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2.思想教育:①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學生認識: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②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3.能力培養:①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新經濟政策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②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採取的重大舉措,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新經濟政策: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難點: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學方法 以講述爲主,輔以談話法和課堂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提問:我們在第1課學習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那麼,大家想想,在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取得勝利後,蘇俄面臨的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呢?(學生回答略)要發展經濟,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怎樣發展經濟,以什麼方式建設社會主義呢?則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戰爭結束了,政權鞏固了,這就爲布爾什維克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創造了條件。俄共(布)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採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爲什麼要實施這一政策?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實施以後起了什麼作用?

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板書)

1.實施的原因(板書)

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的國內戰爭對俄國經濟造成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不僅如此,還有更重要的,(解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隨着形勢的發展,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的情況,農民開始不滿,階級敵人利用農民的不滿,在一些地區組織叛亂。爲此,黨需要制訂新的經濟政策。再有,爲建設社會主義,黨制訂了俄羅斯全國電氣化的遠景計劃,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現代化的大生產。而要使這一切成爲現實,就要恢復發展經濟,特別是要首先恢復和發展農業。

193月,根據列寧的提議,布爾什維黨通過了用糧食稅代替餘糧徵集制的決議,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2.主要內容(板書)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學生回答略)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如果說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布爾什維克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在經濟上採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那麼蘇聯的成立則是黨在政治上採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

二、蘇聯的成立(板書)

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爲什麼要成立蘇聯呢?這是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蘇聯成立的時間是1922年。參加的基礎是平等、自願。當時加盟的共和國有四個,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後來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個。(引導學生看課本P8《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示意圖》)

1924年列寧逝世了,這對蘇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列寧對蘇俄(蘇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所做的貢獻永垂史冊。列寧逝世以後,以斯大林爲首的聯共(布)領導人民爲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鬥爭。

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板書)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全國實行五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實現的。

1.蘇聯的“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板書)

由於蘇聯人民的艱苦奮鬥,在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期間,蘇聯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走完的道路。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蘇聯人民的自信心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而且也爲以後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蘇聯的重工業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的情況。但與此同時,其農業在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則是比較落後的,貧富分化也不斷髮生。如何發展農業。如何使廣大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農業適應國家工業化的發展,聯共(布)確定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

2.農業集體化(板書)

到1937年,蘇聯基本上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絕對優勢。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蘇聯通過了新憲法,宣佈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1936年憲法的頒佈,成爲社會主義在蘇聯建成的標誌,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標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讓學生看書,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點內容。(看書P10)

國中九年級歷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實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瞭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伊斯蘭教產生和阿拉伯國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的瞭解,學習從經濟基礎、社會環境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瞭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學難點: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佈在204個國家和地區,佔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係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盪,經濟蕭條)

6世紀以後,阿拉伯社會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逐漸發展起來。由於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經營東西方中介貿易的商路從紅海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導致阿拉伯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國家,抵禦外侮,恢復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願望。建立強大的國家必須團結阿拉伯民族,要團結整個阿拉伯民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種信仰下統一起來,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主要傳教活動——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從此,麥加成爲伊斯蘭教的聖地。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爲什麼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爲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提示: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西南佔領西班牙。

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隨着帝國的擴張廣爲傳播。9世紀中葉以後,隨着內外矛盾激化,帝國逐漸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滅亡。

2、教師提問:爲什麼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爲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爲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爲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提示:數學、醫學典籍、文學等。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爲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於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並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着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獨尊安拉

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數字、醫學、文學;溝通東西方文化

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三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及歷史意義。學習列寧的革命首創精神,逐步培養學生正確評價領袖人物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結合課文導言中的兩個問題進行課前預習,圍繞“十月革命爲什麼會發生”,“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又發生了什麼”等問題進行思考,開展討論,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培養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十月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及對俄國和世界的影響,瞭解列寧在十月革命過程中的突出貢獻,認識領袖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十月革命發生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難點:對二月革命後出現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理解。

教學工具

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列寧照片,指出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偉大革命導師,他是誰呢?(生答:列寧)。對,這是列寧回到彼得格勒時的真實情形,就是他,成功地引導俄國度過了戰爭和經濟危機。在20世紀初,列寧領導了一場開創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革命,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俄國十月革命。

講授新課: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從19十月革命到現在的歷史爲世界現代史。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板書課題)

一、新時代的曙光(板書)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俄國二月革命後發生的。那麼俄國人民爲什麼要進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發於何時,結果如何?革命後俄國出現了什麼局面呢?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來看課文第一段。師生共同總結:

時間:1917年3月

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局面: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局面。即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教師提問: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達到了嗎?爲什麼?引導學生繼續看課文第2頁最後一段小字內容。

生答:沒有達到。

師問:那麼掌權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都採取了哪些政策呢?

