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國小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案【新版多篇】

關於國小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案【新版多篇】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篇一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

新課開始我就講述了最近發生的西南地區乾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氣候、降水量等與生活的關係。也激發了學生對災區人們的情感。然後我各出示了兩幅我們鎮江市和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來觀察、談論,由於接近學生生活,學生是暢所欲言,說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我覺得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置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啓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鎮江、青島兩個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懸念:“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裏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着都叫着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聲,然後我出示了一幅簡單合在一起的統計圖,面對這幅亂七八糟的統計圖,請學生自己討論該怎樣修改?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一下子就把複式統計圖的重點和特徵都得了出來,讓我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比如在統計男女生的身高時,在談論了題中的問題後,我又問:“對於那些比全國平均身高低的同學,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看着這張統計圖,你還有什麼想法?你覺得這條折線會一直往上升嗎?爲什麼?”這樣,就把問題進一步得以延伸,體會到統計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初步體驗極限的思想,另外也是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置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    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提供了2000年月平均氣溫的記錄,但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他們已經上六年級了,幾年來,學生切實地體會到了學校的發展和進步,而學校幾年來的一些事情變化的數據也很好調查和蒐集,而這些數據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學生繪製完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這樣的數據還可以用別的形式統計圖呈現嗎?”使學生打開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探索中繪製折線統計圖

當有人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時,我有意讓學生猜測和試畫折線的樣子,再給學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所感知,爲學生進一步探索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奠定知識基礎。再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嘗試繪製折線統計圖,完成折線統計圖。

接着,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正確分析,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讓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篇二

案例 :

出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瞭解信息。

(1)師:從這兩張折線統計圖上,你可以知道什麼?同桌說說圖中表示的信息。如:各部分名稱;最多(少);偏多(少);變化情況等等。

(2)師:假如要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可以怎麼辦?你覺得比較起來怎樣?

生1:統計圖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及每月降水量的增減情況。

生2:這樣雖然可以看出每一個城市的變化情況,但是兩個城市之間不容易相互比較。

師:那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較兩個城市之間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呢?

生1: 重合。

生2:把兩個統計圖畫到一起。

師:怎麼才能把兩個統計圖合併到一起呢?是簡單的重疊呢?

生3:不是我們可以先在這個空白的統計圖上畫出青島的,再畫出昆明的。這樣就可以了。

師:你說的真好,那就請同學們一起動手,製作一張這樣的統計圖吧。

學生動手操作,師生共同完成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並且實物投影展示。

(3)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這個複式折線統計圖上有兩條折線,你能分出哪一條代表青島,哪一條代表昆明嗎?如果其它同學第一次看到這個統計圖,知道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嗎?

生:不知道。

師:那我們有什麼辦法,能讓大家一眼看到這個統計圖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生1:可以給統計圖加上標題。

生2: 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折線表示不同的國家。如用紅色表示中國,藍色表示韓國。

師:那我們還是不知道,每個顏色代表什麼意思啊?

生3:可以在統計圖的上面告訴大家紅色表示青島,藍色表示昆明。

師:你說的不錯,這個呢就叫做圖例,是專門用來告訴其他人各種顏色代表的含義。

(4)師:像上面畫好的這種統計圖我們叫它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複式折線統計圖)

案例分析:

教者從學生現有的認知起點出發,先向學生完整呈現兩張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統計圖,從而通過老師的進一步的提問引導,引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比較,不斷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內在需求,這一潛心設計的細節,源自於教者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對教學本質的深刻領悟。然後,讓學生在真實的繪製過程中體驗這種統計圖的具體制作方法,讓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問題串的方式,引出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應注意的問題。

這一知識點的順利進行,準確的定位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走出了數學知識技能的單行道,全面指向學生數學素質的綜合發展,並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心理學中認爲,“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課始,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比較,引導學生通過更好的,更明瞭的方式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時,自然引出將兩個統計圖放在一起,進一步分析如何放的問題,開啓了學生思維的大門。

教學中,教者通過對文本的適度加工,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掌握統計知識的腳手架。教者通過採用問題情景串的方式,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個教學過程成了師生雙方相互探究、相互學習,達到思維一致的一個過程,從而師生雙方相互共享這個過程,學生的個性得到舒展和張揚,創造性靈感得到發揮。

關於國小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案 篇三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目前父母普遍忽視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分數上,經常爲孩子考不好着急,很少爲孩子沒有好習慣着急,或者雖然知道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慌張不細心卻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學校、教師、家長如何合作,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爲重要。國小數學教育因爲有着它獨特的優勢,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心,因此,我們圍繞國小生數學學習自查習慣現狀展開了研究。

一、調查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 調查具體目標

國內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佔有重要位置。數學學習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比如,做完題後進行檢查、驗算,找到錯誤要進行訂正,這也是對自己行爲負責的表現。我們對國小生數學學習自查習慣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目的在於增強國小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效率。具體目標是:

