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 篇一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教材教育資源 課堂滲透

教育過程的基本功能是傳授知識、形成技能、培養智能和發展個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即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等。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科教學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着特殊的作用,因爲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如今是信息社會,琳琅滿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促使英語教師有責任在教學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內容,仔細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設計具有啓發性、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提問題去思考,增長學生知識,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同時,進行必要的德育滲透,變靜態的書本知識爲解決多變的實際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美的薰陶,激發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道德思維。通過合作互動,不僅發展學生的求同存異的思維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精神,使學生的道德認識和情感在教師的“潤物細無聲”中積少成多,在量變到質變中得到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目的。

因此,進行德育滲透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爲英語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我認爲充分挖掘課本教育資源是我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英語教材是指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科書以及與之配套使用的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自學手冊、錄音帶、錄像帶、掛圖、卡片、教學實物、計算機軟件等。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在教材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髮現和欣賞作品中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藝術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淨化心靈,純正情感、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規範和高深的道德情操。

滲透德育教育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在挖掘教材所蘊涵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從正面或側面通過某具體形象的講述和分析讓學生分清是非、辨別善惡,不斷到提高思想認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英語教學中的思想教育,要滲透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單元話題,閱讀、作文教學等,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薰陶。

案例1:助人爲樂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在教學九年級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時,通過問題“Would you like to be a volunteer to help the people who need help? Why?”的展開與討論,來激發學生幫助他人的慾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各抒己見、滔滔不絕,有的說“We could help provide money for the poor students.”“I’d like to help homeless people.”等。接着教師再利用課件展示、小組合作來探討如何幫助他人,讓學生懂得“你在幫助她人的同時就是幫助了自己。”正如英語所說的“Help others, help ourselves!”

案例2:眼下,全國掀起環保大熱潮,爲結合這一舉動,我也適時在課堂上滲透了相關環保知識。爲了宣傳“保護動物、保護地球、節約能源”,在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的教學中,通過列舉污染源,讓學生更清楚當前環境不盡人意,使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從而使學生增強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主人翁意識。並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來寫保護地球,節約能源的宣傳標語,結果學生的創造力讓人出乎意料,其環保標語:Don’t kill animals. /Animals are our best friends./ We shouldn’t cut down the forests. / We should take our own bags when shopping./ Turn off the lights when we leave a room.等充分體現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態度。

案例3:九年級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主要啓發學生向科學家、發明家學習,學習他們愛觀察、愛思考、愛提問、愛實驗、愛發明,爲人類謀福利的高尚思想行爲。八年級上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教育學生學會有禮貌地與人交談。七年級下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主要教育學生遵守校規校紀、嚴於律己,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等。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 篇二

【關鍵詞】思想品德;案例教學;教學策略

案例教學作爲一種互動的現代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能力,給傳統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由於思想品德案例教學是一個系統的教學過程,在實施課堂案例教學之前,課前準備是否充分是課堂案例教學階段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也是思品課案例教學的前提條件。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思想品德課堂案例教學教師應如何做好課前準備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師經常苦於手頭沒有好的案例用於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日裏要處處留心案例的積累,平時遇到好的案例要注意收集,養成收集積累案例的意識和習慣,並可整理歸檔成冊,如此纔不會“案到用時方恨少”,案例的來源途徑有很多,主要有:

1.採用教材或教參中給出的案例:教材或教參中的案例都是經過教材組編委員會的專家們認真研究和討論過的,可信度和效用度都比較高,可以直接用於案例教學。

2.收集發生在師生身邊的案例:收集發生在師生身邊一些事例並加以整理也是教師獲得教學所需案例的一個途徑。發生在師生身邊的案例與學生的實際聯繫最爲密切,自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3.搜索網絡獲取案例:教師們可以在上課前大量查閱網上的資料,現在有很多專業的搜索網站,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百度,谷歌等,通過這些可以馬上搜索到你想要的最新發生的案例資料,效率特別高。

