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教案【多篇】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教案【多篇】

《示兒》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內容:

教科版第五冊 35頁。

二、教材和學情分析: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中的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全詩字句發自肺腑,悲憤交集,真摯感人。三年級學生已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對於這樣以敘述口吻寫的詩,藉助於註解基本讀懂詩句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古詩中,往往至“理解詩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對詩歌的感受力不強。這個年段的學生學習詩歌時需要在解釋詩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即感受詩歌的意象,於詩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受到心靈的震撼,並真正提高古詩文閱讀欣賞水平。唯如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實現提升。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詩人及寫作背景,能較好地朗讀詩歌,熟讀成誦,會默寫。

過程與方法:能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掌握詩詞大意,把握詩歌內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本詩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感情低沉的音樂

五、教學過程:

課前口語訓練,《滿江紅》導入該課。

師:

1、自由朗讀《示兒》把詩讀順口。

2、藉助下面的註釋來理解詩句所要表達的含義,再來練讀。

3、教師範讀,從老師的朗讀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4、出示《示兒》視頻。

5、按老師劃分節奏練讀。

6、找生讀,齊讀,(適當評價)

7、師生合作讀。

師:用一個字來形容、來表達你讀完《示兒》這首詩後的感受、感覺和情緒,你會選哪個字?

師:作者“悲”的是什麼?“悲”從何來?

師:你怎麼理解“萬事空”?

師: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樣才能把這句讀好呢,我們應該抓住哪個字來讀? 你從中讀出什麼?

師:介紹戰亂是背景。指導讀好“悲”和“不見”兩字。

師:想象,你就是陸游,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出示《秋夜出籬門迎涼有感》

師:指導讀前句,“三萬裏”“五千仞嶽”從後兩句你讀懂了什麼?

師:想象……如果在淪陷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麼想說的?

師:多媒體出示《題臨安邸》

師:同學們輕聲地讀一讀這首詩,林升看到了什麼?你看到了什麼?

師:帶着不同語氣指導讀。(生氣,傷心,憤怒)

師:詩人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國,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

多媒體出示三四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用一個字概括是?(盼)你是從哪個感受到的?(無忘)

假如你就是陸游,你會怎樣交待兒女呢?

師:他到死都盼望祖國能夠統一,這說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師:導讀《示兒》

師:讀着讀着,你終於認識了一個怎樣的陸游呢?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詩人陸游說些什麼呢?請用你的筆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師:總結。用清末梁啓超對陸游的評價結束。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翻譯及賞析 篇二

譯文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自己並不感到悲哀,還想着替國家守衛邊疆。夜深了,我躺在牀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着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徵北方疆場。

【賞析】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着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裏,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孤”,淒涼之極,爲什麼還“不自哀”呢?因爲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爲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願爲轉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後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臺”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註釋】

[1]僵(jiāng)臥:挺直躺着。

[2]戍(shù)輪臺:守衛邊疆(jiāng)。……

[3]輪臺,漢代西域地名,現在新疆輪臺縣。這裏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

[4]夜闌(lán):夜深。

[5]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泊秦淮》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麼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後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爲“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爲了有別於“大李杜”,後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爲“小李杜”。杜牧生活於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地方。

《後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由於陳後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後庭花》也就成爲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五言絕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範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麼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悽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裏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籠”是什麼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麼?(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註解。(指以賣唱爲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誰來說一說? (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後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爲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衆,有點歌者。沒有聽衆,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衆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羣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着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羣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後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爲鑑,一樣會步陳後主的後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板書: 借題發揮

商女 豪門貴族

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五、齊讀並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六、積累:

第二課時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農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陰(今浙江紹興)驟起一場風雨,震響了僵臥孤村的六十八歲詩人的心絃。在此前二年他以“嘲弄風月”的罪名被彈劾罷官,歸隱於山陰三山故居,但老驥伏櫪而志在千里,此刻詩的靈感又隨風雨同至。詩中強烈的報國感情、豪邁的詩風,使人讀之足可“發揚矜奮,起痿興痹”(姚範《援醇堂筆記》)!

