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歷史》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瞭解和掌握拜佔廷帝國及其文化,基督教的產生,基督教會的出現,基督教會三大派別的形成。

通過基督教的產生和基督教會三大派別的形成的學習,對於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有比較全面的瞭解,培養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通過對於基督教會的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基督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節簡單介紹了拜佔廷帝國及其文化,重點介紹了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基督教會起源於羅馬帝國統治的奴隸制度時期,逐漸演變位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歐洲最大的封建主,資本主義產生後新教又進一步稱爲資產階級進行革命的工具,直至今天仍然很有市場,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本節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起後的地位。

教法分析

重點突破方案:

關於“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參看教材內容,整理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教師在簡單介紹基督教的教義後,設計以下問題要求學生分析回答:①基督教爲什麼在公元1世紀產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一帶的猶太人中間?②基督教會是窮苦人的組織,羅馬帝國皇帝對其也採取敵視、鎮壓態度,可後來爲什麼轉而承認基督教會的合法地位呢?③基督教會的兩次大分裂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出現的?其結果如何?④你如何看待基督教會的上述演變?學生回答後教師根據“重點分析”部分的內容做出相應補充說明。

難點突破方案:參見“重點突破方案”部分。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參見“重點突破方案”部分。

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

重點分析:

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是重點。由於學生的水平所限,他們對於基督教的產生和演變的理解比較困難。①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產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一帶的猶太人中間。猶太民族有很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是長期以來不斷遭受異族壓迫,他們不斷反抗但是都沒有成功。他們渴望有人拯救他們,於是利用猶太教中的關於“救世主”的傳說,創造了一個救世主的形象耶穌,基督教由此產生。②早期的基督教是窮苦人的宗教,其教義的主要內容如下:救世主不久還要下凡,拯救人類進入幸福的“千年之國”;只有信仰上帝並且虔誠悔罪的人才能進入天國,否則就要下地獄;信仰基督教的人應該把財產貢獻出來,一起過共同生活。這種觀點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因此很多窮苦人都信仰它,並且因此還成立了窮苦人的宗教組織——基督教會。③羅馬帝國皇帝開始對於基督教會採取敵視、鎮壓態度,後來則轉而採取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會的做法,並且最終在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在位時期宣佈基督教爲國教,此後基督教會逐漸成爲統治階級的工具,並且逐漸成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如下:一是鎮壓無效,基督教繼續廣泛傳播;二是一些有錢有勢的人也先後加入教會,並且逐漸佔據了教會的主要職位;三是基督教義中提倡馴服、忍耐和階級調和,具有麻痹人們鬥志的作用。④隨着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東西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這終於導致了公元1054年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⑤隨着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天主教會稱爲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嚴重障礙,這最終導致了公元16世紀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此後最終形成了基督教會的三大派別——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難點分析: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是難點。參見“重點分析”部分。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

難點: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參見第9課圖片。

教學過程 :

首先提問學生:羅馬帝國是怎樣分裂的?西羅馬帝國是如何滅亡的?然後引入本課主題。

一、拜佔廷帝國

本目屬於閱讀教材,教師只按照教材講清楚以下三點既可:①拜佔廷帝國的出現及其疆域;②拜佔廷帝國的文化。上述內容可以參看擴展資料部分。

二、基督教

1、基督教的產生

關於基督教的產生,教師首先簡單介紹基督教產生的情況,然後提問學生:基督教爲什麼在公元1世紀產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一帶的猶太人中間?學生回答後教師按重點突破方案部分內容做出相應補充說明。

2、基督教會的出現

關於基督教會的出現,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看教材相關內容,然後提問學生:基督教會開始出現時,是個什麼樣的組織?爲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按照重點突破方案部分內容做出相應補充說明。

3、基督教的傳播和基督教會勢力的擴大

關於基督教的傳播和基督教會勢力的擴大,教師首先簡單介紹基督教的相關教義,然後要求學生看教材相應內容,再提問學生:基督教會是窮苦人的組織,羅馬帝國皇帝對其也採取敵視、鎮壓態度,可後來爲什麼轉而承認基督教會的合法地位呢?學生回答後教師按“重點突破方案”部分內容做出相應補充說明。

4、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

關於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教師首先簡單介紹分裂情況,然後提問學生:爲什麼會出現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其結果如何?

5、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

關於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教師首先簡單介紹分裂情況,然後提問學生:爲什麼會出現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其結果如何?

最後要求學生按照先後順序列舉基督教的三大派別(派別名稱、出現時間、主要流行地域、代表的階級利益)。

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於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的分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相關問題的設置和教師對於學生答問的補充說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優質高中歷史教案 篇二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掌握人文主義的概念;記憶“文學三傑”“人文主義之父”和達o芬奇;瞭解“九十五條論綱”。

2、理解:文藝復興和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的關係;“信仰上帝就可以拯救靈魂”的意義。

3、運用:運用所學知識欣賞《十日談》和拉斐爾《聖母與聖子》,理解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

過程與方法

1、故事創設情景。

2、圖片賞析。

3、問題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人文主義在歷史發展中的進步意義。

2、學習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藝術的巨人們熱愛生活、富有創造的精神。

3、用馬丁o路德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與難點

重點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思想的關係;人文主義的概念。

難點

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思想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宗教改革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o芬奇的藝術成就。畫中人物優雅,笑容微妙,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脣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着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祕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爲“神祕的微笑”。

這幅作品之所以成爲世界名作,最主要是因爲畫中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人文主義有着偉大的歷史意義。

新課學習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展示圖片15世紀的佛羅倫薩

文藝復興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1)物質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2)階級基礎:新興的資產階級形成。(3)人才優勢:衆多博學多才的學者。(4)文化傳統:古希臘羅馬豐富的文化遺產。

二、文藝復興

展示圖片“文藝復興三傑”

什麼是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指的是14~17世紀,初期在意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以人文主義爲核心,以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爲旗號,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封建教會性質的思想文化運動。

核心:追求自由和物質享受,鼓勵發財致富和冒險精神,崇尚理性,提倡科學,追求知識,批判教會-,但不反對宗教。

這場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爲什麼要打着光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呢?