4.關注電視、廣播和查閱資料收集案例:觀看電視、收聽廣播能夠了解到在本國、外國有影響的案例,還有查閱報紙、雜誌等這些傳統媒介能瞭解到一些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案例。這些案例都可以作爲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素材。

二、精心選擇案例,這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基礎

一旦確定了教育教學目標,案例的選擇就成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具體說來,選擇一個好案例應體現如下四個原則:

1.要與時俱進,具有時效性

選擇一個最近發生的案例,用社會熱點取代教材中相對滯後的案例,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引導學生掌握思考分析社會重大問題的方法、立場。如講到九年級第四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部分內容時,可選取最近發生的“神舟十號”升空、“嫦娥三號”登月、“蛟龍號”下水這些熱點案例,引起了學生的極大關注,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要貼近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具有實效性

在選擇案例時要考慮到這個與本節課知識點的內在聯繫性,要看案例的主要觀念是否貼切課程目標和教學主題。學生實際包括學生生活實際、學習實際和思想實際。因爲選擇符合學生道德認知,聯繫學生實際的案例,更能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符合針對性原則。如講到七年級下冊第七課“防患於未然”時,某著名歌星的兒子李某某等五人涉嫌等案例,就能深深觸及到學生靈魂。對於我們身邊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的同學具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3.要估計正、負面效應值,具有正面性

案例教學的一個特徵是沒有標準答案,運用在思想品德課中,教師就必須準確把握課程目標,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弘揚正氣,所選用案例首先必須保證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正面影響,並且遠遠大於負面影響。

4.要有獨立、完整的情節,具有真實性

一個案例就是一個主題,案例應該讓學生感到事件的真實性,發展的自然性、連續性和完整性。給學生一種流暢的整體感,這樣有利於提高案例教學的可信度和深度。如在講解七年級下冊第七課“法律的三個特徵”時,可選用“一案”,他官居重慶市委書記,但觸犯國家法律照樣受到法律制裁,用這一案例來說明法律對全體杜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這樣更具說服力。

三、編制和加工案例是提高案例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案例教學是教師在案例基礎上所開展的,開展活動的案例是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教師應對選擇的案例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學生實際進行適當的編制、加工,讓學生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識內容。

1.裁剪要長短合適

一節課45分鐘,那麼就應該在忠實於原案例的基礎上裁剪出長短合適的案例。如果案例太長,議題過多使得無法在短時間內討論完畢,導致無法深入問題的核心,而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同樣,案例如果太短,三兩分鐘了事也是達不到預期學習的效果,這些都會影響教學內容,拖垮了學生們的熱情和耐心。

2.確定適合的呈現方式和呈現時機

確定呈現方式並做好相應準備後還應確定呈現時機。具體來說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如果用案例來做情景導入,那就在課堂一開始就拿出來,引出下面的知識。第二種,案例可以用來使某一個重點問題或難點問題變得更容易理解,那就可以對這些難以理解的先進行講授,之後引出一個案例來對這個理論進行深化和說明。第三種,案例還可以用在最後做總結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和提高。

3.預設好教學組織形式

案例教學的基本形式是討論。在教學前,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案例案情、學生人數、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學環境等要素,擬設好教學組織形式並設置好用什麼問題來引發學生的討論。當然,在實際課堂情境中不一定事事拘泥於此,可把它當做參考的對象。

四、總結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 篇三

[關鍵詞]課堂教學 品德與社會 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3-061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常看到這樣一種熱鬧現象:教師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圖片、音樂、影片等在課堂中應接不暇;學生體驗活動接連不斷,遊戲、合作探究、競賽、視頻、圖片欣賞等應有盡有。可是,這樣的課堂學生真的成了學習的主體嗎?學生真正參與活動體驗了嗎?課堂結束後在他們心裏會留下些什麼呢?那麼,如何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構建“生本”課堂的精彩呢?

