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多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啓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羣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1、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2、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羣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爲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__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爲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二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願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製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國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爲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後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啓下的作用,而且佔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爲現實多取決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於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於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範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於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後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啓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瞭解了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爲七國中實力最爲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後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師:同學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麼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麼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範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並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瞭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麼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羣雄,爲什麼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嚥氣(燕、齊諧嚥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後,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爲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並記憶)

生看圖回答並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爲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後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於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後,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爲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麼,秦王嬴政將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爲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人稱其爲秦始皇。並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爲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爲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裏,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伴隨着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啓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爲“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麼?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並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麼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徵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麼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裏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並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裏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徵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於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並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亂。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後,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於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於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爲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麼,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馬”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佈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於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麼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燬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麼,秦始皇是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着下列問題看書,然後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築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着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着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徵、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瞭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爲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爲:(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築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曆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爲中華民族朝着統一大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三

《垂直的生計》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祕魯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

2、能夠說明山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來發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和人文環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係。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這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這麼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地圖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探索山區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祕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祕魯山區農業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地的環境發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祕魯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着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祕魯山區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文明,是什麼人最先在此創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爲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祕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明瞭常年保存馬鈴薯營養價值的方法。

住:如圖(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飢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展示祕魯國徽】

問題:祕魯國徽左上角是什麼動物的圖案?它出現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祕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課小結】

【鞏固練習】(見《隨堂練習》)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瞭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瞭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後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爲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爲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爲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佈置學生作採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於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採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啓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蒐集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瞭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瞭解土地改革歷史。

4、學生讀一遍課文後,完成導學題。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區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開始:

④法律依據:

⑤資料:

⑥實施:

⑦結果:

⑧歷史意義:

5、教師使用課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書上的插圖、引文、書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簡要說明西藏民主改革,補充比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點。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麼異同?

(都開始於1950年;但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於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於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時頒佈了一部什麼法律文獻?有哪些主要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等,將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地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地改革有什麼不同?

(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師使用課件,運用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師使用課件,指導學生觀看相關插圖和材料,形象地瞭解土地改革經過和農民情緒,透過討論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提問】

(1)土地改革完成後,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五

一、學習目標: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趙州橋、雕板印刷、唐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我們認識到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峯,激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

學習重點:李春和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光耀千古的詩

學習難點:趙州橋結構的先進性;雕版印刷術的作用;對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欣賞

二、自主學習

充分準備(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並牢固記憶)

(一)科技

1、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城最宏偉富麗的建築是 。

2、趙州橋的設計者: ,它的地位是: ,比歐洲早 年。他的特點是: , , , 。

3、雕版印刷術: 朝印刷的《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 [來

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學(詩歌):

1、詩歌的黃金時代是在 朝。

2、李白詩歌特點是: , , , ,稱他爲“ ”。

代表作品:《 》、《 》

3、杜甫詩歌特點是: , , 其詩被稱爲“ ”

代表作品:“ ”、“ ” 他被尊稱爲“ ”[來源:ZXXK]

4、白居易詩歌特點是:提倡 , , 。

代表作品:《 》、《 》

( 三)醫學

1、唐朝傑出的醫學家是 ,他被尊稱“ ”, 他的醫學著作是《 》。

三、小組討論,知識擂臺(交流檢查預習情況

四、課堂探究 (要求: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據所學知識你能總結出隋唐時期領先世界的“世界之最”嗎?你認爲怎樣才能保持科技成就的領先地位?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 書或背誦)

六、當堂訓練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唐代長安城最宏偉富麗的建築是: ( )[

A.大雁塔 B.皇城 C.宮城 D.大明宮含元殿

2、唐朝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A.羅馬 B.巴格達 C.長安 D.開羅

3、在我國民間有“滄州獅景州塔,趙州石橋大菩薩”的民諺,這裏的“趙州石橋”是何時

修建的?(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4 。趙州橋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爲: ( )