1、通過對學生自查現狀、教師教學引導以及家庭教育配合情況三方面的調查,發現學生自查缺失的原因及根源,爲培養學生自查習慣,提高學生計算正確率作好鋪墊。

2、通過調查研究實現對學生自查習慣的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反思,具有一定的責任感。

3、經歷調查分析促使學生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中形成“正能量”,促進教學互長,營造師生之間良性和諧的教學氛圍。

(二)調查方法

1.調查時間、對象與範圍

時間:__年10月。

對象與範圍:西安市實驗國小五年級一班至八班,每班隨機抽取十名學生及家長,部分教師。

2.調查方法

問卷法:學生問卷、家長問卷。

觀察法:隨堂進行觀察,查看作業本,測試情況。

訪談法:與教師、學生及家長交談。

分析法:數據統計分析

3、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是充分地瞭解學生在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影響下,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因素與實際行爲,其中包括學生數學學習狀態,課業負擔狀況,學生自查習慣的實際情況,家長在督促學生學習方面的行爲與方式,以及教師對於學生自查習慣的理解和定位等等。

二、學生自查習慣現狀分析

經過爲期一個月的周密調查,走訪了一線的數學教師,與部分學生和家長進行交談,隨機發放80份家長問卷,80份學生問卷,並全部收回,我們發現學生的數學自查現狀令人擔憂。

1、忙於學習,無暇思考,動力欠缺。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合理的時間安排以及充沛的精力是學生學習和思維的保障。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現狀令人堪憂:只有16.25%的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80%的學生都需要老師或家長的一些督促和幫助,還有3.75%的學生必須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和催促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失去了督促和檢查則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仍然處於“要我學”的被動狀態。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97.5%的學生經常會參加課外活動或學習,僅有2.5%的學生沒有參加課外學習和輔導。我們來算一筆賬,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爲例,學生在校時間按5小時計算(不包括學生校內外託管時間),一週爲25小時。據調查高年級學生在校外學習時間通常在10小時以上,我們按10小時計算,則學生一週在校內外上課時間長達35小時,相當於一週7天,每天都是工作日。學生的在校作業時間按每日一小時計算,課外作業時間通常也爲5小時,再加上每日讀英語至少15分鐘,共計約12小時。這樣學生一週內學習並完成學習任務時間總計約爲47小時,約佔一週時間的三分之一。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通常不得少於十小時,約佔一週時間的二分之一。那麼學生還剩的六分之一時間在幹什麼呢?吃飯、洗漱、準備、上學、放學……學生基本處在忙於應付所有學習任務的狀態,在這一狀態長久的影響下,致使學生們無暇思考:“我爲什麼而學?”“我該怎樣學?”失去了學習的原動力。

2、重視成績,輕視引導,氛圍欠缺。

從學校教學中可以瞭解到,目前多數教師在實施新課標理念中,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對如何利用日常練習、作業、測試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等關注不夠。教師過於關注學生答題的正確率,過於關注題目的答案本身,對於學生出錯的其它客觀或主觀因素(例如:環境、心理、情緒、行爲習慣等等,其中也包括學生自查習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隱性的學習力制約和影響着學生的進步和成長。

在社會因素和家庭期望的影響下,多數學生和家長都渴望考取理想的中學,爲孩子營造更加理想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所以成績成了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杆。在課改和教育導向的正確引導下,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逐步被扭轉,但成績依然是學生學習評定的硬指標。爲此家長們努力實現自身的最優化,打造孩子的最佳化。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於學習嚴格把關,往往將作業檢查的任務,甚至測試反思大包大攬,出現學習上的問題及時指導。表面上,當日問題當下解決,但長此以往,形成了孩子強烈的依賴心理,成爲的做作業的機器,計算的工具,不願自查,只是坐等家長的評判,而這使得家長們也騎虎難下,也叫苦不迭。

據調查經常監督檢查學生每日作業情況的家長佔調查總數的83.75% ,在測試後爲孩子查找學習中存在的不足高達90%,而在家長眼中學生具有日常自查習慣的僅佔調查總數的13.7%。過於關注成績,輕視對學生的自查引導,學生們缺少自查的氛圍。

3、流於形式,難成實效,方法欠缺。

學生在學習中爲了快速完成學習任務,留給自己更多“自由”的時間,他們急於完成學習任務往往忽略自查這一環節。在課堂練習中,只有答案不同纔會思考錯因。在交作業後,見到老師批改的錯號纔會找自己解決問題的誤區,缺乏自查意識。因此,在考場上,總有些學生答完題無所事事,摺紙、畫畫、玩尺子。多數同學的檢查可以用一個“看”來概括狀態,看來看去也看不出所以然,任時間從身邊滑過。儘管有一些驗算的同學,與其說是在驗算不如說是二次計算,自查方法明顯欠缺。