一、學生實際――有效教學之根

品德課堂要求教師首先要縱觀整套教材編排意圖和教學主題目標,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課堂學習目標,這是生本課堂的前提,是高效課堂的基礎。

1.讓教學目標貼近學生身心

浙教版《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編排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段特點,因此我們要站在整套教材的高度來分析每冊教材的不同要求,這樣才能制定出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的教學目標。下面是在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中兩位教師制度的兩堂課的教學目標:

案例: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我們的地球》和六年級下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我們的地球》第一課時教學目標:①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它的表面由三分陸地和七分海洋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②初步瞭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積大小;③通過賞感圖片的受地球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地球的熱愛之情。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第一課時教學目標:①通過水資源短缺現象的學習,初步瞭解資源匱乏、人口激增、環境惡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②瞭解水資源短缺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影響;③體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思考:第一位教師在初步認知地球地貌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大小的基礎上通過欣賞一些圖片激發學生熱愛地球的感情。第二位教師則從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水資源入手,激發學生保護匱乏的水資源,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這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教學主題,教學《我們的地球》時容易拓展到“環境保護”內容,也會在教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中出現“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識以及地球地貌風光圖片欣賞等,這樣的教學目標也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認知規律了,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2.讓教學材料貼近學生生活

道德存在於學生真實的生活中,學生的真實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脫離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體現“以生爲本”的思想,要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爲基準。

案例: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家人關愛我成長》活動片斷。

師:我知道班裏好多同學是留守兒童,也許在你的成長曆程中給你最多關愛的人不正是父母,請你說說是哪位家人也給了你無微不至的愛?

師:也許在你的記憶裏有許多讓你難以忘記的感人的往事,這些事情都洋溢着家人對你無限的關愛,現在請你選擇一件來說說,讓大家分享這份偉大的愛!

生1:那次,我生病發高燒,雙腿不便的奶奶冒雨揹我去醫院……(哽咽述說)

生2:我的爸爸――消防隊的吳叔叔,他常常打電話詢問我的學習成績;星期天輔導我做作業,帶我爬山。(泣不成聲)

……

思考:因爲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感受父母、長輩、兄妹,家長等爲我們生活付出的艱辛,表達感激之情”便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生之所以含着熱淚述說,是因爲他們講述的都是來源於自己真實生活中的往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託管部叔叔阿姨,消防隊的爸爸,他們已經從內心把這些長輩、親人、甚至是毫無血緣關係的家長當成了自己最親的家人。教學效果良好,正是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真實參與――有效教學之本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在品德課堂教學前,教師應該通過觀察、調查、座談等方式深入瞭解學生不同的生活經歷、體驗與感悟,從而在教學時充分關注每一個學生。

1.關注“特殊個體”,不讓他們的情感被遺忘

每個學生的家庭、周邊環境、生活經歷不同,他們對生活的感知就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那些特殊經歷的學生,不讓被遺忘。

案例: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謝謝你們,我的父母》活動片斷。

師:你能說出來一兩件往事與大家一起分享嗎?

生:那天,好久不見的媽媽回到家裏。我看到她的面容如此憔悴,我問她才得知是發高燒了。可看到我房間裏的髒衣服,她立刻拿起來去洗……要知道……那時是寒冷的冬天啊……(泣不成聲)

思考:這是第一課時的一個教學片段,是爲了達成“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辛勤養育和教導,制訂計劃、生活實踐等活動感謝父母、關心父母、熱愛父母,培養家庭責任感的意識”。片段中,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羣體中獨特的個體,通過課前的瞭解,科學設計教學環節,激發“殘缺家庭”學生的感恩父母的思想情感。

2.關注“弱勢羣體”,不讓他們自尊受傷害

教學要真正做到以人爲本,就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呵護他們的自尊,站在他們的角度細緻入微地開展教學活動。

案例: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你是我的好朋友》活動片斷。

師:請爲你的朋友製作一張閃光卡,誇誇他的優點吧!老師已經請了幾個同學做好了閃光卡,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實物投影出示三張閃光卡,分別是表現爲優、中、差的學生各一名)

師:同學們可能感到驚訝,這個同學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優點?其實,每個同學都是一塊鑽石,只不過有的鑽石已經閃閃發光了,有的鑽石還被淹沒着。誰的眼睛最亮,誰最善於發現呢?

