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長亭送別》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長亭送別》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長亭送別》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瞭解劇情,把握鶯鶯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2、着重鑑賞文中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揣摩和鑑賞文中富於文采的戲曲語言。

教學重點

1、鶯鶯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寫的作用。

3、文中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設想

重視誦讀 ,背誦開頭一曲與結尾兩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綱挈領地瞭解劇情,把握全折的戲劇衝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有條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資料、下載資料製作課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

參照註釋並藉助於工具書掌握下列疑難字詞。

1、注音:玉驄 金釧 揣 玉醅 泠 謹 賡 諗知

2、釋義:舉案齊眉 淡煙暮靄 蝸角 虛名 蠅頭微利 餘蔭 廝守 口占 青鸞

第 一課

教學要點:導入課文,簡介作者及劇情梗概,表演或誦讀,理清情節線索。

教學流程

導入課文

這節我們來學習《西廂記》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

作家簡介

王實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早年曾經爲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雜劇及歌舞的遊藝場所,是一個不爲封建禮法所拘、與倡優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棄官歸隱。王的雜劇如今僅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園》等3種。劇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爲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劉月娥等不同婦女的典型形象,戲劇性強,曲詞以婉約俊麗著稱。

劇情簡介

相國的小姐崔鶯鶯和白衣秀才張珙於普救寺相遇,一見傾心。孫飛虎

兵圍普救寺,要奪走崔鶯鶯。老夫人當衆宣佈:有能退賊兵者以女妻之。張珙函請好友白馬將軍杜確來營救。杜將軍打退了賊兵,可是老夫人變了卦,讓張、崔以兄妹之禮相見。這兩位青年不屈服於封建禮教,在婢女紅娘的協助下,私下結爲夫妻。老夫人拷問紅娘,紅娘數責夫人言而無信的過錯。老夫人被迫承認鶯鶯和張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張珙必須應舉得官回來才能見她。結果張珙中了狀元,以大團結結局。這個劇歌頌了張珙和崔鶯鶯爲爭取婚姻自由、追求純潔愛情而向封建禮教展開的鬥爭,表現了作者“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

閱讀提示

《西廂記》是元雜劇的“壓卷”之作,是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作品。全劇共五本21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第4本第3折,寫張生在老夫人威逼下,被迫離開崔鶯鶯赴京趕考;鶯鶯、紅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長亭爲張生餞行送別。這折戲由鶯鶯主唱,其他的人道白,細膩地刻畫了鶯鶯內心的離愁別怨,表現了張生和鶯鶯之間的真摯愛情,流露出了對封建禮教阻撓青年愛情的強烈不滿。這折戲素以曲詞優美、情意動人而膾炙人口。閱讀與鑑賞要注意體會鶯鶯和張生在艱難中結合又分離的極爲複雜的內心活動,鑑賞曲詞中有情有景,景爲情設,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5、誦讀課文(或表演)

6、結構線索

明確:

(1)鶯鶯爲離別而愁苦怨恨

(2)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

(3)鶯鶯擔心和關心張生

(4)鶯鶯目送張生和別後痛苦

主要情節:送別途中——長亭送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7、感情基調

明確:充滿哀怨,悽婉之情

8、佈置作業:以“長亭路”爲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示例:暮秋時節的一天,碧藍的天空飄着幾朵白雲,地上到處是零落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白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於地。

一輛油壁香車從普救寺駛出,穿過疏林,駛向十里長亭。車上坐着相府千金小姐 鶯鶯和侍女紅娘。傍晚清冷的陽光斜照在鶯鶯掛滿淚痕的臉上,哀怨中透着幾分嬌媚。輕車左前側,張生騎在馬上,不緊不慢地行着。秋風掀開車廂幕簾一角,紅娘順眼望去,恰見張生向車廂投過深情一瞥,面容悽慘雙目噙淚。

…………

第二課

教學要點

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揣摩富於文采的戲劇語言。

教學過程

《長亭送別》被譽爲寫離愁別恨的絕唱,被認爲是抒情藝術的典範篇章,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的情景真正達到了“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寫景始,以寫景終,通過暮秋郊外景色的點染,構成蕭索淒涼的氛圍,與鶯鶯的濃重離愁相融合,意境十分優美。