據調查,學生具有數學預習習慣的佔調查總數的40%,學習後及時複習的佔11.25%,能自覺自查的佔27.5%,單元學習後,測試後自查的學生分別佔22.5%、46.5%。學生自查意識淡漠,自查方法單一,很難實現有效自查,就不能經歷自查過程,體驗自查優勢,難以形成自查形成的良性循環,提高數學素養。

三、解決學生自查現狀的對策。

由於一方面,時下常見的做法是教師佈置完作業,總不忘要求學生讓家長檢查簽字,這樣既助長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削弱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意識,淡化了他們心中的責任感,同時也增加了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面對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特別是國小中高年級,由於對作業失去了熱情,往往是隻要完成作業就萬事大吉,不願關心作業完成的質量,更不願去反思從作業中得到什麼啓示。再就是,在數學檢測中因爲不會進行自查,任時間匆匆流逝,而學生無所事事。針對學生自查習慣缺失這一現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作以嘗試:

1、引導自查,領略自查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自查,反思和小結有效的自查方法。當然教師在每節課都有一定的知識內容和練習的量,課堂的承載量有限,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練習中的某一題出發,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歸結自查的方法。例如,學生在計算組合圖形面積時,通過觀察板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自查方法並加以歸結,看圖形特徵,想面積公式,驗計算結果,對單位是否一致。

2、家校溝通,營造自查氛圍。

在家庭作業這一環節,關於作業自查學生和家長的心理有一定的矛盾衝突,呈現的形態是學生草草檢查流於形式,家長檢查纔是實質。在學生自查時家長更有甚者在孩子旁邊不斷提示,指指點點,造成孩子強烈的依賴心理。而學生本存的一丁點兒自查自信也被家長的一聲怒斥和好心指點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家長,相信老師。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聯繫,家長及時反饋學生的自查成果,教師定期在家長中給予方法上的引導和孩子自查成果的展示,排除家長的困惑,形成家校合力,爲學生營造自查氛圍。

3、及時鼓勵,體驗自查效應

無論是課堂練習中,還是在作業中,教師都應作一位善於觀察的引路人,發現學生自查行爲應及時肯定,對於學生收穫自查成果,教師更應大力表揚,引導學生去浮躁,靜思考,運用榜樣的力量感召學生細心自查,讓“正能量”擴散開來,使得數學素養的提升習慣和自查習慣相輔相成,學生通過心理體驗感受自查的帶來的良性效應,促進自查方法的呈現多樣化,自查技巧的提升快速化,以及自查習慣的養成常態化。

關於國小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案 篇四

隨着學期的結束,2021年即將過去,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充實而富有挑戰,在學校領導和同事的鼎立支持下努力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爲將來年的工作做得更好,特就2021年工作總結如下:

本人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獻身黨的教育事業。準時參加學校組織的政治學習並認真做好筆記,寫好學習心得,思想端正,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辦事認真負責;並能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能夠顧全大局,團結協作,在各方面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便更好地適應教育發展的形勢。

1、專業成長。嚴格做好五認真常規工作,緊緊抓住課堂,研究教學設計,創設問題情境,改革教學方式,實施有效教學,拓展學生思維,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堅持撰寫個人教育教學博客,交流教學得失,學習教學經驗,拓寬教學視野,廣交數學之友,豐富業餘生活。認真參與市國小數學中心組教研活動,在聽課、評課、交流中不斷學習、反思,努力提高自身數學專業素養,下半年被評爲國小數學學科教學能手。

2、教學管理。認真組織好教師業務學習,2021年圍繞有效教學開展15次集中學習,提升教師教學理念;開展同課異構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拉開過程,提高實效;啓用有效教學實施手冊,爲教師個人、學校積累業務資料;每學期初制定好學校工作計劃並督促實施落實,期末做好學校工作總結。

積極參加培訓與學習,分別交流培訓心得,領略名校風範、聆聽教授講學、對話專家學者、碰撞思想火花,更新了管理理念,豐富了管理思想,學習了管理技巧。

上課時認真授課,抓住重點、突出難點、精講精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力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揚課堂民主,創設生動活潑的氣氛,讓學生愉快思考,主動探索、大膽質疑,敢於標新立異。在教學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意蒐集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理論教學從理論上解釋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並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評價良好。

通過一學年的努力,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校領導和教師的一致好評。

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蘇教(國標)版五(下)第74~7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全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根據要求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把複式折線統計圖補繪完整。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並作出合理的判斷推理,解決相應問題。

3、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數據的變化進行分析和預測;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難點:在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並作出合理的判斷,解決相應問題。

教學準備:

電子白板、電腦、視頻展臺、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FLASH動畫)江南春雨

說說有關“春雨”的詩句,爲什麼還說“春雨一滴貴如油”呢?