當時詩人境遇不佳,罷官時兩袖清風,歸居後祠祿亦時有中斷,故曾有《薪米偶不繼戲書》詩;經濟上捉襟見肘之外,尚心力交瘁,時常臥病。當他“窮且志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滕王閣序》語),仍發出高亢之音。“臥”而“僵”,形體可謂衰朽;“村”而“孤”,處境亦沉湎於一己之否泰榮辱而顧影自憐,他仍“杜門憂國復憂民”(《春晚即事》);其二,“老病雖憊甚,壯氣復有餘”(《夜讀兵書》),詩人“不自哀”是對復國大業仍充滿勝利信心。“不自哀”以“僵臥孤村”來反襯,更顯得其志堅定不移。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篇四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鑑賞: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爲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牀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爲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爲國戍輪臺”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爲“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閒居的。作爲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爲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爲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爲國戍輪臺”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示兒》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薰陶和滋養。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明瞭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繫,體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700多年前,85歲的詩人陸游重病在牀,在即將離開人世之際,給兒子留下了一份特別的遺囑——一首詩。這首詩千百年來感染、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它。

(二)新授

A、讀題解題,瞭解背景

1、交流蒐集的資料。

2、出示教師蒐集的資料。

歷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時期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屢屢進犯,宋軍節節敗退,最後國都汴州被金兵佔領,從此山河破碎,不復統一。朝廷向南逃到臨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權。他們苟且偷安,不思保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95年。生活在戰亂紛紛、國破家亡之中的陸游就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

3、引導說題意。

B、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朗讀《示兒》。讀的時候,把字音讀準確,詩句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找生讀,相機評價引導)

2、對照註釋理解詩意。(交流糾正,相機進行翻譯古詩文方法的引導)

3、體驗感情。

詩裏有一個字明確地表明瞭詩人寫詩時的情感,哪個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渴望“九州同”,那麼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樣的景象呢?(多媒體出示《清明上河圖》,教師描述畫面)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自從金兵攻破了城門的那一刻起,就不復存在了。陸游在世時看到的九州是與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麼樣的景象呢?

學生想象說話。

師小結:山河破碎、城市蕭條、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陸游看到的啊——一個被侵略者糟蹋的滿目瘡痍的九州!(多媒體出示資料:介紹南宋和北宋的國土面積對比及遭受戰亂的慘況)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

用“悲”組能夠體現陸游心情的詞,說一句完整的話。

感情朗讀 “但悲不見九州同”。

臨終之際的陸游內心的情感不僅僅是一種深深的“悲”,還有一種更強烈的感情蘊涵在裏面,是什麼?(板書:盼)詩人盼的是什麼?

同學們,你可知道陸游盼望祖國統一,盼了多長時間?

65年啊,同學們。詩人盼了65年,780個月啊,23739個日日夜夜啊!這是多麼漫長的等待,這是多麼揪心的期盼!

一個“悲”,一個“盼”。同學們,就是這種感情的《示兒》。學生感情誦讀。

C、拓展

正是因了這強烈的愛國感情,陸游在20歲的時候就立下了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的志向。(出示: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雖然他直到40多歲纔有機會在軍中做了一名軍官,一生並未做過高官,而且屢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擠,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憂國),68歲時他退居家鄉,在偏僻的山村,年邁的他(出示: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臺。)直到82歲,他還高唱(出示: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爲國平燕趙)。他在世時沒有看到祖國統一,傷心悲憤(出示: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但他堅信着失地定能收復,祖國定能統一,臨終前諄諄囑咐着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D、互文引證,體察詩蘊

1、拓展《題臨安邸》。

引讀思考,從詩中你能看到什麼?那些南宋的王師、權貴、皇帝,他們在幹什麼?

生交流。

從詩中,你能看到南宋統治者發兵征戰、收復失地的決心和行動麼?沒有。大敵當前,那些王師權貴皇帝們只知道朝朝尋歡、夜夜作樂,他們何嘗似陸游爲山河的破碎而傷心?他們何嘗似陸游爲百姓的痛苦而憂慮?他們何嘗似陸游爲收復失地而着急?他們何嘗悲百姓之悲,盼百姓之盼啊!他們已經葬送了一個繁華的汴州,這樣下去,錦繡如畫的杭州也將葬送在他們手裏。

面對他們,你的心情如何?感情引讀 “西湖歌舞幾時休?”