(1)利用地圖說明意大利和古希臘羅馬的地域繼承關係;意大利是古代羅馬的舊地,有機會接觸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爲其率先進行文藝復興提供了幫助。

(2)早期資本主義還處在萌芽不太成熟發達的時期,文藝復興是還不強大的資產階級力圖藉助光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宣傳資產階級需要的人文主義思想。

文藝復興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領域。文藝復興在文學和藝術領域體現人文主義精神,如:薄伽丘和《十日談》,是以關注人爲中心的,而故事的內容則是諷刺鞭撻教會的荒淫僞善。

《神曲》片段:作者用夢幻的手法,以主人身份遊歷地獄、煉獄和天堂,通過遊歷中見到的人物,表達作者對教權至上的批判,對以神爲本的批判,對教會的批判,對禁慾主義的批判,對矇昧主義的批判。

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和《歌集》介紹:彼特拉克廣泛搜求希臘、羅馬的古籍抄本,並最早突破中世紀神學觀念,運用人文主義觀點予以詮釋和闡述,對意大利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影響,成爲這一運動的先驅。抒情詩集《歌集》是他的秀的作品,他以豐富多彩的筆墨,披露自己複雜的思想情感,大膽地歌頌愛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嚮往。這些詩歌中破中世紀禁慾主義和神學思想的藩籬,表達了以人與現實生活爲中心的新世界觀和以個人幸福爲中心的愛情觀。

文藝復興的影響:

積極影響:

衝破了-教神學的桎梏,喚醒了人們的自我意識,爲後來啓蒙運動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藝復興時期衆多精湛藝術成爲人類藝術的新篇章。

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消極影響:

對人文主義的過渡推崇,造成個人私慾的膨脹、氾濫和社會混亂。

【討論】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作品都涉及宗教,你覺得文藝復興的思想家對宗教是什麼態度?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完成教材中的問題。文藝復興是反對封建教會的-和愚昧,但文藝復興不反對宗教,他們的作品大多利用宗教題材表達人文主義思想。

【過渡】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早期資產階級要求反封建神學反封建-的需要,在這個運動中文學、藝術、科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文主義思想興起並發展,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清醒和解放出來,天主教的-越來越受到挑戰。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一場直接針對封建教會的宗教改革運動興起了。

三、宗教改革

展示圖片馬丁路德與教皇的辯論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麼?馬丁o路德是怎樣進行宗教改革的?

原因:宗教改革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的黑暗-和貪婪的運動,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對宗教改革起了促進作用。

最早在德意志爆發的原因:德意志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不斷髮展;文藝復興運動發展到德意志;德意志是受羅馬教皇壓榨最嚴的的地區。

序幕:1517年,馬丁路德貼出“九十五條論綱”。

“九十五條論綱”:揭露教會兜售贖罪券的行爲是捏造;提出赦罪和免罪與購買贖罪券無關;揭露教皇的貪婪和掠奪;提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拯救靈魂。

馬丁o路德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以婚配和還俗;每個-徒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君主權力高於教皇和教士。

擴展:宗教改革在歐洲許多地方興起,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新教簡化了宗教儀式,否定羅馬教皇的-,堅持國家權力高於教會。

性質: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神權統治的資本主義-。

影響:打破了人們對於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推動了歐洲近代思想文化及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

馬丁o路德提出對宗教進行改革,爲什麼說進一步發展了人文主義思想?

宗教改革使越來越多的普通民衆不再迷信教皇的說教,教皇對人的思想的控制減弱,這爲人文主義的傳播進一步打開通道;馬丁o路德在改革中強調:信徒憑藉信仰,無需教會這個媒介,就能夠直接與上帝相溝通。這一理論的實質是從根本上否定教會的作用,人人可以和上帝直接對話,帶有濃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是資產階級要求人人平等的願望通過宗教方式提出。從這個意義上講,宗教改革發展了人文主義思想,爲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掃除障礙。

【教師總結】

隨着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早期資產階級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形式表達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思想,從他們打着光復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和披着宗教外衣的方式說明早期資產階級力量還不是十分強大,但人文主義思想在這一時期興起和發展起來了,這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課後習題

大學聯考真題: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一、選擇題

1、(2013o廣東文綜)歐洲某個時期崛起了一個富有的階級,他們成爲教會之外新的藝術資助人。於是,藝術家創作的重點轉向宗教題材以外的、表達人物內心的肖像畫。這裏的“藝術家”是()

A.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B.19世紀現實主義畫家

C.法國印象主義畫家

D.20世紀現代主義畫家

2、(2012o福建文綜)15世紀學者費奇諾說:“這是一個黃金時代,(在佛羅倫薩)幾乎所有以前原本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詩歌、雄辯術、繪畫、建築、雕塑、音樂都復活了。”這反映了在該地()

A.希臘羅馬文化開始興起

B.人文精神得到傳承

C.宗教改革思想開始傳播

D.啓蒙思想影響巨大

3、(2012o廣東文綜)1521年有教皇代表與馬丁o路德辯論說:信仰無法安穩地奠基於《聖經》,因爲“《聖經》就像軟蠟一樣,可以讓每一個人隨興所至地扭或拉”。他們的主要分歧在於()

A.教會是否-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僅僅依靠信仰得救

D.《聖經》能否作爲信仰的基礎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解析:從材料信息看,當時歐洲既有教會資助藝術,又有富有階級資助藝術。而富有階級資助的藝術家創作的重點是能夠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肖像畫,這些作品體現了對現實中“人”的關注,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據此可判斷A項符合題意。

答案:A

2、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藝復興運動性質的理解認識,主要考查論證和求證歷史結論的能力。解答此題需抓住時間:15世紀;地點:佛羅倫薩;關鍵信息:“詩歌、雄辯術”“復活”,說明了古希臘的人文精神得以復活與傳承,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發展,B項符合題意。A項說法錯誤;C、D兩項與題乾材料信息無關。

答案:B

3、解析:本題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宗教改革主張的理解。材料本質上體現的是因行稱義與因信稱義的分歧,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中沒有涉及教會是否-、信仰是否必要的信息,A、B兩項錯誤;教皇把持的教會和馬丁o路德創建的新教都信仰《聖經》,不同的是如何解釋《聖經》,D項錯誤。本題易錯選D項,主要原因是沒有準確把握材料的內涵和馬丁o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

答案:C

《歷史》教案 篇三

教學設計示例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世界歷史的相關內容,提問:請大家回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哪種遠古人類?(北京人)那麼,北京人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歷史上它的地位又如何呢?

一、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類在人類學中被稱爲"完全形成的人"。一般把這一階段的人類在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請同學們參照教材第一頁的表格和圖片。明確我們中國的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分別處於四個階段中的哪一個階段。回憶他們在體態,生產,生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異。

隨着晚期智人的出現,現代人種在體型、膚色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逐漸顯現出來。這種差異並沒有本質區別。因此古印度社會的雅利安人和現代社會的德國納粹黨人所宣揚的人種高貴理論都是站不住腳的。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歷史,人們最初經歷的是原始社會。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又是按怎樣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呢?

