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拿來主義教案(推薦1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8篇《拿來主義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拿來主義教案》相關的範文。

拿來主義教案(推薦18篇)

篇1:拿來主義教案

設計理念:

1、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師生、生生多邊良性互動。

2、加強語文課的語言表達訓練,讓學生腦手嘴三者齊動,聽說讀寫四位一體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能力,由課內自然延伸到課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

(2)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初步體會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和分析本文,感受魯迅雜文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使課堂教學成爲學生思維訓練的體操,精神成長的大餐。

(2)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構建民主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本文聽說讀寫,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強烈的“戰士”責任感,樹立對待文化資源的正確態度,加深對祖國改革開放國策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用拿主義觀點對當今生活現象進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二、閱讀文本,梳理探究

1、師生互動:課文題目是“拿來主義”,面對文題,你會提什麼問題?

明確:拿來主義是什麼?拿什麼?爲什麼拿?怎麼拿?拿了會怎樣?

2、學生活動:緊扣“拿”字,閱讀課文,自由選題,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點撥:

①拿來主義是什麼?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運用腦髓――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別;自己來拿――積極主動,有選擇)

②拿什麼?

文化遺產(外國、本國)

③爲什麼要拿?

閉關主義,此路不通

送去主義,淪爲乞丐

聽憑送來,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來!

④怎麼拿?

方法:佔有,挑選――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條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

⑤拿了會怎樣?(第10段)

最終實現“創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會成爲新宅子――人成爲新人,文藝成爲新文藝

3、師生總結:用表格總理以上思路,寫一段話總結以上內容。

明確:

總結參考:

送去主義

閉關主義含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拿來主義

立辦法:佔有,挑選――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結果:創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藝

總結參考:因爲閉關主義、送去主義使國家窮困,送來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來,運用腦髓,自己來拿。怎麼拿來呢?就是挑選,佔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只有這樣,人才成爲新人,文藝才成爲新文藝。

三、應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節批駁了帝國主義“送給”中國的東西――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國貨”的小東西,對這些東西現在你都怎麼看待?試運用拿來主義的方法分別加以分析。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相關的論述,討論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今天我們去看法國香粉、美國電影和日本商品,應該區別對待,從接納外來文明、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對話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這才正是拿來主義的本質。

2、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聖誕節將成“第二春節”?》,也有這樣一個故事:聖誕節即將來臨,滿街的聖誕老人和卡通人物將孩子們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歲的兒子買了一本古詩詞,詩詞的扉頁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圖像。爸爸沒有想到,兒子打開書本後竟然大呼:“爸爸,這本書上也有聖誕老人啊!”爸爸連忙給孩子糾正說:“錯啦!這不是聖誕老人,是咱們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沒想到的是,這時孩子竟一臉嚴肅,大聲說:“你才錯了呢!你看他這長長的鬍子,和街上的聖誕老人差不多啊!”

老師家住在黃陵,曾目睹了下面這一幕:20xx年重陽節,黃帝陵軒轅廟碑亭裏,一個12歲上下的男孩一邊小跑着手指廟裏一塊石碑,一邊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黃孫子’下照個相吧!”其實巨碑上是鄧小平題寫的“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

明確:對待洋節:取其精華,不拒絕,也不盲目崇尚,瞭解洋節背後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對於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鑑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

對待傳統節日:對於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後“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認識並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等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聆聽了來自魯迅先生,也是來自歷史的聲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老師真心希望,咱們,作爲中國人、當代人,能夠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心態,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傳統大聲的說出自己的主張:拿來!

五、課外作業:

1、摘錄本文中你認爲有意思的語句,細細品味寫出其特點,下節課全班交流。

2、課外活動:“辯論擂臺賽”

篇2:拿來主義語文教案

課的類型 新授講析課 總(三)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送去主義”“拿來主義”的含義;明白本文的主旨是針對外國文化的問題

具體要求 情感

目標 有意識的接受外國文化

知識

目標 理解“送去主義”“拿來主義”的含義

能力

目標 能夠區分各種主義的含義及表現

重點

1.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2.尤其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難點

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

教具

教學方法 啓發式與講授相結合

學法指導

板書設計

拿來主義

魯迅

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否定 送去主義——什麼都送去,但不拿

送來主義——拋給不敢要的

肯定 拿來主義——不僅要送去,還要拿來

“拋來”:無目的的

“拋給”:有着陰險的目的

“送來”:有目的,但態度比拋來要緩和

教學過程: 板書或札記

一、新課導入

1. 大家現在逛街喜歡去買什麼東西吃?喜歡聽什麼樣的音樂?喜歡喝什麼?

明確:喜歡吃肯德雞,麥當勞;喜歡聽流行音樂,搖滾,R&B;喜歡喝可樂。

2. 大家想想這些東西在新中國初期有嗎?

明確:沒有,都是從國外傳進中國的。

3.那麼關於外國文化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我們首先來看看在魯迅先生那個時代,他提出應該怎樣對待外國文化的?

二、新課講授

1. 朗讀課文,找出“送去主義”的表現。

明確: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接着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去歐洲一路掛過去。

概括起來“送去主義”是將自己國家的東西送到國外去,而在這裏是指斥當時一些人不顧國情,仍以文明古國自居,自欺欺人,把送古董、國畫、京劇等到國外去展覽或演出說成是“發揚國光”

2. 在“送去主義”形成之前,中國實行的是什麼主義?因什麼事而轉變爲“送去主義”了?

明確:“閉關主義”是一種閉關鎖國的政策,促使了中國的落後。在鴉片戰爭之後,英法等國的入侵使中國的國門打開,與多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就是文中提到的“碰了一串釘子”,結果是中國將國寶送到國外,自以爲物產豐富。

3. 爲什麼我們不贊成“送去”要“拿來”呢?那肯定“送去”有它的弊端,那送去有什麼危害呢/

明確:只送不拿,只會使自己越來越窮,國家的國力越來越弱,就會落得被別國凌辱,向他人乞討的地步了。

文章先是用尼采與中國的送去來做類比。中國也不是太陽,尼采發瘋了,而中國則會沒有留下的東西,今後的子孫則要受苦受窮。中國一貫認爲自己地大物博,大方無比,其實這是自欺欺人,打腫臉充胖子。到現在我國也還沒有恢復元氣,何來的“豐富”?

4. 文章在第4自然段緊接着講別人給的獎賞是怎樣的獎賞?

明確:是別人“拋給”的

那爲什麼不是“拋來”而是“拋給”,還可以冠冕地稱爲“送來”?這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明確:“拋來”是指無目的的;“拋給”有着陰險的目的;“送來”有目的,但態度比拋來要緩和。

5. 從上面的分析中要知道看來這些“獎賞”是不好的,於是還是要自己去拿,但由於我們被“送來”的東西下怕了,便不敢拿,不想拿。爲什麼作者仍然提出或者說堅持要拿呢?

明確:因爲那些把我們下怕的東西是“送來”的,不是我們願意想要的,是外國的糟粕,而“拿來”則是我們佔主動,因此要拿來!

6. 大家暫時回憶一下我們先前講的幾個主義可以大致的概括如下:

明確: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送去主義——只送不拿

送來主義——拋給的,被動的接受的

拿來主義——不僅要送去,還要拿來

那麼從上面的總結可以看出作者否定的是什麼,提出的是什麼?

明確:否定“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提倡“拿來主義”。

三、小結

我們今天分析了課文的前面部分,主要是本文“破”的部分,課文運用了因果論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要實行“拿來主義”,下節課我們則看看怎樣拿來。

四、作業

完成練習冊一、二、三題

教學後記:“送去主義”的表現能找到,但“送來主義”的歸納就比較困難

篇3:拿來主義語文教案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把深奧的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論證藝術;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

2.學習本文,認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批判地繼承,並能運用正確的觀點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二、教學設想:

1.魯迅先生的雜文有很強的針對性,文章所針對的事件距今時間較久,所以必須介紹清楚有關的背景,以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如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雜文是文藝性的議論文。閱讀方法應當與其它議論文大體相同。

3.在學習本文論證藝術時,難免要涉及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等有關論證方法的基本概念,對於多數同學來講。這些概念並不陌生,但還是比較抽象,因此要力求講得深入淺出,語言簡練、準確而又便於理解記憶。

4.《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雜文,對文章主旨、結構的理解歷來衆說紛紜,教學過程固然必須使學生讀懂課文,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當今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

2.學會分析當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現象。

3.體會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2.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教學過程:

一、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

二、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

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最初發表在6月7日《中華時報》副刊《動向》上,署名霍衝,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本文寫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爲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爲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於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爲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後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衆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爲“採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內容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於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種.種錯誤思潮和糊塗觀念。爲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爲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闡明瞭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文章中着重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但魯迅先生提出的主張也足以批駁那些對本國文化的錯誤觀點。因此,“拿來主義”完全適用於對待一切文化遺產。

三、題解:

提問:你讀了標題之後明確了什麼,有哪些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我們從標題明確了本文是要談論有關“拿來主義”的問題。讀標題後,要思考兩個問題:(1)、什麼是“拿來主義”? (2)、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四、帶着問題,閱讀課文,從文中來找答案:

(一)、讓同學們閱讀課文(5分鐘),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麼是‘拿來主義’”這一問題。

請同學起來回答,最後明確:第8、9段回答了什麼是拿來主義。

(二)背景介紹了本文主要談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可是8、9兩段隻字未提“文化遺產”,卻談什麼“大宅了”之類的問題。請同學們再仔細閱讀第9段,把這一段內容與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聯繫起來,想想“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麼事物。

學生閱讀,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最後明確:“大宅子”指文化遺產,“魚翅”指文化遺產中精華部分,“鴉片”指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

(三)、提問:

1.對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魚翅”)應取什麼態度?(吸收)課文中哪句話表現作者的這種主張?(“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

2.對文化遺產中精華、糟粕互見的部分(“鴉片”)應採取什麼態度?(批判地吸收)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只送到藥房裏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3.對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煙槍和煙燈”)應取什麼態度?(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應當清除)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4.對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姨太太”)應採取什麼態度?(堅決拋棄)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爲是。”)

(四)、理解第9段內容之後再來理解第8段內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對文化遺產,那麼,其餘的內容應當怎樣理解?仔細閱讀課文,思考“孱頭”、

“昏蛋”、“廢物”各指的是什麼 ?(可以討論)

指名回答。最後由教師明確:孱頭,“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進門”,害怕繼承拒絕借鑑,逃避主義;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燒光”,盲目排斥,虛無主義;廢物,“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鴉片”,崇洋媚外全盤西化,投降主義。

(五)、回過頭來看一下,本文是從什麼角度來說明我們必須要實行“拿來主義”的?

明確:(是通過批判與“拿來主義”相反的“送去主義”來證明必須實行“拿來主義”。)

1、重讀第一段,說說這段是從什麼角度批判“送去主義”的。

學生閱讀、思考,教師指名回答。最後明確本段第一句說明“送去主義”的由來,以後語句列舉了反動政府一味送去的可恥行爲。

2、提問:聯繫本文寫作背景,想想爲什麼“別的且不說”,而“單說學藝上的東西”?

(因爲本文着重要談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所以作者集中列舉“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

3、提問:本段最後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其中“進步”一詞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這是反語,表現了作者對“送去主義”的嘲諷。)

(六)重讀第3、4兩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麼壞處?

1、提問:第3段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方法批判送去主義?

(本段用將“送去主義”與尼采進行比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

2、提問:第3段開頭意思緊承第1段,聯繫第1段的內容應怎樣理解“豐富”、“大度”、“不算壞事情”?

(這裏是對“送去主義”的諷刺,不是“豐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寵。一味地送出去,當然是壞事情。)

3、提問:說說“拋來”、“拋給”、“送來”各指什麼意思。

(“拋給”、“送來”是指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濟文化侵略。“拋來”是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無代價的送人或施捨。一句“不要誤解爲‘拋來’的東西”,把“拋來”和“拋給”之間的善惡分得十分清楚。)

4、提問:請同學們說說3、4兩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兩段通過揭露“送去主義”的危害來批判“送去主義”,第6段揭示“送來”產生的禍患,說明“拿來”的必要。)

(七)學習本文最後一段。

1、提問:最後一句的“新文藝”、“新人”指什麼?

