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拿來主義教案【精品多篇】

拿來主義教案【精品多篇】

拿來主義教案 篇一

1.某校八年級學生小蓮的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十分艱難地支撐這個家。開學了,母親仍無法籌到她姐弟倆讀書所需要的費用,小蓮爲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決定退學回家務農。學校瞭解情況後,校長和班主任親自上門動員小蓮回校,並決定免除小蓮的雜費和書本費。這直接體現了我國的義務教育具有

A.強制性 B.普遍性 C.免費性 D.基礎性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義務教育特徵的理解。學校動員小蓮回校並減免雜費及課本費的做法,是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基礎教育、努力實施義務教育的表現,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遍性和免費性特徵。

答案:BC

2.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外出打工成爲一種時尚。在這股大潮中,一些國中生認爲上不上學無所謂,提前走上了打工掙錢的道路。針對這種現象,以下認識中,你認爲不正確的是

A.打工是每個人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

B.未滿16週歲的未成年人打工是我國法律所不允許的

C.青少年必須完成國家法律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D.青少年要履行終身受教育的義務

解析: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受教育不但是一種權利,同時也是一種義務,顯然A項的說法是錯誤的。

答案:A

3.某校八年級學生高林看到周圍的一些大學生就業非常困難,有的只能爲本地或外地的個體老闆打工,便認爲讀書無用,在學校既不認真聽課,也不認真完成作業,有時還曠課、逃課,荒廢學業,一心想着輟學打工掙錢。對高林的想法和做法,認識正確的是

①是否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是他的權利,無可非議 ②高林的行爲是不認真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表現 ③高林不懂得只有接受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將來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 ④高林的行爲不符合我國義務教育法有關規定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接受的教育具有強制性,完成規定年限的教育是他的義務,是必須要這樣做的,否則就是非法的。在現代社會,只有接受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將來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才能充分享受現代文明。所以,後三種說法是正確的。

答案:B

4.我國法律規定: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下列屬於合法財產的有

①民工李某把在施工時發現的明朝瓷器作爲收藏品 ②小強上學途中拾到一個錢包,將之據爲己有 ③單位在過節的時候,發給職工200元獎金 ④馬大媽在市場上買的古玩 ⑤小娜的存款扣除利息稅後獲得的利息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①②屬於非法所得,李某在施工時發現的文物,應上交有關部門,小強拾獲他人丟失的錢包應交還失主。③④⑤的財產受法律保護,屬合法財產。

答案:C

5.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系博興縣人,多年來一直關注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近日,他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8 000多元購買了500餘冊新出版的《技能型人才培訓系列叢書》,捐贈給濱州技術學院和博興職業技校。李蒙副主席的這一義舉是在行使對自己合法財產的

拿來主義教案 篇二

於明

2000年6月26-30日,由國家法官學院主辦的中國—加拿大高級法官培訓項目第五次聯合研討會及“WTO與司法機構”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這次研討會得到中國和加拿大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國家法官學院院長曹建明教授、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中加合作項目中方項目主任王世民、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方光成,加拿大駐華大使貝祥、參贊諾恆立、中加合作項目加方項目執行機構主任海倫·杜蒙教授到會致詞並做重要講話。鄭成思、趙維田、郭壽康教授,高級法官孫南申、陶凱元等十幾位國內專家和學者以及十幾位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麥吉爾大學的教授和安大略省的大法官、律師在研討會上發言,德國和歐盟也派代表出席了研討會。國家法官學院的其他領導、骨幹教師和來自全國各地法院的百餘名資深法官參加了研討會。與會的中外專家和法官就“WTO與司法機構”方面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廣泛的交流。

一、WTO的建立與完善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要追溯於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成立之時,該協定脫胎於未獲批准的國際貿易組織協定(ITO),即1943年布里斯敦國際金融會議通過的三個文件之一: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建立世界銀行協定、國際貿易組織協定(ITO)。前兩個文件即時生效,而ITO由於美國政府的反對,幾經坎坷,於1947年10月,在日內瓦會議上將其中第四章“貿易政策”抽出來,單獨形成一個非經各國立法機關審批的政府間的臨時性行政協議——GATT。它爲WTO奠定了兩個基本方向:1滿足了各國降低和消除貨物關稅以及1994年後服務貿易壁壘的要求;2創設了義務性的規定,阻止或消除在貨物和服務貿易中的其他形式的障礙或壁壘(非關稅壁壘)。從1948年至1994年,在GATT的主持下,共進行了8個回合的談判,目的在於根據上述兩點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體制。早期的談判僅關注關稅問題,自1968年的《反傾銷法案》後,非關稅問題涌現出來,從1979年開始由六個《東京回合守則》加以擴展。1994年的第15輪談判,即烏拉圭談判達成了《關於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喀什協議》,正式創立了WTO。在這一時期,WTO的基本要件和法律得以確立,這其中包括了WTO最重要的原則和協議,爲今天的國際貿易提供了法律基礎。加拿大多吉爾大學阿曼德·邁斯德拉爾教授、歐盟代表弗蘭茲·賈森、人民大學郭壽康教授、對外貿易大學白樹強教授等在發言中進一步指出,WTO即法制經濟,中國加入WTO對其經濟的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入世帶來的經濟衝擊不會一夜間到來,入世對中國直接產生影響的將是法律的重新構建。

