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地理的教案(精品多篇)

地理的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一

【過渡】圖片中展示多種自然災害,有一些是自然現象。那麼,從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自然災害和自然現象之間有什麼不同點?我們課本例舉了哪些自然災害?颱風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經常受到的一種自然災害,爲什麼我們稱它爲一種自然災害?下面,就老師提的這些問題,同學們通過閱讀課本找到答案。

【閱讀課本】P54

【板書]】第四節,自然災害

【提問】什麼是自然災害?

學生回答】自然環境經常發生異常變化,其中有些會造成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這樣的異常變化叫做自然災害。

【多媒體】那麼像圖片中的太平洋海底發生火山噴發屬於自然災害嗎?如果不是,如何來解釋?

【學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導過渡】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災害,首先它必須是發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其次,它必須是對我們人類造成損失或者資源破壞的這些自然現象,我們纔可稱之爲災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噴發並未對人類造成傷亡或損失,因此它不屬於自然災害。

【提問】如果是化工廠因使用操作不當引發爆炸屬於自然災害嗎?

【學生回答】不是,因爲它是人爲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屬於自然災害。

【活動】完成P55認識身邊的自然災害

【過渡】我們已經瞭解並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自然災害,那麼我們的身邊有沒有自然災害發生?或者你見過哪些自然災害?它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學生回答】地震、颱風、洪澇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各種自然災害,這說明,在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在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分爲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還有如海洋災害(海嘯等),但課本里不作描述。我們福建地區經常遭受颱風的侵襲,颱風是屬於氣象災害還是地質災害?

【學生回答】氣象災害

【提問】我國的氣象災害包括哪些?

【閱讀回答】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颱風、寒潮等。

【多媒體】展示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學生觀賞並回答是哪些氣象災害。

【承接】通過觀察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對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麼這些氣象災害是不是遍佈全國各地,每一個地方是不是如我們沿海地區都受到颱風襲擊呢?請同學們根據課本P54,結合P56圖2.48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佈圖思考我國颱風、乾旱、洪澇等主要分佈在什麼地區?爲什麼會造成這種分佈特點?

【活動】P58活動題1、2

【學生歸納】從P56圖2.48中可以看出颱風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較多。

【教師提問】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颱風的入徑和我們學過的哪一個季風(冬季風或夏季風)的路徑很像?

【學生回答】夏季風

【承接】颱風的入徑跟夏季風的入徑很像,這說明臺風也是在夏季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我國,常見於夏秋季節的東南沿海地區,從圖中也可以看出颱風主要發源於太平洋的熱帶洋麪,是由低緯度海洋侵入,登陸後會減弱。颱風最大的風力可以達到12級。(補充:我們也經常聽過颶風,颶風和颱風是同樣性質的,不過是因爲地點不同,所以名稱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麪形成的熱帶氣旋稱爲颶風,比如美國也經常遭受颶風襲擊)

【過渡】颱風過境時會造成什麼現象?

【學生回答】大風、下大雨。

【講解】颱風過境時常常伴有大風或暴雨。這往往會造成一個本來多雨的地區發生洪澇災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它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如果颱風經過的這個地區常年較爲乾旱,颱風一旦過境將會緩解當地的旱情,所以我們看事物要看到它壞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圖片】近幾年的颱風過境時對我國的影響

【承接】剛纔我們講到颱風時提到,颱風過境時常會給這個地區帶來大量降水,有時還會造成當地發生洪澇災害。洪澇災害發生有必要條件,同學們觀察課本P54圖,思考,什麼情況下才會發生洪澇災害?我國是不是每一個月份都發生洪澇災害?

【讀圖回答】連續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澇。

【閱讀課本】P56洪澇災害分佈的範圍和時間

【活動】P58第1、2題

【教師歸納】洪澇災害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那麼,洪澇災害集中分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展示圖片】我國的地形圖和降水分佈圖

【教師引導】在我國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大,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且雨季長,多暴雨和連續性暴雨,在一些平原和河谷地區易發生洪澇災害。

【提問】一個地區是不是發生了洪澇災害就不會再發生了?

【學生回答】不會

【再提問】那麼是不是發生洪澇災害的同時還會不會有別的自然災害發生?