(生開始撰寫閃光卡,送出閃光卡)

師:請收到閃光卡的同學舉手――老師真爲你感到高興,你們真棒!請你談談感受吧!

差生1:我的閃光卡是張雨苗同學送給我的,她說我的優點是體育好,特別是跑步快,她還說要向我學習呢,我真高興!

差生2:同學說我的優點是樂於助人和勞動積極。謝謝他!

……

思考:教師課前充分關注班級中的表現不同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在教學時,教師巧妙地選擇了三個層次的學生做示範。當出示“後進生”的閃光卡時,學生感到特別驚訝,然後教師相機進行了深情的引導。此時,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該生的內心的那種久違了的幸福感。在贈送閃光卡結束後,教師有意讓“後進生”談感受,他們內心的激動已是溢於言表了。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他們所獲得的是一份激勵和由此激發的一份自信,這份自信也許可能改變他對學習的態度,甚至是由此產生的大變化,從而改變人生的軌跡。這正是品德課堂教學所期盼的。

三、“善待細節”――有效課堂之魂

課堂是個動態的過程,每個學生都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靈性在課堂中進行共享、碰撞和對話。教師應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善於捕捉有效信息,對其進行挖掘、開發、引申、利用,從而使教學活動精彩紛呈。

1. 不迴避,巧處理――善於根據課堂細節調整教學

生活是多變的,課堂是隨機的,教師不應該拒絕教學活動中生成性問題的出現,更不應該回避問題,而要本着爲學生服務的理念,善於根據生成的問題調整教學。

案例: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我們這樣生活》活動片斷。

師:同學們瞭解了祖輩們是這樣生活的,你有什麼感受?

生1:他們的命太苦了!

師:看來你已經深深感受到祖輩們生活的艱苦,當然,生活中“命運”的說法是一種迷信,我們不應該效仿,那麼,你們覺得是什麼造成他們的生活如此的艱難?

生2:是那個時候的科學技術不發達造成的!

……

師:是的,造成祖輩們艱苦的生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今天的生活已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又有什麼感受?

生3:我們的生活真好!

……

思考: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初步瞭解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激發學生珍視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感”。課堂中引發學生鬨笑的發言首先是學生效仿了社會中“命運”的迷信說法;其次,該生所體驗到的祖輩們的“命苦”說法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相悖;第三,學生的鬨笑割斷了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的“線”,在嬉笑中,學生已經把“祖輩們的生活太艱苦了!”這份情感體驗拋到九霄雲外了。

2. 觀神情,聽心聲――從表情中激發袒露內心世界

在許多課堂教學情境中,學生體驗着、感悟着,有時他們會皺緊眉頭、有時會嘖嘖稱讚、有時會抽泣、有時又會驚歎。學生所有情感的流露,都應是課堂生動而真實的生成資源。教師應在觀察學生神情、傾聽學生心聲中進行引申,釋放他們萌發的那份真情。

案例: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不平靜的世界》活動片斷。

教師播放“戰爭中受傷害兒童”的圖片,有的是睜着恐懼的眼睛,有的是流血傷亡,有的是失去父母流淚哭泣。教師爲這些圖片配上《假如愛有天意》的音樂,一邊播放一邊解說,學生睜大驚恐的眼睛不時發出“啊,啊……”的聲音。

師(壓低聲音):剛纔同學們爲何發出“啊,啊……”的驚歎聲,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生1(緩緩地舉起手):我看到了孩子因爲戰爭而流血死亡,戰爭太殘酷了!

生2:我看到戰爭中孩子恐懼、害怕的眼神,戰爭太可惡了!

