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生物教案標準範本【精品多篇】

高中生物教案標準範本【精品多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和致癌因子

【技能】: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

二、教學重點:

重點——癌細胞的主要特徵;難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區別。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癌症及其治療的記錄片

四、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關於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癌細胞的特徵

提問學生,設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會怎麼想,怎麼做?你在媒體上看到哪裏物質、行爲具有致癌/誘癌作用,你會怎麼做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由人們對癌症的恐懼,設問:什麼是癌症呢?講述癌細胞的概念、主要特徵。展示一些癌細胞的圖片,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

進入情境,回答問題

(二)致癌因子

先讓學生列舉自己瞭解的致癌物質,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補充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在外部條件誘發下產生癌細胞的。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適當補充癌症發展的過程。

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致癌物質

(三)癌症的防止

介紹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觸致癌因子的做法。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療方法,然後介紹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方法,展望未來可能採取的治療手段。

說出自己瞭解的癌症治療方法。

(四)練習

高中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學重點:

1、圍繞細胞不同於非生物的生命特點進行學習和討論。

2、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3、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爲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礎。

4、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爲第五章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

1、細胞的體積與相對錶面積對於細胞的意義。

2、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理解膜的流動性。

3、葉綠體、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結構和功能,理解細胞器間的關係。

4、染色質與染色體間互相轉換的動態關係

教學過程:

問題:病毒具有生命物質中最重要的兩種成分——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核酸。可是病毒卻不能單獨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細胞後才能體現生命的特點。上述事實說明了什麼?你能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嗎?

小結:從物質基礎方面考慮,病毒成分簡單不足以完成複雜的新陳代謝;從結構基礎上看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新陳代謝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病毒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病毒必須寄生於活的細胞生物中才能體現生命現象。

問題:根據國中知識,舉例說明細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幾類?它們在結構方面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是否有什麼共同的基本結構?

課件演示幾種植物細胞、幾種人體細胞、原核細胞。

小結討論結果。

第一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生物界把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單獨分成一個特殊的界。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又根據細胞是否有細胞核分爲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確指出:高中階段主要學習以真核生物爲中心的有關生物學問題。

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構)

解釋細胞的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

引發學生探究細胞亞顯微結構的興趣。在電鏡下人們發現了什麼?

課件演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等電鏡照片。

指導學生讀圖:識記各結構名稱以及各結構的形態結構特徵;注意區分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

課件演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模式圖,辨認細胞亞顯微結構。比較細胞的異同時要注意糾正錯誤。強調細胞共有的結構和特有結構,總結出筆記。

問題:

1、不同點?植物和動物組織細胞浸在清水中結局相同嗎?爲什麼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有的細胞有葉綠體或大液泡。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有中心體。

2、相同點?說明了什麼?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結構究竟用什麼作用?這些結構是如何體現出生命特點的呢?

分別學習細胞各部分結構及功能。(重在理解生命意義)

一、細胞膜

細胞都有細胞膜這足說明其對生命的重要性。根據細胞膜的相對位置可以推斷細胞膜對細胞有保護作用。

學生討論:哪些實事可以說明細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關內容見擴展資料)

細胞膜是如何保護細胞的?細胞膜的結構和成分與一般的膜存在什麼根本的區別?

問題討論:學生設計實驗:

(1)證明膜的存在。(質壁分離;顯微探針感受阻力;電鏡觀察。)

(2)研究細胞膜的結構需要得到實驗的材料,選用什麼樣的生物提供材料?理由?如何得到細胞膜?

(培養學生在下結論或推測時要重證據、講道理。表達觀點時條理清晰的基本素質。)

介紹細胞膜的獲取方法(相關內容見擴展資料)。使學生了解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

(3)如何定性、定量的測定細胞膜的成分?

觀察法:電鏡觀察細胞膜:暗、明、暗三層結構。厚度約75~100埃(見擴展資料)。

實驗法:科學家通過化學分析的方法測定了細胞膜的化學成分:

事實一:膜易被脂類溶劑溶解。容易被蛋白酶溶解。(處理後消失。)

事實二:脂類物質很容易通過細胞膜。

事實三:用指示劑可以確認其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

對於一般學生,可以通過分析上述資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同時瞭解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1、成分:磷脂、蛋白質

2、結構:

問題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這兩類物質分別隸屬於親水和疏水物質。這兩類物質應該如何排布?

