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着不同的影響。那麼,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徵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峯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爲什麼?

(因爲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爲基準面,B點的高度爲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爲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爲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爲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後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係”。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麼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註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麼由於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⑴⑵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麼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註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麼顏色?表示什麼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着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瞭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着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後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製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佈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八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篇二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運用地圖說出西雙版納的位置。

2、知道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

3、熟悉原始熱帶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

着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相互協作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本節內容,引導學生懂得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幫助。

2、懂得一個區域的旅遊業要長盛不衰,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管理,文明旅遊,愛護旅遊資源。

※教學重點

1、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

2、原始熱帶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徵。

3、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教學難點

1、分析西雙版納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2、通過分析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優勢,探討如何保持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法、小組合作探討法等。

※教具準備

有關彩圖、投影片及錄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國哪一個省的民族最多?(學生:雲南)雲南哪一個少數民族最出名?(學生:傣族)雲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雲南的什麼地區?(學生: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西雙版納每年爲什麼能夠吸引國內外許許多多客人紛至沓來,觀光旅遊?本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位於我國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美麗的西雙版納。

板書: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

[講授新課]

出示投影:展示西雙版納的景觀照片,引導學生邊觀賞邊想,位於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爲什麼每年會吸引大批國內外遊人觀光旅遊?(學生:西雙版納地處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最南端,南部與老撾、緬甸接壤,還以瀾滄江—湄公河與泰國、越南等水路相連,有着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尤其是風景旅遊資源美麗誘人。教師激勵評價學生後及時板書: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板書: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讀圖觀察:在展示西雙版納景觀照片的同時,穿插一些熱帶沙漠照片。之後,出示投影《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圖》(圖7.10)引導同學讀圖析圖後,說出西雙版納位於我國雲南省什麼位置,在哪一條特殊緯線以南?與哪些國家爲鄰?(學生:雲南南部,北迴歸線以南,緬甸、老撾等國。教師及時評價鼓勵)

提問:西雙版納臨近北迴歸線,爲什麼卻沒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出現熱帶沙漠景觀呢?

投影:“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圖”,引導學生邊讀圖邊分析邊探討,然後派小組代表將本組分析的結果告訴大家,其他小組代表可作補充回答。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

評價點撥: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後,着重指出:由於我國地處亞洲東部,面對太平洋,西南臨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獨特的季風氣候,特別是來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對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的形成有着獨特的意義。

投影:“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7.13)

讀圖7.13,分析西雙版納的氣溫和降水分佈特點,並確定其氣候類型。

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西雙版納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氣溫出現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風影響很大,全年明顯地分爲兩大季節: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降水較多,爲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來自大陸內部的東北季風,降水很少,爲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西雙版納地區形成了典型的熱帶雨林景觀。

過渡:受來自印度洋上溼潤的西南季風影響,西雙版納地區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景觀,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有什麼特徵?爲什麼西雙版納被稱爲“熱帶動物王國”?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圖”(圖7.11)和“可愛的雨林動物彩圖”(圖7.12),並引導學生根據以上兩個問題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後指出:(1)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我國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有着獨特的景觀特徵:雨林植物密集,各種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錯落,形成7、8個層次的自然植物羣。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狀根、絞殺植物、“獨木成林”等都是高溫多雨、溼熱氣候的產物。(2)植物分佈是制約動物分佈的一個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隱蔽場所和充足的食物來源爲熱帶動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共同構成了西雙版納特有的生物羣落。這裏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因此人們形象地把西雙版納稱爲“熱帶動物王國”。

過渡:美麗誘人的西雙版納之所以每年能夠吸引大批的國內外遊人前往觀光旅遊,不僅是因爲它有着十分豐富的風景旅遊資源,還因爲它有着文化底蘊相當深厚的人文旅遊資源。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個少數民族在這裏和睦相處,創造並保留了各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爲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爲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提問:雲南傣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學生:潑水節)

教師:回答得很對!這是傣族的一個什麼樣的傳統節日呢?請閱讀材料《歡樂的潑水節》並觀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潑水節潑水嬉戲 ——歡樂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歷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歡樂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身着節日盛裝,相互潑水,相互嬉戲,傳遞真誠的祝福。傣家人常說:“一年一度潑水節,看得起誰就潑誰。”歡樂的“聖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煩惱和憂傷沖洗得乾乾淨淨。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看敬愛的周總理參加雲南傣族潑水節時的情景錄像以加深印象。

提問:傣族的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們邊看圖邊分組討論)

投影:“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傣族文化生活圖”(彩圖7.14)

