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多篇)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多篇)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一

洋務運動

基礎知識 了 解 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在於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所以在客觀上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顯的保守性

掌 握 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主要內容(企業類別或階段劃分)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綜合理解 本單元標題“近代化”就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出路的過程。其主要內容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

討論分析 文的基礎上討論分析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及其侷限性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辯證態度 從歷史發展趨勢觀察,洋務運動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爲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卻明顯地失敗了

思想意識 我們批判清政府禍國殃民的行徑,對於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認識;同時我們也要正確認識洋務運動在客觀上所起的進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認落後、願意學習先進文化,纔有擺脫落後的可能

教學重點 洋務運動的概況

教學難點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國軍隊佔領,戰爭和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佔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佔領年代 清朝帝、後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緒、慈禧

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瞭解洋務運動期間製造的軍艦性能,教師指出: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燒了圓明園後,清政府一些官員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的統治,形成了所謂“洋務派”。他們所從事的與老外打交道的過程被稱作洋務運動。平遠號軍艦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製造出來的

小結、過渡:這是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在中國曆起了什麼作用呢?請看新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自強”與“求富”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5——27頁本目的內容,並根據《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10頁的練習題,由學生自己先在課本上做讀書標記,然後與組內同學互相補充訂正,接着當堂進行“接龍”活動。(第一個學生由教師指定,其餘由答對的學生選擇自己準備考察的對手,答錯者不得分,答對者得分並有權提問一個同學。出題者可看教材,“接龍”者不能看書,其他人不許插嘴提示。)

1、列舉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親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2、洋務派先後提出什麼口號?(先“自強”——軍事上,後“求富”——經濟上)

3、洋務運動主要內容是什麼?(前期舉辦近代軍事工業,後期還興辦近代民用工業、籌建海軍、興辦新式學堂等)

4、據圖填表,認識洋務運動興辦的近代工業(分爲軍事和民用兩種,要求工業名稱與人名、地名“對號入座”)

地名 安慶 上海 上海 武昌 漢陽 福州

工業名 內軍械所 江南製造總局 輪船招商局 湖北織布局 鐵廠 船政局

人名 曾國藩 曾國藩、李鴻章 李鴻章 張之洞 張之洞 左宗棠

類別 軍事 軍事 民用 民用 民用 軍事

二、洋務運動的評價

學生閱讀21——28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麼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它爲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刺激並促進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爲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視劇對李鴻章進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愛國者”了!但是,把課本27頁“文獻資料•李鴻章的自白”與民間“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相對照,能說李鴻章是愛國的嗎?(允許學生爭論,發表各自觀點,只要“自圓其說”就給分)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學生當堂完成28頁“練一練•選擇連線”

曾國藩 李鴻章 張之洞 左宗棠

安慶內軍械所輪船招商局 輪船招商局 漢陽鐵廠 福州船政局

2、佈置學生課外完成[自我測評]。

3、鼓勵學生自選《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10頁練習題剩餘部分進行練習。

4、提醒學生預習第7課《戊戌變法》。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二

經濟大危機

教學目的一、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 “一戰”後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9年一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危機的爆發;危機的特點;危機的影響。羅斯福新政;羅斯福競選總統;新政的目的和特點;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學生認識:

1、資本主義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穩定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不穩定則是絕對的,永恆的。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無法避免的。

3、壟斷資產階級銷燬產品、毀壞生產設備和耕田等行徑,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

4、羅斯福新政有助於美國的儘快恢復,但是新政沒有也不可能解決生產力危機的根源--一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危機”的相互交替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認識歷史的能力。

2、從對這次經濟危機特點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綜合能力。

3、通過對羅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重點、難點1.重點: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

2、難點:經濟危機中一些經濟方面的知識;羅斯福新政的一些內容。

教學過程複習提問上課後教師可向學生提問:一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召開過哪些會議?有何影響?