生答後師總結:同學們說得很好。二月革命雖然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但是由於當時工農羣衆缺乏鬥爭經驗,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主要領導人身居國外,所以真正掌權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然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沒有實現俄國人民迫切要求獲得和平、麪包和土地的願望。

他們爲了自身的利益,不顧放棄瓜分戰利品的機會,不顧人民的要求,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並企圖藉助戰爭來消滅革命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布爾什維克黨如何領導人民繼續鬥爭,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全黨、全體勞動人民都熱切盼望着偉大領袖列寧的歸來。

2.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板書)

展示插圖《列寧回到彼得格勒》。

師問:從這張圖可以看出什麼?

生答:列寧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

師總結:顯然列寧的回國,受到了羣衆發自內心的歡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正是列寧親自領導了彼得格勒的武裝起義。

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板書)

那麼起義的時間、地點、主要參加者是誰呢?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徵是什麼?出示《俄國比得格勒十月武裝起義》圖。引導學生帶着這些問題繼續看課本。

時間:1917年11月

起義指揮部:斯莫爾尼宮

主要參加者:工人、士兵

主要特徵:在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結果:取得了勝利。

由於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並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特別是列寧的親自領導及人民羣衆和革命戰士的英勇奮戰,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在首都武裝起義的影響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繼爆發了武裝起義。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國各地,到192月,蘇維埃政權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了。十月革命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蘇維埃俄國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4.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板書)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爲主席。那麼此時的政府採取的是什麼措施呢?試比較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採取的措施有何不同。

主要有五點措施: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收歸國有;頒佈《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人民獲得了土地;同德奧談判議和,蘇俄退出了戰爭,人民贏得了和平。俄國人民夢寐以求的事情,蘇維埃政府做到了,這是多麼的使人歡欣鼓舞啊。可見這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採取的措施截然不同。讓學生嘗試列表,列出兩種政權的不同點。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蘇維埃政權

領導者不同

資產階級

無產階

採取的措施不同

反動、反人民

符合人民利益

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資產階

廣大工農羣

思考1:從這種比較中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讓學生思考回答。(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纔會得到人民的支持)

思考2:試比較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中國採取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而俄國採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可見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獲得了靈活運用。故我們在學習及處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識和方法的靈活運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5.國內戰爭和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板書)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新生事物在剛出現時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蘇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也遇到了挫折。一切帝國主義國家都極端仇視、害怕蘇維埃政權。他們千方百計欲置其於死地,而國內被推翻的反動階級也不甘心失敗,他們妄圖在國際反動勢力的支持下,捲土重來。推翻蘇維埃政權,恢復他們所失去的一切。

蘇維埃政權面臨着嚴峻的形勢。請同學們想象一下,蘇維埃政權面臨着哪些具體困難呢?(缺糧缺錢、生活困苦等等)這些困難威脅到了新生的政權,那麼此時蘇維埃政權在經濟上採取了什麼政策呢?那就是高度集中的“戰士共產主義政策”。讓學生了解“戰士共產主義政策”的具體內容。

從1918年到19,經過三年的艱苦鬥爭,蘇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終於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的基本勝利。蘇維埃政權鞏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巍然屹立。

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

二、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板書)

讓學生齊聲朗誦課文最後一段。

俄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因此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是誰呢?(對,李大釗。)和學生一起回憶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可見十月革命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帝反封建鬥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十月革命從根本上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消滅剝削階級。十月革命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爲人類解放事業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課後小結