讀圖7.14,說明傣族的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傣族文化生活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雙版納,由於臨近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小乘佛教在這裏深入人心,處處可見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習俗,深受西雙版納自然環境的影響,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傣家竹樓是一種竹木結構的空中樓閣,形狀很像孔明帽的屋頂斜度很大,底部離地面2米左右。這與當地降水豐富,氣候溼度很大有關;傣家人喜跳美麗多姿的孔雀舞,與當地多美麗多姿的孔雀有關;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飯,與當地竹林茂密,廣種水稻密切相關。西雙版納如此豐富、如此美麗、如此誘人的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哪能不吸引國內外衆多的遊客前往觀光旅遊呢?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西雙版納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板書: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讀圖觀察:引導學生閱讀並觀察《西雙版納旅遊景區和跨國旅遊線路的分佈圖》(圖7.15),觀察一下西雙版納與鄰國的通達狀況,思考並回答這種規劃對西雙版納的旅遊業發展有什麼好處?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西雙版納與鄰國的相關位置及與鄰國的交通通達性,可使西雙版納旅遊業形成規模效益,開闢更廣泛的旅遊空間,獲得可持續發展。

投影:《1991~2001年西雙版納旅遊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的比重》(圖7.16)引導學生觀察後,想一想本圖說明了什麼?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本圖回答後,教師及時激勵評價並點撥:本圖說明了近年來,西雙版納地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以旅遊促發展,不僅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進了本區經濟的迅速發展。

提問:西雙版納地區原來以農業爲主,爲什麼現在它的旅遊業會迅速崛起,成爲重要的支柱產業呢?

分組討論:引導學生聯繫前面已學知識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後,教師激勵評價並點撥:西雙版納長期以農業爲主,近年來,旅遊業迅速崛起,首先得惠於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省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其次得惠於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了獨具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旅遊資源。西雙版納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了形式多樣的旅遊活動。如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傣族園、野象谷等一大批旅遊景區和多條州內、邊境旅遊精品線路。第三,西雙版納以旅遊業促發展,不僅帶動了有關部門和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得到它們的支持和配合。西雙版納地區正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條件,所以它的旅遊業能夠迅速發展併成爲本區的支柱產業。

角色扮演:請五位同學分別扮演西雙版納政府官員、商人、學生、賓館服務員、今日橄欖壩的傣家人,來談談西雙版納是如何以旅遊業爲龍頭,來帶動本區其他行業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過渡:旅遊業的發展,曾促進了西雙版納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來,西雙版納旅遊業的發展卻呈下滑趨勢。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閱讀分析:引導學生閱讀下面材料,分析西雙版納旅遊業的下滑與哪些因素有關?

近幾年,由於周邊的州縣也紛紛建立旅遊景區,發展旅遊業,西雙版納面臨的旅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旅遊景點相對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旅遊接待也沒有國際化,直接削弱了西雙版納在國內、特別是國際旅遊市場的競爭實力。

一些不法商販,受利益的驅動,在某些景點或旅遊沿線的購物點誘騙遊客購物,影響了西雙版納在旅遊市場的聲譽。

部分旅遊景點建在自然保護區內,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壓力比較大。

部分景點的參觀內容大同小異,沒有什麼特色,對遊客的吸引力不夠。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近幾年,西雙版納旅遊業的發展出現下滑趨勢,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1)周邊旅遊景點紛紛出現;(2)景點分散,沒成規模,接待也沒國際化;(3)不法商販誘客購物,影響聲譽;(4)生態環境壓力較大;(5)一些景點大同小異,沒有特色。

提問:面對近年來西雙版納旅遊業下滑趨勢,人們該怎麼辦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們全班分成四個大組(企業家組、學者組、商人組、學生組),以“爲西雙版納旅遊業獻計獻策”爲題,展開討論。

評價點撥: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後點撥: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的興旺發達與否,不僅取決於旅遊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還取決於對這些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旅遊業的發展上,必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方面對旅遊機構要加強管理,另一方面對旅遊者也要加強教育引導,提倡文明旅遊,愛護旅遊資源。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有56個民族。

2、知道漢族人口占92%,其他55個民族佔8%。

3、知道人口在4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佈特點。

5、瞭解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新中國。

6、瞭解我國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閱讀“中華民族分佈”圖,說明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分佈地區。

2、通過收集資料或調查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生活和生產的變化。

情感目標:

1、使學生認識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爲祖國的統一和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提高對我國民族政策的認識,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使學生在掌握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後,進一步認識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漢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2%,少數民族約佔8%。在其他55個少數民族中,百萬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個。衆多的民族在分佈上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本節的重點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各民族分佈狀況及其特點。