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描寫秋景的組合意象

[端正好]長亭路上——點染了一幅空間廣闊、色彩斑斕的圖畫,堪稱暉霜林圖:碧天白雲、黃花堆積、秋風陣陣、北雁南飛。化用范仲淹的詞句,既寫秋天之景,又寫離人之情,情景交融,臻於化境,遂成千古絕唱。一個“染”字,溝通了景物和情感的聯繫,蕭瑟的秋景與悲悽的心境化而爲一,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端正好]是歷來傳誦的借景抒情、富於詩情畫意的名曲,可與唐詩宋詞的名做媲美。

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 無情,更在斜陽處。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

[脫布衫]筵席之中——黃葉衰草圖:颯颯秋風、黃葉紛飛,嫋嫋煙氣、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時——古道煙靄圖:青山疏林、輕煙薄暮、夕陽古道、風嘯馬嘶。[一煞]寫別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陽”、“煙霞”四種意象。似從唐詩宋詞中查找運用這些意象寫“愁”的名句

如:煙靄: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 寒蟬悽切》)

2、景物描寫的作用

明確:[一煞]與[端正好]兩相輝映,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得疏林掛住斜暉”互相照應;[收尾]一“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終之,自始至終,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

富有文采的戲劇語言

唱詞中融入古詩詞的優美詩句

[端正好]中的“碧雲天,黃花地”語句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詞句中的“碧雲天,黃葉地”語句,並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淒冷氛圍;(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朝天子》中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引用了蘇軾的《滿庭芳》詞原句,形象地表現了鶯鶯珍重襖請、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耍孩兒》中的“未飲心先醉”,化用了柳永《訴衷情近》中的“未飲心如醉”之句,一字之差,更加誇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唱詞中融入古詩詞語句的作用

明確:以其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與劇中的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

唱詞中的修辭方法與表達效果

如,[端正好]中的前三句可看做是對仗或排比,但不是嚴格的對偶或排比。[叨叨令],使用兒化、疊詞、排比、反覆、等修辭方法,使得語言生動、形象,聲情並茂,營造出一種濃重的抒情氛圍。[快活三]中的一二句是比喻、誇張;後幾句是進一步的比喻和誇張。[朝天子]中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是比喻、誇張、對偶;“拆鴛鴦在兩下里”也是比喻。

小結:王實甫的戲曲語言富於文采,主要體現在,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爲一體。

美讀鑑賞、練習改寫

以“悵望”爲題,將[一煞][收尾]兩支曲子改寫成現代詩歌,儘量用上曲中意象,從鶯鶯視角表現離別之情。要有一點文采。示例:

一騎絕塵去,山巒籠輕煙 。

轉山坡,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見。

道一生平安,道一生珍重,陪伴遊子的是冷清清的斜陽。

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馬嘶聲聲扣擊鶯鶯心田。

勞燕分飛誰主使?離愁別恨苦難言。

說什麼功名仕途,只問何處歸程何時歸年。

山程水澤情難忘,夕陽古道心相連。

青山下,秋風裏,離人淚,心自顫。

那離愁啊,長如水,沉如鉛。

一輛車兒,如何載得起?如何施向前?

第三課

教學要點

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鶯鶯的性格特徵

教學過程

提出思考題

鶯鶯的反封建意識具體表現在哪些曲詞中?

明確:(1)對拆散鴛鴦的不滿。鶯鶯“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2)對功名富貴的蔑視。鶯鶯勸張生休憂“文齊福不齊”,休提“金榜無名誓不歸”,認爲“得一個並頭蓮,煞強於狀元及第”,功名富貴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全折突出地刻畫了鶯鶯什麼性格特徵?

明確:突出地刻畫了鶯鶯的叛逆個性。在鶯鶯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臨別時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地告訴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態度突出地表現了她的叛逆的性格和對愛情的執着。

提出討論題

《西廂記》第五本寫張生高中狀元,衣錦還鄉,鶯鶯“金冠霞披”,有情人終成眷屬。明代流行的金聖嘆批點本砍去大團圓結局,崔張分手,亦即劇本的結局,遂令《西廂記》,由喜劇變爲悲劇。對金批《西廂》的結局,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第一種看法:劇中主人公生活的時代,封建禮教堅如磐石,大團圓結局本來就缺少生活依據,而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崔張愛情走向毀滅是合乎邏輯的結果。狀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難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廂》讓崔張愛情在悽悽切切中收場,揭露了封建禮教對美好愛情的摧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廂》的流行,是歷史的選擇。

第二種看法:愛情的極點便是幻滅的終點,這不符和“讓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美好願望,也不符和觀衆希望“花好月圓”的審美心理。崔張從一見鍾情到兩情相悅,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起碼,在王實甫看來,大團圓是這對癡男怨女的最好結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時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廂》尾截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沒有道理的。

運用想象,以“臨行”爲題,將[耍孩兒]一曲改寫成話劇片段。示例:

人物:鶯鶯 張生 紅娘

地點:十里長亭

鶯鶯(舉杯,神色慘惻)今日一別,且飲此杯!未知何日相見(淚落杯中)復爲公子舉觴?

