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物理人教版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物理人教版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一

知識目標:

1、瞭解萬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過程。

2、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含義並會推導萬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體間都存在着萬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規律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時,抓住主要矛盾,簡化問題,建立理想模型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2、訓練學生透過現象(行星的運動)看本質(受萬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斷、推理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過程,說明科學研究的長期性,連續性及艱鉅性,滲透科學發現的方_育。

2、培養學生的猜想、歸納、聯想、直覺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月——地檢驗的推倒過程

教學難點:

任何兩個物體間都存在萬有引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這個力使行星不能飛離太陽;地面上的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上;是什麼使得物體離不開地球呢?是否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這樣,物體離地面越遠,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應該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體距地面很遠時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沒有明顯減小。如果物體延伸到月球那裏,物體也會像月球那樣圍繞地球運動。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的引力,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種力。你是這樣認爲的嗎?

(二)新課教學:

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假想,理論推導,實驗檢驗

(1)牛頓對引力的思考

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只是一種傳說。但是,他對天體和地球的引力確實作過深入的思考。牛頓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產生如下的假想:太陽、行星以及離我們很遠的恆星,不管彼此相距多遠,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繞太陽轉,就是靠劂的引力維持。同樣,地球不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體,而且也可以吸引很遠的物體(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弱。牛頓進一步猜想,宇宙間任何物體間都存在吸引力,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質,遵循同樣的力學規律,其大小都與兩者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牛頓對定律的推導

首先,要證明太陽的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憑着他對於數學和物理學證明的驚人創造才能,大膽地將自己從地面上物體運動中總結出來的運動定律,應用到天體的運動上,結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從理論上推導出太陽對行星的引力F與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還證明引力跟太陽質量M和行星質量m的乘積成正比,牛頓再研究了衛星的運動,結論是:

它們間的引力也是與行星和衛星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者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3)。牛頓對定律的檢驗

以上結論是否正確,還需經過實驗檢驗。牛頓根據觀測結果,憑藉理想實驗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牛頓設想,某物體在地球表面時,其重力加速度爲g,若將它放到月球軌道上,讓它繞地球運動時,其向心加速度爲a。如果物體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F1,和在月球軌道上運行時受到的作用力F2,都是來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那麼,a和g之間應有如下關係:

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離r月地是地球半徑r地的60倍,得。

從動力學角度得出的這一結果,與前面用運動學公式算出的數據完全一致,

牛頓證實了關於地球和物體間、各天體之間的引力都屬於同一種性質力,都遵循同樣的力學規律的假想是正確的。牛頓把這種引力規律做了合理的推廣,在1687年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來表達牛頓推證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看書,教師引導總結)

(1)什麼是萬有引力?並舉出實例。

(2)萬有引力定律怎樣反映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其數學表達式如何?

(3)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二。萬有引力定律

1、內容: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連線。

2、公式:

3、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

F爲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單位:N.

m1、m2分別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單位:kg

r爲它們間的距離,單位:m

G爲萬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單位:N·m2/kg2.

4、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萬有引力F是因爲相互作用的物體有質量而產生的引力,與國中學習的電荷間的引力、磁極間的引力不同。

強調說明:

A.萬有引力的普遍性。萬有引力不僅存在於星球間,任何客觀存在的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這種相互吸引的力。

B.萬有引力的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相互作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C.萬有引力的宏觀性。在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質量巨大的星球間或天體與天體附近的物體間,它的存在纔有實際的物理意義。

D.萬有引力的獨立性。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與它們本身的質量有關,而與所在空間的性質無關,也與周圍有無其他物體無關。

②r爲兩個物體間距離:

A、若物體可以視爲質點,r是兩個質點間的距離。

B、若是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相距較近,則應把r理解爲它們的幾何中心的距離。

C、若物體不能視爲質點,則可把每一個物體視爲若干個質點的集合,然後按萬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質點間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們的合力。

③G爲萬有引力常量,在數值上等於質量都是1kg的兩物體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隨堂練習:

1、探究:叫兩名學生上講臺做兩個遊戲:一個是兩人靠攏後離開三次以上,二個是叫兩人設法跳起來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後設問:既然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間都有萬有引力,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各自之間或人與物體之間,爲什麼都對這種作用沒有任何感覺呢?