二、氏族公社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逐漸定居下來,形成了氏族。在中國古代史中,我們曾經接觸過氏族這一概念。請問:在氏族中人與人之間是什麼關係?人們按血統關係組成固定的集團。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在氏族公社的發展中,我們習慣上把它分爲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時期。

請同學們思考劃分這兩個時期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學生活動)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劃分的主要依據是婦女和男子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起初,婦女在食物採集和家務勞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社會中佔有主導地位,這就是母系氏族。之後適合於男子的犁耕農業和畜牧業的不斷髮展,使男子在經濟中佔有主導地位。父系氏族最終取代母系氏族。

進一步提問:造成這種地位差別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氏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當然無論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財產是公有的,生產和分配都以集體爲基礎。他們的地位也是平等的。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原始社會最終瓦解,國家產生。

三、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國家的產生。

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逐漸出現了剩餘產品。這種狀況引起了連鎖反應。一方面工具、牲畜產品甚至部分土地成爲私有財產。同時`爲減輕勞動強度,生產出更多的剩餘產品,人們把戰俘變成奴隸。私有財產和奴隸的出現是人類社會中出現了貧富分化階級差別擴大,出現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對立。當矛盾無法調和時出現軍隊,法庭,監獄和城牆。這樣原始社會瓦解國家出現。

在本節課的最後,引導學生回憶中國歷史的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相關內容,加強對這段知識的瞭解。培養學生中外對比的習慣。

擴展資料

早期人類的演化

南方古猿

1925年達特教授將發現於塔昂的幼年靈長類化石,命名爲"南方古猿",並認爲它是一種最接近人類的古猿。但是,達特的鑑定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對,有人懷疑這是一件黑猿幼體的化石。從此,塔昂"幼兒"漸漸被人淡忘了。

1936年,在南非一個叫斯特克方丹的金礦區,比勒陀利亞特蘭斯瓦爾博物館脊椎動物館館長羅伯特·布魯姆把在這裏發現的一些化石拼合起來後,認出這是一件成年南猿的頭骨。1938年的一天,一個名叫克羅姆德萊的學生髮現了一具特別的頭骨:臉部比斯特克方丹的南猿要平,下頜骨厚重;雖然門齒和犬齒較小,但臼齒相當大,與人牙不同。這與塔昂和斯特克方丹的標本差異如此之大,看來南非曾存在地兩種不同的早期種類。較小的一種頗爲纖細,臼齒小,即達特命名的南猿非洲種。而下頜碩大的克羅姆德萊類型的臼齒很大,布魯姆用它建立子一個新屬新種,?quot;傍人粗壯種"。

幾年之後,有相當數量的兩類化石被發現,在它們之間已能建立起明確的科學界限。一種人科動物,其中包括克羅姆德萊的標本應當叫"南猿粗壯種",體型碩大,體重可達68Э恕A硪恢紙閒。舷訟福逯毓蘭圃?6~45千克,即南猿非洲種。

布魯姆繼續他的搜索,很快找到了更多的證據。但是他找到的新的粗壯種材料,使問題又變複雜了。看來,在兩種南猿中,粗壯種生活的時代較晚,但卻顯得更加複雜。它們的下頜和臼齒比南猿非洲種更不像人。布魯姆着手瞭解南猿非洲種的時代,並作了大膽的推斷,宣佈南猿非洲種大約生活在200萬年以前,即上新世晚期。

布魯姆的觀點受到了學術界同行的嘲笑。令其他學者感到困惑的是,當他們觀察南猿這種人科動物的軀幹時,難以想象人的祖先在200萬年前居然僅有黑猿相仿的腦量,但卻能用兩腳到處奔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南猿仍未被科學界所接受。部分原因是達特教授是一名解剖學家,並不充分了解古人類學,而古人類學權威都在美國、英國和德國。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這些南猿的腦量不足以令這些科學家們信服。因爲他們仍然被皮爾唐人大腦量的錯誤概念所支配。南猿在他們眼裏充其量是一種變異的黑猿。

儘管如此,化石仍然在不斷出土。1947年,布魯姆在崩炸一些洞穴時意外地引出了一系列重大發現。一個腦量爲485毫升的成年女性頭骨被發現,隨之而來的發現包括一件男性下頜骨,上面留有磨蝕得很平的牙齒。1947年8月,又發現一件幾乎完整的女性骨盆。這是除頭骨以外最重要的發現,因爲它可以提供人類直立姿勢的信息。它表明南猿已能直立行走和奔跑。其他骨盆和大腿骨的殘片也再次證實了這點。

到1949年,從南非的洞穴中發現了三十餘個南猿個體的化石。到50年代中期,共有五處遺址出土了幾十個南猿非洲種和粗壯種的個體。越來越多的發現,使布魯姆確信,非洲種和粗壯種是兩種不同的生物。而南非人布賴恩對不同地點的沉積物作相對年代分析,確認纖細種南猿時代愈古老,個體愈小。它們向體型增大的趨勢演化。相反,粗壯種南猿的時代總是較晚,而且在它們生存的時間中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根據目前發現的材料,我們可以知道,大約在280萬年前,南非斯特克方丹地區只生活着南猿非洲種,它們不會製造工具。到了200萬~150萬年前,這一地區生活着兩種人科動物,粗壯南猿以非常粗糙的植物爲生,不會製造工具;而另一種會製造工具。粗壯種南猿是滅絕了的一條進化旁支。

東非的發現

東非的奧杜威峽谷是地球上的一條大傷疤。它南北長約32千米,深約90米。古代河流的深切,使峽谷兩壁露出了由漫長歲月沉積的地層剖面。這裏埋藏着豐富的動物化石。肯尼亞內羅畢的柯林頓紀念博物館的年輕館長路易斯·利基,在1931年籌足所需的經費,開始了奧杜威的考察。

幾乎整整20年,利基與妻子和兒子在這裏默默無聞地工作着。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們找到了當時東非和中非最古老的人科動物頭骨,而且還發現了這類動物的棲息地。從復原的頭骨來看,這是一個已接近成年的男性,很像南非的粗壯型南猿,臼齒極大,頭骨顯示出非常獨特的性狀,厚實的臉部以及低平的額部,特點比南猿粗壯種更甚。利基將其定名爲一個新屬種叫"東非人鮑氏種"。後來,這具頭骨被定爲南猿屬中的一個種,叫"南猿鮑氏種",這是一種超級粗壯型南猿。經多次測定,鮑氏種的年代大約在距今175萬年前。這一年代測定結果證實了布魯姆對南猿非洲種距今200萬年的估計相當準確。

然而,誰是最早的石器製造者,仍然困擾着古人類學家。1960年,利基夫婦的兒子喬納森在發現東非人的地點,發現了第二具人科動物的牙齒和骨片。路易斯·利基意識到這個人科成員要比鮑氏種更像人。

雖然這具新的化石與鮑氏種一樣古老,但是它代表了一個獨特的新種,甚至比南猿非洲種更爲纖細,更具人的特點。利基將這具化石定爲人屬,稱其爲"能人",並相信他纔是石器工具的製造者。這一看法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從非洲的發現可以知道,人類早期的演化呈現一種鑲嵌的模式,常常有兩種不同的人科動物共生並存。比如,在南非粗壯種南猿與人屬動物共存,在東非南猿鮑氏種與能人共生。它們甚至被發現在同一居住面上。有證據表明,大約在130萬年前的庫彼福勒,南猿鮑氏種曾與直立人並存過。