【設計思考:在唯美動畫背景中,和學生交流關於春雨的古詩,體會春雨多; 與“春雨一滴貴如油”的諺語發生衝突。教師的解說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南北氣候的差異,春季降雨量情況各不相同。課前短短几分鐘,學生經歷“美――疑――悟”的過程,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關於氣候的一些常識爲新課的引入作了鋪墊。】

一、聯繫生活,激疑導入

1、讀圖辨析,複習舊知

(1)出示兩張月降水量的單式折線統計圖。一張是“春雨綿綿”的無錫,另一張是“春雨貴如油”的北京。

(2)判斷哪張是無錫的月降水量統計圖?哪張是北京的?並說明理由。

判斷交流

追問:橫軸表示 ,縱軸表示 ,單位 ,每一格單位長度是 。

追問:你還能看出什麼呢?

過渡:北京就是一個冬春乾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結:像這樣的單式折線統計圖,不僅能清楚地能看出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設計思考:課前談話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辨析兩張降水量統計圖,複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名稱、特點、作用,爲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對比激疑,引出新知

談話:從這兩張單式統計圖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無錫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學生交流得出兩張圖合二爲一方便比較。

示範畫圖:藉助白板把這兩張圖合爲一體。

明確:因爲是對兩個城市的月降水量進行統計,圖中會有兩條折線。爲了加以區分,可用圖例說明。紅色實線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藍色虛線表示無錫的`月降水量。統計圖的名稱要稍作改動,橫軸仍表示月份,縱軸仍表示降水量。同樣要寫上製圖的日期。

畫圖的步驟:描點寫數據、連線

揭題:這就是一張完整的複式折線統計圖,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內容。

【設計思考:此環節教師提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裏找不到答案。讓學生感受到單式折線統計圖的侷限性,從而巧妙地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師順應學生的想法,用電子白板將兩張圖合二爲一,與學生一起完成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操作後,對如何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有了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複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而教師的操作給學生提供了準確的示範,也爲之後學生獨立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打好了基礎。】

2、觀察比較,獲取信息

談話:你能根據這張複式折線統計圖回答剛纔提出的問題嗎?你是怎麼看的?

追問:從圖中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結:從整體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趨勢,7~12月的降水量逐漸減少,呈下降趨勢。但每個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師:剛纔我們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上又獲得了大量的信息,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感受到複式折線統計圖與單式折線統計圖比較具有哪些特點?

小結: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設計思考:通過觀察複式折線統計圖,看圖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情況,感受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3、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談話:用複式折線統計圖來進行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在生活中無處不有。(出示練一練1:改名稱爲我國男女生6歲以後平均身高統計圖)

探討: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現在身高多少?與我國同齡的國小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問:爲什麼他們的身高和統計圖中的`不一樣?

4、巧妙延續,獨立製圖

啓發提問:看了這張圖你有什麼問題?

談話:同學們認爲生活中男生最後基本都比女生高。這只是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事實怎樣要用數據來說明。

出示:我國12~18歲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表。

提問:爲了便於比較,我們可以把它製作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明確: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步驟

學生在練習紙上作圖(一生在電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畫圖)全班交流反饋。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約在哪個年齡段開始超過女生?

請你比較男女生的身高變化有什麼不同?

追問:回答剛纔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爲什麼?

【設計思考:此環節是對“練一練”情境的巧妙延續。對練一練名稱的修改引發學生對統計圖質疑,利用生活經驗製造衝突,自然引出12歲之後男女生身高的發展統計圖,教師出示的統計表不便於比較的弱點更烘托→←出複式折線統計圖便於比較的長處。此時學生迫切地想動手獨立製作一張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學習興致再次高漲。電子白板的遮罩、雙頁顯示等功能的合理運用,既激發了興趣,又提供了適時的教學反饋】

三、應用新知,拓展延伸:

1、舉例:複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有廣泛的應用。你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複式折線統計圖? (展示各類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圖片)

2、出示: 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溫度。

追問:從圖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問:是02年悉尼氣溫又一場,還是悉尼氣溫一貫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間與02年平均氣溫統計圖。

老師暑假想去悉尼旅遊,你會建議老師帶什麼衣服呢?

探討交流

2、談話:第29屆奧運會是什麼時候在哪舉辦的?

追問:北京是一個夏季多雨的城市,爲什麼還要選在8月舉辦奧運會?

爲了確保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在此之前,國家氣象部門做了周密的統計。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統計圖。

探討: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嗎?(雖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奧運會背後的故事》

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1-63頁複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

3、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體會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

難點:學會在有橫軸、縱軸的方格圖上用折線表示相應數量的多少和變化情況。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

學具:三角板,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課件展示中國中國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看完圖片,你想說什麼?(旱災太可怕了!我們要節約用水,……)讓學生簡單說一說乾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體會氣候、降水量與人們生活有密切的關係。

2、(課件展示)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市 5 10 20 25 60 140 180 210 70 30 15 10

乙市 20 50 80 160 290 280 210 240 190 65 30 15

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統計表

仔細觀察統計表,你發現了那些信息?(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得數學信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找學困生回答簡單的數學信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

質疑:

如果想從這個統計圖中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你打算用什麼統計圖去表示?(折線統計圖)說一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折線統計圖相比條形統計圖更能看出數據的上下波動。

我們在折線統計圖上不僅能看到準確的數據,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

(師板書:容易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設計目的是爲了讓學生通過具體情況,合理地選擇統計圖,進一步體現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二、自主學習,小組探究。

1、課件展示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

獨立思考,分析問題:

(1) 甲市幾月份降水量最高,幾月份最低?

