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李白古詩《望天門山》教案【精品多篇】

李白古詩《望天門山》教案【精品多篇】

《望天門山》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

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複習學過的讚美長江的古詩。通過自由背、指名背創設情境。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望天門山》

1、屏幕顯示長江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範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1)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2)教師解答歸納。

5、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1)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讓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可在小組內交流)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

(2)小組內輪流背

課時備課

古詩兩首

新授課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篇二

《望天門山》全詩從“望”字着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態方面把它寫活了;第

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彷彿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變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認識“天、門、山”三個甲骨文字開場,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學的古詩,通過出示甲骨文,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課題,還使學生體會到漢字具有表意的特點。在精讀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寫景物的字詞,感受景物的高廣、遼遠;第二次是找描繪色彩的字詞,從“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鮮亮,在讓學生了解碧在古詩中的應用,豐富古詩積累,除此之外,通過這一環節讓孩子們感受畫面的溫暖昂揚—青山、碧水、紅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動作的字詞,重點從分析“斷、開、回”的字形體會山的雄偉和江的洶涌,之後又抓住“相對出”體會山的動態美。同時,在每個環節感悟之後注重朗讀感悟,如齊讀、指名讀、疊讀等。最後拓展鏈接部分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深入瞭解李白做此詩時的心情,最後結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詩的吟唱,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節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如缺少老師的範讀,整節課還是以老師問學生答爲主等,如果再次上這節課,我會先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後,說說感受,再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後,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篇三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件使用讓學生看到25歲的大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發,理解詩的寫作背景。古詩語言精煉,學生又缺少生活經驗,年齡小,坐船的機會也不多,在理解“兩岸青山相對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詩句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有着身臨其境之感,也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

二、難點適當點撥。

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篇四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國小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一般應遵循這些原則:(一)以閱讀、記誦爲主的原則。(二)循序漸進的原則。(三)注重朗讀指導的原則。(四)藉助歷史,還原現場的原則。(五)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六)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的原則。

下面我以三年級上冊的一篇古詩《望天門山》的教學案例,談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設計和做法。

教學目標:

1、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2、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他體驗詩人的感情。

3、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情感。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瞭解李白嗎?誰來背揹他寫的詩呢?

指定學生起來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詩。

2、師: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

學習一首他寫的詩——(學生齊讀課題)《望天門山》。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讀詩樂趣。

二、讀通詩句,瞭解詩意。(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1)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斷楚孤帆亦妝

(讓學生讀生字,並幫助正音。)

(2)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的!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家聯繫課文中的註釋,並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1)學生個人讀悟。

(2)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4)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獨立理解詩歌的意思。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遵循了“注重朗讀指導的原則”和“以閱讀、記誦爲主的原則”)

1、教師範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詩情。

3、指名朗讀,讀完後,請介紹爲什麼讀得這麼好!

4、指導背誦:這麼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媒體配樂有感情地背。)

設計意圖: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熱愛古詩。

四、書寫生字,默寫古詩。

1、練習寫生字“斷、楚、孤、帆”。

2、默寫古詩《望天門山》。

設計意圖:養成天天練、天天寫的好習慣。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的原則”)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新課標三上:《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着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遊覽,接着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古詩主要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的資料。課後,收集李白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爲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啓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間還給學生。

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三、創設情景,以讀爲本。

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讓學生把古詩畫成一幅畫。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覺得應該畫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學生把古詩畫成一幅畫。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啓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李白古詩《望天門山》教案 篇五

一、教材簡介

本課文是三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李白的《望天門山》,我略去其中的寫字和識字環節,和大家探討的是如何更好地學習古詩。

我確定本首詩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感情,熱愛祖國河山

2、能正確朗讀、會背誦

3、感受語言,積累語言

爲了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法如下:

二、層層深入,圖文結合(教法)

我把學習由淺入深,板畫與古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真正領略古詩的風采。

學生該如何有效學習呢,可以概括爲

三、讀中感悟,感悟促讀(學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感悟,感受到的內容用讀來表達。

具體該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簡介教學流程

(一)導入(背景導入)

我覺得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詩的內容。我這樣給學生介紹,李白25歲時,離開四川去洞庭湖遊覽,接着他乘船順江向東,在經過安徽省塗縣的東西梁山時,看到滾滾的長江時,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詩。李白當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這首《望天門山》此時板書課題

(二)層層深入展開教學

(1)讀熟掃除障礙

首先,讓學生把詩讀正確、流利,掃除生字障礙。

師:我們用兩分鐘的時間把這首詩讀熟,放手讓學生自由讀,在讀熟時,我接着引導學生讀懂

(2)讀懂理解詩句意思

在理解詩句意思時,學生讀一句,教師板畫一處,詩圖結合,詩句的意思全在圖中,一目瞭然。這時再引導學生讀詩,這次學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樣。

師:同學們看這首詩的四行兩句,誰能讀出不同語氣,在學生的朗讀中就會體驗到第一句中長江的雄渾、遼闊、洶涌。也體驗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滿夕陽的遼闊的長江中,那孤帆一點的`綺麗、灑脫。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朗讀。

(3)品讀感受語言的奇妙

這是教學的難點,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高的要求,我覺得這麼好的語文素材,這麼優秀的文化瑰寶,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強加給學生。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讓學生在不同的字下點上重音,然後朗讀體會,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在斷開回來下點重音讀過之後,學生談想法,師出板書:語言美

第二次在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下面點重音,再朗讀體會,學生就會發現一句一景,師板書:結構美

同學門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這首詩中,再自由盡情朗讀,此時字字含情,句句有景,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真正感受了語言,積累語言。(三)想象畫面,此時背誦

四、擴展提高

這時教師出示蒐集的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然後學生再把自己蒐集的讀聽。

通過以上層層深入的設計,學生真正觸摸到了古詩的脈搏,領略了古文化的嫵媚和風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李白古詩《望天門山》教案 篇六

1、學會本課生字。

2、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複習學過的讚美長江的古詩。通過自由背、指名背創設情境。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望天門山》

1、屏幕顯示長江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範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1)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2)教師解答歸納。

5、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1)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讓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可在小組內交流)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輪流背

課時備課

古詩兩首

新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