總結全文

在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之前,1917年3月爆發了二月革命,革命的結果是產生了兩個並存的局面,但政權卻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反動政權所掌握。在1917年11月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國中九年級歷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瞭解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發明的時間和地區,知道兩種文字的特點及書寫材料;知道古希臘的史詩及作者和兩部敘事詩的名稱,瞭解古希臘戲劇作品及作者和阿拉伯文學代表作品;理解《荷馬史詩》《 俄狄浦斯王》《天方夜譚》在世界文學的地位。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比較鑑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和對歷史文化成果的鑑賞能力;通過分組隨堂製作楔形文字泥版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通過講述古代文學作品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人類古代文字和文學、戲劇作品的學習,激發學生對這些充滿人類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濃厚興趣,感悟人類文明發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創造的這些優秀文明成果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培養學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開放態度和價值取向。

【重點難點】

一、重點:古代文字和《荷馬史詩》。

二、難點:對《 俄狄浦斯王》藝術價值的理解。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九年級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大致瞭解人類形成的歷史,包括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等相關史實。

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

通過氏族社會的產生和原始社會解體等相關重點問題的闡釋和分析,使學生認識: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也是人類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尺。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中採用導讀法,引導學生注意從文字資料中獲取必要信息,並能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採用例證法和對比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在觀察、比較等方面,同時對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實施探究式學習起到良好的基礎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探究式學習,教師不斷深入的提問,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觀察圖片、閱讀文字、自由討論等過程中,獲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是不斷髮展變化的,人類是平等的。

【教學重點】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爲主題概述了原始社 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爲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本課教學重點: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

本課教學難點: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教學環節導學過程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冰河世紀》圖片:這幾張圖片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誰能說說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內容呢?(學生簡單講述)

今 天我們來研究一下這部片子中的配角——“人類”,看看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出示課題)

(一)人類的出現

1、能說說,關於人類的起源有多少種說法?

(展示)人類起源的資料:

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甚至於哲學家、宗教家,都曾對人類起源做過各種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沒有最令人信服的說法。我們看看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是怎麼揣測人類起源的!歸納各種神話,人類的起源可以分爲『呼喚而出』、『原本存在』、『植物變的』、『動物變的』和『泥土造的』五種。在所有神話中,『泥土造人』的說法最多,也最爲流傳,在所有神話裏,最引人入勝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數我國的女媧和猶太神話(聖經)的上帝。(展示圖片)

這些都是神話故事,我們無從考證其真僞,關於人類的起源,單憑這些口碑相傳的故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找證據。有這麼一個人,在經過了多年的考察總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結論……此人即爲達爾文。(展示達爾文圖像)

2、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他還將進化論用於人類發展的思考,闡明瞭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

儘管達爾文的觀點遭到了多方面 的謾罵和圍攻,但是這個觀點經過一番激烈的學術和宗教的大動盪、大爭論後,漸漸被科學界所接受。在以後的歲月裏,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人類起源說。

我們看看這個學說的觀點是怎樣的?大家閱讀課文。(學生閱讀教材並歸納出結論。)

在這個觀點中,大家要注意兩個重要的問題。

(展示)第一,人類是經過長期的進化和勞動,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學會了製造工具,這是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第二,人類形成的時間是距今約三四百萬年。

隨着科學技術的提高,考古學、歷史學的不斷髮展,爲我們不斷探索人類出現的這個問題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可研究證據。

“露西”是一個西方 女性常用的名字,可是,在考古學上,她可是大名鼎鼎。爲什麼這麼說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2頁中間的小字部分。

(展示南方古猿的復原圖)這就是我們的。“露西”,就是裏提到了“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正是他們經過漫長的發展,最終完全形成人。

4、展示資料,學生對比:

(1)南方古猿同大猩猩的頭骨比較,儘管有很多差別, 但是很相似 。

(2)人類同猿類的骨骼對比,人類的骨骼更加適合直立行走。

(3)腦,差別不大。

得出結論:人類是由古猿進化來的。(展示進化圖)

6、(展示人種的圖片,瞭解現代人種的差異)人種的差異是很顯著的,但是這種差異是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衆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例如生活在炎熱地區的人類爲了抵抗太陽的暴曬,皮膚的黑色素多,所以顯現出黑色人種的特徵,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類則爲了抵抗嚴寒,他們的身材長的比較矮,鼻子相對扁平等等。這些體貌特徵上的差別不是評價人類種族優劣的標準,因爲他們都是平等的,簡而言之,“不要以貌取人”。

二、氏族社會

1、自從有了人類,也就形成了人類社會。當時的人類首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有的同學說的不錯,是吃飯。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那個時候人們能填飽肚子是一生的“追求”,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匱乏,人們雖然會製作工具,但是那些工具太簡陋了,我們在以前也學習過了,處於原始社會的人們使用的工具是什麼?(石器、陶器還有木棒等等。)