2、對比體驗

當這兩首詩同時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北方的壯麗山河淪陷了——西湖邊上卻是歌舞昇平;北方的老百姓在金人的欺壓下度日如年、渴盼統一——南宋的統治者們卻在尋歡作樂、醉生夢死。是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讓陸游的一生都在爲人民疾苦而憂,爲國家破碎而悲,爲統一國家而戰。臨終之際,陸游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南宋統治者、老百姓、侵略者……)

學生想象寫話。

這就是陸游——一個對侵略者滿腔的恨,對祖國和人民無限愛的陸游。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誦他的絕筆詩——《示兒》來表達我們對這位偉大愛國詩人崇敬吧。

(三)作業

陸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歌,其中很多都是愛國名篇,被廣爲傳誦。像《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書憤》等等,課後同學可查閱誦讀。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更加欽佩陸游,而他的愛國精神也一定會深深地植根在你們的心中!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案 篇六

摘要:本文從一節課的角度很具體地介紹了多媒體在古代詩歌《十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教學中的靈活運用,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現代教學設備在當今形勢下的突出作用,多媒體與現代教學理念的完美融合:有了多媒體,課堂的容量將會加大充實,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了多媒體,學生學習的熱情將會高漲,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了多媒體,教師教學如魚得水,有助於現代教學理念的實施。另外,本文還在文中穿插了多媒體運用的設計和思考,文章結尾作者寫出了本課結束的一點反思,從而更突出多媒體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 映示 思考 投影 反思

走近人物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宋代詩人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昨天已經佈置大家進行預習,誰來說說自己的收穫。

生1:他是愛國詩人。

生2: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詩人,並且是愛國詩人。

教師:好,剛纔兩位同學都講到了詩人陸游是爲愛國詩人,你們在國小時有沒有學過他的作品?

生(背誦):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教師:集體背誦

(學生集體背,背完後教師映示《示兒》全詩,有助於學生對舊知的溫習)

教師:誰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啊?

生1:金人入侵,年紀大了仍然想着爲國效力。

生2:當詩人在六十八歲高齡,一身病痛,孤獨地躺在荒涼的鄉村裏,他會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過往,感慨頗多,幼年時的理想,青年時的挫折,中年時的抱負,老年時的失意都會像過眼煙雲一樣在心頭閃現。

(映示: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閒居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農村的詩人陸游,已是68歲的老人了。農曆十一月四日夜,一場暴風雨勾起了這位愛國志士對往昔軍旅的生涯的追憶。於是作此詩以表達自己爲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

這是有關陸游的一段人生經歷,由學生髮言後再呈現給學生,能強化學生對於陸游寫作背景的記憶,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本詩。有效地利用好多媒體,能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

貼近文本

教師:這首詩的題目什麼意思啊?

生:就是在那天晚上下起了雨,作者有雨聲聯想到自己馳騁沙場的情境。

教師:好的,看投影並齊讀。

(映示:陸游罷官居住家鄉山陰(紹興),抗金收復失地是他不能忘懷的事。他因風雨大作而思緒萬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風雨中飄搖,岌岌可危的現實,又浮起到前線作戰挽救國家危亡的企望。於是,在風雨聲中入夢,夢境是在前線作戰。風雨聲就把他所處的現實同所存的希望聯繫起來了。)

教師:那麼作者在詩中寫了什麼內容呢?同學們結合註釋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進而說說詩意。

(學生自習或討論)

學生: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自己並不感到悲哀,還想着替國家守衛邊疆。夜深了,我躺在牀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着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徵北方疆場。

(教師映示詩歌大意。)

朗讀感悟

教師:弄懂了這首詩的大意,哪位同學來試讀一下啊?

(生1、生2朗讀。)

教師:他們讀的怎樣啊?

生1:不夠豪邁。總覺得缺點什麼。

生2:節奏快了。語調有點不對。

教師:那老師來讀一下吧。

(多媒體播放雷雨交加之聲,教師範讀準確進入。多媒體的積極使用,給課堂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意境,這可能就是李潔琳老師所說的情境教學法吧。)

(朗讀之後,我觀察了一下全班,很多學生情緒飽滿,學習的熱情,尤其是朗讀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而此時實施朗讀教學正是大好時機。)

教師:老師感覺到很多同學都想來試一下,下面給大家2分鐘,每位同學在小組內朗讀,同學之間相互指正,結束後,我想請兩位同學來展示一下。

(學生試讀。)

教師:好,靜下來,誰來?