具體計算:地面上兩個50kg的質點,相距1m遠時它們間的萬有引力多大?已知地球的質量約爲6.0×1024kg,地球半徑爲6.4×106m,則這個物體和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又是多大?(F1=1.6675×10-7N,F2=493N)

(學生計算後回答)

本題點評:由此可見通常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極小,一般不易感覺到。而物體與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如人與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2、要使兩物體間萬有引力減小到原來的1/4,可採用的方法是()

A.使兩物體的質量各減少一半,距離保持不變

B.使兩物體間距離增至原來的2倍,質量不變

C.使其中一個物體質量減爲原來的1/4,距離不變

D.使兩物體質量及它們之間的距離都減爲原來的1/4

答案:ABC

3、設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爲,物體在距離地心4R(R是地球的半徑)處,由於地球的作用而產生的加速度爲g,則爲()

A.1B1/9C.1/4D.1/16

提示:兩處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產生?滿足何規律?

答案:D

三。引力恆量的測定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卻沒有給出引力恆量的數值。由於一般物體間的引力非常小,用實驗測定極其困難。直到一百多年之後,才由英國的卡文迪許用精巧的扭秤測出。

(1)用扭秤測定引力恆量的方法

卡文迪許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將不易觀察的微小變化量,轉化爲容易觀察的顯著變化量,再根據顯著變化量與微小量的關係,算出微小變化量。

問:卡文迪許扭秤實驗中如何實現這一轉化?

測引力(極小)轉化爲測引力矩,再轉化爲測石英絲扭轉角度,最後轉化爲光點在刻度尺上移動的距離(較大)。根據預先求出的石英絲扭轉力矩跟扭轉角度的關係,可以證明出扭轉力矩,進而求得引力,確定引力恆量的值。

卡文迪許在測定引力恆量的同時,也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

(四)、小結

本節課重點學習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表達式、理解以及簡單的應用重點理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適性,對萬有引力的性質有深層的認識

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幾點:

(1)萬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於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不管它們之間是否還有其他作用力。

(2)萬有引力恆量的普適性。它是一個僅和m、r、F單位選擇有關,而與物體性質無關的恆量。

(3)兩物體間的引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萬有力定律只適用於質點和質量分佈均勻球體間的相互作用。

課後習題

課本71頁:2、3

板書

萬有引力定律

1、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導:

2、萬有引力定律

①內容: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G是引力常量,r爲它們間的距離

③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

④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重要意義:

3、引力恆量的測定

4、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萬有引力F是因爲相互作用的物體有質量而產生的引力,與國中學習的電荷間的引力、磁極間的引力不同。

強調說明:

A.萬有引力的普遍性。萬有引力不僅存在於星球間,任何客觀存在的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這種相互吸引的力。

B.萬有引力的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相互作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C.萬有引力的宏觀性。在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質量巨大的星球間或天體與天體附近的物體間,它的存在纔有實際的物理意義。

D.萬有引力的獨立性。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與它們本身的質量有關,而與所在空間的性質無關,也與周圍有無其他物體無關。

②r爲兩個物體間距離:

A、若物體可以視爲質點,r是兩個質點間的距離。

B、若是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相距較近,則應把r理解爲它們的幾何中心的距離。

C、若物體不能視爲質點,則可把每一個物體視爲若干個質點的集合,然後按萬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質點間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們的合力。

③G爲萬有引力常量,在數值上等於質量都是1kg的兩物體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高二物理教案 篇二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爲什麼電感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

(2)知道用感抗來表示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知道感抗與哪些因素有關;

(3)知道交變電流能通過電容器。知道爲什麼電容器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

(4)知道用容抗來表示電容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與哪些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

(2)培養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理解、分析新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有志於把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電感、電容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感抗、容抗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感抗的概念及影響感抗大小的因素。容抗概念及影響容抗大小的因素。

教學方法:

實驗法、閱讀法、講解法。

教學手段:

雙刀雙擲開關、學生用低壓交直流電源、燈泡(6 V、0.3 A)、線圈(用變壓器的副線圈)、電容器(103 F、15 V與200 F、15 V)2個、兩個扼流圈、投影片、投影儀。

(一)引入新課

在直流電路中,影響電流跟電壓關係的只有電阻。在交變電流路中,影響電流跟電壓關係的,除了電阻外,還有電感和電容。電阻器、電感器、電容器是交變電流路中三種基本元件。這節課我們學習電感、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二)進行新課

1、電感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

演示:電阻、電感對交、直流的影響。實驗電路如下圖甲、乙所示:

[來源: ]

演示甲圖,電鍵分別接到交、直流電源上,引導學生觀察兩次燈的亮度(燈的亮度相同。說明電阻對交流和直流的阻礙作用相同。)

演示乙圖,電鍵分別接到交、直流電源上,引導學生觀察兩次燈的亮度(電鍵接到直流上,亮度不變;接到交流上時,燈泡亮度變暗。說明線圈對直流電和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

線圈對直流電的阻礙作用只是電阻;而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除了電阻之外,還有電感。

問題1: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答:由電磁感應的知識可知,當線圈中通過交變電流時,產生自感電動勢,阻礙電流的變化。[來源: ]

問題2: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用感抗來表示。感抗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後回答。

答:感抗決定於線圈的自感係數和交變電流的頻率。線圈的自感係數越大,自感作用就越大,感抗就越大;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電流變化越快,自感作用越大,感抗越大。

線圈在電子技術中有廣泛應用,有兩種扼流圈就是利用電感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製成的。出示扼流圈,並介紹其構造和作用。

(1)低頻扼流圈

構造:線圈繞在閉合鐵芯上,匝數多,自感係數很大。

作用:對低頻交變電流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即通直流、阻交流。

(2)高頻扼流圈

構造:線圈繞在鐵氧體芯上,線圈匝數少,自感係數小。

作用:對低頻交變電流阻礙小,對高頻交變電流阻礙大。即通低頻、阻高頻。

2、交變電流能夠通過電容器

演示:電容對交、直流的影響。實驗電路如圖所示:

開關S分別接到直流電源和交變電流源上,觀察現象(接通直流電源,燈泡不亮;接通交變電流源,燈泡亮了說明了直流電不能夠通過電容器,交變電流能夠通過電容器。)

電容器的兩極板間是絕緣介質,爲什麼交變電流能夠通過呢?用CAI課件展示電容器接到交變電流源上,充、放電的動態過程。強調自由電荷並沒有通過電容器兩極板間的絕緣介質,只是當電源電壓升高時電容器充電,電荷向電容器的極板上集聚,形成充電電流;當電源電壓降低時電容器放電,電荷從電容器的極板上放出,形成放電電流。電容器交替進行充電和放電,電路中就有了電流,表現爲交流通過了電容器。

3、電容器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

演示:電容器對交變電流的影響:將剛纔實驗電路中1000 F,15 V的電容器去掉,觀察燈泡的亮度,說明了什麼道理?

答:燈泡的亮度變亮了。說明電容器對交變電流也有阻礙作用。(的確是這樣。物理上用容抗來表示電容器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問題2:容抗跟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後回答。

答:容抗決定於電容器電容的大小和交變電流的頻率。電容越大,在同樣電壓下電容器容納電荷越多,因此充放電的電流越大,容抗就越小;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充放電進行得越快,充放電電流越大,容抗越小。即電容器的電容越大,交變電流頻率越高,容抗越小。

電容器具有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頻、阻低頻的特點。

4、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由於電感線圈中通過交變電流時產生自感電動勢,阻礙電流變化,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用感抗來表示。線圈自感係數越大,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感抗越大,即線圈有通直流、阻交流或通低頻,阻高頻特徵。

2、交變電流通過電容器過程,就是電容器充放電過程。由於電容器極板上積累電荷反抗自由電荷做定向移動,電容器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用容抗表示阻礙作用的大小。電容器的電容越大,交流的頻率越高,容抗越小。故電容器在電路中有通交流、隔直流或通高頻、阻低頻特徵。

5、實例探究

電感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例1】如圖所示電路中,L爲電感線圈,R爲燈泡,電流表內阻爲零。電壓表內阻無限大,交流電源的電壓u=220 sin10t V。若保持電壓的有效值不變,只將電源頻率改爲25Hz,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1、電流表示數增大 B.電壓表示數減小 C.燈泡變暗 D.燈泡變亮

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例2、圖所示是電視機電源部分的濾波裝置,當輸入端輸入含有直流成分、交流低頻成分的電流後,能在輸出端得到較穩定的直流電,試分析其工作原理及各電容和電感的作用。

6、鞏固練習

1、關於低頻扼流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這種線圈的自感係數很小,對直流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B.這種線圈的自感係數很大,對低頻電流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C.這種線圈的自感係數很大,對高頻交流的阻礙作用比低頻交流的阻礙作用更大