使用這些簡陋的工具能夠獲得的食物是有限的,當時的人們常常處於飢餓狀態。這種情況下,你們說單個人能生存下來的機率有多少?(很困難、接近)

根據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就必須生活在一起,組成集體,依靠集體的力量來採集、狩獵、捕魚……,從而獲得相對較多的食物,使自己生存下來。

2、這種集體是以血緣關係建立起來的,是隨着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纔出現的。我們把這種小集體稱爲氏族,(展示)氏族是由類人猿的羣體轉化而來的。但人類的氏族又不同於類人猿的羣體,相對比較固定。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係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它是原始人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幾個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往往聯合成爲一個大氏族,即所謂的胞族,幾個大氏族又常常聯合成一個部落,這就構成了所謂的氏族制度。(展示)

當時的人類社會是以氏族制度爲基礎的,同時,這種氏族制度也是有着衆多變化的。根據社會的主導地位的不同,我們又把它分爲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3、進入父系社會之後,產生了私有財產。這些歷史現象的產生是什麼原因呢?(生產力的發展。)

下面,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4頁,找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點和不同點?(提問學生)

現在,我們對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那麼大家討論一下,氏族社會的產生有什麼作用?

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①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羣婚制,避免了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

②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增進了人們之間的凝聚力,推動了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生:從猿進化來的!)

達爾文進化論這個觀點並不是提出後就爲人們接受,大家可以閱讀教材第2頁,看看達爾文的觀點遭遇了怎樣的困難?(學生朗讀小字部分)

大家設想一下,是不是南方古猿在進化成爲“完全形成的人”的時候,是一蹴而就的?(學生思考回答)

小結:人類起源發展過程中三個基本階段:①猿類:(人類的始祖)②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③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正在形成中的人:是猿到人的過渡形態,直立行走,但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會使用天然工具。完全形成大的人:會製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

爲了生存,人們會怎樣做?你們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這些人類的祖先“謀劃一下”。(學生討論)

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原因: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以及手工業的進步

學生討論、歸納、總 結出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之間的異同點)

(展示)

共同點:①都以血緣關係爲紐帶;②都實行財產、分配的公有制。

不同點:①母系氏族公社婦女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②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時期,人們“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父系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出現了私有制和奴隸制,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氏族社會的產生有很積極的作用,但是,爲什麼會走 向沒落,最後伴隨者原始社會的瓦解而消失了,被殘暴的奴隸制所取代?原始社會是怎樣瓦解的?爲什麼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卻是歷史的進步?

本課內容離我們現實太遙遠,有許多理論知識,學生不容易理解。人類從哪裏來,這是個古老而且難以解答的問題,只能通過現今科學以及發現的史料進行較爲科學的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格式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東羅馬帝國的基本狀況,《查士丁尼法典》編纂的目的,能正確評價《查士丁尼法典》;通過閱讀教材,瞭解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史實;歸納總結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國對中西方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多媒體教學利用地圖、圖片、文字等資料,創設學習情境,設置相關問題,組織學生利用材料研究歷史問題,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中體會論從史出、辯證看待問題等歷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古羅馬法律,認識到羅馬法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並且對古代西方社會和近代文明產生都有重要影響。培養正確對待和汲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積極態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探討拜占庭帝國強盛、衰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之後帝國不斷擴張成爲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若干年後,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西羅馬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其繁榮的經濟、輝煌的文化,傲立於當時相對黑暗的歐洲,但後來卻逐漸衰落、滅亡了,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這個曾極度繁榮的古老帝國,感受它的輝煌,瞭解它的衰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的拜占庭帝國》

2.教師提問:拜占庭盛極一時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優越;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繼承和保存古希臘、羅馬文化;東西文明交匯,互相影響。

3.教師講述: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下來,並且進入一個“黃金時代”。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爲東羅馬帝國皇帝。爲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說:“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5.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說《查士丁尼法典》的概況。《羅馬民法大全》包含哪幾部法律?

提示:從529年起,委員會歷時6年,把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佈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彙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問題思考:如何評價《羅馬民法大全》?