(2) 乙市幾月份降水量最高,幾月份最低?

(3) 甲乙兩個城市幾月份的降水量最接近?

教師指名回答,並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從統計圖中找到的。

1、小組學習,體會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

質疑:

老師觀察到一個細節,當同學們回答第3個問題時一邊看左邊的統計圖,一邊看右邊的統計圖,你感覺到這樣比較麻煩嗎?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生:放在一幅圖中。

師:怎麼放在一幅圖中?

生:把甲市的折線畫在乙市的圖中。

生:也可以把乙市的折線畫在甲市的圖中。

師:在這幅圖上就同時可以反映兩個城市的降水量,便於比較。

師:怎樣區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線段或用實線、虛線進行區分。(師結合回答板書“-----甲市”、“--乙市”)並指出這叫做圖例,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一般標在座標圖的右上角。

師:一條折線統計圖叫單式折線統計圖,那麼這幅圖呢?

生:叫複式折線統計圖。(師板書課題:複式折線統計圖)

你能將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繪製成複式折線統計圖,請同學們繪製在你的方格紙上?

2、課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繪製甲市或乙市時,先描點,然後連線。

(2)注意用不同顏色的線段或實線、虛線對甲乙兩城市加以區分。

(3)標題因該變爲“20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統計圖”

(4)在每一個點的旁邊寫上相對應的數量。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設計目的:通過對兩個城市降水量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局

限性,體會引入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三、彙報交流,評價質疑。

哪位同學把你的作品展示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學後,找出繪製的不同的統計圖分別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

1、展示學生繪製的複式折線統計圖。

(1)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繪製的,在描點的過程中注意什麼?

(2)根據課件的“友情提示”評價這位同學繪製的複式折線統計圖還需要添加什麼。

2、課件展示教材第62頁的複式折線統計圖。

仔細觀察統計圖,獨立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兩城市()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毫米。

(2)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月份。

(兩個問題比較簡單,讓學困生回答,其他的學生評議)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變化的?乙市呢?

預設:

①甲市從1月到8月呈上升趨勢,從8月到12月逐漸下降;

②我來補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從1月至8月呈上升趨勢,其中1至4月上升平緩,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趨勢,其中8至9月急劇下降,9至12月平緩下降。

③乙市從1月到5月上升的幅度很大,從5月到7月逐漸下降,到了8月又有所回升,8月以後大幅度下降。

……

(有些學生回答具體完整,有些學生回答的不夠完整,教師加以引導,但也要給予肯定。)

(4)從總體上看,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兩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顯的差別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兩次升降。也就是說,甲城市只有一個“峯”,而乙城市則有兩個“峯”。)

(學生親歷處理數據,繪製統計圖的過程,充分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在分析比較中進一步體會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可以比較方便的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數據進行比較、分析,體會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

四、抽象概括,總結提升。

同學們,我們在對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知道把兩個折單式線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折線統計圖,可以比較方便的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在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1)先描點,然後連線。(2)用圖例來區分兩種不同的數據。(3)寫清楚標題和點相對應的數量。

複式折線統計圖相比上節課學習的複式條形統計圖更能看出數據的上下波動。在複式折線統計圖上不僅能看到準確的數據,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所以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要根據統計圖的特點,作出合適、恰當地選擇。

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課件展示教材63頁的“試一試”

(1)鼓勵學生獨立完成繪圖。(對個別學生教師加以指導,鼓勵他們描點時一定要細心,一個一個描,注意點對齊橫軸和豎軸。)

(2)集體交流,幫助出錯的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

(3)根據你繪製的複式折線統計圖回答:

①最高月平均氣溫甲市出現在()月,乙市出現在()月。

②兩城市最高月平均氣溫相差()°C.

③()月份兩城市月平均氣溫相同,有()個月乙市月平均氣溫高於甲市,其餘()個月乙市月平均氣溫低於甲市。

④分別說一說兩城市月平均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⑤從總體上看,兩城市月平均氣溫最明顯的差別是什麼?

(這道題與例題相似,意在讓學生熟練掌握繪製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2、課件展示《新課堂》第74頁的第2題。

(1)有電話的家庭用戶在哪兩年間增長幅度最大?

教師指明回答,並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看出來的。

(2)有洗衣機的家庭戶數在哪兩年間增長幅度最大?

有上一個題做例子,學生很容易地發現:至兩點間的跨度最大,由25戶增長到40戶。

(3)電話和洗衣機,哪一個普及率更高?