……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 篇四

第一條爲做好職業高級中學(以下簡稱“職業高中”)學生學籍管理工作,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學校應建立健全學生學籍管理制度。職業高中學生應建立學生檔案。

第三條本規定適用於職業高中和職業高中班。

第二章入學與註冊

第四條職業高中按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招生規定錄取新生,由學校發給錄取通知書。

第五條凡被錄取的新生,須持錄取通知書和有關證件,按學校規定到校,辦理入學手續。因故不能如期報到者,須憑有關證明向學校申請延期報到。未經批准逾期兩週不報到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第六條新生入學後,學校應在三個月內按照招生規定複查。複查合格者,註冊後,取得學籍,不合格者,由學校依有關規定處理,並報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七條每學期開學時,學生要按期到校辦理註冊手續。因故不能按期註冊者,應事先請假,未經批准逾期兩週不註冊者,按自動退學處理。

第三章成績考覈

第八條學校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等方面考評、考覈,成績和評語記入本人檔案。

第九條德育考評的內容,包括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意識、道德品質、組織紀律以及學習和勞動中的表現等。學校每學期均要對學生進行操行評定,畢業時進行畢業鑑定。

第十條考覈分爲考試和考查兩種,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或四級(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制。考試、考查課的成績是學生升、留級的依據。

學業考覈,要根據教學計劃的規定,對學生的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進行考覈。

體育考覈要結合考勤對課內學習成績及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第十一條有條件的地方,學校要組織學生參加專業技術和工人技術等級考覈。

第十二條學生因故不能參加考覈,需事先提出申請,經批准後緩考。

第十三條學期考覈不及格的課程(包括實踐課程),可在下學期開學前補考一次。其成績按及格不及格評定,並應註明“補考”字樣。

第十四條無故不參加考覈或考覈作弊者,該課程成績以零分計,不準參加補考,並視情節輕重,給以紀律處分。對確有悔改表現者,經學校批准,在畢業前可補考一次。

第四章紀律考勤

第十五條學生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令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紀律。

第十六條學校要建立嚴格的考勤制度。學生上課、自習、實習、實驗、公益勞動、集體活動、軍訓等,都要考勤。因故不能參加者,必須請假。學校應對超假或無故曠課的學生,視情節給予批評教育或處分。

第五章升級與留級

第十七條學生每學年學完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經考覈成績及格者或只有一門課程不及格者,准予升級。

第十八條非畢業學年第一學期經補考後仍有兩門及兩門以上課程不及格者,可隨班試讀,學年結束時需再補考一次。

第十九條在同一學年內,經補考後,累計仍有兩門及兩門以上課程不及格者,應予留級。該生所學專業如無後續班級,應服從學校安排。

第二十條學生留級超過兩次者令其退學。

第二十一條畢業學年學生不準留級。

第六章休學與復學

第二十二條學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堅持學習,以及請假缺課1學期內累計超過兩個月,跟原班學習確有困難者,可准予休學或令其休學。

第二十三條學生休學,要遞交休學申請書(因病休學的學生須持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診斷證明),經校長批准後,辦理休學手續。學生在休學期間,其學籍予以保留。

第二十四條學生休學,以一年爲期,學制爲兩年的,一次爲限,學制爲三四年的,兩次爲限。

第二十五條學生休學期滿後,應及時申請復學(因病休學的學生須持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病癒證明),經學校審查批准後復學,隨原專業的下一年級學習或服從學校安排。逾期不申請復學者,按自動退學處理。

第七章轉學與轉專業

第二十八條轉學、轉專業,原則上不得從招生錄取分數低的學校或專業轉入錄取分數高的學校或專業。畢業年級的學生不得轉專業,轉學要嚴格控制。

第八章退學

第二十九條具備以下情況之一的學生,學校可准予退學或令其退學:

1.留級、休學次數超過規定者;

2.休學期滿仍不能復學或復學後不能堅持正常學習者;

3.經指定醫院診斷,患有精神病、癔病及其他嚴重疾病,意外傷殘,不能堅持或不宜在校學習者;

4.有正當理由,學生家長或監護人提出申請退學者;

5.未經批准逾期兩週不註冊者;

6.因曠課受到處分後,仍不改正的。

就學1年以上而退學的學生,學年成績合格者,學校應發給肄業證書,並報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第三十條學生非正常死亡或失蹤,所在學校需及時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九章畢業與結業

第三十一條在籍學生,思想品德合格,學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考覈成績及格,准予畢業,發給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門驗印的畢業證書。