張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爭得功名,早日迴歸!(飲酒)

[紅娘見張生有自負之色,輕笑]

紅娘 金榜題名,倒要小心招婿。

張生 (語塞)這……紅娘是瞭解我的心跡的。(摔杯)有違情義,如同這杯!

鶯鶯 夫婦情投意合,如同並蒂蓮話花,勝過狀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虛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來就是。張生(感動,流淚)小姐知我。(傳來馬嘶生)時辰不早,我得準備上路了。

鶯鶯 且慢。君行別無所贈,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輕吟)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張生 (恭聽,接帕端詳)小姐不必多慮!謹庚一絕,以剖寸心。(吟詩)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紅娘 (輕嘆)勞燕分飛,一對苦命的人兒!

後記:

後記:

閨 塾

學習目標

掌握本文的詞彙和相關文化知識

體味劇中極富風趣極具個性的語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教學重點

明確劇中的人物衝突

通過人物說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杜麗娘的性格。

教學設想

重視誦讀,熟讀課文

把握劇情,抓住衝突來認識人物性格,引導學生體會劇中生動的細節,風趣的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教學準備

確定主持人擔任導演,組織排練

查閱資料,製作課件 。

第一課

教學要點:介紹《牡丹亭》,誦讀或表演,整體感知,瞭解劇情

教學過程

引出新課

《牡丹亭》明代傳奇,一部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愛情劇,也是我國戲劇曲上一部浪漫主義傑作。全劇共五十五出,課文爲劇本的第七齣。閨塾,教女孩讀書的私人學堂。這是全劇中的一場重頭戲,僅這一出,在戲劇衝突的處理上,人物說白,細節描寫等方面,足以讓人拍案叫絕。《閨塾》後被稱爲《春香鬧學》,這一“鬧”字,頗能道出戲的喜劇氣氛。

劇情梗概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着一位佳人,從此經常想念她。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杜麗娘才貌端妍,年已二八,尚未議婚。一天被《詩經》的愛情詩引動春心,不顧封建嚴厲的禮教約束,私自到花園遊園賞春,明媚的春光助長了她青春的覺醒,結想成夢,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夢醒之後悵然感傷。因相思夢中情人意懨懨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畫小像。杜寶升官離任,在埋葬麗孃的花園裏造起一座梅花觀。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途徑南安,借寓梅花觀,發現麗孃的自畫小像,見畫生情,引得麗孃的魂靈和他來幽會。柳夢梅從麗娘靈魂那得知真情,掘墓開棺,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爲夫妻,同赴京城臨安。柳夢梅試後,因金兵入侵延遲放榜,此時杜寶在淮安被亂兵包圍,他受麗娘囑託尋找岳父,杜寶卻將自稱女婿的柳夢梅囚禁起來,兵退放榜,柳夢梅中了狀元。但杜寶仍不認這門親事,要強行拆散麗娘與柳夢梅。皇帝得知,下旨命,二人成婚。麗娘生生死死,歷經磨難,終於得到了幸福。

二、課文內容提要

選文描寫小姐杜麗娘、侍女春香聽老師陳最良講解《詩經》時的情景。描寫了杜麗娘心靈的初步覺醒。她雖然處於禮節上的尊重,不象春香那樣公然嘲弄那個宣揚封建禮教的塾師陳最良,卻同樣嚮往着高牆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現了她對封建教育的抵制以及對個性解放是追求。春香的形象,機智、勇敢、潑辣、活潑,和杜麗娘端莊、含蓄、矜持的詳細相映成趣。

三 誦讀或表演

四 疏通文字

五 檢測練習

1選出各組中字音字形有誤的一項,並加以改正

A咂(za)瓶花 B雎鳩(ju)(jiu) C 窈窕 (yao)(tiao) D諢(hun)

A君子好求(hao) B屨(ju) C葩(pa) D女郎行(hang)

A盥(guan)漱(shu)櫛(zhi)笄(yan) B箋(jian) C觴(shang) D敷(fu)