根據目前的化石材料,科學家們對早期人類的演化作出了三點結論:

(1)人科動物與猿至少在500萬年前已分道揚鑣。

(2)在250萬年前人科動物進化的不同路線至少有兩支。

(3)其中一支人科動物進化到人,而其他類型大約在100萬年前完全滅絕。

《歷史》教案 篇四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盟軍在北非取得勝利;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投降;開羅會議及《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及對德作戰方針的確定;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雅爾塔會議及其主要協議;蘇軍攻克柏林德國投降 第二次大戰在歐洲結束,《波茨坦公告》 日本投降 第二次大戰結束。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斯大林格勒戰役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性質的變化,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及波茨坦會議協調了反法西斯聯盟的行動,對打敗法西斯國家有積極作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及蘇德戰場的勝利,英美開闢第二戰場,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斯大林格勒戰役。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的作用的比較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講授新課: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不同社會性質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國家,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緊密團結,形成共同抗擊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形成了正義和平力量對邪惡戰爭勢力的大包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後,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在軍事上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異;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相互援助。它最終迎來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偉大勝利,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因素之一。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垮法西斯國家。

爲了協調行動,儘快打敗法西斯,反法西斯國家召開了多次會議(開羅會議:《開羅宣言》,確認中國在戰後收回中國臺灣等被日本侵佔的領土。和德黑蘭會議:蘇美英在德黑蘭會議上通過了三國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而且決定在1944年5月以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後,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決定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

二、最後的勝利1.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蘇勝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後,希特勒爲使德國避免兩線作戰的窘境,決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蘇聯。於是德國集中了150萬兵力,在蘇聯南線發動了攻勢,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蘇聯重要的工業城市,又是伏爾加河南北的交通樞紐,是連接莫斯科和盛產石油的高加索之間的交通要道。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了。爲了贏得這場戰爭,希特勒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軍隊。先後出動飛機十萬架次,投擲炸彈100萬枚,整個城市幾乎化爲灰燼。但英勇的蘇聯軍民堅持戰鬥。斯大林格勒的戰鬥,爲蘇聯紅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冬季,蘇軍展開強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重大勝利,德軍遭到了它發動戰爭以來的失敗。

爲什麼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德軍元氣大傷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法西斯軸心國是以德國爲核心的,希特勒的勝利是建立在進攻之上的,進攻一旦停止,它滅亡的日子也就爲期不遠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鞏固發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團的內部開始發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

2.中途島之戰(太平洋戰場—一美勝日)

爲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1942年6月,日軍進攻美國的太平洋海軍基地中途島。美國成功截獲了日軍的密碼,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最後,美國以少勝多,日軍損失慘重。從此,美國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

3.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英勝德意)

1941年初,德軍進入北非。納粹名將隆美爾指揮德意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之後,在1942年6月逼近阿拉曼,英軍如果不能取勝,就可能喪失包括埃及在內的整個中東的勢力範圍,英國同海外殖民地的聯繫就會切斷。英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反攻,取得了勝利,改變了北非戰場形勢。

這三場戰役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斯大林格勒戰役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鞏固並發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團的瓦解,推動了整個戰場形勢的轉折。在太平洋戰場上,中途島之戰以前,日本幾乎沒打過敗仗,而以後日本沒打過勝仗。阿拉曼戰役以後,丘吉爾曾說: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戰無不敗;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戰無不勝。以這些戰役爲代表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轉折階段。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來看,法西斯國家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的過程,即反法西斯力量從戰略防禦轉爲戰略進攻的過程。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其中最重要的轉折。

1943年,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美英盟軍乘勝追擊,在西西里登陸,攻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1943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出現勝利的曙光。

諾曼底登陸地圖,登陸路線,登陸戰鬥的圖片;東西夾擊德國進軍路線。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從西線逼近德國。蘇軍也在東線發動猛攻。從此德國便陷入盟軍東西夾攻之中。1945年初,兩線軍隊相繼攻入德國本土,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爲加快戰爭的最後勝利和解決戰後的重大問題,蘇美英三國首腦召開雅爾塔會議。

三、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潰滅,歐洲戰事勝利結束。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國波茨坦會晤,重申對德國問題處理精神。並以中美英三國名義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在反法西斯力量打擊下,9月,日本簽定投降書。這樣,一場人類文明史規模空前的戰爭結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徹底勝利。

提問:二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呢?

可採取表格的方式將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等二戰後期四次非常重要的國際會議進行對比。幫助學生認識,它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不同階段。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共同作用是有效地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鞏固和發展了反法西斯同盟,對加速二戰的勝利起來重要的促進作用。

提問:那麼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偉大的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歷史》教案 篇五

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嚴峻的人口形勢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我國當前面臨的嚴峻的人口形勢,分析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素質偏低的特點,說明人口問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分突出的制約因素;使學生了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意義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具體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或研究性學習,通過調查,收集、整理各種圖文資料,瞭解我國現階段嚴峻的人口形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歸納能力;通過辦小報,辦展覽,實地參觀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客觀辨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和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直面現實,冷靜分析,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學習的自覺性。通過本課學習及活動課教學,加強學生對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樹立爲祖國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鬥、拼搏的決心和信心,培養學生爲祖國,爲家鄉做奉獻的崇高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問題的特點以及它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是本框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衆多已成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這一常識性的內容對九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難理解,然而我國的人口形勢到底嚴峻到什麼程度,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什麼影響,我國人口特點和嚴峻形勢是什麼,只有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刻剖析,才能讓學生樹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講好講透這一基本國情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學習這一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加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理解現行方針、政策,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教學中運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大量數據,通過讓學生訪問人口普查辦公室,收集人口普查中的材料及本地人口狀況(人口素質,人口老齡化程度,每年新增人口數量等),拍攝集貿市場、火車站等人員衆多的場景,切身感受我國嚴峻的人口形勢,通過與西方發達國家人均受教育程度等等對比,瞭解我國人口素質偏低的現狀,通過餅圖、柱狀圖顯示我國人口分佈狀況及農村城市人口所佔比重,瞭解我國人口的特點。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教師提供的真實材料分析,掌握這一學習內容,意識到人口問題已成爲影響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是本框又一教學重點。在瞭解了我國人口形勢的嚴峻之後必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計劃生育不僅是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而且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寫進我國的憲法,任何人都要遵守,因此正確理解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依據,計劃生育政策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成爲教學的重點。學習這一內容可以將學生置於歷史發展的脈絡中、世界各國人口政策的分析之中進行,從而更加明確基本國情是任何國家制定一切方針政策的依據。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比較法,列舉世界上發達國家的人口政策,從而提出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科學依據,也有力地駁斥美國以往的人權報告中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惡意攻擊。教師可以運用分析歸納法,藉助多媒體手段,顯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並結合最近頒佈的《人口法》,說明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及重大意義。同時運用數據說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之後所取得的成就,堅定堅持計劃生育政策不動搖的決心,進而突破這一教學重點。

