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目錄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第一篇: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第二篇: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第三篇:《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第四篇:古詩《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第五篇: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microsoft word 文檔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從古至今,中國最燦爛的文化有:古樸典雅的陶器、清秀雋永的字畫、悠悠含蓄的古詩,這些都離不開文字的修飾推敲。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古詩兩首》這一課安排了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門山》和號稱東坡居士的北宋詩人蘇軾所著的《題西林壁》兩首古詩。《望天門山》是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作者讚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

一、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思維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他們在學習上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較好的朗讀能力,但學生往往會生搬硬套地理解詩歌,不能從深層次上來領悟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讀準詩歌節奏、讀出韻律。

2) 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

3) 藉助於自己對詩歌的認識加以記憶。

2、能力目標:

1) 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2)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標:

1) 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

2)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四、 教學媒體準備:

圖片、錄音、ppt。

五、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學習和鑑賞詩歌的方法

(2)教學難點:

通過對題材、情感詞、意象的把握來理解詩歌的情感。

六、 教學策略

(1)教學方法

講讀法、討論法、對話法、閱讀指導法

(2)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反思

七、 教學過程

(一)舊課導入,引出課題。

1、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李白詩歌,(靜夜思、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利用這些詩歌引出這節課所講的李白的詩歌《望天門山》。

2、以故事形式敘述這篇詩歌的寫作背景,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也讓學生知道作者創作這首詩歌的原因。

3、回憶作者李白,讓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說說自己對李白詩人的瞭解。

4、由題目和作者引導學生確定這首詩歌的朝代、風格,爲後面分析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作鋪墊。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己讀一下這首詩歌,初步感知一下這首詩歌。

2、小組比賽讀詩歌,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

3、學生聽錄音播放的詩歌,糾正自己的節奏和讀音。

4、全班齊讀詩歌,進一步強化學生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三)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古詩涵義

1、分小組,利用字典、課後註釋和文中的插圖自學古詩,互相討論詩句中的關鍵字詞,並進行品味品味,領悟詩意。

2、共同探討,交流感受: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3、 想意境悟詩情。

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小組內互相交流,並把自己的想到的畫面試着畫出來。

②請學生結合自己畫的畫面,敘述美景。教師要進行積極反饋,可根據他們的敘述,在黑板上畫簡筆畫,讓他們也評一評。

③運用多媒體課件,邊播放長江壯麗景色,邊出示劃好節奏線的整首古詩,聽朗

誦示範,以此創設他們想象的氛圍,沉浸在詩情畫意的享受中。使學生形象地感知字裏行間的思想和感情。

4、小組共同探討這首詩歌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

(四)結合講讀,挖掘詩歌

1、結合《望廬山瀑布》對詩題進行講解,既可複習舊知、加強記憶,又找到了知識的聯結點。

2、利用圖片展現詩句中的景象,利用動畫講解詩句中的關鍵字詞(斷、開、回、出等)。

3、通過前面學生自己的感知感觸與教師的講解,讓學生運用想象,想象一下作者李白爲什麼寫下這樣的詩句,說出自己想象的景象與作者的感受,以及學生自己對於這些詩歌的評價。

4、讓學生討論,分析詩歌中的形象、情感基調以及綜合分析這首詩歌的類別(可從表達方式、字數、內容、風格考慮),教師也給予一定的評價。

(五)結合詩歌,介紹方法

對古代詩詞的鑑賞可分爲三個階段:

1、感知、感觸:由詩題感知詩歌的朝代、風格;由誦讀感觸詩歌節奏

2、鑑賞、評價:鑑賞詩歌內容,想象畫面,評價詩歌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

3、總結、表述:詩歌中的形象、感情基調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書畫展現,拓展延伸

1、欣賞自己所作的畫,激發學生對於繪畫的興趣。

2、展示這首詩歌的書法畫,引起學生的書法興趣。

3、配樂吟唱詩歌,讓學生置身於詩的美境,得到聽覺上的享受,喚起學生的音樂興趣。

第二篇: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鄧 愛 雲

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的能力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表達的意境。

教具準備:《望天門山》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瞭解詩人,導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詩人李白嗎?你會背誦他的哪些詩呢?(指名背誦)

2、看來,大家都很喜歡李白。那你對他有多少了解呢?(學生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回答),師出示課件1。

3、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他寫的一首詩歌:《望天門山》》。當年25歲的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

發,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同學們跟隨大詩人李白一起去遊覽長江,欣賞天門山那美麗的景色吧!(板書課題)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播放朗讀課件,聽詩歌朗讀。

2、多媒體顯示自學要求(齊讀):

(1)把詩讀正確、流利。 (2)結合註釋,瞭解詩意。(3)提出自己的疑問。

3、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4、小組裏交流、討論疑難問題。

5、展示學習成果。

(1)誰來讀讀這首詩?

