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渡荊門送別的教案設計 渡荊門送別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渡荊門送別的教案設計 渡荊門送別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一

《渡荊門送別》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並使之瞭然於心,成爲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後學生齊讀這首詩並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採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瞭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羣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着詩人的想像,洋溢着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後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多出現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境裏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爲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髮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爲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

12、發放課堂練習。

三、佈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預習下一課;

3、〖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這裏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託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裏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雲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雲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爲神怪,認爲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並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雲彩各種奇異的形狀,彷彿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爲什麼平常的月景和浮雲能引起詩人這麼大的興趣?因爲在嶄新的環境裏認爲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四、結束課程。

板書: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 交代旅程

頷聯 喜悅開朗

頸聯 新奇景色

尾聯 思念故鄉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二

《渡荊門送別》教案

地點:135 時間: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二節

教者:胡夢連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本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詩人簡介及背景介紹

三、教學新課

1、聽錄音,明確節奏並正音,然後全班齊讀。隨之欣賞歌曲《渡荊門送別》。

2、字詞釋義(師解),然後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生答)。

(1)渡遠:乘船遠行;從:跟從,隨從;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盡:消失;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天鏡:比喻明月;雲生:雲彩興起;海樓:海市蜃樓,這裏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仍:依舊,照舊;憐:愛。 (2)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遊歷。

重山隨着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雲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3、敘事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答: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頷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對偶;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頷聯畫面的壯美。)

b、“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用的很好,試分析揣摩其藝術效果。

答:羣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用一“隨”字,將羣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長江滾滾遠去,用一“入”字,彷彿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頸聯裏展現了幾幅圖?分別是何時的圖?請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兩幅圖所展現的畫面。

答:兩幅圖(水中映月圓、天邊雲霞圖);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鄉水”如何理解?(師解)

詩人從小開始,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爲“故鄉水”。

(2)此時的“送”是友人送別我或者是我送別友人,還是江水送別我?請說出理由。(生答師總結)

答:從“渡”字打頭看全篇主線——水;

隨、盡、入、流——爲寫故鄉水張目;

月下、雲生——低頭見天鏡,擡頭於水天相接處見海樓; 仍——前面所寫之景皆與“故鄉水”有關

所以,此時並非詩人送別友人或友人送別詩人,而是飽含深情的江水,不遠萬里的從故鄉一直把我送到遙遠的楚地來。 (3)尾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生答) 答:擬人

(4)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生答師總結) 答:表達依戀、思念之情。

四、總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雲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五、作業

背誦並默寫《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三

30 詩四首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 能力目標:培養鑑賞古詩意境美和語言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培養熱愛自然山水、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和難點: 1. 瞭解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相關知識,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 在反覆誦讀、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領會本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3. 感悟作者的家國之思,激發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分析、問答、啓發等 課時安排:1課時(40分鐘)

教學步驟: 一.自我介紹

同學們,大家好!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歐陽,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代,現在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研究生,過來京華學校向劉老師學習的。非常感謝劉老師這段時間的指導和關照,也非常感謝同學們的支持和配合。今天承蒙劉老師的關照,有幸能夠走向講臺給大家上一節課。謝謝劉老師,謝謝同學們!

二.導入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幾首詩詞,一起來背誦。 1. 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語:這些詩詞都透着濃濃的鄉情,體現了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首透着鄉情的詩歌。翻開課本P207,《渡荊門送別》。

三.解題 教師問:“渡”什麼意思?乘船。“荊門”是哪裏? “荊門”就是荊門山,在湖北。“送別”,誰送別誰?詩人李白25歲時出蜀遠遊,家鄉的山水送別詩人。四.作者介紹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於碎葉(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5歲-25歲在四川生活,對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歲第一次出蜀遠遊。42歲在別人的推薦下,來到了長安,才華受唐玄宗賞識,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後遭人嫉妒,獲罪,遭貶謫,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與世長辭,終年61歲。

2、人物評價

李白性格高傲,藐視權貴,曾流傳着“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御手調羹”的故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都體現了他反權貴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杜甫被稱爲“詩聖”,是現實主義詩人。) 他與杜甫並稱爲“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爲“小李杜”)。

3、詩詞評價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4、作品介紹

有《李太白全集》傳世,詩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靜夜思》、《贈汪倫》、《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難》、《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月下獨酌》、《關山月》、《子夜吳歌》等等。

五.朗讀全詩

六.研習詩歌

(一)整體把握

教師問: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可以分爲幾聯: 明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二)研習首聯

1、問:首聯交代了什麼?