D.這種線圈的自感係數很小,對高頻交流的阻礙作用很大而對低頻交流的阻礙作用很小

2、在圖所示電路中,u是有效值爲200 V的交流電源,C是電容器,R是電阻。關於交流電壓表的示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等於220 V B.大於220 V C.小於220 V D.等於零

3、在圖所示的電路中,a、b兩端連接的交流電源既含高頻交流,又含低頻交流;L是一個25 mH的高頻扼流圈,C是一個100 pF的電容器,R是負載電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L的作用是通低頻,阻高頻 B.C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

C.C的作用是通高頻,阻低頻 D.通過R的電流中,低頻電流所佔的百分比遠遠大於高頻交流所佔的百分比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電磁驅動現象。

2、知道三相交變電流可以產生旋轉磁場,知道這就是感應電動機的原理。

3、知道感應電動機的基本構造:定子和轉子。

4、知道感應電動機的優點,知道能使用感應電動機是三相交變電流的突出優點。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類比分析的能力。

2、培養學生接受新事物、解決新問題能力。

3、努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在磁懸浮列車方面的研究進展,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立志學習、報效祖國的情感。

2、在觀察電動機的構造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對新知識和新事物的探索熱情。

教學建議

1、由於感應電動機的突出優點,使它應用十分廣泛、本節對它做了簡單的介紹,以開闊學生眼界,增加實際知識。但作爲選學內容,對學生沒有太高的要求,做些介紹就可以了。

2、可以通過回憶前一章習題中提到的電磁驅動現象,本節的關鍵是通過演示、講解使學生明白三相交變電流也可以產生旋轉磁場,做到電磁驅動,這就是感應電動機的原理。這有利於新舊知識的聯繫和加強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有條件的可以看實物或帶學生參觀,以增加實際知識。

3、課本中的感應電動機的內容,簡要地介紹了感應電動機的轉動原理,其中的核心內容是旋轉磁場概念。建議教師如果可能的話,應找一臺電動機,拆開了讓學生看一看各個部分的形狀。三相感應電動機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很廣泛,能讓學生看一些實際例子。

教學設計示例

感應電動機

教學準備:

幻燈片、感應電動機模型、學生電源、旋轉磁鐵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電磁驅動現象說明

二、新課教學:

感應電動機

1、過回憶紹電磁驅動現象:在U形磁鐵中間放一個鋁框,如果轉動磁鐵,造成一個旋轉磁場。鋁框就隨着轉動。這種電磁驅動現象。

告訴學生感應電動機就是應用該原理來工作的。

2、旋轉磁場的產生方法:

旋轉磁鐵可以得到旋轉磁場

在線圈中通入三相交流電也可以得到旋轉磁場。

3、感應電動機的結構介紹

定子:固定的電樞稱爲定子

轉子:中間轉動的`鐵心以及鐵心上鑲嵌的銅條叫轉子

4、鼠籠式電動機模型介紹

感應電動機的轉子是由鐵芯和嵌在鐵芯上的閉合導體構成的。閉合導體是由嵌在鐵芯凹槽中的銅條(或鋁條)和兩個銅環(或鋁環)連在一起製成的,形狀像個鼠籠,所以這種電動機也叫鼠籠式感應電動機。

5、感應電動機的轉動方向控制

由於感應電動機的構造簡單,因此如果要改變轉子的轉動方向,只需要把定子上的任意兩組線圈的電流互換一下就就可以通過改變旋轉磁場的旋轉方向來改變轉子的轉動。

這種電動機在製造、使用和保養上都比較簡單,被廣泛應用在工農業生產上。

教科版高二物理教案 篇四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兩個班的物理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兢兢業業,以學生爲本,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效果,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1、教學內容和方法

本學學期的教學內容是高中物理選修3-23-5,內容多、知識點多,但對這兩本書的知識點的要求和高一必修的兩本書有較大不同,知識點多但對知識點的應用的要求並不高。結合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調整了教學方法,重難點突出,有一些要求記憶的規律和公式強調學生掌握,使學生學習效率更高。

2、作業的佈置和批改情況

除了佈置課本上的作業,也經常佈置優化設計上的題給學生做,但是優化設計上的後面都有答案,爲減少學生作業抄襲的不良習慣,首先有選擇性地佈置難度不太大的題目,並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後再對答案,並要求學生獨自完成後用紅筆改正,對不理解的題目作記號,學生作業交上後,可以看出抄襲的現象減少了很多,這樣做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批改時,做到全批全改,並對學生的作業有一定的評價。