第三十二條畢業時,學完全部規定課程,經補考後學科成績仍有不及格或操行總評不合格者,發給結業證書。畢業後1年內經補考(限一次)成績全部及格或由用人單位(戶口所在地區)作出鑑定,證明操行評定達到合格者,可換髮畢業證書,並註明“補發”字樣,其畢業時間自換髮畢業證時算起。

第十章獎勵與處分

第三十三條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表現突出及有某方面突出事蹟的學生,學校可分別授予“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稱號或單項榮譽稱號,記入學生檔案。對各學年均被評爲“三好學生”的應屆畢業生,可授予“優秀畢業生”稱號,頒發《優秀畢業生榮譽證書》。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 篇五

[關鍵詞]誠信教育;思想品德;國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7006901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人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尤其是在誠信等方面的問題尤爲突出。中學生常出現的例如考試作弊、抄襲作業、逃課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其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對其進行誠信教育勢在必行。

一、思想品德課是對中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主渠道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而思想品德課則是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內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影響最爲顯著的課程,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組織手段,多方面、深層次地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不能只將誠信停留在知識層面,還要將誠信內化爲學生的思想從而指導其實踐。

中學思想品德課爲考試科目,許多教師認爲只要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是完成了教學計劃,達到了教學目標,並不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中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而教師則是學生在學校裏的主要模仿對象。很多教師,做不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不到“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做不到將“誠信”內化爲自身的思想去指導做事。因此中學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誠實守信,成爲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好榜樣。

二、思想品德n中可供進行誠信教育的內容

1.對自己誠信的內容

在七年級上冊第五課《自我新期待》這一課中的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和第三框“自我新形象”中不難看出,對於剛步入中學的學生來說,提高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是主要線索。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對學生對“美”的定義進行正面引導,教導學生不要讓別人的眼光或意見影響自己,做到忠於自己的內心,對自己誠信。

2.對他人誠信的內容

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通過“誠信是金”“做誠信的人”這兩框集中地講述了誠信的重要性和如何做一個誠信的人。八年級下冊第五課《隱私受保護》的第二框中講述了尊重和維護隱私權,那麼中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如何處理別人的隱私?保護他人的隱私,做到對他人的誠信也是誠信觀的重要內容。

3.對社會誠信的內容

在八年級下冊第八課《消費者的權益》第二框“維護消費者權益”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手段和方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還要加強對學生的誠信引導,抵制“拜金主義”等不良之風,讓學生正確認識市場上“缺斤短兩”“以次充好”等現象。其實這都是社會誠信缺失造成的,因此社會誠信十分重要。在九年級教材第七課《關注經濟發展》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也同樣要求先富的人遵守對社會的誠信,最終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三、利用思想品德課進行誠信教育的方法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以實際生活爲腳本,採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生動形象地結合理論知識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採用案例教學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的第一框“誠信是金”時就可以採用案例教學法,以“一諾千金”和“失信的小明”(小明是七年級三班的學生,卻因爲貪玩錯過了小組春遊約定好的時間,導致全組失去了春遊的機會,小明卻因爲同學們沒有理解他而覺得很不開心)兩個案例爲腳本,對本課的內容進行講解。季布的一諾千金與小明的錯過約定時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誠信的重要性。但是採用案例教學法時也應該注意選取的案例必須是具有典型性、貼近生活、契合主題的案例,萬不可爲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就選取一些不真實、沒有啓發性的案例。

2.體驗教學法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 篇六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 情感體驗 社會定律

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構成的。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從知到行的轉化過程。其中,認知是基礎,是載體,行是歸宿。而情,則起着中介作用,是由道德認知化爲道德意志和行爲的催化劑。因爲,“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感受體驗是一種心智活動,它是情感教育的基礎。積極的情感體驗是社會道德規範轉化爲人們內在需要的基本條件。本學科課程標準就明確提出,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和生活體驗,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感悟與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養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爲習慣。那麼,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如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學的質量呢?我認爲應該着力於發掘與昇華已有情感體驗、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走進社會去觀察與體驗這三個方面。