(我觀察了一下,舉手的有一半人。)

生1、生2朗讀。朗讀時我同樣播放了錄音。

教師:評價一下吧。

生:節奏讀的很好,語調也很恰當,速度不快也不慢。

教師:好,集體配樂朗讀。

愛國情懷

教師:剛纔大家的朗讀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詩雖短,但是詩裏透出的愛國精神深深震撼了每個中國人。那麼大家看老師映示的全詩,獨立思考,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愛國精神?

(映示全詩。學生思考。)

教師:誰先來?

生1:他處在偏僻的地方卻不悲哀,原因是他仍然想着戍守輪臺。從這點來看,陸游是愛國的,他自己都已經68歲了,仍然心繫國事。

生2:“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農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陰(今浙江紹興)驟起一場風雨,震響了僵臥孤村的六十八歲詩人的心絃。在此前二年他以“嘲弄風月”的罪名被彈劾罷官,歸隱於山陰三山故居,但老驥伏櫪而志在千里,此刻詩的靈感又隨風雨同至”從他自己都已經遭到了朝廷的彈劾了來看,心裏卻仍想着國家,唯獨沒有他自己,從這看出他是愛國的。

教師小結:剛纔兩位同學的發言很好,能從詩中,從作者的生平中感受的陸游的愛國熱情,從而進一步理解了這首詩。當時,金人南侵,宋朝丟失了大半壁江山,詩人由於主張對金作戰而被罷官回鄉,僵臥孤村,失意之思,經歷之悲,病體之痛,家國之愁,似乎已穿越歲月時空,飄飄悠悠,在身邊蔓延。然而,詩人並沒有沉浸在悲愁中,詩人筆鋒一轉,寫出了“僵臥孤村不自哀”,這“不自哀”三個字,便把個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暫且放在一邊。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國淪落,半壁江山盡陷金人的鐵蹄之下面前,個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麼呢?接着一句“尚思爲國戍輪臺,”一掃低落的情緒,磅礴之氣,報國豪情便躍然紙上。

這種磅礴之氣報國豪情伴隨了陸游的一生,當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紛紛在江南的小橋流水中風花雪月、吟詩頌詞之時,陸游無時無刻不在想着北伐,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着祖國的統一,雖屢受投降派的讒毀排擠,始終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家國飄搖,山河破碎,雖已病痛纏身,保家衛國的理想不渝,愛國激情始終在胸膛內涌蕩,鐵馬冰河的夢想會在病痛的頭腦中出現,“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在風雨灑落的夜晚,做夢都在想着,一身戎裝,騎着戰馬,跨越北國冰封的河流,同敵人在疆場廝殺。對於一個傷病纏身的老人,在將近古稀之年,猶有如此豪邁的夢想,真是可歌可嘆。在他的這種豪邁的夢想之下,激盪的該是怎樣的激情與豪情?

重點突破

教師:剛纔大家的發言很精彩,大家思考一下“陸游因風雨大作而想到衛國戰爭,他在詩中是如何將兩者聯繫起來的?”

(學生獨立思考。)

生1:半睡半醒的時候,外面的雨下得很急,發出啪啪的聲響,而這聲音就像那戰場上奔馳的馬蹄聲。

生2:雨打窗戶的聲音像戰場上的廝殺聲。

……

(學生回答結束後,映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兩句,將風雨與戰爭聯繫起來,一場突然而起的暴風雨觸動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嘯的風聲,雨聲,在他聽來就好象當年戰場上鐵騎奔突之聲,若不是詩人曾經馳騁沙場,若不是詩人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決不可能寫出如此具有 感染力的詩。指名朗讀。)

教師小結(並映示):這是怎樣的一個夢啊,沒有和平,有戰場、廝殺、吶喊,他也許曾夢到過李廣站在冰河邊長嘯,也許曾夢到過衛青在最前線廝殺,可能還夢到過霍去病在敵區的縱深處馳騁,這些令匈奴喪膽,在疆場上建功立業的人,是他追尋的榜樣。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廣、衛青、霍去病一樣建功立業,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馬揚鞭,縱橫北國冰河,收復失地,雖不能留名千古,亦無憾。

是夢,而非夢,這是詩人現實中的理想在夢中的體現。

明確主旨

教師:作者連做夢都想着爲國效力,他的志向實現了嗎?那麼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呢?