二、WTO規則在法院審判中的適用

阿曼德·邁斯德拉爾教授在介紹加拿大法院適用法律方面的情況時說,加拿大法院時常會受理有關執行GATT規則的案件,但是,在加拿大,國際條約不是自動生效,必須轉化爲國內法才能適用;當一部法律與GATT之間有衝突時,國內法優先;加拿大最高法院最近認爲,法院應當研究國際條約以便確定本國履行國際義務時有所幫助,而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有幾次加拿大事實上已經違背了GATT的義務,原因就是法院錯誤地適用了GATT規則,而沒有適用本國法。德國律師葛毅在發言中指出,關於國內法和國際法的關係,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都有類似的討論,各種觀點往往是針鋒相對的,主流的觀點是,國際法和國內法是相對獨立的,國際法準則如要在某國發生效力則必須將其融入到國內法;融入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個案(具體)的方法,即要在某國生效的國際法準則,應當分別融入到該國國內法的體系中去,這種方法最能爲各國接受,但是這種方法在融合國際慣例方面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各國爲不斷變化的國際慣例單獨立法似乎又不太可能;二是一般的方法,即國際法規範無須更多的立法即可成爲國內法律體系的一部分(直接適用),這種方法很適合於融合國際慣例,卻很難融合國際條約;總之,任何形式的國際法要成爲可適用的國內法,憲法通常是這種融合的媒體。國家法官學院教師劉漢富博士在發言中認爲,中國加入WTO,其政治意義大於經濟利益,就適用法律而言,幾乎所有WTO成員都堅持WTO規則在法院不具有直接適用力,這是“國際慣例”,加拿大等國的專家學者在發言中也印證了這一點,這與我國主流觀點和司法實踐的做法不同,他認爲WTO規則在中國法院不能直接適用的理由有:1國家主權問題;2國內法院直接適用WTO規則的困難;3GATT/WTO是政治性條約,是各方利益妥協的產物,在不明其背景的條件下不宜直接適用;4WTO有一套爭端解決機制,國內法院管轄屬程序不當;他強調對WTO在國內法院不能直接適用,立法機關應當進行立法控制,這不僅僅是通過全國人大的批准程序將WTO規則轉化爲國內法的程序問題,而是實質性的立法問題。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曾令良教授在發言中認爲,中國加入WTO是我國法制建設的第四次革命,從國際法理論上看,執行國際條約應遵守兩個原則:一是條約必須遵守原則;二是不干涉內政原則。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孫南申在發言中說,由於中國尚未入世,目前沒有直接適用WTO規則的案例,中國入世後,中國法院必須恪守WTO規則,按WTO規則辦案;但是WTO規則的適用有其複雜性,他認爲中國法院按現有的審判模式,對WTO規則不會大量直接適用,對法律適用問題應做出專門規定或司法解釋以指導對WTO規則的適用,在涉外個案處理上應採取對等原則。

拿來主義教案 篇三

加拿大入境事務和多元文化部長、加拿大總理哈珀最重要的內閣成員肯尼,將哈珀的賀詞鄭重地交給了歐陽元森。

哈珀在賀詞中說,福建社團聯合總會促進了中加兩國的文化交流,保持了一個龐大羣體的和諧融洽,並維護了成員們的最大利益。他高度讚賞加拿大福建社團的會員們,稱他們爲那些既爲自己的傳統自豪,又在所在國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移民樹立了榜樣。

這份讚譽與社團主席歐陽元森的努力密不可分。

歐陽元森在多倫多華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不但帶領社團推動了“陳旺法案”的制訂,維護了華人的合法權益,還在慈善等領域多有建樹。

上世紀90年代初,歐陽元森到加拿大闖蕩。從農場、餐廳搬運工做起,靠汗水和智慧積累點滴財富,一步一個腳印,直到用535萬加元買下在密西西加市的6000多平方米的物業。目前,他的歐陽氏集團擁有十幾家公司,涉及超市、房產、物流等多個領域。

2010年3月7日,加拿大福建社團聯合總會成立。歐陽元森以96%的得票率高票當選首任執行主席,聯合總會主要由福州、福清、平潭、泉州、莆田、龍巖和廈門同鄉會的福建籍旅加僑胞組成,如今包括多倫多23個福建社團,會員近3萬人。

“多倫多有70多萬華人,其中有10多萬是福建人。但我們所努力做的,並不只是爲了福建人,而是爲了華人。”歐陽元森對本刊記者說,“國家在變得富強,我們海外華人能夠做一點什麼,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爲華人修改的“陳旺法案”

在高票當選聯合會主席後,歐陽元森就開始積極尋求爲保障華人權益做一些事情。“陳旺案”的圓滿解決是最典型的例子。

2009年5月,華埠金牛城超市老闆福建人陳旺通過店內保安監視錄像,發現一人偷走了超市裏的數棵盆栽。沒想到,一小時後,該人再次騎着自行車返回,打算再次行竊。陳旺發現後,立即與另兩名店員將疑犯擒獲,並拘留在車內等待警方前來處理。

這名小偷是慣犯,過去20年犯案累累,他也承認返回超市意在再次盜竊。但當警察抵達現場後,卻認爲陳旺非法禁錮,以襲擊他人、綁架、強行拘禁、攜帶暗藏的武器4項罪名對陳旺提出。

按照加拿大《刑法》過去的規定,公民抓小偷必須人贓俱獲,即只有在小偷實施偷竊的過程中才有權將其抓捕。陳旺抓小偷時小偷手上並沒有贓物,因此反倒被警方。

這一案件在多倫多轟動一時,在華人圈尤其是福建人圈子裏引起極大的憤慨。

“多倫多地區的超市業者長期被偷竊問題所困擾,從業者蒙受財產的損失,卻又求助無門。長期以來,福建鄉親由於文化、語言的差異,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障。聯合總會的成立,就是要集合大家的力量去幫助利益受損的同胞。”歐陽元森說。

