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化學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化學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酯化反應的原理、實驗操作及相關問題,進一步理解可逆反應、催化作用。

能力培養:培養學生用已知條件設計實驗及觀察、描述、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歸納、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科學品質:通過設計實驗、動手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求實、探索、創新、合作的優良品質。

科學方法:介紹同位素示蹤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使用,通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科學思維方法。

教學方法: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課時安排:第1課時:乙酸的性質及酯化反應實驗(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質部分)

第2課時:酯化反應問題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過渡】我國是一個酒的國度,五糧液享譽海內外,國酒茅臺香飄萬里。“酒是越陳越香”。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板書】乙酸的酯化反應

【學生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學生分三組做如下實驗,實驗結束後,互相比較所獲得產物的量。

第一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接受試管的液麪上,觀察現象。

第二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後邊振盪邊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試管的液麪上,觀察現象。

第三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後邊振盪邊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接受試管的液麪上,觀察現象。

強調:①試劑的添加順序;

②導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試管液麪以下;

③加熱開始要緩慢。

【師】問題①:爲什麼要先加入乙醇,然後邊振盪邊慢慢加入濃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當於濃硫酸的稀釋,乙醇和濃硫酸相混會瞬間產生大量的熱量,並且由於乙醇的密度比濃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濃硫酸中,熱量會使得容器中的液體沸騰飛濺,可能燙傷操作者。

【師】問題②:導管末端爲什麼不能插入到接受試管液麪以下?

【生】防止加熱不均勻,使溶液倒吸。

【追問】除了採用這樣一種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裝置還有哪些其它改進方法?

【生】可以將吸收裝置改爲導管連接乾燥管,乾燥管下端插入液麪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師】問題③:爲什麼剛開始加熱時要緩慢?

【生】防止反應物還未來得及反應即被加熱蒸餾出來,造成反應物的損失。

【師】所以此裝置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簡易的蒸餾裝置,那麼,裝置的哪一部分相當於蒸餾燒瓶?哪一部分相當於冷凝管?

【生】作爲反應容器的試管相當於蒸餾燒瓶,導管相當於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卻而是用空氣冷卻。

【追問】開始時緩慢加熱是不是在產物中就不會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驗證?

【生】用藍色石蕊試紙來檢驗,如果變紅,說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紅熱)本站●(的銅絲與之反應後顯紅色來檢驗。

【師】①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試管不能用石蕊來檢驗是否含有乙酸,其實只要將試管振盪一下,看是否有氣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試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無法通過CuO與乙醇的反應來驗證,但可根據有乙酸揮發出來,推知也會有乙醇揮發出來。

【師】接受試管中有什麼現象?所獲得產物的量多少如何?

【總結】第一組接受試管內無明顯現象,第二、三組實驗中接受試管內有分層現象,並有濃厚的果香氣味。從對比結果來看,第一組做法幾乎沒有收集到產物;第二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產物;第三組做法收集到的產物的量最多。

【佈置課後討論題】

①爲什麼第一組做法幾乎沒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組做法比第三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顯少,試分析原因,並設計實驗證明你的分析是正確的(歡迎大家到實驗室進行實驗)。

③你對酯化反應有哪些方面的認識?請查閱相關資料後回答。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爲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本節課與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中的物質和能量變化等相關知識密切相關。它是電化學的基礎,也是原電池知識的延伸,更是進一步研究其應用的基礎。在中學化學基礎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導工農業生產的重要理論依據。學習電解池之後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元素化合價知識、電解質溶液和原電池原理等知識聯繫起來的一個知識網絡。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系統的學習過了原電池的相關原理,對於氧化還原反應也很熟悉,並且掌握了能量之間的想換轉化的方式和途徑,爲學習本節課內容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高二學生處於思維活躍期,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同時具備了一定得實驗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分析推導能力,爲學習本節課奠定了能力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認識電解池組成,理解電解原理並初步掌握電解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2)學生學會利用對比總結的方法,比較學習離子放電順序。

(3)綜合分析設計實驗驗證電解池兩極產物。

2、過程與方法

(1)綜合應用化學和物理知識動手實驗,體驗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探究過程;