新人指無產階級文藝工作者,新文化指無產階級文藝。

2、提問:請同學們用簡明的話歸納本段的本意。

本段總結了全文,指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當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創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顧一下文章:作者開始先批判了“送去主義”,邊批判邊樹立自己的觀點,然後以生動的比喻闡述了“拿來主義”如何對待文化遺產,最後對全文作了總結,明確了實行“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實行“拿來主義”的人必須具備的品質。展示文章的提綱: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義”,樹立自己的觀點。

1.(1------2段)揭露“送去主義”媚外求寵,自欺欺人的可恥行徑,提出“拿來”的主張。

2.(3------5段)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進一步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3.(6------7段)指出“送去主義”產生的另一危害,明確提出本文論點。

第二部分:(8------9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具體內容。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並提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條件,以及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六、佈置作業:

這篇課文難度比較大,課後要認真複習,熟讀課文,並且完成課文後面〔思考與練習〕一、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作業,指名回答課文後〔思考與練習〕一、二、三題,請1--2名同學到前面面對大家談談“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2.進一步理解本文中對國民黨政府賣國政策的揭露和批判,準確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略)

二、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過上一節課,大家都明確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主要是針對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問題批判了錯誤態度,闡述了正確主張。

1.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談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這一個方面,請同學們歸納本文中心。

提示:最後要明確本文中心包含四個要點:①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政策,②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三、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一)儘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但並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輕鬆活潑,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麼方法取得了這樣的效果呢?

請同學們閱讀第8、9兩段,想想作者在這裏用了什麼方法:

啓發:如果將第9段內容改寫爲“拿來主義對文化遺產的態度是佔有、挑選。對其中的精華要全部吸收。對那些精華、糟粕互見的,要區別對待的部分,應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中的有害的舊形式應當廢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爲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遺產中腐朽的東西則要徹底拋棄”,和原文相比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學生不難發現第8、9兩段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師明確: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二)請同學們閱讀第3段,想想這段是否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學生議論。老師明確:這裏用尼采與“送去主義”者作比,尼采與“送去主義”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識的人,屬於同一類事物。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闡明觀點的方法叫類比論證的方法。它與比喻論證有明顯的區別:類比論證是同類事物作比較,比喻論證是用不同類的、只是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三)請同學們重新閱讀8、9兩段,想想作者爲了更清楚地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除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之外還用了什麼方法:

啓發:作者的目的是要闡明“拿來主義”的做法,爲什麼還要分析“孱頭”、“昏蛋”、“廢物”的表現?

學生閱讀、思考,教師指名回答。明確: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論證方法叫對比論證。對比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增強論證效果。

本文的論證藝術:

1.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2.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3.對比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四、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一)請同學們說說下面句子中畫線部分有什麼表達效果。

1.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揹着周遊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

2.總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學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諷刺、幽默的韻味(舉文中其他類似的例子)

(二)教師小結:犀利的語言,諷刺幽默的風格,固然是高超的語言藝術,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對事物的敏銳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對敵人和舊事物的憎惡痛恨。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沒有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感情,就不會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我們應當透過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本文的語言特點:

1.犀利

2.諷刺幽默

五、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與練習〕第四題。

2.思考:如何看待我國每年引進外國大片這一現象。

篇4:拿來主義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相關作者詳情,從歷史的角度瞭解但是社會背景下的“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和“拿來主義”;

2.潛力目標:理清課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語言,感悟“拿來主義”,掌握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和比較論證等論證方法;

3.情感目標:結合對作者的瞭解和對語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論及人,領悟“拿來主義”對當下的指導好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感“拿來主義”

(一)課堂導入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一位作家的雜文,“像投槍,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勢力。”同學們明白這位作家是誰嗎(魯迅)

(二)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超多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超多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以及短篇小說集《吶喊》、《�廂濉泛屠�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

(三)寫作背景

(四)《且介亭雜文》的緣起及文體簡介

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的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懣。“且介亭”暗示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現實。

雜文:是報刊上常見的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是以形象說理爲主的,短小,活潑,犀利的文學體裁,是“戰鬥性的文藝作品”。

雜文的基本特徵:

感應敏銳,戰鬥性強;資料博雜,手法靈活;

亦莊亦諧,議論形象;以小見大,文短味長。

(五)帶着問題聽朗讀

問題:1、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拿來主義”,請大家找出這句話

2、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請同學對以下字詞進行注音和改錯。

(六)初步感知課文

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文章的層次感和結構特點。舉出例子,“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他佔有,挑選。”“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這幾個句子之間就有層次性。提出文章先破後立的結構特點,引起學生思考。

二、細悟“拿來主義”

(六)閱讀課文,解決問題

①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此刻,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2〕。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3〕,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那裏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徵主義的關係,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②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

1、第1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麼作用

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學藝上的事。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僅使論述的範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媚外醜態的

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後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②還有幾位“大師”們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爲恥,反以爲榮;③“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麼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着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裏行間充滿着憎惡和鄙視。

③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4〕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後呢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爲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就應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④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爲“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能夠稱之爲“送來”,我在那裏不想舉出實例〔5〕。

1、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麼嚴重後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作類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若“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幾百年之後呢”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磕頭”、“討”和“殘羹冷炙”、“獎賞”等詞語,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送”的結果是我們的子孫後代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2、“拋來”和“拋給”有何區別

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捨,一般不懷有什麼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

⑤我在那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爲“拿來主義”。

⑥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爲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⑦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1、“送來”和“拿來”有什麼不同用一句話說明怎樣“拿”

“送來”不等於“拿來”;“送來”是被動理解,而“拿來”是主動獲取;“送來”的是別人剩餘的東西,而“拿來”的是經過挑選的有用的東西.

2、“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怎樣理解

“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取,自己拿。我們要運用腦子,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有思考、有鑑別、有選取)

⑧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爲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麼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7)。那麼,怎樣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但是因爲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理解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大宅子”比喻什麼對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舉了幾種態度

“大宅子”就是“文化遺產”

不敢進門放火燒光理解一切“拿來!”

孱頭昏蛋廢物

不敢理解全盤否定全盤肯定辯證吸收

⑨他佔有,挑選。看見魚翅,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衆摔在茅廁裏,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裏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能夠算是一種國粹,倘使揹着周遊世界,必須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能夠毀掉的了。還有一羣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爲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拿來主義”者是怎樣“挑選”文化遺產的

1.對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魚翅”)應取什麼態度吸收

課文中哪句話表現作者的這種主張“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

2.對文化遺產中精華、糟粕互見的部分(“鴉片”)應採取什麼態度批判地吸收

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只送到藥房裏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3.對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煙槍和煙燈”)應取什麼態度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應當清除

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能夠毀掉的了。”

4.對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姨太太”)應採取什麼態度堅決拋棄

讀出課文中表現作者這種主張的句子。“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爲是。”

一言以敝之,“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是: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先佔後挑.

⑩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爲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

文章結尾共有五個句子組成,如果這五句話是五個問題的答案,應提哪五個問題“拿來”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什麼

1、對待文化遺產,我們就應怎樣辦要“拿來”!

2、怎樣“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3、“拿來”有何好處建設民族新文化

4、怎樣才能“拿來”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5、“拿來”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兩個字概括)創新

(七)理清全文思路與結構

1、課文的第5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2、簡要說說:前面4個自然段講的什麼問題後面5個自然段講的什麼問題

3、作者要論說的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課文前面花超多筆墨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送來主義”

◎第5自然段是過渡段,它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前面4個自然段,揭示什麼是“送去主義”及實行“送去主義”的危險性;後面5個自然段,論證什麼是“拿來主義”及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作者要論說的是“拿來主義”,但它是針對歷史和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近代的“閉關主義”必然導致“此刻”的“送去主義”。“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日弱,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因此,採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拿來主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爲了“立”。

4、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因爲第一層:只是送去,有往無來(有悖於交往原則)

第二層:只是送去,必淪爲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

第三層: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應重視現實教訓)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後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好處。

第二課時

三、超越“拿來主義”

(1)把握中心思想

1.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談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這一個方面,請歸納本文中心。

①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政策

②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

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

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2)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1、儘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但並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簡單活潑,很搞笑味。作者究竟用了什麼方法取得了這樣的效果呢

閱讀第8、9兩段,想想作者在那裏用了什麼方法:

第8、9兩段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2、閱讀第3段,這段是否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那裏用尼采與“送去主義”者作比,尼采與“送去主義”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識的人,屬於同一類事物。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闡明觀點的方法叫類比論證。它與比喻論證有明顯的區別:類比論證是同類事物作比較,比喻論證是用不同類的、只是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3、請重新閱讀8、9兩段,想想作者爲了更清楚地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除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之外還用了什麼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闡明“拿來主義”的做法,爲什麼還要分析“孱頭”、“昏蛋”、“廢物”的表現

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論證方法叫比較論證。比較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增強論證效果。

本文的論證藝術

①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②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③比較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3)“拿來主義”的現實好處

學生自由發揮(圍繞“創新”等)

篇5:拿來主義優秀教案

拿來主義

一、導入新課

隨着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超多而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纔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從中能夠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二、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超多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廂濉貳�《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超多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僅以中學語文課本涉及的爲限。)

三、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最初發表在6月7日《中華時報》副刊《動向》上,署名霍衝,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本文寫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

爲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爲資料的所謂“新生活運動”。於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

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爲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後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衆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爲“採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資料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於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能夠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種種錯誤思潮和糊塗觀念。爲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爲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板書標題),闡明瞭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文章中着重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但魯迅先生提出的主張也足以批駁那些對本國文化的錯誤觀點。因此,“拿來主義”完全適用於對待一切文化遺產。

四、解題

請同學看課文註釋①,回答《拿來主義》一文選自何書。

針對學生回答,指出: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師生共讀:且介亭雜文。

[知識點:雜文]

雜文,現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偏重於議論,也能夠敘事。(《現代漢語辭典》)

雜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或社會傾向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活潑鋒利爲主要特點。資料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政治事件的雜感、雜談、隨筆都能夠歸入這一類。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造的詞語。什麼叫“拿來主義”呢?爲什麼對文化遺產務必採取“拿來”的態度呢?這就是學習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問題。

五、研析新課

a)分析寫作思路和課文結構層次。

提問: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麼主義?

討論、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後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懂得文章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十分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

提問:作者要論說的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課文前半部分寫“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討論、明確:作者要論說的是“拿來主義”,但它是針對歷史和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近代的“閉關主義”必然導致“此刻”的“送去主義”。“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日弱,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因此,採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拿來主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爲了“立”,“破”得徹底,“立”得才牢靠。這個問題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層次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後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國民黨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義”的媚外求榮和欺世惑衆的可恥行爲。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第二部分(5-9):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第6段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和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來主義”的含義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第9段從正面具體而形象地闡明“拿來主義”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部分(10):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好處。

2、研習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的表現力。

(1)提問:第1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麼用?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媚外醜態的?

討論、明確: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僅使論述的範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後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爲恥,反以爲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麼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着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裏行間充滿着憎惡和鄙視。

板書:

送古董

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畫媚外求榮

衣鉢相傳送活人

落後反動

(2)提問: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麼嚴重後果及危害?

討論、明確:作者以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作類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不是“豐富”,還是“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是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幾百年之後”呢?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飯做獎賞。“磕頭”、“討”和“殘羹冷飯”,“獎賞”等詞語,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送”的結果是我們的子孫後代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難點:第3段是難點,它的論證過程比較複雜。本段用了類比的方法。請將類比的資料說上:

尼采:自詡是太陽中國:——自詡地大物博

光熱無窮——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

只是給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來

他發瘋而死——子孫淪爲乞丐(亡國滅種)

“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嗎?

(2)提問:“拋來”的“拋給”有何區別?