(1)磷脂分子結構特點:磷脂分子分疏水端和親水端。

如果是一層分子排成一個平面會是什麼樣子?(不符合細胞膜內外均爲水環境的實際情況,使細胞不能正常進行物質交換。)如果是兩層會是如何排列?理由?

(2)親水的蛋白質與磷脂分子的關係?

根據前面給出的信息判斷:暗層和亮層哪層是脂類物質?哪層是蛋白質類物質?依據?

理解內外兩側暗中央發亮的觀察結果。

由於觀察技術所限,科學家對細胞膜的認識基本上是假說和推測,瞭解學說和假說的區別。爲形象表示細胞膜的結構特點科學家根據假說設計了一些生物模型。其中被廣爲接受的是:液態鑲嵌模型——突出液態結構

(1)兩層磷脂分子——基本骨架

(2)蛋白質覆蓋、鑲嵌、貫穿於“骨架”上。

問題:這樣的結構與一般的“膜”有什麼重要區別?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對其生理功能會產生什麼影響?

親水物質可以充分接近膜,但是不能隨意通過膜!

磷脂分子相互之間不連接,而且分子始終處於運動中——液態流動狀。

磷脂分子中的2分子脂肪酸總有一個是不飽和的鏈,因此脂肪酸長鏈在雙鍵處發生彎折。當分子旋轉時會使相鄰分子發生位移,有可能製造出一個瞬間的縫隙,爲物質擴散創造了機會。(——如果膜兩側存在濃度差、分子又比較小或是不被磷脂分子排斥的脂類物質即可以發生擴散。)

離子的直徑應該是比較小的,應該按照濃度差擴散。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原因?

細胞膜上蛋白質的作用:

蛋白質是兩性化合物。因此帶電的離子不易通過細胞膜。細胞外有些離子或小分子有機物可能會與膜上某些蛋白質發生作用,導致相關蛋白質分子發生臨時性該變。蛋白質會出現臨時“隧道”或發生穿膜運動。結果是使相應的離子或小分子有機會通過細胞膜。膜上的這些蛋白質分子被稱作載體。

糖蛋白形成的糖被的生理功能:

(1)保護潤滑作用

(2)細胞識別作用:

實驗一、取低等多細胞動物黃海綿和紅海綿各一塊。分別打散並充分混合。靜置培養一段時間。結果:細胞重新聚集,形成黃海綿和紅海綿。沒有混合色海綿。

實驗二、人類ABO血型的免疫反應。(選擇講述)

通過學習蛋白質的功能(如細胞間的信息傳遞;細胞的物質交換和免疫反應等),有助於學生理解蛋白質的分佈特點及其作用。

載體:(蛋白質)分佈於膜上,專一性運輸特定物質的工具。

學生進行歸納總結:通過以上學習,總結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證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事實以及細胞膜的流動性對細胞的意義:

(1)草履蟲食物泡的形成及發展變化。

(2)變形蟲捕食和運動時僞足的形成;白細胞吞噬細菌;胞飲與分泌;

(3)細胞分裂時膜的流動性

(4)細胞雜交時的細胞融合

人——鼠細胞雜交實驗:熒光標記膜上的蛋白質,(紅色和綠色)細胞結合處界限分明。37℃、10分鐘後,界限消失,紅綠熒光標記的蛋白質均勻分佈已經看不出任何界限了。

學生總結:細胞膜通過流動可以完成什麼生命過程?

(爲細胞吸收、分泌、修復、融合、運動、捕食、變形、分裂等提供了基礎)

3、細胞膜的特點:①結構特點具有流動性。

②功能特點具有選擇透過性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生物膜與一般非生物膜的不同,體會生物膜的生命特點。

學生討論:細胞膜的流動性與功能上的選擇透過性之間的聯繫。

4、各種物質通過膜的方式:(請參閱“細胞的亞顯微結構。ppt”)

學生討論生物模型:

(1)一碗水中滴一滴紅墨水,會發生什麼現象?物理學上屬於哪類?原理?