2選出各組中解釋有誤的一項,並加以改正

A:設帳:漢朝馬融講學時設絳紗帳,後人稱教學爲設帳

B:管待:照顧和接待

C:膳:飯食

D:逑:追求

A:上書:上課

B:諢:開玩笑

C:款步:快步

D:敷演:陳述而加以發揮

A:瀟灑:坐姿自然優雅,心情舒暢

B:葩:華美

C:鉛華:婦女化妝用的脂粉

D:風化:風俗、教化

五 關於作者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 。少有文名,萬曆進士。因譏評朝政,多次遭貶。他政治上開明,反對程朱理學,要求個性解放。代表作《牡丹亭》(原名《牡丹還魂記》)及《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它們被稱之爲“臨川四夢”,此外還有《紫簫記》。

六、佈置作業

課後閱讀《語文讀本》365頁的《遊園》

第二課

教學要點:明確劇中衝突、賞析劇中風趣、個性化的語言,簡析人物 形象

教學過程

明確戲劇衝突

明確;這齣戲的戲劇衝突主要是在陳最良與春香之間展開,但潛伏的暗線是杜麗娘的心理衝突,同時三人之間的矛盾又彼此交織,情節生動,博波瀾起伏,有很強的戲劇性。首先,陳最良與杜麗娘、春香一相見便發生衝突;接着是模字的情景;然後是春香在大花園逃學遊玩又引發了衝突;最後是先生一走,杜麗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體會語言特點

提出思考:

1、劇中人物語言富於風趣,主要體現在哪裏?

明確:主要表現在陳最良和春香的對白上。陳最良的話酸腐不堪,總 是引人恥笑。春香口無遮攔,她的話處處衝滿對陳最良的嘲弄,令人開心大笑。

劇中的三個人物各有特色,各表現出其什麼不同性格特徵,顯示了怎樣的不同地位?

明確:

A春香——言辭犀利,快人快語;B杜麗娘——說話不多,含而不露;C陳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經,滿口酸話。杜麗娘與陳最良的對話表現了常規的師生關係;與春香的對話,表現了兩人的主僕兼夥伴的關係。

簡析人物性格

春香:機智、勇敢、敢於公然嘲弄宣揚封建禮教的塾師,天真、直爽、率真、活潑、風趣,天性自然開朗,思想單純,很少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和杜麗娘相比更富反抗性。

杜麗娘:大家閨秀,生於名門宦族之家,長於深閨之中,性格複雜,外在的表現與真實的心理不一致,知書達理又嚮往自由,溫順又不失個性,穩重又不失機敏。雖然長期遭受封建禮教束縛更禁錮嚴厲,卻同樣嚮往着高牆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現了多封建禮教的抵制以及對個性解放的追求。體現了心靈的初步的覺醒。

陳最良:宣揚封建禮教的塾師。嚴格遵守封建教義,言談舉止充滿酸溜溜的味道。有一定的虛僞性,封建禮教的化身,被封建禮教與科舉扭曲和麻木了心靈的道學家的形象。

四 作業:選作《同步訓練》

長亭送別教案 篇二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註

1.諸宮調:流行於宋金元時代的文學說唱藝術,它取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聯成短套,首尾一韻,再用不同宮調的許多短套聯成數萬言的長篇,雜以說白,以之說唱長篇故事。因用琵琶等樂器伴奏,故亦稱“彈詞”。源於北宋神宗時,現存作品有金人(佚名)作《劉知遠》的殘篇、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王伯成的《天寶遺事》殘篇。諸宮調體制宏大,曲調豐富,對元雜劇的形成頗有影響。

2.董西廂: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簡稱,也稱《西廂彈詞》《絃索西廂》,諸宮調作品,金董解元作。取材於唐元稹小說《鶯鶯傳》,但人物故事有很大的發展和創造,突出了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之間的矛盾,並以張生和鶯鶯團圓結束。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崔鶯鶯、張生、紅娘等的典型形象,描寫生動,文詞優美。爲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的成功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品有白有曲,所用曲調介乎宋詞和元曲之間,爲北曲的早期形式。現存者皆爲明刊本,是現存諸宮調的唯一完整作品。

二、課文析讀

一曲女性的頌歌

《長亭送別》選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這折戲曲由鶯鶯主唱,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之一,在全劇中佔重要地位。這折戲以別宴前後爲時間線索,主要通過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畫了鶯鶯送行時的心緒。它在讀者、觀衆面前展現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別離圖。這卷別離圖由三個緊密銜接的畫面組成:一、赴長亭中;二、長亭別宴;三、長亭分別。倍增煩惱的暮秋天氣,是這卷別離圖的背景。