明確:出蜀的目的:到楚地遠遊,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帶。 2.手法是什麼? 明確:敘事

(三)研習頷聯和頸聯 1.全班齊背誦

2、頷聯寫了哪些景?什麼時候的景?寫作角度是什麼?

明確:高山、平野、江流;

白天;

遠景,俯視 動感 3.請用一兩個詞語或短語來概括頷聯景物的特點。 明確:雄渾壯闊 意境高遠

4、頸聯寫了什麼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什麼時候的景?寫作角度是什麼? 明確:江月、雲霞;比喻; 傍晚;

近景,仰視

5、哪兩個字寫得好?

明確:飛(動感)和結(動感、聯想:彩雲如心靈手巧的美麗織女)

(四)研習尾聯

1、問:此段抒情,抒發的是什麼情?

明確:對故鄉的熱愛和依依不捨之情。李白從5歲-25歲一直生活在蜀地,對蜀中的山水懷有深厚的感情,初次離別,難捨難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鄉,而說家鄉的山水依依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萬里送行舟,和常人抒發情感的角度不一樣。

2、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 “水送人,人思鄉”。

(五)小結: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本詩通過對出蜀途中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渾壯闊、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依戀之情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之情。

七.知識拓展,見發給學生的資料。

八.作業佈置,見發給學生的資料。

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李白

首聯 敘事 出蜀目的

頷聯 寫景平野 江流 (白天 遠景 俯視)對仗

雄渾壯闊 頸聯 寫景 江月 雲霞 (傍晚近景 仰視)對仗和比喻

意境高遠

尾聯 抒情 熱愛故鄉、依依惜別之情(擬人)

渡荊門送別 篇四

《渡荊門送別》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2、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朗讀《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瞭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三、分析詩歌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

“隨”字將羣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着詩人的想像,洋溢着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後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3、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4、尾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爲朋友送行?

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四、品味情感

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髮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爲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

登岳陽樓 (其一) 陳與義

教學目標:

1、在多次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歌內容。

2、在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深切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懷。

一、導入:

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孟浩然望洞庭,描繪出“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景觀;范仲淹登高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

宋代著名詩人陳與義也登上了岳陽樓,那麼,他又抒發了什麼情感呢?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課堂。

二、作者簡介

請大家看到課本的註釋部分,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在北宋時做過官,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

三、讀準詩歌

1、自由朗讀詩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多讀,才能感受詩歌的美。】

2、明確詩歌節奏。【讀準字音只是誦讀的前提。朗讀詩歌,還需注意節奏。尤其是律詩。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劃分。

四、讀懂詩歌

1、解釋關鍵詞:簾旌、徙倚、憑危、弔古

2、學生根據課文註解大致瞭解詩歌意思。

3、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這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

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緩緩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寧。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頷聯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於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

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

再聯繫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後,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裏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遊玩,靖康之變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着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

頸聯通過敘事抒發了什麼感情?

“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表現了漂泊不定的生涯和離鄉背井的感慨。

尾聯情景相生

“白頭”:詩人已屆不惑之年,故言。

“弔古”:不說“傷今”,含蓄蘊藉,意味深長。

“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嚴峻的政治形勢,語意雙關。

“老木滄波”既寫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

總結:詩的四聯各主要寫了什麼?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通過登樓觀感,抒發了詩人輾轉江湘、顛沛流離之苦,國家殘缺、中原動盪之憂,以及老大傷悲的落寞情懷。

文有文眼,詩也有詩眼,它是一首詩的靈氣所在,也往往是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

悲 景悲——己悲——國悲

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岳陽樓遊玩,但心繫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五

知識目標

1、瞭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並使之瞭然於心,成爲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3、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後學生齊讀這首詩並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3、採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瞭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羣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着詩人的想像,洋溢着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後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多出現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境裏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爲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髮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爲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

12、發放課堂練習。

三、佈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預習下一課;

3、〖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的?