(自由擴散的條件是:兩個溶液之間存在濃度差)

注意糾正:強調擴散的雙向性,總結局是擴散速率不同造成的。

(2)如果兩個濃度不同的溶液之間存在半透膜——溶劑分子可以自由通過,溶質分子不能通過時,溶液中溶劑分子的擴散,又該是什麼結果呢?(逆濃度方向發生)

(3)細胞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是否都可以通過擴散作用通過細胞膜呢?哪些不可以?爲什麼?擴散作用侷限於哪些類型的物質?

小結:

擴散屬於被動運輸。根據是否需要載體幫助擴散分爲:協助擴散和自由擴散。由於水分子的擴散是逆濃度差進行的,因此水分子的擴散又被稱爲滲透作用。

問題:擴散作用是細胞依靠濃度差進行的被動吸收方式。它的優缺點各是什麼?

細胞是如何吸收離子和小分子有機物的?

講解主動運輸的特點:以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比喻。使學生知道主動運輸的特徵。

列舉主動運輸的事實:

(1)海帶細胞中的碘濃度30倍於海水;其他海藻有的甚至可以200萬倍於海水;

(2)紅細胞中的K離子30倍於血漿。

(3)不同植物吸收的元素的種類和比例不同。

學生總結歸納、填表:

方式

通過方向

載體輔助

能量消耗

物質形式

自由擴散

滲透作用

協助擴散

主動運輸

總結:膜的保護作用是一種生物保護。一旦細胞死亡此作用將消失。

問題:

(1)細胞膜對細胞的保護有什麼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細胞內環境穩定,害物質被屏阻。保證新陳代謝的需求原料及時供應,產物及時排除。)

(2)細胞膜不同於一般非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特點是哪些?

(結構上的流動性,功能上的選擇透過性。)

5、細胞的內吞和外排作用:不能透過細胞膜的大分子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強調:物質始終沒有透過細胞膜,其原理是利用了細胞膜的流動性。

6、細胞膜的作用:生物性保護。

細胞膜與細胞的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密切相關。

在植物細胞膜外還有有細胞分泌的纖維素、果膠等物質構成的細胞壁。對細胞具有機械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事實:用纖維素酶除掉細胞壁的植物細胞不再保持原來的形態。將這樣的細胞放置在清水中時,它會象紅細胞一()樣吸水破裂。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士在哨位上站崗執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鍊鋼廠鍊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乾淨水的惡劣生活環境抗洪搶險戰士生活環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麼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兩者的生活環境有何異同?

生: 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並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爲穩定,如溫度基本恆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爲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爲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爲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於細胞內,約佔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於細胞外,約佔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於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佔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麼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麼?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之間有何關係?

②內環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係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着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於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爲淋巴液。

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並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於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於血管內,組織液分佈於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佈於淋巴管中;

(2)生活於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於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於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繫。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爲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繫)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麼?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麼?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麼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麼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爲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有機物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質、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還含有氣體分子、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提示:維持血漿的酸鹼平衡。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於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於海洋。 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於清水中滲透

吸水會漲破,置於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麼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

2、什麼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麼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爲什麼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

提示:與它含有H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爲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於或高於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爲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並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於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於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爲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境爲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於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着畫出本節的概念圖。

高中生物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葉綠體內光能轉換成電能的過程。

2.理解葉綠體內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的過程。

教學重點

光能如何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

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的轉換過程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從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危機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重影響以及我國耕地減少與人口數量大引發的糧食需求的突出矛盾;從提高糧食產量的緊迫性和巨大潛力,引出進一步對光合作用中能量轉換和物質變化進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從而導入本節的研究內容——光合作用。

二、學生觀察,教師引導發現問題

1、光能轉換成電能

觀察探索 通過複習高二所學的光合作用有關知識引入高三學習的重點------對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進行深入研究。

圍繞光能轉換成電能,複習回憶葉綠體的結構,與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換有關的色素,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1)A、B表示色素,請問它們分別代表什麼色素?以及各自有何作用?

(2)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在光的照射下發生了什麼變化?

(3)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是怎麼失去電子的?

(4)失去電子的葉綠素a是什麼性質?怎樣才能恢復穩態?

(5)失去電子的葉綠體a從哪裏奪取電子?

(6)試寫出水光解的反應式?

(7)脫離葉綠素a的電子去哪裏了?

(8)最初的電子供體和最終電子受體分別是什麼?

(9)能量轉換的場所是什麼?