引導學生回答:從統計圖中可以看出電話在人們的生活中比洗衣機有更重要的作用。

3、課件展示《新課堂》第74頁的第3題。

(1)學生獨立繪製統計圖,教師個別指導。

(2)比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變化,你能有什麼發現?

指名回答,教師讓多個學生說自己的觀點,儘量完整。從圖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身高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比女生高一些,但從12歲以後,男女生的身高相差比較明顯。

(3)你的身高是多少?與他們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教師可以讓班裏比較矮的同學回答,讓其他同學給這名同學提一提建議,比如:吃點骨頭補補鈣,讓他多吃點蔬菜,喝點牛奶,有必要的時候喝點鈣片,配合適當的`體育運動等。

(生活中充滿着數學,通過鞏固練習,加深了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進一步體會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可以比較方便的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數據進行比較、分析、預測和決策。)

4、全課小結:

先由學生說一說本節課在學習知識方面有什麼收穫?你學會了那些技能?

教師鼓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要認真思考,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統計圖,讓它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數據,分析。比較數據。

板書設計:

複式折線統計圖

不僅能反映出數量的多少,還能清楚的看出熟練的多少。

便於比較、分析數據

使用說明:

1、教學反思,回顧課堂我覺得亮點之處有:

(1)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教材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新課開始我就邊講述邊播放最近發生的西南地區乾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氣候、降水量等與生活的關係。我覺得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體會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

重點讓孩子經歷單式折線統計圖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變化過程,當學生的認知產生了衝突,他們會積極的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而瞭解複式圖的優勢。在研究完畫法和特點後,再進行看圖分析數據的訓練,體現統計圖的應用功能。

(3)讓學到的知識迴歸生活

在這節課的練習設計中,我設計了電話和洗衣機用戶情況,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接着又設計了某地區國小生身高情況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充分感覺到這種複式折線統計圖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應用廣泛。

2、教學建議:

學生在分析、比較折線統計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尤其是在分析“從整體上看,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差別是什麼?”題目不叫開放,學生說得越具體越好,不過只要是學生說的合情合理,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

3、需破解的問題:

學生已有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經驗,在教學時教師是不是還應該重點去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畫法,教會學生應怎樣去繪製?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內容:

國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十冊第74~7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做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舊知

(1)我們學過哪些統計圖

(2)出示折線統計圖。這是什麼類型的統計圖?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你能猜一猜我們會學什麼樣的折線統計圖嗎?

二、例題講解

1、出示青島市降水量圖

觀察:

①你能說出青島市這一年那個月降水量最多?那個月降水量最少嗎?

②從圖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還知道了什麼?

(你能說一說青島市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減變化嗎?)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圖

①從圖中你又能瞭解哪些信息?

②談話:圖中各有幾條折線,像這樣的叫單式折線統計圖。

誰能說說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多少,增減變化)

2、下面把兩幅圖放在一起比。

①繼續觀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們爲什麼不能很快的回答?(發表意見)

指出:每幅圖只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情況。

③你有什麼好辦法嗎?那合成的統計圖叫什麼統計圖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樣子嗎?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兩幅統計圖確實可以合在一起而成爲複式折線統計圖。(在板書的“折線統計圖”前添上“複式”,完成課題書)

3、出示:逐步呈現

(添加圖例——添加折線及數據——修改名稱)

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複式折線統計圖提問:

①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

②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

③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明確圖例表示的意思。

④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追問:你是怎麼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麼?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麼?指出: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城市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自主閱讀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組裏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1)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統計圖的圖例告訴我們什麼?男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趨勢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這裏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是指某一個男生或某一個女生嗎?(這幅統計圖統計的的是什麼內容?你對“我國6—12歲國小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樣理解的?)

(3)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你認爲我國6—12歲的國小生,是男生身高增長的快,還是女生身高增長得快?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大約幾歲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釐米?與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麼樣?當出現學生身高明顯低於平均身高時,教師問其他同學:你們想對他提什麼建議嗎?(注意營養均衡,加強體育鍛煉)

(5)從圖中你還獲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縱軸上的標尺一格表示多少釐米?而110釐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樣表示的?這幅圖爲什麼不從0釐米開始向上5釐米5釐米地一直畫到155釐米,或者每格表示20釐米從1釐米畫到160釐米?)

談話:爲了是繪製的統計圖更加美觀,更能突出地顯示數量的增減變化,有時就像這幅圖一樣,把標尺省略一部分。

(二)、課件出示某家電商場a、b兩種品牌彩電銷售量統計圖。

1、情景介紹:假設你是位蘇寧電器家電櫃的部門經理,“五一”期間電器比較好買,現在倉庫裏電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廠家進一批電器來銷售。

2、問:你會選擇哪一家呢?(口說無憑,要拿出數據來說話。)

3、小結:看來學習統計圖還真有用。

(三)、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1、學生自主審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麼?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討論:你打算先畫表示哪組數據的折線?表示“最高氣溫”的這條折線應畫成實線,還是虛線?你是怎麼知道的?