牐犝饈資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這裏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託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裏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雲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雲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爲神怪,認爲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並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雲彩各種奇異的形狀,彷彿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爲什麼平常的月景和浮雲能引起詩人這麼大的興趣?因爲在嶄新的環境裏認爲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四、結束課程。

板書: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 交代旅程

頷聯 喜悅開朗

頸聯 新奇景色

尾聯 思念故鄉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六

一、詩句的寫作背景: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遊、流、樓、舟。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二、詩句具體分析:

步驟:請同學簡析,教師點撥,再課件展示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三、詩的整體感知: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四、佈置作業:背誦默寫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

難點: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課程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在上新課之前,請同學回顧一下,有沒有學過下面幾類詩,如果有,試試背背。

1.邊塞詩 2.寫景詩 3.送別詩 4.遊記詩 5.思鄉詩

二、誦讀練習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

3.學生齊讀

4.自由誦讀

指導學生朗讀

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三、作者簡介 背景探尋

1.陶淵明,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爲“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嚮往。。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

2.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迴歸故里,內心鬱悶。對照官場的僞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爲國出力。這種心境與遊境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遊山西村》。這首詩寫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閒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

3.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蔘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爲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爲“邊塞詩”。

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4.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這首詩是李白初遊楚地之作。它以清新飄逸的筆觸,描繪了沿江東下所見到的新奇景象,抒寫了詩人從蜀中初到平原的喜悅心情和寬廣胸襟。"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句用語奇妙,用闊大意象表現心中喜悅與豪情,歷來被稱爲不朽佳句。末句寫因江水而產生對故鄉依依不捨之情,卻又鮮明地反映了詩人"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時樂觀向上的精神。

四、詩作賞析

1.《歸田園居》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什麼? 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着;自己的田園之樂。“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全詩流露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閒適的心情。

2.《遊山西村》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明確:全詩圍繞一個“遊”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於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着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着以後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遊,隨時拄着手杖來敲門拜訪。詩中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3.欣賞《使至塞上》

A、說說“徵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徵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B、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自己畫的圖畫賞析,

討論明確: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淨。“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4.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麼順序描繪的?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說說理由。

討論明確: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着筆,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詩中“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來寫景的。

欣賞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後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不直接說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深。

5.比較欣賞《歸園田居》《遊山西村》的異同。

同:《歸園田居》《遊山西村》都是以農村生活爲題材,都選擇一天的農家生活剪影,都表達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異:《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寫了田園的勞作之樂,平淡而又富有情趣,樸素的語言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表現了詩人意訣官場、熱愛田園、迴歸田園的意願。風格質樸醇美。

《遊山西村》是七言律詩,寫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見、所聞、所感,生動描繪了優美的田園風光,展示了農村特有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表達了詩人的嚮往之情。(詩人雖賦閒在家,但仍有志報效國家,所以僅有重遊想法,並無歸隱之意。)詩風自然閒適。

五、作業佈置

1.背誦默寫兩首詩歌。

2.根據自己的理解尋,給四首詩尋找應情應景的音樂。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詩四首教案教學設計

三十課 詩四首

教材分析:

本課的四首古詩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爲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品過程與方法目標: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的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查找有關資料,給詩歌插配有關的圖畫。老師準備錄音機、課件、微機或投影儀。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歸園田居》(其三)、《遊山西村》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一)導語: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文章以簡煉的語言,精彩描寫,表達作者一種複雜微妙的心境。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指2-3名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交流有關作者的資料。

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爲“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學生正音、劃節奏並自由朗讀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a. 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什麼?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並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着;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閒適的心情。自由背誦。檢查背誦

三、精讀詩歌,深入探究。

1、教師出示學生繪製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2、學生思考並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着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爲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溼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爲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語言“自然、通俗”。

四、質疑問難。

五、練習背誦。

《遊山西村》

陸游

一、導入新課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迴歸故里,內心鬱悶。對照官場的僞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爲國出力。這種心境與遊境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遊山西村》。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

首詩的主要內容。 b.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3、全班討論、交流明確: a.圍繞一個“遊”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

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於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着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着以後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遊,隨時拄着手杖來敲門拜訪。 b.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思考下列問題:

《遊山西村》中,哪兩句詩流傳最廣?