【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鶯鶯赴長亭途中所唱。鶯鶯是懷着無可排遣的離愁別恨,前往長亭爲張生送行的。如果說【端正好】主要採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那麼【滾繡球】便是從正面刻畫鶯鶯與張生難以離舍的複雜內心世界。鶯鶯相到和張生經歷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結合,剛擺脫了相思之苦,卻又馬上生生被迫分離,心中充滿怨恨又萬般無奈。接下來紅娘的問話,觸發了鶯鶯感情的閘門,使她內心的愁緒,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裏呵”後起唱的【叨叨令】,是以盡情傾訴、直抒胸臆爲特徵的。鶯鶯先從眼前車與行色牽動愁腸說起,說明了沉重的別情壓在心裏,是無心打扮的原因。

車馬到達十里長亭後,別宴開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滿愁腸胃”(【朝天子】)的鶯鶯,“甚麼湯水咽得下”,“將來的酒共食,嘗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這部分共安排了九支曲子,集中刻畫了鬱積在鶯鶯心頭的依戀、悲傷、怨恨的情思,同時也通過鶯鶯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樣經受着離愁煎熬的張生的情態。

分手的時刻迫近,人物感情與劇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通過配以賓白的七支曲子,一方面,迴旋跌宕、波瀾起伏地再次展現了鶯鶯不盡悲慼、痛不欲生的感情潮汐和張生的反覆叮嚀、無限體貼;另一方面,先是曲折吐露繼而和盤托出了與離愁別恨糾結在一起的深深憂慮,從而進一步袒露了鶯鶯的內心世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是她強烈的心聲。別離終於來臨,張生帶着鶯鶯的囑咐上馬走了。鶯鶯目送張生漸行漸遠的身影,愁緒萬端,不忍遽歸。

“長亭送別”沒有曲折複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作者將藝術觸角伸展到處於“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複雜心理內涵——交織着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慼,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複雜心理內涵的純淨的靈魂美。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來,“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人物心靈中顫動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盪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靈。

(節選《元曲鑑賞辭典》高建中)

三、類文薦讀

鶯鶯傳(節選)

元 稹

……張生遊於蒲。蒲之東十餘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適有崔氏孀婦,將歸長安,路出於蒲,亦止茲寺。崔氏婦,鄭女也。張出於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是歲,渾瑊①薨子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於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財產甚厚,多奴僕。旅寓惶駭,不知所託。先是,張與蒲將之黨有善,請吏護之,遂不及於難。十餘日,廉使杜確將天子命以總戎節,令于軍,軍由是戢②。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復謂張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攜幼稚。不幸屬師徒大潰,實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猶君之生,豈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禮奉見,冀所以報恩也。”命其子,曰歡郎,可十餘歲,容甚溫美。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久之,辭疾。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不然,爾且擄矣。能復遠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③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張驚,爲之禮。因坐鄭旁。以鄭之抑而見也,凝睇怨絕,若不勝其體者。問其年紀,鄭曰:“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於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張生稍以詞導之,不對。終席而罷。張自是惑之,願致其情,無由得也。

崔之婢曰紅娘,生私爲之禮者數四,乘間遂道其衷。婢果驚淚,腆然而奔。張生悔之。翼日,婢復至。張生乃羞而謝之,不復雲所求矣。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張曰:“餘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紈綺閒居,曾莫流盼。不爲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④,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爲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張大喜,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是夕,紅娘復至,持彩箋以授張,曰:“崔所命也。”題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詞曰: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張亦微喻其旨。是夕,歲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踰。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踰焉。達於西廂,則戶半開矣。紅娘寢於牀,因驚之。紅娘駭曰:“郎何以至?”張因紿⑤之曰:“崔氏之箋召我也。爾爲我告之。”無幾,紅娘復來,連曰:“至矣!至矣!”張生且喜且駭,必謂獲濟。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託。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爲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明之於母,則揹人之惠,不祥;將寄於婢僕,又懼不得發其真誠:是用託短章,願自陳啓。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非禮之動,能不愧心?特願以禮自持,毋及於亂!”言畢,翻⑥然而逝。張自失者久之,復踰而出,於是絕望。

數夕,張生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爲哉!”並枕重衾⑦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至,則嬌羞融治,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復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牀。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於茵席而已。是後又十餘日,杳不復知。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未畢,而紅娘適至,因授之,以貽崔氏。自是復容之。朝隱而出,暮隱而入,同安於曩所謂西廂者,幾一月矣。