(2)應用實驗、觀察等手段獲取信息,應用分析、推理、歸納、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分組實驗與討論,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2)通過探究實驗的操作,現象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觀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體驗科學研究的嚴謹與艱辛。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原理;

2、教學難點;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放電順序判斷

五、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六、教具準備

教師:電解池、CuCl2溶液、KI澱粉試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方案 篇三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係和區別。

高中化學教案 篇四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國中學習金屬的置換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順序、鎂等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鈉、鋁等活潑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掌握越活潑的金屬越易與氧氣反應的規律。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在九年級階段學習了一年的化學知識,對金屬的活動順序、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有了初步的瞭解,懂得通過金屬是否能發生置換反應來判斷金屬的活動順序。

2、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在“通過實驗探究獲得關於物質知識”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圖片、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和加深國中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和規律

2、通過觀察瞭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其保存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掌握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3、通過實驗瞭解活潑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歸納出活潑金屬易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知識,瞭解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習慣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物質和發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比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難易、劇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思維方法

5、通過實驗進一步熟悉和規範藥品的取用、酒精燈的使用等基本實驗技能

四、教學策略

1、舉例身邊的金屬材料和回顧九年級化學知識,引入新課,通過對比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引出“鈉與氧氣怎樣反應”的問題。

2、以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索鈉的物理性質、鈉在空氣中存放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實驗鈉與空氣中的氧氣的反應,並分析其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通過鋁在空氣中加熱的現象分析得出金屬氧化膜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3、通過四幅金屬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圖片,結合金屬活動順序表,歸納出金屬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劇烈程度有關

通過圖表歸納出鈉、鋁、鐵、銅與氧氣反應的有關知識,使知識系統化。

五、教學過程

[引入]在實驗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屬製成的,在家裏呢?

[學生回答] 水龍頭、鐵凳、鐵窗筐,鐵架臺……

[引言]大多數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態形式存在,說明大多數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今天我們再來進一步學習有關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學生活動] 根據書本圖片,回顧國中階段學習過的反應,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

[提出問題]這些反應都表現了金屬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歸納複習] 金屬與鹽反應 金屬與酸反應 金屬與氧氣反應

[板書]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投影]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的圖片。

[設問] 是否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都需要加熱呢?

[引言]今天我們來認識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板書]1、鈉與氧氣的反應

[學生活動]分組 ①觀察存放在試劑瓶中的金屬鈉

②把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觀察其物理性質、表面的氧化膜。

[歸納並板書] 金屬鈉的物理性質與存放方法。

[板書] 常溫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體

[提出問題]金屬鈉放在空氣中易被氧化,那麼對金屬鈉進行加熱又將如何?

[學生實驗]鈉的燃燒。

[學生活動]描述實驗現象

[設問] 生成物是氧化鈉嗎?

[學生回答]不是,生成物呈淺黃色,而氧化鈉是白色固體

[講解] 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鈉的另一種氧化物---過氧化鈉(淡黃色固體)

[板書] 2Na + O2 Δ Na2O2

淡黃色固體

[投影] 過氧化鈉的特殊用途-----潛水艇供氧劑。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板書小結]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中的氧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學生寫出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分析氧化劑、還原劑)

[引言]國中我們學習過鋁在氧氣中的燃燒,若鋁在空氣中加熱,又有什麼現象呢?

[板書]2、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學生實驗]用坩堝鉗鉗住一塊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描述實驗現象] 逐漸熔化,失去光澤,但不滴落

[講解] 鋁的熔點 爲665℃ 氧化鋁的熔點 爲20xx℃ ,鋁表面的緻密氧化膜包在鋁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態鋁不會落下。

[引言]如果我們去掉氧化膜再加熱,有什麼現象呢?

[學生實驗]用坩堝鉗鉗住一塊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描述實驗現象] 熔化的鋁仍不滴落

[師生共同分析原因] 磨去氧化膜的鋁片在空氣中很快又形成一層新的氧化膜

[板書小結] 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緻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於空氣中

[回顧]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圖片、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設問]能否看出金屬的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劇烈程度有什麼關係?