討論、明確:

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捨,一般不懷有什麼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指有目的,帶惡意的輸出。

(4)小結:作者把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開始便從“閉關主義”說起,進而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學藝”上實行“送去主義”的種種媚外求榮,欺世惑衆的事實,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3、佈置作業

(1)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

禮尚往來:shang崇尚、重視

自詡:xu誇耀說大話

殘羹冷炙:gengzhi有濃汁的食品烤肉

冠冕: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爲體面

(2)完成課後練習五

(3)預習課文後半部分,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義。

導語:課文由“閉關主義”導致“送去主義”談起,只是“送去”不僅僅有悖於“禮尚往來”的儀節,而且必定窮了自己,因此,“送去主義”當然是錯誤的。但是聽憑“送來”就好麼?難道我們受“送來”的禍害還少麼?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必須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麼,什麼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一齊來看看魯迅先生的答案吧。

4、研讀第二部分: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帛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指名朗讀第5、6、7段,注意對吝(lin)嗇(se)髓(sui)蹩(bie)正音。

(1)提問:第5段中哪些詞語內含諷刺意昧?第6段的“送來”與“拿來”有何區別?

討論、明確:“摩登”是針對上文“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而言的,把賣國媚外的行徑說成“時髦”,一味地“送去”說成“趕時髦”,其諷刺意味是很濃烈的。“吝嗇”是針對上文“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鮮明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送來”是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的經濟、軍事、文化侵略、掠奪,是“拋給”的同義語:“拿來“是根據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質不同,資料迥異。

(2)提問:本文作者主張的“拿來主義”的資料指什麼?怎樣理解?

明確:A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B佔用,挑選。

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辯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取,自己拿。

(3)提問: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哪幾種錯誤態度?第9段闡述了“拿來主義“者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運用比喻論證說明有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

“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三種人想法行動實質共同點

孱頭怕給污染徘徊不敢走進拒絕繼承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燒光拒絕繼承不加挑選

廢物羨慕欣欣然蹩進全盤理解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鑑的逃避主義者。(十足的懦夫)

渾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和貌似徹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廢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右傾投降主義者)

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那麼,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

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首先是“佔有”,然後是“挑選”。“佔有”是前提,不“佔有”就無從“挑選”,“挑選”是關鍵,不“挑選”,“佔有”就毫無好處。(比喻論證)

“挑選”的具體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喻體本體

事物態度事物態度

魚翅吃掉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吸收(使用)

鴉片送藥房供治病精華和糟粕並存的部分趨利避還(使用)

煙--(略)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作爲史料、反面教材

(如八股文等無用的歷史垃圾)(存放)

姨太太(略)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剔除(毀滅)

的腐朽淫糜的東西

(色情文化等)

所有這些比喻,就將怎樣“挑選”說的既清楚透徹,又具體形象。

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或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5、研讀第三部分:要求學生朗讀文章最後部分,簡要說出每句話的資料。

第1句話:結論是我們要拿來。

第2句話: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第3句話:拿來主義的結果。

第4句話: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條件。

第5句話:從反面指出拿來主義的好處。

提問:這一段共5句話,如果這5句話是5個問題的答案,那麼就應是哪5個問題(“思考和練習二”)?

明確:(1)究竟就應怎樣對待文化遺產?(2)對文化遺產就應怎樣區別對待?(3)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用心好處?(4)要處理好文化遺產我們務必具備哪些條件?(5)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六、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半個多世紀了,這天,重讀先生的文章,猶在耳邊迴響。應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勢在必行,我們就應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來”務必愛國。沒有愛國心,只能當亡國奴,只能實行送去主義,是沒有膽量“拿來”的。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香港就是被腐敗的清政府送去的,社會主義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國家強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

“拿來”務必有用,要有選取地拿,不要抱着“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偏見,對外國的東西什麼都要,把中國變成發達國家的垃圾場,我們要“拿來”的是高科技、先進經驗,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更好的東西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擔負起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

“拿來”務必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適應發展經濟的需要;只有開放,才能擴大市場,國外的高新技術,先進經驗,以及優秀的人才纔會進來,爲我所用,發揮效益。

同學們,魯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儘管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但這天同樣能明白我們、激勵我們,讓我們再次欣賞先生的傑作,聆聽先生的教誨吧。

七、寫作特點

A先破後立,破立結合

B運用貼切的比喻闡明抽象、深奧的道理

C語言犀利、幽默。

八、本文的論證藝術:

1、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明確: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

2、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明確: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闡明觀點的方法叫類比論證的方法。那裏用尼采與“送去主義”者作比,尼采與“送去主義”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識的人,屬於同一類事物。

3、比較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明確: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論證方法叫比較論證,比較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增強論證效果。如孱頭、昏蛋、廢物。

附:板書設計

破閉關主義(排外)

送去主義(媚外)(1)揭來源舉表現:展覽、演藝

拿(2)揭出實質:媚外賣國

來(3)指出危害經濟衰敗

主主權喪失

“送來”(反面)

義正面態度“拿來”

佔有(立)孱頭——逃避主義

錯誤態度昏蛋——虛無主義條件:沉着、勇猛、

立運用腦髓(破)廢物——投降主義有辨別、不自私

放出眼光

自己來拿魚翅(使用)——吃掉

(正面)鴉片(存放)——供治病取其精華

挑選煙燈煙槍(毀滅)——送一點進博物館棄其糟粕

姨太太(毀滅)——各自走散

拋來=|拋給=送來=“獎賞”=侵略

(冠冕些)(本質)

尼采:19世紀後半葉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德國哲學家、美學家。

他對傳統、學派、理想、信仰以至目的、真理、統一性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說他是一個促成或造就新時代的天才人物。

“他把“你應”(基督教道德、康德哲學)與“我要”(愷撒的英雄主義)、“我是”(古代希臘的諸神)區分開來,認爲他就是當下的“我是”--我是有史以來最可怕的人,我是第一位非道德論者,我是地道的破壞者、毀滅者,我是流行了千百年的虛僞的冤家對頭,我是命運,我是真理,我已經給人類帶給了最淵博的著作,我是如此如此的一個人,千萬別把我與別的任何人混爲一談,如此等等。也就是自詡爲我是太陽”

篇6:拿來主義優秀教案

拿來主義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熟悉並掌握魯迅關於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論證技巧。

2、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把深奧的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

論證藝術;

3、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

4、聯繫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好處。

教學重點:

1、理解什麼是拿來主義以及爲什麼要拿來

2、理解比喻論證的方法

3、理解破與立的關係

教學難點:

1、“送去主義”是難點。因爲此刻的中學生對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詞語比較費解。所以講解時要適當介紹背景,把費解的詞語作重點講解。

2、反語的運用

3、理解魯迅雜文的特色,進而理解雜文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範圍比較廣泛。唐詩宋詞,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看了不少,每一天我們也進行交流,但對於這些文學作品,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理解它呢?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必須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板書課題、作者。

二、背景介紹

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共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爲了維護反動統治,蔣介石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爲資料的所謂“新生活運動”。於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隨之叫嚷“發揚國光”,掀起一股復古主義的逆流,以此來對抗革命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由此可見,“媚外”與“復古”二者緊密配合是國民黨反動政權和一些反動文人的基本特點。而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

爲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年前後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衆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同志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認爲“採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類似投降”。根據文章資料來看,當時一些青年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侵略,出於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國家民族前途的關心,對一切外國的東西部有一種恐懼心理。

由此能夠看出。當時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種種錯誤思潮和糊塗觀念。爲了揭露和打擊敵人,爲了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

[作品來源]

1、閱讀註釋①

2、補充: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發表於1934年6月7日的《中華日報》副刊上。課文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三、文章研讀:

讀標題

1、拿來主義中的“主義”是什麼含義?

——一種重大的原則或主張(板書)

2、議論文的標題有兩個大類:論題型的和論點型的,本文的標題是哪一類?

——論題型

3、從這個標題中能夠看出,本文就應着力解決(或論述)哪幾個問題?

A、什麼是拿來主義?

B、爲什麼要拿來?

C、怎樣樣拿來?

這是一個標準的三段論模式,是我們寫議論文時的一個很好的法寶,依照這樣的思路去結構文章,十分的安全保險。

帶着這三個問題,請同學們將文章瀏覽一遍。

插入雜文文體介紹

理清文章思路,研讀文章

討論解決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拿來主義”?(回顧“主義”一詞的含義)

1、明確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來主義”這一觀點

明確:第6-10段

2、這幾個段落中哪一個語句給我們帶給了答案?

第七節: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證明了作者的一種主張)

注意,本句中有一個詞:“所以”——證明這是作者得出的結論,那麼這一結論是在什麼基礎上得出的?(也即作者爲什麼提出該論點)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閱讀課文的一到七小節,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節的論證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總結:

或閉關主義,或送去主義,或聽憑送來,或自己來拿

非閉關主義

非送去主義

非送來主義

——————————

所以,要“自己來拿”

——這是什麼樣的邏輯論證?因果論證

討論解決第二個問題——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我們都明白魯迅先生是以筆鋒犀利著稱,在那裏他又是以怎樣的一種表述來否定並批判這三種“主義”的呢?

1閉關主義

實質——明清以來奉行的閉關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後果——大門被槍炮打破(鴉片戰爭)

碰了一串釘子(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2送去主義

實質——國民政府的賣國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麼出去呢?

一批古董→幾張古畫和新畫→梅蘭芳博士

從數量上來看是變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終會無物可送,

②而魯迅先生卻把這說成是“也能夠算得顯出一些進步了”,說明了什麼?

明確:反語,諷刺國民黨政府在欺世惑衆、媚外求榮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開篇,魯迅先生即向我們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筆力,請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紅色標記的字詞句,分析其深刻內含。

後果——亡國滅種,禍延子孫

作者在那裏並沒有十分直白將這種後果表述出來,那他是怎樣說的呢?

①“尼采就自詡他是太陽……做獎賞。”

分析:尼采自詡是太陽,實際不是,最後瘋了

中國自詡地大物博,實際不是,最後滅亡

運用類比手法,諷刺盲目自大者,告誡人們一味“送去”,只能淪爲乞丐。即使自己這一輩淪落不到,子孫後代呢?——討一些殘羹冷炙作獎賞。

3送來主義

在提出這一主義的時候,作者用了四個意思較接近的詞語,我們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國民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賣國政策和出賣領土主權等罪惡行徑。

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掉或送人,一般沒有惡意。

拋給:指帝國主義爲了進行經濟和文化侵略,向中國傾銷剩餘物資、傳播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等的陰謀罪行。(“給”字表示是懷有企圖,非要你理解不可的)

送來:自欺欺人的說法,批判國民黨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臉

實質——帝國主義向中國傾銷剩餘物資進行文化經濟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國鴉片,德國廢槍炮,法國香粉,美國電影,日本小東西

後果——大受其害,對外國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結: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看出,魯迅先生對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有他自己獨到的見

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板書),沒有往來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務必得有來,但來的也不是隨便的東西,務必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們不能控制這一點,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張——拿來主義。

按照我們寫議論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就應將自己的觀點亮出來,而這篇文章的觀點到第七小節才提出,這是爲什麼呢?

明確:立論:議論文能夠闡述自己的觀點,叫“立”;駁論:能夠批駁別人的觀點,叫“破”;本文先駁後立(先破後立)。

討論解決第三個問題——怎樣實行“拿來主義”

拿,帶有主觀能動性,既然是主觀的就會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響,當時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不敢拿來,這不好;隨便亂拿,沒有原則性也不好,到底該怎樣實行這一主義呢?

1、仔細閱讀8-9節,理清思路(板書)

那裏主要理清窮青年和拿來主義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窮青年徘徊不敢進門孱頭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放一把火燒光昏蛋

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廢物

拿來主義者佔有

挑選魚翅吃掉

鴉片送藥房,供治病

煙燈和煙槍送一點如博物館,其餘毀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談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但是8、9兩段隻字未提“文化遺產”,卻談什麼“大宅了”之類的問題。請同學們思考:“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麼事物?

明確:“大宅子”指文化遺產,“魚翅”指文化遺產中精華部分,“鴉片”指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

3、窮青年的三種做法又具體指什麼呢?

孱頭�D�D害怕繼承拒絕借鑑,逃避主義;

昏蛋�D�D盲目排斥,虛無主義;

廢物�D�D全盤西化,投降主義。

4、“拿來主義”要求我們對待這些事物要各持什麼樣的態度?

①“魚翅”�D�D吸收�D�D“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

②“鴉片”�D�D批判地吸收�D�D�D“只送到藥房裏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③“煙槍和煙燈”�D�D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應當清除�D�D“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能夠毀掉的了。”

④“姨太太”�D�D堅決拋棄�D�D“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爲是。”

5、要求學生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麼問題?