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歸納簡結: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失敗,資本主義國家統治暫時穩定。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建立,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暫時緩和。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的相對穩定時期。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板書本課標題) 一、“繁榮”及其崩潰(板書)

20世紀20年代,各資本主義努力發展經濟,很快出現了一個“繁榮”時期。美國的發展尤爲迅速。(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以增強感性認識)

在講述資本主義經濟繁榮時,要給學生指出,繁榮後面潛伏的危機。就在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片歡樂聲中,資本主義危機突然降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巨大災難中。

二、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板書)

1、危機爆發(板書)

關於危機產生的原因,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由於資產階級爲了追求私利,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生產過剩。這是導致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

關於危機的爆發,這次危機始發於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拋售。爲什麼股票拋售會導致經濟危機?向學生簡略解釋幾點:(1)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工廠企業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關係;(2)股票市價的價格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繁榮,股票就升值,人們就會搶購;反之,經濟凋敝,股票就貶,人們就拋售;(3)1929年10月,紐約股票拋售狂潮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在這以前,美國的汽車工業、鋼鐵工業等都已出現停滯狀況。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點多鐘,紐約股票交易所開盤伊始,大批股票擁入市場。盲目拋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亂,這一大拋售額達1000多萬股,創股票交易所記錄,股票價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證券貶值50% 股票市場全部崩潰、信用破產。(指引學生觀看課本“紐約華爾街股票交易所前擁擠的人羣”圖,以增強感性認識)

2、危機的特點(板書)

特點一,範圍廣。過去危機只發生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裏。但這次危機則席捲整個世界資本主義世界,既波及到資本主義國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這次危機也影響到工、農、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經濟領域,這也是過去任何一次危機所不及的。

特點二,時間長。以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般是幾個月,最長的是一、二年。危機後經歷短期的蕭條,便轉入復甦,而這次危機前後持續了5個年頭(1929-1933年)。 這次危機持續時間之長,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機所沒有的。

特點三,破壞性大。課本圖表中列舉的資本主義工業下降情況和世界貿易縮減的情況,已可看出這次危機的嚴重性。

3、危機的影響(板書)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對社會生產力產生什麼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爲二點,並做如下講述:(1)工人大量失業,勞動人民生活惡化。失業隊伍的增加,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工資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無着、流離失所。(2)銷燬商品、生產破壞。一方面是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另一方面卻是資本家爲追求自己利潤而故意大量銷燬產品。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罪惡。

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造成各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各國政府紛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羅斯福新政(板書) 羅斯福是美國曆一位的總統。介紹羅斯福生平時,可指引學生閱讀課本“羅斯福總統”畫像下的生平簡介。還可介紹一下羅斯福任總統後在電臺上的“爐邊談論”,以增進學生對羅斯福的感性瞭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點(板書)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經濟危機,穩定社會經濟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新政的主要措施(板書)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生產的調整,其任務是克服工業生產的盲目競爭所造成的生產過剩現象,減少失業,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還有比如整頓金融、調整農業、舉辦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義的是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田納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壩”圖)。

新政的效果:經濟方面:通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經濟得以較快恢復。政治方面:由於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會矛盾逐漸緩和。穩定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羅斯福新政由於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只能遏制當時危機,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三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與曲折。掌握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蘇聯解體等。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敗,分析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使學生了解他們的改革對蘇聯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結合政治學科和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比較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初步鍛鍊學科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難點:蘇聯的解體。

講授新課:蘇聯爲什麼會解體? 明確指出其解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課將學習蘇聯的改革和解體。引導學生回憶斯大林時期蘇聯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何弊端,並指出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趨於僵化的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爲社會發展的障礙。斯大林逝世後,人心思變,赫魯曉夫上臺後開始改革,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一、赫魯曉夫改革

簡單介紹赫魯曉夫生平,出示一些有關赫魯曉夫的材料,增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這是歷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年代裏,沒有一位世界領袖人物的成敗能像赫魯的成敗如此急劇地和決定性地改變歷史的進程。” ──尼克松