提示:《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它還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係等作出明確規定。被譽爲歐洲民法的基礎。

目標導學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展示:《拜占庭帝國的衰亡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2.教師提問:拜占庭皇帝爲什麼會求助於西歐封建主的軍事援助?結果怎樣?

提示:原因——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

結果——東征的十字軍不僅沒有給拜占庭以軍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國,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

3.教師提問: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提示:①窮兵黷武,四處征討,國庫空虛,財盡民窮;②外族勢力入侵。

4.問題思考:從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中你能得到什麼歷史教訓?

提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導致文明衰落。我們堅信寬容開放的中國一定會更加繁榮,更加富強,未來的中國會更美好。

5.拜占庭帝國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三、課堂總結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有許多不同種類、不同特點的文化,它們都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當然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是完美無缺的,所以要求我們有一種對待文明的正確態度,學會包容、吸收和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不斷進步。

板書設計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內容、《羅馬民法大全》的意義

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原因、時間、對文化的影響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二: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鬥爭的常用方式;瞭解市民階級的形成過程;瞭解大學的興起、大學自治及其開設的主要課程等

過程與方法: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世紀市民追求人生自由、爭取城市自治的勇氣,感悟“走出中世紀”來自於“人”本身的推動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教學難點: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多數人認爲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相比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來說是一種倒退,中世紀意味着落後、腐朽、禁錮和迷信。實際上,歷史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剛剛誕生的城市成爲中世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麼,爲什麼城市會在這一時期出現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喬治出生於中世紀意大利鄉村的一個農奴家庭,從小跟着鄰居學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藝。今年20歲的他打算與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結婚,卻遭到莊園主詹姆斯的反對,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輩那樣的悲慘生活,他想改變。

2.教師提問:喬治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試着描述一下喬治父輩的悲慘生活。

提示:封建莊園(鄉村);關鍵詞:繳納租稅、承擔雜役、無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

3.教師提問:請你給喬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麼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師過渡:“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這是怎麼回事?城市難道有不受封建領主控制的特權嗎?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又是怎樣工作的?

5.教師提問:西歐城市復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紀開始,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其中興起最早、發展最快的地區有意大利北部、法蘭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區等。

6.教師提問:這些新興城市有什麼特點?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7.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蘭西琅城市民起義是怎麼回事?反映了什麼?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麼?

提示:(1)金錢贖買和武力鬥爭。(2)反映了城市的興起使封建經濟開始解體。(3)從國王或領主手裏取得“特許狀”。

8.問題思考:在自由城市裏,市民和領主之間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徵稅。

目標導學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師提問:如果喬治成功逃往城市,他憑藉一手剪裁的好手藝就能夠在城市繼續生活下去嗎?

提示:按照慣例,農奴在自治的城市裏住滿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師提問: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②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3.教師提問:市民階級中分化出了哪些人?從中逐漸產生了什麼新的階級?

提示: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爲早期的資產階級。

4.問題思考:這些城市的興起有何意義?

提示:爲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5.拓展延伸:喬治打算開一家裁縫店,你覺得初來乍到的他能立即開起來嗎?

提示:他不能隨意開店,需要加入一個叫“行會”的組織。行會內部的首腦稱“行頭”,基本成員即作坊主稱“行東”,行東以下爲“幫工”和“學徒”。喬治需要從學徒做起,在學藝期間要向行東繳納學費,併爲其做家務勞動,期滿後可升爲幫工。幫工要在行東作坊裏幫助工作數年,領取少量工資,經行會考覈後才能獨立開設作坊。

6.問題探究:

(1)城市對西歐歷史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提示:城市重新興起是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對歐洲文明有重大影響。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新的等級——市民階級,這些市民的經濟力量、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還在穩步提高,這就意味着國家日後要更加重視和支持這些人的利益。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級參與政治,也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城市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

(2)領主的莊園與市民的城市對比:

目標導學三:大學的興起

1.教師講述:11世紀後,隨着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

2.問題思考: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大學的教育自主權表現在哪裏?

提示: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3.教師提問:國王和教皇對待教育的態度怎樣?

提示:國王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

4.教師提問:你對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何看法?