(2)說說你在剛纔的學習中知道了什麼?(學生彙報)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教師通過點撥、提示、藉助課件等方式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三、朗讀古詩,品味詩境,體會詩情

師:理解了這首詩的內容,我們怎樣去有感情的朗讀呢?(生自由發言) 師歸納:這首詩應該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讀,才能讀出天門山的豪邁氣勢。(播放《望天門山》朗讀課件)

師:指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

生: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模仿古人誦讀古詩)—→配樂朗讀師:這麼美的古詩,你們能背一背嗎?(學生背誦古詩)

四、課時小結,課外拓展

1、詩配畫: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裏都畫了些什麼呢?(反饋:天門山長江太陽帆船)我還知道同學們的畫畫水平挺不錯,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歌的內容畫下來。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大詩人李白,學習了他的《望天門山》一詩,大家的表現老師非常棒,其實李白只是古詩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着你們去欣賞,去搜集,希望同學們在課後多積累自己喜歡的古詩,我們在下次的語文興趣活動課上舉行一次古詩擂臺賽,看誰在相同的時間裏背誦的古詩最多。

第三篇:《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教學重難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出示各種字體的“山”及《望天門山》的草書作品,初步感知書法魅力。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你們愛遊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山?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遊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餘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爲“詩仙”,又被稱爲“遊俠”。他就是——李白。(板書)

3.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遊泰山》),讀後揭題:他還去過一座山,山名就在剛纔那幅字裏,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嗎?(師板書:天門山)

4.今天,就讓我們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師板題)釋題:“望”就是看,那麼李白在這兒望到了什麼,又是在什麼位置望的?讓我們去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詩)

點評:巧妙介紹作者及風格,通過鏈接李白的其他寫景詩,引領學生獲得對祖國大好河山之壯美的初步體驗與感受,產生“課伊始,情已生”的教學效果。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範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裏都有些什麼呢?

7.再讀詩,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點評:吟誦是古詩教學中最常見、最簡便的方法。初見新詩,學生總會產生迫不及待的閱讀慾望。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讀準、讀通、初步讀出韻味、讀懂古詩的目的,爲領悟詩境、感悟詩情打下基礎。

三、繪畫想象,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願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詩畫詩畫,詩畫不分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當一回小畫家,把詩人所看到的景象畫下來。首先,你認爲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爲天門,必爲天之門戶也。(師板畫天門山。)詩中哪一句寫到這

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註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着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裏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着我們走得更近些。

9.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後再讀。

10.讓老師用線條爲你們勾勒——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後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1.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2.(師板畫兩岸的青山)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裏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13.兩岸的青山相對着,怎麼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你知道了什麼?誰來畫一畫?(生板畫孤帆、紅日。)點評:“詩中有畫,畫裏有詩。”這一教學環節運用板畫再現詩中描繪的景物,通過抓“開、回、出”等關鍵字,啓發學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導中理解詩意,內化語言,從而感受山之氣勢,水的澎湃。

14.現在我們聯繫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5.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

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點評:緊扣關鍵字“出”進行感悟,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由表及裏,再輔以復沓手法,通過一次 次朗讀達到迴環效果,凸顯“出”中之情。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

1.(播放視頻)師述:唐

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

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着濟

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着

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於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2.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隻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爲——“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點評:通過形象的視頻、生動的講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詩人

喜悅的心情,從而達到聲隨情動情更深的古詩欣賞境界。

4.山的熱情、水的澎湃,皆是因爲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出示課件:幾種不同字體的古詩)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作品,你認爲哪一幅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表現詩的意境呢?

5.是啊,這幅草書行雲流水,好像讓我們看到了天門山的氣勢,(讀1、2句)這幅字暢快淋漓,彷彿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讀3、4句)

6.配樂背詩。

點評:這個環節的設計將古詩與書法的魅力融爲一體,既讓學生初步感受草書的內涵,又是課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總結方法,賞析拓展

1.(指板畫,配樂)瞧——青山、綠水、紅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畫啊!(貼草書詩句)看,書法也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着剛勁之美。(板書:書 畫)

2.詩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畫,也可以是一行行靈動的字,難怪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課件出示)生齊讀。

點評:當學生真正走入詩境,古詩的音律美、意蘊美就將在學生的朗讀中搖擺開去。整個板書設計形象、美觀,達到詩、書、畫的和諧統一。

3.正因爲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還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和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寫詩的生涯裏是不多見的,可見天門山在他的感情生活裏的地位。

4.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留在心底吧!(加動作背《天門山》。)

5.總結:相同的地點不同的詩,我們又可以用怎樣的畫、什麼樣的字來表現呢?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賞析寫景的古詩。

第四篇:古詩《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古詩《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教材簡說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新教材第五冊第六單元圍繞"壯麗的祖國山河"這個專題編寫的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就選編了這首氣勢浩大的《望天門山》.《望天門山》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望天門山》頭兩句描寫山川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作者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本詩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懂詩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爲技能目標)

三,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爲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

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李白(著名詩人),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1,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

2,展開想像與聯想,會把文字信息轉化爲畫面,初步進入意境,並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

意思.