於是,他站出來召集社團代表集中商討,並組織了同鄉聲援團,積極向司法機構、媒體等發出自己的聲音,推動案件向合理、合法的方向發展。

之後,他本人動身前往渥太華,在20多個國會議員開會間歇,向一名華人議員和一名懂中文的加拿大議員表達自己對陳旺案的看法。

“我說,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加拿大相關的法律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跟當前的社會狀況並不完全符合。偷竊者不僅傷害商家利益,也極大影響了社會治安。現在偷竊者只要不得手,往往做個記錄就放了,這對社會治安是一種長遠的傷害。”就在歐陽元森憤慨地表達這些觀點時,慢慢地身邊圍過來越來越多的議員。最後,有許多議員被說服,對歐陽元森表示理解和支持。

在陳旺案庭審終審的當天,福建社團聯合總會的聲援團到法院舉行庭外聲援,並接受多家平面、網絡及電視媒體的採訪,向全社會發出公正判決陳旺案的呼籲。案件最終以小偷認罪,公訴機關撤銷對陳旺的控罪而告終。

中國夢也是海外華人的夢

在福建聯合社團和各界人士的積極推動下,加拿大政府於2011年2月提出修改《刑法》、擴大公民自衛權的法案,這一法案也被稱爲“陳旺方案”。加拿大總理哈珀到金牛城超市看望陳旺,並表示,公民合法權益理應受到司法保護,而不應受其限制。

陳旺案的圓滿解決,在加拿大全國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討論。有人評價這是一次“推動華人價值觀和加拿大法制理念完美融合的成功嘗試,對華人社區團結精神產生極大的鼓舞,深深地印證着華人尤其是福建鄉親的團結和力量。”

2010年6月,時任國家主席訪問加拿大。爲了歡迎祖國領導人,以及與反對勢力抗爭,歐陽元森組織了500多位鄉親,包下大客車驅車500多公里趕到渥太華。正如他所預料的,現場已經有幾百名、、分子盤踞。歐陽元森與鄉親們整整跟了4天,並與他們進行辯論。爲此,接見歐陽元森時讚揚他們的義舉。

“我們並不是爲了接見才這麼做,而是發自內心,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要維護祖國的形象。我們這一代人對祖國的感情很深。主席提出中國夢,我很感動,中國夢,也是海外華人的夢。”歐陽元森說。

歐陽元森的情懷與父親的影響密不可分。“父親是我最尊敬的人,我20多年在國外打拼的成績,最大的功勞歸於我父親。他對我的教誨和影響無法磨滅。”

小時候,父親對歐陽元森管束嚴格,對待長輩一定要用尊稱,否則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會打耳光。

歐陽元森清楚地記得,兒時家裏並不富裕,但父親是家族裏備受尊敬的人,常有貧困的親戚來找他。每逢這時,父親就會和藹地對來客說請坐一會兒,轉身便出去,或借或湊,總會帶點糧食或錢回來送給來者。

“這種影響延續至今,我力爭做得像父親一樣。”歐陽元森說。在慈善方面,歐陽元森連續16年爲家鄉平潭的老人會年捐助40多萬元。他還爲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捐助近10萬加幣,併爲河南固縣的留守兒童學校捐款2000多萬元。

現在,歐陽元森三代同堂,有8個孫子、孫女。他爲他們請中文老師,並注重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在他開的超市裏,他看到許多華人的小孩都只會說英語。有一次他開玩笑地對一個華人小孩說,下次來要是不會中文,就不賣東西給你啦。

這句玩笑背後是他的擔憂。他呼籲國家更加重視海外華人第二代的愛國主義教育。

拿來主義教案 篇四

從語義學和心理誘導功能看問題,“任務單”全稱自主學習任務單,強調的是學生的任務,學生拿到“任務單”就知道“這是我的事”,這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態度。“導學案”顧名思義強調的是教師導、學生學,學生拿到“導學案”就知道:教師讓我做的事又來了。可見,“導學案”殘留着教師爲中心的痕跡。

從理論基礎看問題,“任務單”屬微課程教學法第一模塊,微課程教學法有三大理論基礎支撐,即人性化學習理論、課程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如下圖)。理論基礎的背後,是哲學、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N(中西諸法,在微課程教學法三大模塊中皆可按照系統最優化的原則融會貫通)。“導學案”則未見其明顯的理論基礎,雖然有人把內因與外因,學生具有初步的預習能力,需要教師引導、循循善誘和嘗試教學等納入理論基礎,也有人把發現學習和建構主義納入理論基礎。

從教學設計看問題,“導學案”從常規的學習目標(教學目標)出發,緊緊圍繞知識點(實爲考點)展開出題和訓練,具有測試學生掌握與否的性質。由於缺乏學習支架,學生做題時可能懂了可能沒懂,作業準確率不能保證,等待教師課堂上“點撥”。“任務單”把“目標管理”引入教學設計,強調四個環環相扣的設計步驟:①提煉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達成目標;②根據達成目標設計學習任務,確保完成學習任務有質量就能達成學習目標;③根據學習任務提供學習方法建議和開發配套教學視頻;④在前三步基礎上,設計課堂學習活動,並提煉出課堂學習形式預告,從而把“目標管理”延伸到課堂學習。值得一提的是,“③”保證完成任務的質量,“②③”配套保證學習目標達成。因此,在課堂學習階段,教師驚喜地發現,學生都會自主學習,課堂真正可以內化知識、拓展能力了。