2、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小組討論交流、明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着希望。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

《歸園田居》(其三)和《遊山西村》都反映鄉間生活,抒發的感情有什麼不同之處?

明確:《歸田園居》(其三)流露出了歸隱田園後的遁世思想。《遊山西村》主要側重於對農家純樸風俗的留戀。我們還學習過哪些反映鄉間生活的古代詩歌?孟浩然《過故人莊》、辛棄疾《西江月》。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穫;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態度。

七、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這兩首詩歌。、課後練習一 。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使至塞上》

王維

一、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蔘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爲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爲“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並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出使人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麼?結果如何?

2、明確: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3、自由朗讀,限時背誦檢查背誦

三、精讀詩歌,深入探究。

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徵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2.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自己畫的圖畫賞析,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1、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徵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2、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淨。“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四、默寫課文。

《渡荊門送別》李 白

一、導入新課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並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 b.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2、學生討論交流、明確:a.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着筆,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

3、自由背誦課文、抽查背誦。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麼順序描繪的?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說說理由。

2、出示學生設計的圖畫或課件,引導學生對照賞析,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a.“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b.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後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不直接說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深。

3、齊讀背誦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

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你的理解,用文字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穫;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態度。

七、佈置作業。

閱讀《歸園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適、岑參的著名邊塞詩,並點評賞析。從四首詩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

八、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歸田 躬耕 意願 志趣———

使至塞上:出使邊塞 內心抑鬱 塞外風光 千古壯觀------情有事發,景由事終

渡荊門送別:地點、目的,景色壯觀,留戀故鄉---------敘事 繪景 抒情

遊山西村:農家憨厚 山村美景 社日風光 閒遊嚮往-----山村美好,喜愛漫遊

九、課後反思: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詩四首《渡荊門送別》學案及答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習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作者瞭解。

李白,字 , 代詩人,是繼 之後又一偉大的 詩人,自號 居士。

〖拓展:歐陽修 居士,李清照 居士,白居易 居士,蘇軾 居士。

二、讀課文,賞析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2、《渡荊門送別》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3、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

4、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5、尾聯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6、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7、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麼順序描繪的?

8、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說說理由。

9、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三、背誦這首詩。 四、課堂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爲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爲 聯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爲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開頭寫荊門一帶的江山形勢,尤其着力描寫了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浩蕩之勢。全詩以“ ”始,以“ ”結,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迴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是千古奇詩。 五、佈置作業 1、欣賞此詩,選出有錯的一項( ) A、“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於行舟上的所見。 B、“天鏡”與“海樓”分別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樓。 C、這首五言律詩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送別友人。 D、“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表達式了詩人對故鄉的留戀。 2、用文字把自己閱讀這首詩的感受寫出來。

答案:

一、太白 唐 屈原 浪漫主義 青蓮居士 六一 易安 香山 東坡

二、

1、提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提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提示:“隨”字將羣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提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5、提示: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6、提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着筆,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 7、提示:“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8、提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後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9、提示: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四、頷聯 渡遠 送行

五、1、C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詩四首《渡荊門送別》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3、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4、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後學生齊讀這首詩並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3、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瞭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羣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着詩人的想像,洋溢着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後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多出現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境裏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爲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髮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爲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12、發放課堂練習。

三、佈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着新奇。這裏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託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裏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雲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雲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爲神怪,認爲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並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雲彩各種奇異的形狀,彷彿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爲什麼平常的月景和浮雲能引起詩人這麼大的興趣?因爲在嶄新的環境裏認爲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四、結束課程。

板書: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 交代旅程

頷聯 喜悅開朗

頸聯 新奇景色

尾聯 思念故鄉

人教版八年級下《詩四首》(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導學案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掌握積累生字詞。

2、瞭解背景常識,理解詩歌內容,品味精美的語言。

3、體會詩人的情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預習導學】

● 走近作者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又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詠荊軻》等。

王維(701~761),字摩詰,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原籍祁州(今山西祁縣)人,唐代詩人、畫家。著有《渭川田家》、《終南別業》、《山居秋暝》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今甘肅秦安縣),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名篇有《蜀道難》、《將進酒》、《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等。