由於各民族團結協作,爲締造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內容。對我國的民族政策知識要求理解,對其他知識要求識記。漢語(普通話和方言)、漢文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等內容可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選講。

讓學生學會閱讀“中華民族分佈”圖,是本節重要的基本訓練要求。通過使用圖例、註記來識別我國少數民族分佈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分佈地區,逐步提高閱讀專題地圖的技能。

教法建議

1、教師在講課前,可以先出示有關民族大團結的圖片,先讓學生知道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除漢族外,其他都是少數民族,各民族雖然人口數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親密兄弟。

2、閱讀“中華民族分佈”圖,通過圖例先讓學生熟悉我國的民族構成,然後再瞭解民族的分佈情況。在這裏可以幫助學生通過閱讀“中華民族分佈”圖,認識我國民族分佈集中、分散和雜居的現象,最後再歸納出特點。

3、講述我國的民族政策時,可以先讓學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內容。然後,通過展示教師蒐集來的具體事實、照片、圖表,說明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少數民族生活和生產的變化。或者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前蒐集資料,但目的都是爲了幫助學生認識執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選學內容“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可以增加學生對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瞭解,會引起學生很大興趣。首先,先讓學生明確語言和文字是兩個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漢族)語言分爲多種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種。漢族普通話是我國漢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語言,現在全國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時,都已普遍應用。教材中“我愛中國”的漢、蒙、藏、維、哈、朝、彝、壯八種民族文字的寫法,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人民幣紙幣上的文字,以加深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認識。

5、教師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給學生放映一些有關少數民族生活的幻燈、錄像、電影等。教師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參觀活動,如參觀民族風俗展覽等,還可以組織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社會調查是一種重要的課外教學活動。收集圖片、實物、錄音、錄像等對豐富學生課外教學生活,擴大知識領域,培養情趣,增加對國情的瞭解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教師要注意使課內與課外地理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以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性。

八年級地理優秀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佈的雪山冰川,星羅棋佈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並能據此說明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河源頭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瞭解三江源地區保護江河源地與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通過課堂活動、練習等,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鍛鍊學生學習區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以及拓寬視野,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對區域生態環保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分析三江源地區是大河源頭的原因 ;

2、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直接引入:同學們知道長江、黃河是i我國兩條重要的大河,但你們知道他們發源於同一個地區嗎?這個地方除了孕育了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之外,還孕育了國際河流瀾滄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和認識這片偉大、神聖的土地--三江源地區。(展示三江源相關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板書:

第二節 高原溼地--三江源地區

[講授新課]

展示三組圖片:①高海拔,高寒氣候影響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②高原溼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佈、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樣性及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細草如毯、羽族炫翎、蹄類競驕。

通過圖片的展示,培養學生審美情操的同時,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高原溼地--三江源地區”

教師:介紹“三江源”名稱的由來。“三江”爲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即源頭,發源地;“三江源”就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

板書: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區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區域圖,請學生描述三江源地區的地理位置

學生:利用地圖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師指導並板書。

板書: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閱讀:結合圖9.17、9.18閱讀教材92頁文字,引導學生了解“三江”水量數字,感受並理解三江源地區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稱爲“中華水塔”,是我國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輸水管。(板書)

轉折:既然被稱爲“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國年降水分佈圖)請同學們閱讀我國年降水分佈圖,從乾溼狀況來看,我國說與半乾旱地區,降水量比較少,那麼三江源水塔的水是從哪裏來的?(板書)

4、水源

學生:發表見解,教師指導: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青藏地區的高寒環境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高原溼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佈、小溪潺潺。結合教材的資料,我們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還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討論:冰川、高山積雪和湖泊、沼澤是怎樣發揮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大海的。

學生:閱讀、小組討論併發言。最後教師總結:溫暖季節,“固體水庫”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細流,最後彙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澤是河流天然的調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豐盈時,湖泊起着消減洪峯的作用;冬、春季節時候。冰雪封凍,河流水量減少,湖泊講存儲的水補給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對穩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調蓄器。(板書)

4、水源

活動:教材93頁活動:模擬科學考察、探究黃河源頭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體驗”地理科學家是如何確定河流的源頭同時從中受到地理科學方法、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的教育。

轉折:在地球上,哪裏有水,哪裏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水對我們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爲三大河流的源頭,我們必須要保護好三江源的環境,保護水源不僅對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關係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

板書:

三、三江源地區的保護

1、意義:①對三江源地區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②對下游地區的意義

講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區正經歷着令人擔憂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展示幾組圖片:淘金挖礦、樹木砍伐、源區污染、冰川消融、蟲鼠破壞、過渡放牧。從上面的圖片中我們瞭解到,三江源區受到不同程度的環境破壞。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爲原因導致的環境問題。(板書)

2、三江源地區的環境問題: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溼地縮小、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等

②人爲原因:過度放牧、亂採濫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等

講述:三江源地區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它本身,也會給長江、黃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帶來不利影響。下面我們來完成96頁活動題:三江源如果遭到嚴重破壞,會對我國長江、黃河中下游帶來哪些影響?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堂指導;學生整理討論結果,並反饋小組討論成果,教師指導並評價以及總結。

轉折: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採取措施,你有什麼好方法去保護三江源地區啊?

