學生還有表達不完整的時候,我再進行補充小結。在這裏,我主要強調“精確”到某一位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即省略這一位後面的尾數。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求近似數的方法。關於近似數末尾的0爲什麼不能去掉,爲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問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設計了任務二比較理解。

. ≈1 ( )

. ≈1.0( )

1.思考有幾種填法。把能填的數寫在後面的括號裏。

2.小組同學說一說近似數1和1.0的不同之處。

在學生展示交流完畢,我又出示了數軸圖,目的是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近似數1和1.0意義的不同,精確程度的不同,1.0比1更精確。由此得出“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在檢測導結環節我採用了課堂檢測單,檢測題圍繞學習目標,檢測學生對當堂知識的理解。第二題是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目的是再次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知識的發現者。

在進行小組交流時,由於一開始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顯得有點沉悶。可是在後面的學習中,學生逐漸的打開了思路,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不但自主探索到求近似數的方法,而且理解了爲什麼表示近似數時末尾的0不能去掉。可以說兩個任務的呈現都比較合理,有可操作性,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方向非常明確。任務二的呈現稍顯難度,但這也是這堂課的亮點。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爲學生直觀的理解知識搭建了合理的平臺。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在鑽研教材方面下大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用教材,呈現合理的學習任務。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努力處處爲學生着想,時時爲學生服務,課課讓學生精彩!

篇22:《近似數》教學反思

在教學第七冊數學課本“近似數”一課中,有一道帶星號的題是這樣的“9□8765000≈10億,方框裏可以填哪些數時,這個數的近似數於10億?”教學這一練習題時,我先讓學生獨立練習,要求學生也可以進行進行合作討論,然後交流。結果,學生經過交流後,展示了兩種結果:一種是方框裏可以填大於或等於5的數;另一種是方框裏可以填5、6、7、8、9。我立即追問學生:“這兩種填法一樣嗎?”話音剛落,學生頓時激烈爭論起來。有的學生說一樣,而有的學生堅決認爲不一樣,並且列舉出比5大的數還有10、11、12……,我順着學生的思路不斷地往下板書,一直寫到二十幾,然後甩甩手臂,裝出手很酸的樣子,問:“寫完了沒有,我的手都寫酸了。”學生馬上說“寫不完,寫不完,比5大的數有許多個。”我馬上接着說:“寫也寫不完的數在數學上有無數個”。這時我又問學生:“這兩種填法一樣嗎?”學生堅決而果斷地說:“不一樣,填5、6、7、8、9是正確的”。

在完成第二道星號題9□8765000≈9億時,就更有趣了。當我提出方框裏可以填哪些數時,有的學生說:“填比5小的數,只能填4、3、2、1、0”。這時有位學生神氣活現地說:“還有-1、-2、-3、2.1、3.7等比5小的數,所以方框裏填比5小的數是不正確的”。這位同學的回答超過了當前我們所學的整數範圍內的數。看着這些聰明而又可愛的學生,我不由自主地讚歎:“你們太棒了,真了不起,能找到哪麼多比5小的數”。這時我問學生比5小的數究竟有多少個時,同學們頓時異口同聲地說:“比5小的數也有無數個”。“方框裏應該填哪些數,同學們現在知道嗎?。學生自信地回答:”方框裏應填比5小的自然數都是正確的“。

通過這堂練習課,使我深深地反思到:學生的思維不再是一張白紙,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願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在主動積極的心境下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對學生思維方法的教學法,不能僅靠簡單的告知。數學教學最本質也是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它所傳輸的信息不僅僅是數學活動忍氣吞聲結果----數學知識,還應包括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經歷一次次數學思維的活動過程。對學生來說,無論是構建一種新的數學知識,還是掌握新的數學思維方法,必須讓學生經歷數學思維的活動過程,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篇23:《近似數》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用“四捨五入”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它的知識基礎是求一個數的近似值,以及小數除法。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只要明確在求商的近似值時,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再四捨五入即可,因此新授時只要通過例題着重強調這個新點,然後再圍繞新點進行練習就能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目標,也就是所說的“以舊帶新”。

我將例題講練的時間進行了壓縮,這樣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進行後面的鞏固練習,同時增加了一道利用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題,在學生進行解答時,其實也是在鞏固所學知識。

通過本節課,我發現,要上好一節課並非易事,教師的每一句話,所出示的每一道例題都應該讓學生有所體會、有所得,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細心的研讀書中的每一個例題和練習,保證讀懂它們的意圖爲止。同時,只是讀懂還不夠,教師還要善於組織課堂的結構,能夠使學生按照思維的過程進行學習,而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這些話,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要實行起來,還是需要平時的點滴積累,這也正好提示我自己要做一個教學上的“有新人”。

篇24:《近似數》教學反思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近似數,本節課要求學生學會用“四捨五入”的方法來求近似數,看似簡單,實際上還要通過練習來進一步理解和鞏固。

教學時,我出現了兩組數據,讓學生區分近似數和準確數,結果有個別學生還是分不清,這是我沒想到的,我以爲這個很容易辨別。

知道了什麼是近似數,最關鍵的.就是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通過課堂上學生的反饋還有學生的作業情況我認爲在以後的練習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1、區分“求近似數”和“把一個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 。

近似數用“≈”(真的有孩子不會寫,寫反了),改寫用“=”連接。

2、確定到底從哪一位開始“四捨五入” 。

首先要審清題目要求,區分幾種說法。現階段書上和練習冊上一共有三種問法:

(1)“省略最高位後面的尾數,再寫出近似數” ;

(2)“用‘萬’或‘億’作單位寫出近似數” ;

(3)“四捨五入到哪一位” 。

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到底是從哪一位開始四捨五入,關鍵看哪一位。練習中會出現很多錯誤,主要原因是孩子不理解,只知皮毛。所以,我覺得應該多花時間加以鞏固練習。

篇25:《近似數》的教學反思

《義務教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可見,學生低層次的模仿是不易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的,更難以品味出數學思考的韻味和樂趣。因此,本節課在對近似數的教學上,通過實例直接告訴學生什麼近似數的含義,讓學生知道近似數的和精確數的'區別,通過練習找近似數、找生活中運用近似數的例子,進一步加深對近似數的理解。

在學習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什麼是四捨五入法,怎樣採用四捨五入法,而是給出學習的素材,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自己質疑,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在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小組學習合作,通過觀察,交流討論、比較探究得出四捨五入的方法,建立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

標籤:反思 近似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