3、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

(提醒學生,先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接各點;再認真細緻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虛線連接各點,畫好折線後,不要忘記填寫製圖日期。)

(多媒體出現繪圖過程,問:你認爲要準確無誤的繪製這幅折線統計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來給同學們提個醒!)

4、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5、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回答這兩個問題時,你是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回答的?爲什麼?這說明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麼優點?

(統計圖能更加直觀地表示數量的多少及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更有利於對數據的分析和比較)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穫?

你認爲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

五、自選作業

1、請把你和同桌家裏近六個月來的電費統計出來,作成折線統計圖,並作出分析。

2、結合今天的課程,寫一篇數學日記《生活中的好朋友——複式折線統計圖》。

這篇教案是取自趙老師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後,有幾點感想:

一是統計表的內容不能太單一。

二是統計表的內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聯繫纔有意義和現實價值。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分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初步感受複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體會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對兩組相關數據的多少和變化趨勢進行比較。使學生能看懂簡單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能對複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瞭解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和數學的價值。對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學目標:

1、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知道它的製作方法。

2、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對複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3、培養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對複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

學習者特徵分析:

因統計知識分散於各冊教學之中,所以對於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些遺忘,但通過教學牽引能喚起學生對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回憶。五年級的複式折線統計圖安排在學生學習了統計表、單復條形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之後教學。可通過與先前統計知識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內容。同時五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分析能力。對信息技術手段也感到有興趣。在教學時適當安排學生熟知的奧運會和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豐富的生活素材作爲學習資源,。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親切感,激發探究慾望。

學習環境和支持說明:

多媒體教室、課件製作(信息技術教師合作)、奧運會相關圖片、展示板、白板筆(紅、藍)、課堂小練習

教學過程設計:

1、情景引入複式折線統計圖,凸現特點。

情景引入:2008年奧運會的比賽圖片和金牌榜。(課件展示)

瞭解了奧運會的成績,再關注亞運會的成績。

出示第9—14屆亞運會中國獲金牌情況統計圖。(課件展示)

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指出成績的好壞應和對手比較,引出第二幅第9—14屆亞運會韓國獲金牌情況統計圖 (課件展示) (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中國、韓國兩個國家9—14屆亞運會獲金牌數量的折線統計圖,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

2、通過提問,引出新知。

那屆兩國的成績最接近?相差幾枚?

有什麼困難?怎樣比較更方便?

總結學生的意見

將兩幅統計圖合併成一幅。更改、完善這幅統計圖。(課件展示)

講解圖例

再回答上述問題。

補充課題:複式折線統計圖

(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這一部分的安排能讓學生較快地進入本堂課的主題,也爲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知識的準備。)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國家金牌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國家獲金牌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讓學生初步感受複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完善例圖,引出畫法。

演示繪製方法 (課件展示)

(通過對已經合成的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逐步完善,進行標題、圖例的講解說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強調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畫法。)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其特點,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根據數據的變化進行數據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測。

2、在統計過程中,培養學生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通過小組的交流協作,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其特點,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教學難點:

能根據數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合理的預測。

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每個學生一張畫有折線統計圖的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對北京奧運會的哪些地方印象最深?

(開幕式、閉幕式、比賽現場)

你知道這是第多少屆夏季奧運會嗎?

你知道這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隊取得多少枚金牌嗎?

其實,我國自1984年第一次參加夏季奧運會以來,經歷了連續7屆比賽,在這7屆比賽中,我國奧運健兒獲得了許多金牌。

二、探究新知

1、單式折線統計圖

(1)出示1

請看,這是1984—2008年奧運會中國獲得金牌數統計表

1984—2008年奧運會中國獲得金牌數統計表

教師:以上統計表可以做成哪種統計圖?理由是什麼?

如果想看出數據的變化趨勢,製成哪種統計圖比較合適?

你能說說怎樣畫嗎?(描點、標數據、連線)

(2)小組合作

要求:二人共同商量,一人執筆,一人檢查。

展示:投影出示。

(3)回答問題。(爲了便於觀看,課件出示)

教師:中國在哪屆奧運會上獲得金牌數最多?哪屆做少?

最多的一屆和最少的一屆相差多少?

中國代表隊在歷屆奧運會上獲得金牌數的總體趨勢怎樣?

(4)你知道在奧運會上中國遇到的最強大的對手是哪國嗎?

這是“金牌大戶”美國在這7屆比賽中,獲得金牌數的情況。

1984—2008年奧運會美國獲得金牌數統計表

教師:從這個統計表中你能獲得有關美國的哪些信息?

2、複式折線統計圖

(1)質疑

教師:中國和美國在哪一屆奧運會上獎牌相差最多?

在哪一屆奧運會上獎牌相差最少?

教師:同學們這樣容易比較嗎?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容易比較?