教學設計理念:

本框題的內容是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採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從問題出發,通過情景設置──討論啓發──交流展示學習模式,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形成對人口形勢的正確認識。

教學內容和選擇原則:

通過對我國人口形勢的分析和了解,突出我國嚴峻的人口形勢,通過本課教學,不僅要增強學生的人口意識,而且要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本課從人口的角度,進一步闡述我國的一大基本國情,說明我國現在處於並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從教材的邏輯結構來說,本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其應有的地位。在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教學形式的構想:

情景設置──討論啓發─交流展示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

導入  環節:

圖片:中國地圖和人口密集

春運期間北京火車站一幕

提問: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有什麼感受,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學生討論:

教師導入  新課:春運這個詞實際上是中國特有的,春運所反映的許多問題無不與我國的人口有着直接關係,因爲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多給我國帶來許多問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口問題。

板書 二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

情景設置第一組:(配合課件依次出現)

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人口比較柱狀圖

我國五次人口普查圖表

計算題:中國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繞地球赤道幾圈?中國人口增長每分鐘一個排,每小時一個團,每天一個集團軍,中國每兩秒鐘就有一個嬰兒誕生,請你計算每分鐘,每小時,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數?

我國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圖及與世界發達國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較圖。

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及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比較。

6. 我國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預測表。

7. 中國人口分佈的圖表

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分擔一個問題,小組討論後,全班進行彙報交流。

討論題目是:每個情景分別反映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是什麼?

師生小結:

圖1. 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大

圖2. 說明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快

圖3. 說明我國新增人口多

圖4. 說明我國人口素質偏低

圖5. 說明我國農村人口多

圖6. 說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快

圖7. 說明我國人口分佈不平衡

板書:1. 我國人口的特徵

情景設置第二組:

1. 我國主要資源人均佔有量與世界發達國家比較圖

2. 環境破壞的漫畫

3. 城市垃圾包圍居民生活圈

4. 中國與世界教育經費對比圖

5. 新增人口消耗的圖表

6. 北京人才招聘會

提問:以上情景說明什麼問題,你對此有什麼切身感受。

學生分成小組討論,然後在全班彙報交流

師生小結:

圖1. 說明人口多給自然資源造成壓力,人均佔有量少。

圖2、3. 說明人口多給生態環境和城市生活帶來壓力。

圖4. 說明人口多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

圖5. 說明新增人口多影響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圖6. 說明人口多給就業帶來壓力

板書 2. 人口過多過快增長制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情景設置第三組: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宣傳畫。

提問:結合上述事例,說說我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人口政策。全班討論,各抒己見,發表看法。

師生小結:(投影)

解決各國人口問題的出發點是各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口過多的國情決定我國必須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同時也要提高人口素質,雙管齊下,才能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爲此1972年開始國家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實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30年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使中國人口少生2.8億,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貢獻,它作爲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將長期堅持下去,一百年不動搖。

人口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因此必須從可持續發展高度看待人口問題;人口問題又是世界性問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大問題,必須從整個地球,全人類的高度認識人口問題。

爲此我們的口號是:關注地球!關注社會!關注未來!關注人類!

板書:3.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計劃生育的具體政策包括: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介紹相關知識)

“我爲國家解憂愁”:怎樣把“人口包袱”變成人力資源優勢?

全班討論各抒己見。

師生小結:1、實行計劃生育,通過優生優育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質

2、各級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對公民實施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加強崗位培訓,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大力開發人才資源,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變爲人力資源優勢。

板書設計 :

二、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

1. 我國人口的特徵

2. 人口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約因素

3.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預期效果及反思:

與學生在共同的交流、探討中正確認識我國的人口形勢,瞭解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瞭解我國人口過多過快增長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瞭解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內容及具體要求。通過探究式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我國人口形勢的特點及基本國策的具體要求。 通過大量的事實資料的分析對比,引導學生面對現實,冷靜分析,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爲祖國建設做出貢獻

《歷史》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 知道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和重要成果;知道壟斷資本的含義。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爆發的原因;理解大企業與壟斷資本的形成及壟斷資本出現的影響。

2.引領學生閱讀教材(包括插圖和小字史料等),培養學生學習教材、挖掘教材資源的方法;把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較,讓學生初步掌握比較的分析方法;對壟斷資本主義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具有歷史分析的習慣與能力。

3.通過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使學生領會到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是"第一生產力";通過對壟斷資本主義的評價,讓學生正確對待新事物,既要肯定它的積極面,又要看到它的消極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重點與難點]

重點:電力時代

難點:壟斷組織

說明:

1. 電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象徵,電能的廣泛使用推動着與電相關技術發明層出不窮,由於電能的出現,推動新材料、新興工業部門等相繼出現,這不但構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也凸現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創新,因此是教學的重點。

2. 壟斷資本是新科技廣泛運用到生產中而發展的必然結果,壟斷組織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爲適應生產力高度發展而實行的生產關係的部分調整,有利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但它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利於中小企業參與競爭,也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這些道理中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

假如你家停電一天甚至更長時間會帶來什麼?

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適當補充08年初,我國南方出現雪災引起大面積電力中斷的社會現實,讓學生在合理的設想中意識到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爲電力時代的來臨做好鋪墊。

2. 電力時代的來臨

出示材料一:選取教材中1900年巴黎展覽會圖片,及教材小字部分一家報紙對這次展覽的評價的引文。

設計下列問題引導完成教學:

1)很顯然,這裏的空格(教師在製作PPT時,在原文中拉掉"電"字,改爲一個空格)應填什麼?從這字裏行間透射出當時的人們對電的出現是怎樣的心情?

通過閱讀教材以及對材料的解讀,感受到當時的人們對電的出現,感到震撼、驚喜、讚歎的心情,凸現主題"電力時代的來臨"。

2)電作爲新能源是何時被人類推廣的?與哪些科學家的貢獻分不開?

通過此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即19世紀60至70年代,人物如法拉第等相關基礎知識的教學。

引導學生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爆發的原因,同時讓學生意識到工業革命的爆發,需要穩定的政治,雄厚的經濟實力,良好的科技基礎等,而中國等這些正處於殖民統治的國家不具備爆發工業革命的土壤。

3)出現照片中"展現出耀眼光芒"的場景,最早應該出現在哪些國家和地區?爲何不會出現在像中國這樣曾創造輝煌文明的東方古國?

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僅僅是在電力方面取得成就嗎?還有哪些具體成就?

出示材料二:伍爾沃斯大廈、"沒有馬的馬車"兩幅圖片。

設計問題:

1)從這些圖片中,你聯想到了哪些相關產業(工業)?

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歸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新材料及相應的工業部門,如根據"伍爾沃斯大廈"聯想到鋼鐵冶煉技術、鋼材、化學工業等,由"沒有馬的馬車"聯想到汽車製造及交通運輸等具體成就,引導學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挖掘歷史信息,掌握基本的學習技能。

2)工業革命有如此多的成就,但我們的標題卻是"電力時代的來臨",這是不是有點以偏概全?能揣摩編寫者的意圖嗎?