A. 它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石拱橋 B.它是隋朝 傑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C.它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 D.它是唐朝傑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5、如果讓你設計一座仿照隋唐時期的建築,你認爲它應該具有哪些特點?( )[來源:學§科§網]

① 規模宏大 ②氣魄雄渾 ③華美而不纖巧 ④整齊而不失呆板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哪項成 就是我國的四大發明? ( )

A.曲轅犁 B.筒車 C.印刷術 D. 麻沸散

7、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年代是:( )

A. 西漢 B. 三國 C. 隋朝 D. 唐朝

8、古人云“棋琴書畫詩酒茶”,可見自古以來“詩酒”就不分家,那麼中國古代“自稱臣是

酒中仙”的詩人是:( )

A.杜康 B. 李白 C.杜甫 D. 白居易

9、關於杜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②他的詩多反映複雜動盪的歷史年代,因而被後人稱爲“詩史”。

③他最著名的詩篇就是“三吏”和《長恨歌》。

④由於他的創作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人們稱他爲“詩聖”。

A.①②④ B. ①③ C.②④ D. ② ③

(二)讀唐詩,品興衰:

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

—— 《憶昔》杜甫

材料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春望》杜甫

請回答:①材料一與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時期的景象?

②對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時代。

③通過兩首唐詩,你認爲詩歌創作的源頭是什麼?

七。學(教)後記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 篇六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及其影響。

2、通過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本課內容。

2、通過對比現實考試製度,啓發學生思考我國教育現狀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進建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進步,是隋唐興盛的原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學生認識到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2、通過了解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也是中國發展具有突出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創新。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分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首先以溫故知新的導入方式導入新課。複習上節課的主要內容並思考:1、爲什麼唐玄宗統治前期稱爲“開元盛世”?爲什麼會出現盛世景象?提出思考問題,由此導入新課:除了唐玄宗積極進取治理國家之外,還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改革用人制度,善於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是怎樣改革選拔官員的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課:科舉制的創立。

(二)新課教學

環節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在同學認真看書後,請一個同學來說說。大家想一想: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好嗎?老師:隋文帝統治時他也和你們認爲一樣,爲了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鞏固他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他決定進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舉制度這個辦法?(老師解說)科舉制度的“雛形”到“創立”和“完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三個階段:

環節2: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師出示概括製表並解釋)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立完善(老師簡介)

環節3:科舉制的影響: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老師: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角度分析;從對外國、對後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爲讀書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徑,政治上擴大了統治階級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中國選官制度對世界的影響。(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明確指出中國古__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的考試製度及現代各國考試製度之間的淵源關係。這說明,中國古__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過一定積極影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完善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並討論科舉制與當今的考試製度有何異同(小組討論)。

五、鞏固提高

進行幾個選擇題的測試,掌握學生知識掌握程度

六、小結作業

梳理板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七、板書設計

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立完善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七

複習目標:

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時間及地點;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狀況與主要農作物;炎黃帝,堯舜禹的傳說。

複習重點:

識記以上內容

複習難點: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比較

複習方法:

先學後練,當堂訓練

複習課時:1課時

複習過程:

一、由世界史人類的形成複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並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複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會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會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並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並板書:

複習:中華文明的起源

1、人類的形成: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種

母系與父系氏族社會

2、中華文明:

元謀人:雲南元謀縣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會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距今約70~20萬年會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餘姚長江流域住幹欄式房屋種植水稻半坡人:陝西西安黃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父系:炎帝、黃帝:華夏族人文初祖—黃帝

堯舜禹:禪讓制

七、當堂效果檢測:

1、“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首在網絡上頗爲流傳的詩句,讓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蒙上了一層神祕而浪漫的薄紗。下列遠古人類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爲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被稱爲“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歷史學習小組開展“感知170萬年前生活,尋找遠古人類足跡”活動,他們應該去()

A、雲南元謀B、北京周口店C、浙江餘姚D、陝西西安

4、“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平定荒漠,舉世稱殤…造車指南,辨兆萬民不易之方向。”這是臺灣的宋楚瑜祭拜何處的祭文()