“蘇聯領取特別養老金者尼•謝•赫魯曉夫逝世。”

──1971年赫魯曉夫逝世時的訃告

赫魯曉夫當政期間的改革,先指導學生閱讀關於蘇共“二十大”的小字內容,提出問題“赫魯曉夫改革對斯大林採取了什麼做法?有什麼後果?”指出赫魯曉夫的祕密報告在揭露和批判個人崇拜上有重大意義,但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亂,對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瞭解赫魯曉夫改革中的兩項重大措施(種植玉米和墾荒)。然後在補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赫魯曉夫改革採取了哪些措施?討論“爲什麼說赫魯曉夫改革是失敗的?”

對赫魯曉夫之後勃列日涅夫時期進行的改革,依據教材小字內容介紹,使學生能較好地銜接前後歷史,不必補充。

二、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的關係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就戈爾巴喬夫上臺背景,改革措施(特別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維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等提出及氾濫,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等內容補充相關資料,以談話、討論方式使學生對戈爾巴喬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評價。

“八一九事件”及蘇聯最終解體結合動腦筋中的題目“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組織全體同學討論。總結時可以適當補充對蘇聯解體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爲初衷,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事變後葉利欽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爲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但其只是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因爲蘇聯的最終解體是種種複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動盪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氾濫;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擡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西方勢力的影響;等等。

“獨聯體”的成立,標誌着蘇聯的初步解體。1991年12月底,蘇聯正式解體。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於客觀和主觀的因素,改革歸於失敗,仍然沒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先後進行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1991年底蘇聯完全解體。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蘇聯解體說明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汲取蘇聯的經驗教訓,更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最後一次以蘇聯總統身份發表電視講話,宣佈自己辭去蘇聯總統和武裝力量統帥職務,並把“核匣子”轉交給葉利欽。7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年的蘇聯國旗在寒風中降下;7時45分,俄羅斯聯邦的國旗升起,克里姆林宮換了主人,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蘇聯解體是世界歷的重大事件,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曾在戰後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其多方面的意義爲走向新世紀的人們留下了一份內涵豐富的歷史遺產。

開展討論:“蘇聯的改革和解體給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哪些經驗教訓?”

最新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四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教學目標

東周分爲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爲什麼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稱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動教材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其稱霸過程的分析,瞭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諸侯稱霸的歷史作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學好它對於後面歷史學習作了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作用,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爭霸戰爭中大國兼併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發展,它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理論難度又比較大,而且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爲二的看待問題,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析爭霸戰爭的實質和結果,要明白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講述法爲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本課是這段大變革時期在政治上的表現,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學好本課有助於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可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爲以後要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本課,對於以後歷的動盪時期學習不利。

教法建議:

關於“春秋五霸”。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所學的知識,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麼性質的國家?並引導學生回答出三個朝代在我國曆先後是奴隸社會的確立和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麼爲什麼要把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呢?從而導入新課。

關於“齊桓公稱霸”。建議教師首先從諸侯爭霸的背景講起,出示有關西、東周的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兵力、財力、物力等對比圖。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此時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嚴重削弱,因而周王室與諸侯的關係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就是說,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這成爲諸侯爭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土地、人口,爲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歷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爲了成爲霸主,你會如何做呢?然後在學生答案中,找到相關內容,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明白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進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會盟是稱霸的標誌。

關於”諸侯爭霸的歷史作用“因爲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七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戰爭的後果爲基點,以教師講授爲主,以總結的方式。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歷史現象到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法設計:講述法爲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複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並導入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徵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係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衆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裏的土地,往後越來越少。最後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後,還有3萬人。後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在學生看對照表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麼?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作爲“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於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爲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爲了爭奪土地、人口,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爲“霸主”。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稱爲“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爲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爲什麼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爲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於用人,任管仲爲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誌着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峯。