一、善於發掘學生已有情感體驗

在思想品德教學之前,學生由於自身的生活體驗,在接觸過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引發下,已經產生過不少情感體驗。學生的情感逐漸豐富,這是我們在教學中提升與豐富學生道德情感的基礎。因此,在教學時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原有的情感基礎,恰當地制定情感教學目標。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可能是點滴的、膚淺的、模糊的,教師要善於捕捉並在教學中加以引導,使其發展爲比較豐富、深刻、鮮明的情感。我們要將學生已有的個體情感體驗,變成羣體的情感共鳴,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感。

1.聯繫體驗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具有安全感,鼓勵學生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教師要做個傾聽者,並對積極的情感加以強化和昇華。如在講授《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江蘇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級下冊第24課)中“舉世矚目的成就”時,我們可以聯繫現實生活中服飾、飲食、住房、通訊方式等方面的變化,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同時,老師要因勢利導,培養學生擁護改革開放的道德情感。

2.組織辯論

隨着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增長,中學生已經能夠根據已有的道德準則和思想觀點,對周圍的人和事進行一定的評價,由於個體差異性,他們對客觀事物的感受是有區別的。在課堂上可以發動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在辯論中暢所欲言、交換思想、集思廣益、互相啓發,在爭論中逐漸修正自己的觀點,主動地形成正確的道德觀點。如在學習《上網的利與弊》(江蘇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級下冊第22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能不能上網”的討論。隨着爭論的深入、信息的加大,學生通過互相啓迪,逐步達成共識――網絡具有兩面性,網上信息良莠不齊,中學生可以上網,但一定要健康上網、文明上網、依法上網。這樣,學生的道德認知就在生動的辯論中得到初步構建。

3.事例感化

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選擇接近學生生活的範例,使教育學生的過程生活化、情境真實化。比如,在講授家庭關係的相關內容時,可列舉古今中外和我們身邊孝順老人敬愛親人的感人事蹟,教育學生懂得孝敬父母不僅爲報答養育之恩,更要感謝他們對社會的貢獻。這樣既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又激發了他們對父母的敬愛之情。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學生受到感化。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感體驗氛圍

人的情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總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所謂“觸景生情”就是這個道理。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高度重視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將理性的教學內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觀地反映出來,再現生活現實,激活學生主體,給學生提供一種能引起情緒感染和體驗的心理環境,這樣,將教材、教師、學生的情感統一在情境之中,使學生置身於可感知的環境中去觀察,直接感受隱含於情境中的思想與情感,他們就能極好地從心理上接受正確的道德觀念。呈現教學情境的方式很多,例如:

1.多媒體演示法

多媒體演示法主要是指教師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爲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創設的教育情境以動態的方式演示出來。該方法把人們在文字材料中看不到的場面、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更具有感受力。如在講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七年級上冊第3課第1節)這一課時,我開始先放一段動植物世界的錄像,同學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再放一段展示我國部分地區森林被破壞、動植物被獵殺,以及沙塵暴天氣的場面,同學們的心又被深深打動了。相信這堂課同學們對生命需要相互關愛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2.案例講述法

案例講述法是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敘述事實材料,交代教育情境。如在講述“挫折面前也從容”時,講述貝多芬、司馬遷的故事來感染學生。講述法對教師的要求較高,語言、語調、心態、體態和表情都要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與空洞說教式的教學法相比較,案例講述法對思想品德學科育人功能的強化有積極意義。通過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化抽象爲具體,而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然在選取案例時,教師如能結合時政熱點、生活化案例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等內容,並且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注重案例的新穎、生動、恰當,就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進而有效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又如在學習《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課中“尊重生命,關愛生命”這一知識點時,我首先舉例:1774年,普魯士國王以麻雀禍害莊稼爲由,下令殺死麻雀,並規定了獎勵辦法。於是百姓爭相捕捉麻雀。不久,麻雀被捉光了,而各地果園卻佈滿了害蟲,樹葉被害蟲吃光了,果樹不再結果。國王不得不收回命令,號召百姓尋找雀種,並加以繁殖保護……從而通過案例所創造的教育意境,引發學生思考,使他們在體會中領悟正確的觀點,獲得“每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地球的生物鏈中,各種生命息息相關,共生共存。我們要尊重和關愛生命,如果隨意踐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最終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的情感體驗。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選取某種生活片段,設計典型情節,讓學生擔任一定角色,身處其“境”去展示情境。如在介紹自卑、自信與自負的含義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一次語文單元考試,班上自信者、自卑者和自負者均考了91分,在放學的路上,三個人走在一起,對此次成績,三人的想法、語言、表情卻完全不同……”然後,讓學生分組多次表演。通過觀摩與比較,大家對三者的心理狀態心領神會,自覺、愉快地接受了要自信,不要自卑與自負的思想觀念,激發了感情,加深了體驗。