提示:中世紀大學生須先上基礎課程,它們是: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學生學完基礎課程之後進入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和神學。這說明了大學的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_____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三、課堂總結

從法蘭克王國到強盛的查理曼帝國和德、意、法三國的雛形,從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級制度到自給自足的西歐莊園和那規模不大但卻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氣的城市,我們看到了西歐文明前進的腳步。

板書設計

1.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的鬥爭

2.市民階層的形成

3.大學的興起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三:西歐莊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知道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係;瞭解西歐莊園的管理情況、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通過西歐莊園裏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係以及莊園的管理,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接受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係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莊園的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斷)

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於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着一隊耕牛穩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爲他偷懶的話。

阿布拉黑腦海裏也會浮現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着乾淨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着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走近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展示:《莊園圖解示意圖》

2.教師講述:“典型的莊園”包括着一個農村和周圍的田地。但是普通的莊園,並不如此整齊。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着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佔着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地和形態,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佔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

3.學生自主學習:在西歐莊園裏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莊園裏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土地分爲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爲“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爲“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麪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材料二從日出勞動到日落,勞動的報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簡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籬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從上面下來的雨和雪使泥地變得又溼又冷。農民在一隻箱子裏塞進些稻草當他的牀鋪。他的伙食粗糙而單調——不是黑麪包就是褐色的麪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捱餓。餓死的事情決不是沒有聽說過。他當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懼的犧牲品,也時常受到邪惡的領主管家的欺騙。他還要交很多的租稅並服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蔑視、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憐蟲。

5.問題思考:材料二中農奴的生活說明了什麼?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歐莊園的性質。

提示:農奴依附於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6.材料展示:莊園裏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爲莊園主耕種土地,每週都要有幾天爲莊園主幹活,莊園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週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爲莊園主幹活。領主還向佃戶徵收其他捐稅。

7.問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提示: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佃戶有義務爲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的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係。

目標導學二:莊園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戶因爲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麪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麪粉,違者罰款20先令。

材料二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佔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

2.教師提問:

(1)材料反映了西歐莊園具有什麼權?

提示:司法權。

(2)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爲的手段是什麼。

提示:罰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爲會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麪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爲等。

(4)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是什麼?

提示:習慣法或村法。

(5)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歐莊園法庭有什麼作用?

提示: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於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着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課堂總結

正因爲“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奇特的政治現象和自給自足的莊園奇景,構成了中世紀西歐文明的獨特性。但歷史辯證法總是彰顯着永恆的道理,當一種新制度建立的時候,卻孕育了否定這個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書設計

1.興起的時間、發展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3.居民:佃戶(自由農民和農奴)

4.領主與佃戶的關係: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

5.莊園法庭:特點與作用

教學目標 篇六

知識目標

1、古代埃及與金字塔

2、古代巴比倫與漢謨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與種姓制度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對金字塔建築歷史的思考與探索,從而形成獨立思考,得出結論的能力

2、能夠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內容的分析,提高辯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亞非文明的瞭解,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從而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巴黎和會的召開;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體系;國際聯盟;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及主要內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思想教育:通過本課講述使學生認識:①巴黎和會是戰勝國集團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列強暫時妥協的結果,不能維護世界和平。②國際聯盟是帝國主義維護戰後世界統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養:通過講解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爭奪霸權的表現,培養學生依據經濟和軍事實力來分析帝國主義外交政策動向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凡爾賽和約》。②《九國公約》。

難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

教學方法 講述法,輔以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與學生共同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結果,說明戰勝國集團企圖根據變化了的各國實力對比關係重新分割世界,他們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起對世界統治的新秩序。

(講授新課)

一、戰後的“新秩序”(板書)

191月,戰勝國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召開和會。27個國家參加會議,實際最後決定權操縱在和會的“三巨頭”手中。(請學生看教材《巴黎和會“三巨頭”》圖和小字內容,瞭解各大國爭霸圖謀和矛盾,然後補充講解)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美國有位歷史學家說:“凡爾賽和約的制定者……是在恨、貪、懼的氣氛中集合於巴黎的。他門懷恨敵人,貪婪殖民地和賠款,恐懼布爾什維主義。”

(請學生閱讀教材凡爾賽和約內容,概括成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5個方面,教師講解與組織學生討論穿插進行)領土問題,請同學們對比教材戰前與戰後歐洲地圖中德國疆域變動情況,德國喪失了近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這樣殘酷的規定對德意志民族心理上會造成什麼影響?軍事方面,請同學們聯繫德國十一月革命這個背景,考慮“只准保留陸軍10萬人”這項規定的雙重目的--既防止德國軍事力量威脅協約國,又爲德國保留鎮壓國內革命力量的相當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統治”權規定的實質是什麼?(使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但是,我們怎樣看待和約關於山東問題的規定?(帝國主義大國漠視弱小國家正當的民族權益)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十分苛刻的和約。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復仇主義的種子,併爲後來希特勒所利用。和會一結束,德國復仇主義者便喊出“凡爾賽和約”口號。

