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歷史教案新版多篇

八年級歷史教案新版多篇

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一

秦始皇功過的辯論

[知識與能力]

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活動目的]

秦始皇是我國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詩稱讚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面對迎面而來的千古一帝,你有什麼看法?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願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蒐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蒐集有利於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傑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並把它們—一製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爲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傑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後有請老師或同學爲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爲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於創新,能提出不同於傳統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麼?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請你拿起筆來,參照下表,把你對自己生理、心理、社會和理想等方面最感興趣的話題,以我是……爲題,寫一篇小文章,向同學介紹自己,好嗎?

八年級歷史教案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徐光啓與《農政全書》、宋應星與《天工開物》、徐霞客與《徐霞客遊記》及其對古今中外的巨大影響。

2、能力目標:①能夠比較分析晚明主要科學成就,從中發現晚明主要科技成就的特點。②能夠結合已有知識和中外文化交流實例,分析晚明科技發展和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

3、通過對本課學習,以晚明科學家爲榜樣,培養自己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獻身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知道明清時期的科學巨匠及其代表作品,如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徐光啓與《農政全書》、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等。

2、難點:領悟明清時期中國傳統科學的輝煌成就與近代科學的落後的原因。

三、教學策略

採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

國中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三

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一、課程標準

簡述香港、澳門迴歸的史實,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進入歷史新時期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成爲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一國兩制”的提出創造性構想,成功地運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香港和澳門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2、認識“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造性發展;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一國兩制”的提出和含義;

2、瞭解香港和澳門問題的由來;

3、掌握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的時間及意義;

4、知道香港和澳門區旗、區徽及含義;

過程與方法:

分析“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和香港、澳門迴歸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回顧香港和澳門的問題的由來,提高學生初步的歷史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析“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和香港、澳門迴歸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回顧香港和澳門的問題的由來,提高學生初步的歷史歸納能力;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香港和澳門迴歸的歷史意義;

難點:“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含義;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相關音像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1、回顧歷史瞭解香港和澳門問題的由來;

2、瞭解香港和澳門區旗和區徽的寓意;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活動法;談話法

學生學法:探究性學習;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

課堂討論:1、“一國兩制”的含義是什麼?2、在這一構想的指導下,我國順利地解決了哪兩個地區問題?

二、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1984 中英聯合聲明 1987 中葡聯合聲明

課堂活動:1、齊唱“七子之歌”;說說七子是哪七個地方;

2、你能準確說出香港和澳門迴歸的日子嗎?

3、介紹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和區徽的含義

4、觀看香港和澳門迴歸的記實片

5、討論香港和澳門迴歸的歷史意義

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 篇四

一、學生分析

1、八年級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爲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國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蹟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爲什麼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啓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本站★)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裏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啓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爲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爲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啓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昇華和提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纔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爲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麼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着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爲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裏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啓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後,提出問題:清軍爲什麼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後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爲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麼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爲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啓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麼教訓?對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