從對學生的基本判斷看,“導學案”認爲學生只能預習,而且,一定會有問題,實踐中也確實如此。“任務單”認爲人人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提供必要的支架,所有的孩子都能發現知識,有質量地完成學習,達成目標,實踐中也確實如此。原因在於,“任務單”爲學習活動搭建了支架。

拿來主義教案 篇五

關鍵詞:印第安人 教育 相同點

民族教育比較是用世界的科學思維觀點與方法,利用相關的理論與科學技術,對比當前世界不同國家、區域的民族教育現狀;採用多思維角度,教學民族教育的不同點、相同點教學比較,探討民族教育共同規律及發展總趨勢,以推動各國民族教育事業發展進一步達到提高各國辦學質量和文化科學水平服務的目的。古代羅馬知名學者塔西陀對比較研究具有深刻認識。他說過: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比較研究法現已被廣泛運用於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比較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加拿大和美國都是美洲的大國,印第安人很早就在這兩個國家土著。將這兩國的印第安人教育狀況作一對比,探討這兩國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的共同之處,以便借鑑外國少數民族教育經驗,進一步提升我國民族教育的辦學質量。

一、兩國印第安人居住區具有宗教學校

早在加拿大成立聯邦時,在魁北克的新教徒和其他地區的羅馬天主教徒,都在印第安人居住區開設了各種宗教學校。在1949年紐芬蘭加邦時,就有8種不同宗教的派別通過多種方式保留了自己開辦在中國小中開辦教會學校的權力。除公開由教會主辦的教學會學校之外,加拿大的宗教教會還出資管理着國內近50%的私立學校。這種私立學校招生率還高於公辦學校,但私立學校的規模比較小,在校生人數不足200人的點總數的75%。[1](P615)

在美國,無論是白人還是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種學校,都同教會有着緊密的聯繫。許多宗教組織都主辦過印第安人的學校。例如,公理會教士脫諾爾(Asa turner)與耶魯學院的同學組織了耶魯神職工作隊,在伊利諾斯州開辦了文實學校。此後,又在阿華州設立了教會學校。又如,浸禮會教士派克(John Mason Deck)在印第安那州伊利諾斯州和密蘇里州開辦過幾所星期日學校。[2](P699)在高等教育中,教會組織創辦大學的實例也很多。例如,美國浸禮會國內佈道團(The American Baptist Home Mission Society)曾經投資資助印第安人民族學院。這些民族大學雖然不完全是爲印第安人大學生設立的,但應該有不少印第安人大學生在其中就讀。

二、印第安民族學校都開始了雙語教學

在世界各國,凡是存在少數民族的地區,學校教育中絕大數都有雙語教學。這是語言教學的一個普遍現象。在加拿大,由於民族的繁多,流行英語、法語和其他各種民族語言。在加拿大,土著的印第安人由於歷史的悠久,有“第一民族”之稱,他們說不統一的語言,約有60種之多。因此,印第安人認爲自己分屬不同的民族,當地的一些人類學家也贊成這種觀點,但在《加拿大印第安人法》中,官方一律稱他們爲“印第安人”。爲了加速多元文化主義教育,聯邦政府大力支持雙語教學。官方爲各省和地區提供雙語教學所需要的一定數量的資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爲各省雙語教學提供了2.96億加元,從法律上講,加拿大的“權利和自由”規定本國青少年可以運用本民族的母語或其父母祖輩的語言,到學校學習文化。在語言種類上分析,在魁北克省內的85%的人講法語,而在新不倫瑞克省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講法語,而其他地區絕大多數人講英語。語言的不統一,使得加拿大印第安人的雙語教學就十分必要。[3]

美國由於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語言種類繁雜。早在1664年英國人踏上美洲殖民地時,在北美大陸就有18種不同國家的歐洲和500種印第安語言了。因此,在印第安人學校進行雙語教學非常必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議會頒佈了《雙語教育法》。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全國中國小的雙語教學仍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在印第安人的學校,除了學習印第安柴羅基部落語言外,還要學習英語、德語、法語、挪威語和西班牙語等多種外語。聯邦政府對雙語教學的學校管理還比較嚴格。據一份白宮教育問題分析小組於1981年的調查報告,符合政府的標準雙語教學項目不是很多。[4](P23-26)但是,我們認爲,在印第安人等有色民族的學校中,開展雙語教育,對於加深各民族這間的文化交流,提高印第安人學習英語、法語等外語的能力,肯定會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比較教育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廣的學術問題,由於對比的角度不同,視野的範圍不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上述所述,僅僅是筆者的一言之見,深入研究外國教育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借鑑外國的教育經驗,爲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服務。