明確:(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拿來之後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用心作用?)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爲新宅子。(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條件?)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拿來主義”有什麼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

5、這告訴我們“拿來主義”的最後一步該怎樣做?

明確:創造

6、由此,請我們總結:怎樣實行“拿來主義”?

明確:佔有→→挑選→→創造(板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進一步理解文章資料,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談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這一個方面,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歸納本文中心。要求資料完整,語言通順。最後要明確本文中心包含四個要點:①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②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政策,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學習本文的論證藝術

儘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但並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簡單活潑,很搞笑味。作者究竟用了什麼方法取得了這樣的效果呢?

①比喻論證

第8、9兩段

明確: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②類比論證:

第3段

明確:那裏用尼采與“送去主義”者作比,尼采與“送去主義”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識的人,屬於同一類事物。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闡明觀點的方法叫類比論證的方法。(板書)它與比喻論證有明顯的區別:類比論證是同類事物作比較,比喻論證是用不同類的、只是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區別必須要弄清。

③比較論證:

8、9、10三段

明確:“孱頭”、“昏蛋”、“廢物”的表現與“新人”的表現比較。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論證方法叫比較論證。(板書)比較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增強論證效果。

板書:本文的論證藝術:

①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

②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

③比較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

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D�D諷刺、幽默、犀利

教學方法:請學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覺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語言,並加以評析。如:

①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煙具都不同,確能夠算是一種國粹,倘使揹着周遊世界,必須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能夠毀掉的了。

②總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③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此刻,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

④我在那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

學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諷刺、幽默的韻味,之後要求學生再儘自己所能舉出課文的其它例子。

教師小結

犀利的語言,諷刺幽默的風格,固然是高超的語言藝術,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對事物的敏銳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對敵人和舊事物的憎惡痛恨。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沒有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感情,就不會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我們應當透過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舉的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觀點,在這天有沒有現實好處?請同學們聯繫我們當前的社會現實想一想。

學生討論,列舉類似現象,教師引導作分析。

(如果學生提出的材料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麼,按本文形式,以“新拿來主義”或“新的拿來主義”爲題寫一篇作文,要求,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列出論證的提綱。如果提出的材料不豐富,則帶給以下材料,請學生作評析,而後作文。)

1、中國的宣紙製造工藝失密。

2、來自日本的訪問學者莊嚴舜哉說,中國目前流行的日本動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場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爲其中充滿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國卻看不到。

3、東芝筆記本電腦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國及西歐,該產品被招回,而在中國,僅帶給了一兩個補丁軟件。

4、日本的汽車製造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流產品出口歐美,二流產品國內用,三流產品送中國。(本田的安全氣囊問題,三菱的排氣管設計缺陷問題)

5、法國的電影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

6、中法合資的廣州雷諾公司,因生產的標緻汽車國產化率太低,最終不歡而散。

7、摩托羅拉在中國設廠,但幾年下來,中國所掌握的僅是該公司硬件生產技術,核心技術卻得不到。

8、招商引資,污染企業紛紛到鄉鎮設廠……

仿寫

帶給一篇例文,學生閱讀,談感受:

足球中的拿來主義

中國足協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職業化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此刻,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技術上的東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從最早的古廣明、遲尚斌,再到職業化初年把整個年輕的健力寶送到足球王國巴西,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流洋的球員,楊晨,李金羽,謝輝,孫繼海,李鐵,邵佳一他們,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把杜威送到哪哪。我在那裏不想討論他們出去對提高中國足球有什麼關係,總之,此刻出去的人是越來越年輕化了,我敢說,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但是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禮儀,說道:拿來!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誇過他是太陽,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終究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中國足球的水平連中國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國人能把中國出去的球員當盤菜嗎?(就是菜的話,出去的球員都是大咸菜)。外國俱樂部誇中國的球員有潛力。他們的拿不出東西,大腕球員不來,只好誇咱們的球員。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爲“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說的冠冕些,能夠稱爲“送來”,我在那裏不想舉出實例(其實甘肅天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那裏也並不想對與“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爲”拿來主義”。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瞎怕了。先有英國的足球流氓(中國有了),東南亞的賭球開盤,意大利的黑哨(中國裁判學會了)。其實這正是因爲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我在那裏說得似乎有些勉強)。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魯迅原話。低素質的中國足球人很難領悟)

假如我們有幸學會了“巴西”(中國隊會成爲亞洲的巴西隊嗎???),或者學會了南斯拉夫(中國隊會成爲亞洲的巴爾幹雄鷹嗎???),我們不思進取,照樣玩兒完。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學巴西,學南斯拉夫務必要超過他們,變成自己的。首先要咱們的中國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足球不能成爲新足球。(學員徐莉秀收集)

篇7:拿來主義優秀教案

《拿來主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屬於議論文。此文選自於《魯迅全集》第六卷,是魯迅先生就如何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所撰寫的一篇雜文。魯迅的雜文具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並且善於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學習本文不僅僅能夠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議論文的寫作特點,而且能夠學習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以及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於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瞭解雜文的文體特徵。

2.把握文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潛力目標

1.揣摩課文中運用比喻、諷刺、反語的表達效果,學會根據語境辨析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2.聯繫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好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詞語表面,分析其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1.聯繫歷史背景,揣摩語言的感情色彩。

2.準確理解文中的概念(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拋來、拋給、送來、送去、拿來、孱頭、昏蛋、廢物、拿來主義等),明確比喻說理的特點。

教學方法

1.問題式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幾個富有啓發性的關鍵問題,如“作者在論述‘拿來主義’之前是怎樣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後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樣揭示‘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和具體涵義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觀點,‘拿來主義’者對文化遺產到底持什麼態度‘拿來’的條件是什麼”等,交給學生討論、交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讓學生充分體會本文思維的條理性。

2.概念比較法。可與問題式教學法結合起來,透過概念間的比較,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以學生自行探究研討爲主,力求從課文資料出發向縱橫拓展,力求從學習理解向遷移運用轉化,從而到達擴大思維含量,提高思維層次,增強學習潛力,完善學習素養的目標。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資料,初步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師生共同研習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來主義”這一主張的。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必須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麼,什麼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從《拿來主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文題)

二、題解

文體及寫作背景簡介。

雜文是一種文藝性政論文。魯迅曾說,雜文這種文體,“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於是成了‘雜’。”(《且介亭雜文·序》)這是有關雜文特點的一種廣義說法。我們此刻所說的雜文,主要是指“五四”以來,以魯迅爲代表的那種精闢犀利,帶有濃烈的文藝色彩的議論文章。它的形式靈活多樣,無論是雜感、短評、隨筆、編後、序跋、札記等,只要富有濃厚的文學性和銳利的議論鋒芒,都能夠稱爲一篇好雜文。

本文是魯迅先生於1934年6月4日寫的一篇雜文,最初發表在該年6月7日的《中華日報》副刊上,署名霍衝,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自從中國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來,反動統治者,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派在各個方面奉行賣國政策。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反動派實行反革命的文化“圍剿”,使各種錯誤思潮也隨之氾濫,封建的遺老遺少們叫嚷復古主義,賣國求榮的“全盤西化”論喧囂一時。左翼文化隊伍中對要不要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也思想混亂,頗多分歧。應對如此背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篇雜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文章所闡明的基本觀點,在這天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指導好處。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放錄音

要求學生認真聽,準確認讀。

教師抽查字詞掌握狀況,投影顯示:

下列加粗字音、形全對的一組是(

選一學生回答,明確:D項(A.孱càn,詡xǔ;B.“免”爲“冕”,“灸”爲“炙”;C.“弊”爲“蹩”,嗇sè,玄xuán)

2.提問:“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的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

明確:第2段點到“拿來”後,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纔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3.提問: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爲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四、誦讀鑑賞1~7段

1.誦讀鑑賞1~3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論述“拿來主義”之前是怎樣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後果的爲什麼要這樣論述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選二名學生回答。

明確:文章開頭說:“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閉關主義”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閉關鎖國”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與世隔絕,孤陋寡聞,使古老的中國處於腐敗、落後、愚昧的境地。“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和“又碰了一串釘子”是比喻,前者指1840年鴉片戰爭,後者指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到此刻”--國民黨黑暗腐朽的反動統治時期,閉關自守的“關”早就沒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於是由“閉關主義”轉爲賣國投降的“送去主義”。

作者勾畫出這一演變過程之後,筆鋒一轉,緊緊抓住《大晚報》的三條新聞,對“送去主義”的表現和實質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覽;二是繪畫展覽;三是梅博士出國,作者敏銳地意識到,象徵主義這種頹廢的文藝流派,已在蘇聯沒落,那種認爲中國畫和戲劇切合象徵主義的論調純屬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諷刺,點明“送去主義”的實質但是是賣國主義罷了,“活人代替古董”,欲演欲烈,至此,“送去主義”的反動本質被揭露無遺。(加粗字板書)

教師點撥:“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是中國反動政府的一個180°大轉彎,由夜郎自大變爲自輕自賤,由盲目排外變爲盲目崇拜。

三條新聞能夠看做“送去主義”在文藝界的實例。

作者把中國的“送去主義”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類比,說明“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義”和尼采的狂妄自詡是一樣可笑的,說明奉行“送去主義”將貽誤子孫,使國家衰敗。

(3)提問:對“送去主義”的批判,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請找出相關的語句,結合語境聯繫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選四名學生回答。

明確: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在詼諧調侃之中,暗示反動當局借展覽之名,行盜賣之實。

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捧”“掛”表示恭敬、莊重,張揚的字眼與“幾張”微小的數目構成強烈反差,極盡奚落、諷刺意味。“大師”“發揚國光”用兩個表示否定的引號,構成反語,“發揚國光”實爲“送去”,即媚外求榮。

活人代替了古董,這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進步”,反語,實爲“倒退”。

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氣度寬宏,毫不計較。反動政府實際並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那裏運用反語,蔑視、嘲諷之意顯而易見。

方法點撥: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能夠集中在兩點上。那裏我們看出作者把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以示其滑稽,忍俊不禁之餘,感受作者辛辣的筆觸,感悟其戰鬥精神。(板書加粗字)

(4)羣衆朗讀1~3段。

2.誦讀鑑賞4~7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的

明確:作者首先分析了“拋來”“拋給”“送來”的區別,然後再次點題,並把吸收文化遺產的主張稱爲“拿來主義”。之後指出,諸如英國的鴉片、法國的廢槍炮等等,實際不是拿來的,而是被送來的。如果只看到這些害人的東西,就會得恐外症,這種恐懼心理會造成對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至此,作者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就是“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

(3)提問:文中提到的“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基本涵義是什麼,試結合語境仔細揣摩。

明確: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送人,一般不懷有不良的動機。表面上好像還維持着國際交往的樣貌。

拋給--是磕頭求賞之後的賞賜,是有目的的給予,非理解不可。

送來--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

拿來--是從理解者的角度講,是主動地挑選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東西。“運用腦髓”就是動腦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識別精華與糟粕;“自己來拿”就是獨立自主地選取,不依靠別人。這三個短語的次序是不可顛倒的。(加粗字板書)

(4)羣衆朗讀4~7段。

五、師生共同小結

文章首先批判了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危害,然後辨析了“拋來”“拋給”“送來”與“拿來”的本質區別,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拿來主義”。請同學們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思路的條理,感受語言的諷刺意味。

六、學生朗讀課文,深刻領會文意

七、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聯繫背景,深刻理解魯迅提出“拿來主義”的好處。

2.完成思考練習第一題的2、3、4小題及第二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在熟讀課文、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關於繼承文化遺產問題的精闢論述。

[教學過程]

一、誦讀鑑賞第8、9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來主義”的具體涵義的

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遺產比喻成某窮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對宅子處理的不同態度來形象說明什麼是“拿來主義”。作者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這是批判繼承的先決條件和必備的態度。然後剖析三種錯誤態度:“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作者在否定了這三種錯誤態度之後,再從正面論述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即佔有、挑選。(加粗字板書)

3.結合語境,揣摩“孱頭”“昏蛋”“廢物”的含義。

明確:“孱頭”指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盤否定的人;“廢物”指崇洋媚外、全盤理解的人。(加粗字板書)