繼凡爾賽和約後,協約國又先後同戰敗的奧、保、匈、土簽訂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統治新秩序。維護這個“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國際聯盟。

二、國際聯盟(板書)

創設國際聯盟的主張是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提出來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飽經戰禍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根除戰爭,保障和平的願望。盟約中有維護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辭句,但這不過是戰勝大國爭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別是關於瓜分戰敗國殖民地的“委任統治”規定,暴露了這一機構的帝國主義性質。威爾遜原本指望利用國際聯盟來實現美國對世界的領導,但創設國聯的主張一經列爲巴黎和會的重要議題,國聯就成爲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國最終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三、華盛頓會議(板書)

爲了協調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爭霸關係,在美國倡議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國在內的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四國條約》、《五國海軍協定》和《九國公約》(板書)

早在19英日締結同盟條約,相約互相維護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這成爲戰後美國在這一地區擴張的極大障礙。在美國的壓力下,英、法、日、美締結《四國條約》,取代了英日同盟。

爭奪海軍優勢的鬥爭近乎於瘋狂,最終達成的妥協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請學生看《五國海軍協定規定的限額》表,討論分析這種規定對英、美、日的不同影響。教師歸納講解)英國喪失了傳統海上優勢;美國取得與英國平等的海軍軍備權;日本海上強國地位得到歐美列強承認。

日本利用歐美國家忙於“一戰”廝殺的有利時機,侵華勢力急劇膨脹,獨霸中國態勢日趨明朗。這直接損害了美國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原則,引起美英等國的忌恨和不安。中國問題成爲華盛頓會議的另一個重頭戲。在美英的壓力下,經中日雙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棄一部分侵略中國的權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相應內容。提問:中國收回山東等部分主權,能否僅僅看作是美英壓力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並明確:這首先要歸功於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地開展的反帝救國鬥爭。)

1922年2月,與會九國代表簽署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公約表面上宣稱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實際上對中國代表提出的收回關稅自主權、取消領事裁判權、放棄各國在華勢力範圍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約的核心是列強確認並同意把“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爲它們共同侵略中國的基本原則。華盛頓會議是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佔相對優勢的基礎上,削弱了英國在遠東的勢力,遏制了日本的擴張勢頭,使中國又回覆到受列強共同主宰的局面。它與巴黎和會共同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完成了戰後帝國主義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繫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請同學們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說明這一體系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的原因。(歸納學生分析並講解)首先,這個體系是建立在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帝國主義列強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礎上,隨着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必然動搖這一體系的基礎。其次,各戰勝國的擴張野心並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滿足,特別是日本和意大利認爲自己所獲甚少,美國沒有批准凡爾賽和約和拒絕加入國際聯盟,已經使這個體系出現瞭解體的裂痕。

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掌握美國“冷戰”政策的含義、實質及表現。

2、分清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通過分析這三個階段的特點及典型事件,培養學生全面、正確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真切感受到美蘇爭霸給世界和平帶來的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及其表現。

難點:美蘇爭霸政策變化的實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兩幅圖片: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二戰中美蘇士兵親切擁抱。)

(教師引導)同學們,剛纔展示的這兩幅圖片,使我們不由地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面對共同的敵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聯合起來,最終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由此,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嬴。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又有一片愁雲籠上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心頭。請看,這是當時兩個大國的領導人的話語:

(課件展示)

“美國今天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它更強大了。……這意味着,我們擁有這樣的力量,就得挑起領導的擔子並承擔責任”

——杜魯門(1946年)

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爲和平聯合起來,那麼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靜下來。 ——赫魯曉夫

(教師引導) 這兩位人物一位是美國的總統,一位是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他們口出此言,用意何在,今天,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走進第七單元第14課——《冷戰中的對峙》。

(課件展示課題)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學習新課:

[一]兩極格局的形成

(一)(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84-86頁,完成下列問題,瞭解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

(學生自主學習)

1.什麼是“冷戰”政策?“冷戰”政策形成的標誌是什麼?美國爲什麼要推行冷戰政策?