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號簡齋,洛陽(現在屬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 基礎積累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荒穢( ) 草木長( ) 荷鋤( )

燕然( ) 雞豚( ) 徙倚( )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晨興理荒穢:

(2)荷鋤:

(3)長河落日圓:

(4)仍憐故鄉水:

(5)徙倚湖山欲暮時: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義。

⑴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

(4)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4、下列句子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B、徵蓬/出版塞,歸雁/入/胡天

C、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D、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 常識填空

5、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近體詩又名今體詩,它包含 、排律、等幾個部分。所謂近體詩,它是和唐代以前的古體詩相對而言的。

● 整體感知

反覆誦讀,熟練背誦,完成下面的填空

6、(1)《歸園田居》以平淡自然的詩句描繪醇美的詩意,抒發了“

”的情懷。

(2)《使至塞上》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

的內心情感。

(3)《渡荊門送別》作者通過描繪了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抒發了深沉的鄉情之嘆,流露出了深深的 之情。

(4)《登岳陽樓(其一)》詩人通過寫自己登樓觀感,抒發了自己顛沛流離之苦,對國家的 ,以及自己 的落寞情懷。

【合作研討】

● 思路梳理

1、《歸園田居》(其三)

首聯:

頷聯:

頸聯:

尾聯:

《使至塞上》

首聯:

頷聯:

頸聯:

尾聯:

《渡荊門送別》

首聯:

頷聯:

頸聯:

尾聯:

《登岳陽樓(其一)》

首聯:

頷聯:

頸聯:

尾聯:

● 文本探究

2、“草盛豆苗稀”,說明詩人不善種田,這樣寫不影響他自己的形象嗎?

3、《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中“但使願無違”的“願”指什麼?

4、“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用比喻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

5、《使至塞上》一詩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6、說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隨”、“入”二字的表現力。

7、如何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的最後兩句?

8、如何理解“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中的詩人之悲?

● 拓展延伸

9、我們課內外學過的古詩詞中,有不少詩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請你再摘錄幾句含有哲理的詩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當堂檢測】

一、基礎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荒穢( ) 無違( ) 候騎( )

叩門( ) 徵 péng( ) jīng( )門 簾shēng( ) yān( )然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但使願無違( )

(2)江入大荒流( )

(3)雲生結海樓( )

(4)三年多難更憑危( )

3、填空:

⑴《歸園田居》是陶淵明_____________時所寫的詩。

⑵《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___________的作品,他與__________合稱“王孟”,是唐代__________詩派的代表。

⑶《渡荊門送別》是唐代________主義大詩人________所作,人稱他爲“________”。

(4)《登岳陽樓(其一)》是________代的愛國主義詩人________所作。

4、背誦詩文,根據要求默寫填空。

⑴ 《使至塞上》中描寫邊塞壯觀景色的名句是

⑵ 《歸園田居》中寫作者對田間勞動感到愜意,認爲符合自己心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渡荊門送別》中從遊動的視角描寫景物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登岳陽樓(其一)》中流傳最廣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閱讀題

背誦《渡荊門送別》,回答下列問題。

5、本詩首聯交代了遠渡的 和此行的 。

6、頸聯描寫長江的近景,請談談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意境

《渡荊門送別》教案4

詩詞誦讀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爲“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爲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裏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李白唐詩《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並使之瞭然於心,成爲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後學生齊讀這首詩並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採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學生齊背這首詩)?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教學新課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後又一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傑出的代表之一,被後人譽爲“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朗讀課文並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雲生:雲彩興起;

憐:愛;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後個別學生讀。

(3)思考下列問題:

A、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鬱,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着故鄉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着我這位遊子。)

B、《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C、頷聯寫景,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D、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寫夜晚,描繪近景,“雲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E、詩人已爲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爲什麼卻“仍憐故鄉水”?

(作者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

F、“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G、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寫作方法

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像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手法看:①“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②“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四、課外拓展

學生自學李白的《送友人》一詩,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這是一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後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捨難分的情緒。全詩寫得新穎別緻、丰采殊異。)

五、小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雲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六、作業:

1、學生自由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預習下一首詩《遊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