注:①渾瑊:瑊(jiān)唐代名將,鐵勒族人,肅宗時屢立戰功,做到兵馬副元帥,死在絳州節度使任上。絳州節度治所在蒲州。②戢:(jí)收束,止息。③睟:(suì)臉色光潤。④納采問名:古代定親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聘禮叫納采,問生辰八字叫問名,皆爲定親的禮節。⑤紿:(dài)欺騙。⑥翻:同“翩”,輕快的樣子。⑦重衾:鋪好被褥。

閱讀提示:《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爲唐代詩人元稹所著,是唐傳奇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篇文章,它敘述的是一對才子佳人的故事。鶯鶯感謝張生的救命之恩,而又慕其才,於是在感情不能自制的情況下與之私合。但是這種不爲禮教所容的行爲,終於不能長久,最後張生負心拋棄了她。所選文段刪除了開頭和結尾部分宣揚封建禮教的部分,連別離時崔鶯鶯的軟弱表現也一併去之,僅留精彩部分供各賞析。選文中鶯鶯神態的描寫非常形象,嬌矜自持,欲拒又納的行動,體現了她感情上的衝突變化,她約張生前來,卻又板起面孔,斥責他的“非禮之動”,這完全違反自己初衷的行動,正反映了她的封建意識和愛情要求的矛盾。自動秉夜至張生處所約會,這種大膽突破封建禮教的行動,對於一位端莊明禮的大家閨秀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反抗性。總之,崔鶯鶯含蓄而多情,敢愛又矜持的形象刻畫得非常鮮明,和本文結合來讀,對於鶯鶯形象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幫助。

四、鑑賞方略

戲劇的閱讀與鑑賞之六:戲劇的時代性

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產生,都離不開其深厚的羣衆基礎,中國古代戲曲植根於民間,發展於民間,成熟於民間。由於封建統治者對文化的壟斷,這種口耳相傳的藝術形式自然爲廣大人民羣衆所喜聞樂見。人民的要求,人民的願望,自然要在戲曲中得到反映,這就使戲曲藝術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欣賞戲劇,不可忽視它的時代性。

戲曲作品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戲曲作品同樣也繼承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它的故事同樣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實,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經過藝術家們的加工、整理、提煉、概括,運用特有的方式把這些矛盾集中起來,通過戲曲的表演展現給廣大的人民羣衆。《竇娥冤》中的高利貸盤剝、地痞流氓橫行霸道、官府的腐敗、人民無路可走等現象,就是元代社會的真實反映。戲曲在反映生活時,雖常常假託於前期,但劇中卻往往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反映。《牡丹亭》的故事發生在南宋,但劇中所展示的情與理的矛盾、禮與欲的衝突,卻正是明代社會的具體體現,有人爲戲曲表演擬了一副對聯:“天地大舞臺,舞臺小天地。”就是戲曲反映社會現實的最好證明。

戲曲藝術同樣也服務於時代,作爲人民羣衆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能夠更直觀地反映社會生活,也更容易被人民羣衆所接受,所以戲曲藝術在民間的影響是深廣的,封建時代的文人就非常重視戲曲的教化作用,重視戲曲的表演性和社會效果。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強調:“戲文做與讀書人和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說實話,廣大人民羣衆明禮義,知忠孝,褒英烈,斥奸黨,這些是非善惡的認識大多來自於戲曲,這就使戲曲具有了獨特的社會教化功能,這也正說明戲曲在民間的影響。自然,有心的劇作家就充分利用戲曲這一特色,來爲自己服務。封建統治者炮製了《五倫全備記》等宣揚反動理學的劇本,來麻痹人民的意志,禁錮人民的思想;關漢卿等進步的藝術家則用自己的筆向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宣戰。爲斥責清朝的賣國行爲,汪笑濃編寫《哭祖廟》;爲宣揚民族正義、抗擊日寇,梅蘭芳演出《梁紅玉》。抗日戰爭時期的街頭劇,更是遍地開花,把戲曲藝術的社會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極大地高漲了人民的抗日熱情。有一位戰士在演出途中竟然向扮演黃世仁的演員開槍,可見其影響之大。適應時代要求,喚醒民族正義,這就是戲曲藝術服務於社會的體現。

總之,戲曲藝術源於社會,又服務於社會,和社會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戲曲不緊密地結合時代、反映現實,它也只能成爲吟風弄月的案頭之學,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如果欣賞戲曲,不去關注它的時代性,也就難以體會其精髓,只能流於“看熱鬧”之流。

