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再別康橋》教案(新版多篇)

《再別康橋》教案(新版多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一

一、導入新課

投影有關康橋的資料,將學生帶入對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瞭解,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徐志摩在語言形式上是追求藝術美的,但他不是鑽到象牙塔中去爲藝術而藝術。他有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

二、教師點明本課的教學重點,並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緻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詩歌輕盈的節奏。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爲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事(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三、逐節講析並評價。(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下的柳樹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

4、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着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韻味。

四、再次誦讀,伴以輕柔的歐洲田園風格的音樂,同時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五、分組朗誦,在組內評選出讀得最好的組員。

六、佈置作業: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板書提綱:

再別康橋徐志摩

1、構思別緻,不落俗套。

2、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關於“詞”的介紹

詞,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於兩漢,奠基於隋、唐,大盛於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樂(“燕”通“宴”)曲調的歌辭,但在發展中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爲純粹的文學樣式。每一首詞都有詞牌。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後來成爲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詞的題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詞牌規定的各種詞調和詞體,都有特定的字數、句數和格律。有的詞不分段(段,又稱“片”“遍”“闋”等),稱作“單調”;有的詞分兩段,稱作“雙調”;還有分三段、四段的,稱作“三疊”“四疊”。前兩類數量較多。此外,按詞的字數多少,一般可分爲小令(約50字以下)、中調(約百字以下)、長調(百字以上),如《沁園春》共114字,屬長調。詞的押韻,不同於詩,哪一句押韻,押平韻仄韻,是一韻到底還是要變韻,均由詞牌要求決定。詞,又叫“曲子”“雜曲子”“曲子詞”“長短句”等。

再別康橋教案 篇二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

1、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2、體味詩中的情感美。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1、先粗讀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

2、細讀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應當特別注意,應該深入揣摩。

3、再品讀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體會含蓄蘊藉的意思,要透徹理解精微細緻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心靈的激情。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意象的把握。

2、詩情的領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再別康橋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性情溫厚才氣橫溢的現代詩人——徐志摩。先請大家談談你所瞭解的徐志摩。

活動2【講授】再別康橋

二、背景

1、關於志摩

梁啓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爲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3、作者其他名詩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三、品讀

情境營造:《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欣賞配樂朗讀,營造氛圍。

老師範讀,深入情境。

學生齊讀,體會感情。

四、細讀

1、通過剛纔的誦讀,大家感受到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怎樣體現的?

(1)依依惜別,戀戀不捨,難捨難分等。

(2)“作別”表明是離別時分。

詩歌開頭連用三個“輕輕的”;“ 輕輕的走”“ 輕輕的來”“ 輕輕的招手”。寫出了此地此景讓人不忍離去更不忍打擾這份寧靜安詳,心中充滿了無限依戀,可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感傷。

2、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斜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的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它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爲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着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陰潭水。在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裏盪舟。

拜倫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賦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着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3、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

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詩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涵了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到極致。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康橋與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着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 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情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地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課堂小結。

《再別康橋》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相關常識;

2.品味詩歌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培養學生詩歌朗讀技巧及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引出徐志摩,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回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爲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爲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爲《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爲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2.相關背景。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學生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朗讀節奏。

4.學生再聽課文朗讀錄音,之後模仿錄音朗讀課文。

5.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描繪了康橋的秀美風光,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三、合作探究

1.課文中出現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確:詩人選取康橋有代表性的景色構成意象: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爲六類:

(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

(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一着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

(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後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雲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

(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於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

(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後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2.課文在形式上有何特點?(建築美)

明確:課文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3.課文語言有何特點?(音樂美)

明確:詩歌語言具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1)押韻,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2)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3)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4.小結。

本詩是新詩中一首典範的新格律詩。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典型地體現了新格律詩關於新詩創作的“建築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的理論主張,要多讀多體會。

5.學生朗讀課文,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建築美和音樂美,爭取當堂成誦。

四、作業

1.背誦並默寫詩歌;

2.課後進一步瞭解徐志摩及其詩歌。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築美

音樂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難點: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目標(1—2分鐘)

胡適曾經說:

“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

——愛,自由,美”。

出示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出示自學提綱

1、結合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3、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15分鐘左右)

通過提問、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解決問題。

1、解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

2、合作解決學生自主發現的問題。

3、教師小結本節課學習重、難點。

新詩的格律化

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詩中描寫了哪些極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歡哪一意象,請把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述一下。

雲彩金柳青荇(拜倫)潭星輝

這些意象有何特點?

色彩絢麗,多爲動態,給人流動的感覺(盪漾招搖揉碎)

四、鞏固新知,當堂訓練(15分鐘)

讀下列歷代離別名句,想想本詩構思特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五、課外作業,拓展延伸(3分鐘)

閱讀“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 瞭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徵手法。

情感目標 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

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泌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鉅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複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雲遊,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遊學於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D.讀課文 教師範讀一遍,學生自讀、齊讀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斕() 釁() 溯() 衍() 讕() 畔() 朔() 師生互動(5分鐘)

E.分析課文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畫面美?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通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2、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音樂美? 這首詩韻律和諧。詩人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重音樂美,因此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此外,輕輕悄 師生互動(30分鐘) 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爲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師生互動(30分鐘)

《再別康橋》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雲中鶴。出身於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爲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裏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閒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爲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爲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爲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鑑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麼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什麼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 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 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豔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豔影”在詩人“心頭”“盪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 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

2、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爲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並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爲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爲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裏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裏遊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着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爲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爲詩人的離去歸於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

6、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誇張的手法強調說“不帶走一片雲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於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 現實 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 依戀

七、寫作特點:

1、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對象由人轉向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

2、具有三美:

音樂美:每節用韻基本相同;章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首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

繪畫美:

1)多用色彩較爲絢麗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豔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

2)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築美:句子整齊,每節勻稱。每節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爲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八、佈置作業:

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