A、炎帝陵B、黃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九、教學後記:

國中歷史教學創新淺析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進行歷史教學創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課程,只要學生們產生了興趣,那麼教學效果會好的多。反過來說,如果學生們對一門課程沒有學習的興趣,那麼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不會學得多麼好,甚至不會去學,更談不上進行教學創新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表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一種內在的最強勁的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許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甚至列爲自己最不喜歡學習的課程,主要原因是:這門課程枯燥、沒意思,且不知道學了這個有什麼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這個詞的含義。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除了課文過於枯燥之外,教師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採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如一些真實的物品、圖片,或是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一些歷史場景或是影視片斷,鼓勵學生聽一些比較好的歷史講壇和歷史典故,讓學生們在一種比較輕鬆愉快的氣氛潛移默化地把知識就吸收了。持續一斷時間,在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後,學生自己可能就會體會到這門課的魅力所在。

2創新歷史教學理念及手段,搞活歷史教學

良好的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爲取得成功的關鍵,創新教學手段是歷史教學創新的重點。當前國中歷史教學還有應試教育的影子,沒有轉化爲真正的素質教育。教學要儘快轉變教學觀念,強調人文性,培養學生歷史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真正明白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爲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爲了“育人”。隨着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也在變化,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進行創新,要改變過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陳舊教學模式,着重培養學生的發散和創造性的思維,多思考一些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獲信息與資源的能力,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與資源需要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渠道獲得,培養這種能力本身就培養了學生們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師生關係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說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是成功教學的前提,它是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係。”在以往的教學中,一般來說教師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講,學生聽,有一種填鴨教學的味道,並且教師嚴格控制課堂紀律,學生們處於一種比較絕對的被動地位,一般來說只能被動的服從,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及課堂主體作用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這樣的課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及學生心理成熟的提前,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學生的牴觸,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太高,學習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現代教育越來提倡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學與學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構建平等的課堂關係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爲這是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作用的前提。要做到這些,首先就要求教師樹立民主平等的意識,樹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思想,從根本上轉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即由教師爲主體轉變爲由教師主導,這裏主要體現一個導字,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關鍵時刻的導,從而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以充分發展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表有自己想法的見解,不斷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精神,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掘,最終學好歷史,並提高綜合素質。

4加強學習和修養,培養自身創新能力

創新教學自然離不創新型的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創新,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讓他們成長爲創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師不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進行創新的能力。雖然在當前的教學中,通過教學改革,教師在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許多教師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有一些教師由於自身素質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創新能力和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歷史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勇於進行嘗試,積極進行探索,敢於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大膽進行創新,組織開放式、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激發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當下這個高速發展充滿變革的時代,歷史教師特別是國中的歷史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越來越高。

5小結

總之,國中歷史教學創新勢在必行。進行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努力營造有利於歷史教師創新性勞動的環境,並給教師提供必要的進修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八

【自主回顧】

(一)、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二)、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三)、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立與民族交融;

教師出示圖片,邊看邊講,以及讓學生回答這是哪一時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爲什麼說,中國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進的技術,而且至今保持在領先地位?

2、我國醫術高明的醫生,常被人說是:“神醫扁鵲,起死回生。”後人爲什麼這樣崇拜?

3、從節氣的產生,可以得出怎樣的歷史判斷?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瞭解各種歷史事件的發生,都對今後的歷史朝代產生了哪些影響。有什麼意義?