通過此問使學生明白電能的發現及應用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地位,即電力的應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誌,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讀書,從教材中挖掘信息的方法。

討論:

我們教材認爲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一個"革新突破高潮迭起的時代",你認爲有道理嗎?請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內容相比較,證明教材中這個觀點的合理性。

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範圍較大,本問題的設計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學生,從能源、材料、新興工業部門以及生活等角度,體現出第二次工業的"革新突破",使學生領會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就更高,科技與生產、科技與生活的結合更緊密,科技提高生產力,科技提高生活質量等。同時自然的過渡到教材的第二目"企業與壟斷資本"。

3.大企業與壟斷資本

結合課後的練習與測評二的材料:洛克菲勒家族企業的發展史,對教材的問題作以下改動:

1)通過這個個案,說說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呈現什麼發展趨勢?

通過此問,點出資本主義從小企業到大企業最終發展到壟斷集團的過程。

2)閱讀課文,並補充材料三:泰勒及列寧對泰勒制的評價。提出問題:你認爲導致這個企業由小作大的原因有哪些?

通過此問,完成壟斷資本出現的原因,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科學的管理方式,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在同行業競爭中處於優勢的關鍵。這樣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形成壟斷企業。而且,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也要求大型企業的出現,例如汽車製造業、飛機制造業等,能是小企業嗎?這樣與第二次工業革命自然連接。

3)這個個案中說:"到80年代該企業已控制美國90%的石油供給與提煉市場,掌握了美國石油也後,有控制了煤氣、電氣等行業。"由此,從中能解釋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嗎?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是何時發展到這個階段的?通過文中所反映的現象,引導學生知道資本與生產高度集中,在主要產業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生活中居支配地位是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過渡:出現這樣的壟斷企業是福還是禍?這曾經在美國的政界也引起過討論。

出示材料四:反壟斷的漫畫與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話。

問題引導:

這幅漫畫表達的主題是什麼?請結合前面個案加以說明。爲何總統不禁止它的存在?能理解其中的"污垢"嗎?我們應如何看待壟斷資本?從中能否給我們評價歷史事件一些啓示呢?

通過圖片及文字史料,並結合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的引導,進一步理解:壟斷是科技應用到生產中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不斷研發新的成品,不斷改善管理方式,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故不能禁止它的存在,但它在競爭中優勢明顯,不利於中小企業參與競爭,也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容易擴大社會的兩級分化,造成社會矛盾與衝突,故要加強政府的干預,去除它的"污垢",(在歸納的時候可以結合當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歐盟反微軟案、中國電信等,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走極端。

4.小結:

馬克思曾說過:歷史的進步總是以犧牲爲代價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爲人類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可否認,人類據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貧富分化等。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科技革命,是堅持還是放棄,是發展還是抵制?請結合以上所學談談你的看法。

與工業革命爲人類文明進步相比,人類爲此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這些代價不是工業革命應有的結果,而是失誤。關鍵是如何權衡利弊,走持續性發展的道路。通過此問,進一步深化主題,培養學生對事物要辯證地的認識態度,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資料附錄]

材料一:

一個評論家在報紙上寫到:"沒有電,這個展覽會僅僅是毫無生命力的一堆展品。只要將手指在開關上一按,魔術傾瀉而出,宮殿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光和生命。" --本課教材

材料三:

列寧認爲:"泰勒制――也同資本主義其他一切進步的東西一樣,......是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即按科學來分析人在勞動操作中的機械動作,省去多餘的笨拙的動作,制定最精確的工作方法,實行最完善的統計和監督制等等。"

--學習時報網

材料四:

西奧多?羅斯福:"壟斷組織。不要禁止它的存在,而是對之監督和控制,去除其中的污垢。" --摘自高三選修教材95頁

[板書設計]

第二次工業革命

興起時間:19世紀70年代

歐美主要國家資產階級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對穩定;

興起原因

19世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電力時代 主要標誌:電力的廣泛應用

的來臨 新能源--電力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新機械--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電機制造

生 自 主要成就 新材料--鋼材、建材

產 由 新技術--鋼鐵冶煉

力 競 新興工業部門--化學工業、鋼鐵工業

提 爭 主要特點:科學理論對技術創新的推動明顯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大企業與 積極: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社會化程度

壟斷資本 提高的表現,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評價 消極: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形成的壟斷資本,加劇了競爭的無序性,擴大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容易導致經濟危機。

[訓練設計]

早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就預言電的偉大革命力量。認爲"蒸汽大王在前一個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現在它的統治已到末日,另外一個更大無比的革命力量--電力的火花將取而代之"。

-- 摘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三》

回答問題:

(1)馬克思認爲"蒸汽大王在前一個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指的是哪一事件?請從經濟結構方面說明該事件爲社會帶來的影響。

(2)"電力"取代"蒸汽"指的又是哪一事件?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馬克思認爲電的使用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將更大,他的預言正確嗎?請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

(1)英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促使英國從農業社會嬗變爲工業社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縮小,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比重不斷擴大。

(2)第二次工業革命;正確,如,伴隨電力能源的開發,推動着電器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新興工業的蓬勃發展,並都成了近代工業體系中最重要的工業部門。而且以電力爲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直接推動着企業的發展,出現壟斷企業,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到發展到壟斷階段。

《歷史》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戊戌變法的背景。早期維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爲的維新思想及《新學僞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啓超的《變法通議》。《公車上書》和強學會。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應詔統籌全局折》和保國會。百日維新及戊戌政變。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2.通過學習戊戌變法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民族危機嚴重和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是19世紀末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社會條件,他們承擔起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是當時國情決定的;通過學習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學生認識到: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它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高漲;通過分析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領導的愛國救亡政治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性,這次變法註定失敗,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訓又爲資產階級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3.通過學習維新志士爲變法圖強勇於犧牲的事蹟,培養學生愛國救國的意識,樹立以天下爲己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於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由於反動勢力的強大和維新派缺乏羣衆基礎,戊戌變法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啓蒙的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開始形成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歷史經驗教訓也爲資產階級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重點分析

康、樑的維新思想和戊戌變法及評價是本課重點。康、樑的維新思想是當時中國人向先進的西方全面學習的思想。其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精華,繼承發展了早期維新思想。其產生髮展表明中國三思想領域又發生了重大變化,也說明在中國危亡之際,愛國知識分子挺身而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學習這一內容不僅有助於學生系統的瞭解中國近代思想領域的變化,也能瞭解到康、樑等人崇高的愛國救國意識和品質,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啓發,有利於良好人格的塑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戊戌變法是康、樑爲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奔走呼號、努力奮爭的最終結果。改革內容雖與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遠,但還是涉及到社會的諸多方面,成爲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變法雖然失敗,但其進步性、積極作用不可抹煞。瞭解這一點,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的曲折複雜性,可以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是歷史學科教學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認識本節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對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理解歷史事件內在聯繫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康、樑的維新思想和戊戌變法及評價是本課重點。