4、晉楚爭霸

在閱讀教材之後,教師提出問題: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麼?晉文公稱霸同齊桓公稱霸相比,有什麼相同之處?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戰。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曆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麼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爲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麼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麼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於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啓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於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爲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麼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髮言。

二、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後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五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爲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臺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爲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臺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絡也成爲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汪辜會談”;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海峽兩岸交往概況。培養並鍛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繫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臺灣歌曲作爲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臺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瞭解臺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對這方寶地的熱愛與珍重。通過閱讀課文,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臺方針政策。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下收集的資料,介紹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處理教材,設計好每一個環節,並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祖國統一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也對統一前景充滿信心。通過對兩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學習,認識到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敏感詞語已過濾分子想使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永遠不會得逞,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從而也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係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係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臺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爲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臺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係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臺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臺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臺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爲“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臺灣-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爲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問題6:爲馬英九出謀劃策以助兩岸關係的加強。

投影兩岸往來圖片,突出“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經濟往來局面。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我的課本我做主

看新聞、圖片續寫課文

活動二:讀讀想想

蕪湖港赴臺貨輪首航成功和隨處可買的臺灣食品說明了什麼問題?幫助學生大致回顧近代臺灣被割讓和收復的過程,並引出下文。

引導回答2:引導學生從地理、血緣、歷史、人文和物產多方面說明兩岸的“緣”

說出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團圓”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但要以八項主張爲依據

引導學生從歷史趨勢、方針政策、綜合國力等各方面分析統一事業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開想想,爲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臺朗讀。

聯繫鄉土知識,聯繫身邊小事,引導學生大膽聯繫課本知識。回顧舊知,說明各方面淵源的同時進行學科的融合。

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大膽運用新知識解釋身邊的 問題。

圖文並茂,加深印象

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並進一步認識到統一事業定會成功,應爲之不懈努力。

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同時訓練其基本學科能力。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感受到歷史知識無處不在。

最新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六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一課 俄國十月革命

一、課程標準:

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瞭解世界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二、知識結構:

1、歷史條件

客觀:經濟基礎——具備了帝國主義的特徵,生產社會化提高

政治形勢——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一戰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主觀: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革命性一、課程標準:

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瞭解世界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二、知識結構:

1、歷史條件

客觀:經濟基礎——具備了帝國主義的特徵,生產社會化提高

政治形勢——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一戰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主觀: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革命性、戰鬥性強

領導條件——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

同盟軍——佔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時間:1917年3月

結果:-沙皇統治,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革命準備

方針:《四月提綱》提出兩種不同性質革命的過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奪權,後組織武裝起義

準備:黨中央會議決定武裝起義

4、十月革命

起義: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結果:-臨時政府,建立工農蘇維埃政府

措施:對內——宣佈平等,廢除特權,收歸國有,沒收土地

對外——簽訂和約,退出一戰

5、鞏固政權

背景:國內——地主資產階級的叛亂;

國外——協約國的武裝干涉

措施:軍事——徵兵制、組建紅軍,擊潰白軍;

經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全部國有;餘糧徵集;取消商貿;強制勞動

6、歷史意義

國際:成爲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

鼓舞推動國際共運和民解運動;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道美國獨立後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爭的性質、意義。

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瞭解林肯的主要活動

3、分析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4、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頒佈 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與內戰爆發的關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標

出示美國詩人惠特曼寫的一首詩篇《啊,船長!我的船長啊》,這首詩用以悼念美國的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總統,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他爲什麼會受到美國人民如此高的評價?教師板書,學生閱讀學習目標。(1、知道美國獨立後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學質疑(學生自學課文,填寫下列問題,不會的問題注意標記。也可參考自主測評)

1、1860年11月,主張 的共和黨候選人 當選總統。

2、內戰初期,北方屢屢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頒佈 、

,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

3、年7月,聯邦軍在東線取得 的勝利,1865年4月,

聯邦軍攻陷 ,南方軍投降,持續 年的內戰宣告結束。

4、經過內戰,美國廢除了 ,解決了 ,維護了 ,

爲 掃清了道路 ,併爲 奠定了基礎。

(三)交流、展示、點撥

(組內交流,師生互動;每小組推一名代表競答,其他組同學修正、補充,教師點撥。)