(學生思考。)交流:

生1:壯志難酬。

教師:爲什麼壯志難酬呢?

生1:他一生都想把金人趕出國土,但是,朝廷的人都不想打,他受到了排擠,心情很糟。

生2:全詩寫出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豪情。

教師小結(並映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也飽含壯志難酬的痛切愁思。

感受寫法

教師:作者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

生1:想像。

生2:借景抒情。

教師:表現方法上採用“寄情於夢”,也就是借夢境表現自己的理想。

反思

這是我在校內上的公開課,效果很好。事後我自己也沒有想到,陸游的一首四句詩我竟然上了一節課,而且是滿滿當當的一節課,沒有多媒體的幫助這節課是不會取得這樣的效果的。首先用音響教學,創設了一個身臨其境的效果,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其次,在學生的每次思考討論結束時,我都用投影映示,達到強化鞏固的目的。然,在每一個環節中,因爲有了多媒體的幫助,我的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才得以實施。

《示兒》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理念:

讓詩的教學充滿詩意,煥發魅力;讓課堂語言與思維齊飛,激情與智慧共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表達的強烈的愛國熱情,受到薰陶。

3、背誦並默寫全詩。

重難點:

感悟作者崇高的愛國思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設想:

( 一)激趣:

你最敬佩的詩人是誰?簡單說說原因。

( 二)導入激疑:

1、引出南宋詩人陸游,你們瞭解他嗎?(交流蒐集信息)

2、小結交流情況。出示資料(陸游的生活的宋朝背景)

歷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時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屢屢進犯,宋軍節節敗退,最後把國都開封都被金兵佔領,從此山河破碎,不復統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杭州定居,他們苟且偷安,不思保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95年。陸游就生活在戰亂紛紛,國破家亡之中。在他年僅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佔領了,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後他親自上戰場參加抗金戰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今天我們一塊來學習他臨終時的絕筆詩——《示兒》,這首詩是他八十六歲高齡,重病在牀、生命垂危的時候寫給兒子的臨終囑咐。你想知道什麼?

(三)導讀達標:

1、初讀感知

(1)配樂詩朗誦: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自由讀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隨筆 篇八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隨筆

夜深了,像焦墨鋪下來。

山陰很偏,綿延縱橫的丘陵遮住了他望向臨安的熱切的眼,卻攔不下天高風急。深秋的風嗚咽着在黃土地上踉踉蹌蹌地走,走向他的荒涼的村。稀稀落落的鬆杉搖搖晃晃,彷彿遲暮的老人,費勁地想站穩腳跟。

忽地窗紙裂了,像寒鴉的哀鳴,他僵硬冰冷的身子倏地顫了一下。

風呼嘯灌來,燭焰猛然地令人揪心的抖起來,熄了。

炭爐的柴燒盡了,黑暗與徹骨的寒意淹沒了茅屋。故鄉土地的溫度暖和不了他憂慮的心。臥在柴草鋪就的`席子上,他睜着枯槁的眼,看天色黑一點,又黑一點。今夜無月,蒼茫深邃而悠遠的夜空彷彿在對他低低絮語,講述一個逾年曆歲的祕密。

他驚詫於夜的質問,他說,他怎麼會爲自己的處境而悲哀?

他說社稷有累卵之危,金人南下,山河支離,生靈塗炭;他說有千千萬萬的百姓在鐵蹄下化作黃土白骨,他又怎能苟且於此;他說他金戈鐵馬一世廝殺,縱然血染塞北,在所不惜。

花甲有餘的老人,眼光裏有熠熠的神采,明亮而熱切,一腔熱血,萬丈豪情,他顫巍巍地想要站起來,像當年那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青年,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沒有成功。他頹然垂下揚起的、皺褶橫陳的手。

雨來的突然,打在屋前的老樹上,像馬蹄聲急。

秋風高急,秋雨蕭索。他聽到巫峽清猿的淒厲,聽到中原杜鵑血啼的悲切,他聽到了江南的笙蕭玉笛,聽到塞外的胡琴琵琶,他聽到這一世好河山飄搖破碎,聽到他抵上千百條命也要守護的東西一點一點地被鐵蹄擄去的聲音。