3、培優扶差工作

在所教的二個班中各挑選三10個左右物理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適當時間對他們進行培優,培優的內容是當前所教的內容,但適當加深一點,經常做、講一些與當前教學內容所相關的大學聯考題,取得較好

效果;輔差方面,通過小測檢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沒過關的同學另找時間對他們進行補缺補漏,再進行檢測,直到他們掌握了知識。

4、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一段時期後,要進行教學反思。我每個班隨機找15名學生進行研討。讓他們總結一下前一段學習中自己最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有哪些,老師應該繼續提倡哪些,應該避免哪些,你對教學中有哪寫建議,有很多學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人也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並逐步改進來適應學生。

5、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能力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只靠機械地灌輸,也不能急於求成,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嚴謹的學習作風。準確理解並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課堂練習和作業中,力求做題規範化。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應用,逐步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提高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二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便於遠距離輸送”是電能的優點之一。知道輸電的過程。瞭解遠距離輸電的原理。

2、理解各個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關係。

3、充分理解;;中的物理量的對應關係。

4、知道什麼是輸電導線上的功率和電壓損失和如何減少功率和電壓損失。

5、理解爲什麼遠距離輸電要用高壓。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

2、通過例題板演使學生學會規範解題及解題後的思考。

3、通過遠距離輸電原理分析,具體計算及實驗驗證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兩種基本方法:理論分析、計算和實驗。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我國遠距離輸電掛圖展示,結合我國行政村村村通電報導及個別違法分子偷盜電線造成嚴重後果的現象的介紹,教育學生愛護公共設施,做一個合格公民。

2、教育學生節約用電,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及相應的教法建議

1、對於電路上的功率損失,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自己從已有的直流電路知識出發,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2、講解電路上的電壓損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對輸電問題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實際的認識,知道影響輸電損失的因素不只一個,分析問題應綜合考慮,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實際問題比較複雜,教學中並不要求深人討論輸電中的`這些實際問題,也不要求對輸電過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教學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學生常常容易將導線上的電壓損失面?與輸電電壓混淆起來,甚至進而得出錯誤結論。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澄清認識。這裏要注意,切不可單純由教師講解,而代替了學生的思考,否則會事倍功半,形快而實慢。

4、課本中講了從減少損失考慮,要求提高輸電電壓;又講了並不是輸電電壓越高越好。希望幫助學生科學地、全面地認識問題,逐步樹立正確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觀點和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理論分析如何減少輸電過程的電能損失。

(2)遠距離輸電的原理。

2、難點:遠距離輸電原理圖的理解。

3、疑點:的對應關係理解。

4、解決辦法

通過自學、教師講解例題分析、實驗演示來逐步突破重點、難點、疑點。

高二物理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係;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二定律並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係,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4)認識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間的矢量關係,認識加速度與和外力間的瞬時對應關係;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係: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係;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係.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規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後,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爲等式.

3、進一步討論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爲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着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教法建議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於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爲等於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頓第二定律,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係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係;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係.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於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爲等於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於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爲定量實驗.

1、加速度和力的關係

做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小車質量相同時,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作用在小車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與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

做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小車的質量成正比,即.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爲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達式爲:.或

4、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

舉例: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運動,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體

所受4個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筆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爲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由此在處理問題時,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確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時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着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

舉例:靜止物體啓動時,速度爲零,但合外力不爲零,所以物體具有加速度.

汽車在平直馬路上行駛,其加速度由牽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當剎車時,牽引力突然消失,則汽車此時的加速度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後兩種情況合外力方向相反,對應車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運動關係小結:

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決定物體產生的加速度: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同——→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反——→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以上小結教師要帶着學生進行,同時可以讓學生考慮是否還有其它情況,應滿足什麼條件.

探究活動

題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

組織:2-3人小組

方式:開放實驗室,學生實驗.