[小結]可以看出:金屬的活動性越強,與氧氣反應就越易進行(如鈉露置空氣中就氧化);金屬活動性越弱,與氧氣發生反應時反應條件較高(如鐵在空氣中不能被點燃),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就說明金在加熱條件下不與氧氣反應。

[總結]請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習內容填寫下列表格:

金屬反應條件 (常溫/加熱)反應 現象氧化物 的顏色化學方程式鈉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

鈉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質

常溫下 4Na + O2 ==== 2Na2O 加熱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體 淡黃色固體

小結: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小結]鋁的化學性質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緻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於空氣中

[總結]鈉、鋁、鐵、銅與氧氣的反應

[結論] 篇五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不過對於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教學過程: 篇六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並總結該實驗。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篇七

一、教學背景

《甲烷》內容選擇於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 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爲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國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爲學好本節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爲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係,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的知識,能爲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徵、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取代反應);

(二)教學難點: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用具:

甲烷的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應的試劑和儀器一套、高錳酸鉀溶液;多媒體教學設備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投影]可燃冰、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等圖片,並進行如下講解。

[小結]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潔淨的新能源。我國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質。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的碳儲量是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如果能開發利用,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氣,沼氣和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

但同時甲烷也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他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優勢爲我們的生活服務,首先,就必須對甲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揭題]板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的分子組成和分子結構

1、分子組成:CH4

[提問]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對共用電子對才能達到八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氫原子欲形成兩個 甲烷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P60實踐活動並小結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3、分子結構特點:正四面體型結構,呈高度對稱狀,而且C—H鍵比較牢固。

[過渡]至此,我們對甲烷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甲烷的結構決定了甲烷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展示]貯存甲烷氣體的裝置,並結合甲烷的式量,讓學生判斷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質。

1、對於一種並不是很瞭解的化學物質,我們研究它的化學性質一般從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等物質反應嗎?

3、如何設計上述實驗?

[探究活動]根據以上預測,分別設計甲烷能否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反應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後彙報討論結果

[演示實驗]將氯氣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中

[設問]1.點燃甲烷前應注意什麼?

2、如何定性檢驗甲烷的產物? 點燃 [學生活動]上臺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書]2、化學性質

⑴甲烷較穩定,不與水、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等物質反應。

⑵甲烷的氧化反應: CH4+ 2 O2點燃 →CO2+2H2O

[過渡]甲烷除了在點燃條件下跟氧氣反應外,還會在光照情況下跟氯氣反應。

[演示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邊引導學生觀看實驗現象,邊提示學生在觀察重點實驗現象時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

[講授]取代反應的概念及原理並引導學生分析概念部分的關鍵詞,

[投影]電腦模擬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氣的取代反應的動畫

[板書]⑶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裏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光 氯氣與甲烷的取代反應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問]CH4與Cl2反應後產物有幾種?哪些是有機化合物?哪種產物最多?

[學生活動]完成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隨堂鞏固練習

[投影]甲烷的三點利用及圖片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和熱解反應。它主要取決於甲烷穩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徵反應。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本P65課後習題1、2、3、5、6

2、查閱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取代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麼區別?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引入通過介紹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工程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國民經濟建設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有機化學“有趣、實用”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以比較興奮高昂的情緒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在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時,首先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學生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回憶,然後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學生在複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習結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甲烷的性質,始終緊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條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方法。

學習甲烷的性質時,利用學生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取代反應的實質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甲烷的性質的探究活動這一塊要注意控制時間,否則很容易讓這一塊內容佔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讓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

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引導探究法,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八

一、教材

該部分內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樂於去探究物質的奧祕,因此本節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置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爲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以“乙醇汽油的利與弊”爲話題,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想法,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乙醇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聯繫密切的有機物,引入對乙醇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這一環節中需要講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乙醇的物理性質

我會讓學生通過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氣味,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結論。這一設計可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講解乙醇的化學性質之前,我會首先提問學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麼,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既然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是有所關聯的,那麼能否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推知物質的結構呢,從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2、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材涉及了兩個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1)乙醇與鈉的反應

我會首先請學生觀看乙醇與鈉反應的視頻,並請學生根據這一實驗現象判斷產物是哪種氣體。接下來提出鈉與烴不能反應,請學生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讓學生根據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簡式,並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乙醇的結構簡式爲。在這裏我會指出—OH即爲羥基。