三、均有促進印第安民族教育發展的法律

加拿大的民族結構中,印第安人、梅蒂人和紐特人等土著民族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民族。2013年的全國人口普查的數字表明,該國共有土著民族九十八萬人,爲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印第安人,佔百分之六十二。[2](P672)由於加拿大聯邦政府不設教育部,教育管理實行高度的地方分權自治,在各省均設有教育部管理印第安人的教育。雖然如此,聯邦政府還是通過教育立法的形式來對印第安人的教育實施宏觀管理,例如,1911年,印第安事務部頒佈了《印第安法》,規定7――15歲的印第安青少年必須接受初級的義務教育。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聯邦政府又頒佈了《由印第安人控制的印第安人教育》,該法規主要是針對印第安人對白種人外來文化的抵制現象、企圖採用印第安人自己辦學校、自己選用本民族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等措施,來轉變印第安人對外來民族控制教育的思想觀念。設法由“對印第安人進行教育轉變爲由印第安人自己進行教育 ”[5](P65-68)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雖然表面上由印第安人管理學校,聘用本民族的教師,但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管理方式上仍採用白種人的制度。此外,教育經費不足、缺乏本民族的教育體制和教學人才,也使印第安人的教育事業面臨重重困難。[6](P177-180)爲了促使印第安人能夠進入大學學習,政府的《印第安事務和北方開發部法案》,規定對印第安少數民族攻讀大學,提供援助資金,包括學費、書費、交通費和生活補助費。又如,二十一世紀初,加拿大教育部門制定了《2001年土著學生獎學金、大學獎學金方案》,每年向印第安土著民族大學生提供200萬加元的獎學金,獎學金種類多達400多種。[7](P3)

除聯邦政府外,各省政府也制定了法律、法規來推動印第安民族的教育事業。例如,加拿大薩省(Saskatchewan)於1999年頒佈了《土著民族高等教育與培訓行動計劃》,爲提高印第安人的識字率和升學率,培養他們大學畢業就業的技能和技巧;2000年,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頒佈了《加強聯繫:阿爾伯塔政府土著民族政策框架》等法規文件。

在美國,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民族。目前主要集中在亞利桑那(Arizona)、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mia)、新墨西哥州(New Mecico)和俄克拉荷馬州(Oklahoma)等四個州,約有300個部落。隨着印第安人反對各族歧視運動的開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印第安人的教育逐步受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的重視,國會通過一系列促進印第安人教育事業發展的法規。例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頒佈的《印第安人教育法案》,三年後,又頒佈了《印第安民族自決與教育援助法案》(Indian Selt-Determination and Education Assistance Act)。[8](P6-12)前一法案是美國建國後首部專門爲印第安人教育制定的法案,主要目的是通過聯邦政府經濟上對印第安人保留區的學校和入學兒童提供補助。此後,通過修改法案的形式,鼓勵發展印第安人居住區的學校進行課程、教學改革,並調動教師開發設計雙語課本和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印第安民族自決與教育援助法案》從政治角度調動印第安民族參與本民族的政治活動,以維護本民族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爲達到這一政治目標,聯邦政府允許印第安部落和政府的印第安事務局可以簽訂契約,開辦由印第安人自己管理的契約學校(Contract Schools)。

爲了發展印第安人的高等教育,國會於1978年又通過了《部落自主社會學院援助法案》(Tribally Controlled Community College Assistance Act ),由於該法案主要涉及印第安部落高等學院的辦學,故又稱《部落學院法案》(Tribal College Act)。

四、兩國的印第安民族都受過聯邦政府的“同化教育”

在加拿大,學者漢普頓(Eber Hamptom)認爲,印第安人的教育有五層含義,其中之一就是“同化教育”,所謂同化教育是指白人使用自己的教育方式,爲達到白人同化其它民族而對外民族進行的教育。

在加拿大,從英國殖民時期就開始對土著民族實施了同化教育。殖民者的目的是要通過文化教育來強制性地“馴化”土著印第安民族。用歐洲西方的傳統習慣和文化同化印第安人。就是在加拿大獨立後,聯邦政府推行義務教育,要求印第安人子女入學,但卻規定一切學校均用英語作爲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是歐洲的傳統文化,課程計劃中沒有印第安民族所需要的課程。結果,造成不少印第安中國小生逃學。[9](P49)國內一些學者認爲,加拿大政府對印第安民族實施“同化教育”政策的時間是在約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期,同化教育政策是歐洲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在教育上的表現。聯邦官員帶着民族自我中心論的偏見,一貫認爲本民族的文化高雅,而印第安人的文化落後,因此,對印第安民族而言,他們應該拋棄傳統文化,接受歐洲人的先進文化。

美國聯邦政府對印第安人採取教育同化政策的時間,一些學者認爲是在1880――1934年。在這一時期,美國白種人通過派遣傳教士到印第安人地區開辦學校。美國基督教團中的不少傳教士都是早期開辦印第安人學校的先鋒。例如,京士伯格(Cyrus Kingsburg)深入到田納西州的柴拉基部落(Cherokees)、華虛朋(Cephas Washbum)和芬尼(Alfred Frinney)到阿肯色州長的柴拉基部落進行傳教和開辦學校。[10]1-2此外,聯邦政府爲大力推進各地的同化教育,還設立了專職人員負責貫徹和實施聯邦政府的同化教育計劃,以便進一步改進印第安人的教育。他們還把印第安人中學習成績優秀的青年送進高等學校學習,培養具有同化素質的醫師、律師和教師。到了1916年,聯邦印第安人事務局還爲印第安人學校在課程上,設計了園藝、養禽、工本、種植、制乳、烹飪、縫衣等課程計劃。企圖加速同化教育的發展。

由於加、美兩國同化教育政策普遍受到印第安人的抵制,兩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中期開始,把教育政策從“同化”轉爲“自治”和多元化教育。

五、均設立印第安民族自治學校

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長期進行了爭取本民族教育自的鬥爭,迫使聯邦政府於1972年通過了一項新政策,即政府專門開辦由部落控制的學校(Band-Controude Schools)。此項措施在印第安人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不但印第安人可以逐步掌握自由的教育權,而且印第安人的代表在學校董事會也取得了應有的地位。據統計,1984――1985年間,全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子女中,有22.8%在部落控制的學校就學。[11](P34-38)加拿大國內的教育自治政策同政治上的自治有着非常重要的聯繫。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了土著民族自治州。較早成立自治政府的是塞切爾州和克里――納斯卡皮州。在自治政權的建立後,印第安人的傳統圖騰藝術、固紐特人冰屋等優秀文化也在學校中得到了宣傳。1992年在夏洛特城召開的憲法修改會議上,規定聯邦政府必須保護和發展土著民族的語言、文化、經濟、土著地位。