難點分析

康有爲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戊戌變法的評價是本課難點。學生掌握的史實有限,很難理解康有爲在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時爲什麼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評價戊戌變法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理解、綜合、概況能力。而這恰恰是學生的弱點因此,一說評價,往往就事論事,難以從宏觀上、整體上認識把握。對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表現,容易把階級與個人混爲一談,認爲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譚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犧牲的勇敢獻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爲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戊戌變法的評價是本課難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康有爲爲什麼打着孔子的旗號宣傳維新思想,使學生理解康有爲維新思想的特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康有爲的《應詔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的進步性和侷限性。教師還應強調新政內容沒有涉及維新派提出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是有一定的現實性的。通過對變法進步性和侷限性的分析,使學生能夠較容易對戊戌變法進行正確的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七課 戊戌變法

重點:康梁的維新思想、戊戌變法及評價

難點:康有爲維新思想的特點、戊戌變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

導入  :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的表現,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國社會怎樣的變化?”由此,導入  “戊戌變法的背景”。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在學生回答,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國社會變化後,教師進行總結:

二、康、樑的維新思想

指導學生採用烈紀年表的方法,將基本史實理清。在理清史實後,重點講述《新學僞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實後,重點講述《新學僞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講《新學僞經考》,先通過閱讀註解,明確“新學”“僞經”作爲歷史名詞的概念。隨之強調,康有爲是以維護孔子的名義進行的,以考據辨僞的方式,通過指斥封建統治階級奉爲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論基礎)的古文爲僞造之作,這就從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統治者恪守的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根據。讓學生分組分析、討論:康有爲爲什麼打着孔子的旗號宣傳維新思想?在學生分析討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根源、康有爲的思想根源、社會現狀等方面思考這一問題。

同時,教師應指出:康有爲的維新變法思想是由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同儒家思想相結合形成的。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中國面臨着生死存亡的危機,顯示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強大的優勢。伴隨着侵略勢力的深入,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政治學說和制度傳入中國,這一切都是客觀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爲的頭腦中。而其思想的主體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所以,康有爲主張的僅是清朝封建統治下的變法,而反對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

三、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

主要是指導學生閱讀本節教材相關的小字內容,並根據此內容歸納論戰中雙方的對立觀點,製成表格。對照論戰的三個問題,啓發學生認識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作用: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四、百日維新

通過提問、回答、歸納講述,使學生在明確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時,掌握章節之間內容的內在聯繫。

重點講解康有爲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強調在《應詔統籌全局折》中實際上提出了資產階級維新派在當時形勢下的施政綱領。指導學生閱讀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內容。

指出維新派成立保國會是爲變法進行的組織準備。保國會一成立,頑固派與維新派的鬥爭更加激化。一則壁壘分明瞭,二則意味着思想領域的維新變法即將轉變爲政治領域的付諸實施階段,鬥爭更加激化、這是必然的。

具體分析變法詔書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進步性:①“提倡官房上書言事”須講清楚兩點:一是從發展來看,清朝舊制不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沒有資格上書言事。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康有爲多次上書被輕易地扣壓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緒帝極爲重視,這無疑是一大進步。二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爲生計操勞,沒有文化,當時能夠上書言事的大多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爲資產階級維新派參政一種方式和途徑,有利於打破封建統治思想。

②“消閒散重迭機構,裁汰冗員”有利於打破封建政治體制,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③經濟方面的舉措,無疑有利於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舉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舉措,一是不僅有利於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而且有利於傳播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廢除八股取土,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這實際是在改變官僚機構的構成,用現代話說就是政治體制改革,無疑是有利於資本主義變革的。

侷限性:①沒有觸動封建頑固派的實權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緒帝和左右局勢的權力。維新派幻想頑固派會放任他們去變法。反映出維新派對資本主義制度與封建制度的嚴重對立性認識不足,也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

②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政治主張。反映出康有爲等在當時選擇的是漸進的變革道路。從當時中國社會狀況考慮,有它現實性的一面。這是歷史發展客觀的侷限性,非維新派主觀的侷限性。

③軍事方面的舉措,沒有采取由維新派掌管軍隊的措施,以至於面對政變陰謀,束手待斃,運動失敗了。反映出維新派對政治鬥爭殘酷性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軍隊在政治鬥爭中的重要作用。戊戌變法不可避免地失敗,也就不足爲怪了。

五、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這一點可啓發學生討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變法的性質、失敗原因、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對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影響等方面思考。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分析戊戌變法的背景、變法的內容,評價變法的意義,製作有關表格等,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提供相關圖片、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七課 戊戌變法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1.甲午戰爭以後民族危機嚴重

2.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二、康、樑的維新思想

1.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爲的《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

3.梁啓超的《變法通議》

4.《公車上書》和強學會成立

三、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

四、百日維新(1898.6.11-9.21)

1.康有爲的《應詔統籌全局折》

2.保國會的成立(1898.4)

3.《定國是詔》及變法內容

五、戊戌政變

1.慈禧太后爲首的頑固派陰謀破壞

2.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

六、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歷史》教案 篇八

歷史公開課教案

【授課人】

【時間】 

【地點】 七年級(3)班

【課題】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第四課  科舉制的創立

【課程標準對本課要求】瞭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及其影響。

2、通過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本課內容。通過對比現實考試製度,啓發學生思考我國教育現狀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進建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進步,是隋唐興盛的原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2、通過了解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也是中國對世界人才選拔制度的突出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創新。

【重點難點】

重點: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難點:科舉制的影響

【教具】  小黑板(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學過程 】

複習上節課的主要內容並思考:1、爲什麼唐玄宗統治前期稱爲“開元盛世”?P13

2、爲什麼會出現盛世景象?P10

導入  新課

除了唐玄宗積極進取治理國家之外,還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改革用人制度,善於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是怎樣改革選拔官員的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課:科舉制的創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請看P15,請一個同學來說說。

大家想一想: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好嗎?

老師:隋文帝統治時他也和你們認爲一樣,爲了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鞏固他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他決定進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舉制度這個辦法?

(老師解說)科舉制度的“雛形”到“創立”和“完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三個階段:

一、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師出示概括製表並解釋)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置進士科

擴充國學的規模

殿試/武舉的開始

多次親自面試

雛形

創立

完      善

(老師簡介)1、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爲重要

2、進士科主要考覈內容的變化:時事策論/隋煬帝、加試經史/唐太宗、加試雜文/唐高宗、詩賦/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義: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

思考P16“動腦筋”:

(有,填空題。)

思考P18“活動與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觀點?