方法點撥:上一節課我們談到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談到“把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示其滑稽”。那裏,作者把準備批判的觀點形象化,然後着重刻畫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無情的否定,沒有生硬的說教,讀來生動形象,卻又力透紙背。在我們的寫作中應學習運用這兩種方法,以取得較好的諷刺效果。(加粗字板書)

4.比喻說理使論述具體形象,讀來意興盎然而便於理解,易於認同,試結合第9段分析“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各比喻什麼

明確:“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對於精華部分,就應理解;“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須批判吸收的部分;“煙槍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完全沒有價值,但可適當保存以教育後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應果斷拋棄。(加粗字板書)

方法點撥:作者運用比喻說理,把抽象的關於如何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理論問題轉化爲一個簡單的經驗性問題。對本文的學習,有助於我們的議論文寫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說教,力求具體生動形象,達“潤物細無聲”之效。

5.學生自由朗讀8~9段,體會比喻說理的妙處。

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10段

1.羣衆朗讀第10段。

2.多媒體顯示:

閱讀本段,完成下列題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2)“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是什麼

(3)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拿來”的目的是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兩字)

(4)請用一句話概括段意。

選四名學生回答。

明確:(1)使用--(魚翅)吃掉,(鴉片)供治病;存放--(鴉片)送到藥房去,(煙具)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滅--(煙具)大能夠毀掉,(姨太太)請她們各自走散。

(2)“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3)創新

(4)“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學生羣衆朗讀最後三段,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近七十個年頭了,這天,重讀先生的文章,猶在耳邊迴響。應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勢在必行,我們就應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來”務必愛國。沒有愛國心,只能當亡國奴,只能實行送去主義,是沒有膽量“拿來”的。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拿來”務必有用,要有選取地拿,不要抱着“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偏見。

最後,“拿來”的目的是爲了創新。

五、探究性思維訓練

1.以“拿來主義”審視已學的中國古代文學或外國文學作品,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佔有、挑選”原則。

2.以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變化爲依據,說說他對“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是如何實踐的。

3.以“拿來主義”審視我國的改革開放,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佔有”“挑選”“創新”三原則。

4.“送去”就是“媚外求榮”嗎

5.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我們如何看待“送去”與“拿來”

請同學們任選二題與同桌討論交流。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深層探究。

材料1……這些採取(舊形式的採取),並非斷片的古董的雜陳,務必溶化於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贅說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舊形式是採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而且,這工作是決不如旁觀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以前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但現存的新的木刻,卻和這歷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作木刻的影響的。

別的出版者,一方面還正在紹介歐美的新作,一方面則在複印中國的古刻,這也都是中國的新木刻的羽翼。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如果作者都不斷的奮發,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會明白上文所說,實在不僅僅是一種奢望的了。

(《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

材料2“五四”以後,魯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進展,他雖未斬斷與尼采思想上的聯繫,但所取於尼采的,已有別於前一階段。

爲配合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時代需要,魯迅強調了尼采徹底破壞舊傳統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爾斯泰一齊稱爲“近來偶像破壞的大人物”,讚揚他們“不單是破壞,而且是掃除,是大呼猛進,將礙手礙腳的舊軌道不論整條或碎片一掃而空。”他堅信“舊象愈被摧破,人類便愈進步”。他提倡樹立尼采那樣不怕孤立的精神。

魯迅在這一時期對尼采的批判態度也是很鮮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覺到尼采的超人“太覺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階段所理解的尼采的“置衆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魯迅和尼采的徹底決裂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1934年,他在《拿來主義》中寫道:“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次年,他進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學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發狂和死,另一條是收縮爲虛無主義者。

早期魯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義和唯意志論爲理想,希圖改造國民精神以挽救祖國的命運。“五四”時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學說作爲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勵人們不怕犧牲改革舊弊。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批判了尼采脫離現實、脫離人們的思想觀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對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精到而深邃的觀察。魯迅正是把尼采學說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來充實和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材料3據柯文輝的《藝術大師劉海粟傳》、吳作人等的《徐悲鴻》、梅紹武的《我的父親梅蘭芳》等人物傳記及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文史資料介紹:1934年劉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廣場普魯士美術館舉辦中國畫展極其成功,大長民族誌氣,“獲得無上光榮與極大成功”;1933年,徐悲鴻在西歐舉辦中國畫展,震動了西歐各國藝壇,破除了西方人輕視中國文化藝術的偏見,在世界藝壇上弘揚了祖國的繪畫藝術;1935年,梅蘭芳應邀訪蘇演出,這次演出促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中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愛國之舉。

仔細揣摩課文第一段文字,語含諷刺,帶有貶義,應從兩方面理解:第一,這是魯迅先生的偏見,魯迅是偉大的,他有許多真知灼見,但並不等於他對任何人任何事的評價總是客觀的,全面的;第二,不應脫離魯迅雜文語言的特點生硬地理解,爲了加強諷刺力度,雜文語言是能夠帶有主觀色彩的。

所以,我們對《拿來主義》,同樣要“運用腦髓”“自己來拿”。

材料4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我們“拿來”了十五個國家的十八個城市的電視節目。人家的藝術,我們能夠觀摩、思索、借鑑,既開闊了觀衆眼界,又有利於提高我們的電視藝術,可謂採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這是“拿來”。此外,還有“送去”。據瞭解,明年,本市將在漢堡舉辦“上海電影周”,在澳大利亞舉辦“上海兒童電影周”,上海雜技團,舞劇《大禹》將赴歐、美、加、日等國演出等等,真是進進出出,熱鬧非凡。

“拿來”和“送去”,這便構成了中外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會使我們文化更充實,更成熟。切勿一提“開放”,就擔心人家那兒的“蒼蠅”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鑑,我們就可大膽地“拿來”,也可大膽地“送去”。

材料5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是個很有特色的國家。從矇昧的遠古起,幾乎是從一有文化起,中國文化中就有外來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國人民是最“有容”的,我們肯於和善於吸收外來的好東西,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所以才能創造出這樣光輝燦爛的文化。魯迅先生提倡“拿來主義”,正表示了這種精神。

但是,中國不但能“拿來”,我們也能“送去”。歷史上我們不明白有多少偉大的發明創造送到外國去,送給世界人民。從全世界範圍內歷史和現狀看,人類禮貌之所以能發展到這天這樣輝煌的程度,中國人民與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國家自從產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世界上其餘的國家都爭先恐後地向西方學習,中國也不例外。這天,中國人民對西方的瞭解遠遠超過西方人民對中國的瞭解。在此狀況下,我們認爲,既然西方不肯來拿,我們只好送去了。這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我們務必認真完成。我們務必把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送給世界各國人民,使全世界共此涼熱。

(選自季羨林《東學西漸叢書》)

六、佈置作業

1.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方法說理,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徵。請編出能夠闡述“拙劣的模仿會導致喪失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莊子《邯鄲學步》伊索寓言《鷂子和天鵝》成語故事《東施效顰》

2.運用“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運用擴散思維進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農夫的愚昧、蛇的狠毒。農夫把愛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揚“愛”的旋律。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職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允許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篇8:《拿來主義》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內涵

2、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正確理解各種比喻的含義。

3、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教學重點:

1、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2、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及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方法及各比喻的含義。

德育滲透:

我們青少年怎樣去面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隨着“日流”“韓潮”的不斷浸入,我們青少年應怎樣面對。

教學方法:

閱讀理解 歸納比較 疑問探討 討論總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前調查;愛看韓劇的人有多少

愛看日本動畫片的人有多少

你們家使用的電器都是什麼牌子

二、面對這種“日流”“韓潮”的襲來,作爲祖國未來希望之星的青少年,應該怎麼做?魯迅先生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拿來。那麼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我們來看《拿來主義》餘下的部分,也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後果

〈二〉⑤―⑨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三〉⑩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四、研讀課文、

1、第5段中那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摩登”:時髦,將一味“送去”說成是一件很“時髦”的事,其諷刺意味很濃烈。

“吝嗇”是針對第三段的“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對照鮮明,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第5段是過渡段,它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2、第5段結尾說到:“‘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爲‘拿來主義’”,請問什麼是拿來主義,怎樣理解?

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運用腦髓: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別力;

自己來拿:要有選擇,自己拿。

3、前四段內容提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它們與“拿來主義”有什麼區別(從特點、實質、利弊方面比較)?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幾種錯誤態度?

種類 表現 實質

孱頭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進門 害怕繼承,拒絕借鑑,逃避主義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 盲目排外,虛僞主義,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形象地論述了“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

喻體 本體 具體做法

魚翅 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 使用,吃掉

煙槍煙燈 有害的適當保存一點,可作爲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點進博物館,其餘毀掉

姨太太 反動腐朽部分應完全摒棄 走散

比喻論證: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從這個角度講,議論文中運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加強對論點的證明.運用時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須恰當的方法來進行論證。

例如《說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從心理上分析,嫉妒猶如毒蟲,常常會把妒者自己的心靈啃齧得滿目瘡痍”,“整天處於一種既不舒暢、極不安寧的境況中難以解脫”。

這裏把嫉妒比喻成毒蟲,有力的論 證了嫉妒害己的觀點。生動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強了說服力。

6、研讀第三部分:

(1)朗讀最後一段

(2)簡要說明每一句話的內容。

句數 內容

① 結論是我們要拿來

② 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③ 拿來主義的結果

④ 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條件

⑤ 從反面指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五、小結:

當前社會上有很多種學習古人的行爲,對於這些行爲,發表自己的看法。

1、韶關市27位學齡童在韶州府學宮參加開筆禮。他們端正執筆,硃砂開痣,茶奉雙親,在孔子像前接受啓蒙老師關於尊師重教、孝順父母等傳統美德的教育和“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教育。

2、京劇進入國小課堂

3、佛山祖廟開筆儀式

4、鄭大化工學院2003級畢業生,選擇漢服做畢業學位服合影,並給老師行禮。

5、穿着漢服向屈原像行禮。

六、結束語

每一位愛國的青少年,當我們面對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形式多樣的外來文化,我們應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做一個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主義者。

篇9:《拿來主義》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魯迅關於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課文中運用比喻的內蘊,學會根據語境辨析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聯繫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詞語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聯繫歷史背景,揣摩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文章背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這一主張的。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麼,什麼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瞭解文章的背景

自從中國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來,反動統治者,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派在各個方面奉行賣國政策。30年代,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文化“圍剿”,各種錯誤思潮也隨之氾濫,封建的遺老遺少們叫嚷復古主義,賣國求榮的“全盤西化”論喧囂一時。左翼文化隊伍中對要不要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也思想混亂,頗多分歧。面對如此背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篇雜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放錄音“拿來主義”

提問:“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地,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聽完錄音後回答)

明確:第2段點到“拿來”後,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纔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提問: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爲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四、誦讀鑑賞1~4段

1、誦讀1~4段。(指定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課文1~4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送去主義”進行批判的?(朗讀後回答)

明確:指出它的來源――閉關主義;表現――送古董,送畫,送梅蘭芳博士;實質――媚外;危害――討殘羹冷炙(經濟衰敗)、任憑“拋給“(喪失主權)。

3、提問:在批判“送去主義”前,爲什麼先談“閉關主義”?試結合背景談談二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閉關主義”是指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抱殘守缺。而“送去主義”則是指國民黨反動派的媚外求榮、欺世惑衆。都是對外政策,雖形式不同,實質卻相同,都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創造和發展。其結果必然使中國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慘境地。

4、提問:對“送去主義”,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閱讀課文,找出這些語句,結合語境,聯繫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確:

(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捧”“掛”兩個惟妙惟肖的動作描寫,極盡奚落意味。而“發揚國光”則是反語,實爲“送去”,即媚外求榮。

(2)……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反語,實爲“倒退”。

(3)……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氣度寬宏,毫不計較。反動政府實際並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這裏運用反語。

5、提問:作者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還提到“拋來”“拋給”“送來”,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

明確: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送人,一般不懷有不良的動機。表面上好象還維持着國際交往的樣子。拋給――是磕頭求賞之後的賞賜,是有目的的給予,非接受不可。送來――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

五、師生共同小結

“拋來”的不好,“拋給”(或“送來”的,又不懷好意,什麼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拿來主義”。該怎麼去拿來呢?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再次欣賞作者是如何在徹底批判“送去主義”的基礎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張的,並進而找出“送去”與“拿來”的區別。

學生朗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聯繫背景,深刻理解魯迅提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2、細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思路。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在理解課文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關於繼承文化遺產問題的精闢論述。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明確思路

明確:課文由“閉關主義”導致“送去主義”談起,只是“送去”不僅有悖於“禮尚往來”的儀節,而且必定窮了自己,因此,“送去主義”當然是錯誤的。但是聽憑“送來”就好麼?難道我們受“送來”的禍害還少麼?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二、理解作者對“拿來主義”的精闢闡述

1、齊聲朗讀5~10段課文。

2、教師引導學生研習課文。

資料顯示(一)(投影或多媒體)

這些採取(舊形式的採取),並非斷片的古董的雜陳,必須溶化於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贅說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舊形式是採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而且,這工作是決不如旁觀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資料顯示(二)(投影或多媒體)

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但現存的新的木刻,卻和這歷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作木刻的影響的。……

別的出版者,一方面還正在紹介歐美的新作,一方面則在複印中國的古刻,這也都是中國的新木刻的羽翼。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如果作者都不斷的奮發,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會知道上文所說,實在不僅是一種奢望的了。

《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

3、提問:這是兩段魯迅關於對待文化遺產問題的精闢論述,請讀後摘錄其大意。

明確:

①關於文化遺產的內容,有中國古代的還包括歐美的。

②繼承文化遺產的方法:“棄去蹄毛,留其精粹”“採用外國的良規”。③繼承文化遺產的目的:“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

再次閱讀課文5~10段。

4、提問:本文作者主張的“拿來主義”的內容指什麼?