評價:鍛鍊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教科版高二物理教案 篇七

一、力: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1、力的國際單位是牛頓,用N表示;

2、力的圖示:用一條帶箭頭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的示意圖: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質可分爲: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場力、磁場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萬有引力而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B)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垂直於水平面向下)

(C)測量重力的儀器是彈簧秤;

(D)重心是物體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只有具有規則幾何外形、質量分佈均勻的物體其重心纔是其幾何中心;

(2)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爲了恢復形變而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作用力;

(A)產生彈力的條件:二物體接觸、且有形變;施力物體發生形變產生彈力;

(B)彈力包括:支持力、壓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接觸面並指向被支持或被壓的物體;拉力的方向總是沿着繩子的收縮方向;

(D)在彈性限度內彈力跟形變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時,受到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A)產生磨擦力的條件:物體接觸、表面粗糙、有擠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有彈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間就一定有彈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C)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壓力的大小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

(D)靜摩擦力的大小等於使物體發生相對運動趨勢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效果和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則這個力叫那幾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叫這個力的分力;

(A)合力與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與分力之間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用兩條表示力的線段爲臨邊作平行四邊形,則這兩邊所夾的對角線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於或等於二分力之差,小於或等於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時,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進行分解;或把力沿物體運動(或運動趨勢)方向、及其垂直方向進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動量、衝量

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時間、速率、功、功率、路程、電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體處於平衡狀態(靜止、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條件:物體所受合外力等於零;

1、在三個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者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等大反向;

2、在N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則任意第N個力與(N—1)個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在任意兩個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爲零。

高二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瞭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恆定律

3.知道什麼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3、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通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並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認識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學常用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認識類比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重點:電荷守恆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難點:利用電荷守恆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後,蘊藏着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史上,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爲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瞭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並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矇昧時期的人們認爲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著名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爲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着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雲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麼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麼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並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瞭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恆定律

(二)新課教學

複習國中知識:

師:根據國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1: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然後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並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後,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後來人們認識到摩擦後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一、電荷:

1①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爲正電荷.②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爲負電荷.

2

3、電荷量:C

“做一做”驗電器與靜電計

爲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以及所帶電荷的種類和多少,從18世紀起,人們經常使用一種叫驗電器的簡單裝置:玻璃瓶內有兩片金屬箔,用金屬絲掛在一條導體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過瓶塞從瓶口伸出(圖甲)。如果把金屬箔換成指針,並用金屬做外殼,這樣的驗電器又叫靜電計(圖乙)

問:是否只有當帶電體與導體棒的上端直接接觸時,金屬箔片纔開始張開?解釋看到的現象?

1、摩擦起電

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不同.特別是離核較遠的電子受到的束縛較小。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一些束縛得不緊的電子往往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實質:電子的轉移.結果: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帶上了等量異種電荷.得到電子:帶負電;失去電子:帶正電問:摩擦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摩擦起電是帶電粒子(如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師:很多物質都會由於摩擦而帶電,是否還存在其它的使物體起電的方式?在學習新的起電方式之前,我們先來學習金屬導體模型。

金屬導體模型也是一個物理模型P3(動畫演示)

自由電子: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中自由活動。

帶正電的離子:失去電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動而不移動。

2、感應起電

【演示】取一對用絕緣柱支持的導體A和B,使它們

彼此接觸。起初它們不帶電,帖在下部的金屬箔是閉合的。

①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觸的異體A,B(參見

課本圖1.1-1).金屬箔有什麼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

示A,B都帶上了電荷.提出靜電感應概念:

(1)靜電感應:把電荷移近不帶電的導體,可以使導體帶電的現象。

規律:近端感應異種電荷,遠端感應同種電荷(2)利用靜電感應使物體帶電,叫做感應起電.

(3)提出問題:靜電感應的原因?

帶領學生分析物質的微觀分子結構,分析起電的本質原因:把帶電的球C移近金屬導體A和B時,由於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帶電體的一端帶同號電荷。如上面的這個演示實驗中,導體A和B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

【演示】

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屬箔又有什麼變化?實驗現象: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

③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後移開C,金屬箔又有什麼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金屬箔仍張開,表明A和B仍帶有電荷;

④如果再讓A和B接觸,金屬箔又有什麼變化?

實驗現象:金屬箔就會閉合,表明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後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後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問:感應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感應起電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是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感應起電也不是創造了電荷。

師:無論是哪種起電方式,其本質都是將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發生轉移,並不是創造電荷。

得出電荷守恆定律.三、電荷守恆定律: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師:電荷守恆定律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四、元電荷

師:迄今爲止,科學家實驗發現的最小電荷量就是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質子、正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與它相同,但符號相反。人們把這個最小的電荷量叫做元電荷。元電荷: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注意:迄今爲止,發現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於e,或者等於e的整數倍。就是說,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

(三)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