(三)引導學生逐詞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a—"扶"學生學習第一句,初步掌握學習方法.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注:"斷,開,回,出,來""聯

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天門山被長江撞斷,浩浩蕩蕩向東流去.

3,教師指導學生想象——"天門中斷楚江開"寫出了浩蕩東流的長江衝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着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衝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爲東西兩山.在作者筆下,長江彷彿是有巨大生命力

的事物,顯示出衝破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

4,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爲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b—"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啓發想象,訓練"回"這個教學難點.

2,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指導學生開拓想象——"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長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於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一個"回"字,翻滾拋擲,變化無窮境界全出.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

的洶涌,那麼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

c—"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1,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

2,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3,再一次提示學生展開聯想——"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遠望天門兩山所見的雄姿,下句則點明"望"的立腳點和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是"日邊來"的"一片孤帆".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當孤舟順流而下,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舟行過程中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詩人的喜悅之感.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遠客自當更加興味十足."孤帆一片日邊來"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

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d—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詩句的意思.

《望天門山》一句一個畫面.在詩人筆下,山,靈秀;水,矯健;帆,瀟灑,無須刻意修飾,全天然巧成.這種白描的手法使這首詩清新,明麗.更令人稱奇的是此詩題爲"望天門山",而在詩中卻無一個"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細細體味,就會發現每句詩中都隱含"望"的神韻.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

教學的關鍵.)(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請保留此標記。)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提供"像,簡直"等詞

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畫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 你有什麼感想

(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

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五)指導誦讀詩句.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a—讀出節奏感.

b—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背誦)

(六)總結古詩學習方法,佈置作業.

1,古詩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2,藉助這種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適當時間與同學,老

師交流彙報)

第五篇: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microsoft word 文檔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小廟中心校趙春萍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愛遊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山?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遊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餘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爲“詩仙”,又被稱爲“遊俠”。他就是——李白。(板書)

3.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遊泰山》),讀後揭題:他還去過一座山,那就是天門山。(師板書:天門山)

4.今天,就讓我們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師板題)釋題:“望”就是看,那麼李白在這兒望到了什麼,又是在什麼位置望的?讓我們去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詩)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範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裏都有些什麼呢?

7.再讀詩,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繪畫想象,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願意用朗讀和大家分(更多文章請關注)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詩畫詩畫,詩畫不分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當一回小畫家,把詩人所看到的景象畫下來。首先,你認爲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爲天門,必爲天之門戶也。(師板畫天門山。)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註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着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裏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着我們走得更近些。

9.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後再讀。

10.讓老師用線條爲你們勾勒——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後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1.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2.(師板畫兩岸的青山)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裏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13.兩岸的青山相對着,怎麼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你知道了什麼?誰來畫一畫?(生板畫孤帆、紅日。)

14.現在我們聯繫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5.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

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

1.(播放視頻)師述:唐

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

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着濟

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着

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於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2.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隻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爲——“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4.山的熱情、水的澎湃,皆是因爲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出示課件:幾種不同字體的古詩)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作品,你認爲哪一

幅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表現詩的意境呢?

5.是啊,這幅草書行雲流水,好像讓我們看到了天門山的氣勢,(讀1、2句)這幅字暢快淋漓,彷彿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讀3、4句)

6.配樂背詩。

五、總結方法,賞析拓展

1.(指板畫,配樂)瞧——青山、綠水、紅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畫啊!(貼草書詩句)看,書法也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着剛勁之美。(板書:書 畫)

2.詩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畫,也可以是一行行靈動的字,難怪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課件出示)生齊讀。

3.正因爲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還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和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寫詩的生涯裏是不多見的,可見天門山在他的感情生活裏的地位。

4.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留在心底吧!(加動作背《天門山》。)

5.總結:相同的地點不同的詩,我們又可以用怎樣的畫、什麼樣的字來表現呢?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賞析寫景的古詩。

本站爲你推薦以下相關範文: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教學案例分析

望天門山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與建議

標籤:天門山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