在此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對比乙醇和乙烷的結構簡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從中提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並且說明之前學習的鹵代烴、硝基苯都屬於烴的衍生物,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着極其緊密的關聯,我會請學生思考爲什麼乙醇和乙烷的化學性質不同,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是什麼,並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引出有關官能團的學習,由此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首先請學生寫出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思考乙醇還能不能發生其他的氧化反應。接着請學生自主實驗3-3,觀察實驗現象,根據教材判斷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麼,銅絲的作用是什麼。並且通過分析銅絲先變黑後變紅的過程寫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

在這裏我會詳細講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過程中,乙醇分子內的化學鍵是如何斷裂的,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醇經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應該具有怎樣的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請學生閱讀教材瞭解其他的有關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轉化的信息。

環節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節我會請學生完成學案上有關乙醇的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我也會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比如將本節課的知識應用於生活生產中,或者讓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這一作業的設置也能夠體現出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無處不在。

七、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板書內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有2個,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裏,便於學生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教學建議 篇九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於一般物質溶解後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裏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着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爲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篇十

一、主題內涵

新課標中要求:“要實行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曆程。”這一評價體系使得“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與“培養大學聯考成功者”的目標分開。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爲了時代的主潮流,化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努力使學生成爲課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高中化學新課標對化學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創設學習的情景,激發探究慾望,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養成科學態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對立統一的認識方法認識事物,一分爲二的看待氯氣,引起學生對氯氣的好奇,激發對新知識的興趣。

(引入)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兩個信息——氯氣中毒,氯氣殺菌消毒,那麼氯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氣體呢?使得它具有這種對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還是有害呢?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這種物質的性質來解決我們的疑問。

板書:一、活潑的黃綠色氣體——氯氣

第一種教法:

1、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氯氣能否溶於水?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

2、因爲問題較空泛,學生較難着手討論。對於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佈滿氯氣的試管倒置於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麪有無上升。

3、對於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爲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麼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後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溼氯氣漂白實驗的啓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後,推測出結論————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並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着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後,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後,指出氯氣溶於水後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澱,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後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l—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由於乾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麼證實?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乾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引用故事,學生總結氯氣的物理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某一天,兩軍交戰正酣,一方軍隊正在逆風向山上進攻,突然眼前呈現出黃綠色

(1),隨之而來的是士兵們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

(2)並覺得胸悶噁心,指揮官被這種情況驚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減緩胸悶,但再也沒有站起來,有的士兵向低窪地帶

(3)躲避,暈倒後再也沒有醒來,有的士兵噴水但也無濟於事

(4)指揮官看到這種情形想與其全軍覆沒不如和敵人拚了,於是,命令士兵逆風進攻,怪事出現了,當士兵們衝過敵人前沿陣地時,原來的症狀緩解了,精神一振,擴大戰果,攻下了這個山峯,打掃戰場時發現敵人的陣地前擺放着許多裝着黃綠色液體的鋼瓶

(5),正是從這會發出的氣體奪取了戰友的生命

(6),並發現在橄欖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症狀輕一些,經研究此物質爲氯氣。

2、教師指出:我們把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現在利用現有試劑:鎂條、鐵、氯氣、NaHCO 3 (aq)、AgNO 3 (aq)、HNO 3 (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總結。如果教學設備俱全,最好在有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一遍,以加深學生記憶和理解。

3、教師演示一個實驗,就要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自己得出實驗結論,並板書。由於課堂時間比較短,課堂上,只能先由教師演示實驗,再利用實驗課時間探究,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

4、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並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記錄實驗過程,記錄的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後由學生髮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並且產生了Cl—和H + ,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氣能與非金屬反應、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爲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後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深入探究,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後還是有那麼一點照本宣科,填壓式教學的味道,不利於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並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但是侷限性在於:

1、把問題探究得過於簡單化、片面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

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第三種教法運用化學史實,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思考、假設、討論、設計、動手,由實驗中的現象直接驗證他們的猜想,發現問題,滿足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好奇心,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加深對氯的強氧化性的理解和記憶,開發學生的思維連貫性,並通過類比得出結論,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對比的能力。從而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於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學反思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爲了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

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爲一種伴隨着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爲學生人格健全和全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爲了儘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儘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於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爲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做好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爲主動學,主動去探究新知,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爲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爲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爲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爲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治理改爲開放式治理,變實驗知識爲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