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見解,教師知道並歸納板書。

4、措施與對策: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 禁採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區,那麼你有收穫嗎?

學生分享個人收穫,教師適當指導。

八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篇五

西北地區自然特徵與農業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西北地區地形圖,找出西北地區的範圍,並指出本區主要地形組成和主要地形區。

2、運用地圖,讓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乾旱爲主的自然特徵,瞭解該區乾旱的表現、形成的原因及變化規律。

3、分析以乾旱爲主的自然特徵對農牧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4、理解人們在乾旱環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條件。

教學重難點

分析西北地區以乾旱爲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的影響。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由位置聯想景觀導入新課

1、由區域名稱描述大致位置。

2、聯想該區景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黃沙漫漫。

3、設問:是什麼造就西北地區如此獨特的自然景觀呢?這節課我們就從西北的自然環境來尋找一下答案。

新課講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與位置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圖,找出主要山脈,指導學生概括西北地區的位置範圍,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相對位置分析)。

2、歸納:該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長城-阿爾金山脈以北。本區深居內陸,位於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於內陸地區。該區面積廣大,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甘肅省大部和寧夏北部。

3、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西北地形圖,指導學生認識該區所處階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區。

4、歸納:該區主要位於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盆地爲主,東部內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夾兩盆”。

5、那麼,西北的位置特點(遠、高、阻、廣)對氣候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二)氣候特點與景觀分佈

1、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並提問:西北地區降水的大致範圍?

2、小結:西北氣候特點——乾旱。

3、完成P73——P74活動。

4、歸納: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由東向西變化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問:那麼造成西北地區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6、學生回答:深居內陸,離海洋遠,降水少,越往內陸走降水越少

7、教師小結:對,由於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離海洋遠,水汽難以到達,所以造成西北地區乾旱的自然特徵。

8、轉承:乾旱的氣候對該區的河流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河流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景觀圖,讓學生體會幹旱的自然特徵。

2、教師歸納:西北地區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乾燥,夏季高溫,降水較少。乾旱是本區的特點,這裏河流少、短、多內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長的內流河。

3、承轉:那麼,乾旱的自然特徵對西北地區的農牧業有什麼影響呢?

三。牧區和灌溉農業區

(一)牧區

1、教師講述:西北地區比較乾旱,水資源貧乏,降水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只能滿足牧草的生長需要。因此西北地區畜牧業發達,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2、讀圖8.5,找出本區的主要牧區及代表性畜種。

3、讀圖8.5,找出賀蘭山,引導學生分析西北牧區的地區差異。

4、小結:賀蘭山以東,草原草場;以西:高山牧場。

5、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可移動的房子——蒙古包”,瞭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點,理解乾旱的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6、設問承轉:在這樣乾旱的環境下,是不是除了發展畜牧業,就沒有種植業了呢?

(二)灌溉農業區

1、教師講述:水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西北地區水源成爲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西北地區那些地方可以發展種植業呢?

2、讀圖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區,思考:水源來自哪裏?

3、教師歸納: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讀圖8.8和圖8.9,認識西北的四個主要灌溉農業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農業發達,有“塞上江南”之稱;,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發展農業。

5、承轉:什麼季節冰雪融水最多,當地人民又是怎樣利用的?

6、結合P76-77活動,認識西北地區綠洲農業生產所依賴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7、講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讓地下水順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寶貴水資源的大量蒸發;豎井便於人們疏通水渠。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種好方式。

8、承轉:雖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讀圖8.10、圖8.11,瞭解西北特有光熱條件和農產品特點。

9、小結: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活動】認識西北地區的景觀變化規律及原因

1、讀圖8.4,將照片與拍攝地連線。

2、分析造成本區景觀變化的原因。

【活動】認識坎兒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1、讀圖8.12,8.13,觀察坎兒井的構造。

2、讀圖8.13,認識坎兒井的構造原理。

3、通過坎兒井,瞭解當地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