美國印第安人的教育自治運動,早在南北戰爭結束後就開始了。例如,皮撥代教育基金(Beabody Education Found)、詹尼斯教育基金(Anna T・jeanes Found)和斯列特教育基金(John Slater Found)投資數萬美元爲少數民族辦學校。

美國在二戰後五、六十年代後,隨着民權運動的高漲,印第安民族爭取教育自治權的鬥爭也進一步深入。由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1954年對布郎託皮卡教育局一案作出的判決,認爲黑白人分校接受教育是違反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的,從而使1896年聯邦政府實施的黑人與白人“隔離而平等”是違法的。此後,美國印第安人教育權和教育自治權學校日逐增多。[12](P72-77)1964年,立法部門頒佈《公民權利法》,禁止財政機構向實行歧視印第安等少數民族的大學提供經費資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世界。62個國家教育概況[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615.

[2]滕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72-699.

[3]王英傑。加拿大語言規劃關注語言平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3-3(6).

[4]陳青。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的強制同化教育政策概述[J].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23-26.

[5]胡錦山。二十世紀美國印第安人政策之演變與印第安人事務的發展[J].世界民族,2004(2):65-68.

[6]屈書傑。美國黑人教育發展史。[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177-180

[7]曹迪。多元文化主義視角下加拿大土著民族語言教育研究[J].教育評論,2014(10):3.

[8] D・Chauers,1980,Isolation and Krainofif:The Case of the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in Educational Researcher,9:6-12.

[9]阮西湖。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兩個轉折點:多元文化主義和土著人自治[J].世界民族,1999(1):49.

[10]候曉寧。20世紀美國印第安人的同化教育政策[J].現代交際,2012(4):1-2.

[11]林志鵬加拿大印第安人民族教育的歷史發展概況[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

(6):34-38.

[12]楊光明。美國印第安部落自治的演進及其啓示[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2):72-77.

作者簡介:

拿來主義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一、理解這篇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正確理解各種比喻的含義。

二、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教學時數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隨着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而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纔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從中可以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二、指導預習。

讀“預習提示”。“提示”有兩段,第1段寫什麼?學生回答後要求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爲什麼先批“送去主義”?由此理出文章結構層次,歸納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寫什麼?學生回答後,要求閱讀課文時勾畫出犀利、幽默的詞語和比喻論證的語段,並體會其含義。

三、研習新課。

1.分析寫作思路和課文結構層次。

提問:作者要論說的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課文前半部分寫“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討論、明確:作者要論說的是“拿來主義”,但它是針對歷史和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近代的“閉關主義”必然導致“現在”的“送去主義”。“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日弱,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因此,採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拿來主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爲了“立”,“破”得徹底,“立”得才牢靠。這個問題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層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後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義”的求榮和欺世惑衆的可恥行爲。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第6段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和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來主義”的含義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第9段從正面具體而形象地闡明“拿來主義”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2.研習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的表現力。

(1)提問:第1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麼作用?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醜態的?

討論,明確: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確實“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範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後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爲恥,反以爲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麼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着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裏行間充滿着憎惡和鄙視。

(2)提問: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麼嚴重後果及危害?

討論,明確:作者以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作類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不是“豐富”,還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幾百年之後呢”?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磕頭”、“討”和“殘羹冷炙”、“獎賞”等詞語,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送”的結果是我們的子孫後代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3)提問:“拋來”和“拋給”有何區別?

討論,明確: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捨,一般不懷有什麼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

(4)小結:作者把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開始便從“閉關主義”說起,進而揭露政府在“學藝”上實行“送去主義”的種種求榮,欺世惑衆的事實,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3.佈置作業。

第二教時

一、檢查複習。

給加黑字注音並解釋:禮尚(shàng;崇尚、重視。)自詡(xǔ;誇耀,說大話。)殘羹(gēng;有濃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爲體面。)

二、研習新課。

1.研讀第二部分: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指名朗讀第5、6、7段,注意對吝(lìn)嗇(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問:第5段中哪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第6段的“送來”與“拿來”有何區別?第7段的“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怎麼理解?

討論,明確:“摩登”是針對上文“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而言的,把賣國的行徑說成“時髦”,一味地“送去”說成“趕時髦”,其諷刺意味是很濃烈的。“吝嗇”是針對上文“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鮮明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送來”是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的經濟、軍事、文化侵略、掠奪,是“拋給”的同義語;“拿來”是根據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質不同,內容迥異。

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2)提問: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哪幾種錯誤態度?第9段闡述了“拿來主義”者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運用比喻論證說明有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怕:徘徊不敢走進門(逃避主義)孱頭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虛無主義)昏蛋。

羨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義)廢物。

以上三種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都是錯誤的。

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首先是“佔有”,然後是“挑選”。“佔有”是前提,不“佔有”就無從“挑選”;“挑選”是關鍵,不“挑選”,“佔有”就毫無意義。

“挑選”的具體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

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供治病)。

煙槍、煙燈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

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走散)。

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2.研讀第三部分:要求學生朗讀文章最後部分,簡要說出每句話的內容。

第1句話:結論是我們要拿來。第2句話: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第3句話:拿來主義的結果。第4句話: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條件。第5句話:從反面指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提問:這一段共5句話,如果這5句話是5個問題的答案,那麼應該是哪5個問題(“思考和練習”二)?