明確:①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②佔用,挑選。

5、提問:“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學生,參看“資料顯示”上的資料,根據語境進行分析。)

6、提問:爲了闡述這一主張,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又指出對待這個大宅子可能出現的三種態度。即“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

明確:“孱頭”――指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盤否定的人。“廢物”――指崇洋媚外,全盤接受的人。從整段文章看,顯然作者是用調侃的筆法幽默風趣,又很有批駁力地藉以譏諷“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可笑。

7、提問: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來主義”的做法,即吸取精華,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論證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細微的體察和揣摩?請指出這些喻體各比喻什麼?

明確: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須批判吸收的部分。煙槍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完全沒有價值,但可適當保存以教育後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三、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最後一段

1、閱讀最後一段

2、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閱讀第10段,完成下列四題。

①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②“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是什麼?

③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即“拿來”的目的是爲了________(限填兩字)。

④請用一句話歸納段意。

明確:

①使用――(魚翅)吃掉,(鴉片)供治病;存放――(鴉片)送到藥房去,(煙具)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滅――(煙具)大可以毀掉;(姨太太)請她們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③創新

④“拿來主義”對於創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義。

四、小結

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半個多世紀了,今天,重讀先生的文章,猶在耳邊迴響。面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勢在必行,我們應該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來”必須愛國。沒有愛國心,只能當亡國奴,只能實行送去主義,是沒有膽量“拿來”的。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香港就是被腐敗的清政府送去的,社會主義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國家強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

“拿來”必須有用,要有選擇地拿,不要抱着“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偏見,對外國的東西什麼都要,把中國變成發達國家的垃圾場,我們要“拿來”的是高科技、先進經驗,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更好的東西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擔負起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

“拿來”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適應發展經濟的需要;只有開放,才能擴大市場,國外的高新技術,先進經驗,以及優秀的人才纔會進來,爲我所用,發揮效益。

同學們,魯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儘管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但今天同樣能知道我們、激勵我們,讓我們再次欣賞先生的傑作,聆聽先生的教誨吧。

放錄音……

五、佈置作業

閱讀《讀本》中徐�的雜感《談金錢》。

[板書設計]

①揭來源舉表現

②揭出實質

批判送去主義經濟衰敗

③指出危害主權喪失

⑥“送來”(反面)

主張拿來主義正面態度“拿來”

⑧佔有孱頭

錯誤態度昏蛋⑩條件: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⑦運用腦髓廢物

放出眼光

自己來拿魚翅

(正面)鴉片取其精華

⑨挑選煙燈煙槍棄其糟粕

姨太太

[延伸閱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後1~4題。

有一則笑話,一位胡先生看戲回來,對戲園裏的一幅對聯連聲叫好,別人問他,究竟是一幅什麼對聯呢?胡先生皺着眉頭想了一刻,惋惜地說:“上聯記不清了。”下聯呢?“下聯……”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會兒,說“好象是,什麼什麼‘春’。”――真個可笑!一幅極好的對聯,只記得一個“春”字,還沒有十分把握;而只記得一個“春”字,卻又連聲叫好。這位胡先生的學風,實在惡劣。

這個笑話雖然有些誇張離奇,但胡先生式的學風卻不可說少見。有的人讀書很不認真,甚至是跳躍式,一翻就是十幾頁,幾十頁;有的人讀書,只看字面,不管內容,更不動腦子,粗枝大葉,不求甚解,書本一撂,一無所獲。像站在馬路上看行人一樣,只知有不少人過去了,卻不知過去的是什麼人,這種學風,很與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幹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無影無蹤。砂子呢?表面也溼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溼得砂子,也搓不出水來。因爲砂子吸水,並沒有吸到自己的“肚子”裏去,只是讓水順着縫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謂吸水,只是“過水”而已。這種過水的砂子,一經日曬風吹,立刻乾燥如故。可見這種砂子過水式的學風,不足稱道。

因此,我們想到了另一種學風,海綿吸水式的學風……

篇10:《拿來主義》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拿來主義》是蘇教版必修三第三專題“文明的對話”中的一篇精講課文,也是“文明的對話”這一專題的第三板塊“拿來與接納”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專題的文章講的是文化的發展必須堅持對話,摒棄偏見,增進交流,只有這樣,人類的文化纔會共同繁榮發展,第三板塊則從“繼承和接受”的角度幫助學生懂得文明對話的內涵、意義和作用。《拿來主義》是魯迅的雜文代表作之一,它從文化源頭上 揭露中國固有文化阻礙社會前進、矇騙羣衆的成分,啓示人們認識其實質。文章告訴我們,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篇文章是對前幾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於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

(2)體會魯迅雜文“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

(3)把握文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

2、能力目標:

(1)瞭解正反論證、比喻論證的方法、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學習運用這些論證方法提高論說文閱讀和寫作能力;

(2)把握並學習先破後立的文章結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批判地繼承,並在此基礎上聯繫實際,深入思考。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瞭解並學習正反論證、比喻論證的方法、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

難點:

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結合實際認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雖然接 觸過魯迅先生的雜文,但 本文所針對的事件距今時間較久,而且這篇雜文並非直接正面闡釋自己的觀點,學生把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學時必須介紹清楚有關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結合當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現象理解 “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五、教學方法:

1、問題導讀法:通過設問和學生探討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 備:閱讀課文和註解,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 瞭解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情境導入、展示目標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 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麼,什麼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 從《拿來主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文題)

(三)探究合作、精講點撥

篇11:《拿來主義》的教案

教材分析

現在學生學習《主義》有何意義讓學生從文本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絡,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的發展。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該文難以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多閱讀,瞭解國家開放政策,該引進什麼,不該引進什麼。

教學重點

理解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如何“拿來”。

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領略形象化的說理的妙處,品味語言背後的深層意味;

吸取思想精華,學習智慧地“拿來”,嘗試理智地“拿來”。

教學基本設計

1、三問貫串——以三個“?”(什麼叫拿來主義爲什麼實行拿來主義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爲經,以論證方法和語言特點賞析爲緯,構建一個“點面結合”的教學網絡。

2、三法突破——將“語言品味”作爲重點,運用“形象還原比較法”、自主賞析、質疑解疑來進行突破。

3、三點拓展——思考“拿來”,服務現實;閱讀名作,嘗試“拿來”;開展辯論,明辨“拿來”。

教學過程

一、知識準備,激趣導入。

魯迅先生曾說:“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羣的時候”,雜文是“匕首和投槍,要鋒利而切實”,是“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也“是在對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這是他對現代雜文的作用所作的準確而精闢的說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雜文的典型之作《拿來主義》,和作者一起“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

二、運用方法,巧析思路——什麼叫拿來主義

1、標題是“拿來主義”,自讀兩遍,你能讀出什麼問題嗎

生:拿來主義是什麼

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

人稱雜文是議論文的變體,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結構全文的。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據文體

2、文章沒有直接的話語闡述何爲“拿來主義”,文章哪些段落闡述“爲什麼拿來”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明確:1-7自然段,根據“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來判斷,“所以“,表示前面幾段是在闡述原因,這叫因果論證法。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尋找標誌

3、哪幾個段闡述“怎樣拿來”,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明確:第8、9自然段。“拿來主義者全不這樣的”,“他佔有,挑選”。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關鍵

合併同類

二、:對比分析,學習論證——爲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1、提出問題:請你速讀第一部分,嘗試用一句話闡述,作者認爲,爲什麼要拿來對於這個問題,未深入研讀文本的學生可能答不上來。

2、拋出第2個問題:在闡述拿來主義之時,作者闡述了哪幾個主義這幾個主義的主體是誰,各有什麼表現,實質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危害。

3、文章主體是闡述拿來主義,爲什麼還要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與送來主義。

明確手法:先破後立、破立結合,形成對比,作下鋪墊。

(正因爲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行不通,都有害於中國文化,甚至導致誤國亡國,所以要拿來。)

三、還原比較,揣摩喻證——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

1、齊讀第8、9段。

2、還原。將比喻論證還原爲抽象的平實的道理。

(設計說明

①還原目的:一是在師生共同探討下,明白比喻論證中闡述的道理,二是領略比喻論證的妙處。

②知識基礎:學生學過《寡人之於國也》與《勸學》,對“比喻論證”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認識。

③基本方法:教師引導示範後,小組討論完成。)

3、對比。

還原後大致如:有人對國內外的文化遺產不敢接觸、不敢選擇,這樣的人是懦弱無能的;有人全盤否定,盲目排外,這樣的人是昏頭昏腦的;而有的人卻全部接受,崇洋媚外,這樣的人是廢物一個,“拿來主義”是全不這樣的。

他先是佔有,然後挑選。對於……

比較後明確:比喻論證可以化抽象爲具體,化艱深爲淺顯,化枯燥爲生動,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尋味,使讀者爲之折服。

4、創新。

嘗試用其他的比喻來說明這些道理。讓學生各抒己見,請學生作評委,評出“創意獎”。

拋磚引玉:也可將“對待文化遺產”用“使用大河裏的水”來打比方。

5、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論證下列觀點:對外開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東西乘虛而入。

拋磚引玉:給窗戶裝紗窗

給電腦裝防火牆。

……

四、“拿來”精華,延伸拓展。

思考:現代社會“拿來主義”又有什麼新的內涵試舉一例說明“拿來主義”在個人生活、國家事務中的運用。

教學反思:

一、對於核心價值的突破。我將《拿來主義》的核心價值定位在“語言的形象化表達與深層意味”上,對於“形象化表達”,採用“形象——還原——比較法”進行突破,也就是讓學生找到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後,將它們還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說法,再與原來的形象化的說法來比較,當然,這不是我的首創,我是從鄭桂華老師教《吶喊自序》中得到啓發,“拿來”而已。對於“深層意味”的把握,主要採用示範賞析、自主賞析、和質疑解疑三個方法來完成。以“語言”爲核心而又不停留於“語言”上,從“爲文”探討“爲人”,提倡“語言是胸懷與智慧的表現”!

二、強調生活性。我設計了三道拓展延伸題:思考——閱讀——辯論三部曲,從文本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絡,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的發展,目的都是爲語文學習引進活水,讓學習與生活接軌,讓“課本只是例子”。

三、強調預設與生成。過分強調預設,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只會禁錮了課堂,禁錮了思維。在設計中我爲學生的生成留出了時間與空間,如探究“刪去第2段與第5段可不可以”,對“大宅子”等比喻論證的創新,還有對富有意味的語句的賞析與質疑,爲課堂創造“可以預設的精彩”。

篇12:《拿來主義》的教案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2、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3、學習形象化說理的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學習課文1——7段

教學步驟:

多媒體展示排除法解題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問題1:如果一個題有若干個選項,而要證明其中某項正確,那麼只要找出依據,否定其它所有的選項就行了——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閱讀《拿來主義》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選項”一一找出來。

明確:①閉關主義;②送去主義;③聽憑送來;④自己來拿。

問題2:那麼,什麼是“閉關主義”呢?作者是怎麼否定它的?