4.漫畫分析法

生動、形象、幽默的漫畫,蘊含着深刻的哲理,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漫畫分析法就是把漫畫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中明晰事理,豐富情感體驗。例如《我們的姓名和名譽》(江蘇版七年級上冊第4課第1節)一課在呈現“誠信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意義”這一知識點時,講了春秋時期越國人虞孚在漆中摻加樹汁,結果搞砸了生意,最後淪爲乞丐的故事,並配了一幅漫畫。漫畫中的虞孚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手捧討飯的破碗,狼狽不堪。通過閱讀故事與對漫畫的分析,學生明白了“誠信不僅是經商的道德基礎,而且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體現”,確立了“一個人有了信譽才能獲得良好的名譽,如果失去了信譽,遲早會身敗名裂”的道德情感。又如《社會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江蘇版七年級下冊第23課第1節)配了這樣兩幅彩色漫畫:一幅題爲《綠燈獨奏曲》――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駛來的機動車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讓,亂成一鍋粥,結果誰都動彈不得。另一幅題爲《紅綠燈協奏曲》――車輛按照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或等待、或通行,十字路口秩序井然,大家都能安全通過。藉助於對直觀、形象的漫畫的分析,學生們明白了“社會生活需要秩序來維持,離開了一定的規則秩序的約束,社會就會陷入混亂”這一原本較爲抽象的道理,對“只有自覺遵守規則,遵守社會秩序,才能維護個人的利益和社會利益”也有了較爲深刻的情感體驗。

另外,還可以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傳說、寓言、成語、笑話等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社會實踐昇華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標指出,教學空間不應侷限於學校和課堂,而應創造條件儘可能地向社會延伸。社會大課堂是思想品德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依託,教師應引導或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真實社會,體驗社會中的現實情境,瞭解社會中的現實問題,印證課內觀點,培養學生正確分析社會事物現象的能力,並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熱愛社會的道德情感。方式主要有:

1.參觀訪問

如要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可帶領學生迴歸自然,到森林和鄉野走走,讓他們體驗到自然的美好,從而從內心深處嚮往清潔美麗的環境。另外,結合教學內容,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德育基地、訪問革命前輩等,都可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薰陶。

2.社會調查

社會調查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通過對社會某些問題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能夠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補充教學內容,提高觀察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針對學生消費攀比、餐飲浪費,缺乏刻苦學習精神的現象,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到農村家庭中,調查鄉親們的生存狀況,當他們看到鄉親們吃着粗陋的飯食,穿着陳舊的衣服,卻還在爲了家庭經濟通過種田、打工等形式辛苦勞作時,內心受到的震撼是非常大的,這是老師、家長嘮叨十遍、百遍所不能及的。

3.參加志願者服務

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環保活動,深入社區爲孤老、殘疾人、病人服務,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在活動中樹立勞動、奉獻等價值觀念。

總之,思想品德教學要在情感體驗上下功夫,使學生由知到行,做到知行合一,並在實踐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使道德情感不斷得到昇華和延續,從而優化思想品德教學。

參考文獻:

[1]關鴻羽,白銘欣主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3.

[2]李紅主編。心理學。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9.

[3]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4]萬福、於建福主編。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