明確:①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②對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區別對待?③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積極意義?④要處理好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⑤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點,歸納中心:本文批判了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瞭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鑑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魯迅對文化遺產的見解,跟同志“古爲今用”、“洋爲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的意見是一致的。時至今日,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鑑。

(2)由學生討論,歸納寫作特點。①先破後立,破立結合;②運用貼切的比喻闡明抽象、深奧的道理;③語言犀利、幽默。每一條要求能舉出實例,並結合自己的感悟作簡要分析。

教案點評:

拿來主義教案 篇七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堅決糾正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中“吃拿卡要”、辦事效率低等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總結

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根據縣營商環境局《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堅決糾正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中“吃拿卡要”、辦事效率低等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實施方案》和縣紀委監委的通知精神,爲全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規範行政審批行爲,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我局認真開展了堅決糾正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中“吃拿卡要”、辦事效率低等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現把此次專項整治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組織實施,成立工作領導小組

我局成立了開展堅決糾正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中“吃拿卡要”、辦事效率低等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在局黨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和駐局紀委組的領導和指導下,認真履行牽頭職責,將專項整治工作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起來,同部署、同安排,認真研究、查找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措施,並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專項整治工作見實效,確保工作有序進行。我局單位主要負責人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定期聽取專項整治工作情況彙報,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對專項整治工作的指導和督促,適時組織開展監督檢查,確保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取得實際成效。

二、制定整治方案,明確責任分工

按照開展堅決糾正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中“吃拿卡要”、辦事效率低等問題專項整治部署要求,我局制定了《昭平縣農業農村局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堅決糾正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中“吃拿卡要”、辦事效率低等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整治的具體內容、目標要求、工作措施、進度情況、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三、建立整治臺賬,推進專項整治

我局在專項整治工作中,建立了整治工作臺賬,逐條整改落實,按規定步驟有序推進;按照上級要求分階段及時報送相關材料及進展情況,對未按期完成的整治事項,逐一查找原因,提出整治時限,追加整治措施,確保整治工作實效。

四、暢通投訴舉報渠道,提高服務效能

我局將投訴舉報作爲服務人民羣衆的有效手段,不斷暢通渠道,廣泛宣傳,通過公佈投訴電話、地址和網址,不斷暢通渠道,廣泛宣傳,讓羣衆知道怎麼舉報,向誰舉報,及時迴應羣衆訴求,強化監督考覈,確保確保羣衆舉報投訴事事有着落,件件有迴音,促進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效能不斷提高。

拿來主義教案 篇八

錯誤一:多媒體課件的“拿來主義”

直接拿來的途徑是在網上搜索,隨着通用技術課程的深入開展,幾乎每個課時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好幾個課件,有的教師想要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又不想花時間去研究教材,他們就會從網上尋找同一課時的多個課件,或者選一個覺得最好的,或者把幾個拼拼湊湊,就拿來上課使用,想通過這種方法獲得適合自己的優質課件,無疑是緣木求魚。

思考:對於現成的多媒體課件我們要“借雞生蛋”

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是指對外部事物一律採納,而不管好壞,先生對這種“拿來主義”持批判態度。對於我們上課用的多媒體課件,我們也不能採用“拿來主義”,而要“借雞生蛋”。

網上的多媒體課件良莠不齊,一些多媒體課件只是課本的翻版,教學模式單一,控制方式簡單,距教學要求相去甚遠;即使能找到製作精良的課件,那也是製作者按照自己的風格、按照自己上課時的學情製作的,你拿來直接使用,就像一個耍慣了長槍的人,你硬給他一條長鞭,用起來很不順手,而且效率低下,所以“拿來主義”要不得。

但這並不是說網上的課件完全不能用,對於這些課件我們可以這樣處理:首先是“挑選”,不是挑選課件,而是挑選課件中的素材和教學設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更重要的是可以開闊視野,避免閉門造車;然後是創新,這就是“借雞生蛋”了,利用精心挑選的優良資源,加上自己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製作出符合本人風格,也符合本人教學要求的課件。

錯誤二:把製作課件當成備課的全部內容

在多媒體環境下,有了課件就可以上課,而且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教師一般要反覆修改,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到最後課件定稿的時候,多媒體課件中呈現的教學過程跟我們備課本的教案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所以有的教師認爲已經沒有必要編寫教案了,他們把製作課件當成備課的全部內容,認爲做好了一個課件就完成了一次備課。

思考:課件製作僅是備課過程的一個環節

多媒體環境下,通用技術備課至少包括這樣幾個環節:(1)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2)教學目標設計;(3)設計和編寫教案;(4)製作課件。我們可以看到,製作課件僅僅是教師備課的一個環節,在製作課件之前教師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設計和編寫教案這一環節遠比製作課件更加重要,教案確定了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步驟、教學的方法;而課件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不明確這一點,教師在設計和製作課件的過程中就會跑偏題。

比如,《技術與自然》(蘇教版,以下同)中有“都江堰”這個案例,有些教師在製作課件時覺得這個案例很好,應該好好挖掘一下,就找了一個介紹都江堰修建的軍事原因、修建的過程、及其歷史變遷的長達15分鐘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唯獨沒有引導學生理解都江堰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工程典範,而這恰好是課本引入“都江堰”案例的本意。所以,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製作課件的提綱,課件製作過程中知識和素材呈現的方式可以自由選擇,但是它們必須符合教案中的設計。