(不妥,熟悉朝廷禮儀只是有利於從形式上辦好朝廷的事,但不是當官的必要條件。)

二、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老師: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角度分析;從對外國、對後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

(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爲讀書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徑,政治上擴大了統治階級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唐詩的繁榮。)

思考P19“活動與探究2”:中國選官制度對世界的影響。

(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的考試製度及現代各國考試製度之間的淵源關係。這說明,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過一定積極影響。)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完善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並討論科舉制與當今的考試製度有何異同(小組討論)。能結合科舉制度的歷史提出建議的成長記錄袋加1-2分。

【結合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

一、             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置進士科

擴充國學的規模

殿試/武舉的開始

多次親自面試

雛形

創立

完      善

二、科舉制的影響

【作業 佈置】《新學案》的練習

【教學反思】

《歷史》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瞭解和掌握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朝鮮王國的建立,大和統一日本,大化改新,武士階層的形成,幕府統治的建立。

通過學生對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結果和影響的學習,使學生對於日本大化改新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通過對於朝鮮和日本歷史的學習,體會中國古代文化對於朝鮮和日本的影響。

通過學生對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歷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大化改新標誌着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國古代文化對於朝鮮和日本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本節教材地位分析:本節教材簡單講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全過程,是與我國相臨的東亞國家的歷史。學習他們的歷史,瞭解我國周邊的民族獨立國家的情況,對於21世紀改革開放的中國很有益處。重點突破方案:

①關於“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相關內容,然後給出表頭,由學生填寫下列內容:

社會制度

開始時代

代表性政權名稱

代表性政權特點

原始社會

自古以來

奴隸社會

公元前後

高句麗、百濟、新羅

先後出現,三國鼎立

封建社會

676年

新羅

統一的封建王朝

②關於“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和意義”,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相關內容後,教師對於上述兩點內容稍做補充,然後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有哪些?這些內容的出處何在?實施上述內容的用意何在?有什麼影響?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本節教材簡單講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全過程,是與我國相臨的東亞國家的歷史。學習他們的歷史,瞭解我國周邊的民族獨立國家的情況,對於21世紀改革開放的中國很有益處。

重點突破方案:

①關於“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相關內容,然後給出表頭,由學生填寫下列內容: 社會制度

開始時代

代表性政權名稱

代表性政權特點

原始社會

自古以來

奴隸社會

公元前後

高句麗、百濟、新羅

先後出現,三國鼎立

封建社會

676年

新羅

統一的封建王朝

②關於“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和意義”,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相關內容後,教師對於上述兩點內容稍做補充,然後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有哪些?這些內容的出處何在?實施上述內容的用意何在?有什麼影響?

難點突破方案

關於“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會性質的變化”,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參考教材小字內容分析公元7世紀時大和國尖銳的社會矛盾有哪些表現?你若是統治者,應該實施什麼樣的措施才能鞏固你的統治?然後回過頭來再依照上述“重點突破方案”中關於“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和意義”分析大化改新的內容和意義,學生分析時教師應該參照“難點分析”部分做出相應的補充說明。

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和意義

日本大化改新標誌着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是日本歷史上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之一(大化改新標誌着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明治維新標誌着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掌握它的內容,對於全面理解日本的歷史非常重要。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經濟上的“班田收授法”和政治上的加強中央集權,這兩方面的措施都是日本的有識之士向先進的中國隋唐政權學習的結果(日本歷史上曾經先後向中國派出了三次譴隋使和十三次譴唐使,另外還有幾次送唐使)。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會性質的變化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會性質的變化是難點。由於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很不容易理解爲什麼在公元7世紀日本要進行大化改新,更不容易理解爲什麼大化改新標誌着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這些都需要教師加以分析引導。公元7世紀時,日本社會的各種矛盾都非常尖銳,這裏的各種矛盾指的是以下兩種矛盾:一是勞動人民與皇室、奴隸主貴族的階級矛盾,二是皇室和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以孝德天皇爲首的進步勢力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進行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參見“重點分析”部分),而這兩個方面的措施都是日本的有識之士向先進的中國隋唐政權學習的結果,而當時中國的隋唐政權正在處於封建制度的繁榮時期;改革以後,日本的政治經濟制度也就很自然的學習到了中國的封建性的政治經濟制度;日本的歷史也就很自然的向封建社會過渡。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的內容雖然少(正文只有一段,小字部分有三段),但是卻包含了朝鮮半島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階段的歷史史實;並且此間朝鮮半島還歷經了由分裂到第一次統一的全過程;小字部分還詳細介紹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和向中國學習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過程。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關於“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教師給出下列表格,由學生填寫:

社會制度

開始時代

代表性政權名稱

代表性政權特點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②關於“日本大化改新”,教師在讓學生看書的基礎上首先按照“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表格的式樣填寫關於日本列島的相關表格如下:

社會制度

開始時代

代表性政權名稱

代表性政權特點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然後依次回答下面的問題:分析公元7世紀時大和國尖銳的社會矛盾有哪些表現?你若是統治者,應該實施什麼樣的措施才能鞏固你的統治?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有哪些?這些內容的出處何在?實施上述內容的用意何在?有什麼影響?③在本節教材新課學習完畢後,教師佈置作業 如下:依照教材說明中國隋唐文化對於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影響。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①新羅統一朝鮮半島;②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和意義。

難點: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教師首先直接說明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與中國的特殊關係,導入  新課。

一、新羅的統一和朝鮮王國的建立

關於新羅統一朝鮮半島部分的內容,參見重點突破方案中的建議處理。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相關內容,然後由學生填寫關於朝鮮半島的相關表格。

關於高麗王朝的建立,教師只簡單給出時間(10世紀初)和人物(王建),不必補充其他內容。

關於朝鮮王朝的建,教師應做如下講解:①朝鮮王朝的建立: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國號朝鮮。②朝鮮王朝的歷史地位:朝鮮王朝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直至20世紀初朝鮮被日本吞併。

二、日本的大化改新

參見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中的關於日本大化改新部分內容處理。教師在讓學生看書的基礎上首先按照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表格的式樣填寫關於日本列島的相關表格,然後依次回答下面的問題:分析公元7世紀時大和國尖銳的社會矛盾有哪些表現?你若是統治者,應該實施什麼樣的措施才能鞏固你的統治?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有哪些?這些內容的出處何在?實施上述內容的用意何在?有什麼影響?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做相應的補充說明。

三、日本武士階層的形成

關於武士階層的形成,教師首先依照教材相關內容,給出武士階層定義,然後依照教材內容講解武士階層形成的背景即可,不必補充更多內容。

關於幕府統治的建立,教師首先依照教材相關內容,依次給出將軍、幕府的定義,然後介紹幕府統治的建立。最後補充說明日本幕府統治前後共計700年的歷史,分爲三個時期: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也叫德川幕府)

最後參見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中的作業 ,提出如下思考題:依照教材說明中國隋唐文化對於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影響。

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填寫相關表格和回答關於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一系列相關問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設計相關表格和設置一系列相關問題及其對於學生回答問題的補充說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