冰涼的雨水漏進屋裏,寒意蝕骨。

安得廣廈千萬間,庇天下寒士得歡顏。可是,家國不保,即使雕樑畫棟又有何用?一種無能力爲的疲倦襲捲而來,他痛苦的閤眼。

恍惚間號角悠遠,清涼的月光打在鐵甲紅衣上,他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一身戎裝,一騎戰馬,一杆長槍,一腔熱血,便可力保這大宋江山。天上而來的黃河之水結了冰,寒光照眼。“野豎旌旗,川回組練”,朔北的敵陣彷彿望不到邊。然而,縱使化做無名青冢,亦,義無反顧。

夢醒,天亮,霜冷。他披上破舊的衣,去補窗紙。晨風溼冷,彷彿想凍住他的理想。

他只嘆,沒有生在鐵骨錚錚的秦漢,讓他得以追隨秦時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或是追隨“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長平侯衛青奇襲龍城……

可知十年飲冰,難涼熱血?他揮就而書——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爲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上《雨的四季》教案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從知人論事角度出發,要簡單瞭解劉湛秋的生平經歷;然後品味抒情散文通過寫景、狀物來抒寫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分析細節,培養學生通過課文展開聯想與想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鑑賞文章與即興表達的能力。

情感目標:由作者對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繪,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並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教學重點: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託的思想情感。

2.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如何啓發學生將展開聯想與想象後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方法:

自讀法:將教師點撥與學生自讀相結合,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法:配樂朗誦,將教師範讀與學生誦讀結合起來,注意朗誦的語氣、節奏,用誦讀加深理解。

探究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他們自己展開聯想與想象,並提出問題,探究問題。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設備及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通過作者對雨的描繪,實在抒發作者的情趣和對人生的態度。這種散文的學習,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引導到學習中來,這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文教學宜通過賞析語言和藝術手法入手,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題目設計不宜過難過死。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瞭解。

二、明確目標,導入新課

有一支沒有音符的樂曲,一點一滴,奏出美麗的旋律,只有細心傾聽的人,才瞭解它的深意。這就是雨,它如詩似畫,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涼,冬雨冷靜,各式各樣的雨滋潤着萬物也浸潤着人的心靈。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劉湛秋的《雨的四季》,領略雨的美,領略散文的美。

三、作者介紹

劉湛秋,當代詩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爲“當代抒情詩之王”。

四、整體感知,鑑賞文章

(一)朗讀課文

配樂,教師範讀2—5段,要求同學在聽的同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並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點,感受作者對雨的思想情感。

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體現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詞語。

(二)分小組討論,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麼特點?作者對雨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不必強求一致):

春雨:美麗、嬌媚

夏雨:熱烈而又粗獷

秋雨:端莊而又沉思

冬雨:自然、平靜

作者通過形象化的描寫,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這實際上寄託了作者對雨的讚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三)宋代蘇軾曾經稱讚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樣,劉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筆調,飽含深情的筆墨,深刻獨到的觀察,爲我們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畫面。現在,請大家繼續以小組爲單位,從文中找出一幅幅畫面,交流、討論,發散思維,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你所體味到的四季的雨。

(注:此處可引導學生重點討論春雨,但也可根據現場情況靈活操作,不給定答案。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幾個基本要素是課文原句、修辭方法、畫面描述、藝術技巧等。學生可讀、可寫、可朗誦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師生在充分欣賞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後,再來想象,作爲一個能這樣細膩地體會身邊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該有怎樣的一種胸懷?你覺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此處答案靈活多變,強調發散性思維,學生可回答如李樂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講出共同點,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重點訓練了通過發散性思維,展開聯想與想象,自己鑑賞散文的方法。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一定要進一步明確,課本是爲我們自己以後能夠獨立地鑑賞文章服務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必侷限於固定的題目、答案,要學會自己去尋找美文,鑑賞美文。

六、作業

賞析劉湛秋的詩歌《沒體驗過那麼柔軟的陽光》,展開想象和聯想,模擬課文中的描寫方法,把這首詩擴展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散文。