思維發散與開拓 綠色植物這種獨有的現象在哪些領域有廣闊應用和研究前景?

同時提出水的光解中電子的傳遞和氫離子的去路的問題,以此進入第二個研究主題,即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

2、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

在葉綠體的囊狀結構的薄膜上發生的能量轉換的兩個步驟,由光能轉換成電能,由電能進一步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是連續不可分割的過程,光合作用中光合磷酸化與電子傳遞是偶聯的。觀察多媒體,引導學生分析。

(1)2H2O→O2+4H++4e- ,水的光解產生的電子和氫離子最終傳遞給什麼物質,並生成了什麼物質?嘗試寫出物質變化的反應式。

(2)在電子傳遞過程中還形成了什麼物質?寫出其反應式。

(3)電能轉換成的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什麼物質中?

(4)活躍的化學能意味着什麼?

(5)NADPH除了攜帶一定能量的物質外,還具有什麼性質?

(6)NADPH用來還原什麼?

3、活躍的化學能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

在暗反應階段活躍的化學能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高二階段已經學到的知識,教師需要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思考回憶以下問題:

(1)ATP和NADPH參與暗反應階段的什麼過程的反應?

(2)在此過程中能量形式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場所在哪裏?

歸納總結

在分別學習探索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的三個步驟後,依據教材中圖2-2,要求學生完整敘述在光合作用中能量轉換的全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前後知識比較,發現光合作用中能量轉換和物質變化的相互聯繫、不可分割、同時進行的關係,以運動變化和聯繫的觀點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實質即能量轉換和物質變化過程,從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並形成能力。

知識遷移深化

甲、乙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內,分別餵養同樣小鼠各一隻,和長勢良好的同樣綠色植物各一盆。與甲罩不同的是,乙罩內多了一杯氫氧化鈣溶液。兩玻璃罩同在陽光下培養一段時間後,甲、乙兩個鐘罩內的小鼠和植物各發生了什麼變化?分析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教師需要特別指導分析乙罩內的小鼠死亡的原因和光合作用中的暗反應的聯繫,深入體會和總結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關係。

總結:(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五

一、目標專題:

必修課本1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一,本專題新舊內容更改概況:本章舊人教版內容包括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細胞呼吸、植物的水分和礦質營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新陳代謝的類型等八個內容。新教材內容變更爲: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2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3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第4節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二、《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瞭解呼吸作用的概念、類型、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2、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繫。3、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能力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3﹑通過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4﹑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2﹑通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2、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具準備課件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回顧舊知“糖類是生物體主要的能源物質,直接的能源物質是ATP”,設疑“儲存在糖類中穩定的化學能如何轉變爲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開篇引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引出細胞呼吸。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類型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爲: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解析概念: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生成ATP類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3,有氧呼吸動畫展示有氧呼吸示意圖,並提出問題輔助學生思考: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別產生於有氧呼吸的第幾階段?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別來自哪裏?生成物H2O中的O又從何而來?③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H〕產生?其去向如何?④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ATP產生?產量最多的是哪一個階段?⑤有氧呼吸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⑥C6H12O6能否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呼吸?

認真仔細觀看示意圖,藉助圖示分析﹑討論問題備註: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儘可能的周全,方能以精準的方式爲不同層次的學生服務。

分步重現有氧呼吸過程,加意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解疑,請學生獨立完成空白表格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有氧呼吸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主要是葡萄糖丙酮酸少量第二階段線粒體丙酮酸H2OCO2、少量第三階段線粒體、O2H2O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1mol葡萄糖釋放2870KJ,有1161KJ轉移至ATP(合成38molATP)

總結概念: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4,練習鞏固

5,課後探究課題設計目的:以生活中常見實例爲切入點,要求學生以既有知識爲依託,藉助各種資料,完成探究實驗。預習無氧呼吸,找出兩種呼吸方式的知識銜接點。資料:農村有家庭釀製甜酒釀的技術,請同學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甜酒釀的釀製過程並能提出相關問題繼續探究。①加酒藥前爲什麼先要使米飯冷卻?而後爲什麼還要保溫?②加的酒藥是什麼?③既然是酒爲什麼會甜?④在瓷壇內的米飯中挖一個洞的目的是什麼?⑤釀製甜酒釀時,總是先來“水”,後來“酒”,爲什麼?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