錯誤三:課件容量越大越好

有些通用技術教師爲了讓課堂內容更充實,在課件中加入過多的內容。主要表現爲:(1)“教材搬家”。通用技術課的教材中有豐富的素材,如“案例分析”、“討論”、“閱讀”、“馬上行動”、“思考”、“小試驗”等,有些教師把所有的素材不加選擇地加入課件。(2)隨意拓展。比如,《技術的創新性》中的案例“瓦特蒸汽機與第一次技術革命”,引入這個素材的本意是要讓學生理解,瓦特蒸汽機作爲一個動力機器對當時技術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是有的教師在課件中介紹了瓦特蒸汽機以前的蒸汽機效率怎樣、如何工作,還介紹瓦特蒸汽機之後蒸汽機的發展情況,這些完全是沒有必要的。

思考:課件容量要適中

把教材中的內容不加選擇的加入到課件中,這僅僅是教材投影化而已,就教學效果而言,甚至不及傳統的板書教學;隨意拓展後,信息量的增加,並不意味着學生掌握的知識增加,過多容量,使得知識堆積,學生大腦不堪負荷,一節課下來,學生頭腦中留下的只是一推漂浮的知識碎片。這種情況只不過把以前的“人灌”演繹成了“電灌”,所以我們製作課件時一定控制課件的容量。

要想控制課件的容量我們至少要做到:(1)教師在製作課件時,要根據需要選擇各種素材,要寧缺毋濫,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理解;(2)知識的拓展要有針對性,要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不要喧賓奪主。

錯誤四:追求過於華麗的視聽效果

教學過程中,精彩的課件有助於吸引學生,但有些通用技術教師過分追求華麗的視聽效果,而沒有考慮所涉及的情境是否符合教學的需要,其結果反而削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

這是因爲,過於豐富多彩的畫面會降低學生對知識要點的關注,過於愉悅心情會削弱學生對事物內在規律的探求。因而課件中動畫、聲音、色彩“氾濫”,可以讓課堂更“熱鬧”,但會降低教學實際效果。

思考:課件中媒體的應用不能喧賓奪主

通用技術教師在製作課件時,要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相關內容的演示方式,沒有必要爲了熱鬧加入音效或視頻,也沒有必要爲了畫面好看而加入圖片。課件是展示學習內容的工具,其所有的內容都應爲學生獲取知識服務,要做到寧缺毋濫。

比如,《結構的類型》裏面有一個“雞蛋承受壓力試驗”,有的教師覺得用雞蛋做試驗,弄不好雞蛋就碎了,太麻煩,就從網上找到一個“沈殿霞踩雞蛋”的視頻替代,事實證明,學生更關注這個視頻中的娛樂性而忽視其中的科學性。而用雞蛋做真實的試驗,既可以吸引學生,又可以讓學生更多地關注現象的科學性。

錯誤五:上課時師生無交流

現在有一種現象很普遍,那就是通用技術教師上課時的工作就是點擊鼠標播放多媒體課件。上課時教師眼睛是盯着屏幕,而不是看學生,教師變成了課件的“播放員”或“講解員”,師生之間沒有言語、表情、眼神的直接交流,只有冷冰冰的屏幕。這種情景下,即使再優秀的課件也無法達到教師想要的教學效果。

思考:師生交流是課堂的靈魂

任何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都是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也不例外,多媒體課件僅僅是教學的工具,通用技術教師要明白,我們是利用課件來教學,而不是課件利用教師來演示。

屏幕可以成爲師生交流的一種途徑,但絕不能成爲唯一的途徑,師生間的直接交流,纔是課堂的靈魂,教師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欣賞的眼神,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是任何多媒體技術都替代不了的。

實驗證明:由計算機專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等傾力製作的,摻入“最先進”教育思想、選擇“最時髦”教學策略的多媒體課件,其教學效果也難以與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相匹敵。因爲師生直接交流時,教師能從學生的體態、表情、語言和聲調等多個方面獲得大量的信息,而無論這個課件設計得多麼精緻,教師也無法得到這些信息,正是這些信息幫助教師實現有效教學。

錯誤六:放棄板書

由於所有的內容都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演示,很多通用技術教師在課堂上都不再板書了,他們把所有以前要板書的文字全部呈現在課件中,認爲這樣既省時間,又可以投影很多“板書”內容,殊不知這樣是大錯特錯;而且放棄板書後,使得實際教學過程中,演示的速度遠遠快於站在講臺上的講解速度,對於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無疑是一種徒勞學習。

思考:喜新不能厭舊

我們在運用新的多媒體設備的同時,還要繼續使用黑板和粉筆進行板書,因爲黑板板書是一堂課必不可少的,板書的內容往往是對教學內容的加工和提煉,它可以理清教學的思路,將教學內容結構化,並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助於學生記憶,便於學生理解相關內容。而多媒體課件中的“板書”,僅僅是一晃而過,學生很難記住。另外通用技術課不需要大學聯考和會考,學生也不會主動記錄,空空如也的黑板使得一堂課看起來轟轟烈烈,下課後學生髮現自己什麼也沒有學到。

綜上所述,在應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明白多媒體課件是“輔助”教學的,教學的立足點是教學內容,而不是多媒體課件,一定不能“爲用而用”。臺灣學者徐新逸教授講過這樣一段話:“信息科技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爲教學的全部。”所以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過度。

參考文獻

[1] 成莉。 過猶不及 得不償失[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11(3):91-92.

[2] 潘德永。 淺談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的利弊 [J]. 品牌, 201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