《長亭送別》教案 篇三

《長亭送別》教案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二)介紹《西廂記》劇情

    (三)介紹《長亭送別》在《西廂記》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詞。

    《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長亭送別》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劇最爲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隨着劇情的發展,鶯鶯終於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爲夫妻。但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鶯鶯在長亭爲他送別。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於文采的特點。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潔:和尚的別稱。這裏指長老。

    (4)迴避:避忌,顧忌。

    (5)做親:舉行婚禮。

    (6)長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餞別的場所。

    (四)介紹《長亭送別》三個場景

    (一)奔赴長亭:[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

    (二)長亭餞別:[脫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樓][幺篇][滿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三)臨別叮囑:[四邊靜][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五)分析鶯鶯感情經歷的起伏變化。

    《長亭送別》這一折,歷來被譽爲寫離愁別恨的絕唱。崔鶯鶯對張珙纏綿依戀,兩人剛剛訂下白首之約,就要勞燕分飛,鶯鶯自然是難捨難分,在送別之中,她滿心裝的都是離愁別恨之情,但這些離愁別恨在送別的前前後後也經歷了一些

    起伏變化。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崔鶯鶯的內心,體會主人公不同尋常的情感經歷。

    長亭之別正值深秋時節。在奔赴長亭的路上,碧空浮雲萬里,遍野黃花萎積,耳邊可以聽到西風疾吹,眼底可以看見北雁南飛,一種離愁別恨油然而生。特別是清晨看到經霜的葉子如同酒醉的容顏,一定是離人的血淚將它染紅。此時此景,坐在車內的鶯鶯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注意[滾繡球]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來,有一種情反覆吟唱,這就是“恨”。首先恨相見得遲,鶯鶯與張生兩情相悅,相見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變故;所以,鶯鶯的心中很不自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便是這恨的緣由。是說剛剛結束了相思,又開始早早面對別離。所以鶯鶯一路上恨柳絲長卻系不住離人馬,恨疏林留不住斜陽,恨一聲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長亭餞別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銀河隔開牛郎織女,再加上長亭外也是黃葉紛飛,衰草萋迷,更加令人傷懷不已。酒席上,張生無精打采“斜簽着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張生這些蹙眉垂淚,長吁短嘆,鶯鶯是看在眼裏,痛在心上。其實,鶯鶯的心情又何嘗好?——“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夜,清減了小腰圍”。面對即將分別的戀人,鶯鶯唱出了一腔怨情。這怨情正是深情的癡語。請同學們一起看[幺篇][滿庭芳][朝天子]這三支曲子。

    [幺篇]是怨張生年少情薄,全不掛念數月來兩人耳鬢廝磨的恩愛生活

    [滿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們當迴避,分別在際,竟不能與張生舉案齊眉,廝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無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怨世間人爲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竟忍心“拆鴛鴦在兩下里”

    此時在宴席上,鶯鶯的內心有了一些變化,奔赴長亭的路上她恨兩人聚少離多,讓她從此後不得不獨飲相思的苦酒,但隨着筵席的進行,分別的時刻越來越迫近,眼前的張生又只是唉聲嘆氣,所以此時的鶯鶯內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祿拆鴛鴦在兩下里。

    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人終於要面對最後的分別。這一刻更是千頭萬緒,百感交集。但是,請同學們注意鶯鶯叮囑張生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席話。

    第一句說,“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最後一席話是“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在休似此處棲遲。”

    這些叮囑超出了一般的纏綿之情。這說明在鶯鶯的內心隱隱有一種憂慮。因爲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愛情的巨大考驗:如果落第,老夫人不會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張生又極可能成爲高門望族的擇婿對象;如果張生不是忠厚至誠的君子,那麼,鶯鶯棄婦的命運就是不可避免的。應該說這種怕被拋棄的心理是當時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過兩情相悅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暫時忘記,一旦別離在即,它就會凸現出來讓人不安,鶯鶯是一個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後分別時,鶯鶯的內心又憑添了憂慮。

    送別張生,鶯鶯懶上車兒,此時的心境又怎樣?“便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是說凡是人間可經歷的離愁別恨現在都填滿了鶯鶯的胸膛。看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怎一個“恨”字了得?怎一個“怨”字了得?實在是言語無法傳達了。

    好,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來總結一下《長亭送別》一折,鶯鶯的感情經歷了那些變化?