明確:“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就是“閉關主義”。作者用“給槍炮打破了大門”“又碰了一串釘子”予以否定。

問題3:“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作者這樣說有依據嗎?

明確: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

問題4:這是例證法。那麼是怎樣否定“送去主義”的呢?

明確::通過與尼采的類比,作者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當佳節大典之際”,我們的子孫“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也就是必淪爲乞丐。

問題5:“送來”的都是些什麼東西?

明確:送來的“先有英國的,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

問題6:這種“送來”的本質是什麼呢?

明確:傾銷商品和文化侵略。

問題7:模仿多媒體展示的排除法,歸納1——7段的論證思路。

明確:或閉關主義,或送去主義,或聽憑送來,或自己來拿

閉關主義,實行不通

送去主義,淪爲乞丐

聽憑送來,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來拿

問題8:1——7段論證的是什麼問題?

明確:論證爲什麼要“拿來”。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學習課文8——9段

教學步驟:

(一)問題1:8——9段論證“怎樣‘拿來’”。其中,“大宅子”比喻什麼?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文章擺出了哪幾種?

明確:⑴“大宅子”比喻外國文化遺產。⑵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有:①孱頭徘徊不敢走進門;②昏蛋放一把火燒光;③廢物欣欣然接受一切;④拿來主義佔有,挑選。

問題2:聯繫“大宅子”這個比喻,說說前三種態度和方法究竟分別是什麼意思。

明確:前三種態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別是: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鑑的逃避主義;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崇洋、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

問題3:第9段藉助一系列生動貼切的比喻,對“拿來主義佔有,挑選”的態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闡述。用平實的語言,該怎麼表達?

明確:有害無益的(即“魚翅”),要“拿來”,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處的(即“”),要吸取、使用它有用處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煙燈”“煙槍”和“姨太太”),原則上加以“毀滅”(只留少許送博物館)。

問題4:拿來主義究竟怎麼“佔有,挑選”?根據上面的分析,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批判地繼承。這種態度和方法同樣適合於本國的文化遺產。

問題5:模仿歸納1——7段論證思路的方法,歸納8——9段的論證思路。

明確:或逃避主義,或虛無主義,或投降主義,或批判繼承

逃避主義是孱頭

虛無主義是昏蛋

投降主義更是廢物

所以,對文化遺產要批判地繼承

(二)練習:

話題: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要求: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談談你對上述話題的看法。

排除法,實際上是形式邏輯中的選言證明,即通過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間接證明論題的方法。這種證明的步驟是:將論證的論題作爲有關問題全部可能成立的幾種假定之一,即作爲選言推理前提的一個選言肢,然後找出依據,否定除論題以外的其它選言肢,從而確定論題的真實性。這樣分析《拿來主義》的論證思路,應該說是一種創新。但限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我在教學中換了個學生熟悉的說法,從而使問題變得比較簡單、容易,而善於化繁爲簡、變難爲易,無疑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體現。

篇13:《拿來主義》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內涵

2、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正確理解各種比喻的含義。

3、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教學重點:

1、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2、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及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方法及各比喻的含義。

德育滲透:

我們青少年怎樣去面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隨着“日流”“韓潮”的不斷浸入,我們青少年應怎樣面對。

教學方法:

閱讀理解歸納比較疑問探討討論總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前調查;愛看韓劇的人有多少

愛看日本動畫片的人有多少

你們家使用的電器都是什麼牌子

二、面對這種“日流”“韓潮”的襲來,作爲祖國未來希望之星的青少年,應該怎麼做?魯迅先生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拿來。那麼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我們來看《拿來主義》餘下的部分,也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後果

〈二〉⑤—⑨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三〉⑩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四、研讀課文、

1、第5段中那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摩登”:時髦,將一味“送去”說成是一件很“時髦”的事,其諷刺意味很濃烈。

“吝嗇”是針對第三段的“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對照鮮明,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第5段是過渡段,它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2、第5段結尾說到:“‘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爲‘拿來主義’”,請問什麼是拿來主義,怎樣理解?

3、前四段內容提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它們與“拿來主義”有什麼區別(從特點、實質、利弊方面比較)?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幾種錯誤態度?

5、第9段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形象地論述了“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

6、研讀第三部分:

(1)朗讀最後一段

(2)簡要說明每一句話的內容。

句數內容

①結論是我們要拿來

②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③拿來主義的結果

④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條件

⑤從反面指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五、小結:

當前社會上有很多種學習古人的行爲,對於這些行爲,發表自己的看法。

1、韶關市27位學齡童在韶州府學宮參加開筆禮。他們端正執筆,硃砂開痣,茶奉雙親,在孔子像前接受啓蒙老師關於尊師重教、孝順父母等傳統美德的教育和“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教育。

2、京劇進入國小課堂

3、佛山祖廟開筆儀式

4、鄭大化工學院20xx級畢業生,選擇漢服做畢業學位服合影,並給老師行禮。

5、穿着漢服向屈原像行禮。

六、結束語

每一位愛國的青少年,當我們面對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形式多樣的外來文化,我們應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做一個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主義者。

篇14:《拿來主義》的教案

[教學要點]

在熟讀課文、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關於繼承文化遺產問題的精闢論述。

[教學過程]

一、誦讀鑑賞第8、9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來主義”的具體涵義的?

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遺產比喻成某窮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對宅子處理的不同態度來形象說明什麼是“拿來主義”。作者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這是批判繼承的先決條件和必備的態度。然後剖析三種錯誤態度:“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作者在否定了這三種錯誤態度之後,再從正面論述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即佔有、挑選。(加點字板書)

3.結合語境,揣摩“孱頭”“昏蛋”“廢物”的含義。

明確:“孱頭”指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盤否定的人;“廢物”指崇洋、全盤接受的人。(加點字板書)

方法點撥:上一節課我們談到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談到“把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示其滑稽”。這裏,作者把準備批判的觀點形象化,然後着重刻畫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無情的否定,沒有生硬的說教,讀來生動形象,卻又力透紙背。在我們的寫作中應學習運用這兩種方法,以取得較好的諷刺效果。(加點字板書)

4.比喻說理使論述具體形象,讀來意興盎然而便於理解,易於認同,試結合第9段分析“魚翅”““煙槍煙燈”“姨太太”各比喻什麼?

明確:“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對於精華部分,應該接受;“煙槍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完全沒有價值,但可適當保存以教育後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應果斷拋棄。(加點字板書)

方法點撥:作者運用比喻說理,把抽象的關於如何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理論問題轉化爲一個簡單的經驗性問題。對本文的學習,有助於我們的議論文寫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說教,力求具體生動形象,達“潤物細無聲”之效。

板書:

5.學生自由朗讀8~9段,體會比喻說理的妙處。

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10段

1.集體朗讀第10段。

2.多媒體顯示:

閱讀本段,完成下列題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2)“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是什麼?

(3)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拿來”的目的是爲了_____________。(限填兩字)

(4)請用一句話概括段意。

選四名學生回答。

三、學生集體朗讀最後三段,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近七十個年頭了,今天,重讀先生的文章,猶在耳邊迴響。面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勢在必行,我們應該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來”必須愛國。沒有愛國心,只能當亡國奴,只能實行送去主義,是沒有膽量“拿來”的。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拿來”必須有用,要有選擇地拿,不要抱着“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偏見。

最後,“拿來”的目的是爲了創新。

五、探究性思維訓練

1.以“拿來主義”審視已學的中國古代文學或外國文學作品,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佔有、挑選”原則。

2.以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變化爲依據,說說他對“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是如何實踐的。

3.以“拿來主義”審視我國的改革開放,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佔有”“挑選”“創新”三原則。

4.“送去”就是“崇洋求榮”嗎?

5.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我們如何看待“送去”與“拿來”?

請同學們任選二題與同桌討論交流。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深層探究。

材料1……這些採取(舊形式的採取),並非斷片的古董的雜陳,必須溶化於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贅說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舊形式是採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而且,這工作是決不如旁觀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但現存的新的木刻,卻和這歷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作木刻的影響的。

別的出版者,一方面還正在紹介歐美的新作,一方面則在複印中國的古刻,這也都是中國的新木刻的羽翼。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如果作者都不斷的奮發,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會知道上文所說,實在不僅是一種奢望的了。

(《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

材料2“五四”以後,魯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進展,他雖未斬斷與尼采思想上的聯繫,但所取於尼采的,已有別於前一階段。

爲配合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時代需要,魯迅強調了尼采徹底破壞舊傳統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爾斯泰一起稱爲“近來偶像破壞的大人物”,讚揚他們“不單是破壞,而且是掃除,是大呼猛進,將礙手礙腳的舊軌道不論整條或碎片一掃而空。”他堅信“舊象愈被摧破,人類便愈進步”。他提倡樹立尼采那樣不怕孤立的精神。

魯迅在這一時期對尼采的批判態度也是很鮮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覺到尼采的超人“太覺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階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衆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魯迅和尼采的徹底決裂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1934年,他在《拿來主義》中寫道:“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次年,他進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學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發狂和死,另一條是收縮爲虛無主義者。

早期魯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義和唯意志論爲理想,希圖改造國民精神以挽救祖國的命運。“五四”時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學說作爲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勵人們不怕犧牲改革舊弊。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批判了尼采脫離現實、脫離人們的思想觀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對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精到而深邃的觀察。魯迅正是把尼采學說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來充實和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材料3據柯文輝的《藝術大師劉海粟傳》、吳作人等的《徐悲鴻》、梅紹武的《我的父親梅蘭芳》等人物傳記及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文史資料介紹:1934年劉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廣場普魯士美術館舉辦中國畫展極其成功,大長民族誌氣,“獲得無上光榮與極大成功”;1933年,徐悲鴻在西歐舉辦中國畫展,震動了西歐各國藝壇,破除了西方人輕視中國文化藝術的偏見,在世界藝壇上弘揚了祖國的繪畫藝術;1935年,梅蘭芳應邀訪蘇演出,這次演出促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中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愛國之舉。

仔細揣摩課文第一段文字,語含諷刺,帶有貶義,應從兩方面理解:第一,這是魯迅先生的偏見,魯迅是偉大的,他有許多真知灼見,但並不等於他對任何人任何事的評價總是客觀的,全面的;第二,不應脫離魯迅雜文語言的特點生硬地理解,爲了加強諷刺力度,雜文語言是可以帶有主觀色彩的。

所以,我們對《拿來主義》,同樣要“運用腦髓”“自己來拿”。

材料4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我們“拿來”了十五個國家的十八個城市的電視節目。人家的藝術,我們可以觀摩、思索、借鑑,既開闊了觀衆眼界,又有利於提高我們的電視藝術,可謂採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這是“拿來”。此外,還有“送去”。據瞭解,明年,本市將在漢堡舉辦“上海電影周”,在澳大利亞舉辦“上海兒童電影周”,上海雜技團,舞劇《大禹》將赴歐、美、加、日等國演出等等,真是進進出出,熱鬧非凡。

“拿來”和“送去”,這便構成了中外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會使我們文化更充實,更成熟。切勿一提“開放”,就擔心人家那兒的“蒼蠅”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鑑,我們就可大膽地“拿來”,也可大膽地“送去”。

材料5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是個很有特色的國家。從矇昧的遠古起,幾乎是從一有文化起,中國文化中就有外來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國人民是最“有容”的,我們肯於和善於吸收外來的好東西,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所以才能創造出這樣光輝燦爛的文化。魯迅先生提倡“拿來主義”,正表示了這種精神。

但是,中國不但能“拿來”,我們也能“送去”。歷史上我們不知道有多少偉大的發明創造送到外國去,送給世界人民。從全世界範圍內歷史和現狀看,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這樣輝煌的程度,中國人民與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國家自從產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世界上其餘的國家都爭先恐後地向西方學習,中國也不例外。今天,中國人民對西方的瞭解遠遠超過西方人民對中國的瞭解。在此情況下,我們認爲,既然西方不肯來拿,我們只好送去了。這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我們必須認真完成。我們必須把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送給世界各國人民,使全世界共此涼熱。

(選自季羨林《東學西漸叢書》)

六、佈置作業

1.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方法說理,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徵。請編出能夠闡述“拙劣的模仿會導致喪失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莊子《邯鄲學步》伊索寓言《鷂子和天鵝》成語故事《東施效顰》

2.運用“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運用擴散思維進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①農夫的愚昧、蛇的狠毒。②農夫把愛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揚“愛”的旋律。③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職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允許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篇15:《拿來主義》的教案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通過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來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法,《拿來主義》。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弄清什麼是“拿來主義”。

2.難點:認識“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預習思考題:

1.本文議論的核心是什麼?通過什麼材料來闡述論點的?