(把兩幅圖合爲一幅)

(2)合併

教師:爲了方便比較,我們就將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併爲一幅。

(3)細化要求:(進一步質疑)

教師:我們來看一下這張複式折線統計圖,你覺得還有沒有值得我們進一步修改的地方?(學生如果能想到,最好。如果不能,則教師引導)

①圖例

教師:這個複式折線統計圖上有兩條折線,你能分出哪一條代表中國,哪一條表示美國嗎?怎麼辦呢?

教師:在數學上,我們往往會用線的虛實、折線的顏色、對應點的形狀等方法來區分各條折線。並把區分的方法用簡單的圖例表示在折線統計圖上。

②標題

教師:你能告訴大家這是一幅表示什麼內容的統計圖嗎?(加標題)

3、點明課題

只用一條折線表示的叫做單式折線統計圖。像這樣,一個統計圖中用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的折線表示數據的,我們稱它爲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複式折線統計圖)

4、回答問題(爲了便於觀看,出示教師做的統計圖)

教師:這次我們可以輕鬆回答問題了。

(1)哪一屆奧運會兩國金牌數量相差最多?哪一屆相差最少?

(2)複式折線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比較,它們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5、教師小結

同學們今天開動腦筋,學會了一種新的統計圖:複式折線統計圖。

三、鞏固提高

教師:爲了增強體質,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天穆國小開展了以“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爲主題的秋季運動會,你願意來天穆國小看看嗎?

1、以下是穆欣和回媛媛爲了參加學校運動會1分鐘跳繩比賽提前一個星期進行訓練的情況。

(1)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2)穆欣和回媛媛第一天的成績相差多少?第7天呢?

(3)穆欣和回媛媛的跳繩成績呈現什麼變化趨勢?

(4)你能預測兩個人的比賽成績嗎?

(5)揭示結果:穆欣獲勝。

2、這是“奧運我先行”學生運動會上五(1)班、五(2)班參加籃球比賽前4場的成績。

(1)小組討論:如果要看出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製成哪種統計圖合適?

(2)如何製作呢?你能不能提示給同學們製作時應該注意什麼。

(3)小組製作

提出要求

根據自己組內情況可以一人制作,一人檢查:也可以每人制作一個班級的折線。

(4)回答問題

兩個班的籃球隊第一場比賽時成績相差多少?第四場呢?

兩個班級的變化呈怎樣的趨勢?

從圖中看到兩隊的比分怎樣?

你能預測第五場決勝局的成績嗎?

揭示比賽結果。

預測只是根據事物的變化趨勢進行合理的推斷,但並不是最終的結果。最後的結果還要取決於運動員在比賽時的身體、心情等等很多因素的影響,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嗎!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一樣,不能因爲一次的失敗,就否定自己,只要相信自己,你就會成爲人生旅途中的勝者。

四、課堂小結

說說這節課後,你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認識?

簡短的師生、生生評價。

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數學教案 篇十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注重情境創設,產生認知衝突。

本節課結合學生學過的複式條形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教學。新課伊始,提出問題: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製作什麼統計圖比較合適呢?然後引出要學習的內容:複式折線統計圖。

2.重視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本節課通過教師引導,並結合上節課的已有經驗,讓學生自己動手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感知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

教學過程

第1課時複式折線統計圖(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你知道中國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嗎?你知道兩地的'天氣情況嗎?

(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自由交流)

2.你還記得折線統計圖嗎?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

提問: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製作什麼統計圖比較合適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舊知檢驗已學知識,爲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奠定基礎。

⊙探究新知

1.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猜想複式折線統計圖:請大家遷移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想一想,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特點呢?(學生自由交流)

(2)讀懂複式折線統計圖。

(課件出示教材84頁4月7日~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複式折線統計圖)

①觀察、彙報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組成。

②討論怎樣讀複式折線統計圖。

小組討論,得出:讀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與讀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相同,可以橫向觀察、縱向觀察、對比觀察等。

③觀察複式折線統計圖,獲取信息。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說一說獲取了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討論,用知識遷移法來學習新知,使學生了解複式折線統計圖,同時加深對前面所學統計知識的理解,從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複式折線統計圖。

2.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1)課件出示課前製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縣兩地20xx年4月7~10日最高氣溫的單式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對比單式和複式折線統計圖,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填寫下表。

相同點

不同點

單式折線

統計圖

(1)有標題、橫軸、縱軸、單位名稱。

(2)確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單位。

(3)先描點,再連線,連線要用直尺。

只有一條折線。

複式折線

統計圖

(1)有兩條折線。

(2)有圖例。

(2)小組合作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通過對比,你發現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優勢?

預設

複式折線統計圖不但能表示出兩組數據數量的多少、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還可以比較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

3.讀統計圖,解決問題。

(1)兩地哪天的最高氣溫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兩地最高氣溫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氣溫是如何變化的?漠河呢?

(4)從總體上看,兩地這幾天的最高氣溫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什麼?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單式和複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認識、讀懂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夠從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