【學生回答】會(或不會)

【引導】有一個成語叫“禍不單行”,同一地區,不僅會出現多種自然災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災害有時還會連續發生,在我國最常見的災害除了洪澇災害還有乾旱。

國中地理教案 篇二

中東

案例設置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半個多世紀裏,世界上衝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爲熱點地區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並採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的氣候特徵、經濟發展、居民特徵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範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並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衝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有所瞭解;通過圖片、地圖瞭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係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籲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播放錄像。教師課前蒐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看錄像時,要求學生記錄並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麼?(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爲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麼特點,使其成爲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並回答。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並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裏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並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性?

(1)同爲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爲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係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爲什麼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佈)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佈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係,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並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爲主?(乾旱缺水,高原山地爲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後貧困)

(2)石油枯竭後,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裏?(發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徵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爲什麼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佈特徵(分佈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爲什麼說西亞一直在爲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爲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係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衝突的認識?(或爲什麼說阿以衝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爲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解決纔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裏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裏的自然地理特徵,瞭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內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濟的發展中學習可以借鑑的經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地理的教案 篇三

一、簡介

本主題是教育部重大課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項目下的教學設計。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

二、學習者分析

1、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易接受新事物,學習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體直觀的事物和現象,歸納總結能力差,空間概念不強。

3、學生初步具有讀圖、識圖、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4、具備小組合作的意識。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佈特點。

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佈和概況。

2、本課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說出全球海陸分佈特點及海陸面積比例。

2)能夠在圖上識別出大陸、島嶼、半島。

3)能夠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並在圖上或地球儀上找到它們的位置,能識別七大洲的輪廓。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大洲大洋位置的學習,增強地理空間概念。

2)能夠運用地球儀和地圖解決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形成對學習地理的興趣,及科學態度。

2)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主要採用問題引導式,結合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學生提供多感官的學習途徑。

學習方式主要爲探究、合作、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學理念

1、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鼓勵學生在探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並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2、有效的實現信息技術地理學科的整合,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交互,爲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3、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實現評價的多元化,及時地給予學生肯定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學習的收穫。

評價維度:

1、課中: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參與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現、各組之間的競爭情況等。

2、課後:根據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的情況進行評價。

五、應用信息技術的依據或考慮

1、本課中應用課件實現分組選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2、運用動態圖片創設教學情境,運用靜態圖片突出教學的直觀性。

3、應用FLASH軟件製作交互性拼圖,體現教學的靈活性。

4、改變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六、教學過程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蒐集資料:

文字資料主要是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對知識進行細化。

圖像資料來源:

1)來自掃描,如:東西半球世界地圖;

2)來自教學軟件,如:世界海陸分佈、亞歐分界等;

3)來自互聯網,如:地球自轉的GIF圖像;

4)自制圖像,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大陸、半島、島嶼圖等。

2、教材處理:

把本課教學內容分解爲四部分:

1)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名稱、輪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與大洲的位置關係,以問題式呈現給同學。並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練習競賽題。

3、課件製作:

1)用ACDSee和Photoshop進行圖像製作和處理。

2)用Powerpoint進行整體設計製作。插入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並設好鏈接。特別是有一些圖片出示後,要回到原頁面,這就要設好返回鏈接。

3)用Flash製作

a、拼圖課件,可以實現人機互動,加上計時器的運用,更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b、“比一比”計分板,按鍵可實現各小組得分的增減,最後獲勝的小組還可以贏得“桂冠”。

4)與數字地球進行鏈接,實現資源共享。

(二)教學實施:

1、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轉動的圖像,並配以音樂,創設情境,把學生自然的帶入課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藍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陸例。

2、學生兩人一組,運用地球儀,用數據採集的方法,統計海陸比例。學會並學會分析處理數據。

3、出示本節課題“大洲和大洋”,從學生認知角度。

地理優秀教案 篇四

一。學習目標

1.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並總結歸納出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2.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3.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後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二。活動方案

第一課時

一、背景知識

活動一:

看圖3.14流域和水系,理解圖中的幾個概念:

流域——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

分水嶺——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爲分水線或分水界

水系——指河流乾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

支流——注入幹流;二級支流——注入一級支流;三級支流——注入二級支流

二、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一個河流流域的開發利用,與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有關,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就適宜發展農業;而科羅拉多河,河道狹窄、落差大,就適宜開發水利資源,對於田納西河來說,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環境,是避免盲目開發的首要條件。

1.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活動二:在課本上找出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位置:

發源地:

流域範圍:(在圖上標出)

2.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

⑵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溫暖溼潤,河流的主汛期是12月—次年4月中旬,以雨水補給爲主,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降水季節變化大,流量不穩定,通航受到一定影響,下游易誘發洪災。

活動三:

思考1

從農業發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長期,需水量較大,而冬季需水量較少。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有什麼影響?如何利用田納西河的資源發展農業?