2.完成下列表格,掌握美國推行“冷戰”政策在三個方面的表現及蘇聯的應對措施。

資本主義陣營(美) 社會主義陣營(蘇)

政治 情報局

經濟 經互會

軍事

(二)合作探究

(課件展示)

材料一:1947年,杜魯門在國會演說,宣稱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90%是贈予,10%是貸款,幫助西歐和土耳其度過難關。因此,丘吉爾稱此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

材料三:《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對歐洲或北美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應視爲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請回答:

1) 以上材料可概括爲哪個國家的什麼政策?

2) 此政策的含義和本質分別是什麼?

3) 根據材料一,這種政策以何事件爲開始標誌?

4) 材料二中所說的“此計劃”是指什麼計劃,美國給予西歐大量援助目的是什麼?

5) 材料三,這是什麼組織的規定?此組織的成立產生了什麼影響?

(學生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老師及時訂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既讓學生對冷戰政策的含義及表現有清楚的認識,又做到了學以致用,可謂一箭雙鵰。)

[二] 兩極格局的對峙

(一)(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86-87頁,瞭解兩極格局的對峙過程中的特點及表現,並討論一下出現這樣特點的原因。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五六十年代,______在爭霸中佔據優勢。(古巴導彈危機,美國經濟繁榮、蘇聯改革失敗)

第二階段:70年代,_____處於優勢(佔領阿富汗),美國轉攻爲守(越南戰爭,美國由於石油價格問題,導致出現經濟危機)

第三階段:80年代,兩國實行相對____戰略。(美國債務加重,蘇聯改革失敗)

結束: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誌着兩極格局結束(冷戰結束)

(二)合作探究

三個階段美蘇互有攻守,他們的外交政策在每個階段都有所變化,下面請前三組的同學面對面兩人一組,北邊的同學是美國的代表,南邊的同學是蘇聯的代表,第四、五小組的同學是中國的代表,請在我的敘述過程中用掰手腕的方式來展示兩國爭霸的特點,我請咱們的小記者隨機進行採訪,看各位對兩國對外政策產生的變化有怎樣的理解。

首先,第一階段

(學生表現出美國掰過蘇聯的樣式。)

小記者隨機採訪蘇聯方面:

(向美國民衆)你好。衆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的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無人能比,你能闡述一下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回答)

(向蘇聯最高領導人)面對美國稱霸世界的企圖,作爲蘇聯最高領導人,肯定不甘落後。可是,我們分明看到,古巴導彈危機以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而告結束。作爲最高領導人,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貴國今後作何打算?

(學生回答)

(教師課件展示總結)

第二階段

(學生表現出相反的樣式。)

小記者隨機採訪美國方面:

(向美國總統尼克松)

總統先生,您好。據我所知,您上臺後,一改美國總統積極擴軍備戰的傳統,而實施戰略收縮政策。您能告訴大家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回答)

(教師課件展示總結)

第三階段

(學生們表現出勢均力敵的樣式。)

小記者隨機採訪美蘇兩國方面:

(向蘇聯民衆)

你們蘇聯在70年代擴張勢頭很猛,入侵阿富汗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80年代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卻提出全球緩和戰略。作爲一名普通的蘇聯民衆,你能就其中的原因略作分析嗎?

(學生回答)

(向美國民衆)

作爲與貴國爭奪霸權的蘇聯在80年代提出全球緩和戰略。貴國也同意實現有限緩和。這好像不符合貴國的外交政策。你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回答)

(教師課件展示總結)

兩極格局結束

小記者現場採訪

(向中國民衆)

世界風雲變幻莫測,國際局勢動盪不安。美蘇爭霸互有攻守,各有所得。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美蘇爭霸此消彼長。

(中國民衆1)你認爲美蘇爭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中國民衆2)你認爲美蘇爭霸政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民衆3)你認爲美蘇爭霸的實質是什麼?

(教師課件展示總結)

(中國民衆4)面對全球的這種形勢,中國應該做些什麼?

(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大家認識到了美蘇爭霸不僅影響了世界和平,而且影響到世界的局勢。從而也深刻地認識到了美蘇競爭,歸要結底是實力的競爭。從而清醒地認識到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性。)

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