1、與小組同學一起嘗試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要求:每人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困惑;對於同學提出的問題,小組其它成員談談自己的看法。

2、請與小組同學共同討論下面的問題:(出現歷史背景教師必須講清)

⑴美國兩種經濟制度在哪些方面存在矛盾?(學生能找出五方面的矛盾,但不能理解原因)

⑵如果歷史允許假設,那麼假設1860年林肯落選,沒有成爲美國總統,你覺得美國南北戰爭還會發生嗎?黑人奴隸制度又是否會被廢除呢?(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戰爭不會爆發,說明沒有理解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

⑶林肯爲什麼成爲美國人民愛戴的總統?

3、展示點撥:

1、南北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2、可參考導學案的知識鏈接,再做解釋

3、無論林肯是否當選,戰爭依然會發生,黑人奴隸制度也一定會被廢除。因爲南北雙方矛盾的激化是美國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黑人奴隸制不僅在政治上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而且在經濟上也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必 然要被歷史淘汰。

4、聯繫美國獨立戰爭,比較華盛頓和林肯的貢獻。

(四)達標檢測:

基礎題:導學案1---5題

能力提升題:導學案第六題(第二問可能會有困難)

(五)小結反思: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在你的小組內展示一下。(也可以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畫出知識樹。)

(六)會考鏈接:

1、馬克思說:“在美國的歷和人類歷,林肯和華盛頓齊名”。馬克思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林肯政府( )

A、鞏固了北部資產階級的統治 B、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C、滿足了農民平均分配土地的願望 D、消除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

2、美國內戰“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裏所說的“障礙”應該是指( )

A 、九年級歷史教學設計英國的殖民統治 B、領土面積狹小 C、關稅自主權 D、黑人奴隸制

教學反思: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八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係》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瞭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爲的人都具有敢爲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的頑強鬥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恆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爲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並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於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繫,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於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於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爲後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鬥爭的成敗緊密聯繫。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繫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傢俱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誌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後,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爲什麼會取名“絲綢之路”,說明什麼?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複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蒐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遊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後,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爲內容設計旅遊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範圍上的不同。爲什麼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爲西域。這裏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裏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係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麼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後被迫對匈採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並以此爲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爲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並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後要求學生髮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託、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餘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爲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瞭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瞭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爲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繫、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爲什麼這條商路被稱爲”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繫,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爲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後,安息人由於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闢後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誇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爲後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爲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鬥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係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繫;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係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最新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九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瞭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探索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

運用史料指導學生閱讀插圖、資料、自由閱讀卡,從中獲取與本課相關的史識

邏輯思維訓練學生從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時空座標中,掌握系統有序的歷史知識網絡,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

情感、

態度

價值觀思想意識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髒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僞和惟利是圖的本質

愛國情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記取鴉片戰爭“落後捱打”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責任感

教學重點中國從主權獨立、領土完整、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虎門銷煙和南京條約)

教學難點分析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重大變化,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顧七年級學習情況,聯繫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辦法,並落實到位。

2、指導學生閱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爲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爲開闢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爲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鬥力。)

3、面對着鴉片的危害,林則徐採取了怎樣的措施?(嚴厲禁菸)收到什麼效果?(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燬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燬它們嗎?(不是)爲什麼?(因爲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閱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禁菸而引起?(不是。因爲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髒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麼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菸,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馬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被稱作“鴉片戰爭”。)

2、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定《南京條約》。)

3、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什麼危害?(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爲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於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爲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5、小表演活動: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儀式上雙方代表的對話(可自由發揮)。

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進行“接龍複習”,並完成第3頁“自我測評”。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頁“練一練”。

3、提醒學生預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