思考2

田納西河水量的變化對航運會有什麼影響?怎樣才能改善田納西河的航運條件?

⑶水系

優點:水系發達,支流衆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缺點:①由於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較大。②水量很不穩定。

⑷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雲母等;水能資源豐富。

活動四:

影響水能大小的因素:流量和落差,那麼請你歸納田納西河水能豐富原因:

三、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8世紀下半葉:農業較爲發達,盛產棉花、馬鈴薯和蔬菜。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大,整個流域環境較好。

19世紀後期,流域內人口激增,開始對對其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納西河流域是美國的老棉花帶。棉花是一種對地力消耗較大的作物,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致使老棉花帶衰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爲了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鍊銅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礦山開採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鍊銅企業大量排放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體,使許多生物消失絕跡。

補充:

造成一個區域生態惡化的根本原因:一是人口的增長;二是掠奪式的開發方式

適宜種棉花的地區特點:具有光照充足,氣候乾旱,水源豐富的特點,如中亞、埃及、中國的新疆等,美國田納西河流域夏季降水較少,正利於棉花後期的生長和成熟,田納西河爲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

第二課時

四、流域的綜合開發

1.流域開發的核心

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爲流域開發的核心

知識補充

梯級開發——把河流分爲若干段,選定適宜的壩址,修建一系列的水庫,逐段地利用該河流的水利資源。

思考:結合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徵,分析修建水庫(大壩)有何作用?

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徵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田納西河流域山地多,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壩可利用落差發電;

⑵水流急,且水位季節變化大,修建大壩可調節徑流,使之趨於平穩,利用內河航運;

⑶降水年內變化較大,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雨季易出現洪水,修建大壩可攔蓄洪水,減少洪災;、

⑷修建大壩攔水,還用作旱季時的灌溉用水。

2.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

⑴針對早期開發所帶來的問題,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的機構。

⑵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爲流域開發的核心,並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圖3.20)。

⑶1933年以後,TVA在田納西河的幹、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壩,在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3.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措施

⑴防洪

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庫容的水庫35座,形成了統一有效的水庫防洪調度系統,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後,全流域再未發生洪災,平均每年防洪減災效益約2億美元。

⑵航運

水壩修建後,河流水位保持平穩,諾克斯維爾以下均可通航。目前,田納西河經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與五大湖相通,通過水運可達美國22個州。每年田納西河水運的通航效益比陸路節省約4億美元(圖3.23)。

⑶發電

建成了30座水電站,同時大規模發展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爲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廉價而可靠的電力供應,促進了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在田納西河兩岸形成一條“工業走廊”。

⑷提高水質

提高水質而採取的措施:如污染防治、水源涵養林保護和庫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⑸旅遊

隨着水庫的修建河流域環境的不斷改善,旅遊業逐步發展起來。建立了一大批公園、野生動物管理區、風景區、宿營地和俱樂部,以及規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目前,該流域已經成爲一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旅遊業收入成爲流域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

⑹土地利用

①留出大面積土地用於生態恢復,建立自然保護區

②調整農業、林業和牧業結構,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牧,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和草原面積

③採取措施穩固河、湖岸線,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④對採礦區的土地生態進行恢復和治理。

通過綜合開發與整治,田納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和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世紀—80年代,田納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

分析:此圖爲田納西河梯級開發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關係。⑴農業:梯級開發爲其種植業和林業、牧業提供了水源、消除了洪澇災害;爲水產養殖提供了場所。⑵工業:水電爲其提供了動力資源,使工業成本降低、污染下降。⑶第三產業:梯級開發提供了旅遊資源和便利的交通。⑷三大產業間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如森林得到恢復,爲木材加工、造紙工業提供原料。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旅遊業的基礎。方便的水運爲工業提供了廉價的運輸。

五、田納西河流域治理與開發的經驗:

1、設置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防止工作中的扯皮現象,加強管理——保證流域治理與開發的長期穩定。

2、因地制宜地選擇開發重點,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發展經濟,做到開發與治理並重。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從防洪入手,重點發展水運、水電。

3、加大開發力度——以便利的運輸條件和廉價的電力供應,吸引大量投資者。

4、提高流域的開放度:加強對外交流,擴大外貿,招商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