    (表面上)恨——怨——憂

    (實質上)依戀

    總之,在鶯鶯心中,“情”字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於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這種“情”字當頭在當時具有閃光的思想。由於《長亭送別》中,王實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識的崔鶯鶯的形象,這就使王實甫的《西廂記》比以往的“崔、張”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們先簡要地瞭解一下關於《西廂記》故事的演變情況。

    “崔、張”的愛情故事最早見於唐朝元稹的《鶯鶯傳》。寫鶯鶯雖然主動偷食禁果,卻無力逃脫棄婦的悲慘命運。傳奇的結局寫張生自詡“善補過者”,實際上是爲自己“始亂終棄”找藉口。在小說中,鶯鶯沒有什麼反抗。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把鶯鶯對張生的愛與“報德”聯繫在一起。這樣就把年輕人越軌行爲寫得合乎禮數。愛情就有了雜質。

    只有王實甫的《西廂記》寫鶯鶯只知一個“情”。特別是《長亭送別》這一折,鶯鶯對“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所以說《西廂記》在主題思想上是遠遠高於從前的兩部作品。《西廂記》的主題是“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就是說愛情纔是婚姻的基礎,只要男女間彼此“有情”,就應該讓他們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撓有情人成爲眷屬的行爲、制度,則應受到鞭撻。

    作業 :(1)熟讀全文,選擇喜歡的曲子背誦。

          (2)說說《長亭送別》中有哪些曲詞反映出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鑑賞曲詞,分析藝術特色

 

    《西廂記》流傳至今,廣爲傳頌,不僅因爲它提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理想,還因爲它“詞句警人,滿口餘香”的藝術語言。下面我們從兩個角度作一點鑑賞。

    (1)從“情、景、”的角度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中情、景、境交融得極出色的一折。鶯鶯的離愁別情與不同環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營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下面請同學們看[端正好]和[一煞]這兩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鶯鶯乘車去長亭時唱的,爲我們展現一種非常開闊的境界。頭上是一方青天,腳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曠,人站在其中,一定會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無依無靠、空蕩蕩的孤獨。這支曲子,鶯鶯唱到碧雲、黃花、西風、歸雁、霜林這些深秋之景,而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它讓人聯想到鶯鶯的血淚在一夜之間將楓林全部染紅。所以此時的霜林已經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經成爲鶯鶯愁思的見證。這一支曲子將途中之境、深秋之景、離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寫鶯鶯目送張生離去,青山無情,擋住了送行人的視線,疏林不與人方便,沒有挽留住斜陽,一騎絕塵去,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煙暮靄中依稀可見。分別後陪伴鶯鶯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都撕裂了鶯鶯的心。這一曲描寫的是四顧無人的郊外之境,又時值黃昏,因而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見淒涼。“青山”、“古道”、“夕陽”、“煙靄”不僅是這種自然環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時它們也都是傳情寄恨的載體。而且這一支曲子通過時間的變化,寫出了鶯鶯對張生的癡情:那種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之情。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從“曲、詞、意”的角度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爲主,由於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爲曲學的難點。現在,我們只能從一些文字記載來揣測唱腔的風格。那麼什麼是“宮調”呢?

    宮調是音響的高低組成的調式。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爲主的調式稱“宮”,餘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長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可見《長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上面我們說了宮調,下面我們說一說曲牌和曲詞。曲牌就是曲的名稱。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壓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詞熔鍊了很多古典詩詞,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詞《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淒冷氛圍。

    此外,在曲詞中還零散可見一些對古典詩詞原句或者表現手法的的化用,作一個總結:

    (1)“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2)“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中“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誇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3)“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

    (4)“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極言

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來與劇中的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

    其次,善於運用民間口語,並加工爲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例如[叨叨令]

這一支曲的詞彙、語句都具是民間口語,但通過加襯字“兒”;通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通過設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迴環反覆,產生一唱三嘆,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

    最後,全折巧用修辭。比喻、誇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覆、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誇張,並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1) 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同下)

    (2) 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誇張)表現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五嶽低。(誇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誇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

    《長亭送別》的藝術特點:

    情景渾然天成

    曲詞妙筆生花

    有人說:《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一支撩人心絃的離歌。我想我們對它的閱讀理解還是比較粗淺的,希望對《西廂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選話題,作更深一步的學習。

    作業 :

    (1)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整理本課涉及的字、詞、句、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

    (2) 以“長亭路”爲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或者運用想象,以“臨行”爲題,將[耍孩兒]一曲改寫成話劇片斷。

[ 點擊下載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