2.找出本文運用的比喻論證,理解比喻論證的作用。

3.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傾向是什麼?怎樣批判繼承文化遺產?

4.什麼叫“拿來主義”?爲什麼對文化遺產必須採取“拿來”的態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同學們可能看過一些。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唐宋詩詞、明清筆記小說、《西廂記》、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戰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拿來主義》》。古代的和外國的一些文化遺產,我們在接觸的時候,應採取怎樣的態度纔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從中可以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解題:

本文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且介”讀作“租界”,因爲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的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統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造的詞語。什麼叫“拿來主義”呢?爲什麼對文化遺產必須採取“拿來”的態度呢?這就是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問題。

本文寫於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把魔爪伸向華北,反動統治集團越來越依附英美帝國主義,肆無忌憚地出賣民族利益,討好帝國主義,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奉行一條徹頭徹尾的賣國投降路線。英美帝國主義除了肆意踐踏我國領土主權,瘋狂掠奪我國經濟資源外,還用腐朽沒落的西方文化腐蝕我國人民,反動政府和帝國主義互相勾結,一個“送去”,一個“送來”,中國面臨着“殖民地化”的嚴重危機。

長期以來,由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落後,各帝國主義不斷輸入、槍炮、香粉、電影及各種小東西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們對於外來的東西“發生了恐怖”,產生了一種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確對待外國的東西。當時上海《文學》月刊正在討論如何對待“文學遺產”問題,在討論中存在着“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兩種錯誤傾向。魯迅感到,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同時革命內部在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相當混亂的觀點。針對這些情況,魯迅寫了《拿來主義》一文,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反動派的賣國罪行,闡明瞭無產階級正確中外文化遺產的基本觀點。

篇16:《拿來主義》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魯迅先生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樹立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結構思路把握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深入淺出的論證特點和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

(三)能針對當前的某一一社會現象或思想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學重點

(一)從結構思路人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二)從語法修辭人手仔細揣摩語言藝術。

三、教學難點

(一)作者爲什麼繞一圈先淡送去主義,最後才談拿來主義

(二)第3段的類比

(三)第4段的“拋來”“拋給”“送來”的區別。

四、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略)。多媒體展示課題和魯迅肖像

(二)研討新課:理清結構思路

1、從朗讀理解人手

第一步:瀏覽全文,找出所有的“主義”,看“拿來主義”在哪裏開始出現。(學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現)

第二步:抽學生朗讀5段以的內容。要求:A劃出生亨新詞和4理解的句子;B、概括內容委點理清作者思路;C、比較自己的思路是否與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實上面三個問題

第四步:多媒體展示思考題:剛纔瀆的內容,作者緊扣題目展開議論,顯得完整而緊湊,但作者爲什麼從這裏寫,前面是不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第五步:抽學生朗讀1—4段要求:A、劃出生字新詞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內容要點;C、體會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決以上三個問題

2、從對比分析入手

第一步:學生討論前後兩部分論證方式有什麼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駁錯誤觀點,叫駁論;後半部分主要是闡明自己的主張、叫立論;這裏的駁論是爲立論服務的。

第二步:學生討論前後兩部分論證方法有什麼不同。A、兩部分部在擺事實,講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實是客觀典事例,(用多媒體打出當時報紙的畫)後部分既有客觀典型事例(多媒體展示英國的鴉片、德國的槍炮、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的畫面),又有虛擬的比喻(多媒體展示一個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麼辦的畫面):B、前半部分用類比論證,後半部分用了比喻論證具體是怎樣類比、怎佯比喻的,課後預習,下節課體研究。

(三)總結歸納

1、概括全文內容

第一步,學生討論問答,教師板書要點

第二步,教師歸納,爲什麼提出拿來主義,什麼是拿來主義,怎樣實行拿來主義,魯迅先生對繼承中外文化遺產的態度,與毛澤東同志的主張完全一致,那就是:“古爲今用,洋爲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2、總結本堂內容

本節課,主要探討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以及全文的主要內容,注意思路和結構的區別: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線索,而結構則是文章寫好後形成的段落層次,是思路的體現。我們寫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頭腦裏勾畫出藍圖,然後按圖施工,完成結構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揣摩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研討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寫了什麼,知道了立論性議論文應該寫些什麼。本堂課我們主要研討魯迅先生寫《拿來主義》是怎樣寫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們學爿和借鑑的。

(二)研習新課

1、魯迅先生的雜文短小精悍,難讀懂,難讀透,本文卻顯得深入淺出,其原因,除列舉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還成功運用了類比和比喻的論證方法。

(1)研討第三段的類比論證

第一步:齊讀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類比的特點和格式

第三步:將本段歸納爲標準的類比推理

第四步:學生獨立完成一段類比推理,如用火星與地球類比,得出結論

(2)研討第8—9段的比喻論證

第一步:齊讀這兩段

第二步:掌握什麼是比喻淪證、它有哪些特點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體,參考課後練習題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體

第五步: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第六步:請你用比喻淪證中國小減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魯迅先生的雜文如投槍似匕首,主要體現在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上,下面我們來體會鑑賞

第一步、抽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舉例說明魯迅幽默諷刺的語言風格、(多媒體展示《友邦驚詫論》中的嘲諷語句)

第二步、舉出本文具有幽默諷刺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生獨立看書,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全班交流)

第三步、應怎樣運用幽默諷刺、區別魯迅先生生活的時代背景與今天的不同,區別敵我矛盾與人民內部矛盾的不同。

3、魯迅先生的雜文短小精悍,與他準確的遣詞造句是分不開的。

(1)辨析第四段中“拋來”、”拋給”、“送來”。

(2)體會第1段中”掛、“捧”“送”幾個動詞的準確。

(3)品評第2段的”好”、第8段的“孱頭”、“昏蛋”、“廢物”、第l0段的“使用”“存放”、“毀滅”等的精當這些詞語,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換,實在是恰到好處。

(4)造句更注重短句與長句、單句與複句,整句與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讀來既氣勢恢宏,義抑揚頓挫。

(三)概括總結

1、教師總結本堂課內容,然後分組朗讀課文。方法:全班分成兩組,一組讀第一部分,一組讀第二部分的。要求:讀出句式,讀出語氣,讀出激情。

2、教師總結整篇課文教學後佈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課題裏,要有大量的事實、數據,要運用類比論證和比喻論證,適當引入新術語,新概念。

篇17:語文《拿來主義》教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在寫作上有所借鑑。

2、方法過程目標: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並與時代結合。

3、情感目標:如何培養能力以及思維品質教師引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

教學重點:

學習並掌握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比喻論證的方法,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教學難點:

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教學分析

1、瞭解文章背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這一主張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3、將文本內容與時代結合,進行探究。教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情景創設法,探究法,研讀法

教具使用: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與過程

情景創設:

由於改革開放,國門敞開,大量國外的東西涌入我國。這涌入的有先進的科技,但同時也有腐朽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麼,什麼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課

關於雜文

雜文是一種文藝性政論文,主要指“五四”以來,以魯迅爲代表的那種精闢、犀利,帶有濃烈的文藝色彩的議論文章。

特點:

1、短小、犀利。

2、既有議論性,又有文藝性。

3、題材廣泛,形式多樣。

4、大中取小,小中見大。

其中,魯迅最傑出的是雜文創作。其雜文“象投槍,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勢力”。

人物作品及背景簡介

魯迅: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 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主要作品: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野草》

雜文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閒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集》等

寫作背景:

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奉行賣國主義政策,實行反革命文化“圍剿”,主張“全盤西化”.在左翼文藝隊伍中,一些人反對繼承舊文化,反對吸收外國文化,造成思想混亂.魯迅先生就寫下了這篇雜文,批駁了錯誤思潮,提倡“拿來主義”.

課前檢測

給下列字詞注音

自詡(xǔ) 殘羹(gēng) 冷炙(zhì)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骨髓(suǐ) 譬如(pì)

吝嗇(lìn sè) 蹩(bié) 孱頭(càn)

走進文本

一.通讀全文,整理思路

第一部分(1--7):揭露批判“送去主義” ,樹立自己的觀點(提出“拿來主義”的觀點)。

第二部分(8-- 9):闡明“拿來主義” 的具體內容。

第三部分(10):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條件和意義。

文章結構板書

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爲什麼 送去主義:送古董、送畫、送活人 破

送來主義:鴉片、廢槍炮、香粉、電影

是什麼 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立

孱頭 不敢進門 逃避害怕

三種錯誤態度 昏蛋 放火燒光 全盤否定 破

廢物 接受一切 全盤肯定

怎麼樣

佔有 魚翅(使用)

三種正確態度 挑選 鴉片煙槍(存放) 立

創新 毀滅(姨太太)

注:1.閉 關 主 義

篇18:語文《拿來主義》教案

拿來主義

一、作家作品: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1898年離家到南京學習,1902年留學日本,1909年回國,1918年5月發表《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礎。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野草》

雜文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墳》《南腔北調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

本文選自雜文集《且介亭雜文》魯迅最傑出的是雜文創作。其雜文“象投槍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勢力”

二、背景介紹:

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奉行賣國主義政策實行反革命文化“圍剿”主張“全盤西化”;在左翼文藝隊伍中,一些人反對繼承舊文化,反對吸收外國文化,主張“全盤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魯迅先生在這種情況下寫下了這篇雜文批駁了錯誤思潮提倡“拿來主義”

三、課文字詞:導學案

四、速讀文本,圍繞題目“拿來主義”,思考:1、什麼是“拿來主義”?

①、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②、他佔有,挑選。

③、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2、“拿來主義”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後又是從哪一段開始詳細闡述的? 明確: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纔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3、課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爲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出鋪墊。

五、回顧全文,整理思路:

請同學們找出從哪到哪是論述第一個問題,從哪到哪是論述第二個問題。 換句話說就是這篇文章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1—4)論述“爲什麼要‘拿來’”,這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後果。(先破後立:立論:議論文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叫“立”,駁論:可以批駁別人的觀點,叫“破”, 作者並不是從正面論述,也就是說不是通過論述“拿來”的好處,提出“拿來主義”。這是一種先破後立的觀點,也就是數學證明題裏常運用到的“反證法”,通過否定錯誤觀點來確立正確觀點。)

第二部分:(5—9)論述“什麼是‘拿來’”,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則總結上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六、填表

閉關主義

表現: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實質:懼外、排外

後果:大門被槍炮打破(鴉片戰爭)碰了一串釘子(割地賠款)導致送去主義

送去主義

表現: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畫新畫,送梅蘭芳

實質:媚外、賣國 後果:禍延子孫(子孫淪爲乞丐)

送來主義

表現:英國鴉片,德國廢槍炮,法國香粉,美國電影,日本小東西

實質:帝國主義向中國傾銷剩餘物資進行文化經濟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後果:大受其害,對外國文化一概排斥

閉關主義——盲目排外,抱殘守缺(破)

送去主義——投降賣國,媚外求寵(破)

送來主義——嗟來之食,強加侵略(破)

拿來主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立)有思考、有鑑別、有選擇

七、提問:說說“拋來”、“拋給”、“送來”“拿來”各指什麼意思。

拋來:是隨意的把無用的東西送人,是中性詞。

拋給:是惡意的給予意味着輕蔑侮辱。

送來:是特意的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懷有不良動機。指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濟文化侵略

拿來:是主動獲取。“拿來”的是經過挑選的有用的東西。

拋來≠拋給 拋給=送來 送來≠拿來

八、合作探究

標籤:拿來主義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