【鞏固練習】

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目前,在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

A.北京人B.藍田人C.元謀人D.山頂洞人

2、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頂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是( )的部落聯盟首領

A.黃河流域B.長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紀比公元前16世紀(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遷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盤庚D.紂

6、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書記載的“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現象發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戰國D.夏朝

8、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燒炭火的青銅器D.三星堆青銅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動,最有說服力的文字資料的( )

A.《史記》 B.《資治通鑑》 C.甲骨文D.銘文

10、我國古代聞名於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處於戰國時期的( )

A.齊國B.楚國C.趙國D.秦國

11、“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裏指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B.楚漢戰爭C.長平之戰D.秦完成統一

【佈置作業】

列一份歷史朝代表,及每個朝代帝王的作爲。

第四單元測試

測試目的:對第四單元所學內容進行總結整理提高和查漏補缺,以便下一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和教學。

測試難度:較大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九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長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啓和《農政全書》。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築在內的古典科技取得的傑出成就,仍居於世界先進水平,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

通過選取對本課涉及的三位科學家事蹟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傑出成就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古典小說的創作到明清時期進入成熟階段,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的思想藝術特色,明清時期書法繪畫的代表人物。

課時:2課時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時珍和《本草綱目》;《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文學成就和時代特點。。

本課的難點是包括建築在內的科技成就所體現的時代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明北京城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北京城

學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點。(指導學生歸納紫禁城內建築特色和明朝北京城佈局特點的基礎上,認識到其中包含着皇權至上的建築設計思想。)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餘公里。

二、古典科技鉅著的涌現

作者 著作 價值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鉅著,被譯爲多國文字,成爲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

宋應星 《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徐光啓 《農政全書》農業百科全書,農學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學生總結三位科學家成功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如:李時珍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訓的創新勇氣,刻苦鑽研的堅強意志,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親嘗曼陀羅的獻身精神,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二十七年成書的堅韌毅力等。宋應星對只知追求功名利祿者的蔑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精見卓識(《天工開物》書名就體現了這種認識)。徐光啓利用外國傳教士採用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籠絡統治者以換取傳教有利條件的做法,堅持從利國利民出發並一再敦促,終於使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答應先譯《幾何原本》一書(利瑪竇口述,徐光啓筆譯)。

三、古典小說的高峯

學生概括古典小說的成就,並通過這些古典小說概括明清文化的時代特徵。

年代 著作 作者 題材 價值

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時期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元末明初 《水滸傳》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爲題材的長篇小說。

明朝中期 《西遊記》 吳承恩 唐僧取經的故事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清朝 《紅樓夢》 曹雪芹

古典小說的高峯,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佔有重要地位。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着市民文學日趨成熟和繁榮,小說取代詩、詞、散文而成爲文學的主流。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不僅着意於戰爭場景的描寫,更精於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曹操等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統治階級自私、貪婪、奸詐、殘暴的種種表現,而諸葛亮的形象,則成爲民族智慧的象徵。

施耐庵的《水滸傳》是我國的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爲題材的長篇小說(英雄傳奇小說)。以“官逼民反”爲主題,通過塑造的一百零八將形象,對農民起義的正義性和梁山英雄的抗暴除惡,作了充分肯定和熱情頌揚。

在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吳承恩以虛幻的神話故事形式,寄寓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着意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無所畏懼的叛逆形象孫悟空,並賦予他巨大的神威。

《紅樓夢》是一部現實批判主義文學鉅著,是中國文學秀的一部古典小說,在世界文學也佔有重要地位。曹雪芹筆下的賈府既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又是封建社會的縮影。《紅樓夢》的成就,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這一對青年男女的叛逆形象。他們對功名利祿、封建禮教的輕蔑、諷刺和猛烈抨擊,以及對個性解放和愛情的執着追求。同時,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糜爛、腐朽生活的無情揭露,全面展示了封建社會已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沒落的歷史趨勢。

四、戲劇的繁榮

1、明朝後期最負成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其代表作爲《牡丹亭》。

2、京劇的形成:在徽劇、漢調的基礎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

五、書畫的成就

1、書法:

董其昌: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繪畫

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

徐渭:善於潑墨

“揚州八怪”

六、小結(略)

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十

學習目標:

1、瞭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繫。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並把有關內容標註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爲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爲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爲,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爲什麼?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遊,當你領一個旅遊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遊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遊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後,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

四、課後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爲()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燬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後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後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製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製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於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裏飲茶的場景B、田野裏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着唐三彩D、後堂掛着“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於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裏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